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148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48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潮不是第一次参加这几个皇子、公主了。

但是第一次带手下其他将领来参见,之前一直只让余继业照顾他们,其他人禁止接近,甚至对其他人保密皇子的身份,生怕惹来其他麻烦。

现在快到山东境内了,越往南就越安全,这点上杨潮其实跟士兵一个心态,也多少有些大意。

“杨将军平身!列为将军平身。”

坐在马上,让一个士兵牵着马的太子朱慈烺刻意摆出一副威严,抬了抬手。

但是朱慈烺崇祯二年出生,今年也不过十五岁,除了一个小肚子之外,没有半点威严。

“臣,谢殿下!”

杨潮起身后,走到太子马前,代替牵马的士兵来给太子牵马。

不是杨潮要巴结太子,而是想跟太子说会话,如果杨潮会骑马,现在肯定就选择并马而行了,既然不会骑马,干脆给他牵马算了。

“殿下前面就是吴桥,殿下要不要歇息几日?”

杨潮知道这些皇子自幼长于深宫,平日就是读书玩乐,严重缺乏锻炼,这点上完全没法跟游牧民族的王子相比,尤其是这个朱慈烺,杨潮发现他有严重的水土不服现象,还好底子厚,现在看起来依然是个小胖子,否则就该显瘦了。

小胖子认真的想了一下,回答让杨潮颇为惊讶:“还是赶去南畿吧。父王罹难,天下哀痛,本王真能顾虑艰辛!”

杨潮点点头,不由多看了几眼这个小胖子,到底是皇子,虽然怕的要死,还要给自己找个借口,谁说大明朝的教育不行的,光这份厚黑就值得赞扬了。

杨潮其实也不想停留,因为始终没有等到后援,让杨潮顾虑重重,否则在沧州也不会那么局促了。现在这里就只有一千民夫和一千多战兵,总共不到三千人,能战的也就是一千多人而已,不与后援汇合,始终不能万全。

于是杨潮道:“那微臣就告退了。”

说完杨潮拱手,同时向后面的几个王子公主遥拜。不经意间看到了最后的公主朱媺娖,发现公主也在看自己,笑着点了点头。

转头就走了。

他没有听到公主此时对宫女呢喃了两句:“真年轻啊!”

一路走前面。发现跟着自己的几个将手下极为沉默,杨潮注意到之后。发觉一个个都心事重重的样子。

“许多男,怎么了?”

杨潮不由问道。

许多男抬起头,眉头微皱:“大人,太子真的会登基吗?”

杨潮点点头。

许多男深吸一口气:“那咱们可算是护驾有功?”

杨潮又点点头。

杨潮终于知道这些人为什么心事重重了,护驾之功,可谓一种奇功。

只是杨潮一直没有把这个当回事,他此次行动颇为失落,第一是组织李自成进北京。完整的保下大明朝,但是失败了,次之是保住崇祯去江南,也失败了,再次才是保护一两个皇子,对杨潮来说,自己的作战计划最取得了最次的战果,不值得高兴。

可是对这些手下来说,他们确实是立下了大功,不但是护驾。而且可能是策立之功,这可是比护驾更大的功劳,只要保得太子做了皇帝。他们一个个飞黄腾达指日可待了。

许多男低下头,杨潮发现他的身子都在颤抖。

而旁边的吕末,脸上却一直有一种严肃而神圣的神采。

杨潮知道吕末虽然是一个军官,但是心里始终装着一个读书人的灵魂,始终想的是科举做官然后让他母亲得到一个诰命。

杨潮此时笑道:“吕末,你要得偿所愿了,护驾之功加策立大功,我保你母亲得一个诰命夫人!”

吕末突然跪在杨潮身旁:“标下谢大人栽培提拔之恩,永生永世不敢忘却!”

杨潮立刻扶他起来。护驾一个太子就让自己军中两个身居高位的军官如此失态,杨潮突然打定了主意。

“你们归队吧。太子在我军中的消息,要继续保密。”

其实杨潮还打算安全之后。就告诉士兵太子身份的,但是现在改主意了,朱慈烺的身份对普通人的影响太大了,自己可以不在乎,但是不能要求这些深受皇权影响的士兵不在意,暴露太子身份,一定会影响军心。

杨潮决定,等到了淮安在抬出太子身份,那时候淮安的文官也就得乖乖的配合自己。

相信那时候王璞的援兵也应该都汇合了,不用担心一行人的安全了。

王璞到底在哪里?

