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137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37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正是三兄弟的府邸,其中尚书第五进大院落,将军第和大夫第各自五进,总共十六进大宅院。

这样的家宅,就是放在整个江南地区,也堪称一流了。

许都出身这样的家族,自然是衣食无忧,而且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

许都年轻时在嘉兴就读,加上望族子弟的身份,让他结识了一大帮子文人才子,还加入了复社。

可就是这样一个被明王朝恩宠有加富贵传习的家族出身,没有丝毫造反理由的人物,他造反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八节唯一的机会

对许都的造反,杨潮也只是颇感诧异而已,但是看这个许都也是屡次科举不利,大概也能猜到他造反的原因了。

这让杨潮不由想到历史上的一个人物,唐朝的黄巢。

黄巢家族世代盐商,乃是豪富。

去长安参加科举不顺,落第后写下了一首诗“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然后回去后收留亡命之徒,几年后还真的共进了长安城。

许都跟黄巢一样,也是家族豪富,坐拥数万亩两天,多次科举不利后,仗义疏财结交江湖人物,也终于造反了。

怎么看这都是一个想趁着天下大乱,做一番事业的枭雄人物。

许都跟黄巢差的,其实也就是一首霸气十足的诗了。

造反的导火索是当地官府的欺压,经常敲诈许家,就在许都给母亲出殡当天,上万人送殡,头缠白布服丧,可是当地官员诬告许都造反,勒索许都一万两银子,结果许都真的就造反了。

当然这样的人物,就是官府不欺压,恐怕迟早也是要造反的。

杨潮看过塘报之后,也没怎么在意,心想这样的乌合之众,也就仅此而已,靠几个江湖好汉能造反成功才见鬼了,也没有太在意,就安心回家过年了。

去年因为北上勤王,杨潮没有在家中过年,因此杨家今年格外的热闹。

除夕夜,光是鞭炮了就花了足足百两银子,几乎让家里的男仆放了整整一夜。

可惜杨家人丁不旺,一家人摆开宴席也吃不了多少,倒是家里的仆役婆子们过的滋润,好吃好喝不说。每人还得了一个大红包。

除夕之后,到了正月,亲朋好友之间开始了走动。天天都有人来拜年。

杨潮这次没有像以往那样逃避,而是老老实实的待在家里陪着父母待客。

母亲穿起二品诰命的官服。凤冠霞帔,端端正正的接受一个个到来的亲友妇人拜见,然后抬一抬手充满威严的来一声“平身”,对于这样的仪式,母亲非常的享受。

杨潮虽然没有躲出去,但是今年来的亲友也客气多了,包括舅舅都一副拘谨,没有以前那样的抱怨了。不是他满意儿子的待遇,私下仍然是要跟妹妹抱怨的,说两句外甥胳膊肘往外拐的话题,毕竟赵康的官职依然低于王璞等人。

但是至少没有人在杨潮面前说了,杨潮如今的身份地位今非昔比,尤其是那海州一战成名,谁都看得出来飞黄腾达指日可待,因此不想惹恼了杨潮。

官场上的交流也少不了,赴宴的问题能推就推了,也就是史可法、这样的大员才推脱不过去。锦衣卫镇抚使这样的实权人物,那也是要给面子的,还有就是关系密切的杨文骢也得亲自交流一下。

至于其他的。上司给送礼,下级收礼就好,杨潮已经不用出面了。

不到十五,杨潮就回到了军营,因为假期到了,杨潮制定的军规,从来是主动遵守的。

军营中一切正常,军官士兵轮流休假,始终保持了军队完整的战斗力。刘孔昭也没有借机生事,当然他也不大可能像杨潮一样。直接派兵到新江口水营闹事,不提他有没有这样的强兵。关键是没有这样的胆子。

军队体制一直有条不紊的运转着,并没有太多需要杨潮解决的问题,这已经形成了一台机器,只要提供充足的资源,会自己一直运行下去的。

码头攻城继续开工了,只在过年期间停了三天,因为对这些难民来说,过年也没有多大意思,如果不开工拿不到钱,他们还可能挨饿,因此更希望尽早开工。

而白匠头因为受到每个月十万两银子的船只租金,他恨不能不过年,因此大年初四就全体开工,工程继续加班加点的干了起来。

现在整个码头区,清淤和挖掘基础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本来杨潮的计划是常年雇佣一两千民夫,用五到十年逐步修建完成,可是没想到这些难民的出现,让杨潮得到了将近十万的劳动力,尽管并不都是青壮,可是依然让建筑几乎大大缩短,尽管增加了近百倍的劳动力没有缩短工期百倍,可是仍旧大大缩短,原本最多五年后才能完工的工程,今年二月多就能完成,这个月底就可以退掉大部分租船,节省出近十万两银子的租金成本。

