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贩子的崛起-第2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在这时候他的增援赶到了,上百架俄国战斗机的出现,让炸得正爽的德国飞艇们忙不迭拉高躲避。同时护卫的战斗机赶紧冲上去迎战,看着头顶开始的空战,邓尼金终于松了口气。找了一个火势最弱的空档急忙冲出了火海。
这时候他手下那些能动的战车也陆陆续续开了出来,最后一清点数量,他的两百四十多辆战车就剩下不足一百五十辆了,而且成员都一个个惊魂未定般盯着刚刚逃离的火海,很显然他们已经被吓坏了,估计这时候很难再鼓起勇气参加下一场战斗了,另外他们现在的实力也很难延续最初的辉煌,毕竟在最初的手足无措之后,德国人已经开始研究出阻击他们的方法,至少有两百辆战车正在从他们配属的陆军师撤出,然后向这边赶来。
不过这对于俄国陆军总参谋部来说已经无足轻重,邓尼金和他的装甲师,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至少两个军的俄军精锐跟在他们后面控制住了突破口,而且随着后续俄军的不断涌入这个突破口还在飞速扩大。德军在日托米尔的防线实际上已经崩溃,接下来黑泽勒元帅和他的士兵们能做的只有后退,否则插向他们后方的俄军将像一把挥舞的镰刀一样收割他们的生命,至于他们需要退多远,这就得看接下来的战斗了。
德军后退就等于整个乌克兰战场上同盟国各军都必须后退,在日托米尔以南还有整整八个奥匈集团军,而在更南边还有戈尔茨元帅的两个德国集团军和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一旦北线被撕开,在南下的几百万俄军面前,他也同样不得不放弃对敖德萨持续一年多的围攻收缩防线撤回比萨拉比亚,同盟国集团自一九零六年起获得的优势荡然无存。
不过德国人的麻烦可不仅仅是这里,正当俄军以装甲集群在乌克兰战线获得突破的时候,遥远的法国战场上,他们的盟友也同样发起了大反攻,当然这里不会有装甲集团了,但法国人准备了更好的武器。
这段时间法国人节衣缩食搜刮箱子底,再加上求爷爷告奶奶甚至包括给袁侍从长送法兰西美女,最终从中国购买了大约五十吨sha林炮弹,不过阿尔卑斯山区的战线上已经不需要了,随着三个英国集团军全部加入意大利战场,同盟国已经无暇顾及法国,所以这一次全部用在了马恩河战场上,他们也很清楚这一战的意义,可以说法国的未来就寄托在这次大反攻上了。
法国人的反攻目标很简单,就是重新夺回凡尔登,再次将从比利时一直延伸到巴黎北部的整个德军控制区从德国切下来,然后重新守住德法边境,和西线的英军左右夹攻,直到把整个法国境内的德军消灭或者撵到比利时境内。
实际上西线英法都没有什么太大目标,打到现在他们都已经筋疲力尽了,以法国为例最多维持目前的编制,以后的战损就很难再找到足够的新兵补充,现在他们的征兵年龄就已经降低到了十七岁,也就是说目前的两百多万法军即便不是打一个少一个,也是打掉两个能补上一个就属于很不错了。
英国虽然情况比他们好一些,但也好不出多少,为了拼凑起支援意大利人的那两个集团军,他们已经把国内兵源搜刮干净,背地里那些英国内阁成员们早就把这个令人抓狂的盟友骂了个狗血淋头,如果不是意大利参战,他们现在多少还能松口气,自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连伦敦的天空都灰暗了许多。
这两家的反攻都是牵制性,真正使希望都在东线,当然确切的说真正的希望都在杨丰那里,欧洲的战争不过是向这位遥远的皇帝陛下显示力量,引诱他向自己这边下注的,而且英法已经得到了情报,中国正在减少对德国的物资供应,尤其是瑞典的博福斯公司,已经以关闭军工部门为理由停止了向德国继续出售机械零件,当然这些机械零件肯定不是装到抽水机上的,实际上德国人随便添点就可以组装成重炮。
这是一个很令人高兴的信号,虽然没什么实际影响,因为此前他们开足马力生产,已经让德国人获得了足够的储备,但释放出的意义就很重要了,再加上人民银行给俄国的那笔巨额贷款,可以看出很明显杨皇帝还是倾向于协约国的。毕竟战争打得是实力,俄国的庞大人口数量就是协约国胜利的保证,中国要参战,要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利益,那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加入胜利者一方,而投资协约国是最明智的选择,这场大反攻无非就是促使杨皇帝下定决心的大型广告,展示协约国实力的广告。
