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对李香君杨潮就有些纳闷了,李香君怎么会看上自己,杨潮梳理了一下跟李香君的关系后,发现自己曾经一度跟这个小丫头走的很远,李香君对自己态度可并不太友好,怎么突然之间就改变了态度一样。
自从杨潮回到南京后,李香君办了好几次诗会,都邀请杨潮,可是一来杨潮确实忙碌,二来还真不敢去献丑,自己也就剽窃了几首诗,但论起作诗的真才实学还真比不过四公子那样的文士。
所以就婉拒了李香君的诗会,后来才知道,李香君的诗会,竟然就是为杨潮办的,根本不关乎风花雪月,而是以金戈铁马为题目。
这让杨潮不由感觉,莫非是出于没人爱英雄的原因,李香君这个还不到十八岁的年轻丫头,对自己产生了好感?
这时柳如是找上门来,杨潮打算问一问这个李香君的好友。(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五节武官学文书生练武
本来杨潮已经打算回军营了,在家里待一天陪陪父母,结果柳如是竟然主动上门求见。
杨潮让人将柳如是请到花厅。
“柳姑娘别来无恙!”
杨潮跟柳如是已经很久没有见了,大概是在书生哄闹结束后不久,柳如是是一个交际广泛的人,是不会在一地长留的,听说柳如是去了杭州。
柳如是走进花厅大门,没有立刻回礼,而是让过了身形,后面跟进来另一个姑娘。
这个姑娘打扮有些别致,穿着一身道人的衣服,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红楼梦中的妙玉,一样的形容清瘦,一样的出尘脱俗,当真有不食人间烟火的风范。
“杨公子,这是吾友草衣道人!”
杨潮拱了拱手但是突然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了,如果是一个男道士,喊道长是不会错的,但是一个女道人,称呼道姑似乎有些不太好听。
“贫道见过杨公子。”
道姑却先行起手。
杨潮干脆不称呼了笑道:“二位贵客请。”
杨潮已经让人来倒茶了,但是来人是一个婆子。
杨潮道:“杨姑姑,上茶吧。”
这婆婆是杨家远亲里一个孤寡,过去也是中等富贵的人家,可惜丈夫早亡,独自养活一儿一女,日子过得辛苦,求到杨家后,母亲安排在家里做一些比较体面的活计。
草衣道人笑着接过婆子手里的茶具,对婆子笑道:“交给贫道就好,劳烦姑姑了。”
草衣道人说着,但是神色上却一副拒绝的味道。
杨潮心领神会:“杨姑姑你出去吧。”
杨姑姑盈盈颔首,然后出去,同时关上了房门。
草衣道人亲自斟茶倒水。柳如是也大方让她做,只顾着跟杨潮说些闲话。
杨潮本想打听一下李香君的事情,却有些不太好开口。随便将话题扯到了媚香楼后,柳如是就自己说了起来。
“香扇坠倒是有一件事想请教一下杨公子。”
杨潮道:“柳姑娘请讲。”
柳如是道:“侯朝宗候公子一直中意香扇坠。想要给香扇坠梳栊,不知杨公子以为可是佳配?”
侯朝宗侯方域也是豪门子弟,他爹侯恂可是兵部尚书,不过现在被下狱在了北京,但是侯家的地位却不会动摇。
只是以杨潮的观点,男女之事,还是看男女双方合不合适才是最重要的,想到侯方域最后那种嘴脸。顶着大名士的风范,却拉的下脸去靠满清的科举,被世人耻笑,人品上显然很低劣,跟李香君这种清高的女子很不适合。
想到这里杨潮道:“在下认为,候公子人品似有欠缺,不是什么佳配啊。”
柳如是轻轻点头,露出一丝轻笑,点到即止也不再说这个话题。
杨潮还不太了解这时代的女子心思,因此也没有在意。就开始说起其他的话来。
柳如是却不在说媚香楼的事情了,反而转到了跟前那个道姑身上。
“杨公子,小女子有一事相求。肯定杨公子万万援手。”
柳如是本身能量就不容小觑,如果不是太大的事情,他一般是不用求人的。
杨潮道:“柳姑娘请讲,不过在下可不敢打包票。”
柳如是不能办的事情,一般都很麻烦,比如惹上了田畹这样的事情。
