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组团游三国 >

第77章

组团游三国-第77章

小说: 组团游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耿浩和周瑜聊了半天,也愈发了解周瑜、敬重周瑜了,认真地道:“我想让周郎你做新式炭笔的代言人。”
    “代言人?”周瑜何等聪明,略一沉吟,便大概明白了“代言人”的含义,连连摆手道:“不成不成,这可万万不成。”
    “咦?做代言人怎么了?”耿浩怀疑周瑜是不是想和自己讨价还价,提高代言费啊?!
    周瑜十分为难:“周某虽非封爵高官,但也是伯符将军幕僚,岂能当什么‘代言人’?”
    耿浩纳闷,代言怎么了?“难道伯符将军或者是朝廷有令,禁止官员从事商业活动?”耿浩弄不懂,但这是汉朝啊,不至于还要搞“廉政”、“肃贪”吧?
    周瑜解释道:“倒无什么禁令,只是、只是……”周瑜哭笑不得,“我总不能上大街上替你吆喝卖货吧?”
    “没让你上街吆喝啊?”
    “在铺子里吆喝也不成啊,再说我公务颇多,实在没有时间,非小弟食言,耿兄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我、我也没说让你吆喝啊……”耿浩被周瑜弄懵了。
    “你不是说要‘代言’嘛?‘代言’不是‘代替说话’,那不就是吆喝吗?”
    耿浩盯着聪明得发傻的周瑜好一会,终于哈哈大笑出来……
    费了好大劲,耿浩终于给周瑜解释明白了什么叫“代言”。
    周瑜松了一口气,一拍胸脯:“这样啊!不用吆喝呀?只需我平时佩戴着炭笔就成?”
    “对对,周郎你玉树临风的形象,我怎么敢劳烦你在大街上吆喝,你只要佩戴上,经常使用,在人多时,尤其是读书人多的场合,有意无意地向众人展示下这种新式炭笔就行。”
    “哦,我明白了,想让我在众人面前炫耀,众人便可跟风买你的炭笔是吧?”
    耿浩不好意思地笑了:“我确是这般算计的,不想被周郎识破了。”
    “为何找我?你和伯符将军厮熟,找伯符将军岂不是更好?”
    耿浩神秘地开导周瑜:“伯符将军人送雅号‘江东小霸王’,虽也是帅哥,但外形过于硬朗,与这种新式炭笔的文化概念不协调啊。周郎你却不同,你有武将之英姿,兼容书生之儒雅;乃审美领袖,时尚先锋……”
    “哈哈哈”周瑜笑着打断耿浩,“你莫要说了,好好好,我帮你就是。”
    ……
    得到周瑜的许诺,耿浩心情大好。看来,再聪明的周瑜,可以识破巧妙伪装的诡计,却也不愿看穿包装粗鄙的马屁啊!
    更让耿浩觉得大赚的是:周瑜不懂代言是要收钱的!
    不过,耿浩还是感觉遗憾:如果能把周瑜拽到二十一世纪,往发布会上一摆:看,这是三国时期的帅哥,为新产品代言!那效果,估计会“炸了天”!
    不过,耿浩也怀疑,像周瑜这般聪明之人,若是跟自己回到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用不了多久,就会被腐蚀坏了,耍耍大牌、漫天要价,恐怕是早晚的事。
    ……
    耿浩回家,昼夜忙碌,按着周瑜的修改意见,赶制出几只精美的炭笔。其中一只便是用周瑜赠的玉管所加工。
    周瑜拿到改进后炭笔,爱不释手。
    “怎么多了个物件?”周瑜指着笔管后面突出的一截短杆问道。
    “这个是我加的推杆,周郎请看,推动推杆便可将炭棒顶出,拉回推杆,又可将炭棒抽回。炭棒用尽,还可添加新的进去,如此,笔管便可循环使用了。”
    “哦,好!真的好!”周瑜仔细欣赏着,见笔管上还刻着三个描金小字“耿浩莊”。
    “嘿嘿”耿浩嬉笑着,“这是我按伯符将军给我庄子的题字弄得,就算是这种新式炭笔的字号吧。”
    “不错不错。”周瑜满意地将玉管炭笔佩在腰间,低着头欣赏起来……
    ……
    耿浩半躺在竹塌上,翘着二郎腿,脚尖不停地点动着,嘴里还哼着小曲“我要活得漂亮,我为自己代言……”
    女人里里外外忙着:“啥事把你美成这样?”
