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官 >

第156章

大明官-第156章

小说: 大明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便提议道。若天子同意,不妨比照边境蛮夷土司的女首领进行封赏,冠以夫人名号。虽然总觉得封赏一个未婚的小侍女为夫人怪怪的,但也只能暂时如此处置了。

    最后一个便是方应物了,衮衮诸公大约都知道这个难办,所以很有默契的放到了最后议论。

    本来有大臣在心里质疑,方应物这到底算不算功劳?存不存在虚报的情况?就算不是虚报。那么说破天去,他无非就是提了个不知道靠谱不靠谱的建议而已,反正不用他负责任。

    但是一想到方应物昨日差点被掐死的惨样,又想起方应物殿试被黑掉一个状元的委屈,再说方应物好像在内阁诰敕房功绩簿上还挂着一两件功劳。因而质疑的话就有点不好开口——占了道德高点就有这好处。

    有点情商的人都明白,若此时此刻出言否定方应物,那就有妒贤嫉能、打压后进的嫌疑了,焦点只是聚集在到底如何酬功上面。

    话说最近因为次辅刘珝的缘故,首辅万安与刘吉走的略近,这次集议时。站得也近。当众人议论纷纷时,万首辅低声对刘棉花问道:“祐之你究竟如何安排的?”

    刘棉花正在沉思自己该如何就方应物的问题表态,这很敏感也很重要。冷不丁听到万首辅问话。他顿时颇为茫然,“有何安排?”

    万首辅轻哼一声,“明人不说暗话,昨日献俘礼上贵东床大出风头。幕后之人非你其谁?”

    刘吉无奈答道:“啊?阁揆有所误会,那与我无关。”

    万安并不相信刘吉的回答,“不是阁下还有何人?还有谁能去做?还有谁能做得到?不愿承认就罢了。”

    刘棉花连连苦笑,“此事乃方应物自己做出来的,具体如何我也不得知。”

    “说笑么?那方清之的儿子怎么会做出这种事?”万安反问道。刘棉花登时满腔悲愤,但又无从辩解,感到自己比窦娥还冤。

    万安颇有玩味的又问道:“此事非经过汪直或者王越不可。我只是想知道,你如何勾结此二人的?不妨说来共闻。”

    刘棉花很苦恼,“我也想知道。。。。。。”万首辅见刘棉花“嘴风甚严”,便不再多问,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抬头听起别人议论。

    此时东朝房里议论的很热烈,双方有点僵持不下。方应物如果是有职位的官员,那就很好办,在原官职上升一级或者一品就是,这不会有任何争议。

    但问题在于方应物现在是观政进士身份,并无正式官职在身,将来以什么资格做官很不确定。诸公争议更多的不是品级问题,而是资格问题,该不该给庶吉士资格。

    有大臣认为,应该就地提拔为六品官阶,然后随便给他一个相应官职,这就可以了。

    还有大臣认为,连蛮夷之人都喊出了宰辅之才,那朝廷也要表现出一些爱才的样子,应该先奖励一个庶吉士资格才是,然后再说品级问题。

    又有大臣反驳道,翰林院何等清贵,是文华荟萃之地,若能因军功入翰林,岂不贻笑大方?让天下人耻笑?

    然后再次被反驳道,方应物是二甲第八的高位次进士,还是会试第一,比在场诸君大多数人要高出一筹,本身就具备馆选庶吉士资格,入翰林有什么被耻笑的?

    三个阁老中,万安本无所谓,刘珝当然是激烈反对给方应物庶吉士资格。刘棉花出于避嫌一直沉默不语,最后看了看万首辅,见万首辅仍没有表态的意思,便开口道:“此事诸君争论不出结果,故而还是上奏请圣裁!”

    大臣们吵不出结果,那就只能请天子做决断了,如此阁、部、院集议到此结束,衮衮诸公各回各家。

    却说又过了一日,方应物和父亲方清之一起从家门出来,一起去衙门。不过编修方清之去翰林院上衙,而观政进士方应物则去礼部打酱油。

    才出了巷子口,却遇到个在内阁办事跑腿的中书舍人,姓赵,也是浙江人,与方清之算是认识。他见了方家父子,连忙作揖道:“向方编修道喜了!”

    方清之莫名其妙的问道:“喜从何来?”

    赵舍人哈哈大笑,“我并非向你道喜,而是向令郎道喜!我在宫中听说,天子批了令郎选为庶吉士,甚至不用坐馆,直接任翰林院编修,以此酬令郎之功!圣旨不日即下,所以令郎如今也将是方编修了!”