柳如是没有说话,草衣道人却站起来,盈盈下拜。
“是贫道有事劳烦,请柳姐姐代为引荐的。怕是只有杨公子肯帮这个忙了。”
草衣道人带着哀求的口气轻声说道。
杨潮也能想得到于是转向草衣道人道:“姑娘请说。”
草衣道人道:“贫道有一个姐妹……”
事情很麻烦,草衣道人也是一个名妓。不过是杭州名妓,她的画舫在西湖上非常有名。钱谦益这样的人物经常去找她畅谈,而草衣道人也跟其他名妓一样,选择了一个大文士结为佳偶,但是可惜的是,那个大名士后来又娶了一个小妾,小妾叫做杨婉,也是杭州名妓,过去就跟草衣道人关系很好。
只是杨婉比草衣道人更年轻貌美,结果名士更宠爱杨婉,草衣道人虽然跟杨婉关系亲密,但是也受不得这样的冷落,于是跟名士商议过后,放她赎身,然后她有成了一个自由的名妓。
结果名士早死,家道中落,田畹前两年在江南大掠美女的时候,竟然将杨婉给掠到了北京。
草衣道人就是求杨潮帮忙将杨婉救出来。
不得不说草衣道人的胸怀还是不错的,杨婉等于抢了她的宠爱,她不但不嫉恨,反而要救杨婉。
田畹自田贵妃仙逝后,又罢了锦衣卫指挥使,郁郁不得志,就靠着在江南搜刮的美女笼络权臣,历史上吴三桂就是在田家见到的陈圆圆,一见倾心,田畹察言观色,就将陈圆圆送给吴三桂换取吴三桂的庇护。
但是田畹自己的身体却在女儿死后日渐败坏,所以草衣道人关心姐妹,想要提前解救出来,否则等田畹一死,以大户人家的惯例,杨婉怕是会被卖给北京的ji院。
只是田畹虽然失势,但却依然是皇亲,只要他在北京,也就没人敢去他家里抓人,否则皇帝的脸上也不好看,所以草衣道人求告无门,却知道杨潮在江南跟田畹对抗过,有立下大功风头正经,希望杨潮出面帮忙。
“又是田畹啊。”
杨潮不由感慨了一下,这个田畹跟自己还真有缘分。
如果是在南京,杨潮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北京吗,杨潮没有多大的分量。
所以不敢一口答应草衣道人:“哎,在下在北京也没有多少门路,只能尽力一试,成败就看天意吧。”
看到杨潮显然不太上心,但是草衣道人还是表示感谢。
杨潮后来只是给留在淮安经营盐业的王潇写了一封信。就交代了这件事,确实没有放在心上。
送走了柳如是二人后,杨潮第二天就赶往了军营。
从海州回来的人已经到了。但不是全到,而是一批一批慢慢到来。毕竟招兵不可能一下子招够,而船也不是专门等着他们的。
所以招一批人,就送回来一批人,几天前是第一批一百人回来了。
这些人是在海州招募到的第一批,九月初杨潮的人到海州,几天后他们就出发了,现在十月初,他们就到了新江口。
一到军营。杨潮直接去黄凤府的后勤部门办公室。
后勤部门就在杨潮房间隔壁,本来是一间大营房,现在则摆满了书架和书桌,书架上没有书,全都是一测测档案,一页页表哥都是杨潮设计,并且专门刻了模具印刷出一大批来,填好的表格装订成册就是档案,这种标准化的表格大大提高的效率,阅读起来也更方便。
杨潮一来。就先让黄凤府将新兵的档案给他。
不过一百人,黄凤府现在规模庞大的手下有上百人,晚上随便抽点时间就给他们编好档案了。
看着一份份简练的档案。
“都是苦力啊!”
杨潮不由叹道。档案上这些新兵的背景,大多数都是码头上的苦力,也有个别盐场的苦工。
黄凤府点了点头:“问过这些人,海州的民壮主要就是码头上的苦力,还有盐场的苦工,另外还有一些周围乡下的佃户。”
随手翻了翻,大概了解了一下情况,杨潮就起身,带着两个亲兵。赶往新兵营。
新兵营是过去的右司把总营房,左司把总营房现在被杨潮当做了后勤部门的地盘。处理各种文书的书生和各种文件档案就放在这里,而左司作为新兵营。中间的中部千总大营才是士兵营房。
过千总营而不入,直接去右司营,远远就能听到各种号子声。
“立正。”
“稍息。”
“立正。”
现在新兵们还处在站军姿阶段。
但也有其他阶段的。
“齐步走!”
“跑步走!”
“正步走!”
这是另一批新兵。
“刺——杀!”
