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464章

明末传奇-第464章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九百六十七章郑芝龙的“私心”

大明水师攻打江户的战斗,从一开始就没有多少的悬念,尽管指挥战斗的主帅、都督府都督杨贺认为日本的武士是脑子坏了,不过他可能没有意识到,大明水师以及大明军队之所以能够务必强悍和强大,这一切都得益于严厉的军纪军规铸造的军魂,以及良好的后勤保障。

幕府时期的日本,闭关锁国,与历史上几百年之后的清朝末年极其相似,固步自封导致自身力量极其孱弱,对于外界的进攻,根本就没有什么抵御的能力。

弗朗机停止轰炸,守卫江户的日本武士居然主动发起了进攻,而且还出现了骑兵。

杨贺在高倍望远镜中看见日本的骑兵,有些哑然失笑,也不知道日本的武士骑得的是什么马,矮的可怜,日本武士的身材本来就不高,赔上如此矮的马,倒也是般配,只是这样的起兵,面对水师骑兵的时候,完全成为大人与小孩之间的厮杀。

杨贺当然不会客气,他立刻命令起兵出动。

火红色的洪流开始出击,天空之中传来了清脆的枪声和弓弩呜呜的声音。

一边倒的屠杀再次出现,日本武士的骑兵几乎没有机会靠近水师的骑兵,很多的武士和战马被子弹掀翻,被弓弩射中。

一些勉强能够和水师骑兵厮杀的日本起兵,在长矛和长枪面前束手无策,他们的马匹过于矮小,够不这对手。

骑兵的进攻受挫,此起彼伏的叫喊声,随着鼓声大起来,无数的日本武士开始双手高举武士刀,朝着战场上冲锋了。

杨贺随即下达了总攻的命令。

除开郑芝龙率领的五千预备队暂时不参与进攻。其余的一万多水师将士全部都冲锋了。

枪声变得异常的密集,更大规模的屠杀开始了。

杨贺手持高倍望远镜,一直都是在摇头叹气,他感觉到这样的战斗太没有意思了,不需要激烈的厮杀,不需要什么技术水准。只要将士们手中的毛瑟枪准确射出子弹,战斗基本就要结束了。

日本武士冲锋的气势的确很是骇人,可谓是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不会退缩,依旧朝着前方冲锋,这样的结果是更多的人倒下。

不过战斗厮杀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杨贺脸色逐渐严肃起来了,他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不怕死的日本武士,若是得到了先进的毛瑟枪,得到了优异的战马,甚至得到了犀利的红夷大炮和弗朗机,会爆发出来何等犀利的战斗力。

到了这个时候,杨贺终于明白皇上话语之中的深意了。

利用杀戮是不能够压制任何一个民族的,唯有用强大的实力和过人的胸襟,才能够让一个民族真正的臣服。

战斗从辰时持续到午时。

战场上数不尽的尸首。基本都是日本武士的尸首。

江户城池就在眼前,水师将士随时都可以冲进去了。守卫江户的日本武士,基本被歼灭,可以说日本幕府德川家族,已经被彻底剿灭。

杨贺再次下达命令,水师将士进入江户城池的时候,绝不准烧杀劫掠。违者军阀处置。

大军终于进入到了江户城池。

城内已经是乱成一团,寻常的百姓早就关上门了,他们也知道这样的做法是掩耳盗铃,若是军士强行撞开大门,他们根本无法抵挡。

水师将士没有骚扰百姓。他们直扑幕府所在地,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还在幕府之中,此人决不能够逃脱,至于说日本的天皇,自然有郑芝龙去应对。

冲进幕府的时候,诸多军士看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幕府绝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破腹自杀,至于说那些女人,则选择上吊自杀。

德川家康的尸首被拖出来,其早已经破腹自杀。

杨贺看着这一幕,没有开口说话,嘉靖年间日本的倭寇能够在东南沿海肆掠,看样子还是有着一定道理的。

郑芝龙在水师将士的护卫之下,前往天皇府。

年轻的日本天皇,见到郑芝龙的时候,脸色发白,身体颤抖,根本说不出话来。

郑芝龙用日语开口说话,让天皇异常的吃惊,他想不到大明军士居然会说日语。

谈判就在这一刻展开。

郑芝龙简单解释的大明军队征伐日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德川家康拒绝与大明进行海上贸易,而且还劫掠了大明的商船,导致大明朝廷遭受了损失,所以皇上命令水师征伐日本,大明军队征伐日本的目的,就是要剿灭德川家族,结束日本的幕府统治,将权力归还给天皇,大明军队不会在日本逗留,打败和剿灭德川家族之后,就会回到大明去。

