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召集预备兵。
早在去年杨潮就给各县派了练兵官。南直隶、江西、浙江和山东四地,大大小小三百多州县。每一县都设置练兵官一员,负责招兵训练,平时剿匪安民,一年多时间,已经让这些士兵完成了各种训练,补充进部队立刻就能作战。
三百州县一个县是一个把总队的兵额四百人,抽调三百人总共就有十万人。
“招募十万人从军,同时再次编练二十万人,山东、河南有那么多难民需要安置,从中招募二十万轻而易举。”
杨潮立刻行动起来,这次清军四面出击,让杨潮依然感觉到兵力不足,相比清军来说,杨潮拥兵五十万不占优势,清军编练了三十万八旗新丁,加上统合八旗势力,多尔衮还能抽出十万满汉蒙八旗老兵,总共四十万八旗兵。洪承畴手里的湖广绿营不下十万,这次又受降了广东的十多万降兵,三顺王和吴三桂等人手里的汉军精锐也有近十万人。
清军兵力加起来,不下八十万。
既然清军跟杨潮玩暴兵,那么拥有人力物力优势的杨潮没必要比他们少,自己也组建八十万大军,如果因此刺激的满清根自己玩军备竞赛,杨潮巴不得呢。
只是征兵容易,选将却难,兵法曰选兵先选将,杨潮手里恰恰没有富裕的合格将领。
王璞、赵康这些人能做到总兵都有矮子里面选将军之嫌,经过这几年的锻炼,勉强合格的也就是一个李五六,一个许多男了,其他人的战略眼光还是差了不少。
不过赵康这次攻打大名府的战略倒是不错,询问了一下,才知道主要是他手下的副将李元胤在出谋划策。
这个李元胤自小跟着高杰南征北战,战斗经验比王璞等人多多了,最关键的是,李元胤还是一个读书人,理论知识虽然没有文人吹的那么厉害,但也都是成百上千年的老前辈总结出来的战争精华,对文人或许没用,但是如果一个将领既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又能结合兵法理论的话,那很容易就能培养出战略眼光了。
一个将领只有丰富的作战经验,那只是一个勇将,既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有能结合兵法理论,那才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帅才,杨潮自大一些人为,自己勉强算是入了这个门了,但是手下那些勉强能够读书识字的总兵,就实在是不太乐观。
“战术上经验重要,战略上离不开理论啊!”
杨潮不由叹道,事实也确实如此,读书认字比较认真,也一直肯下苦功学习的许多男和李五六就比其他人更进步,吕末读书能力最强,但是战阵经验却比不上其他人,但是统兵打仗也比王璞稳妥多了,起码这次如果换成吕末去攻打开封,绝对不会被吴三桂轻易的偷袭。
但是短时间内提高手下的战略意识怕是不现实。
“李元胤!”
这个李元胤不错,在芜湖的时候,他带领骑兵就堵住了豪格。最后才将豪格生擒。他也因此升为副将。
可是让杨潮提拔他当总兵。杨潮却有些不太放心,毕竟这是高杰余部,而高杰手下大多数兵将都作为俘虏做了几年苦功后被送到了湄公河开荒去了,杨潮不敢保证这个人心里没有怨念。
“还是让他留在赵康身边,继续出谋划策也不错。两人搭档起来更为妥帖!”
杨潮心里暗想。
“搭档!一文一武!”
