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骁骑 >

第542章

骁骑-第542章

小说: 骁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边听着老仆袁义的讲述,李利一边让他引路,带着公孙瓒、桓飞和陈到等将领前往后院的袁绍灵堂。
待公孙瓒命人打开棺椁验明正身之后,李利伸手制止了正欲拔剑戮尸的公孙瓒,示意兵士重新盖上棺椁,既而在袁绍的灵柩前躬身一揖,权当送别已经逝去的故人。
不管袁绍生前与公孙瓒、还有他李利有何深仇大恨,但此刻人死仇灭,一切都已经过去了。
伫立在袁绍的灵柩前,李利不禁唏嘘,感慨良多。
此刻静静躺在棺椁里的袁本初,可谓是煞费苦心,机关算尽,到头来却是这般情景。冀州僚属内讧厮杀,袁绍为子孙后辈苦心谋划的大好前景,全都随着袁谭兄弟二人率部逃离出城而化为灰烬。
不可否认,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袁绍选择了一条与徐州陶谦同样的路,希望自己寿终正寝之后自己的子孙后辈远离乱世纷争,平平安安、普普通通的度过一生。尽管袁绍和陶谦的身份地位不尽相同。但他们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却有着共同的愿望,从而选择了相同的道路。
也许在他们眼里,功名霸业不过是过眼云烟。荣华富贵也只是暂时的物欲享受,人生最宝贵的便是无病无灾,平平安安的活着。只可惜他们自己年轻时并不懂得这些浅显且最容易忽视的道理,或者曾经想到这种生活却对此不屑一顾,直到繁华过后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才幡然醒悟。于是他们便将自己一生的感悟寄托在子孙后辈身上,期盼他们不要重走父辈的老路,远离纷争、远离是是非非。平平淡淡的安稳过日子,一家人团团圆圆的生活在一起,妻贤子孝。安享天伦之乐。
愿望很美好,计划实施起来也很顺利。袁绍把一切谋划的都很完美,近乎无懈可击,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他算天算地乃至把自己都算计在内。却唯独漏掉了他的两个宝贝儿子。他以为袁谭和袁尚兄弟俩一定遵照他的嘱咐,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谋划即将完成的节骨眼上,偏偏是他最放心的两个儿子出现重大纰漏,节外生枝,使得整个计划改变了原有轨迹,滑向未知的方向。
昔日陶谦三让徐州美玉在前,今朝袁绍效仿陶谦,拱手让江山。便是希望袁谭、袁尚兄弟俩能像陶家兄弟一样,做个富家翁。安安稳稳的度过一生。可是他似乎没有想过他和陶谦虽然都是一方诸侯,但彼此出身和经历完全不同。这份不同对于濒死之人来说,或许并无实际意义,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对于他们的子女后辈却影响巨大。出身家境的不同,就决定着袁谭和袁尚兄弟俩绝无可能重走陶家兄弟的老路。
陶谦出身贫苦,大半辈子辛苦打拼,辗转大汉各州各郡,最终才坐上徐州牧的位子。而他的两个儿子则跟着他一起饱受颠簸之苦,根本没有稳定安逸的生活,直到陶谦坐镇徐州之后才得以安定下来。是以陶家兄弟可以安于现状,沉溺于酒色享受之中,坐拥荣华富贵,逍遥快活。
但是,袁谭和袁尚兄弟二人却与陶家兄弟截然不同。他们出生在四世三公的袁氏望族,自幼锦衣玉食,长大成人后美酒佳人唾手可得,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因此袁氏兄弟根本不把酒色享受和荣华富贵放在眼里,他们的眼睛始终都盯着其父袁绍的位子,醉心于权势争斗,迫切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掌管权柄,纵横捭阖,叱咤风云。于是他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袁绍面前扮演乖儿子,俯首帖耳,唯唯诺诺,却处处留心着袁绍如何驾驭麾下群臣,如何在尔虞我诈的权势争斗中稳居上风,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可谓是学了一身本事。
现如今,好不容易等到其父袁绍归天退位,袁谭、袁尚兄弟二人岂能坐视冀州落到曹操手里?是以袁绍刚一闭眼,他的两个儿子便露出本来面目,坚决不同意迎曹操入城,以致冀州文武内讧,大打出手,最终兵败逃离邺城。
??站在袁绍的灵柩前,李利凝视着棺椁前摆放的灵位,思绪如潮,最终都化作一声轻叹:“袁公舐犊情深,用心良苦,不惜舍弃奋斗一生的基业换取子孙后辈的一世平安,却不料事与愿违,而今一切都已付之东流,前功尽弃。袁公此番算无遗算,面面俱到,却终究算不透人心,须知乱世之中人心叵测。惜哉,哀哉,何苦如此啊!”
