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政客 >

第164章

大明政客-第164章

小说: 大明政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都看向了温体仁。

“皇上,臣以为,苏大人和江宁营,可以直接到延安府,苏大人可以出任延安府知府,兼任江宁营卫指挥使,江宁营其余军官,暂时不动。”

朱由检的神情严肃起来了,其实他想到的,也是延安府,延安府紧邻蒙古,属于典型的边关地带了,靠近蒙古的地方,有很多的边堡,这些边堡,都归榆林卫节制,可这些年年来,榆林卫和边堡的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不要是迎战后金满洲八旗,就是面对蒙古军的时候,都是败多胜少。

眼看着后金已经慢慢统一了蒙古,榆林卫一带,以后是真正的边关了,让江宁营到延安府去,一举两得,一方面可以剿灭流寇,一方面可以抗击后金的侵袭。

只不过延安府一带,很是贫瘠,绝不能够和江宁县比较的。

说起来,这样的安排,有些对不起苏天成,虽然成为了正四品的知府,但延安府太穷了,苏天成若是留在京城,条件好很多的。

他曾经和温体仁商议,想着是不是将苏天成留在京城,可这样不好安排,苏天成太过于年轻了,安排到京城来,不知道出任什么职位,虽然说苏天成的品秩是正六品,但毕竟只是京畿县知县,从资历上面来说,有着一定的差距。

安排苏天成出任知府,是最为合适的,朝廷里面的武大臣,也不会有什么闲言碎语,苏天成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破格提拔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诸位爱卿提出来的建议,很是不错,吏部和内阁多多思考一下,拟出来具体的条陈,迅速报上来。”

离开养心殿之后,温体仁还是很高兴的。

出任内阁首辅,有一段时间了,朝廷里面,没有多大的改变,也法做出来很大的改变,该清理的官员,也清理的差不多的,剩下就是陈于泰和吴伟业等人了,可今年的情况,实在有些特殊,特别是征伐流寇的事宜,总是不顺利,眼看着到手的胜利,最终功亏一篑,要不是苏天成和江宁营保护了中都凤阳,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零零碎碎的事情,让温体仁来不及清理陈于泰和吴伟业。

如何的对待苏天成,他的内心是有些复杂的。

苏天成的确是人才,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苏天成为人低调,从来不炫耀自身的功劳,懂得把握,这样的官员,若是能够笼络过来,是大有裨益的。

可惜苏天成的内心,有着很强的自主性,根就不愿意参与到朝廷内部的争斗。

苏天成的选择,看似有性亏,身为殿试榜眼,居然选择了外放,可两年多时间过去,一切都水落石出了,苏天成的选择,是可挑剔的,看看陈于泰和吴伟业,所事事,根不为大家所重视。

好在苏天成年轻,对自身的位置,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洪承畴来了几封信函了,说到了苏天成的江宁营的事情,中都大捷,对洪承畴肯定也造成了震撼,再次说到了江宁营的事情了。

洪承畴说的很是巧妙,说江宁营如此的彪悍,总是留在南方,留在江宁县,还是有猩惜的,中都大捷之后,剿灭流寇的形势,已经变得很好了,这个时候,江宁营应该要发挥重要的作用了。

至于说如何的安排,洪承畴没有多说,这也是他聪明的地方,不会说那么多的。

可在他的信函里面,多次提到了陕西一带的情况,说这里流寇猖獗,民众彪悍,需要花大力气整治。

综合方方面面的情况,温体仁认为,苏天成和江宁营可以到陕西去。

陕西延安府,距离京城有两千里左右的距离,而且路途不是很好,比起江宁县来,差了很多了,关键是这个地方,已经属于边陲了。

京城的官员,最不愿意去的地方,首先就是边陲,说起到山海关一带去,谁都是面血色,南直隶的宣府、永平府、延庆州,以及山西大同、山西延安等地方,都是令人头疼的地方,派到这些地方去的官员,背景都不咋样。

其次就是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一带了,这些地方,流寇猖獗,民生凋敝,想要有着政绩,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自从苏天成到江宁县之后,朝廷里面的官员,好像明白了一些什么了,若是外放,都请求到南直隶,或者是江浙一带去,哪怕安排的职位和品秩不是很高,都心甘情愿。

这其实是苏天成带动的。

不少官员,到江宁县看过之后,羡慕那里的富庶和繁华,觉得在那样的地方为官,日子是非常滋润的。

看着李长庚和张凤翼,温体仁慢吞吞的开口了。

“李大仁,张大人,刚刚皇上已经有口谕了,苏天成和江宁营的安置,你们操心一下,仔细商议之后,马上写出来奏折,呈报到内阁。”

