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金主-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俊明原本只是善心让海瑞睡自己的床,结果与室友回来一番交流,加上小奚奴阿廉说漏了海瑞的“举人”功名,种种情报凑在一起,让他觉得这位客官十分不简单,飞速写了信,天色发亮就遣人快马送回夏圩。
海瑞犹不知自己遭人关注,第二天并不着急赶路,还想在唐行私访。他在浙江、江西都做过知县,历任州判、户部、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通政,直到如今的右佥都御史巡抚南直十府,对于地方民情十分看重。
江南尤其不同其他地方,尚未脱离农本社会,却又展现出了末业繁荣,凌驾务农之上的特征。
这让海瑞很想从唐行下手,仔细观察这个新兴的末业社会运转情形。
当然,他的目的是寻找弊端,然后加以革除。
殊不知,书信到了夏圩,徐元佐一眼就将种种标签联系了起来:光是琼州府人加寒穷举人,再加隆庆三年夏的江南,那个令人胆寒又令人仰望的名字便呼之欲出——海瑞真的来了。
第222章 更有黑手
徐元佐写了八个字的回复:以客户为父母,大善!
这话里并没多少意思,只是一句鼓励,一句褒扬,让丁俊明再接再厉。然而回信却几乎没有半分停留就叫人快马急驰送往唐行,这本身就蕴含了很大的意思。
丁俊明因此知道这位举人老爷身份不同,自然格外照顾。只是他更知道佐哥儿没有点破此人身份,正是不要他“刻意格外”。最自然最妥当的举措,便是一视同仁,对这位举人老爷优厚,对其他客人同样优厚。
是以海瑞翌日搬进了下房,但享受着套房的待遇。而其他标方、下房的客人,同样获得了临时优待——夏季大优宾,起于六月十八日,止于……海瑞退房。
至于那些套房的客人,则赠送午餐,以免他们心理不舒服。
徐元佐在拿到通报之后,直接去见了徐阶。
徐阶知道这个义孙若是没事,不会来打扰他。即便普通的权限问题,也是先找徐В先幻挥兄苯庸吹牡览怼K畔率滞返谋嘧ぷ鳎研煸艚薪耸榉俊�
“大父,昨日晚间,海瑞海刚峰带了一个长随,住进了唐行客栈,欲来松江。今日他仍将留在唐行,并未说退房的时间。”徐元佐道。
徐阶面无表情,如同发呆一般盯着墙上的字画。
徐元佐只是提供了一个单纯的信息,并没有任何主观的判断。进行分析判断,正是徐阶的工作。
过了良久,徐阶终于有了自己满意的答案,方才对徐元佐道:“你是如何看的?”
历史书里只有事件,而不会有底层内幕。即便是身处这个时代,看到的也仅仅是表象。从表象中分析问题。从而推导结论,这才是人与人拉开差距的地方。
徐元佐远在穿越之初就考虑过海瑞的问题,非但是因为海青天名气大,更是因为海瑞在任时间短,但对松江、上海的影响大。最直接一条,海瑞之前并无黄浦江。是他就任之后,组织民众疏浚河道,重新规划,联通水系,最终才有了后世的黄浦江。
这是初中时《乡土历史》课上的内容。
“大父,我怎么敢品评三品显贵,封疆大吏呢……”徐元佐还记得上回说高拱被徐阶敲打的事。
徐阶望过去,抬了抬眼皮。
徐元佐瞬时感觉到了一股寒意从脊骨直窜头顶——这就是宰相的鄙视啊!
他清了清喉咙,组织了一下语言。道:“海瑞来江南,肯定不是李相的主意。”这是废话,李春芳恨不得自己来呢。
“对张相也没有丝毫好处。”徐元佐道:“就高肃卿而言,他还没有入阁,直接推动海瑞巡抚苏松,未必有那么大的力气。”
“乾纲独断。”徐阶总结了四个字。
第一题,满分。
徐元佐继续道:“那么圣上让海瑞来江南,是出于何种考量呢?是讨厌海瑞么?有可能。”
海瑞骂嘉靖的事简直家喻户晓。要不是徐阶出头,恐怕海青天即便不死也得流放边疆。今上作为嘉靖帝的儿子。理所当然要讨厌海瑞——敢骂我爹,能给你好脸么!