这又是另一批新兵。
此时新兵营中一共三批新兵,正在练军姿的正是新到的海州民壮,而在练刺杀的也是海州民壮,不过练军姿的是前几天才来的,练刺杀的则是从海州跟杨潮回来的那批。
但是最特殊的,还是那批正在练步伐的新兵,因为这些兵一个个看起来文质彬彬身体孱弱,像书生多过像士兵。
这不值得奇怪,因为这就是一群书生。
黄凤府招来的书生,都是二立社最外围的成员,连一个有功名的秀才都没有,因为一旦考取了秀才,书生的人生计划基本上都会向往官场,所以哪怕是给人做幕僚,也不会选择武将,而是更愿意跟着文官,因为跟着文官,就可以给他们积攒一些官场人脉,将来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就可以借助了。
正是这些连秀才都考不上,才会带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悲观情绪,来给一个武将最幕僚。
而且杨潮招收的这一批,恐怕是悲观中的悲观,是书生中最悲观的,因为杨潮招人的要求,是让他们接受军事训练。
就这一条,就让黄凤府头痛极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是忽悠到这么一百来号人,不然以二立社数以千计的外围底层书生,不至于只能招这么点人。
让书生接受训练,所以这些书生这段时间只能晚上抽出时间来处理公务,比如帮那批新兵编写档案。
除了让这些书生接受军事训练,还抽出一些人晚上帮士兵开蒙,教大家认字。
杨潮让书生练武,让士兵读书,这件事还在南京城成了一个笑谈呢。
只是杨潮却有很深的用意,哪怕因此很难招到人,他也不打算妥协,因为杨潮觉得书生练武,意义太重大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六节难民聚集
杨潮之所以设一个书生练武,这样被这时代的书生人看做苛刻,甚至是侮辱性的条件,是有深深考量的。
因为大明的文人太缺乏血性了。
而这些人有掌控着文化,导致主体文化中就越来越缺乏血性,而文化又将民族,熏陶的越来越虚弱。
这是一个长期文化发展的结果,大致是从宋代开始的,也是跟科举制度完善伴随形成的。
科举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是科举的内容却太偏科了,全面偏向文字能力。
所以一个个书生从小就沉浸在读四书五经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造成身体越来越弱,连书生的形象都变成了文弱二字。
是统治者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杨潮也说不好。
但是却很清楚,随着掌握文化的书生身体因为长期不运动而弱化后,带有他们精神意志的文化,也就会越来越弱化。
其实男人天生都是好斗的,君不见农村不受教育的野孩子,哪有不打架的,不说人了,就是雄性动物都必须争斗,否则就没有地盘,就没有配偶,好斗是雄性生物的天性,自然包括男人。
但是这些书生一个个因为身体变弱,加上沉浸在文字道德之中,渐渐的这种文化教育就压制了他们的好斗天性,变得没有血性,而他们之后又推动文化更进一步走向文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宋代之前这种情况还不明显,第一是因为科举不算发达,没有形成一种书生拼命学文的风气,第二当时的儒家也还带有上古之风,并不完全摒弃武学。孔子提倡的君子六艺中可是包括射艺的。
看看唐代就知道了,这是被评为中国最为刚烈的时代之一,从长孙无忌那样的文官可以跟着唐太宗一起冲锋陷阵。从魏征这样的名臣主张将草原上的突厥人完全屠杀就可以看出,虽然有些种族灭绝的味道在里面。但是反应的是一种文人无比刚烈的性情。
结果一代之隔的宋代,就开始了嫉妒弱化,书生不在习练箭术,反而是一心埋首经典之中。
要说这些人读书也是很有毅力的,十年寒窗,忍受着贫困的生活,那很是苦读啊,能读出来的无一不是智商极高的人尖子。但是却耗空了身体力量,变得文弱。
这也不能怪这些人,制度就是这样,他们练武没有出路,读书才有出路,所以一个个寒门子弟,就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读书学文上,练武哪里有时间,再说了也未必有条件,穷文富武。练武的花费可比读书要多得多了,寒门根本就负担不起。
因此是制度将这些有毅力,有恒心。智力顶尖的书生逼到了弃武从文这条路上来的。
杨潮还改变不了制度问题,但他是一个有行动力的实干派,信奉的是不讲理由,不讲条件,只管干的哲学思想,所以杨潮打算从自己做起。
自己招来这一批书生,当然是最窘困那一批,否则不可能答应这样的苛刻条件,智商上也不算是顶尖。否则也不可能连个秀才都考不上。
