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225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25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潮叹道:“不尽然矣,似北京诸公,哪一个不是道德文章字字珠玑,如同锦绣一般,但观其人,闯来降闯,清来降清,毫无礼义廉耻。”

杨潮拿出北京那批投降的汉官,李自成来了争着投降李自成,满清来了争着投降满清,哪一个不是举人进士,魏德藻还是状元呢,最是寡廉鲜耻。

顾炎武沉默了,其实顾炎武本人也很厌倦科举,他多次不第之后,已经放弃了科举,一心钻研学问,读书无数,兵、法、农政无一不精,只可惜都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

顾炎武已经是佼佼者了,跟他一样对其他理论感兴趣的读书人可不多,显然他这种读书人,读的那些实学也都是诸子百家中的精华,可以说儒教是将其他百家统一起来,但是以儒教道德礼教为核心。

可惜的是科举不考那些实学,考的偏偏是道德文章,这完全是本末倒置,称之为德治,而后世讲求的是法治,最多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但是儒教理论中的治国,却完全是以德治国,讲求的是修仁义则天下归附如水之归下也。

这完全是扯淡,你道德在高,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依然一拨拨南下抢掠,抢走你的妻儿老小,抢走的土地钱财,然后你继续高呼着用道德感化。

西方也是这样,用基督教神学治国显然走不通,当他们抛弃了神学,起码是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之后,才会发展起来。

因此杨潮不反对读书人以儒家经典修养身心,但是坚决反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内容。

“所以应该依法治国,而不是以儒治国,不是以德治国!”

杨潮觉得自己说的很合理,可是立刻就群情激奋起来,一个个摆出了暴秦二代而亡的教训,大呼法治不可行。

不得不说秦始皇搞的天怒人怨二世而亡,将法治彻底搞臭了,之后的历朝历代矫枉过正都不敢提法治,能跟儒道争雄一时的,也不过是道教的休养生息。

但其实秦朝绝对不是亡于法治,而是亡于秦始皇太好大喜功,修长城,修驰道,北击匈奴,南拓交趾,将国力耗尽了,就好像修筑大运河、争霸东北亚的隋炀帝一样,亡是亡在过度滥用民力上,隋炀帝可是开创了科举制度先河的人物啊,他不也亡了。

而秦亡后,修建的长城保护了后世的王朝两千年,隋亡后,大运河更是成就了一代一代的繁华,但世人只知道责骂他们,却无法客观的看待问题。

杨潮很为这两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可惜,但是这些儒教浸染下的读书人却不信服,一个个如丧考批一般,好似认定天下要亡了一般。

搞得杨潮身边的护卫紧张兮兮,甚至有人都把刀子拔了出来,生怕书生们不理智。

看到这种情况,杨潮也不好在继续下去了,连忙带人走了出去。

“把我今天跟这些书生说的话,抄录一份交给江南报刊印,明发天下!”

“恩,标题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无论什么东西,缺少了竞争,就会很快堕落,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刚硬著称的,到了后世反倒成了腐朽的代表,正是因为他们独霸了政治,没有了竞争,也就没有了活力。

在汉唐时期还有道家跟儒家一较高下,所以汉唐时期的读书人敢于操刀子杀人。

宋代彻底奠定了理学,结果越来越弱化了,文治极其繁盛,国力世界第一,但是不能掩盖其虚弱的本质,在超强的国力支持下,军事上始终是一个侏儒,以远超汉唐的国力,却一再的收缩,最后偏安江南。

明代更是以程朱理学为宗旨,极力打压南方出现的心学,更是没有了竞争力。更要命的是在明代,西方人依次完成了文艺复兴,开始步入启蒙运动阶段,从复兴罗马文化,变成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新的文化。

而大明故步自封越来越弱,继承明朝各种制度的满清,也只是做一些小修小补,作为一个少民政权,维稳是他们的第一要务,因此大兴文字狱,彻底扼杀思想文化,让中国连接近西方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迎头赶上和超越了。

想一想如果通过废除儒教的独尊之权,能让中华文明恢复到春秋时期,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等等百家致命的时代,让中国的法学,纵横学(外交学)等等变成春秋战国时期那么有活力的话,无异于西方的文艺复兴了。

没错这就是文艺复兴,中国时代的文艺复新,西方是复兴古罗马文化,而中国就得复兴先秦文化!

