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允彝不由问道:“是否招募幕僚?或是参军?”
读书人进入军队,要么是幕僚参军,显然他们最大的依仗是知识,出谋划策显然比舞刀弄枪的人更少,而读书人也更乐意接受这种既有地位,又不需要冒太大风险的差事。
夏完淳将报纸递给他父亲,叹道:“是直接招募兵勇。大都督府声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征召天下读书种子投笔从戎,为国征战沙场!”
顾咸正哼道:“大都督府算什么国,国朝在广东!”
他始终坚持正统,认为大明天子在处,即为国朝。
夏允彝道:“若从保天下来论,大都督府却比国朝更有功绩。”
一边看着报纸,一边发这评论,突然夏允彝脸色一变:“大都督府要开科取士!”
顾咸正哼道:“他不是早干过了吗?”
夏允彝道:“这次不同啊。去岁不过是军中科举,这次却是要说出来了。不过这不从军者,不得科举,岂不是断了天下读书种子幸进之路!”
顾咸正一把夺过报纸,仔细看完,只见上面字字清晰,声言凡大都督府治下州府,无论士农工商,此后不从军者,不得参与可靠,不得做官。
顾咸正手都抖了起来:“有辱斯文,有辱斯文啊。”
顾咸正实在接受不了让读书人上阵厮杀的政令。
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的是,夏完淳神色复杂的纠结了许久之后。突然露出一股决绝。
“父亲,孩儿想去从军!”
“你?”
儿子突然说要去从军,夏允彝不由惊讶了一下。但是看到儿子决绝的神色后,他轻轻点了点头。
“既然你已想好,甘冒奇险的话,你就去做吧。杨大都督出身匠户,非我缙绅,行为做事确实偏颇了一些,却无士绅辅佐。难免做出这些荒唐之事来。你去从军切保住有用之身,待将来入朝做官,好匡扶正道!”
顾咸正一听夏允彝的话。顿时就翻脸了:“你这是认定他要做皇帝了,他还不是皇帝,如此不忠不孝之言,当我顾咸正不认识你。”
说完拂袖就走。
夏允彝不由苦笑。这个姻亲脾气也太烈了。杨潮不是皇帝吗,他已经是皇帝了。
易姓改号而已,只是杨潮还没有做,但是行使的却是皇帝的权力,而且夏允彝认为,杨潮做了大明皇帝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革除弊政。反贪反腐,哪个皇帝好好做过了。就是张居正也没有做过,张居正的改革,也不过是让地方多纳税,谁会管官员贪腐民不聊生呢,如果不是这些贪官污吏,或许西北也不至于反,汹汹数岁颗粒无收,反倒要严刑拷打催逼税赋,卖儿卖女都不可得之时,如何不反!
“我想那顾炎武也该从军去。”
夏完淳决绝的说道,他最近是有点佩服这个顾炎武的文章了。
夏允彝笑道:“他不会去的。”
顾炎武果然没有去。
夏完淳到南京后,多方打听,发现像他这样的豪族子弟来报名的少之又少,难有同道中人,不久还看到顾炎武在报纸上批评募读书人从军的文章,认为这是有辱斯文,声言读书人有投笔从戎的志向,但不可有执刀杀敌的手段,读书种子,不该上阵冲锋,当出谋划策,以智取胜云云。
此时夏完淳其实心中也很认同的,读书人吗,上阵杀敌实在是太浪费了,但是他为了博取高位,将来规劝杨潮,从军不过是权宜之计。
“夏完淳?”
“我是。”
“多大了?”
“十七。”
“会写字吗?”
“四书五经倒背如流。”
“这张纸给我念出来。”
新江口征兵处,一个军官在一沓厚厚的纸张中,随即挑出一张来。
夏完淳张口就念:“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故虽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古之教民,必立贵贱之伦经……”
“好了好了,在这里写出三字经前十句!”
夏完淳挥笔很快写完,看到征兵官啧啧赞叹,那字写的太好了,比他这个军中识字的二把刀强了太多了。
“嗯,好好。果然是读书人。练过武吗?”
“没有。”
“会骑马吗?”