其实也在紧赶慢赶的北上呢。

只是他们的速度大受影响,从北往南有大量的溃兵,而且相当多都是沿着运河南下的。

有高杰的军队,有山东刘泽清的军队。

崇祯让勤王的时候,刘泽清拥兵不前,一听北京失陷,立刻就从山东南下,沿着运河烧杀抢掠,严重干扰了王璞北上的速度。

刘泽清尚且不为虑,战力不强。

但是高杰部下战力还是不容小觑的,前面许多男就吃了一个闷亏。

光看高杰的战斗轨迹就能知道。

当年在高迎祥麾下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大将,跟李自成并列,后来李自成并了高迎祥余部,高杰及时李自成手下第一大将,稳压刘宗敏一头。

后来勾结了李自成老婆逃跑了,投降明军后专门镇压农民军。

去年做到了进副总兵之位,与总兵白广恩一起跟随孙传庭作战。在河南宝丰、郏县一带与农民军激战,最后败于潼关,逃到西安,李自成攻打西安,又逃到延安,李自成派义子李过追击,又逃到山西。今年高杰升为总兵,授命驰援山西,却不敢跟李自成接战,一路败退到了京畿,李自成又追到,只能南下。

光是这跑路的距离,就堪称长征了,手底下就算没有精兵,也该锻炼出来了。

加上是农民军出身,手下精锐不乏打了几十年仗的老兵,虽说纪律性上跟杨潮的军队不能比,但是单兵素质甚至比杨潮军队要高不少。

王璞也没少收到高杰部下的骚扰,一路步步为营,从三月多开始走,硬是走了一个月,还没有走出江淮地区,王璞急的大怒,几次想追击高杰部,却苦于没有骑兵,根本追不上,只能吃一个哑巴亏,被人偷袭抢走了一批军资。

王璞行军迟缓的另一个原因是,民夫奇缺,按说杨潮手里有两万难民,不该缺民夫,可是史可法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第一时间并没有统一王璞带着这些民夫出发。(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九节汇合

史可法不由不顾虑。

当杨潮的亲兵千总赵康带着杨潮的飞鸽传书来兵部找他的时候,他第一眼看到之后,自然是大惊失色,可是回过神来却不由奇怪,杨潮的一系列举动似乎都是冲着北方去的。

似乎早就猜到李自成会攻到北京一样,一个手握重兵的将领,想方设法想要进京城,作为文官如果没有一点点危机意识,那就太失职了。

于是对这个传书,史可法第一时间是不信,这也太巧了,杨潮护送王承恩回北京正常,就当是武官巴结太监吧,可是为什么要带着鸽子?为什么要赖在淮安不走,为什么坚持派手下去北京,一系列的怀疑,让史可法对杨潮产生了某种忧虑。

要说杨潮居心叵测,史可法不愿意相信,可是这种一心进京的举动,他却看了出来。

赵康代表杨潮,要求史可法立刻下发行文,调遣杨潮军队北上勤王,而且顺便说了一句要带那两万民夫北上。

两万民夫,加上五千精兵,杨潮手下就有了两万多人,虽说民夫从来不算士兵,可是史可法收到的信息表示,在浙江的时候,这些民夫一个个可都是拿着武器的,显然他们也可以作战。

带着两万五千人进京,哪怕史可法多么不愿相信杨潮有不良的居心,可却不得不防。

所以第一时间,他优越了,没有下发行文。

因为一切都只是杨潮的一面之词,史可法既没有收到北京的诏书,也没有从其他方向收到任何消息,最近的消息表明,李自成还在山西跟周遇吉激战呢,胜负未分谁敢说李自成冲出了山西打到了北京城下。

他不能听信杨潮一面之词就下达命令。

于是王璞迟迟收不到出兵的命令。知道消息接二连三的传来,尤其是那封以崇祯的名义发出的密旨,才让史可法不得不顾虑。

或许皇帝真的遇险了。

哪怕是谣言。说三遍都让人不得不信,更何况是真实。完全符合逻辑推测的事情。

这时候史可法才着急了,如果皇帝真的遇险了,而他坐镇江南却无所作为,那岂不是千古罪人了,作为一个忠臣,这是史可法不能接受的。

这时候他才松动,下达了出兵文书,但是却拒绝了调遣民夫北上。王璞只能带着五千精兵北上,没有民夫运输补给,显然拖慢了他的行军速度,他有不像杨潮,可以得到王家的全力自持,他自己出马没法说动王家,而且以王璞的性格,也没有去求任何人。

他一路上就不断的苛严自己的士兵,勒令急行军,可一路上各种问题让他难以应付。各种补给供应完全不能从当地城池中得到,又不敢抢掠,在扬州时候就不得不停了一天。等待扬州给与补给。