唏嘘感叹之余,李利留意到守护在灵柩旁边的都是一些年轻的侍婢和年逾半百的家奴,此外再无旁人。询问袁府老仆袁义之后,李利才知道,这里面有几个曾经侍奉过袁绍却没有生养的嫔妃(小妾),而这些昼夜跪拜为袁绍守灵的一百余人当中竟然没有一个是袁绍的嫡系亲属。
如此凄凉的场景让李利不禁失望地摇了摇头,随即吩咐驻守后院的甲士不得为难他们,而后转身返回前殿。
就在这时,领兵驻守前殿宫门的许定疾步上前,禀报道:“主公,曹军现已四面合围上来,那曹操此刻正在宫门外喊话,声称要与主公当面叙谈。”
“嗯,算算时间,他也该到了。”李利微微颔首,随之不急不缓地走进正殿,边走边说道:“从目前形势上看,邺城内的袁军已经全部归附曹操,而反对曹操入城的袁氏兄弟已于黎明时分率部出城。由此不难看出,我军之前得到的昨夜邺城各处城门彻夜攻城的情报有误,实际上各处城门上演的所谓攻城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真正发生激烈厮杀的是城内,而不是城外。我等此番真正是被曹操和袁绍二人算计了,处境堪忧啊!”


第070章 十面埋伏
嗒嗒嗒!
“唏聿聿!”
轰隆巨响的马蹄声从四面八方涌向州牧府,随着一声声此起彼伏的战马长嘶,各路合围兵马悉数到位,将这座不久前还是大汉皇宫的州牧府重重包围。
弃车乘马的曹操勒马驻足于宫门前,一双深邃莫测的眸子冷冷地注视着紧闭宫门的宫殿,眼角浮现一抹愤恨不平之色,却并无杀意。
显然,这双阴鸷的眸子不是针对退守宫殿的李利及其麾下西凉军,而是另有其人。
这是因为曹操此番已然对李利和西凉军抱定必杀之心,是以他无须掩饰杀意。但是对于之前占据这座宫殿的袁谭兄弟二人,他却有着颇多顾忌,轻易不会露出一丝杀机,以免胜券在握之时节外生枝,以致功亏一篑。
冷眼看着眼前这座宫殿,曹操深感愤怒之余不禁有些后怕,心有余悸。
原本早已确定下来的计划,所有环节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并且都在他曹操掌握之中,几乎没有一丝纰漏。可是就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袁谭、袁尚兄弟俩却从中作梗,节外生枝;若非许攸、张郃、蒋奇等人及时制止,并加以弥补,险些被这兄弟二人打乱了全盘计划。倘若筹划了半年之久的计划真被打乱了,那么此番谋划不但会功亏一篑,而且还会将曹操置于死地,必定丧命于此。果真如此的话,大事休矣。李利此次不仅能够收复冀州,还会连同他曹操一并剿灭,彻底占据整个中原。进而问鼎天下。
所幸,风水轮流转,今年在曹家。
天不灭曹,纵然袁谭、袁尚兄弟从中作梗亦是枉然,其结果仍然没有改变,反倒对曹操愈发有利。
如若袁谭兄弟二人老老实实地遵从袁绍临终前的嘱咐,那么曹操得到冀州兵马和地盘之后。必然要对袁氏兄弟格外厚待,等于是养着两个“活祖宗”。毕竟,袁绍麾下二十余万兵马都白白送给了他。一众冀州文武都在替袁绍盯着他,他焉能不厚待袁谭兄弟二人,又岂敢让他们受一点委屈?不仅如此,曹操还得时刻提防着他们兄弟二人。惟恐他们俩动了歪心思。继而搅乱整个局势。
然而随着袁谭、袁尚二人公然违背袁绍临终前的遗嘱,并领兵袭杀许攸、张郃等人的家眷,最终兵败逃亡。如此以来,一切反而变得简单了,形势愈发对曹操有利。
诚然,袁谭、袁尚率部逃离出城,反倒遂了曹操的心意。不用他亲自动手便将两个瘟神送走,省心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最重要的是,曹操已经掌握了冀州七成左右的兵马。接管了包括邺城在内的大半城池,等于完全接收了袁绍留下的所有势力。余下的郡县和城池都在西凉军的掌控之中,一时之间难以收回。不过此次围困李利倒是个绝佳时机,只要运筹得当,便可大举出兵悉数夺回其它郡县,从而收复冀州全境。