长江边圩田圩堤的修建也一直在持续,有白匠头几个徒弟盯着,工程进度也不紧不慢,加上后来也给这里调来了码头上大量用不完的劳力,这里工程进度也大大加快,现在一堵长六七里,起于新江口,止于狮子山的圩堤已经蜿蜒成形了,只是还在进行小的修补而已,都不用等到春汛,这个月就能完工。

皇帝去年洒下的草籽让今年荒田一片绿色,虽然牧草的长势不及水草丰美的草原上那么好,但是作为荒地,也没在意能有多少产出,反正绝对够杨潮养马用了。

军营修建去年就完成了,新兵营和千总大营中,也增添了澡堂、厕所和食堂等设施,跟左司大营一个标准。

在军营中一待几天,正月十五刚过,终于张大桅的船队回来了。

问过情况后知道,他们一路上还算顺利,虽然也有几个沿江水营不太友好,甚至在狼山出现要强行带走他们战船的事情,这时候按照杨潮的要求,船上的士兵毫不犹豫的开炮,当时只是朝天放炮,可是依然震慑了这些不听话的水营士兵,强行闯了过去。

回程就顺利多了,在也没人敢打这么大一只船队的主意,要知道杨潮可是将军中的一大半大炮都装在这八艘大船上了。

过了正月,修建的士兵、军官也都全部归队,军营彻底恢复了完整。

但是这时候传来一些不好的消息,张献忠进入四川。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了。

关于张献忠和李自成的是杨潮重点关注的。

通过塘报得知,从去年开始,农民军的态势就发生了一些改变。不在按照以前的流动作战方式,而是试图开始建立稳定的根据地。

先是李自成李自成去年年初在湖北襄阳称王。自号“新顺王”,招抚流民,给耕牛,务农桑,屯兵屯田,同时斩杀罗汝才、原时中,将势力统一。

接着张献忠在五月的时候,建立“大西”。定都武昌,委派管理治理地方。

两大起义军领袖各自做出这种建立政权,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天下人心开始转变,相继有不少科举无望的读书人投靠了起义军首领,显然这些人已经感觉到大明王朝要完了,急着投靠新主,试图将来捞取一个开国功臣的大功。

正是因为有这些读书人的帮助,他们才有可能建立政权。选拔官吏,从流动转向固定发展阶段。

只可惜李自成想要攘外必先安内,先是攻伐那些不太听话的起义军首领。兼并他们的部众,自然不能容忍自己旁边还有一个张献忠割地称王。

于是李自成向张献忠施压,要张献忠投降他,张献忠受不了李自成的压迫,只能放弃自己在武昌附近的根据地,往南攻入湖南去了,岳州、长沙都挡不住张献忠的二十万大军,整个湖南也陷入了农民军肆虐的境地。

甚至农民军还没到广东,广东大门韶关一带的官兵就逃散一空。

但是张献忠始终没有南下广东。反而是在湖南大肆搜掠了一番,所过之处如蝗虫过境。然后又一次杀向了四川。

至于李自成则挥师北进,经过河南南部。然后向西攻击潼关,在潼关一带全歼大明最后一个有兵法韬略的领兵文臣孙传庭,然后攻入陕西,一统陕西全境,年后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

看到李自成称帝的消息,杨潮知道历史一点都没有变,接着李自成恐怕就要东进,然后一步步接受明军投降,直到最后打入北京城,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有力的抵抗。

杨潮对此有些迷茫,就这么看着大明王朝灭亡吗,还是起兵北上勤王?

只是杨潮很清楚,即便自己现在北上,恐怕不但不会得到明朝文武的支持,反倒是要立刻阻挡自己了,因为他们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相信李自成会很快出陕西,然后一路势如破竹的打到北京城下,即便杨潮告诉他们,他们也当杨潮是神经病,毕竟相信李自成的,也就是那些做不了官的文人罢了,真正当了官的,更相信大明朝廷。

而且就算赶在李自成之前到达北京城,杨潮也不相信自己的五千人马,能跟李自成的百万大军野战,除非皇帝肯放杨潮进城防守,那样调集北京城上下的人力物力,就像杨潮在海州做的那样,才有希望能够阻挡住李自成。

可是皇帝会放杨潮进城吗,当年他没有放袁崇焕进城,现在就一定会放杨潮进城吗。

外地士兵只能在城外驻扎,这可是祖制,当年于谦面对瓦剌大军的时候就是如此,要知道那时候瓦剌大军中可是擒获着大明皇帝的,很有可能一声令下城下的军队直接就投靠瓦剌了,那种情况下北京都没有对外地军队敞开大门,更不用说李自成攻城了。

