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食王传 >

第319章

食王传-第319章

小说: 食王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见到这足足有他以前所吃过的两倍大的花蛤,当然是多挖点,不管是炒来吃还是烤来吃,都不错,下次就不知道是猴年马月才能来了呢。

徐国绪得了指点,挖得也是很快,这沙滩上的花蛤不少,每个个头都很大,大概和这个时代少有人吃很有关系,在以煮食为主的烹饪办法里,贝类都是非常容易煮老的,一煮老了肉就又硬又韧,鲜少有人能嚼得动的,煮这些有壳类的东西,火侯的掌握非常重要,像田螺也是属于有壳类的,一样容易煮老,真正想要将其煮熟透,没几个人有那么好的牙口,因此有壳类的食物,说白了都是属于半生不熟的情况下就吃的,也就是那样的程度下,味道才会好。

既然容易煮老了,难以入口,加上海中的鱼的获得又是非常的容易,因此这些个贝类也就少有人去光顾,长得大就不足为奇了。王况也不担心会因为自己而使得这些贝类的数量急剧减少,一千多年后的城市边缘,海边礁石上牡蛎还多的是,花蛤也是随随便便挖上半天就有好几斤,只不过因为挖的人多,所以个头没法长那么大罢了,但数量却是不会减少的。

得了王况指点的徐国绪上手很快,不大工夫他挖花蛤的速度就和王况不相上下,然后就渐渐的挖得比王况还快还多,看来这吃的一门上,徐国绪的天赋确实不小,只要和吃的沾上边,徐国绪学的比谁都快。可惜了,这家伙要是从小就入了厨师一行,没准也是个人物。

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加上水坑里的花蛤早已经满当当的,王况就把徐国绪叫住了,这时候黄大他们也挖了一堆小山似的牡蛎,足有百斤之多,图虎他们三个也是将艨艟又踩到了离岸边几十丈,选了个风平浪静的小港湾去抓鱼,也都回来了,抓了能有二十几条,这些鱼王况都叫不出来名字,他虽然在鹭岛住了十几年,吃的鱼也有几十种,但能叫得出名字的也不过十来种而已,原因也就因为菜市场上最常见也鱼就那十来种,其他的鱼大多都只有饭店里才能见得到,王况吃的时候也不去问什么鱼,都是到鱼缸前随手一点,这个,那个的就行。

“这都是你用那蜘蛛网抓的?”正在因为被王况叫停不挖花蛤而有点意犹未尽的徐国绪,一见到那二十几条鱼就有些吃惊。

“哪能呢,一个蜘蛛网顶了天的也只能沾两三条鱼而已,每粘一条,网就要有所破损,等粘了两三条之后,剩的蜘蛛网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道可以粘住鱼了,今天比较仓促,准备的蜘蛛网不是很理想,所以只粘了一条就破了,这里剩下的其他鱼,都是我等下到水里去礁石缝里住来的,这里的鱼也忒怪,傻憨憨的躲在礁石缝里一动不动的,手一伸就是一条。要不是因为某等人不是很多,就是再抓个百来条也不成问题。”

“可以抓百来条你却只抓二十来条?”徐国绪还是有点不乐意,他可是听王况说过很多遍,淡水鱼有泥腥味,且大多都是多刺的,但海水鱼却没泥腥味,基本上都是除了主刺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小刺,因此见这二十几条,都是一斤左右大小,总觉得不够他吃的。

“成了,以后你出海想吃多少还不是吃多少,就怕你到时候会吃怕了。”王况帮图虎打着圆场,南岛语族千百年来都保留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吃多少就抓多少的鱼,绝不浪费的,这也是他们千百年来与自然形成的和谐关系,他们捕鱼并不限品种,如果碰到蓝鲸这样的庞然大物他们也会捕,但是绝对不会因为食物明明是充足的还要出海捕鱼。

叫了两个兵士找了个大木盆将礁石水坑里的花蛤盛好放到艨艟上,王况就跟着黄大他们往营地里走去,徐国绪见王况并没让把花蛤带上,就想跑回去拿,被王况一把拉住:“这才刚挖上来,体内都是泥砂,吃到嘴里你也不怕碜着?得静水养上半天才行,反正晚上咱们炒一盘,剩下的烤来吃,不怕吃撑了你就行。”听王况这么说,徐国绪这才作罢。

新鲜的海鱼和牡蛎烤起来甚至可以一点佐料都不需要加的,这是讲究个吃的原汁原味,也可以稍微喷点酒去腥,洒点葱花调味,至于盐则可加可不加,海货本来就有点咸味,虽然不浓,但也不至于像是淡水水产一样的没有味道,一般地说,如果到了海边的烧烤摊上烤的海货,摊主在加重味的调料,那么基本可以判断他这摊上的海货都是不新鲜的,需要用重味来掩盖变质的味道,当然像是鱿鱼和目鱼等口足纲的是个例外,这一类的海鲜里,基本上都是原味有原味的美,重味有重味的够劲。