“会。”
“好了,拿这张条子去报道,以后你就是骑兵了。”
夏完淳用了两刻钟完成考核,得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他读书写字都是优等,让他去找骑兵教官郭同武报道。
夏完淳进入军营,分配到了一个宿舍,一张床,一身棉布衣,碗筷等物。
同室已经有了好几个人,都热切的讨论着军旅生涯。
发现这些人说话都比较斯文,一打听才知道都是读书人,三两句之后,大家就相互热络起来,尤其是一听说夏完淳是松江夏家的,更是对他态度热切。
除了夏完淳,一整间营房中,都是一些乡下小地主,城里商人的子弟,豪族没有一个。
有一个是出于父亲逼迫而来,他家世代乐户,杨潮废除了乐籍,他家感恩戴德,希望给杨大都督当兵打天下。
有一个是苦于科举无望的小商人子弟,希望通过从军走捷径的,他听说军中科考十分简单,不考经文,只靠实学,他懂得算盘记账,希望能靠一个管钱粮的小官。
真正励志报国的却没有几个,也没有几个像夏完淳这样,希望通过从军博取功名,从而匡扶正道的人。
正悻悻然,突然看到又一人走进来,夏完淳不由一愣,叫了出来。
“克咸兄!”(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八节书生军
“共征召读书人三千人。配以三百识字军官。大都督这是不是太多了。”
黄元看到杨潮的命令,让他挑选一百个识字的军官后,他立刻找到了杨潮。
军中读书人本来就少,杨潮科举抽调了一千多人后,已经严重不足,这些人白天训练、作战,晚上一般都是归黄元等人,不是帮主普通士兵识字,就是帮忙整理钱粮账册,填写档案记录,五十万大军中,识字的不足两万人,而杨潮军中一直有远多于其他军队的文案工作,本来就不敷使用,还要抽调三百个人来,比其他军队的识字军官多太多了,是不是数字搞错了,是三十而不是三百。
“普通人见识浅薄,只有这些读书人,才可能培养出使命感啊。”
杨潮叹道。
他努力培养军中文化,到头来发现反而兵痞文化盛行,不是读书人同化了普通士兵,而是普通士兵同化了读书人,一个个不用一年时间,上过几次阵之后,就变得粗俗不堪。
这可不是杨潮心目中的正规军队,正规军人应该有十足的正义感,而不是当兵吃粮,升官发财这些庸俗的观点。
可是使命感这些东西,没有一定的文化层次,很难形成。
后世的学生是第一个崛起这种思想的,为国牺牲,为国奉献,只有读书人才可能觉醒,穷苦人家的孩子,第一个想的是如何吃饱饭。
“组建一支书生军,培养出一种军事文化来。”
杨潮的根本目的。
读书人不从军,没有上过阵的。没有资格参加科举。将来做官的都是上过阵见过血的。就好像唐朝的长孙无忌之流的文人,都是可以骑上马跟李世民一起冲锋陷阵的主儿,这样的文官管理的国家,不可能没有血性。
至于大明朝会不会因此产生军国主义的文化,杨潮就考虑不到了,反正这么大个国家,如果真正有军国主义文化了,那倒霉的也不会是自己。至于别人倒霉不倒霉,死道友不死贫道,杨潮也管不着了。
“好吧!”
黄元听到杨潮又说出一堆歪理来,知道杨潮知道此事,而且不是数字弄错了之类的。
经过三个月的军事训练,夏完淳完成了基础训练,很辛苦,他的态度其实也不端正,因为他的目的并不是想要杀敌,只是把当兵当做晋升的途径而已。
他的好友孙克咸就轻松多了。孙克咸从小练武,文武双全。他来就是想杀人的,是想冲锋陷阵的,至于训练对他来说也就是走走步伐而已,最难的刺杀训练什么的轻而易举,他可以枪枪刺中钱眼。
三个月后,夏完淳跟孙克咸一起,进入了骑兵军中,去了山东在赵康手下效力。
不过他们这只军队比较特殊,被称作书生军,军中全都是读书人,就连军官都识字。
到了山东,并没有立刻见识战阵,而是继续训练,军中的训练和新兵营中的训练不同,新兵营中他们训练的是基础,是步兵训练,到了这里才真正可以骑马了,训练的是如何在马上保持步兵队形一样的阵型,骑着马可以保持阵型不乱小步慢跑后,才开始骑马联系劈杀,最后才是冲锋训练。
半年之后,夏完淳才开始第一次作战,负责渗透进北直隶,负责攻打一个八旗贵族的庄园。
诡异的是,他们偷越南四旗防区,竟然偷偷摸进了顺天府。
这是一座土堡,北方人叫做堡子,用一圈圈土坯围墙围起来,里面盖房居住。
因为杨家军经常偷袭,北直隶的奴隶制们,都非常喜欢建这种土堡子。
但是打下她实在是太轻松了,因为趁夜有人打开了堡门,放他们进去,杀了庄头等人,然后一群包衣就跟着他们撤退了。
