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中华-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崇仁亲王进来的陈子美只是笑着叫了一声:“小心别踩着花。”根本没有阻止的意思。
跟着崇仁亲王来的除了三笠宫的几位近侍还有他的老师辻政信、已经卸任的日本外务大臣有田八郎。
满是鲜花的小院子里,刘清叫住了齐林和齐丹,让两个人来见崇仁。因为刘清要长一辈,所以是按照中国的习俗叫表兄。齐林是知道自己母亲是日本人,但是没有想到自己和这个什么二十多岁穿着日本传统服装的亲王是兄弟。那自己不是和他们的天皇也是兄弟?
院子里很随意,张春和丽质,林长民夫妇和梁启超夫妇都散坐在一株巨大的冬青树的下面。
陈子美也只是随便搬了三张椅子。意思是只有崇仁和辻政信、有田八郎有资格坐。其他人都得站着。
因为刘清是长辈。所以来的人也不敢反对。
齐林因为刘清没有让他离开,眼巴巴地看着远处下马飞跑的水玲,以及跟在水玲屁股后面努力迈着小短腿的妞妞。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齐丹倒是乖巧地依偎在了母亲的怀里。
刘清就说:“去玩吧,按时回来。”
齐林礼貌地向崇仁告辞。然后飞一样的跑掉了。速度之快,让辻政信吓了一跳,崇仁也惊奇地看着这个小弟弟。
不过很快。就看见水玲一脚就把扑上去的齐林挑飞了。但是齐林并未摔倒,而是手脚撑了一下,一把搂住妞妞,在草地上翻滚。妞妞的尖叫声远远地传来。
“小弟不用学规矩的吗?”
崇仁一脸的好奇。
“规矩,很多啊。比如宽厚待人,与人友善,给人帮助。尊敬长者,爱护幼小。只有学习才能进步,只有锻炼才能长身体,只有见得多才能识广。学校里每天都在教育这些规矩。”
刘清笑嘻嘻地说。
崇仁脸红了:“我是说礼仪。”
刘清就不想说话了。
张春笑道:“比如见到皇帝要三叩九拜?见到当官的就应该卑躬屈膝,温良恭善?见到子民就应该高高在上?这些规矩我们已经废了,不然我们推翻满清做什么?我们自己都不想做奴才,更加不会让我们的子孙做奴才。”
“不识礼仪是野蛮人的行径。”有田八郎面带讥笑。
“齐林过来问好,很有礼貌。心里要想玩,没有母亲的同意,也很有礼貌地在这里站着。母亲答应他走,他是告辞才走的。而一个客人说到了主人家,说主人没有遵守客人的规矩。我不知道哪一个更加没礼貌一点。”
张春也不高兴了。
会见从一开始就变得很紧张,这是崇仁以为只是一句简单的话造成的,所以崇仁只好自己站起来对着刘清和张春鞠躬道:“崇仁见识浅薄,还请原谅。”
刘清挥了挥手说:“中日两国对于规矩的看法差异太大。你能来看我,我非常高兴。这几年在中国时常能够见到在日本出生的人,总有一种亲切感。”
“是吗?大陆有很多中国人?”崇仁确实只在宫中长大,很多事情不知道。
梁启超笑道:“不少,从上海开始,后来山东,关东,琉球朝鲜。总数加起来一两百万人吧。”
崇仁看了有田一眼,见有田的脸红得滴血。也知道这不是什么好话。
不过他还是装作不理解:“他们过得还好吧。”
“还好,和我差不多吧,我也比他们好不了多少。”刘清对见崇仁还是有些希望的。但是没想到几十年没回去,日本皇室似乎更加闭塞了。所以她失望之色毫不掩饰地表露出来。
“听说裕仁,写了几本书,不知道你们带来了没有。”
“带来了,天皇说只是一些草稿,还请多指教。”崇仁恭敬地把两本书递给了刘清。其中一本是《相模湾腔肠动物志略》,还有一本是《那须植物志略》,都是日本皇宫内部版本。裕仁认为还不够完整所以没有对外公布。
刘清接过书,交给齐斌。因为这方面齐斌是专家。
刘清叹了口气:“他的视力矫正有没有进展。”
“效果不好。”
“日本皇族,很多人身体多多少少都有些问题,你们想过是什么原因没有?”
“有些人说是我们婚姻选择范围太狭小的缘故。”这一点崇仁倒是很直爽。
不过辻政信,有田八郎连忙阻止道:“慎言。”
崇仁就闭了嘴。
刘清不高兴地说:“你们这些人,问题不是出在你们身上,你们当然不在乎。日本的事情原本我不想管,也管不了。我只是女王,而非亲王,何况我已经放弃了称号。有些事情是你们自己惹出来的,走向大陆有很多办法,不一定就是要靠武力。我知道你们为什么来看我。我想这边就是看我的面子,也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次数多了,我的面子没有那么大。你们既然过来,不妨在学校看看,连云市的学校,不仅有日本人,还有英国人,俄罗斯人,蒙古人,藏人,回人。为什么大陆可以,而日本岛内就不可以?就是因为你们说的规矩?”
