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宇宙密码 >

第98章

宇宙密码-第98章

小说: 宇宙密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领神会。应当知道,这些产生净信之心的众生,不只是在一佛、二佛甚至三佛、四佛、五佛的世界中种下了众善的根柢,而且已经在无数无量、成千上万的佛世界中种下了各种各样的善根。由于他们见的佛多、听的法多、修的行多,他们深知此经为最上乘之佛法,所以在听闻这些章句之后,他们便会在一念之间产生纯净的信心。须菩提,如来以佛智悉知,以佛眼悉见这些众生,并相信他们都会得到像十方虚空那样不可估量的福报和功德。”

    如来佛进一步解释说:“这些众生之所以会获得如此的福德果报,是因为他们闻佛妙法而信受不疑,了知非相无住的般若玄义,从而不再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而且没有法相即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物、现象和境界的相状、特性和概念,也没有非法相即否定诸法的断灭之相。诸相尽捐,才是净信,只有无相,福德才可无量。这便是此类众生获得无量福德的真正原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心中有了相状,就必须是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分开来说即是,如果这些众生心中有了法相,他们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如果心中有非法相,那也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如此心存诸相,既有我执,又有法执;既为烦恼障,也为所知障,二执炽燃,二障巨烈,凡界尚不能脱,如何才能获无量福德呢?所以说,不应该执著于包括佛法在内的一切事物、现象、境界、特性和概念,也不应执著于对这一切的否定,即非此一切的概念。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如来才经常告诫你们这些比丘,希望能明白我所说的一切名言概念,包括各类事物、现象、境界、特性、概念等都像乘筏渡水、渡罢舍筏一样,仅是权宜之计、方便之用,绝不可以心怀观想,去计较,去费心思。这一切事物、现象、境界、特性、概念包括佛法教理等尚且应视其为假而决然舍弃,何况由此否定、舍弃而带来的否定与虚无之相,就更应该舍弃了。”

    既然那些持戒修福、广种善根者能以佛所说的无相、无住妙义为真实无误的教法而受持读诵、净信无染,甚至因此而获得无量福德,那么能否就视此妙义为实,视无上圣智为佛实得,并认定佛有所说法呢?另一方面,既然佛身无相,诸法应舍,那么又如何对待眼前佛的升座说法以及所说之法呢?如来佛惟恐座下的比丘们再生迷惘,故又向须菩提设问,希其能理解佛意,为众释虑。佛问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应如何理解如下的疑问,即如来佛真的独自证得了一种确定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吗?如来佛真的说过什么一定的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如果按我对佛所讲的般若义理的理解,没有一定的、绝对的佛法名叫无上正等正觉。因为此种无上圣智深妙玄奥、幽微难测,无有法相,随人证入,不能谓其一定,视其绝对。既无定法可名,如来便无所而得。与此相应,从说法方面来看,也没有一种肯定的、绝对的佛法是如来佛可说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一切佛法皆是因人因时,随机教化,对症下药,无有定相可言,所以,只可以性修,不可以相取;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凡佛法者,无状无名,无体无相,皆为临时施设,非真实绝对之法。但亦不能说没有佛法。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一切圣人贤者皆以其根器深浅、修行胜劣的不同而在证悟无为之法时显出高下阶位之差别,说明佛法无定相、无实体、故言非法。同时也因为一切圣人贤者本身就是依无为之法而显示其性,并证得其果,说明佛法并非无有,故说非非法。须菩提的这一回答,深得无相的奥义,正符合如来心意。其所揭示的道理正是本经旨趣之所在。

    既然不能执著于佛法,那么又该如何看待此经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如来先设一句: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果有人将大千世界的所有七种珍宝,全部拿来进行布施,此人因此而获得的福德究竟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从世俗的观点来看,这种以财物布施而获得的福德是身外享用的有为福德,是可以称量计较的有相福德,并非不可言说、不可计量的真性无为福德,所以,如来才说这种福德是很多的。”

    须菩提这样回答完毕,如来佛便不失实机地明示道:“如果另外又有人并不是以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而是一方面虔诚信受此经,同时,诵读解义,如理践行,甚至只信受、念持其中的四句偈,另一方面,还向其他人诵读宣传、讲解弘通。那么,此人因此而获得的福德比那位以大千世界所有的七种宝物布施而获得的福德还要多。为什么呢?须菩提,你应当知道,三世十方的一切佛及惟佛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的阿弥陀佛都是根据此经的般若妙义,体悟诸法实相,从而得以成就的。当然,此经亦如筏喻之法而不可执著。须菩提,我可告诉你,如果有人认为定有诸佛及诸佛菩提阿弥陀佛,从而也执著于本经的名言法相,那么,他所说的佛法就绝不是真实而明心见性的佛法!”