夏完淳感觉意兴阑珊,但是也有许多迷惑,回来后才知道,整个北直隶到处都是杨家军发展的暗线,这些人混入八旗权贵的庄园做包衣,然后将那些心有不满的包衣给煽动起来,接着就联系杨家军。
杨家军骑兵要做的,其实就是派兵去接应,防止八旗主子的马队追击。
堡子里最大的,就是这些作威作福的老包衣庄头,他们平素欺压包衣,收受孝敬,但凡惹的他们不高兴,发起火来比他们的主子还狠。
至于堡子的主人八旗权贵们,他们可不会住在这种不安全的土堡里,他们一个个都住在城里,稍有点身份的就会住进北京城,所以一般很难抓到旗人。
接连发生了三次这种小规模渗透行动,其中只有最后一次遇到了从城里来的八旗军队,然后这种渗透作战就结束了,夏完淳也从列兵变成了三等兵,可以拿到一两半的月饷了。
然后就是集结,听说清军有大规模行动,有打仗要打了。
十月初,江南等地的夏秋二粮都已经收缴完毕,老百姓缴了一千万担粮食,还有四百万两银子(银票)。
之所有又有大米,又有白银,是因为杨潮一直采取的保护粮税制度,各县的督粮官一到收粮的时候,立刻在各县开官仓,不限量收购粮食,以一两银子一担的保底价格收购,而一亩地的赋税只有一两,也就是缴纳一担粮食或者一两银子,都算完税。
对于江南地区好田能产五六担粮食来说,这税并不算重。
但是并不是每个农民都会种粮,甚至在湖州一带几乎没有完全用来种粮的土地了,但凡有条件种桑养蚕的地方,全都是一片桑林。
所以有人缴纳粮食,也有人缴纳银子,但是至于谁纳粮,谁纳银,这个还真说不好,有的农民把粮食卖给粮商,然后缴纳银子,有的桑农反而买粮食纳粮,情况十分复杂,有时候是有粮价波动,有时候则是因为运输的关系,桑农家或许有小船就更愿意买粮食,而农民则愿意以稍低于一两的价格卖给粮商。
还有一种是让杨潮不愿意看的情况,那就是跟官府打交道太难,老百姓不太愿意把粮食交给挑剔的官府,宁愿用九钱一担的价格卖给粮商纳税,也不愿意大老远背负粮食到官仓变卖。
独立经营的小民就是这样,对粮商没有议价权,对官府更是完全处于劣势,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如此,最后改变命运的是彻底放弃向农业收税,可是那时候的农业产出已经不值一提,农民种粮的收入还比不上外出打工,依然是最底层。
对此杨潮也十分无奈,已经排除了督粮官,这些督粮官也还算是尽职尽责,但是严格收税制度,也会让农民不舒服,觉得官府挑剔,可是如果放开了,随便什么粮食都收的话,农民却又会施展小民的那种狡黠,敢用陈粮来交粮。
除非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能培养出服务大众的意识,否则这种情况就是派是个督粮官去,依然无法改变,杨潮也改变不了。
但是相比较而言,杨潮的收粮制度,比过去要受到粮商、豪族和官府三座大山欺压要好了太多,起码小农有多一个选择,因此即便拿不到一两银子的粮价,在官府保护价之下,也能拿到接近的价格。
光是这样,就已经对杨潮感恩戴德了,用文官的话来说“乡野愚民不知大义,只知有杨都督,不只有圣天子。”
“是时候了,今年秋粮大丰收啊!税粮收了一千万担粮食,税银四百万两。”
杨潮得到税收状况之后,觉得时候到了,憋了一年了,也给了清廷一年的时间,现在是到了该打一打的时候了,看看清廷这一年的兵练的如何了,也检验一下自己的军队战斗力。
“主攻方向,李五六进兵河南,赵康防守山东,王璞居中支援。”
让李五六攻打河南,其实主要还是练兵,李五六新编练的火枪阵型,自己吹嘘天下无敌,杨潮要去检验一下。赵康是骑兵军,对上八旗为主的北直隶清军不会有机动上的劣势,让王璞居中侧影,可以保证两方都不会陷入困境。
而杨潮也打算亲自前往河南一趟。
军令同时传达下去,等杨潮赶到北方,各军绝对准备好了,否则就是军官懈怠,军纪不严,杨潮就该手提大棒收拾这群人了。
“至于南方?凤府,跟满清的谈判也该做个了断了。这样,把索尼送到广东去,就说我没有权力谈判,一切最后还是要由皇上定夺。但是把苏克萨哈放回去,在做点小动作,你相信你听的明白。”
满清来来回回大半年,最后终于还是派出了重量级的代表,正黄旗的重臣索尼和镶白旗的苏克萨哈,这两人一个是皇太极一系的忠臣,一系则是多尔衮的心腹,应该说八旗还是有诚意的。
只是杨潮一直就没有打算跟他们谈判,就算有谈判的意思,这两人提出的条件,那也太过离谱了,就算换成小皇帝,也绝对不会接受的。
