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参透记忆 >

第215章

参透记忆-第215章

小说: 参透记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出自对其形式、风格的审美要求。

魏晋以后,道教对符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将符的形成与精气说结合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朝梁朝孟安排的《道教义枢》,“神符者,明一切万物莫不以精气为用。故二仪三景皆以精气行乎其中。万物既有,亦以精气行乎其中也,是则五行六物莫不有精气也”(卷二)。这种符由精气结合而成的观点,是在云气说的基础上的一个发展,更为道符的魔力添上了一层神化色彩。因为云气只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有形的,看得见的;精气既包含了作为物质之构成因素的客观属性,具体对人来说,是指人的血气、底气、功力等,又带有主观神秘色彩,含有“灵气”的意思,这两者的结合就更具有超现实的力量,所以,道士们认为,在构造这种“神符”时,必须“以道之精气布之简墨,会物之精气,以却邪伪,辅助真教,召会群灵,御制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以道之精气”“会物之精气”,这就明白地提出了符的创作必须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观点。对此,《道法会元》说得更为精辟:“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符,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纸,号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对。”(卷一)我们常说文学创作如杜诗能惊天地、泣鬼神,就是这种主客体的高度融合和统一所造成的感染力,“神符”在这一点上与文学创作是一致的,或者说,这就是神符所包含的文学思想。

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后,在具体的符的写作或书画时,道教又主张运笔之前要意念专注,保持存思,收视反听,储气充足,笔端饱醮精气;运气之时要一气呵成,信笔扫去,毫无滞碍,故《三洞神符记》云:“收视反听,摄念存诚,心若太虚,内外贞白,元始即我,我即元始,意到运笔,一气成符。若符中点画,微有不同,不必拘泥,贵乎信笔而成,心中得意妙处。”这里谈到了符的构思问题,与文学创作中的构思问题完全一致。它强调构思时不受外界干扰,无视无听,凝思寂想,虚心静气,达到庄子所说的“心斋”之境,完全体现了道家虚静的主体艺术精神。陆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同样是受道家这种艺术精神的影响,他说构思之前:“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文心雕龙·神思》亦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有感于物就能引起创作欲望,作符也是如此,当把“我之精气”与“物之精气”会合时,或者说“物之精气”碰到“我之精气”时,符的创作欲望就被呼唤出来了。创作的欲望一旦掀起,灵感的火花一旦爆发,就赶快抓住这个机会运笔疾书,一气呵成,稍有松懈,瞬息逝去,符的灵验与否,就在这刹那之间。

符的这种创作原则或者说艺术技巧,与书法绘画也是相通的。魏晋南北朝书画艺术的繁荣,固然与那个文艺繁荣的大背景有关,但也与道教艺术的兴盛相联。王羲之的书法理论,顾恺之的绘画理论,都与道教的画符或书符原则有一致之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有云:“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他在《书论》中又云:“大抵书须存思,……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这与“符”的意在笔先,符在笔后,何其乃尔,而其源头则在“梓庆削木为鐻”之中,又直接影响了苏轼的“胸有成竹”论。另外,道士还强调符的创作必须以诚相待。上引《三洞神符记》已有“摄念存诚”之语,《道法会元》对此阐述得更为精炼:“符者阴阳赘合也。唯天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矣。”(卷一)用符需要“至诚”,书符、作符焉得不能“至诚”?只有道德品行高尚,真心质朴,才能把符作好,作出的符才能惊骇鬼神,驱避邪恶。可见,立德是为符之本,这与《易传》所提倡的“修辞以立诚”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三光之灵文,天真之信”的道符,又常常与咒语不可分离,体现了造符者对语言功能的深刻认识。《太平经》卷《神咒文第七十五》云:“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咒。”这种咒语最早脱胎于古老的祝辞,如《礼记·郊特牲》中有一首《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种咒语或祝辞,是对语言魔力的崇拜,企图通过语言把对鬼神和大自然的命令、威胁、祈求传达出来。道符与咒语的连用,其出发点或者说其造符思路也就在这里。题“陆修静受”的《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卷上举“都匠符”为例说,都匠符由“合明天帝日”五字重叠而拼成,此五字原为一咒语,据说遇灾兵、盗贼、虎狼、风波之类及惊恐恶梦、吊丧临尸等,“皆正心诵‘合明天帝日’三过,无不禳之也。”据刘仲宇先生推断,这咒语“意为汇合了天帝和太阳的光明,潜台词则是阳气旺盛,无阴不烛。”从形式上来说,符咒简短精炼,采用诗歌的韵脚形式,语言多以四字为主,这种特点也是承古祝辞如上举《伊耆氏蜡辞》而来,古朴淳厚的文学色彩也是显而易见的。据《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说符书成后,临服符,当先呼直日玉女名单,毕,微咒曰:

天玄地黄,太虚六气。朝服灵精,神金虎文。当令我真,又令我神。分散形影,对山召灵。役使万精,坐亡立存。高游上清,北朝玉晨。又《洞真太微金虎真符》云人或佩符进山,或埋符于地,均需念咒,以显符书之灵。又云人在军旅之中,刀剑之下,厄难之时,佩带灵符,存想五帝神官卫我左右,同时念咒语,曰:天为我屋,地为我床,五岳山川,为我桥梁;玄斗元精,为我衣裳;藏身七元之内,流火之乡。度我者太一务猷,过我者白元无英,灾不能干,兵不能伤,当令我身,上诣金阙九老之京。

这首咒语,以四言为主,又夹杂着骈文散句,韵调轻快松缓,与其说表现了上登玉京的成仙之望,不如说体现了环抱自然笑傲困厄的乐观开朗的人生观。“天为我屋,地为我床”,其实就是庄子“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的达观开豁思想之再现,因此,这道咒语的文学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强。

此外,道法还规定书符前要叩齿,书符时要掐相应的诀文等等,足见其对符的重视。因此,太上灵宝《五符序》云“此乃生录之首篇,上天之灵符,太上之宝文矣”,所以它的召神劾鬼之功能,治病驱邪之作用……曾使许多人信而不疑。郗愔服符,王献之“画符及神一卷,咒小字”,其影响文士艺人也可见一斑了。

总之,道符的文学意蕴和思想是比较丰富深刻的,宋代道士们在总结书符的经验时说:“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中有神气穴,内有坎离情”,这“窍”和“神”对文学创作、艺术创作颇可借鉴,颇有启发,因此,对道符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

第四百五十八章

符的这种创作原则或者说艺术技巧,与书法绘画也是相通的。魏晋南北朝书画艺术的繁荣,固然与那个文艺繁荣的大背景有关,但也与道教艺术的兴盛相联。王羲之的书法理论,顾恺之的绘画理论,都与道教的画符或书符原则有一致之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有云:“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他在《书论》中又云:“大抵书须存思,……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这与“符”的意在笔先,符在笔后,何其乃尔,而其源头则在“梓庆削木为鐻”之中,又直接影响了苏轼的“胸有成竹”论。另外,道士还强调符的创作必须以诚相待。上引《三洞神符记》已有“摄念存诚”之语,《道法会元》对此阐述得更为精炼:“符者阴阳赘合也。唯天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矣。”(卷一)用符需要“至诚”,书符、作符焉得不能“至诚”?只有道德品行高尚,真心质朴,才能把符作好,作出的符才能惊骇鬼神,驱避邪恶。可见,立德是为符之本,这与《易传》所提倡的“修辞以立诚”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三光之灵文,天真之信”的道符,又常常与咒语不可分离,体现了造符者对语言功能的深刻认识。《太平经》卷《神咒文第七十五》云:“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咒。”这种咒语最早脱胎于古老的祝辞,如《礼记·郊特牲》中有一首《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种咒语或祝辞,是对语言魔力的崇拜,企图通过语言把对鬼神和大自然的命令、威胁、祈求传达出来。道符与咒语的连用,其出发点或者说其造符思路也就在这里。题“陆修静受”的《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卷上举“都匠符”为例说,都匠符由“合明天帝日”五字重叠而拼成,此五字原为一咒语,据说遇灾兵、盗贼、虎狼、风波之类及惊恐恶梦、吊丧临尸等,“皆正心诵‘合明天帝日’三过,无不禳之也。”据刘仲宇先生推断,这咒语“意为汇合了天帝和太阳的光明,潜台词则是阳气旺盛,无阴不烛。”从形式上来说,符咒简短精炼,采用诗歌的韵脚形式,语言多以四字为主,这种特点也是承古祝辞如上举《伊耆氏蜡辞》而来,古朴淳厚的文学色彩也是显而易见的。据《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说符书成后,临服符,当先呼直日玉女名单,毕,微咒曰:

天玄地黄,太虚六气。朝服灵精,神金虎文。当令我真,又令我神。分散形影,对山召灵。役使万精,坐亡立存。高游上清,北朝玉晨。又《洞真太微金虎真符》云人或佩符进山,或埋符于地,均需念咒,以显符书之灵。又云人在军旅之中,刀剑之下,厄难之时,佩带灵符,存想五帝神官卫我左右,同时念咒语,曰:天为我屋,地为我床,五岳山川,为我桥梁;玄斗元精,为我衣裳;藏身七元之内,流火之乡。度我者太一务猷,过我者白元无英,灾不能干,兵不能伤,当令我身,上诣金阙九老之京。

这首咒语,以四言为主,又夹杂着骈文散句,韵调轻快松缓,与其说表现了上登玉京的成仙之望,不如说体现了环抱自然笑傲困厄的乐观开朗的人生观。“天为我屋,地为我床”,其实就是庄子“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的达观开豁思想之再现,因此,这道咒语的文学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强。

此外,道法还规定书符前要叩齿,书符时要掐相应的诀文等等,足见其对符的重视。因此,太上灵宝《五符序》云“此乃生录之首篇,上天之灵符,太上之宝文矣”,所以它的召神劾鬼之功能,治病驱邪之作用……曾使许多人信而不疑。郗愔服符,王献之“画符及神一卷,咒小字”,其影响文士艺人也可见一斑了。

总之,道符的文学意蕴和思想是比较丰富深刻的,宋代道士们在总结书符的经验时说:“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中有神气穴,内有坎离情”,这“窍”和“神”对文学创作、艺术创作颇可借鉴,颇有启发,因此,对道符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

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全世界唯一大力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传至世间,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故以黄帝为纪元,至今已有道历4700多年的历史。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事实如此,难有他论。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全世界唯一大力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91年)。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道家与道教有着严格区分,而“黄老”是属于道家范畴的,对于国外将道家与道教混为一词深表不满。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事实如此,难有他论。一言难尽,就先从黄老、道家、道教这三个概念谈起。

1“道家”概念最初所指是汉初的黄老。

三清祖师

2“道教”概念今日指宗教。区别于历史的是,魏晋时代,人们用“道家”指称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同时用“道教”指称儒家或儒教。

3道家和黄老一直是异名同实的概念。

4从汉代开始,人们用黄老指称今天所说的道教。

5葛洪到寇谦之,道家、黄老和道教逐渐成为同实异名的概念。

6唐代及其以后,道家、黄老和道教仍是异名同实的概念。

7严格区别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学术界对古代情况的误解,实则两者有承继关系。

8汉初黄老并称,是由于在当时的道教神系里,轩辕黄帝是的五方天帝之首。汉末张角、张鲁等为首之道,乃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承。今天所说之道教是汉初黄思想的发展延续。

9道教不只是求长生的方术之教,而是有一套颠破不灭的哲学理论,以“道德”教化天下为己任,和儒佛并列的伟大的宗教。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近代世界也有着不可小窥的影响性。尊道贵德,天人合一——道教最高信仰

敬天法祖,寻仙访道——道教神仙崇拜

天人感应,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性命双修,返朴归真——道教修炼秘诀

上善若水,柔弱不争——道教为人品质

清静寡欲,自然无为——道教处世方式

我命在我,不在天地——道教逍遥精神

忠孝节义,仁爱诚信——道教伦理道德

福禄寿喜,吉祥如意——道教民俗风情

无极:道;

太一:炁;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北斗七星四季简图

两仪:阴、阳;

三宝:精、气、神;

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五行:金、水、木、火、土;

六合:上、下、东、南、西、北;

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

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他概念:有为、齐物、逍遥、玄、玄学、有、无、不朽、真、隐居、隐士

第四百五十九章

总之,道符的文学意蕴和思想是比较丰富深刻的,宋代道士们在总结书符的经验时说:“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中有神气穴,内有坎离情”,这“窍”和“神”对文学创作、艺术创作颇可借鉴,颇有启发,因此,对道符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

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全世界唯一大力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传至世间,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故以黄帝为纪元,至今已有道历4700多年的历史。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事实如此,难有他论。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全世界唯一大力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91年)。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