这一餐,不光是王况徐国绪他们吃得带劲,就是营地里留守的二十多个兵士也是吃得嗷嗷叫,他们可是第一次这么吃的,尤其是那如山的牡蛎,在火上一烤,烤到汤汁流出后滋边了,淋一点点的酒,加点蒜泥和葱花,或者就干脆什么也不加,就这么吃,那个鲜美的劲是他们从来没有享受过的,以前他们吃牡蛎要么生吃,要么拿来下到汤饼(即面条)里吃,还真没烤着吃过的。

二十几条的鱼,王况他们是每人一条,其余的则都分给了其他兵士吃,三五个人一条,虽然不够,但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心满意足了,这天底下,能有几个人能享受到建安候(小东家)亲自动手烹的美食呢?虽然他们也会烤鱼,但从没想过,喷了酒的鱼和没喷酒的鱼味道会差别这么大,这些个兵士里,有那在海边长大的,再腥的食物他们也能习惯而且是吃得津津有味,但对那些内陆长大的兵士来说,自打来到东治港后,腥味一直使他们对海鲜是望而却步的。

现在被他们学到了淋酒去腥的法子,自然就都开始打起了小算盘,以后每次轮着自己休息的时候,就下海去也摸些鱼来,自己烤着吃,多美。

靠牡蛎很简单,很容易学,王况只示范了几个,其他的兵士就都学会了,如山一般的一堆牡蛎,一会工夫就消灭了个精光,要不是军中不许饮酒,这些个家伙保证还会趁着天没黑又去撬的,这二老屿四周,除了两个水道比较深被当做了码头外,其他地方都是礁石林立,牡蛎想撬多少就有多少,尤其是一退潮的时候,那些礁石上口可以看到牡蛎是一个叠一个,重重叠叠的有如给那礁石穿上了一重厚厚的铠甲。

王况在不知不觉中,又给海鲜的吃法带来了革命,他不会料到,一年后,东治港的街边上就会充斥了许多的烧烤小摊,专门烤海鱼和牡蛎及花蛤等卖给客人们吃,一个小摊就能让一个小户人家的日子过得非常滋润。

第五百四十六章 小渔村

太阳还没挨到海平面的时候,黄大看了看天色,就冲王况点了点头,王况便招呼着回去了。回程并不是按来路走的,早在上船前,黄大就已经跟那几个建安兵交代清楚了要去哪。

艨艟在离东治港十来里的一个小渔村停了下来,小渔村也有自己的一个小码头,码头边上也停有几艘的渔船。村子并不是很大,只有十来户人家,而且是处在比东治港更靠近外海的地段,但因为离东治港很近,而且这里渔民的习惯都是出海前都要先去东治港找水军大营里报备一下,说是自己想去哪里捕鱼,要去多久,所以当东治港上的客栈都住满了后,许多的客人都会选择这些离东治港不远的渔借宿,要去港口,跟了渔船去就是了,倒也便利。

报备并不是水军要求的,而是渔民们自觉的前来报备,因为报备过了的渔船,都会在水军那有记录,当水军的巡逻艨艟巡逻到报备过的渔船所在地后,如果发现时间到了还没回来的话,那么水军就会派了艨艟或者小楼船前往其报备地点附近去搜寻,这也是水军亲民政策之一,正因为有了这么一条,这两年里,很是帮一些渔船解决了不少应急的问题,有的是船搁浅了,有的是碰到风浪被卷到他处而偏离了航线迷路了的,也有的是误食了有毒的贝类而整船人都昏迷了的。

虽然是不能全部的遇事渔船都能安然无恙的回来,有的渔船等到水军赶到的时候,已经是船毁人亡了,但在总体上,却是极大的减少了海难事故的发生,因此时间一长,附近的渔村渔民就都养成了出海前去东治港走一遭的习惯,而在回来的时候,又会来告知一声,说自己一船人平安返航了,顺便将海货卖给各个酒楼客栈,也给水军将士们留下或是一筐或是一篓的鱼获,也不管他们吃得完吃不完。

此时的码头上,几艘渔船中有一艘正在往下撤网和其他的工具,出海一趟后,渔具或是有损坏的,或是有松动的绳头什么的,都需要撤下来修补,一个渔民抬头看到了艨艟船,就扬了扬手,打了个招呼,其他渔民看到后,也都抬起头来,微笑着跟水军将士们问个好,有认识的,还打趣着道:“嘿哟,尕娃子,你这是带了你的上官来说媒呀?”大家眼力也都是有一些的,王况等人虽然为出海方便还是着的便服,但能坐在水军艨艟上的人,身份岂能是一般?至少也该是个校尉级别的吧?只是那个胖子,却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校尉,那么胖,要是打起仗来,如何能跑得动?