就这样带着对胜利的期待,法国人首先开始了进攻,圣米耶勒前线,无数大炮的怒吼拉开反攻的序幕,炮火准备整整进行了四个小时,其疯狂程度让那些躲在战壕里的德国士兵都快傻了。炮击结束之后,紧接着上场就是du气弹,芥子气的毒雾迅速笼罩了德军阵地,那些可怜的德国士兵们赶紧戴上防毒面具,同时穿好聚乙烯的防护服,得益于罗马尼亚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和德国的塑料工业,这些东西在德军中已经非常普及。
这也正是du气弹越来越不好用的主要原因,不但德军装备这些东西,可以说目前战场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有着完善的防护装备,能自己造的自己造,不能自己造的从中国购买,光这项生意就养肥了无数中国塑料工厂。(未完待续。。)
第五三一章 进击的法国人
不过让德军士兵们意外的是,接下来法军并没有趁着阵地上芥子气弥漫的有利情况发起进攻,反而是再次展开了规模略小一些的炮击,虽然感觉莫名其妙,但那些德军士兵们还是赶紧缩回了战壕中,又过了一段时间芥子气和炮弹的双重折磨终于过去,随着时间推移战壕上空弥漫的黄色毒雾逐渐散去,那些带着防毒面具憋了很久的德国士兵们,终于可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了,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摘下了防毒面具。* x。
就在这时候,对面突然传来进攻的号声,刚刚摘下防毒面具的德军士兵们匆忙拿起武器爬上梯子,准备迎战即将到来的敌人,丝毫没有注意到,周围似乎隐约还有一丝甜香,当然等他们觉察出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面对这些防护严密的德军士兵,法国人想出了这样一个非常阴险的放毒手段,他们先用大量效果不会太好的芥子气逼得德国士兵们戴上防毒面具,然后在用芥子气炮弹轰击的最后阶段,在里面掺杂大量sha林炮弹。没有人喜欢长时间带着防毒面具,这东西戴在头上就是一种折磨,当外观明显的芥子气在空气中消散的时候,自认为没有危险的德军士兵肯定会摘下防毒面具,而这个时候隐藏的sha林毒气就在无声无息间侵入了他们的身体。
事实证明法国人大获成功,那些摘下防毒面具的德军士兵们根本不知道身旁潜伏着恶魔,就在他们准备迎战法军的时候,一个个迅速出现了中毒症状,这时候就算有人明白也晚了。sha林那远比芥子气快得多的起效速度,同样更小得多的致死剂量,使得绝大多数德军士兵在重新戴上防毒面具之前,就已经不同程度中毒,那些在战壕底下。sha林浓度最高的地方的士兵,甚至连重新戴上防毒面具都来不及,紧接着就成片口吐白沫倒在地上。
而这时候进攻的法军已经开始了冲锋。
凭借sha林du气的恐怖威力,法国人在圣米耶勒轻松突破了德军防线,超过一万名德国士兵无声无息地倒在了他们的阵地上,就在这同时,俄军在日托米尔突破德军防线的消息也已经传来,这下子整个协约国集团立刻士气大震,就连意大利政府都叫嚣着展开反攻夺回失地了,当然他们只是喊喊而已。就算利蒂尼首相想打意大利士兵们还不想打呢!
不过就在盟友们都奏响凯歌的时候,英国人在圣康坦却遭到了重挫,他们既没有战车集团进攻的战术创举,也没有特殊的外挂装备,只能像以往一样,老老实实地拿人命往上填,一遍遍重复着大炮轰步兵冲,大炮再轰步兵再冲的绞肉机战术,这样的战术已经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用不计其数的死尸证明了效果的可怜,现在英国人当然也不会有奇迹。
在数千门大炮掩护下,近三百万英军就像涨潮的海浪撞击防波堤一样徒劳地在两军之间的缓冲区一遍一遍反复冲锋着,然后一片一片变成尸体留在烂泥里。唯一的亮点就是英国人的飞艇对德军阵地展开了大规模轰炸,而且大量使用了白磷ran烧弹,但可惜他们无法获得制空权,在空战失利之后。他们的飞艇也同样以损失惨重的方式结束了战斗。
可这样一来英国陆军就很丢人了,看看两个盟友,尤其是同一个战场的法国人那简直就是高歌猛进。在圣米耶勒突破防线以后,法军一刻不停地向北进攻,趁着德军因为猝不及防来不及做出反应的机会向着凡尔登狂飙,在开战第二天上午的时候前锋就已经到达了这座曾经的要塞,当然也是他们曾经的伤心地,到现在被烧成玻璃化的凡尔登要塞还杵在那里呢。