官员调遣的事情,主要是吏部负责,不过,苏天成兼任江宁营卫指挥使,这是军职,同样牵涉到了兵部。

兵部的事情好说,可吏部就有些不好办了,毕竟没有明确的旨意。

要是其他官员的调整,吏部不会为难,可苏天成的情况太特殊了。

李长庚还是开口询问了。

“大人,下官以为,苏天成安排到陕西延安府,出任知府,是不是会有一些议论啊。”

“李大人说的很好啊,这些事情,吏部就是要考虑好,苏天成是功臣,按说是应该安排到好的地方的,不过我大明内忧外患,值此危难之际,苏天成和江宁营肩负重任啊,如此的情况下,苏天成和江宁营若是到了延安府,朝廷里面的武大臣,还能够有什么议论,不过,吏部也不能够仅仅拿出来一套方案,还要考虑到其他的可能,拿出来两套到三套的方案,内阁讨论之后,呈报皇上。”

李长庚看了看温体仁,不再说话了,这里面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再说就显得多余了。

第三百四十九章 实话实说

紫禁城分为外城与内城,皇宫在内城,后宫又是内城最为重要的地方之一了,除了皇上和太监,其余人是不能够进入后宫的,你想想,那里面都是和皇上有关的女人,简直就是女人们的天地,要是男子能够随便进去了,还不知道惹出什么风流韵事来。

一路上,苏天成都是低着头,坚持不看四周,这方面可要自觉,能够进入后宫,已经是皇上和皇后娘娘的恩赐。

至于说朱审馨等人,虽然很是紧张,但要随便很多,反正都是女人居住的地方,对于她们来说,鲜是摆在第一位的。

朱审馨虽然身为郡主和县主,但也是没有资格进入后宫的,藩王进京,居住在官驿,不得随意走动,不得结交大臣,和坐牢没有多大的区别,郡主一般都不会到京城来,若是能够进入到后宫,那就不一般了。

这一次,她们能够进入到皇宫,而且直接进入后宫,当然不一般了。

朱由检和周氏在交泰殿等候。

周氏身为皇后,自然是居住在坤宁宫的,不过,苏天成身为男子,绝不能够进入坤宁宫,至于说朱审馨、春屏、王芙蓉和柳如是等人,是可以跟随皇后,进入坤宁宫的。

见到皇上和皇后娘娘,自然是一番的跪拜。

苏天成第一次见到皇后娘娘周氏,感觉到周氏体态偏瘦,但脸上的神色,很是柔和,眼神很是清澈,他立马感觉到,皇后娘娘的脾气很好,性格是温和的。

朱审馨和春屏稍微好一些,柳如是也见过世面,虽然紧张,尚能够控制。王芙蓉就有些不行了,身体一直在颤抖,皇家的威严,在她的眼里,是不敢想象的。

好在朱由检和周氏,说话的时候,语气都很是柔和。

朱由检的心思。显然在其他的方面。

拜见仪式结束之后,他很开口了。

“皇后,你带着苏爱卿的家眷,到坤宁宫去坐坐,朕和苏爱卿在花园里面走走。”

皇上的御花园,是后宫的嫔妃游玩的地方。朱由检提出来到御花园走走,苏天成有刑恐,觉得不是很合适。

“皇上,是不是到宫外去,臣怕惊扰了诸位娘娘啊。”

朱由检脸上带着笑容。

“呵呵,苏爱卿不要想那么多,朕听说。你不是很在意规矩,怎么到了皇宫里面来了,有这么多的顾虑啊。”

苏天成低着头,翻了翻白眼,你朱由检说的轻松。

深秋季节,御花园依旧是一片绿色,看上去很是舒服。

苏天成陪着朱由检,慢慢踱步。好在御花园里面,看不见什么人,看样子也是专门做了准备的。

“苏爱卿,朕听闻了中都之战,江宁营确实骁勇,不过,日后你也要多注意啊。身为主帅,亲自上阵杀敌,勇气固然可嘉,但若是出现了问题。动摇了将士的心理,得不偿失啊。”

“谢皇上厚爱,臣明白了,今后一定注意的。”

“嗯,朕今日有些话,想着和你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

“臣遵旨。”

“有人建议,江宁县不能够继续留在江宁县了,如此骁勇的军队,总是留在南方,颇有些大材小用了,朕也有同感,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啊。”

“臣听从皇上调遣。”

朱由检点点头,很是满意,想不到苏天成识大体、顾大局,根就没有犹豫。

“苏爱卿如此回答,朕很是欣慰啊,朕以为,苏爱卿和江宁营,俱为一体,你就直接兼任江宁营卫指挥使,朝廷派出监军,你认为如何。”