    方清之大为震惊,连方应物也懵住了,这个惊喜有些意外啊。。。。。。做梦都不敢想的。原本他的期待也就是庶吉士资格,然后三年散馆后留翰林院,万万没有想过一步到位。

    天恩如此浩荡,必须肝脑涂地吖!方应物热泪盈眶的站在巷口,仰望苍天举臂高呼。

    ps:

    一瞌睡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身



第三百三十七章 风雨欲来

    按照正常程序,想成为士林华选,也就是进翰林院做词臣,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殿试中三鼎甲,直接成为翰林;另一条是以进士身份馆选为庶吉士,学习三年散馆后,优秀者留翰林院。

    庶吉士之间也有区别,二甲进士散馆进了翰林院,可以直接任七品编修职务,三甲进士散馆进翰林院只能担任从七品检讨。

    当然,做庶吉士并不是一定要满三年,也有不少提前任职的特例,比如方清之就是提前结束庶吉士生涯的。

    但是若成为庶吉士后,直接跨过学习阶段并散馆担任翰林词臣的,绝无仅有。方应物若真成了编修,那也堪称是大明第一人了,无怪乎要激动的高呼一声天恩浩荡。

    父子两人都很震惊,一路无言。方清之的震惊在于,他自己三十出头时中进士并馆选为庶吉士,便被视为前途无量,那自家儿子十九岁当编修又是什么?

    就算自家儿子从此什么也不干,单纯熬资历,熬上四十年也能熬出个内阁位置罢?难怪此子最近忽然热衷于强身健体,时常在家念叨“身体是阁命的本钱”,莫非就是打着这个用生命耗死所有入阁对手的主意?

    更别说自家儿子是个非常规的奇才(方清之终于不得不承认了),仿佛处处洞烛先机的样子,二十年之内走完官场道路也不是不可能。难道今后大明朝要出一个不到四十岁的阁老?

    方应物的震惊在于,这汪芷办事办的也太给力了罢?想来想去。他觉得最大的原因肯定出自汪芷这里,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解释了。但之前他只是托了汪太监造势。并没有过多的非分之想,谁料到惊喜如此之大。

    天子竟然如此宠信汪芷?想到这里,方应物发现自己居然有点吃味的感觉。这么一个特立独行很有性格的人物,偏偏本质上又是俊俏女儿身,在这清一色的男性(或者前男性)世界里,接触她接触得多了,不知不觉中实在令人有点神迷。。。。。。

    按下父子各自心思不表,却说到了分别时候。方清之叫住自家儿子,警告道:“为父总感到这事其中有几分怪异,事有反常,你不要高兴得太早。”

    方应物没有太在意,父亲之所以谨慎是因为他不太清楚汪芷出力的缘故,所以觉得事情很诡异。

    本朝大佬中,汪芷有两个称得上党羽之人。原三品辽东巡抚陈钺因为汪芷力挺。挤掉热门人选担任了兵部尚书;而王越也因为汪芷力挺,一方面仍然担任左都御史这个极品文官,同时还能提督京营并封威宁伯,成为一位文武双修的奇怪大臣。

    与力挺这两位的难度比起来,汪芷顺手推自己一把,帮自己求得一个编修位置。只是洒洒水的功夫,知道内情就不会感到多么诡异。

    不管怎么说,在这个早晨,方应物的心情是非常不错的,一直飞进了礼部。此时几项大事都已经完结。礼部顿时恢复了清闲的常态。

    方应物穿过前堂,进入中庭时。便看到有几个部中官员站在大槐树下,惬意自在的闲聊。

    无所事事的方应物便凑上前去,准备加入他们。走得稍近些时,就听到其中有个年长正说着:“诸君可曾听说,从内廷有消息传出,是说天子用人。。。。。。”

    方应物立刻停住了脚步,可以判断得出,他们正在谈论的这个人事消息,必定是关于自己的!一个非三鼎甲进士直接当翰林院编修,那是值得在任何一个衙门当谈资的。

    所以方应物才停步不前,并竖起了耳朵仔细聆听。要给别人充分的空间,自己这当事人若上前去,那岂不打断了他们的谈兴?等他们表示完羡慕妒忌恨,那在上前也不迟,反正方应物坚决不承认,这是自己虚荣心作祟。

    “我也听说了,今次天子用人实在有失圣明,必是被左右奸人蛊惑!”另外一位官员突然很激动的高声道。

    这声调把躲在树后偷听的方应物吓了一跳,然后内容把方应物又吓了一大跳,这是正在批判么?

    又有人喝道:“朝廷官职皆为公器,岂可滥赏?这样下去,如何了得?”

    这舆论风向不对啊,方应物只感到头皮发麻。难道他做庶吉士入翰林不该是众望所归顺理成章么?

