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469章

明末传奇-第469章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勋睿很清楚,此番战斗厮杀的目的,是彻底击垮大清国的政权,彻底灭掉大清国,二十万大军将要遭遇到的抵抗是犀利和残酷的,不管是满人权贵,还是八旗军,都将拼死搏杀,不死不休,而且战斗持续的时间可能很长,毕竟安州以西的大部分地方,都是幅员辽阔、人烟稀少的地带,一旦八旗军的残余撤退到这些地方,作战就将变得零散和漫长了。

郑勋睿的确把握住了机会,多尔衮与济尔哈朗的权力博弈,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此时济尔哈朗已经显露出来退缩的迹象。

多尔衮需要感谢豪格的愚蠢,否则他也没有那么容易,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面,就占据了博弈的绝对优势,特别是豪格在掌控满八旗之中镶白旗的时候,做出的一系列的事情,让镶白旗的军官军士愤怒,多尔衮是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的,趁机剥夺了豪格对正白旗的掌控。

尽管济尔哈朗在议政会上面反对多尔衮提议的镶白旗旗主的人选,导致镶白旗的旗主暂时空缺,但这样做得到最大好处的还是多尔衮,在暂时没有旗主的时候,镶白旗所有的军官军士,包括旗人,将多尔衮视为理所当然的旗主,镶白旗所有的事情,都是多尔衮做主。

这样的局面,济尔哈朗是无法控制的。

多尔衮本来以为,济尔哈朗联合豪格,能够形成巨大的力量,这是他短时间之内无法抗衡的,毕竟两人掌控了满八旗之中的正蓝旗,镶蓝旗和镶白旗,而且正蓝旗是满八旗之中上三旗之一,地位尊崇,想不到豪格此人头脑太过于简单,让济尔哈朗根本无法依靠。

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多尔衮开始了多方的活动,利用自身在大清国的影响力,在满人权贵之中的权威,逐渐取得大部分满人权贵的支持。

至于说济尔哈朗,则是在这场关键的较量之中,慢慢的处于劣势。

代善一直都是作壁上观,对这些博弈不闻不问,不过代善也曾经在议政会上面说过一席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做任何的事情,不能够损害大清国的利益等等。

多尔衮明白代善的意思,其实代善对他与济尔哈朗之间的博弈,是看的很清楚的,代善的意思是争斗告一段落之后,不管接下来谁掌控权力,都不能够毫无原则的算计和打压对方,以至于大清国在这样的打压和算计之中分崩离析。

多尔衮绝不会这样做,他很清楚自身的权力来自于什么地方,若是大清国都分崩离析了,那他掌握的权力也没有多大的作用了。

明军开始大规模的朝着辽河的方向集结,这个情报表现大明朝廷的进攻即将开始。

大政殿,一场特殊的议政会召开了,四大辅政大臣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和豪格,以及大清国的郡王、贝勒和贝子等满人权贵悉数都参加,刚刚十一岁的皇上福临同样也参加这一场的议政会,因为这次的议政会非常的关键。

议政会主要商议抵御明军进攻的事宜。

济尔哈朗提出八旗军必须按照先皇的安排,在辽河以东严阵以待,抵御明军的进攻。

济尔哈朗的这个提议,得到了代善的支持。

多尔衮也不会反对,他马上就要掌控大清国的实际权力了,若是在这个时候提议放弃大清国的都城沈阳,迁移到开原或者是安庆州等地,那么满人权贵必定是反对的,他多尔衮的威望将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不过在如何排兵布阵方面,争议非常激烈。

济尔哈朗建议八旗军的主力悉数集中到辽河以东,抵御明军,多尔衮表示了明确的反对。

多尔衮反对的理由也是充足的,辽南的明军不能够忽视,若是八旗军的主力全部都集中到辽河以东,则明军可以在辽南展开大规模的进攻,让八旗军顾此失彼,所以防御应该是整体的,辽河以东以及辽南全部都要展开大规模的防御。

多尔衮之所以提出来这样的建议,其内心是有打算的,他与济尔哈朗的权力博弈已经到了最后也是最为紧要的关头,这个时候他必须一鼓作气,夺取大清国真正的权力,若是这个时候放松了,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抵御明军进攻方面了,那么济尔哈朗很有可能趁势反扑,导致他多尔衮前面的诸多努力白费了。

另外的一个原因,就是多尔衮认为,如今正是气候最为严寒的时候,明军在这个时候展开进攻,不符合常理,天寒地冻的情况之下,大军展开攻击会面临无数的困难,所以明军这个时候其实是摆出来战斗的架势,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威慑,其进攻的时间肯定会推后。

基于这样的考虑,多尔衮认为夺取大清国实际的权力,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至于说如何的抵御明军,他内心有打算,但这些打算能够真正实施,需要他完全掌控权力。

