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传奇-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勋睿的脸上带着微笑,和钱谦益、陈于泰等人闲聊,多说到了文震孟的往事,至于说陈贞慧、冒襄、侯方域和方以智等人,还不是郑勋睿关注的重点,虽说这几个人之中,唯有侯方域的年纪比他小一些。
感触最多的还是陈于泰。
陈于泰是殿试榜眼,与郑勋睿同在翰林院做事情,当初依靠周延儒,肯定能够谋得光明的前途,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周延儒辞去内阁首辅,一切都化为泡影,作为胸怀大志的殿试榜眼,陈于泰是有些不服气的,现如今,郑勋睿成为了朝廷三品高官,探花杨廷枢也成为了左佥都御史、山西巡抚。
可是见到了郑勋睿之后,陈于泰忽然觉得自惭形秽。
郑勋睿身上表现出来的气质,绝非他和钱谦益等人能够比较的,那是一种霸气,不怒自威,胸有成竹,时时刻刻都能够掌控一切,与读书人所流连的风花雪月完全不一样。
再看看陈贞慧等人,表现出来的都是年少轻狂,好大喜功,甚至是夸夸其谈。
陈于泰一直想着从郑勋睿的表情之中看出什么,按说依照郑勋睿这等的能力,对于陈贞慧等人的表现,应该是不满意的,是有些鄙夷的,可是从郑勋睿的脸上,丝毫看不出这些。
这让陈于泰突然有了一种不一般的看法,或许自己坚持的东西,与郑勋睿所坚持的东西,的确是有差距的。
陈于泰很清楚,此次钱谦益之所以召集众人前来吊唁文震孟,一来是文震孟在苏州读书人之中的名气,殿试状元,而且是内阁次辅,可谓是达到了读书人最高的境界,二来就是因为郑勋睿的影响,短短三天的时间,杨一鹏、徐光启、周延儒和董其昌等人来吊唁,已经表明郑勋睿的影响力不一般,能力也不一般。
交谈的气氛,刚开始还是不错的,可是慢慢的有些变化了。
主要的变化还是来自于陈贞慧等人。
钱谦益率领诸多东林党人前来吊唁文震孟,是想着与郑勋睿之间缓和关系,或者说不愿意太过于与郑勋睿敌对,钱谦益的心思可谓是老辣的,可他的这番良苦用心,陈贞慧等人是难以理解的,交谈过程之中,陈贞慧等人一直都在吹捧钱谦益的才学,而且时不时的表露自身的才华,年少轻狂的姿态慢慢表露出来。
陈于泰首先开始担心,不断的插话,有时候甚至直接打断陈贞慧等人的话语。
可惜钱谦益没有任何的表现。
这让陈于泰感觉到一丝的悲哀,钱谦益回到家乡之后,主持东林书院的事宜,成为了东林书院读书人崇拜和敬仰的对象,慢慢有了自我陶醉的表现,习惯于众人的吹捧了,当然钱谦益的学识还是不错的,可这些学识与真正的做事情之间,还是有差距的。
郑勋睿一直都很平静,交谈氛围的改变,他岂能感受不到,若是换做其他的场合,他早就出言讥讽了,但今日不行,毕竟是文震孟的葬礼,死者为大,不管有什么事情,都是要克制和忍耐的。
郑勋睿的平静和大度,没有能够惊醒陈贞慧等人。
年少轻狂是能够理解的,任何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有着一定学识的年轻人,往往都是眼高手低的,大言不惭评论朝政,评论朝廷之中的任何一位大人,他们在步入朝廷,真正开始做事情,遭受到一定的磨砺和打击之后,就能够真正的沉下来,踏踏实实做事情了。
郑勋睿是穿越之人,能够很清楚的认识这一点。
其实郑勋睿也在仔细观察,陈于泰老练很多,毕竟在朝廷之中遭受过打击,显得成熟很多,反观钱谦益,表现就差很多了。
郑勋睿有些不明白,作为东林党人的领袖,作为遥控朝局的大儒,钱谦益的表现应该是成熟睿智的,可今日面对几个后生的吹捧,却显得理所当然,钱谦益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看透了很多的事情,如此场合,表现应该是冷静的,在陈贞慧等人出言吹捧的时候,至少是温言训斥的。钱谦益的表现,还不如陈于泰。
郑勋睿可不会小看这件事情,这背后反映出来的含义是不一般的,这说明东林党人已经很是骄狂,认为自身把持了朝政,认为东林书院已经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向往之地,认为接受膜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这样的认识很可悲,但也预示着郑勋睿今后面对的困难会愈发增大。
交谈不过一刻钟的时间,郑勋睿几乎没有开口说话了,陈贞慧等人对钱谦益和东林书院的赞誉,已经没有了什么顾忌,特别是冒襄和侯方域两人,侃侃而谈,引经据典,有些故意这样做的味道了。