当然杨潮还想过其他的方法,比如劝说崇祯迁都,崇祯只要到了江南,将已经被战争摧毁的北方暂时让给李自成去,以江南的财力物力还是能守住半壁江山的,积蓄力量,然后北进将李自成和满清一举扫荡也不是没有希望;或者杨潮提前进入北京城,在皇帝不愿意迁都的情况下,将太子接出来,以太子坐镇江南登基称帝,大明朝也能保留江南大部;第三就是跟历史上一样,皇帝拒绝迁都,也拒绝太子去南京,最后一家全都抱着北京城一块死了,那么杨潮就得要面对大明灭亡,然后独自运作保住江南的情况了。

杨潮左思右想,似乎自己只有一个机会,大明朝也只有一个机会,那就是等崇祯皇帝勤王令下达的时候,杨潮立刻北上,在李自成围城前进入北京城不管是接皇帝出来,还是接太子出来,又或者集合北京这座第一大城的力量来防守,也只有这一个机会改变大明王朝的命运了。

但是杨潮感觉手里的力量还是弱了点,五千兵马怎么看都不太能决定大势。

得找个机会,再次扩军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九节奉命剿匪

崇祯十七年,二月。

杨潮带着上百亲兵,站在新江口的码头上。

水营码头已经进入最后的手工阶段,江面上已经没有几艘施工船了,一条条石质的通道深入秦淮河与长江交汇处的宽阔江面,如同一条条手臂拥抱江水,在每一条通道的劲头,则是一处宽阔的长方形石头平台,这才是码头。

一共有十多条手臂伸向江面,就有十座大码头挺立在江水中,但凡是码头一般不可能直接靠在岸边,因为岸边的水位太浅,都需要将码头修建在水深足够的深水中。

不过对木质帆船来说,对水位的要求并不算大,因此杨潮可以利用的泊位就多了,那一条条石质通道两侧,是能够停靠中小型帆船的,位于深水中的大码头则是用来保证三万担以上的大船,也就是这时代的大型海船准备的。

包括杨潮的赶缯船在内,长江上行驶的几乎所有船舶,其实都可以停靠在江心码头里面的通道两侧泊位的。

说起来有些浪费,其实杨潮现在完全不需要如此规模的码头,但是谁让杨潮雇佣了将近十万的难民,本来五年甚至十年后的计划都一次性施行了。

除了码头之外,杨潮还整修了河岸,对松软的沙地进行加高和夯实,然后在上面铺上平整的砖石,沿着长江几百丈内,都可以作为建设用地了,而且因为码头的修建,也不用担心风浪袭扰这里。

绝大多数难民都在码头的石质台基上施工,安装上一个个粗壮的用来拴船缆的木桩,给通道两侧的泊位位置的侧壁钉上厚厚的木板,起到防止船只跟石头码头直接冲撞的作用。

杨潮就站在岸边位置,江面上的冷风吹的人面一片冰冷。湿冷的空气吸入口鼻,更是一种煎熬,身上冰冷的铁甲又存不住热量。让人忍不住想要颤抖,但是此时每一个士兵都站的笔直。

杨潮在等一个人。天子派来的特使,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一行人。

前两天已经传来消息,说皇帝派遣了特使来向杨潮传旨,就在今天,而且还说会坐船直接过来,所以杨潮早早就来到码头等候,连接旨的香案什么的都摆好了。

但是一直等到了朝阳升起,将水汽驱散。王承恩也还没有影子。

突然一个人骑着马向码头跑来,此人身穿飞鱼服,带着绣春刀,竟然是一个锦衣卫。

“谁是杨潮,杨将军?”

来人看到了岸边整齐的阵列,打马绕道了前面,大声喊起来。

杨潮本就站在最前面,他很快就看到了,马速减下来慢慢跑到杨潮面前,跳下马来。

“下官董和见过杨大人。大人快快回去吧。天使到营前了,但是进不去军营,正在发脾气呢!”

杨潮抱了抱拳:“天使不是坐船来吗?”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崇祯派王承恩来,不先去南京六部,反而直接来军营,现在却不知道怎么的到了军营前。

负责护送王承恩到南京的锦衣卫千户董和顿时一副尴尬神色。

“天使心急,把燕子矶误以为新江口了,所以从哪里下了船,从金川门入,由镇淮门出,坐马车直奔大营!”