正当曹操凝神思量之际,荀彧策马上前,恭声禀报道:“主公,刚刚从南城逃脱的西凉军全都聚集在这座府邸之内,李贼亦在其中。奉主公将令,埋伏在城中的各路兵马现已合围过来,将袁绍府邸围得水泄不通,此番李贼是插翅难飞,注定丧命于此。”说话时,荀彧满脸堆笑,俨然心情很好,神情振奋,情绪颇为激动,似乎是无法抑制内心的喜悦之情,以致喜形于色。
曹操轻轻点头,眼底闪过一丝激动之色,却是一闪即逝,遂刻意压制情绪,不动声色的问道:“各营兵马都派出去了?须知我等为此筹划了大半年时间,首要目标是剿杀李利,其次便是一举灭掉围困冀州的二十余万西凉军,力争重创西凉军,如此方能扭转天下局势。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纰漏,各营兵马务必小心行事,一击必中,直到大功告成之日才算是真正的扬眉吐气。在此之前,各路兵马不得丝毫懈怠,严守军令,按照预定计划行事,任何人不得擅做主张。但有违令者,杀无赦!”
看到曹操杀气凛凛的神态,荀彧暗自心惊,当即敛起笑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曹操的脸色。
待曹操的话音落下,荀彧恭声答道:“主公放心,在下已将主公的军令传达下去,各营将士此刻已经到位,只待时机一到便对城外的西凉军发起进攻。”说到这里,荀彧语气一顿,等候曹操的指示,却见他沉默不语,似乎对这番回答并不满意。
眼见于此,荀彧当即会意,详细禀报道:“遵照主公军令,南门战事由曹仁将军坐镇指挥,北岸的西凉大营则由乐进将军率领昨夜潜入北岸的五万步骑负责攻打,北门战事由曹洪将军领兵围剿残敌,西门外则由昨夜偷袭西凉军斥候的黑衣卫队全权负责。
而东门外的周瑜大军则是此次围歼战的重中之重。为此,张郃、高览、曹真和蒋奇四位将军现已率领十万大军对其形成合围之势,必定能将其一网打尽。可笑那周瑜素来自诩聪明过人,却浑然不知他此刻就坐在火炉之上,等到大火爆发之后,还有更大的危机等着他。是以城外的战事已然尽在掌握之中,不会出现纰漏的,请主公大可放心。”
曹操闻言后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笑容,颇为满意地道:“如此甚好。为了一举歼灭李贼麾下的十几万西凉铁骑,仅在邺城内外便聚集着二十余万大军,此外还有十余万兵马伺机偷袭巨鹿张辽、中山赵云和常山张燕等三路敌军。
这三十余万大军乃是我曹操和袁绍麾下所有的兵力,此次全都用上了,可谓是倾力一击,不成功便成仁。所以,此战决计不容有失,否则我等倾尽全力谋划的一场决定中原归属的大战便会前功尽弃,从而彻底失去逐鹿天下的资格,甚至还将沦为李贼的刀下亡魂。”
荀彧接声附和道:“主公所言极是。时下李贼已经占据大汉半壁,如果任由他继续发展壮大,我等再无立足之地,早晚必被他所灭。尤其是最近三年间,李贼实在是太过顺利,攻无不取战无不胜,以至于他盲目自大,窃以为他李文昌已经无敌于天下。
不仅如此,连战连捷的西凉军已成骄兵,根本不把其他诸侯帐下的兵马放在眼里,狂妄自大,肆意妄为,鼻孔朝天,俨然与李利一样目中无人。如此骄兵傲主,他若不败,天理何存?故而李贼此次被困以及随之而来的惨败,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可谓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李贼应有此报!”说这番话时,荀彧面目狰狞,似乎与李利有深仇大恨一般,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这般情形恐怕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想破脑袋都想不出荀彧和李利之间究竟有何仇怨,以致于荀彧对他如此恨之入骨。甚至有人还会想到,时下荀彧的胞弟荀谌和侄儿荀攸都在李利麾下效力,由此可见荀家与李利之间关系匪浅,何以荀彧这般仇视李利?
