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为王 >

第614章

我为王-第614章

小说: 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腿胙谩�

高远当然没有想到,自己准备将致远送到外面的学校就读而不是在宫内聘请名师延教的打算,竟然摧生了大汉第一家超级贵族学校,以致于这所学校在随后的日子里越来越膨胀。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办了上去,几乎便是随着高致远的读书轨迹在发展,到得最后,这所由王家出资兴办的大学一举超越了蓟城综合大学等老牌学校,跃居全大汉最为著名的高等学府,而在那以后,几乎大部分的大汉官员都出自这所学校。

这样的影响效果。自然是这个时候的高远万万没有想到的。

当然,大王的三个女人弄出来的这个学校在随后的几年里,还是带来了不少的积极影响,很多郡州中的富豪们敏锐地看到了这其中的商机以及更难以估量的其它影响力,纷纷出资建立这样的学校,在获得不菲的收益的同时,又为本郡的官宦富豪们建立了一个交往的圈子,更是为下一代的大汉精英们划定了一个圈子。

民间资本的大举办校。缓解了大汉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学校。但却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贫民子弟在以后出人头地的机会也越来越难,当然,这要在数十年之后方才显现,现在仍然是没有丝毫迹象,而现在的大汉。向国家输送人才的主要还是积石城军事大学以及蓟城综合大学这些官办学校。

交待了这事儿的高远自然不晓得自己的几个夫人之间正在后宫之中盘算着的小九九,此刻的他,已经接到了来自颖水县令,驻军最高首领叶枫以及国安局驻颖水分局余光三份奏折,三人所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楚人想要汉人进楚,帮助楚国建桥。

三个人,却是三种不同的态度。

县令方殊认为这是一个赚钱的机会,首先便能向楚人索要一笔专业技术转让费用,二来楚人即便得到了这个技术,数年之内,也无法将技入转化为实际上的能力,哪么便仍然需要汉人来建设,这又能赚得盆满钵满,三来,楚人无法冶练出符合要求的一些关键部位的钢材,这又为国内的钢材销售找到一个极大的市场,而且可以漫天要价。

而驻军首领叶枫却强烈反对,认为楚国本来是一个多水之国,国内河沟纵横,没有桥,他们调兵遣将便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对于大汉将来出兵攻楚的时候,将会有极大的便利,一旦大汉的钢筋水泥大桥遍及大楚,钱虽然赚了,但以后的仗就难打了,楚人可以利用交通的便利,迅速快捷的调兵遣将。

而国安局余光却与方殊意见一至,认为可行,不过他的着眼点可不是在赚钱之上,而是想着想在建桥的队伍之中大肆安插国安局的探子,在大楚建桥,工程队便要随之行走在大楚各地,而每走一地,便是活生生的一副山川河流地图啊,过得几年,桥给楚人都建好了,大汉也就有了一副楚国全境的地图,这样明目张胆地去绘制地图,可比一些探子东一榔头西一棒要强多了。不仅是地图,随着这些转战东西,楚人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尽入囊中,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而为了这事儿,几位大臣之间也是争论不休。

叶重与叶枫持同样的态度,反对。

政事堂却一致支持方殊。

国安局曹天赐当然是支持余光的。

虽然二比一,但现在大汉国防部的权力较重,叶重的意见却也不能当做听不到,众人只能将眼光投著在先前一直保持着沉默的大王高远身上。

“这个方殊是个人才啊,在颖水弄得风生水起,居然与檀锋这个死敌之间将生意做得火热,了不起,听说颖水现的繁华,堪比蓟城呢!”高远一开口,说得却是另外一回事,让与会众人不由大感意外。

政事堂不免有些担心起来,汉王这话说得,似乎话里有话,方殊是从政事堂里走出去的,如果汉王不满的话,那不免会殃及到政事堂。

“方殊的确是一个人才,与对面颖川的交往,现在只限于经济之上,应当说方殊把握得还是不错的。”严圣浩看着几位同僚的眼光都看向自己,只能开口说话了,现在首辅蒋家权年纪渐大,不是国之大政,基本懒得再管,总揽政事堂的事务,现在已经基本上交给了严圣浩,而在众人眼中,严圣浩也是板上钉钉的下一届首辅了。

其实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严圣浩在政事堂的资历仅仅逊于蒋家权,便连资格最老的吴凯,在总揽全局的能力之上,也无法与其相并肩,另外几人,吴起甫如政事堂没多久,能力是有的,但却无法服从,而且在大汉资历太浅,至于周长寿、寇曙光,更加没可能,两人都是武将出身,对于民生民治远不如上面几位,根本没有可能问鼎首辅一职。