杨潮心中隐隐激动,觉得这件事的意义非凡。(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三节思想震动

杨潮这封废除独尊儒术的报纸刊发下去后,顿时引起了极其强烈的反应,可谓是天下汹汹,八旗打过来的时候,偏安在乡下借债自守的豪族们不加反抗,可是这篇报道一出,竟然有不少豪族立刻召集兵马,开始反抗官府,虽然不进攻县城,但是开宗明义的表示,不在向大都督府纳税。

也有借机闹事四处散播流言的士子,煽动一个个守旧的地主起来抗争,有的甚至拉杆子上山变成土匪。

杨潮没想到自己一封报道的力量这么大,大过了改朝换代的轰动,不由想到,后世如果太平天国不是到处砸孔庙,禁止祭祀孔子,让江南地主阶级认定他们想灭绝华夏礼教人伦的话,恐怕曾国藩的湘军也不会得到那么多支持。

一想到曾国藩那种人物的厉害,杨潮不由得感觉自己跟书生们突然谈论到的这些话题,传播出去的似乎不是时候,或者说也正是时候。

在满清在北方圈地剃发的时候,提出来,有外敌的压迫,地主阶级才更容易妥协,如果和平之后在提出来,那时候动乱的恐怕就不仅仅是个别最守旧的老地主了,恐怕思想甚至会感染到自己的军队中,那时候就是一场宗教战争。

西方三十年战争,天主教和新教打了一场,最后谁也没有奈何得了谁,但是让实力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让德意志地区损失了一般人口,再也没有跟法国一较高下的实力,让法国人坐收欧洲大陆霸权。

如果天下稳定之后,杨潮提出这个口号,那时候军队中成长起来的书生们,谁知道他们会有什么立场。到时候发生内战后,恐怕也是两败俱伤,弄不好给整分裂了,几百年之后,信仰儒教的变成了一个民族,不信仰他的变成了另外的民族?

虽然这个假设有些远。但是杨潮还是感觉到很恐怖。

所谓祸不单行,内部思想震动的同时,前线王璞又战败了。

其实也不能说是王璞战败,而是吴三桂又一次打赢了。

施琅和五千骑兵护送粮草辎重进入开封府地界,刚刚过了杞县地界,突然骑兵杀出,跟保护辎重的骑兵交手缠斗起来。

接着河边上飘来一根根原木,将睢水这条不大的小河都堵死了,后面的施琅见状。十分果断的自己焚烧了粮草辎重,带着水兵上岸了。

施琅想来是一个果决的人,就像他跟着黄道周出兵的时候,黄道周不听他的建议,他认定黄道周必败,然后就抛弃了他,直接来江南投靠杨潮了,此时他看到前面清军大木浮下。骑兵被牵制住,他就知道大势已去。自己烧了粮草辎重,不留给清军。

其实之后证明他做的很对,因为清军的原木上都浇满了火油等物,显然清军也是打算放火的。

粮草辎重的又一次被毁,让王璞十分恼怒,尽起一万多兵马回身攻击吴三桂。结果遇到了伏兵,也幸好王璞兵强,在遇到伏击的时候,还能够结成队形防守,让敌人知难而退。

“大都督。鞑子太狡猾了,躲在荒草滩里伏击我军。下次我一定小心为上,粮草和前锋绝对一起行动,一定能打到开封府。”

杨潮很快就把王璞招了回来,这小子还不服气,败在吴三桂手里让他很委屈,强烈要求再次带兵攻打开封。借口是河南到处丛生的杂草,很多地方的荒草都有一人高,别说人了,就是马藏在里面也发现不了。

“没有机会了!”

杨潮叹道。

“大都督,开封就近在咫尺,难道我们要放弃?”

王璞十分惋惜。

杨潮道:“我们犯了错误,给多尔衮抓住了机会,陛下被他释放了。”

“什么!”

听到这个消息,王璞不由一愣。

其实杨潮自己一开始也很惊诧,没想到多尔衮舍得平白无故的释放了抓在手里的朱慈烺。

因为杨潮一直打着北伐解救弘光帝的旗号,后来手里又捏着豪格,所以多尔衮一直没有杀朱慈烺,舍不得杀也不敢杀,杀了朱慈烺就有逼杨潮杀豪格的嫌疑,那样南四旗更会跟他离心离德。

但是他能舍得释放朱慈烺,也让杨潮想象不到。

不过杨潮既然舍得释放豪格,那么多尔衮释放朱慈烺,也就没有什么了。

朱慈烺是多尔衮送到天津的船上,让刁二斗的粮船直接送到吴淞口的,也就是说直接就进入了江南腹地。

“好手段!”

杨潮也不得不感叹多尔衮的手笔,趁着现在江南思想冲突的时候,他释放朱慈烺这样敏感的人物,谁知道会引来什么样的混乱。

而前方又有吴三桂这样的名将,杨潮攻击开封就不那么容易了。

“传令下去,回军归德!无军令,不得擅自出击。”

杨潮不得已下达这样一个命令,到手的归德是不会放弃的,这里会作为一个前出河南的基地,成为插进满清心腹的一把刀子。

让手下不能擅自出击,而不是像山东那样,可以小规模渗透,是因为杨潮担心会给吴三桂可乘之机,而且河南跟北直隶不一样,河南还是汉人百姓经营,而北直隶已经完全沦落成了奴隶制度,打打哪里的奴隶制庄园无所谓,但是长期在河南拉锯,倒霉的还是河南的老百姓。

“等秋草枯黄入冬之后,我许你放火烧荒,然后再次攻打开封!”