“臣领旨谢恩。”

“好了,今日就不要有那么多的礼仪了。”

看见苏天成低眉顺眼的样子,朱由检加的高兴,这是皇权的威严。

“苏爱卿,可否考虑进京啊。”

“皇上,臣和江宁营,暂时不要进京,皇上如此说了,臣也实实在在说出来心中的想法,江宁营继续留在南直隶,显然不合适了,南直隶有南京两大营,还有诸多的卫所,流寇虽然进攻过中都,但遭遇此次的惨败之后,不敢继续涉足南直隶,恐怕一直都是在北方和湖广、四川一带活动了,臣以为,江宁营下一步的重点事宜,就是彻底剿灭流寇了。”

“好,这个想法不错,苏爱卿既然有此等的想法,一定也考虑了,到什么地方了。”

“臣确实考虑过,若是皇上恩准,臣想着,和江宁营到河南的河南府。”

朱由检有性惊,这和他的想法不同。

“可否说说理由。”

“臣仔细思索过,河南府的位置很是重要,紧邻山西、陕西,往南亦可以直达湖广四川,往北可以抵达北直隶,流寇在中都遭遇重创之后,肯定是回到陕西和山西,壮大他们的势力,江宁营坐镇河南府,可进可退,居中观察形势,完全可以抓住时机,给予流寇毁灭性的打击。”

“爱卿可曾考虑,直接到陕西,陕西可是流寇的老巢啊。”

“臣也考虑过,陕西乃是流寇的老巢,但这些年,流寇的活动地方,已经慢慢转移到山西与河南,陕西不是重点地方了,臣判断,流寇不会长时间在陕西,陕西地方匮乏,流寇若是想着发展壮大,留在陕西是不可能的,那里的民风彪悍,特别是土地贫瘠,流寇得不到有效的补充,游走到山西、河南一带,甚至是进入湖广四川,他们才能够有生存的空间,从这个判断来看,河南府居于关键的位置。”

朱由检听得很是仔细,一边吩咐身后的太监,马上拿地图来。

地图很铺开了。

苏天成一边指着地图,一边详细的开始分析。

他做了详细的准备,江宁营如果能够驻扎在河南府,进退自如,居于主动地位,这里就好不是一个交通要道,流寇法避开,而且,依照江宁营的能力,还可以兼顾到怀庆府、卫辉府甚至是彰德府。

只要江宁营控制了这一块关键的地方,扼住了流寇的咽喉,将流寇压缩到山西和陕西境内,朝廷就可以调遣大军,全歼流寇了。

流寇之所以难以剿灭,其最大的特别,或者说优势,就是四处流窜,很是机动灵活,一地制住流寇的这个优势,剿灭他们,就是时间问题了。

朱由检频频点头。

等到苏天成说完之后,他脸上带着兴奋的神情,如果彻底剿灭流寇,稳定了内部,朝廷就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后金了。

想到了后金,他还是有些担心和不舒服。

“苏爱卿,流寇是大患,可后金是虎视眈眈啊,若是全力剿灭流寇,后金总是在边镇骚扰,影响也很大啊。”

“皇上,臣一直都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内部若是不稳定了,对外作战,很难取得成绩,江宁营进驻河南,朝廷可以抽调一部分剿灭流寇的军士,护卫宣府、大同乃至于顺天府周边,加强对后金的防备,宁远以北和建州一带,重点在于加强防御,不要想着主动进攻,边军能够守住城池,就是最大的功劳了。”

“朕也知道,可边军战斗力薄弱,难以抵挡后金骚扰啊。”

“臣以为,边军主要还是心理因素作怪,其实后金满洲八旗,包括蒙八旗,也没有那么可怕,我大明边军,不主动进攻,守住主要的城池,还是能够维持很长时间的,臣训练江宁营,主要的对手还是后金的满洲八旗,可如今还不到时间啊。”

朱由检点点头,这方面,苏天成曾经有过专门的奏折。

“嗯,江宁营进驻河南府,确实可以抽点一部分的军士,护卫边关了。”

朱由检慢慢的改变了想法,从地图上面看,若是江宁营调遣到陕西延安府去了,对于剿灭流寇,确实没有太大的作用,流寇可以活动的地方,还是相当多的,可江宁营驻扎在河南府,就不同了,这里确实是咽喉地带,实际上,流寇从山西进入河南,以至于进入湖广四川等地,都是难以避开河南府的。

