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传奇-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助于徐光启,徐光启拥有一定的关系,要是郑勋睿能够联系到这些关系,就能够直接动西方购买到红夷大炮和弗朗机了,而且还能够拥有一定数量的炮手和工匠,这件事情,郑勋睿早就做了,徐光启提供的名单已经在他的手里,只是红夷大炮的价格让他有些牙疼,一门红夷大炮需要八千两白银,一门大型弗朗机需要四千两白银,中型弗朗机需要三千两白银,小型弗朗机也需要两千两白银。
红夷大炮的每发炮弹,需要白银十五两,弗朗机炮弹需要白银十两。
按照这样的价格来计算,使用火炮就是烧银子,没有雄厚的财力,根本无法支撑,难怪后金获取了那么多的火炮,但是平常的战斗之中,很少使用,要知道一次大型的战斗,消耗上万的炮弹,不算什么的,要知道那就是几十万两的白银。
“大人,下官联系了兵部,兵部说火炮暂时无法提供。”
“刘总兵,这不奇怪,叛贼孔有德和耿仲明,携带了那么多的火炮,投降了后金鞑子,这个时候,朝廷怎么可能拿得出来火炮,再说朝廷之中的某些人,还是认为需要限制火炮,害怕技术流传出去了,其实到如今,这技术早就被后金鞑子获取了。”
“大人,下官在登莱战斗之中,见识了火炮的威力,守护城池的时候,火炮的威力是惊人的,下官仔细想过了,榆林边镇还是需要一些火炮的。”
“本官知道,可是兵部说是没有火炮,本官也没有办法啊。”
刘泽清看了看四周,压低了声音开口,其实四周也没有人。
“下官和兵部联系了,兵部说无法提供火炮,可是若是榆林边镇自行去采购火炮,兵部是不会干预的,只是户部和兵部不会提供银子。”
郑勋睿听的直翻白眼,刘泽清也太会算计了,要是能够采购火炮,首先供应的肯定是郑家军,也轮不到榆林边军,再说这采购火炮,需要大量的银子,这些银子可不是凭空就长出来的,需要慢慢的挣回来。
郑勋睿已经有了挣钱的计划,到了明年,他的计划就可以开始实施,可是现在还不行,没有条件,郑家军已经有一万多军士,一万匹战马,消耗非常之大,银子对于郑勋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不可能去采购火炮。
“刘总兵,这火炮的价格,你也是知道的,若是总兵府能够拿出来银子,本官是不会反对的,巡抚衙门暂时没有办法,延绥各地,才刚刚安稳几天的时间,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银子去采购火炮。”
刘泽清看了看郑勋睿,欲言又止,郑勋睿知道他想些什么。
“刘总兵,和蒙古部落交易的事情,你就不要眼红了,朝廷已经好长时间没有拨付军饷,这一应的开销,都需要巡抚衙门拿出来,若是不能够和蒙古部落互市,怕是榆林边镇早就无法维系了,如今的边军,饷银是绝不能够缺少的,粮食亦不能够少,巡抚衙门没有干预总兵府的事宜,让刘总兵安心的练兵,这已经很不错了,若是其他人到延绥来,会如此做吗,所以不要太贪心了。”
刘泽清的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滴,唯唯诺诺的说不话来,他的确想到了和蒙古部落互市的事情,一来自己可以从中获取到银子,二来也可以趁机装备榆林边军,至于说投入多少的银子装备火炮,那就是总兵府的事情了,想不到这个心思很快被巡抚大人看穿了。
他可不敢背着巡抚大人做事情,要是这样,怕是很快就要受到朝廷的责罚。
第一百七十六章内阁震动
内阁的争斗,到崇祯六年的时候,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的程度。
因为内阁次辅徐光启病重不能够理事,故而温体仁成为了实际上的内阁次辅,分管兵部、礼部以及工部,权力已经很大了,温体仁与周延儒之间的争斗,崇祯四年就开始了,登莱之战发生后,温体仁再次弹劾周延儒,原因是用人不当,因为登莱巡抚孙元化是周延儒举荐的,其实这有些牵强,孙元化是徐光启的学生,满朝文武都知道,虽说是周延儒推荐的孙元化,但是于徐光启有着直接的原因。
用人不当是很严重的罪名,可皇上知道其中的缘由,没有追究周延儒的责任,而是将孙元化斩首弃市,了解了登莱之战的责任,温体仁倒是不着急,而是不断的弹劾周延儒的党羽,导致这些人纷纷被追究责任,或者是罢官,或者是贬斥到地方去。
周延儒也不是没有反击,可惜朝廷之中的事情太多了,他几乎是忙不过来,各地的灾荒需要处理,流寇肆掠也需要处理,朝廷没有那么多的银子,特别是登莱兵变,虽说二月已经完全镇压下去了,可是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可以说是朝廷无法承受的。