    耿浩没搭理女人,说了她也听不懂,找大明星代言竟然没花钱,盗用名人字迹做商标也不会被告侵权,这个三国时代,还真是蛮好混的嘛……
    “啪啪啪”有人拍打院门。
    女人应了门,和来人说了几句,冲着房里喊着叫耿浩出来。
    来的是陌生人,耿浩简单地施礼询问。
    对方说明来意,耿浩大大吃了一惊!来人竟是曲阿城内最大的文房店铺的老板,来的目的竟然是要进货!
    代言有效果!广告有效果!名人效应啊!
    来人进货,耿浩自然不能慢待,张罗着端茶水上水果。
    价格、数量、样式这些都好谈。
    最后,来人委婉地表示,希望耿浩不要将新式炭笔卖给别的商家。
    “独家代理啊?!”耿浩心道,“嘿嘿,这事可不能轻易答应,咱得好好谈谈……”

第0163章 教授 一扫而光
    艑船走走停停,前面就是曲阿。
    曲阿城就在长江之滨,货船还要继续向东,教授拜谢了船家,弃舟登岸。
    曲阿城外,人头攒动,元旦节过了,春天来了,百姓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年。
    曲阿城小,孙策的官署很好找,门前有看守的侍卫,教授上前询问,得知孙策不在官署内,至于去了哪里,侍卫当然不会向教授这个陌生人吐露半分。
    孙策不在,教授又尝试着打听耿浩,侍卫只是摇头。
    教授十分失望,又向一些贩夫走卒打听,也无人听说过耿浩。
    教授想不出别的办法,既然大老远到了这里,总是要等孙策回来再说了。
    天色暗了,教授找个客店住下。
    初春的江南,已经很温暖,傍晚的曲阿城里,元旦节的灯火依旧燃在商家店铺门外,街上漫步的人,拿着各色水果小吃,低声浅笑享受着平静的生活。
    教授站在窗口,却没有心思品味这种安宁。没有一点耿浩的消息,教授一点食欲都没有。
    长长呼吸了几口气,教授尽量调整着自己的情绪,唉,还是上街上转转,顺便找点有食欲的东西填填肚子。
    教授漫无目的地在街上逛着,一间酒肆里,飘出诱人的鸭香。进进出出的食客很多,想来会有些特色。
    教授进了酒肆,小二问清教授只有一个人,热情地将教授引到一个十分狭小的位置,这根本不算是正经座位,不过是在一个大席面旁,无法安排客人的位置,用竹片隔出的一小块空间,想来是专门留给单独客人进餐的位置。
    教授只想吃点东西,小二很热情,教授便不挑剔了,接受小二的建议,点了些饭菜汤水。
    酒肆内客人很多,饭菜上的慢,好在教授并没有食欲,只是为了排解内心失落之感,静静坐在那里发呆,周围往来的食客、喧哗的声音,仿佛都影响不到他。
    旁边的大席面上坐着一个书生打扮的人,不停翘首望着门口,好似在等什么人。终于又来了两个生赶紧起身,三个人大声地寒暄着。
    读书人之间见面,啰嗦事情多,三个人说话声音又大,终于引起了教授的注意。
    “呦?黄兄也佩戴了?”
    “哈,还不是附庸项兄风雅?”
    “哪里哪里,江东才俊之士都佩戴了,我等岂能不附和?”