又因为众所周知的“二龙不相见”,嘉靖与隆庆的父子关系其实挺闹心的,所以隆庆因为这个讨厌海瑞的可能性并不高,说不定还会躲在被窝里给海瑞点个赞。
然而嘉靖帝驾崩,消息传到狱中。海瑞却哭得稀里哗啦。老婆儿子死,他都没哭得如此伤心。要说这让隆庆不高兴,倒是也有可能。
加之明朝官员都过于牙尖,对皇帝明嘲暗讽连带批评责骂,海瑞有严重前科。而隆庆自觉没有成为明君的希望,提前将他踢出来巡抚一方,落个耳根清净,也是很有可能的。
“不过另一个可能更大。”徐元佐又道:“今上装傻充愣,表面上是向大父示好:看,我把徐党大将海瑞给你送去当保护伞,你就松松手,让高肃卿入阁呗。”
徐阶差点笑喷出来,唾液呛了喉咙,一阵咳嗽。
徐元佐连忙上前为大父抚背。
“继续讲。”徐阶顺了气,脸上也多了一层微笑。
“这是明面上的,其实暗地里,圣上未尝不是在下黑手。”徐元佐道:“张相要推行提编法,前提就是丈量土地,厘清鱼鳞黄册。海瑞来江南,苏松是重中之重。苏州豪强林立,海瑞反倒不担心——他一辈子就是靠得罪绝大多数人升官的。而松江是我徐氏独雄,动我徐家,则海瑞就是忘恩负义之徒;不动我家,则给了高党把柄,证明大父结党徇私,而名扬天下的海瑞都是大父走狗,可见大父实为权奸!”
徐阶长叹一口气,道:“你倒是骂得很解气呐。”
“是孙儿入戏深了。”徐元佐连忙跳过,继续道:“而以高肃卿的政治智慧,恐怕要看到这么远,还有些困难。不过……今上真是个如此有城府的人?”
隆庆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高,负面评价似乎更多些。主要集中在对政治的不敏锐和兴致缺缺,对于后宫美色却过于沉溺。高肃卿高拱诚然看不到这么深远,那么有小蜜蜂之称的隆庆帝,就有这份手腕么?
“今上在邸时,与景王争立。当时朝中半者归于景邸,而内臣更是附于景邸。今上处境并不佳。”徐阶缓缓道:“而今上能够安然登极,固然有人心正义,却也足以证明一些事了。”
徐元佐想想也是。影响明朝国运的张居正改革,虽然是万历时候轰轰烈烈进行的,但真正的发端却在嘉靖,成熟是在隆庆,如果隆庆真是个沉溺女色的皇帝,一点不关心朝政,恐怕政局不会如此太平。
“如此看来,今上是真心要报复大父赶走了高肃卿。”徐元佐道。
虽然徐阶是隆庆登极的第一功臣,但是隆庆在平衡朝政的时候,仍旧偏心高拱。无他,因为高拱高老师是他的启蒙老师,更是填补父亲角色的人。他理智上知道徐阶作为平衡者的重要性,但感情上仍旧会对老师——父亲的政敌抱有敌意。
第223章 天才就是天才
徐阶对于皇帝的冷淡并不介意,大明第一难对付的皇帝他都熬下来了,还怕什么?
“你以为,海刚峰会如何自处。”徐阶问道。
徐元佐低了低头:“规劝。规劝不成未必不会施加压力,终究是要大父带头退田。”这是历史上的答案,结论只给一分,还得加上推导过程。
徐元佐继续道:“他是个以国法朝纲为性命的人,然而他既然能极孝于亲,必然也是个感情充沛的人。之所以给人留下了不近人情的印象,一者是因为他的自卑,一者是因为他的自傲。而后者也是源于前者。”
“自卑?”
“孙儿曾好奇海刚峰的家族,略加察访才知道,他先祖曾是从龙之臣,任广州左卫指挥使。三代仕宦人家,叔伯之中有一省监察,余者皆中举人,乃是琼州府数一数二的门第。然而其父英年早逝,不过一介廪生。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凭几十亩祖产度日。这是他最早种下自卑的根子所在。”
家族显赫,亲戚都是豪富,而自己却只有一个寡母,几十亩田土。虽然度日读书都不成问题,但是看看富裕的亲戚,难免会心生卑怯。
传统而言,贫贱不能移,越是家贫越要争气,这本身就是基于自卑而产生的自我鼓励。
这种自我鼓励到了后期,就诞生了自傲。
——虽然家里穷,但是我读书努力啊!
——虽然读书只考出举人,但是我忠心王事呀!
——虽然行政能力平平,但是我刚正廉明坚持祖制,道德上无懈可击呀!