第六十四章 战后变化
崇仁离开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很难估计。
毕竟他们只是在连云市的校园区转了几圈。别的地方也不允许他们去。
但是学校的氛围彻底推翻了崇仁对于学校、老师、学生、学习的认识。也彻底推翻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他不禁要问:平等真的在日本存在吗?中日到底谁更加先进和文明?
不管怎么样,中日之间,在实际控制线停战了。
回去后的崇仁被软禁了。据说在裕仁天皇面前说了大逆不道的话,裕仁天皇大怒,下令他不准出学校。
连云港,汇聚了很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马海战虽然赢了,但是对于材料、电子、系统程序等技术人员来说,是一次大失败。因为不仅是出了问题的战机和军舰,就是没有出问题的战机和军舰在关键受力部位,都出现了一些细微的损伤,这将直接影响飞机和舰船的使用和寿命。电子元器件寿命太短,程序运行不畅,缓慢,不能适应快速作战,抗干扰能力差,探测识别不清晰等等。
所有的这些问题在高强度作战时,只用了一两个月就都暴露了。
如果这样算下来,武汉政府方面的战损更加严重。
新民科学基金将所有的问题进行系统化,分解到各研究所,这次是第一次有新民科学基金主动交付研究所这样的研究任务。以前是由各系统自己提报的。
一些战机报废。一些战机和舰船被限制了使用方式。已经在建的舰船和飞机暂时还改不了。而且司令部判断这几年高强度的战争还会发生。所以并没有减少产量,但是也不再增加产能。如果增加产能只能是在新技术。司令部编制了使用须知,规范了这些武器装备的使用。
整个科研体系都开始围绕这些问题运转起来。因为很多东西与核计划实际上关联在一起,所以并没有滞缓核电计划的研究进度,反而在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加快了。
日本,本岛开始了大规模矿山开采,建设远东和阿尔丹的宣传在民间轰轰烈烈地展开。大批的年轻人和失业的农民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君之代和樱花之歌登船前往远东。连裕仁天皇也在海兰泡修建行宫。这极大地鼓舞了日本的士气。
为此日军向伯力和双城子的东北军发出了退回乌苏里江兴凯湖以西的通牒。说是为了保证海参崴的安全。东北军这部分的军队实际上是原关东军下面的满蒙部队,不肯与日军作战。金壁辉无奈之下只好撤回了乌苏里江。
日本指望海参崴一个港口也不行,离人民革命军也太近了。日本也不清楚武汉政府为什么吧攻打海参崴。但是库页岛以及日本海沿岸都在建设新的港口。日本海军的重型战列舰在冬季航行会有很多优越性。反而中国海军都是轻型军舰。冬季进入不了远东海域。日本似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他们对南方的九州四国等地采取了暴力开采和开发的策略,很明显要放弃这些岛屿了。
对马岛和巨济岛等朝鲜南部众多的群岛,小型的渔船已经消失了。原来韩国的一些军舰改成了海监船在海面上巡逻。釜山港在重建。
太白山和小长白山以前就被人民革命军渗透,一些军人复员后留了下来。开始在这里组建家庭。他们大多都是林场负责人和护林员。也有一些在学校和政府工作。
大批的学生和工人到达这里,汉人比例快速增加。
由于去过大陆内地的都说内地的先进和繁华,所以很多学生都争取考入内地学校。这导致朝鲜省和琉球省的孩子是净流出,因为这里的教育系统还没有形成。
琉球各岛而随着净水处理厂。渔业加工厂,等等一些工厂。汉人的工人增加。最关键是,大型的中国远洋捕捞船队在增加,他们都选择了在琉球群岛停靠,补给生活用品和淡水。
中国的远洋捕捞船队已经到了太平的深处。
而中国的所谓近海捕捞船也在2000吨左右。全是钢壳船。他们主要在东海和黄海活动。最远也到了琉球群岛。
武汉政府和台湾政府达成了干部交换和学生学生交换的协议。第一批两千名干部和两千名学生到了台湾,分布在全岛各政府和学校。台湾的干部学生也等量到了武汉辖区各省。
台湾政府一直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等。但是,每年两次的交换,只能是让台湾的大陆人越来越多,而到大陆的台湾人在人口比例中几乎等于无。
大陆的官员到了台湾就下到了老百姓第一线,和老百姓吃住在了一起。而台湾的干部不知道的是。大陆政府职员在就是一个公务员而已,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公务员。是没有特权的。
只是大陆的生活质量和科技水平要高太多了,他们也没有人想回去。
张春因为在连云市住得太久了。所以一些事情也不知不觉地找过来。所以1937年3月。张春就跟着梁思成和林徽因组成的中国传统建筑调查队出发了。
这个调查队已经调查完了江苏和安徽的民居。准备北上,他们要先到安阳和哪里的考古队交流商周时期的建筑特点。然后转道山西平遥、西安古城,最后前往西藏。
由于蒋介石针对德意日的**联盟提出了不同意见。而**对日本进行的对马海战,实际上给了苏联喘息的机会,也让斯大林看到了希望。鉴于**现在拒绝单独和任何国家签订协议。苏联派特使前往广州。和中国协商在中苏友好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签订互不侵犯的协议。
