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

第84章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第84章

小说: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黄潜善这个老狐狸而言,模棱两可是唯一的选择。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既而渊人对,言:“暂驻镇江,止捍得一处。若金自通州渡江,先据姑苏,将若之何?不如钱塘有重江之阻。”诸内侍以为是。日方午,帝遣中使趣召宰执,以渊语告之,潜善曰:“渊言如此,臣复何辞以留陛下!”
在上述这段历史记载当中,有几个文字很容易就会被人忽略掉,这几个文字就是:“诸内侍以为是”。
这说明了,皇帝身边的太监在对国事发表意见。
从各种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对于现阶段建炎皇朝的集体领导核心,人们常常认为是赵构黄潜善汪伯彦王渊等等,因为他们相对应的职位分别是皇帝宰相枢密使御林军大总管。
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子的。
黄潜善汪伯彦王渊等人拥有实权,但他们都要听皇帝的话;可是皇帝还年轻,需要保姆的照顾;这些保姆(太监)整天围着皇帝,什么都发表意见,什么都要插手。
之前皇帝所做出的种种决定,有多少是自己的主意,又有多少是出自太监们的口中,天知晓。
宋朝有着太监处理政务的传统,尤其是在宋徽宗的年代,童贯梁思成李宪等等,哪一个不是一时之俊杰。
高宗皇帝身边的这些内侍太监们,也在努力地学习他们的前辈,要象我们的童贯大人一样,党政军财全部一把抓。
可惜的是,时代已经不同了。
高宗皇帝的倒行逆施和懦弱行径,再加上这些太监们的指手画脚,终于引发了建炎皇朝的第一次政变和高宗皇帝的第一次下台。
ps:谢谢zhuxyhh01大大繁花看尽心依旧大大大大大大三牛aa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四十六章:罪己

