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243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43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了这个屈辱,忍受不了妻女被缅人侮辱,自杀而亡。

尽管这样,还是有三千人左右,被押送到了缅甸的东吁,这时候缅王派人送来了粮食,送来了各种物资,态度还算是友好,这时候心惊胆战的朱慈焕才松了一口气。

而将朱慈焕吓到缅甸来的吴三桂,却舒服的坐在昆明城中,过去孙可望打造的冀王府,后来隆武皇帝的皇宫中,他手下只有一万人,别说追击隆武了,就是占领云南都够呛。

他庆幸不已,没想到隆武皇帝竟然跑了,不然仗着昆明的城池,几万的守军,吴三桂长途奇袭,没有后勤,没有援兵,几乎没有任何胜算,可是皇帝的命他金贵了,金贵到他自己不敢冒险,手下的大臣也不会让皇帝冒险,于是皇帝跑了。

杨潮已经到了淮安,他的身体恢复了一些,急火攻心了,报的希望太大,失望也就越大,以前打着北伐的皇子跟清军交战,无论胜败,他都从来没有这样过,可是这次眼看成功在望,却突然功亏一篑。

杨潮觉得自己还是年轻,城府不够,就好像刚刚出逃的伍子胥,过不了关能够急的白头,要是后来当了丞相,报了仇的伍子胥,恐怕泰山崩于前也会面不改色的。

虽然城府修养还不够厚黑,但是智商却还在,杨潮早就清楚的认清了眼前的形式,知道事不可为,只能用最大的努力纠错,用最大的努力亡羊补牢了。

河南是不用想了,甚至湖广都丢失了,杨潮只能让宋坤稳守广西,并且让吕末坚守长沙和武昌府,尤其是武昌府这个链接荆襄汉水的枢纽,如果万不得已,长沙都可以放弃,但是武昌绝对不能放弃。

船队在清江浦要过船闸。

很多物质甚至卸下来从陆路转过去,然后船只轻身过水闸,到另一侧在装船。

杨潮看到一辆辆经历硝烟的炮车,拉着沉重的大炮在低头用力的马儿拉拽之下,犁出深深的车辙。

不久前下的一场大雨让地面十分泥泞,很快炮车就陷入了淤泥中,聪明的士兵们找来了一根根目标铺在了车辙位置,车轮在木板上终于可以正常行驶了。

两条长长的木板从车轮下往前眼神,形成两条木头铸就的道路,蜿蜒曲折,让人有一种不知道它通向何方的感觉!(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七节家族产业

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大败的消息不可避免的传遍天下,杨潮没有试图封锁消息,反而将正确的消息通过报纸明发天下,告诉大家大都督府可以保护大家的安全,杨家军绝不放一个鞑子进入江南地区。

但这无济于事,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各种物价飞涨。

大都督府倾尽全力稳定粮食价格,只要粮价稳定,饿不死人,就不会乱。

幸好手里的粮食还有两千万担,段时间内遏制住粮食不理性的增长,将粮价限定在二两一担的范围。

但是这两千万担无济于事,用作军粮确实够一百万人吃个几年了,可是大都督府下辖的人口至少八千万,这点粮食两个月都不够吃,所以要打压下粮价,还得找各大粮商商议。

江南最大的粮商已经是王家了,王潇跟杨潮关系一直密切,但是王家却不是靠杨潮的关系起家的,也不是靠杨潮的关系发展的,他们本来就是很大的粮商,经营漕粮的大鳄,跟杨潮结交只是求一个安全。

因为背靠杨潮,王家不用担心被朝廷打压,因此这些年虽然市面不稳,但是他家的粮食生意做的反而是蒸蒸日上,没有湖广的粮食供应,江南地区只能自产自销,而王家恰恰在江南拥有无人能比的经营网络,运河上他们家的船每天都能看到,上万艘漕船让他们有能力十日内向任何一个城市输送上百万担漕粮。

杨潮紧急约见王家,只要王家肯出面稳定粮价。这市面就不会乱。

这次是王家当家人亲自出面跟杨潮谈。当然中间引荐的还是王潇。

只是这段时间王潇有些意志消沉。他帮王家开拓了盐业产业,并且开通了直接从海路从海州购进食盐的通道,盐业生意让王家又提升了一个台阶,已经是江南当之无愧的大豪商。

可是功成之后,王潇却发现家族可以打压他,他可不想身退,他年纪轻轻正是开拓进取的年华,但是王家却要他回南京经营。继续经营那个小杂货铺。

王潇回到南京之后,哪里有什么心情搞那个小杂货铺,反而成天沉湎于酒色之中,天天流连秦淮河,直到这次引荐他爹,他一直都没有跟杨潮见面。

王老爷叫做王义和,他已经很老了,头发花白,精神不振,甚至连眼神都有些浑浊。完全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年老之人的模样。

