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第3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通外国。
这等于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唐世济的脸上。
不过,这个时候,孙承宗还是很沉着的,看着人犯开口了。
“尽管说吧,还有什么想说的,尽管捏造,本官是不是也和你有什么联系啊,皇太极给了你多少的好处,恐怕银子足够养活家人了吧,你放心,我大明朝岂会不调查清楚,你以为你为皇太极卖命了,你的家人就可以过好日子了,须知我大明蓟辽督师苏大人骁勇,皇上一道圣旨下去,你以为你的家人还能够活命吗,你知道凌迟处死是什么意思吗,那是灭九族的罪行。”
孙承宗这番话说出来,人犯的身体开始颤抖,脸上也出现了惊恐的神情,要是经常这些明朝的大官,他没有多少畏惧的,但驻守在辽东的那个苏天成,他是真的害怕的,这样的事情,苏天成一定能够做到的,自己这次到大明的京城来,就没有想着能够活着了,范文程大人给予的银两,足够养活家人了,自己也不是什么朝廷的官员,纯粹的无赖。
看人人犯的身体开始颤抖,孙承宗继续说话了。
“你若是老实交代,皇上念你说出来实话,也许会不追究你的家人了,否则,不管你的家人在什么地方,明年就是他们的祭日。”
人犯终于顶不住了,颤抖着开口了。
“我、我什么都不知道,我不过是街头混饭吃的,什么都不知道,范大人要我这样做的,这些事情,与我的家人没有关系啊……”
养心殿里面安静下来了。
孙承宗和唐世济都离开了,王承恩依旧站在朱由检的身后。
刚才发生的一幕,给予朱由检很大的刺激,他想到的不仅仅是皇太极和范文程的算计,而是人家为什么会这样做,一个最简单滑稽的计谋,就令自己相信了,恐怕皇太极和范文程都没有期盼能够有效果的,人家不过是动员一个无赖,前来送死的,相当于用银子买下了这个无赖的性命,可笑的是自己还真的相信了一点点。
“王公公,朕今日的表现,是不是很糟糕啊。”
“皇上,奴婢不这样看,皇上担心是正常的,苏大人镇守边关,手握大权,若是有什么异动,对于我大明是有着巨大影响的,遇到这样的事情,弄清楚也是好的。”
“你这是替朕开拓啊,皇太极和范文程用这样拙劣的手段,朕几乎都要相信了,苏爱卿攻下了黑山,却没有进攻,朕也感觉到疑惑的,故而相信了这些诡计,朕想着,皇太极和范文程恐怕都没有抱什么希望的,朕感觉到惭愧啊。”
王承恩站不住了,扑通一下,在朱由检的身后跪下了。
“皇上每日里操劳,奴婢看着心疼啊,朝廷这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皇上一定要保证龙体啊。”
说着这些话的时候,王承恩流出了眼泪。
朱由检转身扶起了王承恩,长叹一声,没有说话。
休沐之后,回到府邸的孙承宗,正准备休息,管家突然来禀报,说是唐世济大人来拜访了,孙承宗连忙到了会客室。
看见孙承宗进来,唐世济连忙稽首行礼。
“下官今日唐突了,被奸吝小人欺骗,惭愧不已,若不是大人惊醒,下官还要铸下大错的,想不到皇太极和范文程如此的奸诈,想着挑拨我大明君臣关系,大人胸怀宽广,下官还要多多学习,下官愧对大人的教诲啊。”
“唐大人,不必这样,你也是无心之举,一心为着朝廷的,既然皇太极和范文程如此做,那就说明他们的确是惧怕苏大人的,这是我大明的幸事啊。”
唐世济微微摇头。
“下官也不好面对苏大人啊,苏大人镇守辽东,如此的辛苦,下官却一味的怀疑,下官自己都难以原谅了,改日还请大人为下官美言几句,下官亲自向苏大人请罪。”
“唐大人,今日之事,其实是好事情,皇上也看清楚了,今后,不管皇太极想到什么办法,都是难以离间君臣关系的,苏大人乃是我大明的柱石,岂能轻易遭受不白之冤啊,只要皇上能够信任苏大人,苏大人也辽东就能够安心御敌啊。”
唐世济也有不理解的地方。
“大人,下官有一事不明,苏大人既然攻下了黑山,为什么不能够驻守啊,如此的良机,失去了岂不是太可惜了。”
“这件事情,本官也仔细考虑过的,你来看。”
会客厅的墙上,挂着地图。
“黑山距离大凌河城一百余里,距离沈阳三百余里,从黑山到沈阳,几乎没有什么能够依靠的险要地方,若是苏大人占领了黑山,试问皇太极会怎么应对,会看着苏大人占领黑山吗,恐怕不可能,依本官看,皇太极会不顾一切的夺回黑山,如此我大明必然和后金展开大规模的决战,这是必然的情况,苏大人一定想到这些方面了,如今还不是决战的时候啊。”