郑勋睿站起身来,面带微笑对着众人抱拳,言外面还有诸多的来客需要接待,请钱谦益等人在书房暂时歇息,一会有专人来请他们去赴宴。
郑勋睿离开之后,陈贞慧等人开始了毫无顾忌的埋怨,意思是郑勋睿架子太大了,钱谦益老先生专门来拜祭,居然不能够陪着,还要去接待客人,这是公开的挑衅,侯方域和冒襄两人言语攻击更是厉害。
到了这个时候,陈于泰忍不住了,开口说了几句话,大意是郑勋睿的确很忙,能够专门抽出时间来陪着说话,就很不错了,要求不要太高了,人家不是什么事情都要按照众人的要求来做的。
第二百九十一章胜利在望
六月十九日,文震孟的灵柩出殡。
按照规矩来说,作为孙婿,郑勋睿需要过了头七才能够离开,至于说文谦康,那就需要守灵三年时间了,好在文谦康身无官职,守灵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崇尚儒学和程朱理学的大明官吏和读书人,对于守灵是非常看重的,若是官吏的父母病逝,官吏必须辞官守灵三年,称之为丁忧,当年身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因为父亲去世之后,没有丁忧,依旧在内阁首辅的职位上面,受到了几乎所有朝廷官吏的攻击。
郑勋睿的时间其实非常紧张,四川剿灭流寇的事宜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他很想早点离开苏州,赶赴夔州,可是既然回到苏州参加文震孟的葬礼,那就按照规矩办事,至少需要等到头七过后,才能够离开苏州的。
文震亨有一个月的假期,这是皇上御批的,作为弟弟的文震亨,同样不需要守灵。
连续几天的时间,郑勋睿和文震亨的交流是很多的,两人说到了很多的话题,而可能出任陕西巡抚的文震亨,对郑勋睿是打内心里面钦佩的,觉得郑勋睿虽然年纪不大,但做事情果断,沉稳睿智,有着不一般的魄力。
文震孟去世之后,郑勋睿和文震亨的情绪都不是很好,他们想到了朝廷里面的事情,想到了东林党人即将发动的进攻,尽管说东林党魁钱谦益也来拜祭和吊唁了文震孟,但明显看得出来,郑勋睿对他们是不大感冒的。
不过几天的时间过去,郑勋睿的情绪稍微好了一些,文震亨说到朝廷里面的事情,以及自身的担忧之时。郑勋睿总是说问题不大,这让文震亨感觉到奇怪,也略微的放心,毕竟他知道,只要是郑勋睿有把握的事情,一般都是没有问题的。
六月二十五日。夔州府来信了。
郑勋睿离开夔州半个多月时间了,不知道剿灭流寇的战况如何,张献忠是不是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活动在播州一带的李自成,究竟还能够挣扎多长的时间。
郑勋睿在书房仔细看着信函,文震亨进来了。
看见郑勋睿正在看信,文震亨觉得自己进来的不是时候,转身准备退出去。
“三太爷不必忌讳,这是夔州府的来信。说到的是剿灭流寇的事宜。”
听到是剿灭流寇的事宜,文震亨点头坐下了。
“清扬,不知道李自成和张献忠之流,是不是被郑家军生擒了。”
郑勋睿摇了摇头。
“想要生擒他们,没有那么容易,郑家军再次负责剿灭流寇事宜之后,李自成和张献忠都变得聪明了,从来不主动出击。都是躲在暗处,避免和郑家军作战。就连李自成和张献忠之间发生内讧,李自成率领麾下的流寇逃往播州的时候,也是拼命的逃窜,不管正遭受到郑家军攻击的孙可望。”
听到郑勋睿这么说,文震亨再次开口了。
“这都是我心急了,不该这么问。清扬就是流寇的克星,不要多长的时间,就能够彻底剿灭流寇的。”
郑勋睿叹了一口气。
“三太爷的想法,我是知晓的,我现在头疼的就是这件事情。不要说朝中的大人,怕是皇上都想着郑家军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彻底剿灭流寇,其实哪里有那么简单,郑家军将士克服重重困难,适应山林作战的要求,已经是尽力了,夔州府到处都是崇山峻岭,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随便找到什么地方躲藏起来,郑家军都是找不到他们的。”
“清扬,我的确想着郑家军能够速战速决,恐怕有我这样想法的不止一人。”
“我担心的就是这个,其实张献忠和李自成是穷途末路,,他们不可能挣扎多长的时间了,我到苏州来之前,郑家军已经布好了口袋,就等着张献忠钻进去了,我收到的信,也是说这件事情的。”
文震亨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信函说到的肯定是好消息。
“张献忠无法支持了,从梁山的大山里面,计划突围,这一次他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遭遇到郑家军的沉重打击,麾下一万多流寇,损失十之七八,遗憾的是,张献忠再次逃进了大山之中。”
