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应物也摇了摇头,杨巡抚初来乍到,威势还没有建立起来,任重而道远。
大明如今渐渐变得文贵武贱,武官品级与文官品级比起来根本不值钱。虽然还没到嘉靖之后部院大臣敢杀总兵的夸张程度,但已经开始进入这个趋势了。
现如今还在转换期,没有详细规则表明文武相见礼仪应当如何,很大程度上还是看自发心态。
像边镇副都御史巡抚和指挥使两者之间,名义上同品级,实际上是上下级关系的,跪见也好,不跪见也好,似乎都说得过去。但细细品味其中反映出来的东西,很意味深长。
三品武官彭指挥使在首次见到三品副都御史巡抚杨巡抚时,不肯以大礼参见,这已经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果然如同你所说的,是骄兵悍将呐。”崔师爷也感受到了压力。
方应物轻笑道:“都是纸老虎而已,抚台想建功立业,不能对此辈退让,在下愿作前驱试探。”
第一百四十五章 恩威并施
一个新官员,特别是新的主官上任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站住脚。如果站不住脚,一切雄心壮志都无从谈起。所以才有新官上任三把火之说,
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固定答案,完全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三把火的烧法也是各有不同。
今夜巡抚都察院某处大厅灯火通明,一场宴会在这里举行。本次宴会也是杨巡抚与本城官员的正式见面会,卫所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镇抚、经历,以及营兵方面的副总兵、参将等都参加了。只有总兵官许大人在外巡边,不能与会。
杨巡抚环视厅中宾客,落入眼中的全都是武官,文官一个也没看到。这叫他一时间感慨不已,对边镇状况有了最直观的感受。难怪方应物说,榆林城本质上还是一座大兵营,上任后要务是办学校、兴教化、正风俗。
在杨巡抚左右充当主陪的,则是他两个幕僚,一个是用惯的老人崔师爷,一个是在本地新用的方应物。
如果说在米脂县初次见到方应物时,杨巡抚很大程度上还是看方应物身后背景才给的面子。
但到了榆林城,杨巡抚便发现,他还真找不到比方应物学历更高的人才了。不能说无人可用,但很难能找到更好的人。
卫所的彭指挥和薛镇抚互相看了一眼,他们原本猜测,方应物自称巡抚幕僚可能有自吹的成分,也许只是巡抚出于人情关系照拂一二而已。毕竟方应物年岁太轻了。怎么看也不像洞明世事的幕席。
但从今夜情况来看,方应物正儿八经的和崔师爷一同列席左右。这说明他并不是幌子。
彭指挥又向薛镇抚递了几个眼色,薛镇抚会意,便端起酒盅,对方应物道:“前日多有误会,我借这杯酒向方先生致歉了。”
这也是他们事先商议定的,不知道巡抚是否知晓这件事,先主动出击找台阶下,若能彻底化解掉最好。
有些事情可以私下里做。但不好当着面做。方应物大概也要讲究几分体面,他总不能在巡抚面前表现的过于刻薄,留下不好印象。
果然杨巡抚插嘴问道:“是什么误会?”
薛镇抚转身答道:“下官查办了一起仓库贪赃之案,不小心将方先生捉拿到镇抚司,险些误了抚台大事,这都是我等的过错。”
方应物暗暗皱眉,这话怎么听怎么不顺耳。话里话外的。好像是他方应物真犯了贪污的事情,然后因为靠上巡抚所以就不查了。
回答了巡抚,薛镇抚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又向方应物道:“所以,本官在此向方先生赔礼。”
方应物停杯不动,讽刺道:“不只是误会的事情罢?你薛大人在卫所里什么主也做不了。这时候出什么头?榆林卫发生了这么大的冤案,贵处指挥使为何从头到尾不曾表示过什么。”
方应物这意思就是这事你从头到尾不够资格做主,所以就别跳出来当傀儡了,还是让正主出面。薛镇抚又等了等,见方应物只管低头吃喝。并不再与他搭话,只得扭头看了看彭指挥。
彭指挥想了想。摆出长者架子道:“方先生听老夫一句劝,为人心胸不可过于狭隘,做人也不可过于斤斤计较,还是宽厚些才是正道。”
方应物冷笑道:“此话何解?”
“些许误会就让它过去好了,何必纠缠不放。”彭指挥道。
方应物嗤之以鼻,“彭大人误会来误会去,口口声声就不离这两个字。是想说明什么?是想说明这是可大可小的私事么?错!在下眼中,这绝非私事,而是公事,奉劝彭大人不要因私废公!”
