大明金主-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大有这回没跟姜百里客气,飞快朝有家客栈跑去。
在客栈里人生鼎沸,有正在忙碌的自己人,也有凑热闹的外人。不管怎么说,总算有了赈灾的紧张气氛。
徐元佐已经征用了两块大木板,上面覆盖宣纸,写着各家认捐的顺序和金额。此刻他正跟人说话,见到了陆大有,当即停了下来,转向陆大有叫道:“大有,来得正好。快带人去将灾民的人数登记成册,按照男女分开。”
“佐哥儿,姓名年龄籍贯之外还要知道什么?”陆大有连忙问道。
“职业技能、家庭情况。”徐元佐想了想,又道:“再问他们一句:若是别处有地可种,能吃饱饭,是否愿意迁徙过去。凡是愿意的,做个标记。”
陆大有连忙应诺,转身而出,差点撞上了追进来的姜百里。
徐元佐见两大干将接踵而至,颇有些兵强马壮的感觉,连声道:“老姜,带上人,挨家挨户去买热水。”
“是!”姜百里应声就要走。
“慢着,”徐元佐连忙叫住他,“这热水不光是给人喝的,更主要是让他们梳洗一下。”
“梳洗?”姜百里愣住了。
“嗯,别弄得一身脏兮兮的,看着心烦。”徐元佐道。
——佐哥儿就是爱干净!不过好歹看看情形吧,现在人家可是逃难呐!
姜百里心中感叹。
若是照着徐元佐的本意,何止烧点热水让人梳洗?简直要把头发剃光,统统赶进浴室用蒸汽消毒才好。否则这些灾民就是跳蚤、臭虫的天然载体,等到天气一转暖,就会爆发时疫。
要说研发青霉素,徐元佐自认没本事。不过要展开爱国卫生运动,这对于生长在红旗下的徐元佐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了。而且只要卫生条件抓上去,勤洗手勤洗澡,有意识地杀灭寄生虫,能够避免许多疾病和疫病。
第297章 安置
“婆婆,家里灶台空着么?能烧水么?”
“云间公益广济会大量收购开水,一桶开水三十文!城门口钱水两讫!”
“广济会收购成衣,棉衣!”
“收购铺盖!”
“收稀粥咯!”
“收熬好的皂角咯!”
……
背着广济会牌子的年轻人在街上大声吆喝着,恨不得挨家挨户敲门。如果是索捐当然会被人憎恶,可下订单却是江南百姓最为喜闻乐见之事。
此刻刚过了午饭时间,家家户户炉灶都空着,后院里打一桶水,烧开,成本不过是三五文的柴火钱,送到城门口就能收益十倍,这买卖做不做得来?
至于棉衣、成衣、铺盖,价格虽然没有明说,得看具体品相和用料,但是一桶水三十文的价格放在前面,谁都不担心广济会压价。甚至于有人将这种广撒订单的行为,视作接济乡里,盘算着是否有必要卖了家的旧物,换上新的。
哐!哐!哐!
三声锣响,头戴红帽身穿红袄的闲人扯开嗓子喊道:“仁寿堂袁老爷仁心义胆,捐三千两银子赈济灾民咯!”
他走了两步,又用力敲响铜锣:哐!哐!哐!
“仁寿堂袁老爷仁心义胆,捐三千两银子赈济灾民咯!”他一路喊了下去。
哐哐哐!
“仁寿堂袁老爷仁心义胆,捐……”
……
袁正淳站在家里前院,听着外面的传报声渐渐远去,良久方才叹了口气。
袁文成走到父亲身后,亲声劝道:“父亲,外面寒,进去吧。”
袁正淳拉了拉身上的暖袍:“外面凉快。”他吐出一道白雾。又道:“你们兄弟几个,有出去救济灾民的么?”
袁文成面上有些尴尬,道:“父亲,这不过是徐敬琏邀买人心的伪善之举,我们参合什么。”
袁正淳又长出一口气,化作水雾消散空中。他道:“我以前只以为你们是欠缺做生意的手段和头脑。现在才知道,你们根本没有认清楚什么才是商贾。”
袁文成嘴上没说话,心中却是不满:商贾不就是低买高卖,经营致富么?难道还要为国为民?
