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第4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诸多大臣需要商议的事情,就是有关草原和台湾的事宜。
根据苏天成的密折,进攻台湾的战斗也将在二月份展开,一切的准备事宜,都完成了,可以说,目前进行的战斗厮杀,对于朝廷来说,也是很大的事情了。
但这一次的战斗,在朝廷内壁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大明朝廷与后金的谈判正在进行,尽管是春节期间,但以济尔哈朗为代表的后金谈判人员,依旧留在了京城,谈判推进的有些艰难,原因很多,苏天成在草原展开的进攻,也成为了后金抱怨的事情之一,为了能够顺利进行谈判,让后金尽早的臣服大明,朝廷中有些大臣认为,这个时候展开进攻,不是很合适的事情,加之征伐需要消耗大量的银子。
朱由检一直都没有表态,导致这种争论,愈来愈公开化了,今日内阁大臣来到养心殿,就是要商议这件事情,统一朝廷大臣的认识。
杨嗣昌支持苏天成,认为这样的讨论是没有必要的,苏天成进攻草原,选择是很正确的,对于朝廷与后金鞑子的谈判,杨嗣昌一样认为是荒唐的,后金鞑子的实力没有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为什么要臣服大明,当初后金鞑子成立大清国,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着入主中原,这才几年的时间,皇太极会彻底的改变,鬼才相信。
不过后金鞑子恳求谈判,给予他们机会,也是皇上仁慈和大度的表现,但大明的军队,不能够有丝毫的疏忽,也不能够懈怠,若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就等于是中了后金鞑子的奸计了。在这等的情况下,苏天成毅然决定对蒙古草原部落展开征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了。
朝廷里面出现反对的声音,令杨嗣昌异常气恼,他不清楚那些反对的官吏是怎么想的,难道脑子进水了,以为后金鞑子真的会臣服了,至于有官员弹劾,认为苏天成指挥这么大的战斗,应该是要禀报朝廷的,朝廷不允许就不能够开战,这样的意见,杨嗣昌也是不赞同的,苏天成已经是内阁大臣,皇上曾经专门赋予了苏天成决定征伐事宜的权力,若是进行什么样的战斗,都要禀报朝廷,都要等到早朝来商议一番,那就不用征伐了,估计大军还没有开拔,消息早就传出去了。
这一次皇上要求专门讨论征伐草原和台湾的事宜,杨嗣昌感觉到有些不妙,但他还是要说出来真实的想法,大明正处于关键的时刻,不能够出现自毁基础的举措。
讨论很快开始,这一次,杨嗣昌首先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苏大人在草原和台湾的征伐,很有必要,先说台湾,乃是我大明的土地,被荷兰人占去了,无论怎么都是说不过去的,属于我大明的土地,就不容异族觊觎,有谁想着强行占据我大明的国土,就要令他付出代价。其次是草原,朝廷在草原上面,设立了不少的卫所,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卫所最终不存在了,蒙古草原不服从我大明朝廷的统治了,成为了后金鞑子的帮凶。”
“前些年,内有流寇作乱,外有后金鞑子的侵袭,天公不作美,灾祸连连,皇上励精图治,这些年情况大为改观,流寇被剿灭了,后金鞑子主动准备臣服了,如此的情况下,朝廷需要重视以前忽略的诸多事宜了。”
“在这个时候,苏大人决定征伐草原,收回台湾,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了。”
“朝中有大人说,后金正在与朝廷谈判,为了谈判能够顺利进行,为了后金鞑子早日臣服我大明,还是不要在草原上展开进攻,免得耽误了谈判的事宜,臣以为,这简直是一派胡言,说出来这等话的大臣,要感觉到脸红。”
“皇太极曾经登基称帝,建立了什么大清国,大清国是什么情况,难道朝中文武大臣不清楚吗,大清国的建立,皇太极的称帝,就是得到了蒙古部落的承认和拥护,我大明朝廷是绝不承认的,后金鞑子准备臣服我朝廷,有什么资格为蒙古草原部落说话,难道那些提出来异议的大人,认可了大清国吗。”
“臣对于朝廷之中出现的某些议论,很是不解,故而臣说出来了这些想法,有不合适的地方,恳请皇上责罚。”
杨嗣昌的表态,其实是完全支持苏天成的,有一点杨嗣昌是没有说出来的,那就是他根本不相信在京城进行的谈判,后金鞑子不会臣服朝廷,可这样的话不能够说出来,同意谈判是皇上的意见,自己这个时候说出来这等的话语,恐怕皇上会不高兴。
杨嗣昌表明了意见,内阁的意见基本就统一了,朱审烜肯定是支持苏天成的,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意见一致,其余的内阁大臣,不会说什么不同意见了。