不过王义和年轻时候,也是一个人物。

王家先祖曾是元代的运兵。后来到了大明,依然是运河上小小的运兵,到了三代之前,王家人才摆脱了军户限制,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在杭州立足,变成了一个商户。

传到王义和的时候,家中本来已经拥有了良田千亩,商铺八间,还有漕船数十艘。

但王义和兄弟们闹分家,王义和眼光独到,他放弃了大家杀红眼的田产,只要了那几十艘漕船。

之后的经营,就是一个可以成为经典的中国商人发展道路了,他勾结当地的漕运衙门,倒卖官仓陈粮,扩大船队,开阔商铺,接着万历时期,虽然政治昏聩,经济上却十分平稳的泰平时节,王义和在杭州、苏州、扬州和淮安四大运河城市,建立了上百个粮铺,并且组建了数千艘漕船,成为了一个可以直接沟通户部,跟漕运关系密切的大商家。

但是漕运生意做到这种程度也就到头了,王义和就又开拓其他生意,南京的杂货铺,就是这时候开张的,目的是在家族南北商业网络之外,在开拓一条东西网络,只可惜太平年月结束了,崇祯年间的各种战争,让这个杂货铺一直都没有什么发展。

当然也跟这时候王义和已经老了,精力、魄力都有些不如以往有关系。

王义和见到杨潮十分的惶恐,杨潮却很尊敬他,请他喝茶、上了些点心。

然后跟他谈粮价的问题,王义和一口答应,表示他家的存粮都可以借给官府。

接着又跟王义和说了下王潇的事情,杨潮也一直对王家这种用人态度十分抵触,王潇立下那么多的功劳,到最后还是被剥夺了一切,人情上确实很让人难以接受,就是这经营理念也不太对劲,王潇这么一个人才,白白放过,不是什么经营之道。

王义和十分沮丧,他也觉得深深对不住王潇这个庶子,可是他有难言之隐。

王家作为大家族,内部关系复杂,王义和的嫡妻是当地望族,实力庞大,嫡妻所生的三个儿子在王家一直地位超然,早就有独霸家产的野心,虽然大明律规定无论嫡庶都拥有平等的继承权,可以平分家产,女子都能分一半,可是大明律这种东西,到明末已经沦落到了权势人物手里的泥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如果真正的跟嫡子争产,王潇别说争不到什么,可能到了最后性命都会不保。

当然现在的王潇也今非昔比了,跟杨潮关系莫逆,反倒有可能压制住嫡子们。

但是王义和不想看到众子争产,所以他只能一次一次的委屈王潇,他知道这个儿子能力很强,就算没有了家族产业也饿不死,所以将南京这个投资甚大的杂货铺交给他,希望他能以此为生。

而那几个嫡子,一个个都有豪族为后盾,自幼就沾染了当地的豪族习气,不喜经商,虽说打着耕读传家的旗号,但是读书科举是没有希望的,也最多会吟几首歪诗,画几副劣画,在就是勾搭青楼女子,自命风流之类的。

可即便如此,王义和还是只能将家产大多数交给这几个嫡子,只能分给一些像王潇这样的庶子一丁点产业。让他们自己开枝散叶去。至于王家的主业。只要那几个嫡子不是太过胡作非为,以王家在当地经营的人脉和势力,能够看到未来百年的富贵。

从汉代开始官府推行的推恩令,废除了长子继承制,当一个富贵之家当家人身死之时,众多子嗣平分家产,往往一个豪富就变成了大富,大富变成了中富。一年一年,中国就没有了累世巨富之家。

中国的家族产业也就很难维持上百年的时间,像这种有多家商铺、作坊的工商业家族,也往往会将商铺分下去,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

著名的张小泉剪刀,在张小泉死后,就分成了许多家,都在用张小泉招牌,他的嫡子不得不在剪刀上打上自己特有的标志用以表示自己才是正宗。

扬州盐业在万历年间,徽州汪氏家族一度垄断了一半以上食盐销售。要不是后来汪家倾心于读书科举,家产分为数家。乔承望这种人物怎么可能在扬州做大。

“哈哈,王老爷多虑了。既然不想分产,何不分股呢?”

杨潮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于是立刻就建议道。

“分股?”