多尔衮与济尔哈朗的争论非常的激烈,济尔哈朗咬定的就是先皇做出的部署,多尔衮则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说明。

这一场的争论,最终以多尔衮获胜告终,议政会委托多尔衮全面负责抵御明军进攻的事宜。

多尔衮终于掌控了大清国实际的权力。

第九百七十八章醒悟太迟

多尔衮掌控了调遣八旗军迎战明军的事宜,就等同于大清国承认其对征伐事宜做出决策的权力,满人权贵都非常清楚,以前的女真、后金,到现如今的大清国,历来都是以掌控军队为真正的掌控权力,满八旗就是最好的证明,满八旗旗主基本都是满人权贵顶尖的存在。

这一次权力博弈的结局,在瑞元四年底和五年初,尘埃落定,多尔衮实际掌控权力。

不过多尔衮的运气可没有那么好,刚刚掌控权力,就面临明军的进犯。

多尔衮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考,开始了排兵布阵。

他首先从宗人府里面放出了阿达礼和硕托,其名义是大清国正遭遇明军的进攻,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作为郡王和贝勒的两人,此刻必须为大清国拼死搏杀。

其次多尔衮开始了对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的部署。

汉八旗所有的大军,全部开赴辽河以东,全力抵御即将从辽河以北进犯的明军,为第一道防线,总指挥为刚刚得到解救的郡王阿达礼,蒙八旗所有的大军,驻扎在距离辽河约五十里到八十里地的区域,构筑防御工事,抵御明军,此为第二道防线,济尔哈朗麾下的镶蓝旗,阿济格麾下的镶红旗,驻守在距离辽河两百余里的浑河以北,守卫沈阳的同时,兼顾辽阳、鞍山、海州、盖州和耀州等地,此为第三道防线。

豪格麾下的正蓝旗,包括镶白旗部分的军士,分别驻扎在盖州、耀州、海州、辽阳和鞍山等地,负责抵御辽南的明军,让大清国不至于腹背受敌。

正黄旗、镶黄旗以及正白旗,包括镶白旗大部分的军士。驻扎在沈阳城郊和城内,负责护卫沈阳,护卫大清国,此为第四道防线,代善麾下的正红旗,分别驻扎在抚顺、萨尔浒、铁岭等地。这里是大清国最为关键的大后方,决不能够让明军从背后包抄,此为第五道防线。

谁都可以看出来,这样的安排部署,济尔哈朗与豪格两人是最为吃亏的,相比较来说,代善就占了很大的便宜,因为众人几乎可以断定了,明军的进攻将从辽河展开。而驻守辽河的第一道、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应该是最危险的地方。

而驻守盖州、耀州和海州等地,同样危险重重,因为明军在辽南同样部署有大军。

也就是在满八旗之中,济尔哈朗与豪格是处于最前沿的,一旦汉八旗和蒙八旗被明军打败,他们将拼尽全力抵御和抗击明军。

几乎没有一个满人权贵对汉八旗抱有信心,蒙八旗稍微好一些。

可如此的安排。济尔哈朗与豪格不好说什么,毕竟是多尔衮负责总体的指挥。做出来的安排他们必须要遵从,而且多尔衮也安排镶白旗跟随豪格麾下的正蓝旗共同驻守盖州等地。

信心满满的是郡王阿达礼。

从宗人府出来,结束了禁闭的生活,而且马上就参与到战斗厮杀之中,且能够统领八万余人的汉八旗,在辽河以东抵御明军。这是阿达礼求之不得的,尽管说几乎所有的满人权贵都不看好汉八旗,但阿达礼相信自己是能够成功的。

阿达礼不后悔自身的选择,他认定多尔衮就是除开皇太极以外最为厉害和骁勇的统帅,若是机会合适。多尔衮甚至能够登上皇上的宝座。

尽管福临已经成为大清国的皇上,但是在阿达礼看来,多尔衮才是大清国真正的皇上。

所以阿达礼几乎是带着一颗狂热的心,去指挥汉八旗作战的,他要用最大的努力来报效多尔衮的知遇之恩,他要真正的展现出来自身的能力,他要打败入侵的明军,给所有的满人权贵看看,他更是要支持多尔衮主政大清国。

阿达礼走马上任,随即召集诸多汉八旗的旗主,商议如何抵御明军入侵的事宜,这一次阿达礼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将从此番战斗之中对诸多军士进行甄别,凡是作战勇猛、服从指挥的军士,一定会得到提拔和奖励,那些作战不力、甚至可能会投降明军的军士,不仅仅是本人会遭遇到最为严厉的惩戒,其家人也要跟着受到牵连。