朱由检稍微沉思了一下,慢悠悠的开口了。
“朕以为,苏爱卿决定进攻草原部落和台湾的决定,是很不错的,诸位爱卿能够认识到重要性,朕很是欣慰,锡伯族部落和达斡尔族部落的勇猛,朕更是高兴啊,草原强悍的察哈尔部落被剿灭了,这也警告了其他的草原部落,若是依附后金鞑子,这就是结局……”
朱由检说着这些话语的时候,脸上没有多少的笑容,这令诸多的大臣有些奇怪,还以为经历了这么多的胜利,朱由检已经变得沉稳很多了,可其中的缘由,朱审烜是知道一些的。
第九百六十六章 维护大局
朱审烜到京城的时间不是很长,但特殊的经历,让他对朝廷里面的事情,看的透透的,诸多的小动作,他是非常清楚的,身为藩王,他一直都是战战兢兢,多少年了,要不是苏天成建议藩王参与到朝政之中,如今他还在山西的太原,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朱由检的矛盾心态,朱审烜一样能够准确的把握。
从关系上来说,朱审烜应该是要偏向于皇室的,毕竟这是朱家的天下,但父王和自身的遭遇,令朱审烜更加的偏向于苏天成,当然,这种偏心,不是让苏天成推翻大明王朝做皇帝,而是为了苏天成的安全。苏天成的功劳太大了,大的让皇上无法安心了。
成为内阁次辅之后,朱审烜兢兢业业,努力维护皇上的威信,让皇上掌握足够大的权力,让满朝的文武大臣无法和皇上抗衡,不过做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苏天成更加的安全,将来不至于遭受到排挤,甚至是杀身之祸。
但种种的努力,依旧无法彻底让皇上放心,这是朱审烜最为担心的事情,一旦苏天成受到了清算,垮掉的是一大批人,且不说大明是不是能够继续稳固的发展,自己也是要受到牵连的,从这方面出发,朱审烜也是要维护苏天成的。
朱审烜很少给苏天成说到朝廷之中的问题,譬如说某些给事中和御史,依旧在弹劾苏天成,尽管苏天成已经是内阁大臣,带领大军在外征伐。不断的清除威胁大明朝廷的危险。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朱审烜感觉到很累。
在陕西担任巡抚的那段时间。是朱审烜最为舒心的日子,不管朝廷里面的争斗。一心一意的治理好陕西,可进入到京城,成为内阁次辅,权力大了很多的,反而不自在了。
大明王朝的问题依旧是很多的,譬如说南方,没有多大的变化,和以前是差不多的,这也是因为苏天成在南方的时候。仅仅是江宁县的知县,没有多大的影响力,整个的南方,还是按照以前的步骤行事,加之南方没有遭遇多少的战火,诸多的官吏,很是满足于现状,更大的问题是,朝中的大臣。绝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在很多的事情上面,自然是偏向于南方的。
随着北方的稳固,这些年以来。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不比南方差多少了,而北方的发展。还是得益于苏天成推行的一些政策,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陕西。陕西以前是流寇发源地和动荡最为厉害的地方,也是最为贫困的地方之一。可剿灭流寇之后,因为推行了让利于老百姓的政策,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加之苏天成注重商贾,靠着商贸的发展,来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这种绝不会为朝廷认可的发展路径,带来的效果是辉煌的。
登州、莱州和青州的发展,朱审烜也有耳闻,一些奔波登州和京城等地的商贾,认为登州等地的繁华,甚至超过了京城,具体情况是不是这样,朱审烜没有专门去考证,但他相信这样的情况,苏天成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将陕西建设好,更不用说登州等地方了。
苏天成立下如此巨大的功劳,但总是遭遇到猜忌,弹劾的奏折没有断过,这里面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苏天成提高了商贾的地位,为朝中大臣所不容,可最为关键的原因,还是皇上的态度,只要皇上不驳斥这样的行为,那就会有大臣继续弹劾。
朱审烜一直都是为了大局考虑的,大明王朝离不开苏天成,不客气的说,离开了苏天成,恐怕没有谁能够剿灭后金鞑子,能够征服草原,能够拿下台湾,估计也是这样的原因,皇上就算是对苏天成充满了戒心,也不可能采取什么行动的。
可这种局面,究竟能够维持多长的时间,朱审烜不知道,也是充满担忧的。
在思考了很长时间之后,朱审烜终于做出了决定,将这些情况,完全告知苏天成,他和苏天成之间的特殊关系,也让他必须要这么做。