突然杨潮不由有些好笑,感觉这就是后世主官加政委的配置啊。
暗笑一声后,杨潮突然楞了一下,对啊。这种方法自己为什么不能借鉴。
军中理论知识丰富的书生还是有一些的,将这些人组建起来,组成一个参谋团给主官出谋划策岂不是能够互补两全其美。
想到这里,杨潮立刻就行动起来,让黄元组织一次考试,跟上次考练兵官不同,上次考核更侧重军事技能,这次则是靠战略,就出了三道题目:第一道正是王璞两次攻打开封失败的原因分析,并让考生以自己为统帅的位置写出部署来;第二道则是站在吴三桂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攻打我军;第三道是站在杨潮的位置如何部署。
接着糊上名字。打散卷宗,分发到各个军队中。让把总以上的军官来分析优劣。
最后选拔出了一百个公认最优秀的,补充到各个总兵中,给一个没有职衔的参军,专门负责谋划军机,类似后世的参谋部了。
另外还有一些跟李元胤一样表现出类拔萃的人物,杨潮打算重点培养,李元胤算一个,如同能够证明他的忠诚,杨潮不介意提拔他当总兵,还有一个人物叫做吴日生,这人比较特殊,因为他是一个文人。
吴日生本在史可法帐下做幕僚,扬州被围的时候,他突围逃了出去,带着几十艘战船和水兵逃到了瓜州,后来他被杨潮安排到了吕末帐下统领水兵,尚可喜在江西大造战船然后攻打徽州,将吕末帐下的水兵打的大败。
后来这个吴日生脱颖而出正是因为打败了尚可喜,他的水兵是从瓜州跟来的,算不上什么精锐,但是水性是不错的,尚可喜攻打徽州,吴日生水军打败几乎是全军覆没,然后这些水兵和战船都被尚可喜扩充到了自己的军队中。
虽然打了败仗,但是吴日生却给尚可喜安插了一些钉子,原来那些投降的水兵中,大多都是他安排好的,后来吕末一反击尚可喜,这些驾船的水手立刻跳进了水里,将船给凿沉,导致尚可喜大败。
吴日生因此也被提拔为副将。很显然他跟杨潮军中的军官不同,杨潮的军官都是一步一步打出来的,而他先是有理论,然后通过实践,殊途同归,显然也是合格的军官。
杨潮不知道的是,这个吴日生在原本的历史上,就组织太湖起义,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大败过清军,在太湖上聚拢了上千条船只,让清军头痛不已。
从吴日生这里,杨潮不由想到文人也有很能打的,比如朱大典在金华。
但是朱大典这人的人品不好,太贪腐了,杨潮可不敢用他,万一侵吞军饷那就坏事了。
不过能打的文人可不止朱大典一个,杨潮脑子里立刻闪念过两个人。
“哎,怎么把这两个人忘了!”
一想到这两个人,杨潮自己都不由有些激动起来,民族英雄啊,一个是阎应元,这毫无争议,“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的江阴典史谁人不知,立刻派人查问,果然阎应元还在江阴,依然默默无闻的做着典史,而县令是另一个典史陈明遇。
马上下文书,将阎应元调往王璞部做参军,希望他能像历史上那样脱颖而出吧。
另一个人则是张煌言,找这个人费了一番事,因为此人先是跟朱慈焕到了福建,后来又去了广东,踪迹一时失踪,过了一个多月他自己冒出来了,原来是躲过清兵,走海路绕路找到了郑成功,主动投了谢飞。
杨潮索性就指示谢飞留下此人,但是因为此人是举人,有功名,一直在兵科和兵部做文官,所以不好给他安插一个军职,就借口请教军略将他挽留在军中,而张煌言则一心想要收复广东,重新迎回朱慈焕,乐得留在军中,还拖郑成功给朱慈焕送去一封信,表示愿意留在谢飞军中做督师。
虽然一时间选拔不少人才,但是还是缺将,尤其是缺能征惯战的主将。
“是时候把宋坤召回来了。把他留在西贡实在是太浪费了。”
杨潮把目光看向了南边。
沿着中国的海岸线往南三千里,哪里有一个宽阔的三角洲,叫做湄公河三角洲,沿着一条叫做安通河的河流而上,一群中国工匠寻找到了一处最佳的建造港口的位置,经过一年的建设,这里已经已经是一座颇具规模的港口了,能够停靠三十艘大船。
杨潮给这个港口起名字叫做西贡。巧合的是这里还真的跟后世的西贡位置接近,而安通河也因为西贡的名字慢慢被叫做西贡河了,而这条河流后世还真的改名字叫做西贡河。(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节初具规模
沿着西贡河上溯,一只规模相当的船队缓慢而行。
其中最大的一艘船上,一个四十来岁模样的汉子,拿着望远镜不停的遥望,看到两岸平坦的土地上都长着荒草,汉子心里就跟猫爪的一样。
这么好的土地,却白白荒芜在这里,真是让人很不舒服。
不过他来了就好了,因为他身后的船队里有大量的种子、厨具以及最重要的开荒者。