阿达礼也不是蠢人,接受作战任务的时候,多尔衮专门和他交谈,说到汉八旗士气低下等问题,且给阿达礼出了一些主意,更加重要的是从满八旗正白旗、镶白旗之中抽调了部分的军官,协助阿达礼指挥庞大的汉八旗军队。

多尔衮更是直接赋予了阿达礼绝对的权力,甚至可以直接处置不服从指挥的汉八旗旗主。

失落的是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不过让济尔哈朗没有想到的是,正红旗旗主代善一样感觉到了失落和无可奈何。

代善曾经的想法是不过多插手大清国的事情,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就要出手。

可惜的是事情的发展,根本没有代善想到的那么简单,睿亲王多尔衮实际掌控权力之后,很快就表露出来不可一世的气势,不仅仅是直接掌控了满八旗之中的镶白旗,而且将手直接伸进了正黄旗和镶黄旗之中。

多尔衮表示拥护和忠于皇上,这让那些效忠于皇太极的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军官看到了希望,这些人很明白,十一岁的皇上福临是不可能指挥军队作战的,也不可能长期稳住正黄旗和镶黄旗,真正能够带领大军作战的还是四大亲王,如此情况之下,正黄旗和镶红旗的高级军官,会选择暂时支持某一位亲王。

多尔衮成为了事实上的人选。

还有一个人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就是皇上的母亲庄妃,庄妃对多尔衮表示了支持。

正黄旗和镶黄旗对多尔衮表示了支持,正白旗和镶白旗在多尔衮的直接掌控之中,镶红旗在阿济格的掌控之下,就连不给力的汉八旗,也被效忠多尔衮的阿达礼掌控了。

如此情况之下,就算是代善、济尔哈朗与豪格联合起来,也不是多尔衮的对手了。

也就是说,代善曾经想着关键时刻能够限制多尔衮的打算,完全落空。

济尔哈朗从沈阳出发之前,接到了代善的邀请。

代善府邸,书房。

济尔哈朗和代善两人相对无言,好长的时间,大清国的局势,他们已经非常清楚。

首先开口的还是代善。

“郑亲王,我没有想到局势发展到如此的境地,当初还是想的太简单了,从阿达礼的事情上面,我看到了危险,我已经老了,不知道能够活多长的时间,可大清国必须要维系下去,今后还请郑亲王从中多多转圜,皇上年纪还小,可总有长大的一天。。。”

代善说的如此的直接,济尔哈朗很是吃惊,他对代善是很有看法的,当初代善所处的地位是不一般的,完全可以左右大清国的局势,可如此好的机会,代善放弃了,因为代善的不作为,导致多尔衮完全掌控了大清国的局势。

这也让皇太极当初对多尔衮的限制毁于一旦。

如今已然是如此的情况,代善说的再多有什么作用。

看见济尔哈朗没有开口,代善重重叹了一口气,再次开口了。

“郑亲王,我知道你对我有些看法,此番多尔衮的部署,让正黄旗驻守铁岭、萨尔浒等地,这看上去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不过我却是极不情愿的,你可否知道,多尔衮已经给阿达礼放话,今后正红旗的旗主,很有可能就是阿达礼。。。”

济尔哈朗再一次的震惊了,满八旗旗主的更换,努尔哈赤早就定下了规矩,父死子替,还需要皇上之间做出决定,特殊的情况之下,满八旗旗主的人选,唯有皇上能够做出决定,多尔衮居然敢于说这样的话语,这是什么意思。

济尔哈朗终于忍不住开口了。

“礼亲王,这些事情我不知道,不过我马上就要出发了,很多事情也是有心无力,礼亲王的意思我明白,我也一直都是为了大清国,若不是如此,我也不会在关键时刻退缩,我与多尔衮之间的博弈,并非是为了自身获取权力,而是为了大清国,为了刚刚继位不久的皇上,若是多尔衮真的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就算是拼上性命,我也会与他搏斗的。。。”

济尔哈朗刚刚说完,代善也开口了。

“郑亲王如此说,我就放心了,若是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也一样要站出来的,不过目前情况之下,明军大兵压境,我们还是以大清国的生死存亡为重。。。”

济尔哈朗离开沈阳的时候,非常的郁闷,他甚至想着与豪格详细商谈,可思来想去,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大清国已经在多尔衮的掌控之下,明军大兵压境,如此非常的时刻,多尔衮不管做出什么样的决定,甚至是许诺,那都是可以解释的。

豪格的头脑太过于简单,而且性格脾气都是急躁的,这些事情若是让豪格知晓,怕是忍不住会直接去找到多尔衮,一番大闹之后,吃亏的肯定是多尔衮,说不定他济尔哈朗也会牵连进去,所以还是暂时稳住局势为好。

第九百七十九章战辽河(1)