唐世济连连点头。
孙承宗继续开口了。
“苏大人进攻黑山,真实的目的,其实是解除登州和莱州的危险,这是最直接的办法,并非是准备进攻沈阳的,若是多尔衮依旧肆掠登州和莱州,甚至威逼我大明京师,想必苏大人就会倾尽全力,攻打沈阳了,皇太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撤兵了,这是苏大人和皇太极之间的默契,两人都是豪杰啊。”
第六百九十三章 苏天成的态度
孙承宗赶到养心殿的时候,朱由检的脸色有些苍白。
“孙爱卿,昨日的事情,朕有些愧疚,这件事情,不能够瞒着苏爱卿,朕想着,还是要让苏爱卿知晓啊。”
“皇上,昨日臣也思考了很久,皇上有此担忧,臣以为不足为奇,皇上自登基以来,时时刻刻操劳,殚精竭虑,如今剿灭了流寇,各地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此乃皇上之功劳,苏大人镇守边关,手握重兵,一言一行都关乎我大明的兴旺,多受一些责难和猜忌,也是应该的,臣以为苏大人是能够理解的。”
“爱卿如此说,朕心里更加的愧疚啊,朕自登基以来,经历很多的事情了,若不是苏爱卿力挽狂澜,剿灭流寇,朕还要无比头疼,如今的局面总算是好一些了,可诸多的猜忌,令朕有些无所适从了。”
孙承宗低着头,没有说话,这样的猜忌,牵涉到皇权稳固的事情了,谁都不会轻易开口说话的,作为臣子,若是不能够理解这样的事情,那就是笑话了。
“孙爱卿,你曾经想着到大凌河城去看看,朕也很想去看看啊,可惜朕不能够轻易离开京城,这一次,朕想着你代表朕,到大凌河城去看看,同时也将京城里面发生的事情,告诉苏爱卿,你要告知苏爱卿,朕是相信他的。”
“臣遵旨。”
“此去大凌河城,路途遥远,孙爱卿多多保重身体。”
朱由检说到这里的时候,稍微停顿了一下。
孙承宗感觉到机会来了,自己已经是七十七岁的年纪,精力确实不行了,内阁首辅的事情。必须要考虑了,曾经和皇上说过几次,但皇上都没有松口,眼前就是机会了。
“臣感谢皇上的怜惜,臣年岁大了,这些年来。愈发的感觉到力不从心了,朝廷事情繁多,臣身为内阁首辅,生怕耽误了朝政,有悖皇上的重托,臣想着辞去内阁首辅的职位,恳请皇上恩准。”
朱由检沉默了一会,终于开口了。
“孙爱卿年岁大了,朕也是于心不忍啊。孙爱卿早就该颐养天年了,这些年的操劳,朕感觉到孙爱卿愈发的苍老了,这一次,朕也不准备强迫孙爱卿了,孙爱卿如此的操劳,令朕想到了徐爱卿啊。”
朱由检说到的是徐光启,徐光启也是因为年纪大了。最终病逝在内阁大臣的任上的,那个时候。正是朝廷最为艰难的时候。
孙承宗没有说话,其实他现在的年纪,已经超过了当年的徐光启,徐光启是七十二岁的时候病逝的,自己已经是七十七岁了。
“孙爱卿有此等的想法,朕也不能够勉强了。还望孙爱卿为朕举荐内阁首辅的人选啊。”
朱由检以前中意的内阁首辅,是唐世济,但这一次的事情,令他改变了决定,朝廷之中需要平衡。但这种平衡,若是影响到了朝政了,损害了大明的利益了,那就不是好事情了,唐世济的内心有了很大的变化,成为了内阁首辅,必然和苏天成产生矛盾,朝廷内外不和,内阁首辅和蓟辽督师产生矛盾,这是很致命的事情,要是两人的矛盾激化了,可能会动摇大明的根基,这种事情是绝对不能够出现的。
所以说,朱由检想着孙承宗能够推荐人选,当然,他的内心,也是有人选的。
“皇上,臣斗胆了,臣推荐兵部尚书杨嗣昌,出任内阁首辅。”
朱由检的脸上露出了微笑,这是真心的微笑,看来孙承宗的确是从大明朝廷稳定的角度出发的,若是孙承宗提议刘宗周出任内阁首辅,朱由检会非常的不舒服,也会伤心。
“爱卿为何举荐杨嗣昌啊。”
“皇上,臣本来是要举荐唐大人的,不过后金奸细的事情,令臣觉得,唐大人处理有失误的地方,至少应该是站在中间的立场看待此等的问题,不偏不倚才是正道,先入为主肯定是会失着的,若不是皇上当机立断,这件事情,一定会影响到我大明的稳定。”
“臣以为,刘宗周大人乃是一带大儒,学问是不用说的,可学问和实际还是有些区别的,刘大人过去沉湎于学问,处理事情有失圆滑,此乃主持朝政之大忌。”
“内阁大臣之中,余者皆可不提了,或者是年岁大了,或者是体力不济了。”
“臣举荐杨大人,乃是因为杨大人有着不错的能力,且熟悉朝政,能够很好的辅佐皇上,且杨大人熟悉军务民政,能够把握辽东之局势。”
朱由检频频点头。
“爱卿说的是啊,此次到大凌河城,回到京城之后,朕就同意爱卿致仕了。”
经过十天的奔波,孙承宗终于来到了宁远。