黄冲,杨潮军中军功考核司主事黄元的父亲,也是狮子山下拥有三千亩地的大地主。
但是他却被杨潮煽动来到了湄公河开荒。
换做一般的地主绝对不会受这个罪,可是黄冲不是一般的地主,他过去不过是个小把总官而已,出身不过是军户。
一分一厘都是他自己用汗水换来的,因此他格外珍惜自家的土地,可是杨潮告诉他只要他原来带人来湄公河开荒,就给他分一大片土地。
黄冲家里有三千亩地,也是很大一片土地了,但在杨潮许诺的十万亩水田之下,黄冲完全没有任何抵抗力。
十万亩啊,这可是一千顷良田,良田千顷这是标准的大明豪族的配置。
黄冲不敢想象光靠他一辈子,竟然就能将家族提升到豪族的水平,不提这个野心,仅仅是那十万亩的数字冲击,就不是他这个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军户能够抵挡的了的。
所以他二话没说,抛下老婆孩子,一个人就来到了湄公河。埋头苦干了一年多快两年。现在他已经成绩斐然了。
今天他带队打算去上游开拓一片新的垦殖区。
这已经是他即将建立的第十个垦殖区了。两年不辞辛苦,几乎天天在带人选地方垦荒,搭建营寨中度过,每一个营寨就是一个开荒的中心,然后向四方拓展,每一个这样的营寨必须拥有十万亩以上可供开垦的靠水平地,土地还要肥沃。
这样的土地在大明几乎很难找到无主的荒地,可是在湄公河这里到处都是。不是这里没人种田。而是太稀少了,安通河往北一百里才是越南阮氏集团的边疆,哪里有一些分散的村子。
而往南则是柬埔寨人的土地,可惜柬埔寨分裂,湄公河这一带是柬埔寨福王的领土,但是常年的内战让这里人烟稀少,估计总共加起来也就是一两百万人,分散在庞大的土地上,往往走上百里都未必能找到一个柬埔寨人的村寨。
就算是遇到了柬埔寨人的村寨,碰到庞大的船队。武装的垦殖者,他们也只能祈祷这些人不要抢夺他们的土地和财物。绝对不敢招惹。
另外就是贬低的盗匪,但是也绝对不是这些杀人如麻的兵痞的对手。
一个垦殖区放置一千人,拥有十万亩以上的优良土地,平均下来一人就有一百亩地了,在黄冲看来,这些人不知道哪辈子修来的福气。
一切都很顺利,唯一让黄冲不满意的是,开荒的速度还是太慢,跟他在新江口的时候没法比,不是这些人干活不够卖力,而是他们的手太生了,很多东西都要黄冲手把手的教,这些人中绝大多数也都是农民,可是很多是北方的农民,以前甚至没有见过水稻。
另外就是太缺乏各种资源了,到现在为止,每年还需要花费十万两银子去会安购买粮食、农具和牲畜等物资。
相比起物资来,人力尤其缺乏,黄冲手里现在只有两万人不到,正是贫乏的人力,限制了他开拓垦殖区的速度,杨潮承诺开垦一百万亩土地,移居十万人,他就算完成了任务,可按眼下这种速度,他不知道何年何月他才能够达成所愿。
地方黄冲早就选好,这次就是带人来耕种而已,望远镜中终于出现那个支流还有他立在河滩上做标记的木桩的时候,黄冲露出了笑脸,这里距离河口大概三百里,距离西贡港口一百五十里左右,这片两河交接的冲击平原足够开垦出三十万亩土地了。
船只很快上溯到了支流上,往前走了五里,这里有一个隆起的土丘,黄冲让人停下来,开始卸船,将上面的木材、砖瓦先搬下来,熟练的指挥大家先建立营寨,用木头围起一圈木墙,然后在里面搭建房屋。
十天时间就将房屋盖好了,上百间以原木做墙,上面铺设茅草,然后抹泥盖上瓦片,简单实用,最关键是便宜,木头都是港口附近的山林里砍伐的,茅草是就低打的,只有瓦片是买来的,黄冲已经向南京要求烧砖瓦的工匠了,可惜杨潮始终没给他派来。
等待物资的闲暇时候,黄冲也组织人自己烧过,可惜都没有成功。
房屋盖好后,就是将粮食、种子和农具等物资搬运下来,接着还要带这些人烧荒,然后平整土地,挖掘灌溉渠道。
相比西方人开拓殖民地,杨潮派来的这些人真是幸福极了,杨潮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保证,基本上是一步到位,连水利工程都修建好了。
忙完这些大概需要两个月时间,然后这个垦殖区才能够自己运转起来,速度还是太慢,一年也就能开拓五六个而已。
不过黄冲也不是笨蛋,他已经挑出了十来个庄稼把式,是从湖广跟着张献忠打南京的时候被杨潮抓了俘虏,种地的本事不在黄冲之下,黄冲把他们挑出来做自己的帮手,答应给他们分配三千亩土地,这些人就愿意卖力干活了。
“已经十个寨子了,去年跟今年开出来的土地有三万亩了,虽然是生地,但也足够一万人的吃食了。明年应该能多开几个,争取一年开十个寨子,开出五万亩土地吧。”
建立好这个营寨之后,黄冲带了少数几个工匠返航。
五天之后才返回西贡。跟驻守这里的宋坤见面后。宋坤异常的高兴。
问明缘由后。黄冲又是嫉妒,又是伤感。
“宋大人真的要走吗?”