也许大多数人都不明原由,但曹操却对此犹如隔岸观火,心知肚明。
荀彧之所以如此仇视李利,原因很简单,因为李利阴谋鸩杀了刘协,终结了沿袭四百余年的刘氏王朝。而荀彧生平志向便是中兴汉室,始终以汉臣自居,可是大汉唯一的正统皇帝刘协已经被阴谋害死了,四百年大汉王朝就此覆灭,而炮制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摧毁刘氏天下的奸雄便是西凉李利。所以荀彧一生的抱负、生平夙愿,全都毁了,由此他将这些怨恨全都算在李利头上,对其恨之入骨,急欲除之而后快。
眼见荀彧情绪激动,目光凶狠凌厉,曹操轻轻摇头,颇有些不以为然。不过他不会将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反而会顺水推舟,乐见其成。
随即曹操轻声劝慰道:“文若不必忧心。此时李贼已成瓮中之鳖,劫数难逃,随后文若便可夙愿得偿,亲眼看到李贼伏诛!”语罢,曹操不再赘言,扭头看了看紧跟在身后的曹纯,既而挥手示意荀彧见机行事,遂与曹纯策马上前,缓缓走向宫门。
“李利何在?曹某在此,难道李盟主不敢现身一见吗?”
距离宫门一百二十步,曹操勒马而立,面对气势恢宏的州牧府扬声喊话。然而他一连喊了几遍都没有听到回应,这让曹操不由得恼怒不已,遂怒声喝道:“李贼何在?汝好歹也是名震天下的大将军,竟然如此胆怯,曹某深为不耻,羞与尔为伍”
“这不是曹阿瞒么?”
就在曹操扬声谩骂之际,一个突兀的声音打断了他后面的话,随即但见李利披着金色的战袍出现在宫门城楼上,“半日不见,阿瞒的嗓门倒是大了不少,李某竟然没有听出你的声音,误以为是哪家的野狗跑出来肆意乱吠。近前一看,原来是孟德啊!”


第071章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半日不见,阿瞒的嗓门倒是大了不少,李某竟然没有听出你的声音,误以为是哪家的野狗跑出来肆意乱吠。近前一看,原来是孟德啊!”