一路上,孙承宗有着太多的感慨了,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他有着格外不同的心情,想当年自己主政辽东的时候,与后金的厮杀是小规模的,几起几复,都是因为辽东的战局,特别是大凌河之战,是导致他最终回家的主要原因。
辽东的情况,孙承宗还是熟悉的,但这一次,进入山海关之后,他惊奇的发现,辽东确实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以前从来没有感受到的。
从天启年间开始,因为辽东的战事频繁,这里几乎看不到百姓,也就是城池里面,有着一些生气,城外的老百姓,根本无法立足,后金鞑子时刻骚扰,老百姓根本不敢种地,纷纷逃往了关内,就是驻扎在城池、据点和堡垒的军士,也是很少出来的,四百里地的关宁锦防线,显得非常的荒凉。
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山海关到宁远,两百里路程,沿途看到了无数的窝棚,还有不少的人在田间地头劳作,有些在清理耕地,有些在开垦耕地,这些窝棚,肯定就是百姓居住的地方了。
苏天成曾经上奏朝廷,说到了安置十余万汉人的事情,包括十几万的军屯户,专门从事耕作的事宜,孙承宗有些不敢相信,二十多万人,哪里安置,关宁锦防线,时刻要提防后金鞑子的骚扰,虽说夺回了大凌河城,但后金依旧可以出动八旗军。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一下,孙承宗完全相信了。
距离宁远城尚有十余里地的时候,孙承宗看见了苏天成。
因为身体的原因,孙承宗不可能走得很快了,基本都是走走停停,一千里地,居然走了十天的时间,确实是年纪大了。
孙承宗和苏天成直接进入了督师府。
孙承宗是开门见山,该说的话是一定要说的,隐瞒也没有用,发生在京城的事情,他有责任和义务告诉苏天成,而且需要苏天成理解这件事情。这是皇上的重托,也关系到大明朝的稳定,这么大的事情,最终还是要透露出来的。
孙承宗说完之后,第一次感觉到紧张,不管怎么说,苏天成毕竟年轻,年轻人都是有火气的,在外面拼杀,流血流汗,却还要遭受到猜忌,内心是不可能好受的,不过在他看来,苏天成并非是一般的年轻人。
苏天成很快开口了。
“大人的意思,晚辈是明白的,大人放心,晚辈不会放在心上的,这一次,皇太极突然进攻登州和莱州,晚辈也感觉到了,皇太极绝非一般人,胸中有千鹤啊,以后,还会有很大的事情发生的,晚辈和皇太极的较量是不会停止的,不管是明面的还是暗地里的,都会时时刻刻进行的。”
孙承宗总算是放心了,他清楚,苏天成说话是很慎重的。
“坤元,老夫已经向皇上提出来了,辞去内阁首辅的职位,老夫年纪大了,实在是力不从心了,这些年来,老夫没有做多少的事情,深感羞愧,也要让贤了,说实话,老夫想着举荐你出任内阁首辅,可惜时机不好啊。”
“晚辈也觉得,大人应该要歇息了,大人担任内阁首辅这些年,做了太多的事情了,剿灭了流寇,平定了北方诸省,大人的功劳,想必皇上是知晓的。”
“这些都不用说了,老夫退下来了,唯一担心的就是辽东啊,辽东的情况复杂,坤元若是得不到内阁的全力支持,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只要有人质疑,弹劾就会不间断,如此的情况下,还如何固守辽东、剿灭后金啊,老夫举荐的内阁首辅人选,乃是兵部尚书杨嗣昌,好在杨大人知晓辽东的局势,知道如何经营辽东的事宜。”
苏天成轻轻叹了一口气,这一天迟早是要到来的,孙承宗的年纪,的确不适合继续担任内阁首辅了,必须要退下来了,但杨嗣昌成为了内阁首辅,肯定有不利的地方,历史上的杨嗣昌,也有些好大喜功的味道,而且还有些排斥异己的味道,当然了,自己的情况不同了,杨嗣昌就是出任了内阁首辅,也不敢轻易动自己一根指头的。
“坤元,老夫知道你的想法,不过这一天迟早是要来的,老夫还想着,能够在有生之年,看见你剿灭后金鞑子啊。”
“大人,晚辈一定会努力的,大人身体健朗,一定会看到这一幕的。”
第六百九十四章 遇见难题
孙承宗在大凌河城足足呆了两天的时间,走遍了城内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大凌河城的开创人,关宁锦防线的缔造者,孙承宗受到的欢迎是无以伦比的,来到大凌河城,所有驻守城池的军士,悉数列队等候孙承宗的检阅,祖大寿、吴三桂、祖大乐、祖大弼等边军将领,自始至终陪同,包括赋闲在家的吴襄,都参与了整个的接待。