不过这时候凡尔登并没有德军守卫,这里已经属于战线后方,仅有的少量溃兵在这里没有形成任何有效阻击,进攻的法军一个师,几乎以微不足道的伤亡重新夺回这个重要战略节点,切断了从梅斯到法国徳占区的铁路,在接下来的很短时间内,法军向这个突出部重新塞进了两个集团军。
而且一部分法军甚至开始向梅斯发起了进攻,虽然战略上这没什么太大意义,以法军实力不可能继续向德国纵深进攻,仅仅是在这个突出部周围,拿下凡尔登就已经足够了。但象征意义巨大,因为这就意味着法军已经进入洛林,进入这片代表他们耻辱历史的土地,一下子原本奄奄一息的法国民间舆论,就仿佛猛然打了一罐子鸡血般兴奋起来,搞得法军就好像真得获得什么大捷一样。
这更显出了英军的无能,为了大英帝国的荣誉,英国远征军司令弗伦奇元帅也豁出去了,他也很清楚这时候德国人已经乱了,为了重新夺回凡尔登,德军在西线的最高指挥官利奥波德王子正拼命了调动所有能调动的力量发起反攻,这种时候可以说拼的就是消耗,拼的就是指挥官的意志和士兵的英勇。于是弗伦齐元帅很高贵地命令他的部下继续进攻,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不要考虑伤亡,只要胜利,无论什么样的伤亡都是可以接受的,哪怕要用鲜血淹死德国人,大英帝国的勇士们也毫不退缩。
他那边享受这掌声与赞美了,前线的英国士兵们倒了霉,他们就像毫无价值的牲口一样在各种口号,当然还有严格的军法驱使下一遍一遍徒劳地进攻着德军防线,血淋淋的伤亡数字与日俱增,甚至就连明日报,都开始感慨英国士兵的勇气了。
不过虽然这种战术很血腥残酷,但却也是真正有效的,因为德军比他们更经不起这种消耗,德国的战争潜力已经到了极限,前线的减员根本得不到补充,在这种两败俱伤地进攻下,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利奥波德王子愁得头发都白了,这位参加过普法战争的老将,巴伐利亚王王子,德意志帝国陆军元帅,奥匈帝国驸马可以说心力交瘁。
不是他的指挥不行,实际上这些年他像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样压在英法身上,也不是德军士兵不够勇敢,西线有着德国最精锐部队,关键是人越打越少,几乎没有一个师是满员的,补充的新兵年龄连他自己看着都于心不忍。
其实西线这边还好点,法军的攻势也就是看着唬人,实际对战局影响不大,英国人的进攻很让人头疼,但短期内他们也不会有太大突破,毕竟流干德国人的血的同时,英国人自己的血也在流干,真正要命的是东线,在日托米尔被突破以后,从突破口涌入的俄军兵分两路,一路向西一路向南,向西牵制,向南主攻,很明显目标就是合围乌克兰境内的同盟国主力。
虽然这听上去很夸张,毕竟那是一个三百万人的庞大集团,但却并非没有可能,俄军在乌克兰战线上至少投入了五百万陆军,接近两倍的兵力优势,虽然俄军士气不高,但作为东线主力的奥匈军队还不如他们,最近这段时间逃兵情况极其严重,那些斯拉夫民族的奥匈士兵根本不愿意战斗,无论从兵力上还是战斗力上俄军都完全具备合围的能力,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就可以说是一场灾难了。
德奥两国总参谋部立刻开始命令各自在乌克兰的部队收缩防线,放弃目前正在交战的战线向西,向乌克兰与加里西亚,波兰等地的边界撤退,这样实际上就等于退出了乌克兰。
不过这还是不行,他们必须得获得援军才行,没有援军的话在总兵力超过八百万的俄军持续进攻下最终还是得继续后退,尤其是对于奥匈帝国来说,甚至有可能退到加里西亚这个最初战争开始的地方,这无疑对于原本就低迷的士气会是一个极其沉重打击。
但无论德国还是奥匈帝国已经都没有人了,想要增援就只能从其他战场抽调,西线是肯定不行的,这样一来意大利战场就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虽然这同样很令人沮丧,但无可奈何之下,也只能放弃意大利了。
原本压在阿尔卑斯山区和意大利西北的两个德国集团军立刻开始向后收缩,其中第十四集团军直接撤出意大利乘火车增援乌克兰战场,同时原本在意大利东部沿海的奥匈第六集团军也撤出意大利增援乌克兰,至于和他们一起的两个希腊集团军和黑山军,则向北撤退和亚平宁山区北部的奥匈第十,十一集团军连成一线。