“那就好,张献忠就算是逃进大山之中,也不能够坚持多长的时间,清扬,其实我认为,郑家军可以进入大山之中追击的。”
“不行,夔州的地形太过于特殊了,郑家军进入夔州之后,都用了很长的时间,才适应这种特殊的地形,夔州府几乎全部都是山大人稀的地方,一望无际的大山,躲藏几个人是很简单的事情,大军进入到大山之中,基本是搜寻不到的。”
文震亨没有坚持自身的观点,军事方面的事宜,他不熟悉,自然不会随便开口的。
“清扬,你是不是有些着急,想着尽快到夔州去。”
“有这样的想法,不过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我就算是不到夔州去,也不会出现什么意外了,倒是朝廷这边,恐怕会有一些动静的。”
“清扬为什么这样说啊。”
“皇上在三月的时候下旨,要求我在六月份之前剿灭流寇,如今已经是六月下旬了,我还是没有能够剿灭流寇,想必朝廷里面,早就有人做好准备了。”
文震亨的脸色有些变化了,他第一次听到郑勋睿说出来,既然有这样的圣旨,那就预示着一种可能,就算是郑勋睿真正剿灭了流寇,也因为没有按照圣旨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剿灭流寇,而得不到任何的嘉奖,若是不小心,很有可能还会遭遇到弹劾的。
“清扬,这个圣旨不简单啊。”
“我知道,不就是有人不想我立功吗,就算是郑家军剿灭了流寇,也不要想着得到嘉奖,我也不要想着得到提升。”
文震亨叹了一口气。
“难道你就准备这样忍下去吗。”
郑勋睿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不过这是冷笑。
“暂时忍下去吧,最终我是不会忍下去的。”
“清扬,我看你还是早些回到夔州去吧,我不知道有这样的圣旨,郑家军正在剿灭流寇,你回到苏州来奔丧,朝廷恐怕早就知道了,肯定会有人拿着这件事情做文章的,大哥的头七还有两天的时间,你也不要等候了,有什么事情我给大嫂解释。”
“三太爷,我没有必要这样做,我要是真的这样做了,恐怕有人以为我是真的害怕了,要不是顾全大局,我早就对东林党人不客气了,他们做的太过分了。”
在陕西这么多年了,文震亨当然知道郑勋睿遭受的很多事情,其实以前他对东林党人的认识也是不错的,可亲眼见到东林党人热衷于党争之后,看法也就完全改变了。
“清扬,你还是做好准备,后日就出发吧,家里也没有多少事情了,你是五省总督,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若是留在苏州的时间太长了,会引发议论的,大哥在地下知道这些事情了,难以安宁啊。”
六月二十七,头七结束了。
文家专门摆设了酒宴,文震亨给打扫戚氏和文谦康等人专门说了,他和郑勋睿都要回去了,不能够耽误太长的时间,戚氏也表示理解,郑勋睿以孙婿的身份,主持了葬礼,而且坚持到头七结束,很不简单了,尽管说家人还被悲伤的气氛笼罩,可戚氏在酒宴上面专门提出了要求,文震亨和郑勋睿必须要离开了,他们都是朝廷命官,若是总留在苏州,怕是遭遇到皇上的责怪,文曼珊也要回去了,不要老是留在苏州,毕竟成家了,家里需要照顾。
郑勋睿也做好了回到夔州去的准备,跟随他一道来到苏州的亲兵,已经收拾完毕。
郑勋睿的情绪还是不错的,这些天他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彻底剿灭流寇,其实剿灭流寇的关键,在于斩杀或者生擒流寇首领,也就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擒贼擒王,若是让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逃脱了,不要多长的时间,流寇就会再次的蔓延和肆掠。
徐望华和郑锦宏是按照他的部署严格执行的,梁山一战,斩杀了近八千的流寇,张献忠遭遇到了沉重的打击,可以说坚持不到多长的时间了,不过让他有些奇怪的是,播州方向没有传来情报,李自成早就是困兽犹斗了,难道这么长时间过去,依旧在坚持,这应该是不大可能的,李自成毕竟不是神仙,无粮无兵,怎么可能在播州坚持。
翌日一大早,郑勋睿、文震亨和文曼珊等人都离开苏州,文震亨和文曼珊是同路,他们都是赶赴西安府城,郑勋睿则是朝着夔州府而去。
文曼珊的情绪不是很好,但是离别的时候,还是强忍住了泪水,大概是不愿意让郑勋睿牵挂,文震亨的情绪好一些,不断的叮嘱郑勋睿,一定要注意身体,早些回到西安府城。
六月三十日,众人抵达了南京。