袁正淳看看儿子这副神态,后面的话也懒得再说了。这回仁寿堂开会,徐元佐有句话让他颇受触动,甚至重新审视自己数十年来的人生历程。这也是他带头认捐三千两的主要原因——其实这回徐元佐重点在借人借物,对银子真没多大需求。
——真正决定我们生死富贵的,并非朝廷官府。而是那些对咱们有需求的人。
徐元佐在会上如是说。
对商人而言,最恐怖的故事大概是太祖皇帝杀沈万三的事。当然,也有传说沈万三跟着张三丰修道飞升了。总之这都是传说故事,事实上沈万三并没有捐建南京城墙,也没有提出要替朱元璋犒劳军队,很大可能上他早在大明建立之前就已经身故了。
所以这则恐怖故事建立在“传说”的基础上,自然不能当做前辈经验顶礼膜拜。然而仍旧很多人都误以为商人的存亡兴衰决定于官府朝廷。
徐元佐却提出了另一个思路:商人兴起于民,本就是万民之中肯吃苦、有脑力、壮胆略、愿拼搏之人。如果按照“民如水。君如舟”的说法,商人自然也是水。既然是水。就有载覆舟船的能力。
那么为何还要惧怕舟船呢?
因为商人是“水之皮”,最容易被舟船上的人舀起来。一旦离开了江河湖海,无论是被拿来煮开泡茶,或是洗涤衣物,都再无反抗之力。所以危险虽然来自舟船,但根源是因为离开了人民的汪洋。
只有将平铺的“水之皮”。变成有纵深的“水之骨”,才能不怕朝廷官府。要成为“水之骨”,那就必须让其他百姓——水之血肉,紧紧依附其上。
如今天灾人祸就像是血肉受到了创伤,若是不将烂肉剜去。修养肌肉,使其结痂痊愈,那么等烂到骨头上,就算大罗天仙来了也难起沉疴了。
这是个很大的道理,也是个很小的道理。
流民流寇并非只有明末才有,往前看看简直数不胜数,根本不用提前知道李自成、张献忠。就算深信大明铁打的江山不会乱,那么看看倭寇之乱呢?多少大户被劫匪抢劫、绑架?若是大家收入富裕,合法挣钱,肯如此铤而走险、泯灭良知的人决不至于那么多。
“现在拉他们一把,总好过日后被他们拉下马。”徐元佐说完就知道这次的会议并没有多少成效。因为与会众人都是江南人精,心里算盘打得啪啪作响。他们不愿看道理,只肯盯着最后的银两数目看。
任由徐元佐说得再动听,在他们耳中,最终只是汇聚成了一句话:要多少银子?
徐元佐本来也不抱着寻求同志的想法,虽然有些悲哀,但是自己这张嫩脸还有些面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并没有人与他做对。这当然也是托了银子的福,若是去年包税没有赚到那么大的利润,谁肯买这个账?
袁正淳虽然听进去了,终究隔得略远,而且年纪大了,真正能做的也就是带个头,给人给银罢了。
……
冬天日头短,过了申时天就渐渐黑了。
城外的难民还是排了长长的队。
徐元佐在客栈里安排了大略方针之后,也到了城外。这回动员的“志愿者”不少,各家的伙计、奴仆都加起来,将近三百人。有浙江老兵帮忙维持秩序,开始有几个想闹事的,被狠狠打了一顿之后也就太平了。
老兵们都是上过战阵的人,知道什么样的人要死,什么样的人死不了,下手可谓快准狠。徐元佐脾气一向不算好,这种时候捋他虎须。真要被打死了也是活该。
解决了刺头,其他人原就半死不活的,自然更好管理了。
反倒是唐行本镇有些人不好弄。比如有人将水烧得半开,只是微微冒热气就提了出来。接收的人没办法,但凡的确烧过的,就给了铜钱。这种偷奸耍滑之事一旦发生。就会像是瘟疫一样蔓延开去,甚至会让人认为不偷奸耍滑简直是头脑有问题。
发生了几次之后,姜百里便报到了徐元佐面前,深感羞愧。
徐元佐到了城外之后,亲眼所见的争执也有好几起。
有个客栈的伙计一向好说话,却终于忍不住有人做得太过分,直接将手刺入水桶之中,一阵拨撩,很快手掌就红了。大声喊道:“我这手都冻红了,你跟我说这是开水?!”