这样意大利战场上同盟国就只剩下了五个集团军,虽然不可能保持攻势,但防御还是没有什么太大压力,毕竟他们面对的主要敌人是意大利陆军,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背后有足够的地方可退,必要情况下完全撤出意大利也不是不可以。(未完待续。。)
第五三二章 协约国的曙光
然而即便是同盟国在乌克兰又投入了这两个不满员的集团军,也没能改变他们在那里的处境,和他们的敌人那庞大的数量优势相比,这不足三十万人根本微不足道。— 。{2}{3}{w}{x}。乌克兰的空旷平原上,五百万头灰色牲口,就像决堤的洪水般肆无忌惮地冲垮他们面前的任何阻碍,仅仅半个月时间,除了作为主力的德军依然还能够暂时守住乌克兰西北部,白俄罗斯和拉托维亚的防线之外,加上最新加入的,一共九个集团军的奥匈军队已经全部被俄国人撵出了乌克兰,撵回到了加里西亚。
而且这场失败,极大影响了那些斯拉夫民族士兵本来就不高的士气,战场上甚至出现了大批向俄国人投降的,这更是雪上加霜,从目前战局看,奥匈帝国别说再重新打回乌克兰了,就是连加里西亚他们都很难守住,最终结果恐怕还是得退入喀尔巴阡山区,这样一来还滞留在乌克兰西北部的德军,就必须得面临侧翼威胁了。
至于南线的戈尔茨元帅,这个老奸巨猾的家伙是这场大溃败中损失最小的,他在日托米尔被突破以后,就立刻意识到了乌克兰战局已经无法挽回,原本围攻敖德萨的德罗联军,以最快速度撤过了德涅斯特河,在比萨拉比亚的罗马尼亚人帮助下,迅速重新建立起防线。
为了避免俄军再次夺取加里西亚,奥匈陆军总司令斐迪南大公和总参谋长赫岑多夫男爵这时候也顾不上管意大利了,紧接着又将在那里的第十一集团军撤出增援加里西亚,这样一来意大利战场上的同盟国总兵力下降到了四个集团军。而且除了两个希腊集团军和黑山军之外,剩余德国第十六集团军和奥匈第十集团军都不满员,四个集团军总兵力加起来还不足一百万人,而他们的对手则是整整两百万意大利军和差不多七十万英军。
这种情况下,纵然是意呆们也难免斗志昂扬起来,说到底自己的国家被敌人占着。无论从声誉上还是现实的利益上,都是一件无法接受的事情,在意大利国内汹涌的批评声中,当然主要是英国人的全力支持下,意呆们终于杀出了亚平宁山区。
接下来就该轮到他们享受胜利的喜悦了,以三个英国集团军为前锋,意大利人分三路杀出,一路从热那亚向北,一路出帕尔马,另一路从佛罗伦萨向北进攻博洛尼亚。前两路的目标是夺回目前由德国第十六集团军防守的米兰,后一路目标是夺回博洛尼亚后继续向北以求收复威尼斯。
米兰的德国第十六集团军司令官弗朗索瓦上将很聪明地放弃了这座城市,他很清楚意大利是一块儿准备抛弃的战场,既然这样就没必要浪费宝贵的兵力防守这样一个相对孤立的城市,向东撤退把战场放在右山左海,相对狭窄的威尼西亚地区才是目前兵力差距过大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不过这个家伙在撤退前,将整个米兰的所有工厂,全部堆上**炸成了废墟,甚至就连一些机器都装上火车运往奥地利。这座意大利最大的工业中心几乎变成了一片白地。
而就在他撤退的同时,奥匈第十集团军司令博罗耶维奇上将也同样无视赫岑多夫要他坚守博洛尼亚的命令,这座城市同样没有坚守的意义,他侧翼的希腊人不可能在沿海的平原挡住英军。一旦侧翼被突破,他想走都麻烦。跟弗朗索瓦一样,这两个在战争中凭借战功爬上来的少壮派集团军司令都把真正的防线选择在相对狭窄的威尼西亚地区,奥匈第十集团军在把博洛尼亚破坏得比米兰更彻底。甚至连铁路都边走边拆光以后,直接撤退到了波河北岸。
紧接着希腊和黑山军也在英军的攻击下,一路溃败而来。不过这两条杂鱼表现还是很出色的,尤其是黑山的山民们在前期的山地作战中,把英国人打得闻风丧胆,有这样一个好队友,希腊人损失也不大。这样同盟国四个集团军,便以波河为依托靠着亚得里亚海和阿尔卑斯山护住侧翼,建立起一道新的更加牢固的防线,收缩防线带来了防御密度增强,接下来英军和意呆就开始碰得头破血流了。
但意大利战局的稳定,对奥匈帝国来说没什么太大意义,他们依然没能守住加里西亚,好在这时候戈尔茨元帅拉了他们一把,因为不是俄军主攻方向,在加上比萨拉比亚地区的罗马尼亚人全力支持,他在德涅斯特河防线守得相对从容,甚至抽出了一个德国集团军从侧翼向加里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