郑芝龙明显看到天皇的神色缓和下来,脸上居然闪现出来一丝的笑容。

接下来,郑芝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平户的田川家族,希望得到天皇的眷顾。

这个要求,天皇爽快的答应,其实天皇根本不知道什么平户的田川家族,按照郑芝龙的要求,天皇不过是册封田川家族为藩主国就可以了。

这就是郑芝龙的私心了,他的儿子尚在平户的田川家族之中,一旦田川家族被册封为藩属国,力量就将变得强大起来,加之他郑芝龙可以在商贸方面向着田川家族倾斜,相信不要多长的时间,田川家族就可以崛起,成为日本首屈一指的大家族,甚至代替德川家族统领整个的日本。

至于说将权力归还给天皇,这不过是一句笑话,天皇没有军队,怎么掌控有着诸多军队的藩国以及家族,接下来日本将陷入混乱的内战之中,诸多的家族将要为争夺幕府的统治大打出手,而这个过程之中,不管哪个家族,都是需要商贸支援的。

郑芝龙只要在这个时候帮助田川家族,田川家族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起来。

郑芝龙为儿子的未来考虑,这无可厚非,不过他还是非常担心,因为这样的事情,皇上肯定是会知晓的,所以他还是必须直接给杨贺禀报。

与日本天皇的商议结束之后,郑芝龙迅速赶到了幕府。

幕府已经被水师将士收拾完毕,院子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箱子,箱子里面肯定是数不清的财宝了,德川家族统领幕府已经几十年的时间,肯定是集聚了大量的财富。

杨贺正在房间里面独自沉思。

看见郑芝龙进来,杨贺有些吃惊,难道郑芝龙与日本天皇的商谈,这么快就结束了。

“大帅,末将已经与日本天皇交谈过了,天皇答应了末将提出来的所有要求,今后海上的商贸事宜,完全按照大明朝廷的规矩来办。”

“嗯,这也在预料之中,其实我认为天皇的表态没有多大的作用,不过德川家族被我大明水师剿灭,必定在日本引发极大的震动,今后不敢有什么家族与我大明朝廷做对了。”

“大帅说的是,末将还有一件事情,要向大帅禀报,若是大帅觉得末将做的有问题,末将甘愿受罚。”

杨贺看着郑芝龙,没有开口。

郑芝龙开始禀报了,包括他的夫人田川氏,以及日本平户的田川家族,已经他留在田川家族的儿子田川七左门卫,后面相关安排,就好说多了,郑芝龙的意思,无非是想着儿子在日本的生活过的好一些。

听完郑芝龙说的事情,杨贺笑了。

“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回到京城之后,我亲自给皇上禀报此事,郑将军的儿子在日本,若是田川家族能够统领日本,对我大明朝廷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郑芝龙看着杨贺,张大了嘴巴,杨贺不是朝廷内阁大臣,怎么可能随便说出来这样的话语,至少不会表态的。

或许是看见了郑芝龙吃惊的表情,杨贺笑着从怀里掏出了一封信,递给了郑芝龙。

“我从京城出发的时候,皇上给了我这封信,皇上专门说了,郑将军的次子田川七左门卫尚在日本,此番郑将军若是想着带回大明,那就让田川七左门卫进入到京城的国子监去读书,若是不想带回大明,那就让郑将军辅佐田川七左门卫,最好是让田川家族能够迅速壮大起来,尽早成为日本真正的幕府统治者。”

郑芝龙的身体微微颤抖,双手哆嗦接过了信函。

打开信函,尽管郑芝龙认识的字不多,可还是看明白了信函里面的话语,也就是寥寥两百多字,意思非常明确。

看完信函,郑芝龙转身对着大明的方向跪下,恭恭敬敬的磕头。

“皇上对臣的关爱,臣万死难以回报,臣一定让田川家族成为日本之幕府,让日本永远臣服我大明朝廷,臣服皇上。”

杨贺再次开口的时候,语气有些严肃了。

“郑将军已经做出了决定,我也就不多说了,平户的田川家族,力量不是很强大,在日本即将到来的厮杀之中,几乎没有优势,故而皇上说了,为田川家族提供五门红夷大炮、十门弗朗机,以及一千支毛瑟枪,还有两艘大型的战船,且留下五百名水师将士协助田川家族,让其迅速强大起来。。。”

郑芝龙身体颤抖着,听完了这些话。

第九百六十八章内外交困

大清国这一年的日子特别难过。

尽管皇太极成功的转移了矛盾,将满人权贵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范文程等汉人的身上,巧妙的躲过了自身的失误,不过大清国存在的困难实实在在,而且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从崇祯十七年,也就是瑞元元年开始,大明朝廷逐渐封锁辽东和辽南,禁止与大清国的互市,到了瑞元二年,辽东之战之后,大明朝廷更是全面封锁了辽东和辽南,任何的货物都不可能进入到大清国了,瑞元三年底的丰镇之战,让草原的局势也出现巨大的变化,不少的草原部落明确表示效忠大明朝廷,直接或者间接脱离大清国,包括察哈尔部落在内的草原部落,都断绝了与大清国的联系。