大明朝的规定,客军必须第二日才能领到补给,简直就没有给急行军做过考虑。

结果杨潮已经从通州南返的时候,王璞还没有到淮安,手下的士兵却累的不行。

看到一个个怨声载道,王璞干生气没办法,尤其是李五六阴阳怪气的话,更让他郁闷,却毫无办法。

王璞打仗是一个勇将。却没想到这行军比打仗还要难。

离开淮安之后,路上接二连三的溃兵。又让王璞厌烦无比,依然没有好办法解决他们。这些溃兵战斗力不行,跑的却非常快,别说骑兵了,就是步兵,王璞发现身披重甲的士兵都追不上。

一路上简直是煎熬,行军速度跟杨潮在的时候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徒惹别人嘲笑而已,王璞打定主意,下次这种任务,他是绝对不做了,谁爱做谁做去,他王璞就是玩命冲锋的,弄不来精细的活。

好容易终于熬到了临清,过了临清就快到京畿地面了,王璞终于松了一口气。

而此时已经是五月,距离王璞三月底从南京出发,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时间。

让王璞更送了一口气的是,刚到临清,就收到了杨潮的消息,快马来报,杨潮已经到了德州,并且在德州休整,让王璞派先遣部队去接应。

王璞二话不说,也别先遣了,他亲自带了一个千总部飞奔德州。

终于见到了杨潮的面,一番交谈之后,杨潮突然奇怪起来。

“你一路上怎么如此困窘。后勤之事不是应该有黄凤府帮你吗?”

老实说杨潮比王璞也没有多少特殊的地方,杨潮带兵之所以顺畅,一方面是人手充足,一方面是有各方给面子,还有一方面就是随时带着一个精干的后勤部门。

杨潮记得黄凤府本来是跟着自己的,自己离开淮安后,留黄凤府在哪里坐镇,目的就是接应王璞后援,可是王璞一路北上后,黄凤府竟然没有跟随,这让杨潮好生奇怪。

“那个姓黄的,这段时间变坏了,整天就跟着淮安一帮子人喝酒取乐。”

王璞对黄凤府颇有怨言。

杨潮极为好奇,黄凤府这个人杨潮一直看不太透,出身寒微,但是为人不贪,做事勤谨认真,从不畏难,也不叫苦,兢兢业业,堪称模范,平时在军中形象也很不错,士兵们都觉得他这个读书人很正派。

怎么到了淮安就变了?变得贪图享乐了?

杨潮不由疑问道:“黄凤府有没有跟你说什么。”

王璞想了想道:“没有。我走之前,他还说会马上跟上的。后来却没有了影子,估计是贪图淮安享乐,不肯吃苦了。”

杨潮更是奇怪了。

突然想到了什么,忙问:“黄凤府在淮安都跟什么人交往?”

王璞道:“还能有什么人,不就是那些酸腐文人吗。对了还有一个太监。”

“一个太监?”

杨潮更是疑惑。

“哪里的太监?”

王璞想了想,摇了摇头,这家伙根本提供不了足够的证据,杨潮心想可能问题就出自哪个太监身上了。

这个太监叫做卢九德,绝对是一个厉害人物。

凡是魏忠贤倒台后,没有被打倒的太监,都有两把刷子。

这个卢九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但没有被牵连,还一路高升,原因是他确实有真本事,常年做的都是实事,作为一个太监,要做实事,只有一个位置,那就是监军。

卢九德常年在军伍中监军,他没有惹得其他军队那样,文官武将跟太监不和,而是很能团结武将,监军过程中屡立功劳,一路升迁到了凤阳监军的位置,跟马士英搭伴。

结果北方传来京城失陷,皇帝身死,皇子不知所终的消息后,卢九德就立刻赶去了淮安,为什么去淮安呢,因为淮安有几个藩王,距离南京最近。

尤其是其中一个藩王,名叫朱由菘,藩爵福王,是万历皇帝的亲孙子,崇祯皇帝的堂兄弟,血缘关系最近,如果皇帝和皇子都没了,这个福王是最有资格继位的任选。

巧合的是,过去在皇宫当差的时候,卢九德伺候过朱由菘的老子老福王朱常洵,跟福王府一向关系密切,当年万历皇帝是想立福王为储君的,可是东林党文官们死活不答应,坚持让长子朱常洛继位,为此事万历皇帝跟文臣闹得很僵,三十年不上朝也与此有一定关系。

所以北方的坏消息,一下子就让卢九德想到了福王继位的问题,既全了他跟老福王的一番交情,也给自己未来争取到一个最为有利的位置。

于是他立刻去淮安,找到了福王,诉说了原委,开始帮福王运作起来。

此时南京也已经知道了北方的消息,史可法愧疚不已,暗骂自己不该怀疑杨潮,坏了国家大事,一时心灰意冷,险些生出辞官的心思,可是此时皇帝都没有了,他一个兵部尚书找谁辞官去,而且一杆东林党人都找上了他,怂恿他立刻拥立新君,在江南登基。

但是拥立谁呢?