这便是海瑞一次次的心理蜕变。他可以不畏人言,不在意同僚的看法、排挤。正是因为他给自己穿上了厚厚的盔甲——真正自信的人,是不屑于这种自我保护的。
而且海瑞四岁丧父,正是离开婴儿期,从被动的学习阶段进入主动的学习阶段,即性器期的关键时期。在缺乏父亲角色制约的情况下,幼儿容易放大俄狄浦斯情节。在成年后往往表现为恋母,以及暴力倾向——并非肤浅地喜欢打架,拒绝沟通,缺乏耐心,顽固执拗地坚持己见,刚愎自用,诸如此类都是内心暴力倾向的表现。
后世有人说海瑞对母亲的孝顺是愚孝和变态地恋母,其实也正是外部环境的挤压,使海瑞格外需要母亲这个情感避风港。
徐元佐由此分析。海瑞并非不近人情,而是格外渴望人情。
“所以他不会不记得大父的恩义,但他已经无法用‘通融’来保全这份恩义了。”徐元佐最终总结道。
徐阶这回真是被徐元佐惊吓到了。
如此刨根溯源,从幼年时候开始挖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并分析其后数十年的心路发展,判断此人的性格,推测处事原则……这份心力恐怕也是古今罕见吧!
更可怕的是,徐阶没有办法为徐元佐找到一个模板。甚至他自己都不是这样的人。无论从环境还是血脉,都找不到这份心力、眼光、思维的来源。那岂不是天授之才?
徐元佐敏锐地捕捉到了徐阶的反应,尴尬道:“是孙儿说得太琐碎了么?以前看《三国演义》,只觉得诸葛孔明动辄便说:亮观此人如何如何,必如何如何……真是心头发痒,恨不得将他拽出来问问:你到底是从哪里观出来的。”
徐阶微微一笑:“这便是天赋之才,能像你这般想的。终究是极少人。”
徐阶本身就是天才,然而他的天才不过就是过目不忘,悟性极高,少年老成,远超同侪……也因此他总是觉得子孙无能。远不如他在同年龄时候的表现。然而天才多数是变异,很少有遗传,这也成了徐阶的遗憾。
没想到过继来的这个族孙,竟然也是天才,而且可能更为天才,这真是他致仕之后的最大慰藉了。
——十余年呆傻愚笨,一飞冲天,这哪里是真的呆傻愚笨?这分明是因为旁人都无法立在他的高度。
徐阶暗暗一叹:将徐元佐引入徐家,好让他张开双翅,翱翔高飞,也是无意间做了一桩功德。
“既然你已经看透了海刚峰此人,也知道他会如何做。那么我家该如何应对呢?”徐阶问道。
徐元佐知道徐阶这仍是考校,不是问计,顿了顿,道:“孙儿冒昧揣测大父的做法:大父想来会守田自污,赶走海瑞,以此证明海瑞的确是刚正不阿,自己也的确不曾结党吧。”
这也是历史标准版本。
“看来你并不认同。”徐阶悠悠道。
“孙儿看来,大父替海瑞背个黑锅,保全他刚正不阿的名声。优势在于海瑞名声无损,日后这枚棋子能够发挥的作用更大。而大父自污,也足以表明不再复起之志。”
徐阶闭上眼睛,过了一会儿方才睁开:“你若是为官,在朝可以入阁,在野足以封疆了。”
——看来是答对了。
徐元佐心中暗道。
“劣处呢?”徐阶问道。
“恕孙儿直言……”徐元佐吞了口口水,“只怕言官一句:‘居家之罢相,能逐朝廷之风宪。’”
徐阶宦海沉浮,越是刺激的话、揪心的事,就越是沉得住气。
何况这还是自家人的模拟题。
不过这句话的杀伤力的确不小。从文学性而言,朗朗上口,前句点出“罢相”,后句用个“逐”字。前句将徐阶踩入泥地之中,后句却将他的能力抬到九天之上。这一贬一扬,造成的反差何其之大!
从政治上来说:首先点明徐阶你是居家罢相,“罢”字说明什么?说明你有罪啊!而逐朝廷风宪是什么行径?只有居心叵测之辈才不敢不愿不能接受朝廷监督。已经是有罪之身,而又居心叵测,这种权奸不该杀么!
再从历史上看:徐阶当国时候的种种善政,有多少能够一句话总结出来?偏偏这句话有力地总结了一个历史事实:罢相逐风宪。非但作用目今,更能遗臭万年,将徐阶牢牢定在权相奸相的耻辱柱上。
这就是八股文锻炼出来的段子手,绝非逗你玩,而是要从当世未来、朝堂江湖,全方位无死角地碾杀你!
第224章 说得轻巧
高手过招,只在一瞬。
大明阁辅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旦被人弹劾,就要停职回家,请求辞职。这规定在后世看来略有些不公,万一是言官故意找茬呢?随便弄点鸡毛蒜皮的事出来,今天说你私德有亏,明天说你器浅德薄,那还做不做事了?还如何领导大明帝国的正常运转?