郑凯华一直都在等候,他知道郑勋睿不会回家,两人在南京城外见面。
抵达南京之后,郑勋睿和众人行走的路线就不一样了,他要从和州、庐州的方向进入湖广,接着到四川的夔州,文震亨和文曼珊,则是从滁州和凤阳方向,进入河南,回到陕西。
第二百九十二章暗地里的运作
内阁次辅文震孟和内阁阁臣林钎的先后病逝,导致内阁出现了空缺,朝中很多人表面上为文震孟和林钎惋惜,其实真正关心的是内阁大臣的替补问题。按照以前的规矩,皇上会在早朝的时候,宣布实行会推内阁阁臣,这样的推荐,一般都是在三品以上官员之中进行推荐的,不过这一次很是奇怪,接近一个月的时间过去,皇上没有丝毫的动静。
这就令朝中的流言出现了,众人对此事都非常的敏感,特别是那些有可能进入到内阁的大人,更是惴惴不安,不知道皇上这一次会如何的操作。
能够进入内阁,表示自身得到了认可,而且也进入到了权力的巅峰。
内阁大臣就是实际上的丞相,虽说大明开国皇帝废除了丞相制度,可也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处置朝廷之中的事情,成立了内阁,帮忙批阅奏折,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的皇帝或者因为能力上的欠缺,或者是安于享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置朝政,导致内阁逐渐把持了朝政,成为了名义上的丞相。
不过内阁大臣与丞相还是有一定区别,毕竟丞相为百官之首,名正言顺的管辖朝政,统领三省六部等部门,但内阁就不一样了,是皇上赋予暂时管辖朝政的权力,大明朝廷分为外廷和内廷,外廷的代表就是内阁,内廷的代表则是司礼监,内阁掌握了票拟权,提出意见和建议,司礼监掌握了批红的权力,两者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内阁首辅和内阁大臣,基本都是要和司礼监处理好关系的。否则两边互相抬杠,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万历以来,内阁的权力逐渐增加,几乎可以决定朝廷的很多大事情,当年万历皇帝多年不上朝,但有内阁履行职责。偌大的朝廷正常运转,由此可见内阁的权力是很大的。
朱由检登基之后,本身非常的勤勉,可谓是工作狂,对于内阁的依赖就更大了,这也让内阁的权力丝毫没有削弱的迹象。
读书人入朝为官,想到的就是证明自身的能力,而证明能力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得到重用。不断升官,权力不断增大,所以内阁大臣一旦空缺,朝廷之中的争斗是很激烈的。
内阁大臣出现空缺,内阁首辅包括内阁大臣,是有权力举荐人员的,他们虽然没有决定权,但话语的份量是很重的。皇上也是会注意的。
户部尚书侯恂是最大的热门之一,甚至有人预测。侯恂不仅能够进入内阁,还有可能直接成为内阁次辅,接替文震孟的职务。
侯恂是东林党人,背后有着强大的支撑。
要说侯恂本人的品性还是不错的,为官清廉,不趋炎附势。万历年间殿试高中,曾经在山西与河南等地为官,因为和阉党斗争,被罢免官职,崇祯元年被朝廷再次启用。
崇祯六年。侯恂是出任户部尚书,三年时间过去,可谓是殚精竭虑,吃尽苦头,朝廷赋税严重不足,北方各地遭遇灾荒,每年都需要救济,朝廷拿不出来银子,流寇肆掠,需要剿灭,可打战是需要银子的,朝廷也不可能拿出来那么多的银子。
如此的情况之下,侯恂想尽了办法,总算是维持下来了,就连皇上都认为,侯恂理财还真的是不错,想到了不少的办法。
所以这次内阁出现了空缺,侯恂的呼声是最高的。
对侯恂表示支持的,有内阁大臣钱士升,内阁首辅温体仁以及内阁大臣张至发和张凤翼的态度有些模棱两可。
这些情况,侯恂本人都是知晓的,表面上看,他的表现还算是平稳,没有去专门的打听,也没有打算去拜访某些人,颇有些随波逐流的味道了。
但侯恂有一个可以帮忙的人,那就是他的儿子侯方域。
侯方域是复社领袖之一。活动的能力是很强的,吊唁了文震孟之后,侯方域专门赶赴京城,为老爸的前途开始奔波。
侯方域来到京城,自然有人迎接他,那就是张溥等人。
张溥是复社的最高领袖,与侯方域的关系非常不错,因为入朝为官,不可能继续留在南直隶,所以和侯方域进行了分工,张溥负责在北方扩大复社的影响力,侯方域则是在南方负责稳固复社的影响力。
张溥、张采、杨彝、吴伟业、吴昌时、龚鼎孳等人,专门设宴款待侯方域。
张溥等人遭遇皇上的训斥之后,老实了一段时间,不过他们和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