杨巡抚对副总兵频频劝酒,崔师爷垂头吃吃喝喝,别人也各自敬酒。没人出面劝架,仿佛厅中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方应物与彭大人好像正在言笑款款似的。
没人劝阻,方应物自然乐得继续说,“彭大人对在下的话不服气?那敢问彭大人,孙大使是官吏,在下是生员,贵衙擅自捉拿官吏生员,薛镇抚甚至要将我等打入大狱,这是谁授予贵衙的权力?在下对这点十分不明,还望彭指挥赐教。”
彭指挥反驳道:“边地不比腹里,军镇不比州县,自然有便宜行事的道理!”
方应物拍案喝斥道:“朝廷赐予巡抚总制的敕书上,才有便宜行事的字眼,你彭清何德何能,胆敢自领便宜行事职权!你想造反吗!”
战区的巡抚或者总制之所以有权威,那是因为朝廷授予他们的敕书上往往具有“便宜行事”、“军法从事”等字眼。没有这这几个字,权威就要少掉一大半。
但彭指挥清楚,他说的便宜行事是习惯性口头语,方应物偏偏曲解为为授予职权用语,指责他擅自扩大职权。
这和污蔑有什么区别?他堂堂的正三品指挥使,哪里能容忍方应物指名道姓的斥责?当即大怒,站起来指着方应物骂道:“混账小儿!你当初被发配来时,本卫不肯收留你,所以你心存怨恨、谗言报复!”
方应物对彭指挥的辱骂充耳不闻,继续问道:“在下还有第二点不明,指挥军士三番两次捉拿在下的不是别人,是贵府二公子,敢问彭二公子是何官衔,现居何职?他凭什么能指挥军士拿人办案?”
这让彭指挥无话可说。当儿子的动用一下父亲的下属,这没什么稀奇的,但不好明面上公开如此说,尤其是当着巡抚的面。
想了想,只能道:“我彭家世袭武官,小儿辈提前学着办事并熟悉状况,也是有的。”
方应物嘿然笑了笑,并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又问道:“在下更不明白的第三点是,广有库虽然设在榆林卫,但上司是陕西布政分司,再向上还有巡抚行辕,绝不是榆林卫一家的事情。
贵府二公子不通气,便大摇大摆将库大使抓走下狱,这实在是嚣张跋扈肆无忌惮!你彭指挥都不好做出此等事情,却偏偏让你儿子做出来了,你们榆林卫的公事,就是如此办理的?”
不等彭指挥回答,方应物作了总结道:“贵衙犯了如此多的过错,还不思反悔,反而再次频频用误会一词搪塞!
就在下所说的三点不明之处,全都是公事,你明知故犯,又哪点是你我误会了?你这般如此公私不分也敢说别人心胸不宽,莫非与你彭清同流合污才是心胸宽广么?在下敬谢不敏了!”
绕到这里,方应物可算将薛镇抚故意泼自己身上的污水清理出去了。
彭指挥粗人一个,嘴皮子哪里比得过方应物,被一激再激,顿时蛮横气上来了。他厉声喝道:“我榆林卫就是如此办事,那又如何?”
“该如何不是在下说了算,这要请示抚台。”方应物淡淡道,随后转身对杨巡抚行礼。
杨巡抚冷冷的望了彭指挥一眼,不容置疑的吩咐道:“彭大人坐下说话,看看你成什么样子!”
又批判道:“这么办事你说如何?知道的以为你是驭下不严,教子无方;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割据边镇,坐地称王!”
不要说彭指挥,连方应物都冒了几滴冷汗。不愧是抚台大人,看问题站位就是高,扣起帽子扣得也更是大,不能不服,不能不服呐。
彭指挥硬邦邦的赌气道:“本官知罪,还请抚台向朝廷弹劾就是!”他就不信了,杨巡抚刚上任,就敢毫无忌惮的去向朝廷弹劾本地高官,这明显是故意排除异己。
杨巡抚突然笑了笑,如同春风化雨,“你说你有罪?其实也谈不上罪名,顶多也就是一些过错而已,你既然说自己知错,那你说自己有什么过错?”
彭指挥一时语塞,难道要亲口将自己的过错一桩桩列出来?这怎么可能?