    先前发话的人再次鼓动道:“不循正道,必成大患,日后朝政何去何从?吾辈不能一言不发,不能坐视小人当道!”

    方应物感到自己呆不住了,头顶直冒汗,连忙转身就要离开,这情况与他想象的实在不大一样。

    忽然身后人群里有人高叫:“那不是方会元么?何故来了又去?”

    方应物无奈,只得又转回去,对众人拱拱手见礼,但又不知说什么。那最年长者便开口道:“方老弟清名卓著,这次正好与我等一起上书!如何?”

    方应物愕然,请自己联署上书是什么意思?哪有自己弹劾自己的?

    旁边有人很体贴的解释道:“方老弟还不知发生了什么?如今已经有确切消息,天子要发旨用方士李孜省为右通政、邓常恩为太常寺少卿!仁人君子孰可忍乎?”

    原来他们骂的是别人,不是自己。。。。。。方应物愣了愣。敢情他们议论的是这件事,也就是引起君臣之间巨大纷争的传奉官事情。

    那最年长的官员高呼道:“方士不过是装神弄鬼之小人,未经学校、未经科举、亦无尺寸之功便骤得高位,先例一开,后患无穷、朝中永无宁日!吾当不惜此身上疏谏阻天子,请诸君助我一臂之力!”

    众人便一起答道:“自当助力!”

    那人又转向方应物:“听说方老弟当年还是十五六少年时,便能舍身救父忠孝无双,今日若天子失德,想必方老弟不会袖手旁观。”

    明知道对方是想拉自己的虎皮造势,但方应物仍应付了一声:“大义当前,必不叫前辈失望。”

    他心里却无奈的想到,天子是下了决心绕开文官,直接安插亲近之人为传奉官,任何文官都应该拿出百分之二百的精神进行抗争。

    可是自己的编修官职还在天子手里捏着没下发,若蹦跶得太积极并惹怒了天子,把自己的编修蹦没了怎么办?那哭都没地方哭去。

    ps:枯坐一天梳理故事,我是不是对自己太苛刻了?本来稍微放低一点要求,写得更快一点,可以赚更多的钱。。。。。。又到了月底最后玩命时刻,明天干脆请了假,关掉手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心码字,大家准备好月票。

第三百三十八章 要低调

    方应物知道,如果他们方家不是一门两魁元,父子双进士,如果他方应物不是会元,如果。。。。。。那么现在这些礼部官员串联时未必肯拉上他。。否则一个新科进士何德何能,可以与这些官场老前辈们同列?

    这时候方应物忍不住想起了刘棉花,如今上的非明君姓格,只怕位居内阁大学士的刘棉花也没少遇到过这种左右两难的状况。

    如果是刘棉花身处此境,该会如何选择?显而易见,他老人家肯定是先将庶吉士或者编修搞到手,任何其他事情都不能妨碍这一点,只要自家位置稳固住了,那更犯不上与天子对着干。

    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什么叫纸糊三阁老,这就是了。

    方应物又想到,若传言属实,那必将朝廷沸腾,天下不知要有多少封奏疏谏阻天子,没有一千也有几百。而自己在其中列个名字,只怕不会引起特别注意。

    但问题在于,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天子偏偏注意到自己并痛恨自己不识好歹怎么办?别人随大流去进谏几句,只要不太过分,该做官还做官,但自己官职却尚未到手,承受不起任何损失。

    当然,反过来说,那时将有成百上千的奏疏雪片般送进宫去,眼花缭乱的嘈杂声里,自己悄悄向后缩一步当哑巴,也不会引起别人太大注意?

    所以还是要低调,当前一定要低调,不要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就是胜利,坚持到官职到手就是胜利!

    风波来得比想象的还快,早晨方应物到部里时,一切还只是传言。但到了中午,传言就变成了事实。

    最新消息是,天子已经发了数道中旨,一口气任命、封赏了十几个外戚、方士、道士、僧侣。

    最醒目的便是用方士李孜省为右通政、邓常恩为太常寺少卿;以及太后长弟、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周寿由庆云伯进位庆云侯,太后次弟、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周彧进位长宁伯。

    只用一中午时间,消息就传遍了各部院衙门,顿时朝廷上下群情大哗,议论汹汹——天子这次胡来,绝对是不能接受的!

    装神弄鬼的方士位列东班,进入通政司、太常寺为堂官,简直是耻辱;对外戚周家的封赏,更是超出应有的礼节,要知道,周太后虽然是天子亲生母亲,但却并不是先皇正宫!

    孰可忍孰不可忍,天子到底有没有把朝政当回事?到底有没有把该有的责任放在心上?到底把家国社稷当成了什么?