高宗皇帝最终还是离开了镇江,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这位梁启超的儿子的老婆的情人,居然能够遥隔千年,与高宗皇帝心意相通,这也算是一段佳话吧。
皇帝要走,自然需要有人欢送,只不过这次欢送的方式有些特别:金兵用火烧杨州城的冲天火光来欢送高宗皇帝的南下。
高宗皇帝对于自己的离开,心里还有有些芥蒂的,毕竟是食言而肥。
所以高宗临走前,还对中书侍郎朱胜非说道:“刚才已经议定了,朕还是要赶快去杭州,这里的事情就交给卿家处理,事情处理完了,卿家马上到杭州来。”
说到这里,高宗皇帝又特意加了一句:“更无文字”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帝曰:“已闻矣。适议定,不若径去杭州。此中诸事,暂留卿处置,事定即来,更无文字。”
好一句“更无文字”。
这种出尔反尔,临阵脱逃的丑事,高宗皇帝当然不想后人知道;但是事与愿违,史官们不但把整个过程给如实记录下来,甚至连“更无文字”这一句话也都记录在史册上。
又经历了千辛万苦和种种的磨难,高宗君臣一行终于抵达了杭州。
杭州远离金兵,而且有重重水乡的保护,估计可以在杭州逗留颇长一段时间。君臣人等也都松了一口气。
毕竟是在前段时间败绩累累。必须要对天下人有所交代。方能服众。因此,刚到了杭州不久,高宗皇帝就决定认错,很技巧地写了一份罪己诏。
看看罪己诏书内容:他先是“慰抚淮扬迁徙官吏军民”
靠,高宗小皇帝竟然把逃跑说成是搬家,世界上有这种方式的搬家吗?真亏他想得出来!
接着看诏书,对于目前这种情况,他“痛切朕心。愧负何及。”
同时他还强调,这一路上他“劳形克己,侧身修行,宅中经远,均布惠泽。省刑薄敛,一毫不扰郡邑。”
也就是说,他积极逃难,收获很大,心性随之成熟。无论是住着还是走着,他到哪儿都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好事。一点都没有骚扰所过州县。
多好的皇帝啊,为了更加深切地体现他的仁慈。他下令外放了180名宫女。
高宗皇帝一直对外宣称不喜不近女色,这时仓惶逃命,居然还随身携带了这么多的女人。
虚的做完了,还得来些实的,于是高宗皇帝又一次宣布大赦天下。
从某种角度看,生活在高宗时代未尝不是好事,因为这个皇帝隔三差五就来一次大赦天下,莫非是在鼓励犯罪不成?
当然,大赦是有例外的。在这次大赦就有两种人不能够获得赦免:一种人是犯死罪者;另外一种人叫李纲。
《宋史。高宗本纪》中记载道:乙丑,降德音;赦杂犯死罪以下囚,放还士大夫被窜斥者,惟李纲罪在不赦,更不放还。盖用黄潜善计,罪纲以谢金人。
对这个皇帝实在是无语了,通俗点说,金人已经苹果你父亲,香蕉你的妻女,你竟然还想着如何去谢人家?
不过这个黄潜善还是令人感到惊讶。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能说服小皇帝去制裁那个早已经下了台的前任首相………李纲。
黄潜善的做法很容易理解:因为他们害怕了。
在前一段时间,黄潜善汪伯彦在很认真很缜密竭尽所能地做着坏事,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有利于金兵的推进,而妨碍着宋朝的防御布置工作。
所以黄汪两人必须要牢牢地摁住李纲,不让此人复位。否则,一旦李纲再次上台,进行清算的话,他俩肯定支离破碎,死无葬身之地。
对于李纲的杀伐果断,铁面无情,黄汪两人可是心有戚戚焉。
单单是大赦天下当然不能满足全国人民的愿望,高宗皇帝接下来得处理两个民愤极大的败类——黄潜善汪伯彦。
参照前面李纲宗泽的遭遇,黄潜善汪伯彦这两人应该会死得非常难看才对。可是高宗凝神思索了很久,又把黄汪两人找来,三个人谈了很长时间后,才下达了以下的命令。
因为工作失误,黄潜善罢相,贬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市)知府;汪伯彦罢相,贬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知府。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诏押赴都堂治事。已而皆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潜善知江宁府,伯彦知洪州。
一个南京市长一个南昌市长。这两处地方,在当时是江南东西路的首府,显赫更胜现代,这算哪门子的贬职。
无论如何,高宗皇帝已经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检讨,天下大赦了,奸臣也惩罚了,建炎小皇朝终于可以在杭州安顿了下来。
赵宋家的小朝廷又开始运转了。
各地的文官开始向杭州靠拢,而主要的几个武将都被派遣到长江边上把守。
刘光世张浚等大将被派到长江沿岸的重要地段,他们的任务是一边回收逃到南岸的御营士兵,重新组建赵构的亲兵队;一边跳过原地方政府,直接控制该地区,构建适合赵构生存的赵氏领土。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戍辰,吕颐浩刘光世移兵屯瓜洲渡,与金人对垒御营前军统制张俊自戍所赴行在,诏复还吴江”
驻兵在外,这些武将的心情大都比较失落。
比如我们的刘光世大人,因为他眼巴巴地看着高宗皇帝在另一群人的簇拥下,向富饶美丽宁静的杭州前进,而他自己,已经距离皇帝越来越远了。
一般意义上,离皇帝越远,也就意味着越被边缘化。
这样的安排,貌似比以前有所进取;但实际上,留在高宗皇帝身边来保护的,就只剩下了王渊所统辖的御林军。
不过还好,御营都统制王渊的忠心,不但得到了高宗皇帝的默认,也得到了高宗身边那帮内侍太监们的一致赞许。
ps:谢谢zhuxyhh01大大框孔大大靓女007大大悦榜tul大大天利新大大小猪山大王大大的打赏绝代毒寇大大的月票支持。