此时方应物忽然插嘴道:“谁能没有过错,抚台犯不上向朝廷弹劾,彭大人既然知错,那么给抚台写一封悔过书即可。”
“也好,上纸笔!”杨巡抚吩咐旁边仆役道。
彭指挥眼睁睁看着桌案上的酒食被撤走,换成了笔墨纸砚,心里郁闷的真想一口气将桌子掀了。
厅中鸦雀无声,其余武官看着彭指挥,顿时有兔死狐悲之感,气氛一时间很是压抑。
杨巡抚缓缓环视四周,将每一个人的脸色都看在眼里,咳嗽了几声,高声道:“还有件事情先与你们知晓。
本院欲向朝廷奏请,在榆林城建儒学、社学,军中子弟会读书者皆可入学,去求一个文学功名。”
什么?功名?厅中所有武官猛然听到这个,哪里还有心思去关心彭指挥的郁闷,齐齐不约而同的望向杨巡抚,目光热烈的很。
天下父母谁不望子成龙,如果有机会让自家儿孙取得功名成为士人,不敢说不惜代价,但拿出全部身家的一半代价也是可以接受的!
虽然众武官很渴望知道更多,但杨巡抚却就此闭口不言了,只道:“本院与方应物仔细商议过,然后再公布细节,尔等耐心等候就是。”
聪明人已经猜测出,这方应物必然是办学的关键人物,毕竟此人是当前榆林城里第二高的学历(第一已经是巡抚大人了),也就他有资格主持事情了。
方应物已经完成了今晚的任务,心里开始不停胡思乱想,巡抚大人恩威并施这招,拿捏的火候很老道啊。
ps:今天还有
第一百四十六章 实力为尊
榆林城要办学的消息一传出来,立刻成了全城热点,无论有希望还是没希望的人,都会议论几句。毕竟这是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
对于延绥镇和榆林卫的武官而言,虽然都有世袭铁饭碗,但也只能让长子袭位,其余儿孙便自求多福了。如果能建起学校,那岂不就多了一个好出路?换句话说,
谁家不想进学读书?至少八成以上的武官都产生了幻想——将来一个儿子习文博功名,一个儿子习武继家业,文武互相辅弼就成家族双保险了。
以西北边地的教育水准和文化氛围,去京城中进士几乎天方夜谭,去西安府中举人也是十分罕见的,但在本地至少可以想办法中秀才。
有了秀才功名,一是可以入国子监读书,出来就是监生功名,可以做官;二是能在边镇军中谋取一些高级书记之类的幕僚职务,那方应物不就是现成的例子么?
一夜之间,方应物忽然成了香饽饽,两天内收到了十二封各色请帖,发来请帖的都是榆林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
因为巡抚亲口说过,要与方应物商议细节。之后当然巡抚大人不可能事必躬亲,具体的事情还要靠别人去做,那有学历又受巡抚信任的方应物自然当仁不让的主持此事。
再说,请动高高在上的巡抚不容易,他们未必有这个资格,但总该有资格去请方应物会面罢。
更有不少投机分子痛心疾首的想。早知道如此,方应物苦逼的当仓库书办时。就该雪中送炭了。不然结下了患难交情,此时肯定妥妥的能拿到一个秀才名额。
方大秀才看着请帖,品味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后摇头叹道,大丈夫不可一亦无权。
却说这个学校话题越热,杨巡抚越发感到方应物出了一个好主意,让他巡抚生涯开端十分顺利的好主意——只用办学就把整个延绥镇人心都掌握了。
杨巡抚又想到,这事不能拖延太久凉了人心,所以要趁热打铁开动起来。
他已经向朝廷奏请了此事。但那也就是个过场。建儒学是绝对政治正确的事情,只要地方上有这个心思,并愿意费这个力气,那么朝廷是不可能反对的。
所以筹备工作大可提前进行,无须担心朝廷会否决。抱着这个念头,杨巡抚在上任后的第四天,便召集了各方人马讨论办学。
参加会议的除了杨巡抚本人。还有卫所和营兵方面的两个官员,此外就是两个巡抚幕僚崔振飞和方应物。
卫所方面来得是榆林卫指挥使彭清,榆林卫是实土卫所,榆林城的实际管辖者,坐衙指挥使相当于内地的父母官,办学怎么也绕不过去他去。
营兵方面来的是都指挥佥事、延绥镇副总兵岳嵩。因为总兵不在榆林。所以由专守榆林城的协同副总兵参加。
杨巡抚居中而坐,看看左右四人都到齐了,先咳嗽一声开口道:“闲话不说了,直接说正题。今日召见尔等,就是要将办学的详细章程都定下来。然后照此去做。”
开场话讲完,杨巡抚直接对方应物问道:“依你测算。办榆林卫学需要多少银子?”
方应物答道:“先期投入,约莫需要千两白银。”
杨巡抚不动声色,岳副总兵眼观鼻鼻观心,只有彭指挥小小吃了一惊,问道:“怎的如此之多?”