杨潮稍微有些迷惑。这路走的,似乎有些不对啊。但是也没有说什么,立刻命令士兵整队回营。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王承恩实在是冻得受不了了,想不到长江上也这么冷,于是见到了码头就迫不及待的下令登岸,然后坐着马车赶了过来。

士兵们身着铁甲,喊着口号,踏着步点,跑步前进,身上的铁甲哗啦啦作响。

整齐森严的军容一成不补,一直来到大营前。

此时十多辆马车,数十匹骏马停在这里,中间则是一辆装饰华丽的大马车。

杨潮的军阵出现,立刻就成了这些人目光的中心,随着军阵的前行而移动,直到军阵停下。

“敢问王公公在哪里?”

杨潮走过去,向董和问道。

董和指了指那辆马车点了点头。

杨潮立刻走了过去,对着马车缓缓躬身:“卑职杨潮,恭请王公公移步。”

王承恩此时正在生气,没想到几个守营的小兵,竟然就敢挡着他们,说什么没有军令,任何人不得入城。

直到听到外面自称杨潮的声音,要是换做北京城任何一个官员,王承恩今天肯定不会给他们面子,绝对不会下车的,不把对方折腾够,他是不会罢休的。

“卑职杨潮,恭请王公公移步。”

王承恩有听到了一声,声音非常平静,不喜不怒,不卑不亢。

王承恩这次之所以选择第一时间来杨潮这里,那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是奉命来安抚杨潮的,得给足了面子,可是这些大兵头却不给他王承恩面子,真是恼人。

“卑职杨潮,恭请王公公移步。”

王承恩听到了第三声,心里冷哼了一声,心道:要不是万岁爷让咱家安抚这个兵头,咱家今天定不给你半分颜面。

想着,王承恩自己打开了马车车帘:“杨大人,平身吧。”

杨潮看到王承恩掀开了帘子,露出一个圆润的面孔,脸上没有胡须,皮肤也比一般的男人细腻,如果不说这是太监,完全可以说是后世的那种奶油小生,当然年纪大了些,但也是奶油老生了。

又看到王承恩自己慢慢走下来,杨潮立刻侧身,伸开一臂:“王公公请!”

王承恩轻轻点头,下了马车后,径直从杨潮身侧走过。

旁边跟着杨潮,守卫这次没有阻拦,而是给杨潮敬了一个礼。

这是杨潮的千总营,也就是现在的主营,所有的士兵都在这里。

杨潮立刻让黄凤府安排招待王承恩带来的上百锦衣卫去食堂吃饭喝酒,自己则请王承恩和董和等几个高级军官在杨潮自己的营房中摆了一桌。

酒菜还是非常丰盛的。杨潮的生活一直不算简朴,都是自己挣来的钱,为什么要简朴。

但是王承恩却一直不怎么动筷子。杨潮敬酒他倒也端杯,可是杨潮一口干了。他却只是随意抿一下然后立刻就放下杯子,脸上仿佛写着三个字:不高兴。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杨潮才给作陪的黄凤府使了个颜色。

黄凤府立刻点点头,然后轻轻笑起来。

“王公公,远来辛苦,我家大人准了一份小小的心意,还请公公笑纳!”

说完悄悄的向王承恩塞过去一张银票,王承恩随手结果。随意就打开,当看到是三千两的面额,还是北京的大银铺的票子,这才点了点头,眼角也眯了起来,这时候脸上写着:我爽了。

黄凤府然后有一个一个锦衣卫大员送过去,没人都有一百两到三百两的票子,这时候一个个也都满意了。

这些家伙,收受贿赂那都是公开的,都不用避讳的。

王承恩也终于开口了:“杨大人。接旨吧!”

本来杨潮都准备了香案,打算公开接受圣旨的,传来皇帝派心腹王承恩来传旨。杨潮就已经知道皇帝不打算打压自己,而是安抚自己了,崇祯的政治智慧还是有的,只是急躁了一些而已。

所以杨潮就打算公开接旨,因为这很显然对自己有利,是向外界表达一个意思,皇帝都是站在杨潮一边的,自己抢了刘孔昭就白抢了,外界对杨潮的顾虑显然会立刻打消。各种生意也就理顺了,不但航运能够恢复到以前。跟郑氏的合作也将正式开始。

但是王承恩却没有按照杨潮所想的,来到码头上。而是坐马车直接到了军营,而且在小房间吃饭的时候突然说要传旨。

杨潮当即就问道:“王公公,末将这就集合士兵,摆出香案一起听旨。”

王承恩摇摇头:“不用那么麻烦了。就在这里接旨吧。”

杨潮不由有点惋惜,失去了一个多么好的机会,但也只得离席跪地。

王承恩已经站了起来,摆正了姿势,用尽量严肃的声音念起来:“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浙江东阳白头匪聚众谋反,责令新江口水营副将杨潮择期起兵弹压,不得有误!钦此。”

明朝朱元璋建立了奉天殿,明朝皇帝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因此升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