那人这才悻悻而退,嘴里犹自不干不净地嘟囔辱骂:“真是狗才,用的又不是你家银钱……”
那伙计只能怒目而视。
徐元佐上前,握住了那伙计的手,果然是冻的。
伙计猛然间被人握住手,正要用力抽出来,却见自家店长丁俊明对他挤眉弄眼。再定睛一看。吓得肝颤:“佐哥儿……您来了。”他生怕徐元佐追究他刚才的“违规”,不敢多言。
“那人太过分。”徐元佐帮他把手焐热:“今日也差不多了。好歹熬过去。”
伙计千言万语堵在喉头,只说了一个字:“只听佐哥儿吩咐。”
丁俊明走到徐元佐身侧,道:“佐哥儿,后面还有八十六个。”说话间,又有两个灾民洗了手脸,留下一盆污水。去粥棚那边排队登记,等着领粥了。“八十四个。”丁俊明修正道。
灾民来了之后先排队洗手洗脸、登记、领粥,然后集满十几二十人就被带走安置。
徐元佐很满意这个流程。看上去简简单单,但是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日常的职业训练融入具体事务之中。没有发生乱哄哄一窝蜂的情况,足以证明此子颇有头脑,能够加加担子了。
“做得不做。”徐元佐对丁俊明道。
丁俊明心花怒放,脸上还控制着矜持的笑容:“全靠佐哥儿日常教导的好,我就是拿来用了而已。”他顿了顿又道:“而且若不是家里护院帮着维持秩序,这些灾民也不肯排队。”
人沦落逃难的境地,已经悲怆到了极限,即便往日是个讲求秩序的人,也容易失去理智。负面情绪会在难民之中弥漫,怀疑、忧虑、恐惧、愤怒会滋生出来,更加抹去文明的痕迹。
陆大有小跑着找到了徐元佐,头上冒着热气,就像是武林高手发功一般。
“佐哥儿,货栈都落实了,这些人肯定都能住下了。”陆大有兴奋道。
徐元佐寻求仁寿堂各股东的帮助,从货栈、客栈划分一些屋舍出来,让难民居住。如今正是淡季,库存也不多,空间有的事。反正不需要增添什么成本,大家乐得做这个顺水人情。若是等客人、货物来了,也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将难民赶出去。
徐元佐问道:“冻不死人吧?”
陆大有道:“我每处都看过,都是屋顶严密,四壁完好的好房子。就是地上有些潮,稻草略有不足,铺得有点薄。”江南的冬天虽然也冷,但是只要在屋舍之中,要冻死也不容易。徐元佐点了点头,又道:“为免不测,还是十人发个炭盆,烧一晚上能烧多少。”
陆大有心里一揪,道:“那得多少银子!”
徐元佐瞪了他一眼。
陆大有只好改口道:“问了店家就知道了!”
“一共多少灾民?”徐元佐问道。
“如果算上他们。”陆大有指了指还没有登记完的,道:“一共是五百七十八人。”
徐元佐略略估算了一下人均花费时间,还是颇为满意的。他做过管理工作,很多时候明明一人一分钟足以解决的问题,真的执行的时候就会冒出各种幺蛾子。
一天时间之内能够安置五百七十八人,对后世志愿者而言是羞耻,但对于教育程度基本是零的人群,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们之中很多人在回忆自己到底几岁的问题上,就要浪费大量时间。
徐元佐道:“可以估算明日还有多少人来么?”
——这谁能说得准?
陆大有摇了摇头,道:“我问下来,这些灾民刚出徐淮的时候,大约有几十万。”
徐元佐挑了挑眉毛,没有发表意见。他知道陆大有也是从灾民口中听得的消息,但是灾民本身不具备调查能力,没有数字概念更是常有的事。所谓人一上万,无边无涯,没见过世面的人要想直观判断出几万人还是几十万人,基本职能靠猜。
“非但有南下的,也有北上的。南下这波更多些,不过到了泰州、南京就已经分散了。常州、苏州那边富庶一些,留下的人更多。”陆大有道:“凡是想着还要回家的,大多不愿跑得太远,有口饭吃就停了。跑到这边来的人,很多都是想找个活计做,许多人都说只要有活做,有地种,就不回家了。”
徐元佐松了口气。这样说起来,集中解决了这些灾民的安置问题,最困难的一部分也就解决了。接下去就是按部就班的工作分配,在后世大概是比安置更恼火的事,但是在没有人权概念的大明,找个穿公服的捕快就能让他们听话了。
这点徐元佐和他的团队已经很有经验了。
关键是让他们做什么。
人力是最难量化的资源,同时也是危险品。一旦处置不好,可能引发罢工、暴动、混乱、战争等危险事件。
以唐行区区五六百人,当然很难产生那么严重的后果。然而斗米恩石米仇的古老智慧告诉人们,以工代赈,让他们能够自养自荣才是王道。
“大有,”徐元佐道:“先把灾民里的工匠,尤其是做过木工、铁匠的人找出来,明日一早带他们去各工坊见工。”
“有人肯收么?”陆大有担忧道。