    “就是就是,还别说啊,用习惯了,还真的离不开了呢?”
    三个人捧着腰间挂着的一个小物件,互相欣赏品评着,是什么东西,教授却看不清楚。
    “哎呦,还是项兄的更胜一筹,咦?可是玉管?噫!果真是玉的!项兄风流倜傥,真与周郎有得一比啊!”
    “周郎”若是在别的地界,可能有其他涵义,在孙策的地盘上,那无疑是周瑜的代称了。教授听他们说起“周郎”,便格外留意了。
    “咦?我听闻这玉制的,不是只有周郎才有吗?项兄如何得来?”
    “此乃求文房店铺掌柜订制,还多加了工费呢!”
    “哦?我可要好好欣赏欣赏,啊!不错不错,你看,这上面确有描金题刻。羡慕啊羡慕,果真是耿浩庄笔。”
    三个书生聊得热闹,互相吹捧着对方的审美和情趣。
    初时,教授只觉得是酸文人间的卖弄,待得三个人纷纷取下腰间物件,在绢布上写画时,教授真的惊讶了:三个人用的竟然是一种类似自动铅笔的东西。
    这、这怎么可能?!教授大惊。
    三个人一会一句“耿浩庄笔”,教授楞了,“耿浩装b”?怎么像骂人?啊?耿浩?!
    顾不得礼仪了,教授站起来,凑过去,草草施个礼,便求三人所用之物一看究竟。
    三个书生虽觉教授唐突,但和高富帅朋友互相炫耀实在无聊,在教授这种穷酸之人面前卖弄,那一定是更显自己的高贵。
    三个书生将各自的新式炭笔递给教授。
    教授惊讶于这种现代设计思路,更加惊讶的,自然是笔管上题刻的描金字——“耿浩庄”!
    教授连忙打听耿浩的消息,三个书生却不知晓,只说笔是在店铺买的。
    教授没心思吃饭了,将卖炭笔的店铺位置打听清楚,便急着要出去。
    店小二见了,却不干了,饭菜都做得了,怎么能就这样走呢?
    教授掏出钱来,塞给店小二,我付饭钱,不吃还不成吗?
    店小二依然不允:“付钱不吃饭,岂不是说俺店里的菜肴差!传了出去,会毁了俺店的声誉的。”
    教授哭笑不得:“哪有这种道理啊,我带回去吃总成了吧?”
    店小二还是不干:“这连汤带水的,可不好带,况且,俺们这店里的规矩是不允许将吃食带走。”
    “为什么?”教授真是弄不明白了。(教授恐怕是急糊涂了,这个时候,没有塑料袋啊,怎么打包汤水)
    “俺店里菜肴以鲜香驰名,菜肴带了出去,便凉了,口味就大不一样了,还是会毁了店里鲜香的名声。”
    边上三个书生在一旁“哧哧”笑着,低声窃语着,笑话教授无知。
    “客官,您就别难为小的了,您进店时没看俺店的名字吗?”
    教授吓了一跳,这和店名字有啥关系,难道这里是黑店?
    边上一个书生忍不住了,踱着方步过来,指点着正厅悬挂的一付对联道:“这位先生未见这付联吗?”
    教授这才注意,迎门处的对联上写“常来驻步只花小钱,少点吃尽方显大气”,横批“一扫而光”。
    教授都看傻了,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穿越回了二十一世纪,这、这明明是“光盘行动”嘛!
