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85章

明末传奇-第85章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指挥作战的,那个时候就觉得吃惊,刚才听到你的这番话,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其实大哥和我都有这等的分析,不过我们经历的事情不一样了,年岁更是不一样,在朝中很多年,才悟出这些道理,你小小的年纪,就知道如此多的事情,真的是不简单啊。”

“三太爷夸奖了,其实我也就是按照常理进行的推测,朝廷之中出现那么多的事情,任何人都是需要分析的,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距离京城遥远,反而能够冷静的分析了,若是身处其中,到不一定能够做出这些判断的。”

“清扬,你不用谦虚,大哥和我看见你愈发的成熟,打心眼里面高兴,前些日子,皇上提到了姚希孟,想着让姚希孟回到京城,这件事情被大哥劝下了,大哥认为姚希孟留在南京,主持南京国子监,是最好的安排,回到京城不适宜,姚希孟过于的固执,很多的认识,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这一点让大哥很是头疼,尽管说大哥和姚希孟的关系不一般,可是为了你,大哥还是做出了决定。”

这件事情,让郑勋睿感觉到了欣慰,文震孟的认识终于出现质的转变了,这太不简答了。

“大哥预测,温大人一定会暗地里和你联系的,希望你能够做出选择,你展现出来了能力,已经引起朝廷的注意,想必温大人肯定是要拉拢你的,大哥希望你能够很好的把握。”

郑勋睿站起身,从桌上拿起看一封信函。

“三太爷,温大人的信函已经来了,是以老师的身份写来的。”

文震亨的脸色有些发白,接过了信函,仔细看起来。

信函里面没有说什么,无非是一些勉励和赞誉的话语,堂堂内阁首辅,能够对一个四品的巡抚说出来如此的话语,很不简单了。

“清扬,你准备如何对待。”

“我认为很简单啊,既然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那就纯粹的进行学术上面的交流,我可没有忘记读书,正好有些难以解惑的问题,询问温大人。”

文震亨略微的愣了一下,哈哈大笑了。

“清扬,你可真的是厉害啊,如此的应对,无懈可击啊,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温大人的能力不一般,硬生生的挤走了周大人,成为内阁首辅,虽说有徐大人和大哥护着你,可是你想要升迁,难度恐怕是很大的,也不知道你在延绥巡抚的位置上面,还要坚持多长的时间。”

“这没有什么问题,我还年轻,早就做好准备了,对了,三太爷待会尝尝曼珊的手艺,听说三太爷来了,曼珊下厨做菜,专门款待三太爷。”

“好啊,那我倒要留下来几日的时间了,看看曼珊的手艺如何,若是不行,我可要埋怨的。”

第一百七十八章五省总督

朝廷关于设立五省总督的事情,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陕西和山西遭遇到打击的流寇,开始分散活动,一部分留在了山西,一部分进入陕西汉中府,一部分进入河南,一部分进入湖广,一部分进入了四川,流寇充分利用了各省巡抚之间的事权不统一的弊病,游走于各省之间,而各地的巡抚,也是将流寇赶出自己的辖区,至于说其他地方的事情,他们不会过问,也不会干涉,这就导致流寇的队伍不断的壮大,总人数已经超过二十万人,各地深受其害。

徐光启早就建议设立五省总督一职,只是皇上在人选方面有些犹豫,故而迟迟没有下定决心,不过如今的形势,逼迫朝廷必须要设立五省总督一职,协调各地的力量,共同来剿灭流寇了,要不然流寇的队伍还将继续发展壮大。

早朝之后,诸多的文武大臣纷纷举荐三边总督洪承畴出任五省总督,统领剿灭流寇的事宜,不过皇上没有同意,洪承畴熟悉陕西、宁夏、延绥一带的情况,正是因为洪承畴的努力,陕西和山西的流寇,遭遇到沉重的打击,若是调走了洪承畴,这些地方不能够稳定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举荐人选这件事情,风险是非常大的,若是被举荐的人遭遇到败绩,那么举荐他的人,也会遭遇到弹劾和追究,洪承畴在山西等地剿灭流寇,取得了很不错的战绩,出任五省总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也是很安全的,所以说满朝的文武大臣,不会举荐其他的人选,就连新上任的内阁首辅温体仁,举荐的也是洪承畴。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病中的徐光启上书,举荐右佥都御史陈奇瑜。

皇上和徐光启早就商议过,事情到了眼前,皇上终于下定了决心,擢升陈奇瑜为兵部右侍郎、五省总督,圣旨之中,对于陈奇瑜的职责,也进行了明确,重点协调河南、湖广、山西以及四川等地剿灭流寇的事宜,至于说陕西、宁夏、延绥等地剿灭流寇的事宜,依旧是以三边总督洪承畴为主。