这条潜规则的逻辑便是:你无能服众,就不该坐那个位置。
而一旦出现了“居家之罢相,能逐朝廷之风宪”,这就不是简单回家求去的节奏了。秉承“刑不上大夫”的基本原则,你就该负荆请罪,或是自杀才对。逼着皇帝陛下对你用刑,那是不忠,罪过更大。
徐阶看到这招绝杀技之后,良久没有反应过来。
“老夫居家日久,脑筋已经不灵便了。”徐阶自嘲道。
徐元佐对此倒是能够理解:你叫一个运动员休息半年,看他还能拿出巅峰时候的竞技状态么?政治也是一样,一旦心上那根弦松了,自然就不如巅峰时刻那样敏锐犀利了。
“老夫还有些轻敌。”徐阶又道:“以老夫之见,科道言官之中,没人能说出这句话。”
徐元佐在脑中一搜,果然想不起来这句话的出处,肯定不见于《徐阶传》,而后人论文只说“时人皆言”,也就是“当时人都这么说”,可见多半是清朝文人写明代人物野史的时候弄出来的。
“孙儿中人之资,恐怕比不得那些七篇出身的言官。”徐元佐道。
徐阶略有深意道:“你不用妄自菲薄。”
“事实如此,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孙儿越是看到自己能干,就越怕遇到高手。”徐元佐剩下的话没说。也不必说。
因为与他说话的人是徐阶。
以徐阶的阅历,焉能不知道高手过招,瞬间生死的道理?如果说徐元佐模拟出来的这一招是“灵犀一指”,那么当年徐阶在倒严奏疏上改的那几句话,完全就是“天外飞仙”。
侠客争的生死,无非是血流五步。伏尸道旁。
政治生物所争的生死,小则一个家族的衰败破灭,大则天下皇朝的倾覆。
“你可有对策。”徐阶问道。
“可以将计就计,叫海瑞稳稳坐定吴抚之位,庇护我徐家。”徐元佐道。
“你可知道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徐阶问道。
“无非是田地。”徐元佐轻松道。
是啊,无非是田地。
徐阶只要乖乖退田,海瑞的位置自然稳固,名声自然更上一层楼——看,他竟然逼着他的恩主把田退了!呦呦。那还是徐阶徐华亭呢!
然而田地在徐家地位有多重呢?
徐元佐虽然不知道具体账面数字,但是概念还是有的。徐家经营布行、牙行等末业,年入十万两白银上下。而田地庄院收缴上来的粮食、桑园的桑叶,归结为土地收入,则有八万两!
这可是徐家收入的半壁江山。
退田要退多少,才能让高党的言官闭嘴?皇帝对天下豪绅的田产数量有概念么?知道家有一百亩地的小地主,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么?
除非徐阶一退到底,留个百来亩地过贫寒日子。直接成为“清官”,否则政敌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们完全有本事。把千亩田土说得好像大逆不道一样。
徐阶的人生已经接近大圆满了。
少年神童,青年俊杰,壮年显宦,老而当国;政治上位极人臣,学术上一代鸿儒,经济上富甲一方……他的人生经历简直不逊于网络小说开了主角光环的主角。
唯一让徐阶牵挂的。就是徐氏家族。
精准来说,就是他的血脉。
土地是立身之本,没有土地,家族如何扎根立足?
徐阶微微摇头。
徐元佐知道国人的土地情节。即便是后世大规模的城镇化,人们的故有思想也没有改变:要成家。先买房。
站在别人的土地上,总是缺乏安全感的。
“孙儿冒昧请问大父,咱们家到底有多少地?”徐元佐问道。
徐阶沉思了一下:“大概三、四万亩吧。”
——壕!你这个出入就是一万亩啊!
徐元佐微微一笑:“大父,恐怕海刚峰不相信。”
徐阶皱眉,道:“这有什么不相信的?有地契为凭,难道还能有白地么。”
徐元佐道:“大父,孙儿在外头,听人说……咱们家有二十四万亩地。”
徐阶被气乐了:“二十四万亩?整个华亭县田土全是我家的么?”
——华亭县的可耕种面积未必就有二十四万亩。
徐元佐心中暗道。
这个时代虽然没有明确土地丈量数据,但是跟后世机械化大规模开垦荒地比较,要整出二十四万亩的田地还是很有难度的。
徐阶忽略了一件事,人家意淫总有意淫的道理。谁说你家只在华亭有田?整个南直,以徐府的名声,哪里不能占地?所以外面估测徐家土地有八十万亩,徐元佐只是怕吓到老先生大人,所以取了个小点的数字。
作为首辅阁臣,名下土地在三、四万亩是很正常的。严嵩被抄家之后,名下土地也有三万亩。不过严嵩家里亲戚多,不像徐阶家这么寡淡,尤其是亲弟弟徐陟还跟他闹翻了,所以严家实际占有的土地肯定数倍于徐阶。
这也差不多是极限了。就算国人有土地情节,但也不至于有点钱全都拿去买土地。更何况官绅名下土地,所占比例最大的是诡寄。为同宗同族同乡解决赋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