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第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伐更慢。
身边的刘仲基,还是不错的,但也需要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寻求正牌的出身,否则,也只能够是在基层混,最多能够做到知县,算是逆天了。
他曾经想到了东林书院。
通过刘云清,来改变东林书院,让东林书院的学子,按照自身的想法来发展,这可以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可目前的情况看,这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刘云清的影响有限,要不是自己和黄道周的那一番辩论,相信东林书院,至今还不回有学子主动到县衙来做事情的。
江宁县幕僚集团,已经是苏天成储备人才的基地了,刘云清的手下,有了四十多人了,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东林书院的学子,平日里和刘云清的关系,就很不错的,通过好多次的接触和辩论,这些人的想法,发生了一些细微的改变,加之江宁县的变化,确实是很大的,这些人到了江宁县县衙,算是脱离了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的魁首钱谦益,本来是有着一写法的,但黄道周却支持这样的做法,认为苏天成的见识不一般,东林书院的学子,可以做出来自身的选择,加之新上任的范景文,不是东林党,也不是复社的成员,同样是支持苏天成的。
如果是和平年代,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也是可以的,经过几年的时间,慢慢发展,水滴石穿,但身处明末,苏天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如果不能够快速的做出来一些事情,恐怕还没有等到他施展手脚,大明朝已经轰然倒地了。
所以说,团结同窗,争取到他们的支持,是最为便捷的办法。
朝廷里面的官员,苏天成暂时不会考虑,这些官员,大都是人精,见风使舵,有着墙头草的本能,难以有自身的认识,那些给事中和御史,更是一根筋,以弹劾官员为荣,甚至不顾及发展的大局,见识也有限,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都要争论好半天的。
苏天成不会想到,他的思想,与周延儒的某些想法,不谋而合。
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周延儒不是笨蛋,确实是有着一定的见识的,也是一心为着朝廷考虑的,至于说个人的能力,那是另外的话题了。
第二百四十二章 必须坚持的底线
江宁营的事情,最终还是引发了朝廷的注意,当然,这里面,有诸多人的鼓吹,也有一些人,怀有其他的心思,如此强悍的军队,当然需要收归朝廷,当然需要有人来统一指挥。能够指挥如此强悍的军队,想必打胜战,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戚家军,威名震动华夏,不也有人想着,能够直接指挥这支军队,排开创始人戚继光吗。
苏天成推荐了孙传庭和卢天明,正是因为这样的奏折,引发了朝廷里面的争议。
孙传庭以前是吏部主事,正六品的品秩,辞官归家好几年了,卢天明是江宁县县丞,正七品的品秩,苏天成在举荐的奏折里面,仅仅是建议,卢天明出任都察院的御史,虽然也是正七品品秩,但性质截然不同了,属于典型的重用了,至于说孙传庭,他没有提出来职务,这是符合规矩的,孙传庭的品秩,不低于苏天成,苏天成不好提出来具体的意见。
但大家都知道,苏天成既然举荐了孙传庭,肯定是有倾向性的建议,只是这个建议,在奏折里面,不会明确的说出来。
朱由检首先召集了内阁的几位大臣,商议意见,这样的事情,不适合拿到朝会上面去讨论,否则只是争论一番,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商议之前,他有些担心,启用孙传庭和重用卢天明,是小事情。弄得不好,会引发出来其他的争论。尤其是有关江宁营的事情。
他的担心,果然变成了现实。
商议刚刚开始,新上任的内阁首辅温体仁就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江宁营的事情,需要首先解决,这是最大的事情,江宁营的前身。不过是江宁县巡检司,其指挥将领孙元坤、刘实亮、罗昌、马华彪、刘铁汉等人,要么是江宁县巡检司巡检和副巡检,要么是江宁县兵房典吏,这是不符合规矩的。”
朱由检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他看了看徐光启,这段时间。徐光启的身体不是很好,几次都提出来,辞去所有职务,他是坚决不同意的。
“温爱卿,你是什么建议?”