杨潮对王璞说道,得给这小子一个甜枣,既然他败于吴三桂之手,那么就一定憋着劲想讨回这笔债来,让他在这里更合适,换一个人来是对他信心的打击。

“不过吴三桂也是名将,切不可大意了。相信你这次吃够了教训,打仗不光有堂堂之势,兵者诡道也。阴谋诡计多了去了。我给你机会秋后一雪前耻,从现在开始你就留守归德府,直到打败吴三桂!”

王璞立刻道:“谢大都督成全,末将一定一雪前耻,不给大都督丢人。”

处理完这些,杨潮立刻就动身。临行前告诉那些书生,告诉他们弘光帝回去了。

杨潮必须赶紧回江南去,此时正是人心浮动的时候,朱慈烺一下子出现在苏松那种地方,谁也不知道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要知道那地方在后世可是反对剃发易服最激烈的地方,苏松的地主阶级实力最为强大,因此能够组织起最强大的力量来保卫礼教。

满清剃个头发,换个马甲就让他们反对的不行了。杨潮可是要废除孔教的独尊之权的,谁知道他们会如何反抗,而朱慈烺这个时候出现了,如果这些人打着朱慈烺的旗号,组织兵马起来造势,杨潮回去是弹压呢,还是纵容呢。

所以杨潮必须尽快的赶回江南,将朱慈烺第一时间控制在自己手上。不给地主阶级利用的机会,同时也不能给广东小朝廷机会。朱慈焕绝对不愿意看到他这个大哥平安回来,就像当年赵构不愿意看到徽钦二宗回来一样,朱慈焕没有办法把他大哥接到广东去,但是派一两个杀手还是很容易的。

让地主豪族们控制了朱慈烺很麻烦,让朱慈焕杀了朱慈烺同样很麻烦,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朱慈烺死了,这脏水弄不好会直接泼到杨潮身上,到时候他就是黄泥掉在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不过让杨潮想不通的是,刁二斗怎么会这么配合满清。将朱慈烺接回来呢。

其实杨潮错怪了刁二斗,刁二斗是在北京的探子,同时是满清眼里的粮商,是大豪商周瑞的掌柜,所以多尔衮找上了刁二斗,让他帮忙送朱慈烺回江南,刁二斗也不好拒绝满清,同时他也判断如果能将朱慈烺送回去,对自己的大人杨潮有利益。

说白了,刁二斗认为杨潮如果把朱慈烺抓在手里,再次打出弘光帝的旗号,那么挟天子令诸侯之势就成了,以后不但不会在受到广东小朝廷的制约,甚至敢打起大旗攻伐广东了。

在半路上,杨潮就收到了刁二斗进一步送来的信件。

原来在北京,多尔衮在豪格自己暴露身份之前,大张旗鼓的向八旗宣布,是他将豪格换回来的,是他用朱慈烺换的豪格,此举一下子就将多尔衮摆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

虽然豪格根本不相信是这样,但是架不住别人这么想,就是两黄旗的人马也都这样想,因为这太合理了,他们始终不理解杨潮白白放了豪格的用意,此举就解释的通了,原来是多尔衮跟杨潮达成了协议,私下交换的。

如此一来豪格如果兴兵攻打多尔衮,那么就站在不利的一面,就连他的嫡系人们都会心虚,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好计!”

杨潮都不由得感叹多尔衮这一招用的漂亮,既给自己找了麻烦,又打击了豪格的威望,让大家都知道豪格是他换回来的,而朱慈烺是阿济格抓的,是两白旗帮了两黄旗一次,两黄旗欠下这么大的人情,还敢攻击两白旗?

“果然是个枭雄啊!”

但是更让杨潮感叹的是,多尔衮自始至终都没有召回湖广的兵力,坚决不让巴山、三顺王和勒克德浑这几只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回北京,这样江南的侧翼始终就被威胁着。

多尔衮看的很透彻,只要湖广在清廷手里,杨潮就不敢孤注一掷的北伐。在战略高度上,杨潮比多尔衮并不高明,甚至这一次的较量,杨潮还略输一筹,放出去的豪格没能给多尔衮制造麻烦,反倒是让多尔衮以同样的方法将了自己一军,颇为被动。

刚刚到扬州,杨潮就下达命令,让吕末和谢飞合攻九江,既然清军不肯调回湖广兵力,那么让洪承畴依然扎在九江,就成了一颗钉子,不能智取,那就力敌吧!(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四节多尔衮扳回一局