“今晚就叫老姜去下订单。”徐元佐的思路还是很清晰的。
要想拿订单,就必须收留等比例的灾民做雇工。虽然增加了人力成本,可是订单带去的利润肯定更大,相信聪明的江南手工业主肯定能做出理智的选择。
至于需要订购的产品,徐元佐脑中也已经形成了一个清单,现在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是:松江能否提供足够的原材料。
第298章 开工
如今工是工,商是商,不像后世工商合流,商人掌握着资本掌握着工业生产。现在的手工业主本身就是工匠,虽然从事经营活动,但无论是法律确认还是社会认知,他们都不是商人。
这些人靠自己手艺吃饭,颇有些自傲。纯粹是仁寿堂的名头太响,加上给出的订单着实令人不忍拒绝,他们才勉为其难连同灾民一起接受下来。即便如此,他们还怕灾民偷偷学手艺,只让他们干些粗重的活,除非灾民原本就有手艺,那倒算是意外之喜。
这笔订单上大部分都是木工活,少部分是铁件打造。因为灾民里也就只有农民、木工、铁匠、石匠四个职业,安排起来倒是轻松。只有等木匠和铁匠生产出了足够的工具之后,石匠才有机会去开山取石。
头一批订单,就是各类基本工具。
“跟那些要出去运货的人说,雇两个灾民一起走,否则别想拿订单。”徐元佐交代姜百里。
姜百里一直做看人脸色的工作,这回突然手握厚利,人人都看他脸色,乍然间还有些不习惯。不过他倒也善于平衡心态,将这订单看作是维护关系的礼物,所以送的时候仍旧是有商有量,叫别人拿了也舒服。
反馈很快到了徐元佐面前,商旅不担心到松江那么几十里路有匪患,只是怕灾民偷东西跑了,无从捉拿。于是雇佣条件里多了一条,只用拖家带口的男子。妻儿因为留在唐行,就算他跑了,还有妻儿抵账呢。
徐元佐心中固然不悦,但也没有表现出来。那些为了求一口饭吃的男人,更加不会反对——本来也没有做贼的念头。怕什么呢?何况男女分开安置,也不用担心自己离开之后,妻儿被人欺负。
“不能做活的女子、幼童,开始帮忙烧水、煮粥。”徐元佐道:“唔,砖厂的订单多下一些,没手艺的人都过去搬砖。明天开始所有的东西都要计费。不再免费发放了。”
经历了昨天的不愉快,徐元佐今天不打算再买高价热水了。而且工作必须分配下去,免费救助两日,解决了食宿和基本保暖,已经可以算是仁至义尽了。从明天开始,不想干活的人只配活活饿死。
徐元佐说这些话的时候,姜百里、陆大有和程宰都在跟前。姜百里已经有了自己的任务,觉得这事应该不是给自己的。程宰则是在看陆大有,不管怎么说。那是徐元佐最早带出来的属下。
陆大有略一迟疑,想起长辈的谆谆教诲:有活要抢着干!
“是!”陆大有连忙出头。
在徐元佐看来,程宰是最适合管理灾民的人选,不过也可以让陆大有试试。关键是看谁更主动要做这事。既然陆大有自告奉勇,他便朝陆大有点了点头,一拍手:“好了,都速度开始做事吧。统共也就五六百个灾民,闹得事情这么大。”
人来时乱哄哄一片。看着当然骇人。一旦分了住宿,进出列队。整整齐齐井井有条,五六百人也就不显得多了。事实上后世许多学校一个年级就不止这么多人,赶上出去春游秋游,也没听说惹出什么大乱子,可见关键就是两点:人心安定,遵守纪律。
现在说人心安定还为时过早。最多只是免于饥寒而死,所以遵守纪律就更加重要了。
罗振权和甘成泽分别带人在唐行巡行,原本一百人编制的队伍,因为招收学徒,招募护院。如今已经有了三百人规模。这回为了保证唐行的社会、经济秩序,又兑入了各家支援出来的仆役,超过了六百人,各个手提棒子,通宵巡夜。
如此一来,治安甚至要比灾民到来之前还要好些。
李文明昨日收到徐元佐的求援,今日一早天还没亮就带着壮班民壮,外加几个“做公的”赶往唐行。
这些人都知道唐行是仁寿堂的总舵所在,而仁寿堂的徐元佐江湖人称“佐哥儿”,还有个私底下的诨号叫做“散财童子”,大约是天底下最会做人的人了。只要跟他沾上点关系,陪上点小心,绝不会少了赏钱。
衙门的三班捕快,站班皂隶是给知县老爷撑面子的;捕班快手是用来破案的。这二者都算是胥吏,有编制,但被人歧视,甚至于子弟无法参加科举。壮班却是民壮,属于有事招募,事毕则散,从法律上是“凡人”,但是子弟能否参加科举,就看能否找到人肯为他们担保了。
这回因为唐行的事,谁都想得这个美差,最后还是因为壮班负责守城门,第一个知道消息,这才揽了下来。其他两班也只好罢了,等着下回好事。
这一行十来人,临近中午到了唐行镇,就见城外有粥棚,又有人在搭建屋舍,也不知道是干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