至于说如何解决其中的问题,朱审烜没有想到很好的办法,也提不出来具体的解决办法,他相信苏天成接到信函之后,能够拿出最好的办法来的,苏天成曾经遭遇了那么多的困难,不是都一一克服了。
写好了信函,朱审烜没有直接送出去,他将信函交给了苏平阳,他相信苏平阳是能够将这份至关重要的信函,交给苏天成的。朝廷里面的锦衣卫和东厂的番子,是非常厉害的,稍微不注意,这份信函落入了锦衣卫和东厂番子的手里,问题就麻烦了。
杨嗣昌的想法也很复杂,一方面他作为内阁首辅,权势是不能够和以前的内阁首辅比较的,这多多少少令人憋气,千辛万苦成为了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惜没有充足的权势,朝廷之中的大事情,基本都是皇上拿主意,这和以前的区别太大,另外一个方面,大明各地渐渐的开始平稳,以至于诸多的官吏,忘记了前些年的事情,以为天下无忧了,就算是大明朝遭遇外来的袭击和进攻了,也有苏天成去对付,奇怪的是,这些官吏想着苏天成去对付,却对苏天成掌握了太多的军队,表示出来了忧虑。
这不是什么好的局面,其实大明朝远远没有到高枕无忧的时候。
老百姓的生活还不是很好,丰衣足食谈不上,就算是南方的富庶之地,老百姓的日子依旧不好过,派出去的巡按反馈回来的情况,北方的老百姓,日子比南方的还要强一些了,这在几年前,是不可能想象的。
苏天成的能力,杨嗣昌是完全认可的,内心高傲的杨嗣昌,对苏天成也是心悦诚服,人家那么的年轻,却建立了常人不可能建立的功勋,不到三十岁就成为内阁大臣,这样的高度,恐怕不会有第二人达到了。
可功劳越大,问题也就越大,历史就是这样,谁也不能够避免。
朝廷的一些弹劾的奏折,杨嗣昌是很清楚的,在这件事情上面,他很是矛盾,苏天成的有些做法,他并不赞同,譬如说让藩王以及藩王世子进入朝廷,让藩王的子弟能够参加科举考试,尽力巩固皇权等等,但杨嗣昌不得不承认,苏天成推行的政策,都是成功的,都是能够促进大明强盛的。
杨嗣昌不是小肚鸡肠的人,更不是奸臣,尽管对苏天成的有些做法不是很赞同,但绝不会否定苏天成的功劳。
一段时间以来,杨嗣昌一直想着和朱审烜好好谈谈。
朱审烜的身份很敏感,是朱审馨的亲哥哥,与苏天成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但也是晋王,是大明的皇室宗亲,朱审烜刚刚进入内阁的时候,杨嗣昌是非常注意观察的,看看朱审烜究竟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一段时间的观察,杨嗣昌认为,朱审烜有着很不错的能力,也知道如何处理好关系。
杨嗣昌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和朱审烜好好谈谈,不管今后发展的局面如何,如今必须要保持稳定,至少苏天成在外辛辛苦苦的征伐,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不能够因为朝廷里面的一些破事,影响了苏天成的心情。
今日在养心殿的讨论,杨嗣昌感觉到窝火,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还要讨论,这里面的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后金鞑子的谈判,磨磨唧唧,总是提出来这样那样的条件,有些条件根本就是不能够忍受的,好几次杨嗣昌都想着终止谈判了,认为后金鞑子没有诚意,可皇上没有表态,杨嗣昌也不能够随意的终止谈判。
有些时候,杨嗣昌也想着,让苏天成回到京城来,让洪承畴带领大军征伐,可辽东曾经出现的情况,让杨嗣昌觉得,这样的决定不是很明智,陈新甲担任了辽东巡抚,有了钱谦益的配合,采取了排斥江宁营的态势,结果遭遇了惨重的失败,要是苏天成还在辽东,这样的事情,就不可能发生的。
换位思考,杨嗣昌是非常担心的,苏天成掌握了大明所有的精锐军队,要是真的出现了什么变故,苏天成想着自立为王,恐怕才是大明朝最大的灾难了。
休沐之后,杨嗣昌特意去拜访朱审烜。
内阁首辅拜访内阁次辅,这也是很少见的事情,至少有些不恰当,要说拜访,应该是朱审烜去拜访他杨嗣昌,可想着诸多事情的杨嗣昌,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到了朱审烜的府邸,杨嗣昌感觉到,朱审烜没有表现出来特别的诧异,好像知道自己要来一样。
这一夜,两人说到了很多的事情,主要都是牵涉到苏天成的,两人的话语,从浅显的方面,逐渐的深入,从大明朝的未来角度出发,从顾全大局的角度出发,谈到了朝廷对待苏天成的态度,包括皇上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
离开朱审烜府邸的时候,杨嗣昌是有些高兴的,他认为,内阁首辅与内阁次辅完全统一了意见,今后的很多事情,就好处理了。
第九百六十七章 非凡一战