孙承宗恢复了当年的豪气,见证了辽东的变化,他终于放心了,以前自己主要考虑的是军事上面的防御,可现在的苏天成,考虑到的是军事上面和民生方面的综合防御,这已经不能够说是防御了,这里进行的每一项动作,都预示着全面剿灭后金的最终目标。
走遍了关宁锦防线,孙承宗的精神是很好的,也更加的明白了,朝廷必须要保证这里的稳固,要不惜一切代价、无条件的信任苏天成,放手让苏天成去打败后金鞑子。
孙承宗离开辽东之后,苏天成也准备启程了,他要到登州和莱州去看看了。
孙承宗说到朝廷里面发生的事情,没有引发苏天成太多的忧虑,朱由检已经算是很不错了,自己手握重兵,拥有如此大的权力,朱由检不可能完全放心,在这种煎熬中间,朱由检能够做出来这样的姿态,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孙承宗不再担任内阁首辅,对于大明朝来说,究竟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苏天成也不敢下断言,可新老更替是正常情况,尽管说孙承宗资格老,但总是呆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面。也是遭到众人嫉恨的,至于说辽东的形势,会如何的发展,那才是苏天成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短时间之内,双方都会偃旗息鼓的。不会有什么大规模的动作了,既然没有了多少的战斗,剩下的就是需要整理内部的事情了。
登州和莱州的情况,苏天成听说了一些,几乎是千里无人烟了,多尔衮在登州和莱州实行的是三关政策,烧光、杀光、抢光,这样的政策,对登州和莱州。几乎形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了,苏天成也做好了思想准备,自己见到的,肯定是不一般的惨景。
他也必须要到登州和莱州去,皇上的圣旨里面,说的很是明确,牵涉到边关的事情,都是由他来全权处理的。登州和莱州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以前后金没有战船,可现在后金也开始加强水师的建设,作为蓟辽督师,必须要有应对的办法。
从宁远到登州,两千余里地,苏天成用了十天的时间。才进入莱州的地界。
进入到济南府的乐凌县,苏天成就感觉到了一种不同的气氛,从到手的朝廷邸报以及暗线送来的情报看,多尔衮就在登州和莱州境内活动,兵没有进入到青州和济南府。但整个的山东,都被这一次的后金鞑子劫掠牵连了。
乐凌县的知县,见到苏天成之后,呐呐不能言,好像是有着很大的怨气。
这令苏天成有些警觉,他在乐凌县停留了一天的时间,经过几个时辰的交谈,知县终于说出了实情,原来苏天成曾经给山东巡抚下令,要求山东卫所军队,全力抵抗后金鞑子,不能够任由后金鞑子肆掠,这道命令,在传达的过程中,改变了味道,加上了前提,意思是说朝廷不管山东了,任由山东的老百姓遭受痛楚,山东卫所军队,不是后金鞑子的对手。
实际的情况也是这样,多尔衮还在登州和莱州肆掠的时候,青州、济南的老百姓,纷纷开始了大逃亡,甚至连衮州和东昌的老百姓,也开始了逃亡,纷纷逃往北直隶和南直隶,这样加大了这两个地方的负担,而且这种恐怖的气氛,也进入到了北直隶和南直隶,弄得当地官府草木皆兵,生怕这些逃亡的人群之中,混有后金鞑子。
这件事情造成的影响很大,山东的老百姓,在逃亡的过程中,受尽了屈辱,甚至被沿途一些卫所军士敲诈勒索,漂亮的女人和女孩子被侮辱。
蒙受了巨大损失的山东百姓,对朝廷的决定很是愤怒,但老百姓是没有说话的权力的,吃亏了也就是自己扛着,结果是这里淳朴的民风,遭受很大的影响了。
得知了这些情况,苏天成说不出话来了。
发生这样的事情,表面上看,要怪后金鞑子的肆掠,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出在朝廷,出在各级的官府,出在卫所军队的战斗力上面,山东卫所军士,甚至是大明境内诸多卫所军队,不能够保护老百姓了,遭遇外敌入侵的时候,军士跑的比老百姓还要快,这岂不是大笑话了,朝廷还要这些军队干什么。
卫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