至于为什么把索尼送到广东,却把苏克萨哈放回去,还是因为这两人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势力,也许他们能同时参与谈判,也是代表双方的意见,也许只是多尔衮没人可用,所以派索尼这种老奸巨猾的人物,同时又不放心,派苏克萨哈来监视。
反正只要他们代表两种不同势力就好,放一个回去,将另一个送到广东交给皇帝,让两人分开,然后制造一点不和谐的谣言出去,又得让八旗内部闹腾一番。(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八节谁勾结杨潮
杨潮启程后,黄凤府跟一干智囊团很快就商定好了阴谋。
他们料定把索尼交给广东朝廷,大概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朝廷直接把索尼杀了,第二是朝廷把索尼放了。
无论哪一种,这两人肯定一方不知道另一方的情况,他们打算护送苏克萨哈一直到山东,然后将他送还给南四旗的同时,让南四旗转交给多尔衮一封信,信上的内容暧昧一点,就装作跟多尔衮达成协议的口气,赞同划分疆界就以南四旗的圈地为界。
显然这是挑拨离间,多尔衮肯定能看出来,济尔哈朗也能看出来,但是不妨碍他们会把这件事当成火力,必要时候拿出来打官司。
如果广东小朝廷把索尼杀了那更好了,把正黄旗的代表杀了,派兵护送两白旗的代表,这又足够让八旗内部起疑心了。
所谓离间,正因为有间,才能够离。
八旗中两黄两蓝的南四旗,和两白旗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到现在还没有打起来,就已经算他们顾全大局了,要不是一直有杨潮的压力,恐怕早就动手了。
其实不出杨潮所料,以苏克萨哈平安回北京为导火索,八旗内部又开始争吵起来。
济尔哈朗代表南四旗上书皇帝,表示怀疑苏克萨哈勾结杨潮,不然为什么索尼被送到广东去了,苏克萨哈却被人礼送回来。
而且他们手里握有铁证,那就是杨潮写给多尔衮的信,杨潮在信中表示。愿意接受多尔衮的提议。以真定府到河间府为界。基本恢复北宋时期的态势,允许满清割据北方,跟大明约为兄弟。
多尔衮看到这封信都气炸了,老子哪里跟杨潮约定什么分割南北,以河间为界了,老子提都没提过。
他同时对杨潮十分无语,这到底是个什么人物啊,能玩出夜袭扬州。水淹海州这种大手笔,却不是给你来一下造谣生事这种鸡鸣狗盗的伎俩,多尔衮跟济尔哈朗心里都很明白,这是杨潮在搬弄是非,可是却是济尔哈朗手里最好的牌,济尔哈朗就算不相信,也依然会打出来。
当济尔哈朗打出这张牌后,多尔衮就知道,他在南四旗中收买到的那些人心,甚至安插的那些桩子。基本上就失去作用了,这种事情他和济尔哈朗都不信。但是不妨那些八旗中层和年轻权贵相信,这些人年轻没经验是一方面,跟他们有切身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根本不想冒险,万一此事是真的,那么他们就要损失自己的庄园和包衣了。
所以南四旗从上到下,一瞬间就站到了济尔哈朗一方,因为济尔哈朗是坚定的主战派,宣称一定会保护南四旗的圈地,同时多尔衮则被动的被打入了议和派一方。
不过此时多尔衮早就对南四旗不报希望了,他现在期待的是汉八旗成长起来,从辽东抬旗的汉人,以及通过外交手段,联姻外加赏赐,从蒙古也招募了十万丁口,多尔衮在这二十万新丁中,掺进去大量两白旗的亲信作为军官,如果这二十万人成长起来,毫无疑问,都是多尔衮的实力。
所以在之前,多尔衮只要稳住南四旗而已。
因此多尔衮一时只能采取守势,对苏克萨哈的指责,他表示索尼去广东拜见明朝皇帝,才是最可疑的,反倒是苏克萨哈被送回来,那是不想让他知道索尼跟明朝皇帝谈判的内容,至于杨潮那封信自然是子虚乌有的。
虽然越描越黑,明明是事实,越说反而越没人信,但是多尔衮依然不停的说,不停的解释,因为他只有这一个办法,而且也只是用来拖延而已。
对南四旗对他勾结杨潮的指责,多尔衮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但是正主杨潮,此时却好整以暇的跟一个重要人物谈判呢。
“豪格,你可想好了,放你回两黄旗,你能够保证你不会对我大明用兵?”
徐州,杨潮将带到了这里。
已经关押了一年多,怎么看豪格都是一个粗人,以前杨潮还以为这是装出来的,目的是躲避多尔衮的政治迫害,就像朱棣当年在建文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