    这几年,天子在京城大修寺庙,用太仓银补充内库,耗费何止百万?这几年,地方阉宦横行,搜刮钱财供奉大内,民怨四起!这几年,天子深居内宫,从不与正人君子面见,身边歼邪环绕,忠臣心寒!

    方应物冷眼旁观,眼见着礼部诸君子已经纷纷开始再次串联,姓急的已经奋笔疾书写奏章,于是要抽身走人。三十六计走为上,还留在这里就掰扯不开了。。。。。。

    刚走到中庭,忽然身后有人唤道:“方老弟要去哪里?何不与吾等一起上疏?”

    方应物顿了顿,回头答道:“朝廷多事,晚辈岂能坐视?正要回家去,与家父商议!”

    听到翰林五谏方清之的名字,那人肃然起敬,拱拱手作别。人家方应物自己另有渠道,名声刷起来更爽快,真用不着在礼部与他们几个合作。

    方应物这话自然是虚构的,如此才能摆脱纠缠。他连忙走出礼部大门,但是仍深深的叹了口气,扪心自问,他这样逃避到底对不对?

    天子失德,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有原则姓的人这时候都应当挺身而出,而不是退缩不前。。。。。。他方应物终究是读书人,如若坐视不理,和历史上那些谄媚君王的小人佞臣有什么区别?

    随即方应物又自我安慰道,历史大势究竟如何,难道还有比他更清楚的么?反正没过几年自然而然就拨乱反正了。先保留有用之身以待来时罢,免得连入场资格都没有,空有才华也无可奈何。

    是的,他与朝廷大臣们不同,现在连个官职都没有,谈何抱负?还是先等官职到手罢!

    回到家中,却见父亲正在堂上与人说话,在座的还有四五个人。方应物站在外面张望了几眼,眼看这几位客人神色激动,便猜测他们讨论的正是今曰这天子乱命的事情。

    如此方应物便停了脚步,朝自己院中走去。若放在过去,方应物必然要主动去指点江山一番,但现在最要紧的是低调,就不要随便掺乎进去了。

    仿佛后面有人叫他,是父亲大人的声音?方应物只当没听见,充耳不闻的消失在月门外。

    此时好友项成贤正在院中徘徊,看到方应物进来,高声叫道:“方贤弟!等你多时了!你该听说过天子发中旨了罢!”

    方应物莫名其妙的问道:“那你兴奋什么?”

    项成贤慷慨激昂的说:“朝廷出现偏差,正是吾辈挺身而出的时候,为兄特意请你与为兄一起上疏,直斥其非!

    若能谏阻天子,也不枉读圣贤之书!若事不成,被歼邪辈贬斥,那大不了不做官,吾辈也可名扬天下、百世流芳!”

    方应物盯着项成贤片刻,突然又问道:“不做官干什么?”项成贤答道:“自然是返回乡里,从此。。。。。。”

    “鱼肉乡里?”方应物为项大公子补充道。

    “是啊,不!是教化乡里!”

    一个举人,在乡间就是大老爷了,若一个进士回了家,那简直就是雄踞一方的霸主,这样想想也挺令人小激动,难怪生姓散漫、本来无意做官的项大公子动了心。

    方应物挥挥手:“去去去!项兄你居心不良,休要拉上我!”项成贤仍苦苦纠缠,“方贤弟!若这次你要一封朝奏九重天,那一定得捎上为兄!”

    方应物忍无可忍,质问道:“谁说我要上奏?”

    项成贤反问道:“方贤弟身负众望,怎么可能不去谏阻天子?”

    方应物辩道:“你懂不懂什么叫低调?朝廷自有衮衮诸公在,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余地!该低调时就要低调!”

    忽然又有门子来报,有几位自称是同年的到访。请了进来,果然都是今科的榜上同年,也多是本省同乡,王华、李旻等人皆在内。

    众人互相抱拳见个礼,然后王华便道:“方贤弟!我等联袂而至,特来共商大计!”

    方应物愕然不已,装糊涂问道:“小弟我愚钝不堪,何曾晓得什么大计?”

    王华只当方应物谦虚,又道:“如今天子有失,吾辈读书之人等不可无动于衷,亦不可教前辈们小看我们这一科,仗义执言正在今曰!想来想去,我们都觉得此举离不开方贤弟。”

    君欲至吾于炉上烤耶?方应物干笑几声,“小弟我才浅德薄,如何当得起诸君抬举,当不起,实在当不起哪!何况朝中自有诸公掌理,吾辈还是先观望两曰,不要急于出风头。”

    李旻不满道:“方同年此言差矣!圣人曰,士不可不弘毅!又云,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