    如来说佛法不可取、不可说、无实无虚、无依无得,但座下一千余名比丘是否会像须菩提那样心领神会呢?他们弃家辞亲,苦修勤学,不正是为了证得某种果位吗?为使听法者完整理解般若无相无住之理,佛又借助须菩提展开进一步的阐说。

    佛问:“须菩提:在你看来,须陀洹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须陀洹的果位’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虽然说已脱离六凡境界,初入圣者心流,从而名叫入流,但也正因为其已入流,已断除了对三界一切境界的错误见解,心无所取,所以,实际上他是无所而入的。具体讲,既不入眼睛可见的大小形状、不同境况、各类颜色等表面现象,也不入于耳闻的声音、鼻嗅的气味、舌品的六味、身体的触觉以及意识所感觉和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如此无所而入,所以说须陀洹仅仅是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斯陀含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斯陀含的果位’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斯驼含虽然说已断除了对世界事物所持的贪欲、瞋恨、愚痴等大多数情欲和迷惑,从而只须在欲天、人间往来转生一次,即可脱离欲界,故名叫一往来,但实际上,色身虚妄,心无所得,并无往来之相。所以说斯驼含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阿那含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阿那含果位’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虽然说已断除了对世界事物所持的贪欲、瞋恨、愚痴各种情欲和各类迷惑,从而不再来生欲界,故而名叫不来,但实际上,内无欲心,外无欲境,已离欲界,心空无我,毫无执著,并不计不来之相。所以说阿那含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阿罗汉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进入阿罗汉道’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已除尽一切迷惑,断尽三界烦恼,情无逆顺,识境双忘,证入不可言说、不可取舍的无为寂静之体,从本质上说并无真实可取的阿罗汉,而只有作为假名的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罗汉道’,那说明他有得果之心,妄见未除,迷惑未消,尚属凡夫之列,从而必然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

    “世尊,如来佛说我已经深悟无争妙趣,在所有弟子中是最能与世无争的人,是名列第一的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这样想——‘我是一位远离各种欲望的阿罗汉’。世尊:我如果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阿罗汉道’,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远离尘嚣、隐居幽林的寂静行者。因为须菩提已悟性空无相之理,从而不再受物役使,受境系累,心无一念,行而无行,所以假名为须菩提,如此才算是乐于远尘离俗的寂静修行。”

    如来佛通过小乘四果设问,使座下众弟子们明白了四果无实、心无得念、无证而证、假名四圣的般若无住道理。对于大乘菩萨道来讲也应如此,得而无得心,作而无作想,一切不住,心清意净。所以,如来佛又对须菩提说:

    “你认为如何呢?如来在过去世,身为菩萨时,随本师然灯佛学法习持,那时,如来是否实实在在地得到了什么肯定的法呢?”

    须菩提心想,就连小乘之人对其所证之果、所得之法都不执著,何况大乘菩萨?于是立即回答说:“没有,世尊。佛心空万有,菩萨心寂静,清净如虚空,绝虑断纤尘。所以说,如来佛身为菩萨之时,在本师然灯佛那里虽有传授,但绝无得与不得之分,亦无法与非法之别,貌似有得而本性空寂,实无所得。”

    如来佛接着又问:“须菩提:法既不得,那在你看来,菩萨是否在如法而修、依法而持,行一切善行,做无数功德以庄严佛国世界呢?”