周延儒有能力,能够处理这些事情,可是他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会喜欢收受钱财,这方面温体仁是做的非常好的,从来不收取银子,所以这也让周延儒在用人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要知道大明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周延儒就是拼尽老力,有些事情也是无法阻止的,可惜这些事情产生的后遗症,需要他来处理。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三月。
户部尚书毕自严被下狱,这是因为御史弹劾毕自严贪墨钱粮,包庇下属。
毕自严是周延儒的绝对心腹,也是周延儒最大的依靠之一,户部可是管着天下的钱粮,权力是很大的,可以说毕自严下狱,对于周延儒是沉重的打击。
接替毕自严出任户部尚书的是侯旬,此人表面是中间派,其实骨子里是偏向于温体仁的。
从这个时候开始,内阁的力量出现了倾斜,周延儒已经不能够完全掌控内阁了,内阁之中,文震孟是真正的中间派,徐光启抱病,其余的几人,大都是和温体仁关系紧密的。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周延儒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他感觉到了危险,那是温体仁步步逼近的危险,不过一直到这个时候,皇上还是信任他的。
可惜温体仁不是省油的灯,他开始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击,首先是揭发周延儒接受了流寇神一魁的贿赂,神一魁已经被斩杀好几年了,温体仁这个时候突然提出来陈年旧事,让周延儒猝不及防,接着温体仁联合太监,攻击周延儒对皇上不敬。
皇上已经很信任太监了,对于太监禀报的事宜,一般都是相信的。
接连太多的事情发生,皇上对周延儒的信任出现了动摇。
周延儒也感觉到了,他很清楚,自己继续留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面,恐怕迟早一天是被投入到大牢之中,所以在六月的时候,主动以生病为由,辞去内阁首辅之职,回家去养病。
周延儒辞职,内阁次辅徐光启抱病,不可能出任内阁首辅,于是首辅一职,自然落到了温体仁的身上。
崇祯四年就开始的这场争斗,延续到六年的六月,三个年头,终于以温体仁的获胜告终。
不过震动并没有结束,首先遭难的就是陈于泰,当初温体仁就因为陈于泰成为殿试榜眼的事情,弹劾过周延儒,此时陈于泰遭遇弹劾,七月被罢官,黯然回到了家乡。
接着就是朝廷之中依附周延儒的一些官员,当初支持周延儒的,主要还是东林党人,这个时候他们遭遇到预料不到的打击,支持温体仁的浙党,开始扬眉吐气,当然这样的情况,不会特别的明显,温体仁非常聪明,知道皇上痛恨党争,所以不会明显表露出来。
朝廷之中的巨大变故,郑勋睿全部都知道,他的来源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恩师徐光启,徐光启虽然抱病,可是朝廷里面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内阁发生的事情,还是很清楚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文震孟,毕竟文震孟是内阁大臣,没有参与到如此的争斗之中,冷眼旁观,能够看清楚很多的事情。
历史上对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的评价,都是很不好的,将他们视作奸臣,祸国殃民,这一切,远在延绥的郑勋睿没有特别的感受,但是朝廷之中的党争,他是有着深切体会的,因为他这个想着旁观的人,都遭遇到算计了。
处于党争漩涡之中的周延儒和温体仁,说到底也是棋子,既是党争的棋子,也是皇上的棋子,按照郑勋睿的理解,说两人坏到什么地步,那是不现实的,也是带有偏见的,再说周延儒担任内阁首辅的这几年的时间,一直都是在努力维持朝廷的运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郑勋睿很是庆幸,自己尽早离开了京城,尽管被戴上了三月修撰的绰号,可是和如今的局面比较起来,他算是非常成功的,拥有了正在发展壮大的郑家军,在延绥巡抚的位置上面,能够尽量的积聚财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杨廷枢来到巡抚衙门的时候,郑勋睿已经分析到了所有的可能性,有些问题,他必须要和杨廷枢说清楚了,从文震孟的来信之中,他知道杨廷枢怕是要回到朝廷之中去了。