东林党给出的答案是潞王朱常淓,按照亲疏远近,福王朱由菘是当之无愧的,另一个有竞争对手的,同是万历皇帝孙子的藩王是桂王朱由榔,只可惜桂王远在广西。

所以福王朱由菘是不二人选,但是东林党偏偏不敢立他。

原因很简单,万历时期,正是东林党的死命抗争,才让福王没做成太子,现在风水轮流转,福王当之无愧有继承权了,他们却不敢让福王当皇帝了。

所以选择立潞王朱常淓,而朱常淓此时恰好也在淮安,他是跟朱由菘一起逃到淮安的,确切的说是朱由菘是跟他一起逃来的。

李自成在河南打来打去,福王这些藩王们的城市被攻破,老福王被李自成烹饪吃了,朱由菘辗转逃到了朱常淓处,可是之后朱常淓所在的卫辉,可是卫辉也遭到农民军攻打,他们又逃往江南,一路上还有同是逃难藩王的周王和崇王,后来周王旅途中死于船上。

朱由菘和朱常淓逃到淮安,终于安稳了下来。

但很快他就又坐卧不宁了,北京失陷、崇祯殉国,皇子不知所终,江南文官们商议拥立新君,可是文官们怕拥立福王会遭到报复,而福王同样害怕新帝会对他不利,因为朱常淓如果登基,显然没有他合法,那么新君会不会斩草除根呢。

这时候卢九德找上门来,帮朱由菘出谋划策,朱由菘当即就是言听计从。(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节争位

“快派人去淮安核实,那个太监是不是福王身边的太监。”

杨潮终于想起一些蛛丝马迹,好像福王继位是因为一个太监运作,于是立刻下令。

他千辛万苦的将皇子们接出来,目的不过就是为了防止江南内乱,他知道福王继位后,东林党跟其他党派争吵不休,直到满清打过来,江南都没能拧成一股绳,主要原因就是福王跟东林党有仇怨。

如果换成崇祯的儿子,无论是谁都说不出什么来了,那样大家思想统一,江南才能尽快安定。

如果自己都接回了皇子,还让福王继位的话,那么自己回去后会面对什么,跟拥立福王的人马先来一场内战?

这是杨潮绝对不想看到的。

“算了。吕末,你亲自去一趟,让黄凤府写一封信向我好好解释一下。问他两个问题,第一江南情势如何,第二他之前一直如何活动。然后告诉他我将太子接来了,让他尽快在江南文官中散播消息。”

杨潮要让所有人尽快知道太子的消息,将大家的心思统一起来,不去想随便拉个藩王出来争位,而是都打定主意迎太子归位。

让其他人去不放心,让吕末亲自去一趟,幸好吕末也会骑马,只是水平还差了些,比不上骑马最好的李五六,也比不上余继业那些亲兵,但是吕末的文化水平却比较高。

其实杨潮不知道的是,这些文官立功的心情,比他想象的要急切的多。

早在几天前,四月二十六日,南京已经确立福王继承大统的决定,并且昭告太庙。修建武英殿,派人去江北迎接福王了。

文官们是想通了吗,不是。是因为他们被逼无奈。

他们是想立朱常淓的,可是他们一个个只知道空谈。会是开了不少,结果自己内部意见先都不统一,又大局观的文官,比如淮安巡抚路振飞上书史可法,说论序该立福王,希望史可法能早定社稷主。

但是史可法决断能力不足的性格又开始发作,左右为难,一面他心想东林党。东林党不让立福王,可是福王确实名正言顺,没有崇祯的皇子,就应该立福王。

左右为难之下,史可法邀请凤阳总督马士英在江浦会面,两人商议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马士英建议如果不立福王,就该立桂王,但是速度一定要快。

史可法找马士英商议大事,是看重马士英坐镇凤阳。手握重兵,手下原本有黄得功部,北方失陷后。从河南逃来的刘良佐部,从山东南下的高杰部都投靠了马士英。

马士英也觉得自己位高权重,跟史可法商议过后,立刻召集南京六部官员到江浦来议事,结果遭到了六部文官的集体鄙视,认为他一个地方官根本没有资格召集他们议事。

结果马士英十分生气的回到了凤阳。

而史可法回了南京,继续议事。

他们仪来议去,卢九德早就做完了该做的工作,在凤阳拉拢到了黄得功、刘良佐和高杰。三镇总兵同时发出声音,拥立福王!

这时候马士英回到了凤阳。本来就对南京六部官员不满,此时看到武将们拥立福王。他立刻一改初衷,表示拥立福王,将南京文官们直接给卖了。

而南京文官也商议好了,决定去广西迎立桂王,御撵仪仗都开始准备。

这时候传来武将们拥立福王,他们傻眼了,才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