    须菩提回答说:“没有,世尊。为什么呢?法既无实,所用岂真。菩萨修一切善法,以慈悲利众生、以善美饰国土,使佛国庄严而美妙,但菩萨已悟般若实相之理,心不住相,无所执著,视一切为虚妄幻有。所以,身行万行而实无所行,普度众生而实无所度,庄严佛土而不见庄严之迹象。因此,所谓的庄严并非真实可辨的庄严,而只是庄严的外在名相罢了。”

    佛对须菩提的回答非常满意,便接着他的话说道:“所以,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们都应当这样,以般若作为观照一切的工具,悟得非实假有、无相无住之理,从而在思想上清除一切外相的束缚,无所执著,心地空明清净。绝不能执著于眼睛可见的大小形状、不同境况、各类颜色等表面现象,也不应执著于耳闻的声音、鼻嗅的气味、舌品的六味、身体的触觉以及意识所感觉和认识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一切概念,而应当面对一切无所执著,并由此产生无垢无染、无贪无瞋、无痴无恼、空寂纯净的心念。”

    “须菩提:举个例子来说,若有一人,其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雄伟,在你看来,这个人的身体是不是很大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来佛曾说过,可见之身相并非真实之法身。法身无为,包太虚以无外,含万象而有余,非色法之所收,岂形象之可取。而世俗人所看到的身相,只是虚妄之形、空幻之骸的有为色相。所以,言其大,并非真性法身遍满虚空的真大,不过是相对之大,假名为大身而已。正因为如此,我们同样不能对其产生有住之污染心,而应像佛刚才说的那样无所执著,生清净之心。”

    如来佛讲述了无得无作、清净生心的般若奥义之后,觉得还应该对此经再做一对比较量,以显示其无敌之胜、无边之福,于是又对须菩提说:

    “须菩提:那奔腾不息的恒河,辽阔而又漫长。在这千古长河之中,流水里裹带着尘沙,天长日久,那在河床中沉淀的、在河岸边淤积的沙粒便形成了一条绵亘不绝的沙带。想一想,这沙带中的沙子共有多少呢?假如将这条河中的每一粒沙子再化作一条恒河,那么就会有一河之沙数那么多的恒河。如果再把这所有恒河中的所有尘沙加在一起,那沙子是不是极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极多,世尊。就是恒河之沙那么多的恒河已是无量无数,何况这无量无数的恒河中的尘沙就更是多得不可胜计了。”

    如来佛就此又呼了一声须菩提,说道:“我今天实话问你:如果有善男善女将无数恒河中的所有沙数那么多的大千世界的全部七种宝物拿来布施,这些善男信女由此而获得的福报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如此布施而获得的福德必定多得难以形容,不可估量。”

    如来佛告诉须菩提说:“这种巨大无边的布施所获得的福德当然是很多的,但有为的财施再多也不会是无极的,他只能给人以善报而不可能使人最终解脱。如果善男信女对于此经哪怕只信受奉持其中的四句之偈,并为他人解说,从而使自己和他人都能依经悟理,依理获证,成就无上菩提,同登解脱彼岸,那么这些善男信女因此而获得的福德要胜过前面所说的无数七宝布施所获得的福德。”

    如来佛接着又说:“再次,须菩提:凡是讲说此经、甚至只讲解其中四句的地方都应当视同佛的塔庙一样,恭敬供养。如果有人能全文信受奉持、阅读记诵、须菩提,你应当知道,这个人必将会成就至高无上、稀世罕见的菩提之法,也即将由佛弟子而转入佛如来的境地。所以说,如果这个经典在哪里,哪里就是有佛,也会有可尊可敬的佛弟子。如此则佛、法、僧三宝会归于一处,相融于一经。”

    听了如来佛对般若无相无住义理多层次多角度的阐释,以及对此经价值与殊胜的多方较量说明之后,须菩提已初领佛旨,便随即请问这一妙典的经名及依经奉行受持的原则,于是又出现了如下对话。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此神妙的经典,应以何种名称命名它呢?我们这些弟子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原则去理解、解说、行持呢?”