“淮斗兄,这么长时间过去,你我都没有聚一聚啊。”
“清扬,你如此的繁忙,哪里有时间闲聊啊,延绥各地如此的平稳,若不是你的努力,哪里会有这样的结局啊,流寇根本就不敢到延绥各地来了。”
“这些都是应该做的事情,你到延安府一年时间了,做的很是不错,我这话可不是恭维的意思,也不是什么赞誉,实实在在,你知道我的脾气,从不爱说恭维话。”
“我也不说恭维话,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跟你学习的。”
郑勋睿笑了笑,转入到正题方面了。
“我已经向朝廷呈奏了你的功劳,想必不长的时间,你就要回到京城去了。”
杨廷枢的脸上露出震惊的神情,这是他万万想不到的。
“当初邀约你到延安府来,我一直内心不安,你若是留在朝中,强很多的,这里面的原因,我就不多说了,你回到京城去,很有可能出任詹事府少詹事,我要提前祝贺你了。”
“清扬,你没有开玩笑吧,我的政绩,不可能和你比较的,就算是朝廷要用人,也是应该让你回到京城去啊。”
“我是难以回到京城去的,这里面有些缘由,周大人辞官归隐了,温大人成为了内阁首辅,你我都清楚,周大人的背后是东林党,温大人背后是浙党,我这人从来不爱搀和到里面去,再说延绥各地,也需要稳定,若是我走了,再次出现动荡,朝廷也难以应对的。”
杨廷枢点点头,脸色有些失落,不过能够回到京城去,当然是好事情了,前途是不用说的,条件也好太多,延安府还是艰苦了一些。
“淮斗兄,还记得我们当初说过的话语吗,朝中大凡有什么事情,你一定要及时告知我。”
“这没有问题,不过我有两个问题请教,你一定要说实话。”
“说吧,只有是我能够建议的。”
“周大人和温大人之间的争斗,我是知道一些的,如今温大人成为了内阁首辅,周大人倚重的大人,遭受打击,陈于泰也被罢官归家了,我若是回到京城去,肯定会面对一些问题的,我该怎么面对朝中的一切。”
“看样子你早就想过这些问题了,我也想过,保持中立是最好的态度,可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还是以保全自身为重。”
“知道了,第二个问题,朝中的党争很是激烈,我如何避免陷入其中。”
杨廷枢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郑勋睿沉默了好一会,有一句话说得好,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就算是自己回到朝中去了,也无法避免,就更不要说杨廷枢了。
“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如何做还是要看你的想法,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除非你辞官归里,记得当年在苏州的时候,我们齐心协力,后来在秦淮河,我们与张溥、杨彝等人割袍断义,那个时候,其实我们已经陷入到党争之中了,只是没有察觉,进入到朝廷之中,局势要复杂很多了,割袍断义这样的事情是不能够做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逞一时之气害人害己,这样的选择看上去很是愚蠢,可究竟该如何做,我真的不知道。”
“清扬,我没有期望你回答这个问题,说实话,回到京城,对于我来说是好事情,可也不是很好的事情,京城的局势要复杂很多,在外面就不需要操心那么多了。”
“我知道,你好自为之,我还需要得到你的大力支持。”
第一百七十七章暗中拉拢
崇祯六年八月,圣旨到了延安府,杨廷枢出任詹事府少詹事,中书舍人文震亨出任延安府知府。
这两个任命和调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地方知府尽管是四品的官阶,可是调整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最好的出路就是进入布政使司,成为从三品的左右参议,可是能够有这样出路的人太少了,若是进入到京城去,有可能成为六部的郎中,保持四品的官阶,做五品的官,这也算是不错了,但是杨廷枢的调整不一样了,不仅仅是回到了京城,而且成为了正四品的少詹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众人只能够理解,杨廷枢本来就是殿试探花,到延安府来出任知府,只不过是镀金的。
文震亨出任延安府知府,也让大家想不明白,文震亨虽然是京官,资历也是很不错的,接近五十岁的年纪了,可是毕竟不是进士出身,能够出任地方知府,明显是受到重用了,当然众人也知道文震亨与郑勋睿之间的关系,对于这样的任命,倒是能够理解的。