之所以马上发起对科尔沁部落的进攻,苏天成考虑到的还有另外的事情,那就是进攻台湾的事宜,孙传庭和王大治做好了一切的准备,战船编队到达了福建,根据郑志龙等人的建议,进攻最好是在二月份展开,海上作战,对于潮涨潮落是有着很高要求的,巨大的战船,无法靠近台湾岛,战船上面的将士,必须要依靠小型的船只登陆,与荷兰人展开面对面的厮杀,这一切的准备,都需要时间。
苏天成很想参与到对台湾岛的作战,尽管说他嘱托了王大治,带领两万将士,留在台湾岛上面,将台湾建设成为大明最为富庶的码头和商贾之地,但王大治的能力,苏天成是清楚的,要说衷心,那是不用怀疑的,可自己不能够去做好开头的事宜,王大治不一定知道怎么做,不一定能够很好的开头。
正月十六出发,苏天成计划用十天的时间,赶赴科尔沁部落驻地,江宁营进入草原征伐的消息已经传开了,不可能完全保密行踪了,所以行军的办法也出现了改变,一路上大军需要提高警惕,预防遭遇到伏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根据诸多的情况分析,苏天成认为,与科尔沁部落的这一战,恐怕不会轻松。
正月二十三,大军距离科尔沁部落驻地不足两百里地了,这一路的行军,都是比较顺利的,这种顺利,不少军官都是比较高兴的,可惜苏天成感觉不是很好。
按照正常的规律,大军进入到草原,剿灭了察哈尔部落,应该是要引发草原其他部落的高度警觉的。不管怎么说,至少人家需要做好一切的准备,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江宁营在草原上是无敌了,没有哪个部落敢于对抗了,真的是这样的情况。那就应该有不少的部落表示依附,愿意归顺大明朝廷了。
可惜这样的情况没有出现,这也就说明了,草原的部落,并没有真正的臣服大明朝廷,依旧是以前的认识,还是臣服后金鞑子的,只不过因为江宁营的骁勇,暂时避其锋芒罢了。
苏天成是这样的认识。而且他想到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草原的诸多部落,很有可能联合起来,共同来对付江宁营,若是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行军接近千里了,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没有遇见任何的阻拦。尽管说草原部落和关内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但人家至少是有准备的。而且大军的行踪没有继续保密了,有些时候,也能够遇见一些蒙古包,遇见草原上的牧民,可人家科尔沁部落没有任何的准备,这还是有些匪夷所思了。让人难以理解。
遇见这样的情况,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是非常高兴的,认为征伐察哈尔部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草原的其他部落。肯定都是望风而逃了,至少土默特部落等,都选择了迁移的做法,避免遭遇到别歼灭的命运,所以说,在整个的行军过程中,莫啜和佟差都是持有乐观的态度。
苏天成不想破坏了众人高昂的斗志,但他内心的疑虑,是越来越多的,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可能公开的和众人讨论,只能够是小范围的商讨。
夜晚宿营的时候,洪承畴和渠清泽进入了帐篷。
苏天成非常的直接,没有拐弯抹角。
“洪大人,渠大人,这些天的行军,我一直都是非常担心的,行军的过程过于的顺利了,这不是什么好事情,剿灭了察哈尔部落的主力,我们大军的行踪,已经无法保密了,此等的情况下,不管是草原的诸多部落,还是后金的皇太极,肯定都是有所安排的,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我们一直都没有情报的支持,不知道草原部落和皇太极会做出来什么样的安排啊。”
洪承畴和渠清泽两人都有些沉默,两人的想法是有些不同的,长期从事情报工作的渠清泽,也觉得这样的情况,不是很正常,不管怎么说,草原部落都是应该有所准备的,但洪承畴的想法有些不同了,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是正常,至少土默特部落和准格尔部落的大规模迁移,说明草原部落,对江宁营还是非常畏惧的。
首先开口的还是洪承畴。
“大人,下官以为,行军的顺利,或许是因为大军剿灭了察哈尔部落,察哈尔部落是草原非常强悍的部落,这么短的时间之内,被我大军剿灭了,其余的蒙古部落,感觉到害怕,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草原部落之中,能够和察哈尔部匹敌的力量,还是不多的。”
洪承畴开口之后,渠清泽脸上出现了犹豫的神情,或许是因为没有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