王义和显然没有这个意识。

“没错。家产不动,分为百股千股,各家分若干,留下遗书家规不得分产,只可分股。如此一来,则千百年家业也不会变动,后世子孙仅凭股份多少分红,岂不既保住了产业,又活了后世子孙。”

王义和浑浊的眼睛顿时一亮,明代已经出现了股份的概念,不然也不会有合伙做生意的说法了,晋商甚至出现了身股这种后世干股的概念。

但是王义和很快就又暗淡下去了,叹道:“立家规又如何?后世子孙不孝不尊又如何?败家多败于逆子。”

王义和的几个兄弟中,当年瓜分了大多数家产,那些可以传世的良田还不是被败光了,有几家破落的连饭都吃不起。

杨潮深思了一下,大明律有规定儿子无论嫡庶长幼都有权分到同样的家产,这是防止豪族做大,但是这在农业时代确实有用,从上杜绝了大诸侯的形成,汉代的诸侯王一次次分封土地之后,就无法形成对抗中央的力量,也不会出现秦汉三国时代项羽家族、曹操家族那种,动辄子弟数万的大豪族,可以起兵造反。

但是到了工商业时代,一代代财富瓜分下去,尤其是商铺、作坊这种产业也分下去后,一代人的积累顷刻间瓦解,然后后世继续积累,根本不能够形成大的规模产业。

杨潮突然道:“如果有法律保证呢。只要王老爷把遗嘱让官府保证,跟各方签下契约,官府世世代代的保证契约!”

王义和愣了一下,眼神闪烁,过了许久,他突然跪在地上,老泪纵横,他以为杨潮帮他帮到了要专门立法的程度。

杨潮赶紧扶起他:“这不是为你王家一姓,而是为了天下万家。”

杨潮就是要将一个个产业家族变成家族产业,让这种不断的分家分产的现象杜绝,杨潮认为,只要这种庞大的家族产业能够延绵一两百年,基本上不可能不过渡到产业资本,工业化肯定就会被推动起来了。

跟王家达成协议之后,很快就找其他大粮商沟通,有杨潮出面,这些人还不敢不卖面子,统统表示不会囤积居奇。

反正这次的物价飞涨,完全是因为恐慌而引起,并不是真的缺粮了,浙江、江西都是产量重地,江南也不完全是靠湖广才能养活,这三地加起来不输给湖广。

所以一个月之后,看到情况跟以前也没有两样,还不是大都督府控制江南等地,清军在外围包围,始终打不进来吗,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不过是几年前的老状态罢了,所以粮价就慢慢平稳了,其他物价也都平稳下来。

花了一个月平复物价,同时调动兵力,稳守了北方防线之后,抽调了许多男、谢飞二十万大军南下,发兵湖南,这个地方绝对不能让给洪承畴,没有了孙可望等大西军掣肘后,洪承畴占领这里,就可以完全发力对付江南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八节工业革命萌芽

新书《大国崛起1900》,请大家收藏一下。

——————————

这次北伐虽然失败了,消耗了海量的物质。

为此杨潮卖了五千万债券,加上去年的一千多万盈余,今年流入市场的资金就有六千多万两,几乎跟以前的流通量平齐了。

但是也不完全是坏处,因为这些银子并不都是变成了豪族的银子,挖个坑埋了。

绝大多数其实都变成了棉布、铁甲、兵器,也就是说流入了纺织作坊、铁作坊等产业。

受此刺激,江南出现了大量的大型工场,松江一带拥有千架织机的工场达到了百家。

这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萌芽了。

其实杨潮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这种大型手工作坊的出现,会被称作资本主义萌芽,杨潮以为资本的聚集现象从人类历史上就开始出现了,大商人那一代都有,可是为什么只有这种产业资本的聚集现象,才被称作资本主义萌芽。

在杨潮看来,这种现象无非是工业革命前期的表现,是工业化开始的基础而已,因此杨潮觉得叫工业革命萌芽都比资本主义萌芽要合适的多。

无论如何这种萌芽出现了,而且受到了战争的滋润,也许资本主义因战争而起,跟这个资本主义萌芽能够扯上一点关系,因此而得名?

杨潮觉得这种萌芽值得大力扶持和培养。

在家中修养了一个月时间,杨潮就开始马不停蹄的行动了,这次北伐的失败。让他看到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对满清形成压倒性优势。自己还得加强力量建设。他必须耐着心,不能急于求成,文明输给野蛮的事情比比皆是,甚至是一种潮流,他可不希望自己也变成这样。

先去了一趟新江口。

这里过去是一座大营,可是现在大营的作用已经降低,生产基地的作用凸显出来。

杨潮招募了五万工匠,这里日夜不息都有工匠工作。

但是五万工匠中。有十几个却格外的显眼,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格外出色,而是他们长的太过奇怪了。