“这个人可以大用一下。”高远却是呵呵的笑了起来,“既然他已经将颖水治理的很好了,不如便将他升上一升,让他负责一个郡可好,如果他能一个郡也治理得如同颖水一般,那就可以到中枢来担当要职了。”

看到高远的目光看向自己,严圣浩立即道:“大王说得是,正好南阳郡郡守因病请辞,郡守出缺,原本政事堂还在议调派谁人去南阳,方殊原本资历还浅,不在所议范围之内,既然大王看重,便由方殊出任南阳郡守,颖水正好在南阳的治下,方殊对南阳也颇为熟悉,他上任郡守,可以以颖水县为龙头,带动整个南阳的发展。说句实话,这两年南阳的发展差强人意,要不是由颖水县给撑着,那数据就没法儿看了。不过颖水位置重要,方殊一去,这颖水县令却还要仔细斟酌了。”

“先让方殊兼着。换个人去,如果乱了方殊的细路,反而不美。”高远挥了挥手,道。“至于楚要想要我们帮着建桥,这事儿也可以。”

看到叶重站起来想要说话,高远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凡事自然是有利也有敝,只要利大于敝,便可行,方殊所说是也,而余光所想的,想来也是曹部长一直想做的事情,总体上来说,这件事于我们而言是有大利的。至于叶部长所担心之事,我看大不必要,这些桥建好了,对于楚人来说,的确是交通便利了,但于我们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可以通过这些大桥调兵遣将,难道我们就不能吗?更重要的是,楚人擅水战,舟师犀利,我们的舟师却大都在海上,很难与对手在内河,湖道之上争锋,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战场,打法战术自然也不一样。所以有桥,对我们而言,反而更有利一些。”

“王上所言甚是。”严圣浩笑道:“楚人肯定是想要偷师学艺的,所以我们不妨大方一点,直接摊开了卖技术给他们,当然价得要高一点,正如方殊所说,懂了不见得能做,有这几年的功夫,我们钱早就赚得够了。一座桥的造价不菲,对于我们来说,这可都是大笔大笔的银钱,王部长,你说是不是?”

王武嫡眯缝着眼睛,连连点头。“当然当然。”只要有钱能进国库,这位王老部长是一概支持的。

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继往开来(167)祸乱的源头

楚都,郢城。

黄歇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从堆集如山的案牍之中直起了身子,伸了一个懒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回到府中,洗上一个温水澡,再让侍女那柔软的双手好好按一按浑身发酸的骨头,便能睡上一个好觉,养足精神来投入明天的工作当中。

楚国太大,事儿也太多了,即便是经过中书令筛选了一遍奏折,只捡着一些要紧的送到自己跟前来,但仍然让自己有着做不完的工作。

从大案之后站起来,整了整有些皱巴巴的衣裳,黄歇准备离开公厅回府,今天整整一天,除了吃饭方便,几乎便没有离开过这个大案,总是有批不完的奏折,见不完的官员。

不过虽然累,但黄歇却累此不疲,一旦真没有了事情做,他怀疑自己一定会撑不下去的。

“大人,赵指挥使求见。”脚还没有踏出门槛,一名属吏已经奔了过来,躬身道。

“舒城?他怎么这个时候来了?”黄歇眉头一皱,都快要三更天了,身为鬼影指挥官的赵舒城怎么急急的跑来见自己,他不是去江南了么?莫不是又出了什么大事?

心里一紧,刚刚浮上来的疲乏立时不逸而飞,“快请。”

当赵舒城踏足黄歇的这间官厅的时候,黄歇又已经正襟危坐于公案之后了,看到他进来,站直身子,“舒城,刚从江南回来么?怎么也不歇歇,什么急事非得今天来跟我说啊?”

赵舒城躬身向黄歇行了一礼:“首辅,舒城是个武人,长途奔波惯了的,倒也谈不上疲乏,只是回来后听说一事。觉得大有不妥,这才急急跑来见首辅,不会耽误了首辅您休息吧?”

黄歇大笑道:“你从江南千里迢迢赶回来都不觉得累,我这个一天坐在官厅里,难得走上几步路的人焉敢喊累?江南一行还顺利吧?”