“李、、、盟主别来无恙。曹某方才失言了,盟主勿怪。”被李利当众羞辱的曹操本想恶语相向,但是话到嘴边却被他生生咽了回去,转而压低语气,佯作心平气和与李利见礼。
也许曹操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内心深处对李利颇为忌惮。再加上,在昨夜之前他便与李利相处多日,一直时刻陪着小心,处处迎合奉承李利,无形中让他被迫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是以他没见到李利之时可以肆意谩骂,但是真正面对李利的时候却显得底气不足,本能地改变态度和语气,再不敢逞口舌之利。
说白了,便是长期屈居李利之下,猛然间吐气扬眉,曹操颇感不适应。
“孟德无须多礼,李某一切安好。”
站在城楼上,李利皮笑肉不笑的敷衍一句,旋即话锋陡转:“看这阵势,孟德来了,李某若想无恙只怕不易。然,孟德当知,李某征战多年,历经大小百余战,无数次刀口上舔血,直到现在李某依然活得好好的。是以孟德此番盛情挽留李某于此城,恐怕是枉费心机,李某身系五十万大军的前途命运,实在是身不由己,不得不辜负孟德一番好意。”
临末,李利神色平静的补充一句:“此外。你我也算旧识,李某理应提醒孟德一声,此番我若无恙。那孟德的处境就相当危险了。”
曹操闻言眉头一皱,暗忖道:“威胁,这是**裸的威胁!李利这厮当真好生狂妄,死到临头了竟然还敢威胁于我,倒是不愧为天下第一霸主!”
暗生感叹之余,曹操不禁有些担忧,因为李利确实是个非常难缠的大奸雄。姑且不说其人帐下猛将如云。单说其自身便是一位能征善战、勇猛凶悍的沙场宿将,征战至今未逢一败。最为可虑的是,确如李利所说。他经历过无数次险象环生的危机,却屡屡化险为夷,逃出生天。
想及这些,曹操的心头不由得蒙上了一层阴影。隐隐感到此次若想一举诛杀李利只怕没那么容易。尤其是看到李利有恃无恐的出现宫门城楼上。曹操便莫名地心头一沉,隐隐感到不安,感觉自己好像有把柄落在李利手里,似乎遗漏了什么。
顿时曹操心中疑窦丛生,目光闪烁,看向李利的眼神愈发阴冷犀利,沉声道:“大将军果然好气魄,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着实令曹某好生佩服。只是大将军似乎并没有看清形势。尚不知将军此刻已然身陷囹圄,插翅难逃!”预感到不安,曹操便出言试探,想看看李利究竟有何依仗,以致身陷绝境居然这般有恃无恐。
李利闻言后轻轻点头,毫不掩饰的坦言道:“目前形势于李某而言确实不容乐观,说是危在旦夕亦不为过。李某万万没有想到袁本初竟有如此胸怀,居然舍弃祖宗基业于不顾,将冀州拱手送于孟德。此举着实让我大感意外,始料不及;易地而处,李某自认没有这份气魄,也没有如此舍己为人、为他人做嫁的博大胸怀。
而整个谋划当中,孟德的所作所为亦让李某刮目相看,惊叹不已。孟德以身作饵,冒死领兵前来与我会盟,忍气吞声、低眉顺目,处处谨小慎微,藉此打消李某的疑虑,继而一步步诱我入城。与此同时,孟德不惜自损五万精兵而取信于我西凉将士,这等视人命如草芥的胆识气魄,李某自愧弗如,甘拜下风。
是以袁本初慷慨凛然拱手让江山,曹孟德以身作饵诱我入瓮城。事已至此,李某不得不承认,尔等当真是好算计,好心机,好谋划,李某此番被尔等设计陷害,着实败得不冤,心服口服!”这番话亦真亦假,褒贬相加,的确是李利有感而发,称得上是肺腑之言。
事到如今,身陷绝境的李利才算是真正识破了曹操和袁绍二人的整个谋划。
显而易见,邺城之战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阴谋,一个专门针对李利而精心设计的绝杀死局。
淮南袁术前一刻被剿灭,后一刻冀州袁绍便登基称帝,此举霍然是挑战李利身为诸侯盟主、天下兵马大将军的权威。紧接着,袁绍封赏天下所有诸侯,甚至连各路诸侯帐下有头有脸的文臣武将都逐一封赏,唯独将李利放在最后,封赏他一个不入流的杂号将军,并特意指明让他永镇西域;言外之意便是暗指李利只配与西域蛮夷为伍,不配执掌大汉兵马。这是明目张胆的公然挑衅,肆无忌惮的羞辱李利,借此挑起他的怒火,从而引诱他率军攻打冀州,围攻邺城。
当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