方应物眼皮也不抬,看着手里的笔记答道:“彭大人不知道儒学是什么样子罢?首先孔庙不可不建,天下儒学没有不建孔庙的,左学右庙乃是标准制式;其次,学校中必须要建高大敞亮的彝伦堂,以及至少容纳百十人的生员学舍,这又是一笔大开销;
还有就是边镇地方找本书都困难,若建卫学必须要建藏,从外地购书充实之,这笔算下来可能又是数百两。更何况别忘了,边地物材价贵,将上面几项折合起来,千两银子不算多。”
杨巡抚道:“本院这里只有京运银若干,都要用作赏银和饷银,关系到军心士气,不可轻动。”
彭指挥也叫苦道:“榆林城里人多兵多营生少,一直入不敷出,所幸朝廷每年拨运若干京银才能弥补亏空,下官卫所中也不好凑钱出来。”
杨巡抚瞥了瞥彭指挥,吩咐道:“榆林卫有屯田收入,有税课收入,有中盐之利,辗转腾挪总能挤出来罢?卫所今年拿出五百两,明年拿出五百两,就这么办。”
彭指挥还想叫苦,却见杨巡抚拿出封疆大吏的霸气,斥道:“延绥镇只有你们榆林卫有营生收入,你左右推脱不肯承担,难道叫本院克扣饷银么?还是想让总兵镇吃空饷挤出银子?”
彭指挥被训斥过,这才不吭气。最大的难题解决了,杨巡抚又问方应物道:“卫学办在哪里?选址可曾选好?”
方应物又答道:“学宫必建清静之处,但榆林卫城地方狭窄,找地方不容易。晚生这两日勘查过城中,卫学建于东北为佳。”
众人一想,确实建在东北角最好。榆林卫城西边是官署群和军营,南面是数个集市,东边是工匠民居,所以相对之下只有东北角最清静了。而且榆林卫城没有北城门,更是让北城人流稀少。
“但是也有问题。”方应物边看彭指挥使,边继续说道:“那里现有卫所衙门的两处仓库。”
杨巡抚当即做出指示,“将仓库拆了,移建到别处!”
彭指挥急道:“这恐怕不”
方应物忽然插嘴,“其实不一定要新建。可以将卫所仓库直接合并入布政分司下属仓库,统一调度管理。”
“下官定然早日将仓库移走。决不妨碍办学!”彭指挥使口风一转,表决心道。
方应物淡淡一笑,“最后就是人力问题了。建学宫需要大量差役,营兵战备不可轻用,所以只能从榆林卫军户中征发了。”
杨巡抚皱眉思考片刻,也觉得榆林地处边防前线,营兵虽然人力充沛,但需要时刻保持战备。真不能拉去盖学宫,因而只有动用本地军民户了。
营兵归总兵镇管辖,本地军民户却归榆林卫,所以还要劳烦彭指挥。杨巡抚便又吩咐彭指挥道:“本地军民户,十户抽一丁,先看看能召集多少差役。”
副总兵岳嵩同情的看了对面彭指挥一眼,这老哥们也太憋屈了。幸亏自己是不理地方庶务的甩手武官。
办学名头上是杨巡抚主办、方应物主持负责具体事务。但今天这会开下来,银子是卫所筹措,地方是卫所腾出,人力还是由卫所负责征集,辛苦事全包了,但最大功劳都是别人的。
彭指挥显然也发现了这点。咬牙道:“既然人、财、地全是由卫所负责,那直接由卫所筹办卫学就可以了,然后抚台总揽全局,又何必用其他人多此一举!”
这意思就是,既然事事都靠榆林卫筹办。那么让他彭清出面主持就行了,还要方应物作甚?简直就是多一层手续。毫无用处。
杨巡抚没有说话,拿起茶杯轻轻地喝茶。对他而言,只要他提出了方向,下面人是谁来挂着主持具体事务的名头,区别真不大。甚至从效率角度考虑,让彭指挥负责具体办理,可能效率还高一些。
但是官场事情从来就不是这么简单,他要顾及方应物面子,不能伤了自己人的人心,所以不能轻易答应彭指挥的请求。
彭指挥见杨巡抚避而不谈,便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递过去道:“这是张太监写给抚台的信,在下捎带来了。”
听到张太监三个字,屋内所有人都提起了精神。榆林城里能尊称张太监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延绥镇守太监张遐。
其他人都不傻,张太监在这节骨眼上给杨巡抚写信,还是让彭指挥亲自送来,只怕说明事情要有变化了。
方应物也微微吃惊,彭指挥能替张太监捎信,这本身就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事情。原来彭指挥有镇守太监撑腰,难怪十分桀骜。
方应物又迅速想道,看来彭指挥使今天也是有备而来,他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