陈奇瑜顺利的出任五省总督,预示着朝廷加大了对流寇的围剿力度。

皇上和朝中绝大部分的文武大臣,此时的想法也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前他们认为流寇是因为生活所迫,聚众造反,朝廷无力救济灾民,故而对流寇有一定的愧疚心理,认为还是以招抚为主、以剿灭为辅,不过流寇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杀官吏、劫掠地方的行为,让朝廷没有了同情的心理,认为流寇已经成为心腹大患,必须要彻底剿灭,还地方上安宁。

出任五省总督,陈奇瑜没有来得及接受同僚的庆贺,随即赶赴河南省的开封上任,五省总督府就设在河南的开封,这里正好处于中部的位置,便于协调指挥。

陈奇瑜首先与三边总督洪承畴取得联系,洪承畴坐镇山西的平阳府,这里紧靠着河南的开封,距离不是很远,在接到陈奇瑜的信函之后,洪承畴交代总兵曹文诏暂时协理诸多的事情之后,亲赴开封。

五省总督府。

陈奇瑜和洪承畴终于见面了,两人以前就认识,陈奇瑜也曾经在陕西一带剿灭流寇,如今两人都是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兼任五省总督和三边总督。

简单的寒暄之后,两人的话题转向了剿灭流寇的事宜。

桌上摆着硕大的地图,陈奇瑜已经在上面密密麻麻做了一些标记,对于这些标记,洪承畴是烂熟于心的,这些都是流寇活动的地方。

“洪大人,流寇老回回屯兵河南南阳等地,罗汝才屯兵湖广襄阳等地,张献忠屯兵四川夔州和林县等地,李自成屯兵陕西汉中等地,还有一部分的流寇,在山西平阳府等地盘旋,这些流寇力量分散,若是不能够集聚各方的力量,恐怕难以在短时间之内剿灭。”

“陈大人说的是,流寇大都离开了陕西和山西等地,朝着河南、湖广和四川等地流窜,若不能够事权统一,形成合力,流寇就会利用这之中的漏洞,来回盘旋,各省巡抚因为职责所限,不要越界剿灭流寇,让流寇有了喘息的机会。”

“洪大人说的是,我的想法,是调集河南、湖广以及四川的十万大军,专事剿灭流寇,不管流寇到什么地方,都要跟随剿灭,寸步不离,如此可以解决流寇四处流窜的问题,洪大人负责的山西和陕西两地,早已经采取此等的办法,让流寇在陕西和山西几近灭迹,如今剩下的事宜,就是洪大人与我之间的协调事宜了。”

“陈大人乃是五省总督,统领陕西和山西剿灭流寇事宜,若是有什么安排,尽管开口就是了。”

“那好,事急从权,我就不客气了。”

陈奇瑜的手指指向了延绥镇。

“延绥巡抚郑勋睿,麾下的郑家军和延绥边军,听闻战斗力很强,洪大人熟悉延绥之情况,可否让郑大人调集一部分的军士,加入到剿灭流寇的大军之中。”

洪承畴脸上出现了危难的神情。

“陈大人,你是知晓的,调动边军,除非是有皇上的圣旨,否则是不能随意调动的,边军职责重大,宁夏、延绥、大同等地的边军,历来都没有调动过,若是因为调动了榆林边军,导致边关出现危险,你我都难以承担这等的责任啊。”

陈奇瑜也轻轻的叹了一口气,洪承畴说的情况实实在在,曹文诏率领一千五百关宁铁骑进入关内剿灭流寇,那是皇上亲自下旨,否则谁也不能够轻易调动的,关于榆林边军和郑家军的事宜,陈奇瑜也曾经向皇上提及过,可是皇上没有表态。

陈奇瑜早就想到了,郑勋睿麾下的郑家军,剿灭了流寇神一魁、不沾泥张存孟、紫金梁王自用,以及闯王高迎祥,斩杀了四人,要知道神一魁、王自用和高迎祥,都是流寇之中赫赫有名的首领,影响很大,实力也很是强悍的,若是这次集中剿灭流寇,能够调动郑家军,那肯定会取得绝佳的战绩,而且流寇普遍都畏惧郑家军,根本不敢进入延绥各地了。

可惜榆林是边镇,职责不一般,这让陈奇瑜有些望洋兴叹,其实他也就是试探着提一提,看看洪承畴是什么态度,要是能够调遣郑家军和榆林边军,洪承畴身为三边总督,岂不是早就动手了。

洪承畴麾下有总兵曹文诏,还有从辽东来的一千五百关宁铁骑,不要看关宁铁骑的人数不多,可是已经成为流寇的梦寐,凡是与流寇作战,只要关宁铁骑参战,流寇必定是大规模的溃败,几乎是无法抵抗的,曹文诏的指挥能力也是很不错的,他不会在流寇联合的时候打击,而是等到流寇分兵的时候,予以打击和剿灭,让流寇莫可奈何。