杨潮之所以敢在扬州就下达命令,是因为此时他心态稳了,江南没有出现他担心的事情,大豪族们没有把朱慈烺捧起来。

其实是朱慈烺本人不同意,以他的身份,出现的第一天,苏松一带的大儒就络绎拜访,可是朱慈烺不接受他们的拥戴,而是直接让人送他去了南京,去了南京后,也不住在皇宫,反而直接住进了杨府。

显然朱慈烺在向杨潮示好,当初对杨潮一点都不待见,把杨潮都看成了眼中钉,此时却示好杨潮,不得不说经过被俘朱慈烺学聪明了。

所以杨潮就在扬州多带了几天,耐心处理了一下公务,扬州这个地方,老实说比南京方便多了,若论交通便利,扬州比南京更好一些,毕竟这里是东西南北要冲,而南京不过占了一个长江之利,之所以南京是都城,那是因为有钟山等山脉,风水上说是龙虎之地,军事上说是依山傍水,其实就是一个战略要地,作为事关商业的交通便利上,就比不上扬州了。

坐在扬州更能收到南北消息,略微惊讶的就是广东小朝廷竟然打着诛灭逆贼的旗号来攻打自己,只可惜他们派出的人物太差劲,许多男留在赣州的一千人轻松就将对方打败,而且还俘获了他们的督师李如月,已经押往南京了。

其实也不是王得仁真真差劲,王得仁拥兵十五万,堆也把赣州这一千人堆死了,但是王得仁却一点都不想跟杨潮打,小朝廷那些文官不知道杨潮的厉害,王得仁可是清清楚楚,他跟金声桓就是被杨潮的军队从浙江赶出来的,就算没有交过手。通过对比他也十分清楚,能多次打的八旗全军覆没的军队,能差吗?

但是这一切对文官来说,都是可以忽视的,他们感情上来了,什么都敢干。文人吗,都有一种浪漫主义气息。

另外还有最新的消息是,广东小朝廷发来公函,派出了以内阁首辅丁魁楚为首的使者,要来南京迎接朱慈烺,旗号是奉旨迎接先皇,可怜朱慈烺还没死就被称为先皇了。

在派人来迎接的同时,小朝廷还在南雄一带布置重兵,显然打了杨潮一下。他们也心虚了,当然也可能是王得仁心虚,他布置重兵的同时,还派人去赣州送礼解释,表示一切都是李如月的逼迫,他王得仁自己是绝对不愿意跟忠义伯为敌的。

杨潮无意与小朝廷开战,此时还将他们看做盟友,尽管这个盟友猪了一点。但是有他在起码不会内讧,原本历史上的小朝廷死于内讧杨潮还是清楚的。到目前为止,虽然小朝廷一直都跟杨潮不太合拍,但是却没有发生各地各自为战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多个皇帝、监国,令出多门的情况。

这就是杨潮对小朝廷的唯一要求,不折腾。不闹事就行,至于玩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杨潮发现他还是做一个跋扈的军阀好,挟天子这种事他实在是没有天分,郑氏也没有天分。所以不是曹操还是不要玩这个东西了。

虽然不打算追究小朝廷偷袭,就当是一场摩擦了,国共两个有大局观的势力,不也有摩擦吗。

但是得让小朝廷付出一定代价,上次郑成功请杨潮上书,杨潮本着拉拢盟友的态度上了,但是结果很显然,小朝廷没有批准,不但广州的市舶司不允许开,连福建的都没有开,其实郑氏自己运作反而更容易一些,毕竟朱慈焕是郑氏扶持上位的,可他们不自信偏来找杨潮,以杨潮跟小皇帝的关系,能够通过才怪。

那么这次就可以要求一下了,谁让小朝廷的名臣李如月被俘虏了呢,不同意,那好,就把李如月杀了,反正以李如月经常骂杨潮的架势,杨潮杀他有足够的理由,大不了被人当做公报私仇好了,其实杨潮没想杀他,只是别人肯定相信杨潮愿意杀他。

如果小朝廷连李如月的命都不在乎,那么杨潮还有后手,是你小朝廷先动武的,别怪杨潮反击了,估计有李如月就够了,不用杨潮用武力相逼,哪怕小朝廷不在乎李如月的小命,他们也乐意找一个台阶下,总好过被人打的妥协的强,毕竟以开市舶换取大臣性命,比被人架着刀子签城下之盟要好听多了。

南方的事情就是这么处理的,至于北方也不断有消息传来。

八旗内部在多尔衮的运作下,竟然一时间显得和谐了不少。

原本释放豪格是想挑起他们内斗,谁知道多尔衮通过运作,让别人都以为是他有大局意识,收获了不少老权贵的感激,他也做出了一些表示,缓和了南四旗的怨念。

甚至做出了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