随之是蒙八旗的凋落,除开少数一些坚决臣服和支持大清国的草原部落,不少草原部落都逐渐的将蒙八旗之中自身部落的军士撤回来了,这让大清国二十四旗并举的局面,几乎是荡然无存了。

其实在这之前,汉八旗已经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辽东之战,汉八旗几乎损失殆尽,就算是皇太极下令从汉人之中招募军士补充到汉八旗之中,速度也是不够的,毕竟那些寻常的汉人百姓,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精锐的军士。

满人对汉人的压迫,导致汉八旗也出现动摇,完全没有了士气,估计这些勉强凑起来的汉八旗,到了战场上面,甚至会反戈一击。

更大的困难,来自于物资的极度匮乏。

大清国成立的时候,国力是强盛的,那个时候大清国几乎控制了整个的辽东和辽南。依托从关内的大肆劫掠,以及草原部落的帮助,集聚了大量的钱财,而且大清国还随时可以劫掠朝鲜,满足自身的需要。

不过随着郑家军的崛起,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之后八旗军好几次惨败给郑家军,让大清国的供给出现了暂时的困难,而郑勋睿登基出任大明皇帝之后,大清国的日子愈发变得困难,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辽东之战以及丰镇之战,包括陆续出现的排斥汉人的风潮、满人权贵的异动,让皇太极无法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到民生方面,而维持一个国家运转的,主要就是农业了。这方面皇太极更是没有特别重视。

以前范文程时常在这方面提醒皇太极,甚至帮助皇太极做了很多稳定农业生产的事情,现在没有谁会帮助皇太极了。

皇太极的身边几乎都是满人权贵,这些满人权贵征伐厮杀是有着很强的能力的,凡是在管理农业方面的事宜的时候,就没有多少的主意了,有些满人权贵甚至是瞧不起农业生产的,因为满人的祖先主要依靠的是狩猎。并不是种田,既然当初祖先能够通过狩猎活下来。现在也可以通过狩猎养活自身。

目光短浅的满人权贵不是少数,如同皇太极这样睿智的毕竟是极少数。

大清国的情形,与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人口几十倍的增加,控制的地域也逐渐的扩大,仅仅依靠狩猎根本不能够维持。而且大清国的八旗军,军士是没有俸禄的,完全依靠战斗厮杀获取报酬,要是没有战斗厮杀和劫掠,军士就没有收入。八旗军就稳不住。

皇太极也想过办法,通过朝廷给八旗军拨付一定的军饷,可这样做根本不能够维持,大清国控制的地方不大,赋税有限,朝廷根本不可能养活几十万的八旗军。

一方面是收入方面逐渐的缩小,一方面是满人权贵继续要享受生活,这样的情形持续到一定的程度,自然是难以维持的。

大政殿,皇太极看着郑亲王济尔哈朗。

现在皇太极最为倚重的就是济尔哈朗了,睿亲王多尔衮已经遭遇到排挤,老实很多了。

皇太极和济尔哈朗无数次的商议如何解决大清国面临的物资匮乏的问题,可都没有想到很好的办法,科尔沁部落等也支援了大清国一部分的物资,但那都是杯水车薪。

“济尔哈朗,朕很是担心,满八旗的物资都有些匮乏,代善、多尔衮和豪格等人都在叫苦,难以维持了,好几年时间没有征伐,八旗军军士没有什么收入,这样的情形继续持续下去,大清国还怎么维持。”

济尔哈朗没有马上开口。

“如今满人对汉人做的太过分了,随意抢夺汉人的钱财,让汉人没有了活路,前些天甚至有满八旗的军士进入到汉八旗的军营劫掠,朕斩杀了带头的满八旗军士,可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啊。”

皇太极已经显得非常苍老,头发几乎全白了,胡须也是灰白色的。

皇太极的身体也出现了大问题,有些时候说话都难以支撑,时常发呆,没有了以前的豪气和睿智,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了。

济尔哈朗咳嗽了几声,有些艰难的开口了。

“皇上,臣因为是不是与大明朝廷再次商议,只要他们同意与我大清国互市,我们就归还一部分的汉人,臣以为除开这个办法,怕是想不到其他的法子了。”

皇太极叹了一口气,缓缓开口了。

“这个办法,朕也想过,不过推行太困难了,大清国的汉人,几乎都是满人权贵的奴隶,要求这些满人权贵交出奴隶,朝廷就要拿出银子来补偿,这也是我大清国的规矩,朕不能够随意的破坏,可朝廷哪里有这些银子。”