被打趣的那个正是先前在听王况说地是圆的之后要求跟着出海的那个建安兵,王况这才明白,敢情他是没有娶亲而不符合出海遴选的条件被刷了下来的,就也笑着道:“你叫尕娃?这名可不是建安习惯,你祖上当是关中一带的吧?说说,是不是真有看上哪家小娘子了?某帮你参谋参谋,真要看上了,而且是个良人,某就帮你做保如何?想要出海,没娶亲可是不行的。”

尕娃满脸通红:“小东家,您莫听他们胡诌。您又不是不知道,军中禁谈婚嫁的,真要娶亲,那也得解甲后才行,就是,就是不知道人家等得及等不及……”越说声音是越小,说到后来,已经是全然的出卖了自己的心思。

徐国绪哈哈大笑:“你怕什么?既然定下了必须娶了亲才能跟着出海的规矩,那就是例外了,看你小子也机灵,现在这出海的名额也还有些,某就作主了,若你不是家中独子且你真要能娶了人家小娘子,某就招了你。至于这军中规矩嘛,你还担心?这么好的机会,你们的小东家既然敢为你作保,估计就是那小娘子家需要天上的星星当做聘礼,你们小东家也能帮你摘一颗下来。”

“也不是要星星啦,就是那家他们说某不是建安本地人,在建安扎根不深,怕某家里过个几年又要返回关中去,某家里正如小东家所说,是前些年从关中逃饥荒到了建安的,要怪就怪阿爹,去年来东治港一趟后,一个劲的说什么要落叶归根,以后还要返回关中去的话来,这话就传到了人家的耳中了,是以……”

“这倒也简单了,你阿爹既然想要回家,那便回家看看,人年纪大了,总是会惦记着家里的,你若是要跟着出海,回来后也不会是一个小伍长了,要是出息点的,混个小校尉也是不难,到了那时候,你要是想留在建安,或者继续在水军里呆着,也不会有人为难你,说不定到时候你阿爹又改变了主意呢?关中跟建安如今可是没法比,除非你在长安或者京畿一带还差不多。”徐国绪瘪了瘪嘴,一付恨铁不成钢的模样,这要换了他自己,早就跳上跳下的要王况去帮着做保了。

出海的功绩,现在已经很明显远远要超过了以前徐国绪的期望,如果在他的手中,能证明这地是圆的,那么就是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而且,徐国绪也不笨,他注意到王况在提到两个大陆的时候,都拿了大唐疆域来做比较,熟悉王况心思的他,哪能不明白王二郎又在拨弄着小算盘呢,不过是如今时机还没成熟,不好明说罢了。

但是,现在时机不成熟不等于他出海回来后时机不成熟啊,按王况的说法,五六年的时间才能回来,说不定到那个时候,建东又进一步的往东往南扩了呢?建南已经建州了呢?建西也纳入了大唐版图了呢?王况的做法,徐国绪如今也摸出了一点门道,那就是先派人占领,然后等条件时机成熟了,就上书朝廷请求设州设县。

这条件和时机的成熟,如果换了其他人来做,可能需要个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不要忘了,王况可有着他的号召力,只要他派了富来客栈去开分号的地方,其他人必定也会如过江之鲫的蜂拥而去,如此一来,不管是人口也好,农业也罢,商业也行,发展的速度绝对不是由别人经手所能赶得上的。

因此,徐国绪很有信心,他相信,等他出海回来,大唐就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扩张的能力,他心中甚至打起了小算盘,是不是要在路过某些地方的时候,留下一火两火的兵士先将那好的地方占下来呢?就算留不下一火人,留下一两伍也是可能的,两伍人可就是十个家庭,足以组成一个小村了,再加上有足够的刀兵,这个小村子以后就是大唐在当地发展的根据地,有他们先期的探路,大唐子民和军队以后去了也能更快的掌控当地,这可是开疆拓土的大功绩呢,谁能想象得到,一个寺人,竟然也有立下这等丰功伟绩的机会和可能?

试想一下,那可是两个都和大唐疆域相当的陆地呀,这就是波天的大功劳,但他却不知道,这样的大陆不是两块,而是四块,如果徐国绪知道的话,怕是腿脚都要打颤站不稳了。不过呢,四块里,他也顶多就只能占到美洲大陆的部分地方,澳州是在建东之南不远处,如今的李大胆,正往那个地方去呢。

非洲大陆还是有原住民的,而且沿海地区里面,除了个马达加斯加岛和西非南部不算荒凉外,其他地方都是以草原为主,如果他去的季节不对,那就是满目荒凉,瞧也瞧不上眼的,而非洲北部地区,也有个大帝国的存在,虽然不至于大到西方人吹嘘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但也至少占据了环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区。