“走!怎么不走,这里都把老子的屎憋出来了。老子以为大都督把俺忘了呢。终于让俺回去打鞑子去了,留在这里整天跟蛮子打交道,太没意思了。”
杨潮之所以将宋坤这样的精兵强将派到西贡来,只是因为对这块土地的重视,经营好了这里可是不输给江南的大粮仓,养活几千万人是没有问题的。
只不过真的有些浪费之嫌。毕竟这里没有什么有威胁的力量,宋坤主要的作战就是对付强盗,可是一年多强盗早被他打怕了,西贡周边五百里内,已经没有一个盗匪窝了。
其实相比盗匪,真正危险的是疾病,很多士兵水土不服拉痢疾,跟宋坤来的五千精兵,已经有一千人长眠在这块土地上了,剩下的士兵一个个也士气低落。归心似箭。
现在终于能回去了,不仅是宋坤。士兵们也跟过年一样,说起过年他们好像过年时候都没有什么兴致庆祝。
“以后这里就拜托黄大人了。”
宋坤呵呵笑道,口气中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味道。
黄冲不由苦笑:“还能如何?只希望赶紧做完,在下也早日回去。”
宋坤鼓励道:“你不是做的越来越顺了吗,去年才建了三个寨子,今年都建了七个了,明年建十个不成问题。后年,最多大后年,这里就能有十万人。”
黄冲摇摇头:“眼下才三万人我都忙不过来了,十万人真的管不过来啊。”
宋坤嗯嗯的敷衍着:“本官回去后一定给你求求情,让大人派几个书记官过来。你儿子不就是书记官吗,叫你儿子过来父子团员可好。”
黄冲连忙摇头:“万万不可。在下累死累活可不就是为了儿子吗,不可废了他的前程。他留在大都督身边,比留在这里好一万倍啊。”
宋坤点点头:“那倒也是。看看那个黄凤府,过去就是以破书生,听说现在可神气了,在南京那是呼风唤雨啊。你儿子好像接的就是他的位子,将来你们黄家可要大显了。”
黄冲忙道:“借吉言,借吉言!”
他答应杨潮来这里垦荒,何尝不是想用自己卖命给儿子的前程上加码呢,真要成为豪族,光靠土地可成不了事,还得儿子有个官身才行。
送走了宋坤之后,黄冲没来由感到一种孤寂感,人在他乡这种情绪尤其可怕。
孤单之下,只能用工作排解,黄冲一口气连建了两个营寨,这时候手里剩下的人只有三千了,这三千人要防卫码头,要砍树,要盖房子,还真的不能在拉去种地了。
南京。
宋坤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终于回到了阔别两年的故乡,他感觉自己想哭。
杨潮亲自迎接了他,在码头上架起了一千门大将军炮,放空炮欢迎他们。
“好样的!你们成绩很大啊,都十个垦殖区了,开出了三万亩地。今年可以再给黄冲送三万人过去了,应该不用我在给他们送粮食了吧。”
杨潮大摆筵席招待宋坤和士兵,席上大大夸奖了宋坤一番。
宋坤却多了些多愁善感:“太苦了啊。五千兄弟跟我去了,回来了四千人,真是无脸见他们的爹娘。”
杨潮也有些伤感,但是却觉得很值:“放心吧。他们的家人会妥善安置的,他们都是英雄,相信我,你们今天的牺牲是值得的,后世子孙一定会感激你们,会给你们建庙供奉。”
这一点杨潮不仅是用来安慰宋坤,而是他确实是如此,湄公河三角洲到手了,虽然牺牲了一千人,可是值得,每一寸土地都是用鲜血浸染过的,都是祖宗流血流汗拼来的。(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一节第二轮改革
宋坤回来后,他所部在湄公河吃了两年苦的四千人,统统官升一级,扩充到五万兵力,宋坤升为总兵,成为杨潮手下第十个总兵。
同时杨潮联系郑氏,又给湄公河殖民地送去了三万人,并且选拔了一批官员,为首的就是黄冲的儿子黄元,杨潮认为黄冲在哪里经营了两年多,他儿子去了更容易融入进去。
于是黄元就成了湄公河第一任总督。
而随着这一批官员的委派,殖民地才算是正式开张,这也是杨潮计划中的第三年,需要殖民地自给自足的一年,过了今年,杨潮就不打算哺育这里了,他们得独立运作起来。
阳春三月。
距离去年的大战已经过去了四个月,杨潮军队扩充到了八十万,除了新任总兵宋坤统领五万人,炮兵总兵胡全统领三万人之外,其他各个总兵的兵力都超过了五万人,尤其是山东的李五六和归德的王璞,两人各自统领了十五万大军,赵康的骑兵也稍微扩充,拥有骑兵六万。
山东部署了三十六万大军,还有郑永旺八万大军防守凤阳等府,孙长福六万人坐镇淮扬两府,江北总兵力达到了五十万。
江南兵力虽然只有三十万,但也足够压倒洪承畴了。
因此杨潮觉得该到了发动攻势的时候。
宋坤急着求战,但是杨潮觉得他手下新兵太多,而且从湄公河回来,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