而且,一段时间以来,流寇也重点在河南、山西和陕西交接的地方活动,一旦重点控制了这些地方,流寇的活动区域,将大幅度的缩小。

在中都遭遇重创的流寇,已经不具备和官军正面对决的力量了。

和苏天成交谈了好几次,朱由检感觉到了舒心,同时他也有了另外的思维,苏天成谈论任何的一件事情,首先是从取得成绩和效果方面出发的,并非是从道义上考虑的,这与朝廷里面的很多大臣不同。譬如说着剿灭流寇,苏天成从来没有说到安抚的事情,一律都是情的镇压,消灭流寇的有生力量,特别是面对流寇各级首领,不管对方是不是投降,都是痛下杀手的,这实际上是斩草除根。

这等追求实际效果的做法,是很值得推崇的,比起那些满嘴仁义道德,做事情讲究面子的思维来,强上好多倍了。

朱由检其实也是这样的心思,他登基以来,追求的就是力挽狂澜,就是大治,就是追求实际的效果。

苏天成这样的做法,最合乎他的心意。

第三百五十章 治国之策

朱由检是注意到了苏天成治理地方的才能,江宁县发生的变化太大,第一次上缴两千五百万两白银,那是因为剿灭了盐商匡思明,尚看不出来其他方面的异常,可两年时间过去,江宁县免除了田赋,所有赋税全数缴纳,今年市舶司的收入,能够超过三百万两银子,可以说,江宁县一地缴纳的银子,几乎超过整个的南直隶了。若是户部直接收取市舶司全年的赋税,那已经超过南直隶所有赋税的总和了。

有了银子,办事情总是顺利很多了,连续两年来,朝廷银子紧张的情况,大为缓解,说起来,这完全是江宁县的功劳。

所以说,朱由检想问问苏天成,究竟有什么诀窍。

登基以来,他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大臣,能够力挽狂澜,能够做出来实实在在的事情。

“苏爱卿,江宁县的变化很大啊,朕甚至觉得,朝廷这两年的开支,几乎都依靠江宁县支撑了,朕一直都想着去看看的,可惜没有时间,让你离开江宁县,朕其实有些担心的,若是江宁县出现了什么变故,朕可是难以承受啊。”

“不会。”

苏天成回答的很是干脆。

“哦,苏爱卿为何如此的肯定啊。”

“臣这样说,当然是有条件的,第一是皇上的支持,第二是朝廷的支持,第三是南直隶的支持,说到底,最大的支持,就是保持江宁县的制度,不能够做出来改变,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为而治,其实到了如今,臣也是属于为而治了。”

“苏爱卿仔细说说。”

“譬如说市舶司的赋税政策,决不能变化。不管是谁,只要想着在南京做生意,想着在江宁县做生意,货物必须要纳税,而且税率是固定的,在他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的,再说县衙的事情。除开刑名钱粮事宜,还要做好商贾的扶持事宜,要重视商贾,这是县衙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甚至超过了刑名和钱粮事宜。”

“商贾缴纳的赋税和捐银,能够满足所有的开支。还可以减轻农民的赋税,可以长时间免除农民的田赋,让农民丰衣足食,农民手里有了粮食,有了银子,购买商贾的商品,县衙从中征收赋税。实际上,农民也上缴了赋税。”

“江宁县的士绅富户,一样要承担赋税,享受了朝廷的恩赐,同样要做出来贡献。”

“这轩上是江宁县的赋税政策,不能够发生改变,任何的一环出现变动,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赋税收入。”

“县衙执行的赋税政策,实际上是双赢的政策,这可以从几个层次来说,县衙和商贾之间,商贾虽然缴纳了不少的赋税和捐银,可他们的收入增加了,缴纳的这些赋税和捐银。完全能够承受,甚至比以前赚取的银子多,县衙和农民之间,农民得到了最大的好处。能够丰衣足食,自然安守分,县衙和士绅富户之间,要求士绅富户享受恩赐的同时,做出来应该做出来的贡献,说起来,大家都得到了利益的。”

朱由检听得有些糊涂了,不过,江宁县实实在在的改变,让他觉得,不需要追究具体的变化过程,只要有效果,就可以了。

“嗯,江宁县必须保持现有的赋税政策,朕会亲自关注的,苏爱卿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啊。”

苏天成稍微沉默了一下。

有些话,他来不想说,因为自己还没有到达那个位置,说到底,大明朝需要的,还是改革,和张居正当初的改革一样,必须要花大力气,毫不留情的改革,这才是发展的强盛的根,可惜改革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看看张居正的下场,得罪了太多的权贵,死后所有的改革成效,付诸东流,改革必须要触动权贵的利益,这是法避免的。

作为穿越人士,苏天成是清楚温水煮青蛙的道理的,必须要慢慢来,打基础是最为重要的,一旦大家都形成了共识,有些事情,推动起来,简单很多了。

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立面。

“皇上,臣考虑尚未成熟,不过也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