正是因为如此,当初齐聚山西、声势大振的流寇,不长的时间,就被迫分兵朝着各个地方流窜,当然这不能够说是关宁铁骑和曹文诏的全部功劳,至少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洪大人,我也就是说说,皇上已经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彻底剿灭流寇,恢复五省的安宁,你我责任重大,决不能够辜负了皇上的期望。”

“听从陈大人的安排,只要是有什么需要,我一定全力以赴。”

在陈奇瑜的面前,洪承畴是不需要称下官的,这也是因为圣旨里面,对两人之间的分工是明确的,一人负责一块,总协调是陈奇瑜,也就是说洪承畴不是陈奇瑜的下级。

陈奇瑜提到的延绥巡抚郑勋睿,洪承畴早就想过了,可惜他也没有办法,人家郑勋睿是有着不一般背景的,殿试状元,内阁次辅徐光启大人的学生,内阁辅臣文震孟大人的孙女婿,再说郑勋睿当初出任延安府知府的时候,就有特殊的政策,延安府州县不负责供给朝廷大军的粮草,那个时候,洪承畴是非常恼火的,认为郑勋睿是依仗权势,就任延安府知府以后肯定是要坏事情的,可让洪承畴预料不到的事情,一件件发生。

特别是郑勋睿生擒和斩杀闯王高迎祥的战斗,给与了洪承畴巨大的震动,到了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这个郑勋睿是真的不简单,人家做出的任何决定,都不是随随便便的,朝廷决定设立五省总督一职,洪承畴认为自己就任的可能性很大,若是他真的出任五省总督了,一定会举荐郑勋睿出任三边总督,尽管说郑勋睿不过十九岁的年纪,显得过于年轻了。

郑勋睿麾下的郑家军不能够参与到剿灭流寇的事宜,洪承畴也是有些遗憾的,不过边军的职责不一样,当初他就任延绥巡抚,负责剿灭流寇,也不敢轻易调动榆林边军。

陈奇瑜的作战思路很是清晰,洪承畴觉得,只要按照这样的思路贯彻下去,流寇被灭亡的时间就不远了,只是这中间不能够出现太大的偏差,要知道流寇的移动能力太强了,稍不注意就让他们溜走了。

第一百七十九章提前准备

进入八月,气候变得异常,郑勋睿来到延绥也有三个年头了,对于这里的气候有了大致的了解,延绥各地春季是旱季,雨水很少,五月到九月是主要的降雨季节,至于说崇祯四年闰十一月的大雪,那是意外,可是今年的气候的确异常,从八月到九月,一滴雨都没有落下,这样的情况,崇祯元年出现过,导致了崇祯二年的大旱和饥荒。

老军户的话应验了,郑勋睿几乎可以肯定,又一次大的气候灾害到来了,尽管说延绥各地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是决不能够因为有准备了,就可以忽略即将到来的再一次的大灾害。

一直到九月底,气候渐渐变得寒冷,延绥各地以及山西等地的商贾,运送来了大量的粮食,按照四两五钱银子的价格,卖给了巡抚衙门三十万石的粮食,其中十万石粮食运送到了延安府,五万石粮食运送到了庆阳府,十五万石运送到了郑家军军营,郑锦宏和洪欣涛两人,和蒙古部落的联系和交易也全部搞定了,银两的开支基本持平,郑家军仅仅拿出了十五万两白银,就赚到了二十五万石粮食,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交易了,至于说战马的交易,暂时停止了,短短两年的时间,蒙古部落提供了伍仟伍佰匹乌珠穆沁马,短时间之内,他们再也无法提供更多的战马了。

粮食全部运抵的时候,巡抚衙门进行了一次详细的统计,延安府存粮是最多的,存粮达到了四十七万石,庆阳府的存粮有十一万石,郑家军军营存粮达到了三十八万石,榆林总兵府的存粮有八万石,按照这样的计算,延绥各地存粮的总数,已经超过百万石了,这些存粮,对于应付来年的饥荒,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

仅仅延绥各地,不需要这么多的存粮,毕竟老百姓家里还有存粮,巡抚衙门和知府衙门,以及州县衙门早就下发告示,不准民间有粮食交易的行为,之能够交易菜蔬等,粮食必须要留下来,其实从八月开始的异常气候,已经让不少的百姓明白,来年的年份恐怕不好,粮食必须要存下来。

十月是冬小麦开始播种的季节,巡抚衙门给延安府、庆阳府和总兵府专门下达了文书,要求各地严格控制冬小麦的播种面积,不能够大面积的播种,免得因为干旱导致冬小麦没有任何的收成,尽管说各地都存有应对干旱的雨水,但这些存储下来的水,能够灌溉的面积是不大的,再说干旱来临,吃水大部分也要依靠这些储存下来的雨水。