“臣建议,设立江宁卫。朝廷可以派遣指挥使,原江宁营指挥官孙元坤等人,可以担任下级军官,同时,派遣监军。前往江宁营,让江宁营置于朝廷的直接指挥之下。”
朱由检皱着眉头。没有说话,他再次看向了徐光启,在内阁辅臣中间,唯一能够提出来不同意见的,目前也就是徐光启了。
按说朱由检是非常信任温体仁的,否则也不会让温体仁担任内阁首辅了,不过,他的信任,还是有着一定的限度的,以前过于的信任袁崇焕,包括周延儒,换来的是什么,教训太深刻了,所以说,这种信任,必须要大打折扣了。
徐光启慢慢开口了。
“温大人的建议,还是不错的,明确江宁营的品秩,纳入朝廷的直接管辖之下,江宁营威风凛凛,也该有如此的待遇了,只不过设立江宁卫的事情,臣有些不同的建议,皇上已经御赐江宁营之称号了,若是再次设置江宁卫,不是很妥当,依照臣的意见,不如就称作江宁营,其待遇级别,按照千户的设置,予以确认。”
温体仁的脸色,有了微妙的变化。
“至于说朝廷派遣指挥使之事,臣以为,暂时不要派遣的好。”
徐光启没有解释原因,为什么不派遣,他没有明说,其实这里面的意思,是很明确的,相信皇上是明白的,有些话,不需要说的那么的明确,否则,大家的脸面,都不是很好看,其实,这里面的斗争,谁都是清楚的。
朝廷里面的讨论,还在继续的时候,苏天成已经是高度的紧张了。
有关江宁营的未来事宜,他早就考虑过了,如果这方面不能够明确,很多的事情,都不好办的,甚至是无法进行的,这样的一支军队,肯定会引发他人的眼红,以前就有过这样的矛头,在剿杀了老回回之后,这里面的矛盾,已经捂不住了。
明朝军队的设置是很清楚的,朝廷的军队,和地方上的武装力量,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江宁营的根本,还是属于地方民团的性质,可想着长期这样,不可能的,当初自己恳请皇上赐予江宁营的称号,就是在预防后面的事情。
江宁营必须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够触碰的底线,如果这样的一支军队,被他人指挥了,那将是最大的悲剧了。毕竟组建起来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
江宁营的弟兄,那是不用担心的,绝对是忠于自己的,可朝廷里面,某些人心里是怎么想的,那就说不清楚了。
有关这方面的担心,苏天成和渠清泽详细说过,所说的出发点不同,主要是从江宁营未来的发展考虑的,渠清泽的认识,和苏天成是一致的,如果江宁营归于其他人指挥了,贸然的拉出去,恐怕结局不会很好的。
所以说,在上奏折的同时,通过渠清泽这条线,苏天成上了一个密折,这里面,详细说到了有关江宁营的诸多事情。
他的建议,孙传庭可以出任兵部主事,哪怕是挂衔都可以,实际指挥江宁营,这样,江宁营的正式待遇,可以明确为一个千户所,直接归兵部指挥的千户所,而真正能够指挥江宁营的,朝廷里面,也就是皇上本人了。
这样一来,孙元坤等人的品秩,也就明确下来了。
但这仅仅是苏天成的一厢情愿,要达到这个目的,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苏天成重点依靠了三个人,分别是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镇守太监秦三德、守备勋臣张泰宁,有了这三人的帮助,要达到目的,不是太困难的事情。
范景文重点找寻的支持,是内阁辅臣徐光启。
秦三德重点找寻的支持,是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
张泰宁重点找寻的支持,是兵部尚书张凤翼。
当然了,还有一条线,那就是渠清泽这条线,也是苏天成自身所拥有的,那就是锦衣卫都督签事董昌。
如果能够活动好这几方面,自己的想法,是一定能够实现的,这几个人的建议,都可以直接到皇上朱由检的手里。
江宁县距离京城接近两千里地了,对京城发生的一切事宜,苏天成都是不清楚的,这是他的劣势,毕竟自己只是六品的知县,不可能有着那么大的活动能力。
有所得必有所失,想要处处都满意,那是不大可能的。
得知朝廷开始议论江宁营的事情之后,苏天成几乎睡不着觉了,这样的关键时刻,他也不可能去找范景文等人了,该说的早就说了,如今就是等着最终的判决了。
退一万步说,朝廷就是派来了新的指挥,包括监军等等,苏天成也是有办法的,至少江宁营的供给,需要江宁县负责,朝廷无法维持如此庞大的开支,钱袋子捏在自己的手里,一切皆有可能。但到了那样的地步,就是下策了。
秋收季节,马上就要到了,江宁县县衙也开始忙碌了,今年的事情特别多。