    书生又给教授解释,人家这可是近百年老店,名字就叫“一扫而光”,百年来,还从未有客人剩下一粒米,浪费一口菜,客人都自觉遵守。
    书生的话合情入理,但口气和表情显露的无疑是对面前“无知”教授的鄙夷。
    教授始终节俭,环保意识没得说,上饭店吃饭都自带筷子。虽是心中惦记着打听耿浩的消息,但看了酒肆的对联,又实在不忍让店小二为难,算了,还是不要着急,消消停停吃饭吧。
    还别说,小店的饭菜的确鲜香可口,教授还真的就“一扫而光”了……

第0164章 五木 财务管理
    军械坊的工作重点转变了。
    按照五木的设想和曹操的批示,军械坊除了完成日常军需生产、维修工作外,开始承接农用器具的生产维修。
    两汉之时,冶铁技术已经是非发达,但铁属于重要的战略物资,始终由官家专营买卖。
    汉末的农具,无非是犁铧、钁、锸、耙、耧车、锄、铲、镰之类。这些农具,还是以木制为主,但大多在前面加套了铁口,便于耕铲。
    军械坊为农户提供的服务就是更换木制部分、维修铁口部分,当然,也贩卖一些新打制的农具。
    五木留了个心眼。虽说曹操指示:百姓来修理农具,不得收取费用;购买农具,一律平价供给。但五木觉得不妥。
    更换农具木制部分还好,军械坊各色木材多得是,只需要工匠费些工时,反正是“官营企业”,不收人工费无所谓。但若是维修或更换农具的铁口,那就要加上斤八的铁才行。
    铁是重要物资,若是无偿用于百姓农具维修,日子久了,这消耗绝不会是个小数目。五木命令:更换维修木制农具,一律免费;若是维修铁口,不需要加铁的,也免费;需要加铁的,则按所加铁的重量,收取一定费用。
    这无疑是一项惠农政策,来军械坊修理农具的百姓逐渐多了,可麻烦事也来了。
    麻烦事有两件。
    第一件,收钱就要弄账目,可军械坊里,除了五木和马钧,其余人不要说记账,字都没几人会写。马钧是“总工”,没精力也不愿意做这事,五木只好亲自记账收钱。
    第二件事更麻烦,虽说军械坊的维修费用很低廉,但来修理农具的百姓还是拿不出钱来。很多百姓,都是捧着粮来的:要钱,没有;要粮,有一捧。
    五木被憨厚的百姓弄得哭笑不得,想想也是自己考虑不周,百姓缴税都是用粮的。可是,军械坊也不能弄个粮仓收粮啊。
    想来想去,五木想出一个好办法:打白条!不过,这次不是政府给农民打白条,而是农民给政府打白条。
    写下某年某月某日,某人修理某农具,欠加铁费用多少,折合粮多少,待秋后缴税一并补齐。百姓不会签字,按个手印画上押。
    这倒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百姓乐意,五木这边也省得经管粮食了。
    逐渐地,五木手中的“白条子”攒了不少了,五木便定期送去掌管兖州粮钱赋税的曹吏处,待秋后一并收缴。当然,也有些农民用五铢钱交了费用,这些钱,便留作了军械坊的“小金库”。
    ……
    军械坊是制造维修军用器械的工坊,工匠们大多原本就是匠人。
    现在,由军工转为民用,维修农耕器具,对工匠们来说,小菜一碟了。干这种活,远比协同起来制作大型军械轻松。
    周边的百姓也逐渐找到了省钱的门道,农具铁口稍稍有些磨损,便来军械坊修一修,这样就节省了铁口破损再维修所需要缴纳的加铁费用。
    一时间,军械坊里人来人往、叽叽喳喳、叮叮当当……
    五木看着热闹的工坊,心里暗自高兴:军工转民用,还真是国企转型的良药啊!