第二百四十七章:官三代与平民之争

高宗皇帝得以在金兵的追击下,平安抵达杭州,谁的功劳最大?
是最先向扬州城通风报信的泗州守将阎瑾?
是把淮河的浮桥烧掉,给扬州城多争取几天逃亡时间的江淮发运副使吕源?
是在瓜州渡口,凭借一千多残兵打退几百精锐金兵的安义?
又或者是屡屡代替高宗断后,帮助皇帝收拾残局的新任宰相朱胜非?
以上,可能都是民间的选项;但在高宗皇帝身边的那帮内侍太监们,却认为他们的功劳才是最大的,尤其是高宗最宠信的两人………康履和蓝硅。
当然,这两个人也有值得他们自傲的经历。
康履和蓝硅起初是康王府的都监,入内东头供奉官。靖康年间,曾跟随赵构出使金营,与主子共过患难;当赵构在相州开大元帅府的时候,两人在元帅府内担任机宜文字(机要秘书),并藉此成为元帅府的要人;之后随着赵构的一朝得道,这两人也跟着鸡犬升天了。
这次扬州之难,高宗皇帝仓皇出逃,身边只有康履和蓝硅等五六人,这更加增添了他们的政治资本:………这可是在危难之时的护驾大功,还有什么功劳能够以之相比?
所以,这些宫廷内侍太监们,恃宠生娇意气风发,视天下人如无物。
当皇帝的车队离开镇江,来到吴江,刚刚脱离危险的时候。康履就和他的一群属下。拿弓箭射江边的鸭子玩。
御林军的士兵们一看。气得七窍生烟。
这帮阉人,王渊把船调拨给你们搬运家财,却害得我们的家属无法渡江,至今生死未明,现在你们倒是快活。
到了杭州以后,高宗皇帝又下罪己诏,又大赦天下,忙的不亦乐乎。而这帮内侍太监们同样也在找乐子。这次他们目标是:去钱塘江观潮。
但问题出来了,这些内侍太监们的身子个个都是冰清玉洁,身骄肉贵,只是高宗皇帝一人才有资格去抚摸和欣赏,怎么能够给杭州那些凡夫俗子的庸俗目光所亵渎和沾污?
于是乎,这些高贵的内侍太监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下令在经过的长街上用布帛围成甬道,挡住杭州那些凡夫俗子们的视线,让他们安静地出发,保持身体和内心的干净贞洁。
结果是,钱塘江畔。到处是太监们的供篷和布帘遮道。
内侍太监的胡作非为,没人敢管。也无从申诉。人们只能在旁边咬牙切齿,恶言咒骂。
在众多的咒骂者当中,就包括了御林军的统领大人苗傅。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有以下的记载:帝在维扬,入内内侍省押班康履颇用事,妄作威福,诸将多疾之。及幸浙西,道吴江,左右宦者以射鸭为乐;比至杭州,江下观潮,中官供帐,赫然遮道。傅等切齿曰:“汝辈使天下颠沛至此,犹敢尔耶!”
骂归骂,没有切身的利益冲突,这些正义的御林军战士,还是把这口气给咽了下去,没有发作。
这些太监毕竟是皇帝的贴身近臣,动他们可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没有想到,这些内侍太监并没有收敛,而是顺着他们的脾性,又接着做了一件事情,一件跟御林军关系巨大的事情。
这些太监让高宗皇帝把王渊升官加薪。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记载道:向德军节度使御营使司都统制王渊同签书枢密院事,仍兼都统制。
这一下可是出了大乱子了。
赵宋家朝廷一向的规矩都是兵权三分,相互牵制。
具体说来,就是先由枢密院下达军令,然后由三司衙门组织兵力,最后由皇帝指派的将领率兵出战。
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无论缺少其中哪一个部分,都难以出兵作战。
这种对兵权的多部门管理方法,主要是针对五代六国时期,手握重兵的武将屡屡反叛的现象。这可是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绞尽脑汁,与宰相赵普商量了很久,才想出来的办法。
而高宗皇帝的这个任命,让王渊可以用枢密院事的身份签发军令,然后以节度使或御营使司的身份组织兵力,再以御营都统制的身份带兵出战。
也就是说,王渊一个人就可以打通所有的环节,不受任何的节制,随时随地可以带兵出战。
这就意味着,王渊掌握着在宋朝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无上兵权。
这个任命诏书一出,御营统制官苗傅首先表示不服。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记载道:俄闻渊入右府,傅正彦以为由宦者所荐,愈不平,这个苗傅是谁,怎敢以区区御营统制官的身份来反自己的老大?
翻查档案资料,这个苗傅的父亲是都指挥使苗履,爷爷是河州节度使苗授,难怪《续资治通鉴》中说他是“世将有劳”了,原来是个官三代。
再看看王渊的履历:王渊出身西北军,和张叔夜一样,靠战功一步一步升迁上来的,先后在宣抚都统制刘延庆和北宣抚使范讷统的手下当先锋官,是个平民出身的高级将领。
在《宋史。王渊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康王即皇帝位,渊与杨惟忠韩世忠以河北兵,刘光世以陕西兵,张俊苗傅等以帅府及降群盗兵,皆在行朝,不相统一。始置御营司,以渊为都统制,扈从累月不释甲。”
也就是说,当高宗皇帝刚刚登位的时候,王渊与杨惟忠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苗傅等人前来投靠。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各不相属。
后来建立御林军的时候,苗傅的属下以降群盗兵为主,而王渊的部下则是以河北军为主;无论是部属的数量还是战斗力,王渊都明显要强于苗傅,所以王渊理所当然地担任起都统制,成为苗傅的老大,也就是御林军的老大。
对于这样的一种结果,身为官三代苗傅当然是相当的失望。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记载道:扈从统制鼎州团练使苗傅,自负世将有劳,以渊骤得君,颇觖望。
所以,后来由苗傅和刘正彦所指挥的这场政变,它最初的起源其实是由**不服平民子弟管理所引起的。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错花心大大的打赏和独孤飒霜大大的章节赠送。