就在这个时候,朝廷的圣旨到了。
圣旨直接到了南京的兵部,因为牵涉到江宁营的时候,所以,苏天成也去接旨了。
到了兵部,苏天成看见,兵部尚书范景文陪着宫里来的太监,脸上带着微笑。
这样的情形,令他放心了。
圣旨很长,这一次,苏天成没有觉得时间长,听完了圣旨之后,他感觉到震惊。
江南营设卫指挥使一人,副指挥使两人,千户六人。
卫指挥使由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兼任,指挥同知暂设一人,由兵部主事孙传庭兼任,孙元坤、刘实亮、罗昌、刘铁汉、马华彪等五人出任千户,苏天成出任江宁营监军。
这是最好的安排了,比起自己当初的设想还要好,当初只是想着,江南营能够设立为千户所,就很不错了,尽管从兵力上来说,已经超过卫所的人数了,当江宁营的情况,毕竟是特殊的,有些与众不同,不能够按照兵力人数来明确品秩。
想不到江南营享受了卫所的待遇。
最有意思的是孙传庭了,兵部主事,不过是六品的品秩,指挥同知却是正三品的品秩,而孙传庭主要的职务,还是兵部主事。
至于说孙元坤等人,品秩已经达到了正五品了。
自己这个监军,没有明确品秩。
但这里面,有一点最为关键的东西是明确的,那就是朝廷不会拨付军饷,江宁营所有的开销,依旧是江宁县直接负责,这里面的区别就很大了。
归根结底,江宁营依旧是属于江宁县掌控的,圣旨只是明确了品秩,没有说到其他的东西,换汤不换药。
至于说到指挥使范景文大人,不可能过问江宁营的事情,他老人家每天的事情多着,管着南直隶和浙江的所有卫所军队,哪里有时间关心江宁营的事情。
再说了,自己是江宁营的监军,实际上的一把手。
第二百四十三章 秋收的计划
江宁县开始忙碌了,县衙免去了田赋,大多数的老百姓觉得,官府可能不会关心秋收的事情了,就是里长和甲首,估计也是各忙各的,谁家里没有事情啊,可情况不是这样,县衙的官吏,准备再一次的到乡下来了,指导农户开展秋收的工作。
七月的天势,变化无常,常常伴随狂风暴雨,所以说,表面上看着简单的秋收,其实不简单,地里的水稻、甘薯和玉蜀黍,早就成熟了,必须要抢时间收回来,否则遇见连绵的大雨了,必然有着重大的损失。
县衙免去田赋,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农民能够有粮食吃,能够改善目前窘迫的生活,江宁县的农民,占到全县总人数的七成以上了,如果农民不能够富裕起来,增加购买力的说法,还是一句空话,江宁县的繁荣,不可能维持很长的时间。
苏天成召集县衙的官员,包括六房的司吏、典吏,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重点就是布置秋收的事宜,他有些奇怪的是,卢天明暂时没有调整,这一次的圣旨,没有牵涉,按说孙传庭都出任兵部主事了,卢天明也应该是要调整了,至于说江宁县的县丞,他没有提出来具体的建议,有些事情,手伸得太长了,有问题的。
卢天明重点负责安排,其实这也不需要格外强调了。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
商议和布置结束之后,卢天明、渠清泽、刘仲基以及苏平阳等人。留下来了。
刘仲基首先开口了。
“大人,秋收的事情,都已经安排妥当了,下官还有一个建议,江宁营的军士,是不是可以适当的参加秋收事宜。”
大家都点头,对这样的安排,表示赞同。
“嗯。如此安排是可以的,江宁营的将士,除开后来招募的三千多人,其余的,都是可以参与到秋收事情中间的,帮助家里做事情,也是应该的。我还有一个想法,江宁营的大部分军士,其实大都是农户家里出来的,熟悉田间地头的事情,可以适当的安排一下,去帮助农户抢收粮食。特别是两万公顷的官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件事情,刘典史,你直接和孙大人商议一下。列出来具体的操作办法。”
苏平阳接着开口了,他说出来的事情。是很关键的,也是利益攸关的。
“大人,县衙收购粮食的事情,属下觉得,还是要慎重,这秋收季节,粮价是普遍下跌的,县衙按照平日的粮食价格,予以收购,是不是会触动诸多商贾的利益啊。”
苏天成点点头,看来苏平阳考虑问题,有些头脑了,没有想的那么简单了,这收购粮食的事情,他也多次想过,这个问题很是复杂,物以稀为贵,不管是粮食,还是其他的商品,在紧缺的时候,价格都是较高的,可大量出来之后,价格必然下跌,这是基本的经济规律,按说收购粮食的事宜,也是应该按照经济规律来办事情的。