下发文书之后,郑勋睿不放心,专门请来了文震孟和董功明。

董功明在陕西的时间不断了,对这里的气候也是了解的,接到了巡抚衙门拨付的五万石粮食之后,马上明白是什么事情了,所以收到了巡抚衙门的文书之后,迅速的贯彻下去,要求州县必须不折不扣的落实,免得老百姓遭遇更大的损失。

文震亨不是很清楚,毕竟上任的时间不长,同知马祝葵和通判孙启萌认真解释之后,他才明白了一些,将文书下发到州县去了。

郑勋睿同庆阳府知府董功明交谈的时间不是很长,很多的事情,董功明都是清楚的,甚至比他还要熟悉,早就知道应该如何的应对了,只是董功明有些吃惊,这救济亦或是提前准备的事宜,应该是朝廷负责的,想不到巡抚衙门提前做好准备了,庆阳府所辖的地方不大,位于陕西的中部,就算是遭遇到饥荒,外地的流民也不会很多,所以压力不会很大,这一点与延安府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再说老百姓有一定的存粮,府库里面有了十一万石的粮食,足够应对来年的灾荒了。

郑勋睿重点是和文震亨交谈。

文震亨一直都是在京城做官,而且大都是在朝廷部门,对下面的事情,不一定特别了解,尽管说有为官的经验,可是基层的很多事情,那是需要认真学习的,再说文震亨上任的时间不长,面对即将到来的灾荒,稍微有没有做好的地方,就可能引发巨大的震荡。

文震孟进入厢房,看见了桌上的地图,有些奇怪,仔细可能了地图之后,文震亨的脸色微微有些变化,这是一封延绥各地的地图,上面清楚标记了能够进入延绥各地的流民的情况,主要还是山西太原府、平阳府,陕西的西安府、平凉府,河南的河南府、怀庆府,四川的保宁府、夔州府等地,文震亨很清楚,要是遇见灾荒,这些地方的流民悉数涌入延绥,那延绥各地肯定是崩溃,根本无法应对的。

“清扬,你是怎么判断出来,明年可能遭受到饥荒啊。”

“三太爷,本地的很多老军户,还有老农,是熟悉气候情况的,他们因为遭遇了太多的灾荒,是特别注意气候的,我到陕西之后,同样是关注气候情况的,这关乎到百姓的死活,不能够有丝毫的疏忽,从八月份开始,一直到九月份,足足两个月的时间,滴雨未落,这样的情形,崇祯元年出现过,结果二年的大饥荒,导致延绥各地大乱。”

文震亨点点头。

“知道了,马大人和孙大人也是这样说的,说是巡抚衙门的文书,必须要坚决执行的。”

“延绥各地,应对明年的灾荒,问题不是很大,百姓家家户户都预备了存粮,若是难以为继了,官府也有粮食救济,问题最大的就是流民的事宜,我听说山西、河南等地的情况,和陕西是一样的,这预示着山西与河南也有可能遭遇到灾荒,到了那个时候,就将要产生大量的流民了,这些流民涌到延绥各地,才是最大的问题啊。”

“清扬,你是不是想的太多了,山西与河南等地的灾民,应该是当地的官府救济的。”

“三太爷,您有所不知,地方官府对流民都是排斥的,这是众所周知的情况,凡是出现流民了,府州县城池都是关闭的,严禁流民进入,一些地方甚至是追杀流民。”

“这,地方官府怎么能如此做啊。”

“原因很多,一些地方官府无法救济大量的流民,朝廷的救济一旦不能够到位,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能够采取堵截的办法,免得城池也乱了,那样就无法维持了,还有一些官吏,未必将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的。”

说到朝廷,文震亨微微叹了一口气,他很清楚,面对大规模的灾荒,朝廷还真的是拿不出来银子的,只能够采取免去赋税的办法,可这个办法没有任何的作用,饿死人的情形还是会大量出现。

“清扬,依靠延绥来救济灾民,也不行啊,流民的人数多了,根本就顾不过来的,再多的粮食也没有作用,除非是朝廷统筹协调。”

郑勋睿的脸上露出了冷笑的神情。

“三太爷,您认为朝廷能够统筹协调吗,拿不出来钱粮,凭什么统筹协调啊。”

文震亨看了看郑勋睿,没有说话。

“其实朝廷统筹协调,不是做不到,可惜朝中有些大人,想到的就是自身的利益,解决北方的饥荒,这是需要南方出力的,朝廷若是能够从南方调剂一些粮食,就能够解决很大的问题,可如今的情形,朝廷能够从南方调集到一粒粮食吗,南方的那些士大夫,愿意拿出来粮食吗。”

文震亨愣了一下,慢慢开口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