济尔哈朗无语了,皇太极说的是事情,朝廷的确没有多少的银子了,连续好几次的征伐,朝廷拿出来大量的银子,可每一次的征伐都是失败的,朝廷甚至拿不出银子来善后,就更不要说拿出银子来购买汉人奴隶了。

不过目前的情况看,这是唯一的办法了。

济尔哈朗稍稍思索,再次开口。

“皇上,臣以为办法还是可以想的,臣与礼亲王商议,让礼亲王主动交出家族之中的汉人奴隶,至于说肃亲王,皇上可以要求其交出部分的汉人奴隶,臣是不用说的,剩下的就是睿亲王了,只要皇上开口,只要礼亲王和肃亲王都交出了部分的汉人奴隶,想必睿亲王也不可能无动于衷的。”

济尔哈朗说的办法的确可行,只要大清国的亲王都带头了,其余的郡王、贝勒、贝子等满人权贵,自然也要跟着做的。

可皇太极知道这样做的后果。

满人权贵对他皇太极已经有了很大的不满意,特别是在他皇太极出手教训多尔衮,以及将满八旗镶白旗划归豪格指挥之后,这种不满逐渐的显露出来。

皇太极知道自己年纪大了,精力大不如以前,而且八旗军连续遭遇败绩,他的威望在逐步的降低,这个时候若是动了满人权贵的利益,怕是真的要引发一场大祸了。

皇太极轻轻摇头,显然是否决了济尔哈朗的这个提议。

皇太极内心很清楚,大明皇上郑勋睿不一定会同意这样的交换方式,人家大可举兵攻打沈阳,在大清国遭遇到内外交困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和大清国做什么交易了。

大政殿陷入到沉默之中。

离开大政殿,济尔哈朗骑马朝着府邸而去。

济尔哈朗是大清国排名第二的亲王,大可以乘坐轿子,不过他还是保持了骑马的风格,如此低调一些,也能够让自己保持旺盛的精力。

济尔哈朗身边围着不少的亲兵,他们跟着骑马,将济尔哈朗牢牢的围在中间。

大政殿距离济尔哈朗的府邸有四里地左右,骑马也就是一小会的时间。

一支响箭射来的时候,济尔哈朗右前方不远处一名亲兵发出了惨叫声。

更多的亲兵迅速围住了济尔哈朗,一部分的亲兵张弓搭箭,紧张的看着四周,一部分的亲兵开始在四周搜寻。

居然有人想着暗算大清国的亲王,而且是皇太极最为信任的亲王,这件事情让人难以置信,济尔哈朗也是稍稍愣了一下。

这里是一条巷子,地形有些复杂,杀手射箭之后,能够很快的躲藏起来,济尔哈朗不可能逐家逐户的去搜索,而且这里居住着不少的满人权贵。

就在亲兵将济尔哈朗护送回了府邸,皇太极的圣旨到了。

这一次是皇太极的口谕,皇太极得知有人居然敢于行刺济尔哈朗,大为火光,要求刑部严查,就是将沈阳翻个底朝天,也要搜查出来凶手。

济尔哈朗稍稍思索一番立刻发现事情不对,这里面有疑问的地方太多了,既然是想着刺杀他济尔哈朗,那么怎么可能仅仅射一箭就没有后续了,再说刺杀的地点在巷子口,是满人权贵居住的地方,更加稀奇的是,亲兵居然没有找到射箭之人。

济尔哈朗仔细看过被射中的亲兵,右臂中箭,弓箭是八旗军常用的那种。

思前想后,济尔哈朗觉得事情不对,他准备马上前往大政殿,禀报皇太极,阻止皇太极在沈阳展开大规模的排查,他济尔哈朗没有吃亏,亲兵也就是伤了胳膊,没有必要如此的大动干戈,说不定如此大动干戈,正好是误入了圈套之中。

第九百六十九章疑点重重

济尔哈朗赶往大政殿的时候,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以及其他的郡王、贝勒和贝子悉数已经来到大政殿,皇太极的脸色铁青。

看见这一幕,济尔哈朗的心里咯噔了一下,他没有想到皇太极的动作如此的迅速,自己本想着私下里和皇太极说说的,大清国如今是内外交困,这样的小事情暗地里查处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大动干戈。

其实在回到府邸的时候,济尔哈朗就在思索刚刚发生的谋杀事件了,这里面的疑点太多了,让人无法理解,感觉这样的一场谋杀太过于儿戏。

首先是时间的问题,大白天的实施刺杀的行为,何况对象是大清国排名第二的亲王,大庭广众之下,济尔哈朗身边有多名亲兵护卫,这怎么可能成功,其次是刺杀的行动奇怪,既然准备要刺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