这样做了,吃亏的还是农民,可农民似乎也明白这个道理了,没有太多的抱怨,再说了,今年免去了田赋,农民留下了口粮之后,卖出去多余的粮食,必然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要说粮食的价格下跌,他们绝不会开口说话。
可苏天成想到的,更加的深远。
收购粮食,维持以前的市场价,表面上看,是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其实这是一次试探,苏天成已经在考虑,开始动一下官僚集团的利益了,那些大量囤积土地的士绅大户,必然在今后慢慢发展的过冲,明白自己的做法,已经是剑指他们的切身利益了。
牵一发动全身,这不是一件小事情,南直隶的读书人,在京城做官的人,太多了,他们一直都是拼命维护自身的利益,已经形成了一个集团,最为突出的就是东林党和复社。这些所谓的清流,骨子里是不关心老百姓的,北方遭遇了那么大的灾害,以至于流民四起,流寇肆掠,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让南方的士绅富户,接济一下北方的灾民,让南方拥有的大量财富,稍微接济一下北方,更为可笑的是,北方遭灾了,赋税依旧不少,个别的地方,假装免除一下赋税,其实人家都颗粒无收了,没有饭吃了,你免除赋税,有个狗屁的作用。
他们嘴上说着什么慎独,什么树立崇高的道德思想准则,实际上,他们关心的,还是自身的利益,江南的那么多士绅大户、商贾富户,根本就没有承担什么赋税,每年收入的白银,数以千万计,富可敌国了,可惜这些都是自家的,朝廷是不能够动一分一毫的。
就算是要亡国了,他们照样不会掏出来银子,那些所谓的清流,摇身一变,为新的王朝服务了,照样是享受荣华富贵。
这种情况,必须做出来改变,不管需要多长的时间。
“粮食收购的事宜,不用讨论了,按照目前的价格收购,不能够因为粮食丰收了,价格就大幅度的下滑,此外,县衙要尽可能的多收购粮食,做好储备,这次下去督促秋收事宜的官吏,还要注意看看,下面是不是有遭受灾害的农户,年初曾经进行过统计的,这次下去,一定要落实这件事情,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官吏一定要亲自去看,受灾的农户,以及无法维持生计的农户,必须要弄清楚,若是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了,里长、甲首要问罪,负责那个地方秋收事宜的官吏,更是要责罚的。”
众人都是一凌,这就不是开玩笑的事情了,不准饿死人,估计还没有哪个县衙,敢于做出来这样的保证的,不过江宁县的条件很好了,这样的保证,还是应该要做到的。
“大人,下官想到了另外的事情啊。”
“渠大人想到了什么,尽管说出来。”
“县衙的官吏,可以保证江宁县的百姓,丰衣足食,至少不饿死一人,如果有困难的农户,适当予以救济,可若是其他地方的农户受灾了,也到江宁县来了,这等的情况,如何的处置啊。”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就是南直隶的各府州县,发展都是很不平衡的,靠近南边的苏州府、松江府、淮安府、扬州府、镇江府、常州府等等地方,都是众所周知的富庶之地,可靠近北边的凤阳府、庐州府、安庆府等地方,就要差很多了,这些地方的农民,一样是很辛苦的,忙碌一年,可能是吃不上饭。
当然,整个南直隶的情况,总体来说,还是强于北方的,至少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民,农民暂时还是稳定的。
可江宁县的崛起,已经在南直隶引发波动了,不说其他的,就说来到江宁县做事情的其他地方的农民,人数就不少了,刚开始的时候,苏天成是开了绿灯的,县衙不过问,也不检查外来农户的路引,可因为人口上面的压力,县衙不得不制定土政策,商贾翻修房屋的时候,首先要照顾本地的农户,外来的农户太多了,江宁县也没有办法消化。
如今,江宁县的富庶,已经是尽人皆知了,不说其他的,看看市舶司的忙碌,看看每天运到江宁县的货物,常常是堆积如山,不要两天的功夫,又全部运到了上元县和江宁县各地,就可以知道,这里的消费力,是多么的惊人。
而且在市舶司下苦力的农民,绝大部分,都是外来的农户,以佃户居多,他们常常是带着全家人过来了,在码头能够得到的收入,远远大于在田地里面忙碌的收入了,他们凭什么不过来做事情。
说的直白一些,也就是江宁县的粮食丰收了,不可能阻止有些外地的农民,到这里来讨生活,如果说遇见这些百姓了,官府该怎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