因为这些都是洋人。

十几个洋人刚刚来到大明的时候,他们是抱着一种高傲的姿态来的,因为他们来自一个新兴的帝国。

这个新兴帝国不是英国,不是荷兰,甚至不是三十年战争后称霸大陆的法国,而是同样在三十年战争中崛起的瑞典。

瑞典这个国家,在维京海盗时代之后,就沉寂了下来。几百年来都被欧洲文明视作野蛮之地,跟俄罗斯是一个水准的货色。

但是三十年战争中他们却在英雄国王古斯塔夫带领下。以疯狂的速度崛起于欧洲,维京海盗遗留的精神加上近代军事组织,让瑞典军队打遍天下无敌手,纵横整个德意志大陆。

瑞典军队强的原因无非是三点,第一是超强的勇武精神,第二是严密的组织纪律,第三则是先进的武器装备。

第一点很好解释,维京海盗的后代,自然保留了大量祖先的精神,文化这种东西,传承的时间远超人的想象;第二点则是因为有荷兰人莫里斯发起的新的军事改革,瑞典人引进了这种改革,加强了步兵、骑兵和火枪兵的几率性;第三点则让人有些意外,那就是瑞典此时已经是一个军事工业的强国了。

瑞典人独立不过百年,经历了两三代国王而已,之前他们不过是丹麦亡国治下的一块贫瘠的牧场而已。

独立后,在瓦萨王朝的治理下,吸引荷兰人投资。荷兰人的工商管理组织知识,加上瑞典丰富的铁矿和森林资源,让瑞典形成了发达的军事工业产业,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军队才能够大显身手。

瑞典的工场几乎都是荷兰人经营的,因此杨潮委托荷兰东印度公司招募的铸炮工匠,也都是瑞典的工匠。

这十几个工匠刚来大明的时候,还很高傲,但是很快就震惊不已,新江口五万人的大型作坊就够让他们吃惊了。在工业革命之前,东方人特有的组织能力,是西方世界难以想象的,没有高度的服从性以及超强的组织能力是不可能修建长城、开挖运河的,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治理黄河。

瑞典工匠同时还发现,大明工匠的手艺一点都不输给他们,甚至在很多方面还有独到之处,因此很快就收起了一个新兴帝国臣民特有的高傲。

不过瑞典人也有自己的特长,也很快得到了新江口工匠的认可,也不鄙视他们是蛮夷,双方倒是其乐融融起来。

瑞典人的第一项长处是铸炮方法,第二项则是加工技术。

铸炮方法没什么特殊的,东西方都是把铁水融化了注入模具中而已,可是融化铁水的高炉却不相同,大明使用的是竖炉,甚至是敞口融化,炉温不高,一般都不会超过一千度,甚至需要特殊处理才能将生铁融化。而西方人已经采用了水力鼓风的高炉,炉温大大提高,达到了一千度以上。

高温,就是秘密。

其实中国人早就掌握了高温炉的秘密,比如烧制瓷器的磁窑温度最高都能达到一千四百度,可是没有应用到铸铁上来。而西方人过去常年没有掌握制瓷工艺,很大的原因就是窑温没掌握。

高温烧炉的技术中国人用到制瓷上,而西方人用到了铸炮上,如此而已。

革新了高炉之后,让新江口铸炮的质量有所提高。

瑞典人的第二项技术,则是炮筒镗床,一百多年前达芬奇就已经设计出了机床的图纸,三十年战争中西方大量使用火炮,因此镗床技术大幅度提高。

大明人却还在使用人工清理炮膛,因此这项技术也让工匠们佩服不已。

尤其感兴趣的是宋三金,他正是发明了铁模铸炮的那个少年,不过此时也已经变成了一个年少有为的青年了,身份上更是新江口最年轻的大匠,是学徒、师傅、大匠和匠头四级工匠制度的第二级。

正是在宋三金的帮助下,瑞典人才在短短三个月中就复制出了西方的炮筒镗床,只是这种镗床和铸炮炉一样,都需要水里,杨潮不得不让人在钟山中开辟另一处新的工场。

宋三金在这个以瑞典人和大明炮匠组成的大炮工场中如鱼得水,镗床这种机器让他痴迷,他不断的研究,改进了数处,性能上甚至比原装的西方镗床还要好,这就是技术的对撞产生的溢出效果。

宋三金以水力镗床为原理,还制作出了钻床,取代了以往需要用人钻枪管的工艺,将鸟铳生产速度又一次提高,一个月江南生产十万根鸟铳已经不是问题了,杨潮有条件让所有士兵都装备鸟铳。

但是宋三金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工场要建在山中,水力总是受影响,丰水期还能满足生产,可是在旱季就不行了,哪怕建了一座水坝也不行。

宋三金已经在研究如何利用长江大水车的动力了,如果能用长江的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