这些徐国绪都不知道,但知道不知道的其实也没什么紧要,徐国绪也不是个好战的人,他也滑头着呢,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装一装,而对于欧洲,王况还是希望从陆地上一路西进的,毕竟大唐国力再是强大,也没那个财力去造那么多的楼船,还要绕道个两三年才能到,两三年的时间,早就够从陆地上跑个来回了。

正是基于如此的原因,徐国绪对那些跟他出海的兵士回来后的前途是信心满满,这么大的功绩,足够每个兵士都封至少也是个校尉的入品军官,那么多尕娃来说,所有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一个渔民,能招到一个入品的军官当细郎,那是多少人家做梦也不敢想的,有这么一条摆着,别说尕娃诅家是关中那原本繁荣的地方,就是西北西南那蛮荒之地,就算尕娃家中一贫如洗,家徒四壁也不打紧。

“如今先要做的却是别让这些渔民走漏了我等来的消息。”王况没忘记自己的目的,这个渔村就是那一帮新罗棒子落脚的地点,他们很是奸滑,以为不住在东治港上就不会被人发现,但是他们的奇怪举止早就引起了渔民们的注意了,不光是河北来的捕快发现了他们,黄泽楷他们三个也都已经将他们牢牢的盯死了,如今苗九和胡翰山正也在这村里呢,黄泽楷还是担负着联络的任务,也正在码头不远处的小茶铺里等着王况他们。

第五百四十七章 做保

“小东家,这事却也是容易得紧,某等常年沿海巡逻,从北至南的渔村,都挺配合的,某这就去说一声便成了。”尕娃得了徐国绪的鼓励,又有王况先前说的可以为他做保的话来,一时间是情绪高涨,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有了动力,他干什么事情也觉得是享受了。

于是尕娃还没等艨艟停稳了,就一个跳跃,跃到了那艘渔民们还在忙碌的船上,这艨艟被他一踩一蹬就左右摇晃了起来,那艘渔船比艨艟也大不了多少,同样被他落地时候的一压,给压得摇摇晃晃,引起对面渔船上的一片笑骂:“尕娃你作死呀?你信不信,等某回去就去找关大郎,告诉他说你要来抢亲了,看你作兴去。”

尕娃连连陪不是,然后又说了几句话,说的声音不大,王况这边也没听到他说什么,不过呢,等艨艟还没靠了岸的时候,就有渔民蹭蹭的跑开将他们刚从船上撤下来的网就在码头上一扯,挂在了码头上立着的几根木桩上,恰好是挡在了渔村和艨艟之间。

渔村并不在码头边上,而是坐落在离得还有两百多丈远的一处相对较为高一点的地方,每天潮涨潮落的,而每次月圆时候又是每月一次的大潮水,再加上要是风台一来,那浪最高都能有二三十丈,谁敢把村子就建在海边?

鱼网眼不大,加上离得远,渔民们又是一挂就连挂了几重的,因此两百多丈远的地方也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船影子罢了。艨艟巡逻又是常态化的,王况也不是想隐瞒艨艟的到来,而是不想被那帮棒子给认出自己来而已,有这么一拦,就是目力再强的人,也就看不清楚了。

码头是那种就地取材,用了岸边的礁石稍加人工雕琢而成的,这样的码头天下各地都很多,没人会傻到不会因势就利的将现成的条件给利用起来,放着大块的平坦礁石不用,而要另外再起个码头的,也只有大型船只停泊的大码头才会大兴土木,毕竟满足大楼船停泊的天然港口也不是那么好找的。

码头有一个搭盖起来的简易茶亭,有几个渔民忙完了就在茶亭上歇着,茶亭里有个老汉,正与一个童子在煮着茶,供给渔民们歇息时吃。尕娃那边交代完了,就引了王况等人到那茶亭里,招呼道:“果老爹,身体还好呀?”

老汉听到声音这才抬起头来,但王况却是注意到,他是将耳朵朝向尕娃的方向,而眼睛却是向着别处的。他听到尕娃的声音,回道:“是尕娃子来了啊?好,好,老汉这身子硬朗着呢,一时半会死不了。”话中虽然带着个好,但脸色并没好到哪去,似乎尕娃欠了他钱似的,王况这才明白却原来是个眼睛看不见的,难怪他只坐在那里,加水,斟茶等等一应的事都由童子帮着做的。

茶亭里并没有桌椅板凳,放置东西和供人坐的全都是从海滩上搬了过来的礁石,高高低低的,高的就放东西,低的就给人坐,许是常年累月的,礁石面上已经是磨得铮亮,看来是有不少的年头了。就连茶亭,也都是用石块石条垒起来的,只有屋顶才用茅草盖着,但茶亭却也充分的考虑到了采光问题和冬天防风问题,冲北和冲西的两面,全是石墙,只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