“还行,江南暴乱案,查出了一些眉目。”赵舒城道。

“哦,这么说来,你已经摸清了这次暴乱的来龙去脉了?”黄歇立时喜形于色。江南是大楚的财赋重地,可这年余来。却是暴发了多次暴动,让他甚是头疼。

说到这个,赵舒城的眉头却是深深的皱了起来:“虽然有些眉目,但离水落石出却还远着呢,不过属下可以肯定,这里头一定有汉国人的影子,这本来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织工暴乱,怎么又跟汉人搭上线了?以前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情报啊!”黄歇吃了一惊,但凡什么事跟汉人拉上了关系。都让他十分警惕。

“首辅,织工的暴乱,今年已经发生了三次,虽然发生在江南不同的郡。但组织一次比一次严密,所造成的破坏性一次比一次大,从最近一次的暴乱之中,属下嗅到了一些熟悉的味道。所以才亲自赶过去,但遗憾的是,我布下的圈套。却是最后一刻功亏一篑,对方壮士断腕,我盯上的几个嫌疑人,都死得莫名其妙,所有的线索完全中断。本来我还在犹豫自己的判断,但这一下,我可以肯定,暴乱里头,一定有我们的同行在捣鬼,否则绝无可有察觉我的行动。”

“江南是我大楚财税重地,这样一次接着一次,实在是让朝廷有些吃不消,今天江南运来的税银,便去年同期便少了五分之一,你的心思还是要多用在这上面一些为好,尽快找出源头,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黄歇杀气腾腾地道。

赵舒城犹豫了片刻,终于还是壮起了胆子,“大人,汉人在这里头捣鬼,我是有信心将他们找出来杀个干干净净的,但要说到这源头,我却是无法断掉。”

“这是为何?”黄歇奇怪地道:“难道这些汉人探子不是源头么?”

“不是。”赵舒城摇摇头,“如果要说到源头,还是我们自己人。本来属下也不太明白这里头的事情,这一次下去与一名县令长谈一宿,此人见识过人,与他这一夜交谈,方让我恍然大悟。”

“说说看。”黄歇大感兴趣。

“源头便是我们在织布缫丝之上技术的飞跃式前进。”赵舒城望着黄歇,道。

“这是一个什么说头?难道技术进步不是好事么?汉国为什么国力持续飞跃式的发展,就是因为一项项关乎国计民生的技术的发展,怎么在汉国就能富国强民,到了我国便成了祸事的源头呢?”黄歇反问道。

赵舒城微微有些后悔,要知道,首辅的家族便是控制着国内丝织行业的翘楚,而他的亲家上大夫范拙的家族更是掌控着国内丝织的定价权,但话赶话已经说到这里,却也是无法收回去了。

“首辅,汉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而我们在缫丝和织布上的技术进步,却是从汉国得来,而在此之前,我们并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这两项技术的飞跃式发展,的确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价格下跌带来了出口的大增加,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织工和丝工却因为这技术大量失业,在江南各地,原本工坊需要大量的人手,但现在,一台机子就干了以前十几个人干的活儿,这些失去生活来源的人怎么办?他们怎么生活,拿什么来养活家人?我们可不像汉国,有大量的工坊可以吸收这些失去工作的劳力,时间一久,再加上有人再中间煽动,不出事都难啊,今年这几次,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组织性也越来越强,属下担心,如果再这样下去,当真会失去控制啊!”

看到赵舒城的模样,黄歇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技术的飞跃带来了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祸乱。

“汉人当初就没安好心,他们肯定是知道这样做的后果的,属下觉得,这就是他们处心积虑的行为。”赵舒城有些气愤地道。

黄歇摆摆手,“不要什么事都往坏处想,这也是我们考虑不周,没有想到可能的后果,没有做好后手而排而已,这事儿,我会想办法来解决。”

黄歇当然不能承认赵舒城所说,如果让赵舒城将这件事归结为汉人的有心之举话,一旦上了朝议,只怕自己的亲家范拙就是吃挂落,自己也跟着要受累,更重要的是,织机和缫丝技术上的进步,的确带来了财赋的增长,接下来自己只需要解决好失业工人的出路问题,这件事便算圆满解决了。

“是。”赵舒城点点头,不再纠缠这个话题,此事与首辅有关,点到即可,说多了,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首辅对自己有了看法。“首辅,我今天来,倒不是为了此事,而是听说首辅答应了引进汉国的修桥技术,让汉商承包修建我国的桥梁?”