但是杨潮宁可用这些不算顶尖的人,也要坚持训练书生。为此将大批聪明人挡在门外。
除了长期考虑,想要给民族文化中重新注入血性的初衷。其实也有短期的考量在里面,毕竟这些书生虽然一个个身份上是杨潮的幕僚,但是将来不可避免是要上战场的,不需要他们拼命,但是他们得做到不被吓得逃跑。
这种胆量上的东西,是光靠纪律遏制不住的,你必须训练他们,让他们强壮,然后才有胆气,就像海州知州明知道国法难容,偏偏就是受不了成千上万虏兵压来的恐惧,弃城逃跑了。如果杨潮手下这批书生,也是那样,就算自己定出严格的军规,他们也会不由自主的想逃,只有将他们的体魄练的强壮,给他们一个壮胆的凭恃他们才可能不会临阵脱逃。
当然有机会的话,杨潮还是希望能够改变制度的,不推翻科举,那玩意本来就是中国人发展出来的最精华的东西,被西方人极为推崇,后来英国人第一个学习,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倒是中国人反倒是要打倒她,再从西方引进变种。
换成杨潮,只需要稍加改动,就能彻底改观,比如在科举内容中加入一些实际能用到的东西,比如刑部招收人的话,就要考律法,兵部招人的话,那就考兵法,而不像现在这样,无论什么都只靠四书五经,那只能招收一大批只会说仁义道德他们自己都不信的假道学。
当然每一个人都需要锻炼身体,这也是必须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吗,好容易培养出来了,结果短命,那是国家的损失。
因为这些长期和短期的考量,杨潮才在军中训练这些书生。
当然这些书生不是士兵,他们只需要接受基础训练,也不需要上阵打仗,他们的名字也不会编入兵册,他们是杨潮的幕僚,而不是士兵,否则就是这些书生也不会来了。
但是经过一次次观察,这些士兵的掌握能力确实很差,明明都是聪明人,却练习军姿、步伐等技能还比不上一个打鱼的军户,这跟脑子大概关系不大,跟肌肉记忆更紧密一些吧。
所以已经两个月过去了,这些书生的步伐训练还没有完成,而同期开始训练的海州民壮,已经练习刺杀一个月了。
当然海州民壮进步这么快绝对不是因为他们比书生强了那么多,而是因为他们的基础好,杨潮在海州可是带了两个月的,从来没间断训练这些人,因此这些人来到南京后,只需要适应性训练一下,恢复一下,就可以进行武艺刺杀训练了。
而且根据情况反馈。他们的刺杀练的也差不多了,下一步就该被分到各个不同的把总旗总队中,开始更专业的鸟铳、弓箭甚至骑兵训练了。
至于海州新到的这批民壮。虽然还在站军姿阶段,但是没人怀疑一两个月后。他们可能就能走出新兵营了,反倒是他们的前辈那批书生兵能不能出去,还不一定呢。
看了看情况后,杨潮也没有专门干预什么,就离开了,自己建立的这一套体系,已经慢慢走入正轨了,如同一台机器。可以自我运转,杨潮要做的就是监督这台机器正常运转,不至于失控就好。
练兵是金勇老金的事情,老金做的还是不错的,而且还有一大批过去的老兵专门转为练兵教官,就是金勇都很轻松了,更不用说杨潮了。
所以杨潮很快就离开了军营,回去处理其他事情,比如开荒了,比如修军营了等等。
一切都井井有条。开荒在大量的士兵兄弟父母的积极努力下,一片片荒地被平整出来,现在都先撒上草籽。杨潮承诺按照市价收购草料,毕竟杨潮要养马。
说起那批马,现在只剩下六千多匹了,在海州的时候是一万匹,离开海州的时候就剩下九千匹,到了淮安只有八千多匹,等全部到南京的时候,本就剩下了七千来匹马。
尽管杨潮从孝陵卫中请来了几个专门养马的马夫,可是依然阻止不了这些战马对江南气候的不适应。依然不断有战马生病,不过经过马夫精心照顾。黑豆、小米等精饲料喂养着,渐渐好了起来。现在已经不在掉膘,等彻底恢复的时候,杨潮就该练骑兵了。
但是也不可能一直给战马为精饲料,马夫说马还是要吃草的,不然也是要生病的,所以种草就是很有必要的,蒙古人占据中原近百年,也带来了各种牧草,孝陵卫的皇家园林中就长年养马,里面有人工种植的大片草场,因此草籽并不难找。
杨潮种上几万亩的牧草,再加上米糠等物就足以养活上万匹战马了,所以这批战马杨潮到不担心养不起,而是担心会病死了。
除了开荒,种草和养马的事情外,就是码头的事情了。
前年杨潮就将码头清了出来,不过却也只是过去的水营码头,用巨木固定泥沙,掏空出一些水道停放船舶,停靠战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停靠民船就不够便利了。
所以跟史可法商定要做海贸之后,杨潮就开始重建码头,依然包给白匠头,让他将木头码头重修成砖石码头,而且不用水营码头南边不远的龙江关码头样本,而是杨潮亲自给白匠头设计的码头。
杨潮是学建筑的,画点码头图纸还是易如反掌,而且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