    如来佛告诉须菩提说:“这个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即通过金刚一般坚固、光明、锐利的般若圣智,破除一切烦恼、束缚,消灭一切黑暗、愚痴,折断一切邪知、邪见,从而悟得中道实相,无所执著,寂然清净,由此摆脱六道轮回,渡过三界苦海,进入涅盘解脱境界。在座的各位比丘及未来的善男信女都应当按照经名中所立的这种理趣去深入领会经义真旨,离言忘相,清净生心。之所以要你们这样做,是因为本经所谓通过般若圣智度到彼岸的般若波罗蜜之法,从本体上看,也正如此法所喻示的只是一堆名言概念,属筏喻之法,是空寂而不真实的。如果认为有一定的智慧可称,有确定的彼岸可到,那就不是般若波罗蜜之法。般若波罗蜜之称只是为了方便引导现在及未来的善男信女们体悟非实假有之真理起见,才权且安立之名。””

    “我说的话你明白吗?”佛陀说到这里后问刘静道。

    “弟子明白。”

    “好,请你继续听我叙说!”佛陀法眼微闭继续说到。

第二百七十二章 佛之真语
 
    佛问:“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到底讲过经、说过法吗?”

    须菩提面对如来佛,随声答道:“世尊,如来佛悲悯众生,化成色身,住世说法,普度群迷。但是真法不可以言传口宣,也不能以文表字诠,何况色身非真,群迷非实,一切皆不可说、不可取。所以,我认为从根本上讲,如来佛还是无所说的。”

    如来佛又说:“在这辽阔广袤的大千世界之中,有一种极其细小的微尘。这些微尘遍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须菩提,如果把所有这些人们肉眼也无法看到的微尘全部合在一起,你认为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那简直是太多了!世尊。”

    “须菩提:上述各类微尘,在如来佛看来都只不过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暂时聚合,而并不是真实确定的实体,所以,不能错误地认为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微尘。因为其有而非实,存而非真,所以,将其权且假名为微尘。如来佛经常说起的世界,与微尘也同样是一个道理,即不是真实的世界,而只是虚假立名的世界。”

    如来佛又以佛身为例,问须菩提道:“须菩提:你认为如何?是否可以通过如来色身的三十二种殊妙相貌来认识如来佛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不可以三十二中非凡的外在相貌去认识如来佛。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常说,三十二种相貌特征只是佛的化身相貌,而非真性法身之相。化身非长久,身相亦虚假;法身常清净,湛然无外相。所以说,三十二相只是一种假相。”

    举完这些例子后,如来佛说:“总之,作为度彼岸的经典、佛法无有实体;作为生死此岸的世界、微尘不真而虚;作为彼岸化身的如来亦无相可求。对于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应该这样去尊奉持行。如此奉行而获得的福德是不可估量的。须菩提: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有善男信女在其无数次轮回转生过程中,以恒河沙数那么多的次数把自己的身躯生命用来布施;假如另外有人信受行持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甚至只受持其中的四句,并为他人讲解弘说,使皆如法受持,依理奉行,转迷成觉,超凡入圣,那么此人因而获得的福德要远远超过那些依无数生身性命进行布施的善男信女们所获得的福。”

    此次般若法会进行到这时,如来佛已将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根本法义和甚深旨趣层层铺开,条条申明,并充分发挥,多方证实,反复较量,极力推崇。须菩提经佛如此苦口婆心,不断开导,至此总算是深刻领会了此经的精妙义趣。这位以“解空第一”而称名于众弟子中的阿罗汉,从前也只不过是证得人我之空。今天听佛这么一说,才又明白了法空之理,甚至连空也是不能执著的。经中所阐释的破一切前所未有的学说,是真正导人解脱,证达佛果的无上之道。须菩提有幸随佛,亲聆教诲,怎能不激动万分、感慨不已呢?只见他悲喜交加、泪流满面,泣声而对如来佛说道:

    “真是难得啊,世尊!如来佛今天给我们在座的弟子们宣讲了这么深奥的经典。说句实话,我自从昔日随佛学法直至证得声闻智慧以来,还从未听到过这样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听闻此经以后,能产生虔诚的信仰,并依经中之理趣悟得一切非实假有,从而远离一切分别和观念,心无所住、离无所取,那么此人即可悟得一切外相背后那非实非虚的中道产相。我们应当知道,此人信心清净而悟实相,也就成就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