“对,确有此事,不过你还有一件事没有听说吧,我们花了一百万两银子,买来了汉人钢筋水泥大桥的全套技术,另外二十万两银子买来了水泥的数十个标号的配方,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黄歇笑道。

“我看这里头必然又有汉人的阴谋。”赵舒城道。

“舒城,我看你都快要得职业病了,这事儿你都不怎么了解呢,怎么就断定这又有阴谋呢?我们买到手的图纸可是实打实的真货,再让汉人在国内修几座大桥之后,我们的人也就学得差不多了,以后便可以自己来修了。”黄歇笑道。

“首辅,我是担心汉人的工程队进来,便可以大模大样地穿行于我国的山川河谷,咱们对他们就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了。”赵舒城有些气馁地道。

黄歇笑了起来,“舒城啊,就算没有汉人工程队进来,他们想要得到我们的详细的地理情形很难么?说句不好听的话,一个商人,拿了银子,随便走到那个县,只怕就能将我们的这个县的图志买走。我与太尉仔细商量过了,这事儿对我们大楚是大大有利的,于军事之上也有好处,本来我是准备先在郢城周围动工的,不过你今天回来这么一说,我倒是改主意了。”

“你打算?”

“我打算将第一座大桥甚至随后的几座桥全都放到江南去,江南不是有很多的丝织工没有了生活来源么,那我们便去修桥铺路,这都需要大量的人手,总能消化一部分吧?”

“不再是征发役夫了么?”赵舒城惊讶地问道。

“不征发役夫了,这一次我们也学着汉人,干活发工钱。左右也不是我们朝廷拿钱。”黄歇笑道。

“修桥铺路,怎么不是朝廷拿钱呢?”赵舒城讶然问道。

“根据这个商人提出来的计划,由民间出资修建,在建起之后,设卡收费来收回成本及赚钱,这想法好啊,咱们大楚多得是有钱人,钱都埋在地窖里生锈发霉了,正好让他们拿出来用一用,这个商人还想自己出本钱来修桥呢,不过户部姚尚书稍算了算,便回绝了他,这样一本万利的事情,岂能便宜了这个汉国人,他们只管修好,我们给工钱,修好后就滚蛋。”黄歇笑道。

“这,这不是收买路钱了吗?”赵舒城有些哭笑不得。

“谁人受益,谁人付钱嘛!”黄歇不以为然地道:“这个汉商说得对,我又没有让你非得从这个桥上过,你可以坐渡船嘛,还可以游过去嘛,但这桥是我私人投资建的,收你一点过路费也是自然的,就像我们在城门口收进城钱一个道理。”

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继往开来(168)姻缘

汉,楚,秦三国,分处东,西,南方,各据一地,建筑的风格大相径庭,不过作为一国的最高统治者所居住工作的地方,自然都反应了一国建筑的最高水平和审美观念,当然,现在汉国国王高远所住的地方显然已经不是这样了,原来雄阔瑰丽的王宫现在绝大部分都成了各部衙的办公所在,堂堂的汉王所占据的部分,即便比起国内任何一个豪阔的大商人来,或者都有所不如,不过秦楚,却依然如旧。

秦国的建筑风格是雄阔大气,而楚国建筑风格却一如江南水乡一般精致宛约。楚王宫便是大楚境内最大的园林建筑,宫殿群掩映于郁郁葱葱的花草木林之间,行走其间,犹如漫步仙境。

穿过九曲回廊,自兜兜转转的五彩卵石小道一路向内走去,前方便出现了一个偌大的湖面,荷叶几乎将整个湖面罩住,朵朵红的,粉的,白的荷花自一片碧绿之中探出来,在风中轻轻地遥曳着曼妙的身次,一架小桥将一座水榭与岸边连接起来,宽袍缓带的楚怀王正倚坐在水榭的围栏之上,一手持杯,一手拎壶,轻酌慢饮。

对于楚国来说,楚怀王算不上一个好国王,但对于黄歇来说,他却算得上是,偌大的楚国,政事完全交给了黄歇,武事全都给了屈重,这位国王,最好的便是醇酒美人。

但他昏庸吗?恰恰不,在黄歇看来,这正是他的王上最聪明的地方,楚怀王算不得英明之君,才能只是平平,为人也极为中庸,但他有一桩好处,便足以抵销他所有的不足,那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便将事情交给有足够能力的人去做,这便是楚怀王的高明之处。

如今秦国摇摇欲坠,而楚国却仍保持着强劲的国力,不能不说这里头没有楚怀王的功劳,稳定,便是这位国王带给楚国最大的好处。

黄歇踏上小桥,迎面走来的却是漱玉公主,这位公主是不幸的,她在燕国的遭遇足以用噩梦来形容,回国之后。经过了这数年的休养,整个人才算是缓过劲来,看来先前便一直是漱玉公主在这里陪着大王。出于对漱玉公主的歉疚,楚怀王对这个女儿一直是关怀有加,宠爱异常的。

黄歇身子一侧,向漱玉公主微微躬身。

“公主!”

漱玉公玉脸上浮起一丝微笑,竟然还带着些许红晕,让黄歇有些莫名其妙。

“首辅大人,父王与您有国事相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