圣旨宣布之后,杨廷枢和文震亨之间做了简单的交接,翌日就离开延安府,赶赴京城去了,他表现的很是平静,也没有到延绥镇去,这到让不少人好奇了,其实外人不知道,杨廷枢和郑勋睿之间,早就有默契了,杨廷枢早就知道此次的调整,肯定不会表现出来惊奇。
文震亨上任之后,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熟悉了延安府的情况,他已经是四十九岁的年纪,若不是有这次的机会,也许就在中书舍人的位置上面致仕了,能够出任延安府知府,也是出乎他预料的,但是凭着感觉,他知道此事肯定与郑勋睿有关系。
文震孟尽管是内阁辅臣,但不可能提出如此的奏折,毕竟是需要避嫌的,唯一能够提出推荐的,就是内阁次辅徐光启了,徐光启是郑勋睿的恩师。
文震亨一把年纪,经历了太多的事情,简单的分析之后,就知道了其中的奥妙,应该说杨廷枢要调整了,郑勋睿是知道的,肯定向恩师提出了继任延安府知府的人选,徐光启推荐人选,刚刚上任的温体仁,是绝不会反对的,而且不过是知府的人选,并非是什么关键的位置,温体仁不会在意的。
来到延安府之前,文震亨专门去拜见了大哥文震孟,文震孟出任内阁辅臣之后,事情多起来了,拜访的人不少,文震亨很少去麻烦,不过这次出任延安府知府,和郑勋睿在一起共事了,需要掌握一些情况。
文震亨和文震孟两人谈了大半夜,这一夜文震亨就在大哥的府邸里面歇息。
八月下旬文震亨专门来到了延绥镇,拜见郑勋睿。
尽管说两人都是四品的官阶,可是意义不一样,郑勋睿是以左佥都御史的身份,兼任延绥巡抚,这就是代表朝廷管辖延安府、庆阳府和榆林边镇了,身为延安府知府的文震亨,是标准的下级,必须要服从巡抚衙门的安排。
这一次的拜访,看上去是礼节性的拜访,其实远远不是,文震亨早就做好了准备。
来到巡抚衙门,文震亨和郑勋睿两人进入厢房,郑勋睿吩咐官吏,任何人都不要打扰他,若是有人来办事,改日再来。
“清扬,我出任延安府知府,得益于你的推荐,事情我都知晓了,你大可放心,我一定能治理好延安府,不会给你添乱的。”
“三太爷出任延安府知府,的确是我的意思,延安府经历了太多的波折,不能够出现任何的动荡了,若是派遣来的人,什么都不知道,总想着做出一些什么事情来,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不愿意看见这等的情况,故而举荐了三太爷。”
“不说这件事情了,到延安府来之前,我和大哥商议了很多事情,朝廷的变动是很大的,周大人辞官归里,应该说在朝廷之中引发了不少的震动,徐大人的身体也愈发的不好了,听说已经卧床不能够动了,内阁辅臣,基本都是偏向于温大人的,大哥这等不依靠任何一边的,几乎是没有的。”
说到这里的时候,文震亨的神色有些严峻。
郑勋睿笑笑开口了。
“三太爷是为太爷担心吧,若是恩师出现了什么意外,太爷在内阁之中倍感孤独,得不到任何的支持,很有可能遭受温大人的排挤,故而如今不知道如何的选择。”
“清扬,你怎么能够想到这样的事情,我还真的没有看出来啊。”
文震亨盯着郑勋睿,看了好一会的时间,本以为郑勋睿来到了陕西,基本不会关心朝廷里面的事情了,再说延绥各地的情况,如此的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心神,不可能顾及到其他的事情,可是郑勋睿居然开口就说出了关键。
“太爷的事情,牵涉到我了,我不可能不关心的。”
“嗯,那你的意见是什么。”
“太爷绝对不能够投靠温大人,若是真的投靠了温大人,那就马上会遭受到排挤。”
“你为什么这么说。”
郑勋睿犹豫了一下,他必须要做出解释,可是解释理由牵涉到了皇上,牵涉到了皇权,可要是不解释,那就显得自己武断和任性了。
沉默了好一会,郑勋睿终于开口了。
“我想皇上不会愿意看见内阁铁板一块的局面,崇祯四年的时候,周大人和温大人之间的矛盾就显露出来了,为什么皇上一直都容忍,让这样的情形延续了两年多的时间,恩师早就身体不适,不能够上朝了,皇上一直都不愿意恩师致仕,有倚重恩师的意思,但也是看重恩师忠心耿耿,不参与到党争之中的缘故。”
文震亨这个时候是真的感觉到震惊了,他觉得自己后面准备说的很多话,都是多余的,其实郑勋睿明白这一切。
“清扬,你说的有些道理,帝心不是我们做臣子的随意揣摩的,不过有些时候的确需要知晓其中的奥妙,否则选择错误,影响太大了。”
“三太爷说的是,我还有预计,若是恩师坚持辞官,那么内阁次辅很有可能就是太爷了,皇上定会如此安排的。”
文震亨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清扬,你的能力不一般啊,在京城的时候,我听说你接连剿灭流寇,还有些不相信,认为你身边一定有高人指点,后来听大哥说了,的确是你独自指挥作战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