    “给……”
    五木扭头一看,马钧站在自己身后,手上拿着一个小木盒。
    “什么东西?”五木接过来,仔细看,只见小木盒做工极为精巧,倒边磨角,卯榫结构,下盒上盖间结合紧密,不仔细看,甚至会以为是一体的木块。
    五木研究半天,也没弄明白怎么打开,尴尬地望着马钧。
    马钧憨厚地笑笑,接过木盒,用手指在盒子底部四个角柱依次按了一下,盒盖轻轻弹开。
    木盒中心,竖着一根细细的木棍,木棍上面,托着一条乌黑的小鱼儿,小鱼儿快速地抖动着,在春天的阳光下,乌黑的鱼鳞闪烁着点点光彩。四周,刻画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示四方。
    “指南针?!”五木惊叫道,“太精美了!”五木小心地将木盒捧在手里,看着磁石做的鱼儿欢快地摆动着尾鳍,五木甚至不敢大口呼气,怕惊到了可爱的小家伙。
    “按你、你说、说的,我做、做、做的……”
    “啊啊……”五木张着嘴,他不得不佩服马钧的精巧,这个指南针,莫说亲自动手做,便是自己想象恐怕都不如马钧做的精致。
    “送给我吗?”五木明知道马钧做出来是送给自己的,但看着如此精巧的物件,还是不敢相信。
    “给你、你的,你上、上次弄伤、伤、啊伤……”马钧又卡住了,五木明白,马钧知道上次自己为了做指南针,弄伤了手,才特地做出这个东西。
    “太谢谢了!”五木使劲攥住马钧的手,却发觉马钧的眼中,有一丝忧郁。“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五木问道。
    马钧摇摇头,但脸上无奈的表情,使五木确定马钧一定有心事。
    再三追问下,马钧吞吞吐吐说了实情:马钧老家有老母和妻儿,马钧常年在外,多年未曾回去了,前段有乡亲来这边,和马钧说起家人对他的思念,引起马钧的感伤。
    “要不,找明公告个假,回去看看……”五木话没说完,就觉得不妥,军械坊的技术工作主要依靠马钧,现在又是忙的时候,给马钧放假,莫说是曹操未必情愿,就是军械坊“邓总”也离不开“马总”啊。
    马钧摇摇头。
    “要不,让乡亲给家里捎点钱物回去吧?”五木说完,又意识到一个问题:马钧智商极高,情商却低得很。平日里,曹操赏赐的钱财,多被他用来买各种特殊的材料,搞研究用了。“你是不是没钱了?”五木追问。
    马钧红着脸,默认了。
    “你甭上火了,我帮你想办法吧。”五木大包大揽下来,问清了马钧的乡亲何时动身回老家,便安慰马钧几句,让他回去安心工作。
    ……
    安慰完马钧,五木才想到一个问题:他自己也没多少钱啊。
    五木从小就不缺钱,更没有精打细算的习惯,挣的那些月钱,胡乱花得没剩几个了。
    找谁去借点钱呢?其实,在曹操军营里,讨借些钱应该不是难事,关键是五木碍着面子,张不开口。
    想来想去,五木想到了个好办法:军械坊不是还有小金库嘛!
    这笔账目,都是五木一个人在管理,属于“坐收坐支”,没啥财务制度,使用着倒是方便。
    五木觉得光给马钧老家捎钱回去不大合适,最好再带点什么特产。
    这可让五木有些为难。想了半天,也没个好注意。干脆,去找雪儿吧,女人心细,兴许能想到好主意。
    ……
    “我正要找你呢。”公孙雪儿一见五木,就着急地说道。
    “想我了?”五木轻柔地坏笑着。
    “去,别闹!”雪儿推开凑过来的五木,“有事想找你帮忙。”
    “什么事?”五木见雪儿一脸严肃,也收起了玩笑。
    “刚入了春,换季伤风人多了,有几味药材不够了。”
    “哦?是买不到吗?”五木问完,看着雪儿摇着头,明白了。公孙雪儿平日里给百姓诊病抓药,不好意思开口要钱,都是患者主动给些诊费或粮食,碰上些确是贫困的,更是免费诊病供药。
    “是不是现在瞧病的人多,钱不够用了?”
    雪儿尴尬地点点头。
    “药材不够了,就先关门歇业呗?”
    雪儿急道:“那怎么成,病人等着治病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