第二百四十八章:皇帝的“拖”字诀

王渊这次的升职加薪,到底是高宗皇帝自己的意思,还是果真如苗傅所说的,是康履和蓝硅这些内侍太监愚弄高宗的结果?
这个问题,除了高宗皇帝和那些内侍太监外,谁都说不清楚,所以在《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也只是说:“傅正彦以为由宦者所荐。”
这里写的很清楚,苗傅和刘正彦两人都“以为”是太监们所推荐的。“以为”这两个字已经说明了一切。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王渊和这些太监们经常有所交易,而作为王渊的部下,肯定耳闻目睹了不少。
所以,当苗傅和刘正彦两人对士兵们言之凿凿的时候,王渊和内侍太监之间的事情,就好比“黄泥掉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
现在的问题是,御林军的统制官苗傅非常希望能打到御林军的都统制王渊,由自己来当老大。
可是,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无论什么时候,要越级挑战,以下犯上,都是一件非常困难而且危险的事情。
虽然苗傅的手上已经有了不少发难的理由和证据:比如王渊私自调用战舰给太监们私运财物,比如那些内侍太监的种种恶行,又比如那些太监和王渊之间的私相授受把持朝政,等等。
虽然苗傅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帮手………同样是御林军的统制官的刘正彦。
但是,苗傅和刘正彦如何去说服那些基层的御林军士兵,让他们一起冒死来追随自己去造反。革王渊的命?
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但这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大部分的御林军都是河北军,这些王渊曾经亲自带过的部下。
几经辛苦,终于在《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二一和《维扬巡幸记》中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在一年以前,也就是建炎二年,王渊曾到杭州镇压过一次部队的哗变,在哗变军人已经表示屈服之后,他却杀害了其中的一百四五十人。
紧接着,王渊又以搜查“赃物”为名。把居住在杭州的富商大户们的家产,狠狠地搜括了一番。这次用百来只船舶装运到杭州的,大部分就是一年前从杭州劫掠了去的那些财物。
也就是说,王渊与杭州的商户和御林军中的一部分军士有血海深仇。
除此之外,御林军中的部分士兵,特别是护送皇帝亲眷到达杭州不久的苗傅和刘正彦所率领的那支部队,其中的中下级将佐,有些是生长在幽燕一带的人,有些则是生长在两河中原一带的。
这些人,无时无刻不想着打回老家。所以对王渊和高宗皇帝有大的怨气。
所以说,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无论如何,苗傅和刘正彦还是动手了,而且是一动手就见血,向德军节度使同签书枢密院事和御营使司都统制王渊的头颅,被苗傅一刀砍掉。
被这个平民出身的阿谀奉承之辈压了那么久,我们的官三代干部苗傅大人,终于狠狠出了一口恶气。
突然在想,假如没有那些内侍太监们的恶行,王渊也没有被升职,苗傅和刘正彦还会不会发动政变。
可惜历史不会对假设性的问题做出回答。
既然苗傅和刘正彦是以正义的名义来发动政变,那就只能以正义的名义继续把政变开展下去。
所以,苗傅刘正彦和他们的部属先把还在外面游乐的太监全部斩首杀掉,然后把皇帝行宫所在的内城包围起来,要与皇帝对话当天接近正午的时候,高宗登上了城楼,下面是一大片御营卫士,以及一百多颗血淋淋的人头。小皇帝非常镇定,手扶栏杆,向下面打召呼,要为首的苗傅刘正彦出来觐见。
苗刘两人站出来了,向着皇帝三呼万岁,跪倒磕头。
……情况似乎很正常,小皇帝感觉良好,于是决定把场面做足,便开金口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爱卿们从头说来。”
苗傅非常听话,站了起来,大声地把事从头说起。
苗傅大人的发言非常的有水平,简直就是在代替全中国人民向高宗小皇帝发出了严正的质询:“皇帝你自从即位以来,赏罚不公,信任太监。军人有功劳的不奖赏,太监向你推荐你都答应;黄潜善汪伯彦败坏国家到这种地步,居然至今没有流放远方;王渊临战退却,贻误战机,抢先渡江,不见处罚反而升任枢密,这都是怎么回事?现在我们已经杀了王渊,皇宫外面的太监们也都杀了,现在请交出来康履等人,全都杀了,向三军谢罪!”
高宗皇帝没想到苗傅竟敢翻旧账,揭他老底。这是当众摊牌,撕破了脸皮,是真的造反了!
小皇帝也算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了,面对着这种的恶劣环境,依然还能够从容地面对着回答:“爱卿要注意,黄潜善汪伯彦都已经受罚贬职了,王渊也被你们杀死,太监们已经死了很多,现在朕答应你们,一定把康履等人降职责问,决不姑息。你们回军营等候消息吧。”
高宗皇帝再一次在危机关头使上了他的绝招:“拖”字诀。
军人回营,万事大吉,只要过了眼前这一关,这些兵都是菜板上的鱼肉。
可惜的是,这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