瑞元五年正月二十五日。

郑勋睿抵达西平堡,这里距离辽河只有五十多里地。

正月初五从京城出发,沿途经过了山海关、宁远、锦州和广宁等地,大军的行军速度不是很快,越是往北方走,气候越是严寒,夜间的温度时常达到零下几十度,若是夜间行军,不全副武装,根本无法抵御,曾经就有过驻守辽东的明军夜里巡逻被冻掉了耳朵,自己还浑然不知道的情况。

郑勋睿当然不想麾下的军士出现冻伤甚至是冻死的情况,所以大军行军全部都是在白天,行军速度也很正常,夜间一律禁止行军,同时行军的过程之中,要特别注意气候的变化,遇见大雪的气候可以行军,但遇见北风呼啸的气候,一般都是停止行军的。

二十万规模庞大的大军出击,消息想要保密是不可能的,在郑勋睿的内心里面,也想着堂堂正正的灭掉大清国,收回所有属于大明王朝的领地。

郑勋睿本也打算和诸多的军士一道骑马行军,不过他的这个要求,被郑锦宏等人彻底否决,而且郑勋睿也不得不考虑,跟随他一道行军的还有内阁次辅周延儒,内阁大臣杨廷枢、熊文灿以及户部和兵部的一些文官,他这个皇上都骑马了,人家还能够坐在马车里面吗,要求这些文官都骑马跟随大军行动,那也太强人所难了。

抵达西平堡,率领抵达这里的洪欣涛、王小二和吴三桂等人,已经做好了禀报一切情况的准备,王小二依旧重点率领斥候营作战,吴三桂对辽东的情况同样是非常熟悉的。

气候过于的严寒,不过斥候还是侦查到了一些情况。

郑勋睿仔细看着斥候绘制出来的地图。

辽东有三条主要的河流。其一是距离西平堡约五十里地的辽河,接着就是穿过沈阳的浑河,再次就是闯过辽阳城池的太子河,这三条河流在辽东汇集到一起,从娘娘宫这个地方注入大海,这一段被称之为三岔河。

三条河流汇集成为一条河流之前。居中的是浑河,浑河的东面是太子河,西面是辽河。

从战略位置方面来说,辽河是最为重要的,好比是沈阳以及辽阳等地的一道屏障,而且从水量方面来说,辽河也是最大的。

现如今的辽河,绝非几百年之后的辽河,水质清澈。从未出现过污染的情况,不过辽河洪水还是时常会爆发,且辽河以西旱灾严重,此时的人不可能引辽河水去灌溉土地,科技尚未达到那样的水平,一方面是夏季的洪水爆发,一方面是极度的干旱,导致辽河以西人口稀少。距离辽河最近的城堡,也就是西平堡了。

辽河以东的情况好很多。毕竟有浑河和太子河,水量充足,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里才会出现那么多大规模的城池和城堡。大清国正是依靠着辽河以东的好一些的自然条件,迅速的发展,将自身的实力从军事上面的强大。转化为民生方面也逐渐有起色。

从斥候侦查到的情报来看,八旗军在辽河以东严阵以待,准备将朝廷大军阻止在辽河以西,至于说辽河以东部署的八旗军究竟有多少,斥候短时间之内是无法侦查到的。辽河的水流湍急,冬天一般都不会结冰,八旗军早就戒备森严,斥候想着渡过辽河去侦查,可能性很小,若是从距离很远的地方渡河侦查,需要不少的时间,这根本来不及。

不过斥候侦查到,辽河以东部署的八旗军队伍庞大,隐隐能够通过高倍望远镜,发现数不清的帐篷和旌旗。

斥候侦查到的这个情况,让郑勋睿的脸上露出冷笑的神情,不仅仅是郑勋睿,郑锦宏等人脸上也出现了颇带鄙夷色彩的笑容。

这样的安排部署就是欲盖弥彰了,兵力的强大不需要展现出来,完全可以在厮杀的时候体现出来,再说了,八旗军紧靠着辽河驻扎,这明显不合适,一旦朝廷大军实施炮击,且在炮火的掩护之下强行渡河,那么八旗军将在瞬间崩溃。

八旗军早就知晓明军火炮的犀利,怎么可能紧靠着辽河驻扎。

辽河的平均宽度大约为五十米左右,最宽的地方也没有超过一百米,如此的距离,八旗军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根本就是守不住的。

辽东之战和丰镇之战,八旗军已经遭受重创,加之大明朝廷这几年对辽东和辽南互市的封锁,大清国已经陷入到内外交困的局面,扩充八旗军是不大可能的,能够保住现有的军队人数,就非常不错了,八旗军有太多的地方需要保护,沈阳、辽阳、鞍山和海州等地,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根本不可能倾尽全力来守卫辽河。

一个词形容八旗军在辽河的作为,虚张声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