蒋介石此时急于确定党政军的威信和地位,同时也像走一条中间路线,所以电传东北、武汉、台湾、西藏政府前往广州共同谈判。
伍豪和林长民就动身去了广州。
西藏政府,班禅和热振活佛、刘曼卿刚刚完成教育改革。
刘湘从医院出来后,继续投入到了甘孜到昌都的交通线。因为甘孜阿坝的交通和教育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
同时刘英到了噶尔。就是为了打通喀什到日喀则的交通线。第十五军已经组建,军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藏族士兵。彭德怀在日喀则和学生、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就是为了建成工业体系。
由于技术是现成的,发展很快。日喀则机械厂已经能够生产枪械和火箭弹。除了冶炼跟不上来,这些枪械寿命受到影响以外,其它的单兵已经没有多少区别。冶炼上不来,是因为从矿山勘探。到开采,到冶炼到合金,到铸造,这个过程不是一年就能够完成的。不过就算是这样,彭德怀也松了一口气。
比较可喜的是农业。西藏的盐湖资源发达。生物化工厂的技术克服了环境因素,成功制造出了生物钾肥。结合农户的农家肥技术,在低海拔的拉萨一带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西藏的农业基本上沿着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分布。雅鲁藏布江占据大多数。这些可耕地相对于林地来说,比例很少。所以西藏农业政策还是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这个工作主要是汉人和少部分解放的农奴们进行的。
土地分配政策已经不可阻挡,连一些底层的喇嘛们也参加了土地分配和从事农业活动。而这里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温带到寒带,从潮湿多雨到高寒少雨,多层梯度变化,这让学生们带来的各种种子几乎都能找到落脚点。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交通和加工业,因为西藏东南部丰富的林业资源,如果没有加工业,就不会形成产品。形不成标准交通系统,各地的政府就因陋就简先形成公路系统。
这都需要时间,这些基础打好以后。内地的设备材料才有可能运送进来,形成加工体系。
由于西藏的农业极为原始,虽然亩产依旧不高,1936年年底,西藏的粮食产量就直接翻了两番。不仅是藏民和军队吃饱了肚子,市面上还多了一些农业加工食品。丰富的粮食品种改变了西藏奶茶糌粑等传统的简单食物。
很多牧民被吸引到了农村定居。这也完成了高原减少畜牧人口的战略。只是这个速度有点过了,藏民们饿怕了,只要有吃的,他们就会流向那里。结果很多高寒的草场只剩下了汉人和军人。
班禅不得不号召喇嘛们前去最艰苦的地方和汉人们一起修行。
不得不说宗教有时候非常起作用。它会让人狂热和有持久性。大地的守护者和裁决者的思想,确实可以藏传佛教的思想契合。当这个观念成型后,喇嘛们比普通藏民更加容易接受汉人们灌输的林业,农业和牧业知识。也能够接受天道循环的理论体系。只是系统论和控制论、矛盾论对他们来说还是复杂了一点。
西藏的宗教形成于较为简单的自然环境,正因为简单,所以天道循环的感受对他们更加深刻,才有了轮回的思想。而系统论等是在自然环境极为复杂的条件下形成的,他们理解起来就有些困难。
第六十五章 黄河灌渠与华北平原
黄河灌渠曾经有段时间,水利专家在讨论有没有必要的问题。
对于北方的缺水,大多数环境专家们认为这是人类破坏了环境的结果。
因为黄河的泥沙淤积,原来的一些河流,比如泌河,它以前可能只是黄河的一条支流,但是现在单独成为了一条河流。山东境内的尚河同样是这样。
历史学家和环境学家们都认为历史上这一地区即便是没有黄河,也不缺水。
殷墟的发掘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在它的地层腐殖质中发现的植物群落是喜欢温暖湿润气候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大体上,随着人类的农垦活动,环境是在迅速退化的过程当中,中间出现了几次反复,但都是和战争以及全球性的环境变化有关。但是物种的减少,日益干燥的趋势是没有变化的。
特别是遗址的封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和气候信息。
这让很多专家都重视起来。
殷墟的发掘非常缓慢。但是小屯村东北的宫殿区已经有了雏形,按照时间顺序分为甲、乙、丙3组。甲组基址分布在北部,靠近洹河,多东西向,年代最早;后来城市扩建出线了乙组分布在遗址中部,门多向南,年代晚于甲组,不过面积最大。丙组分布在遗址南部稍偏西,门多向南,还有一些向东或向西,年代最晚。
这些建筑基址平面多为长方形,也有近正方形,还有凸字形、凹字形等。修建时,有的先挖基槽后填土夯筑;也有的仅把原来的文化层堆积挖掉,再回填净土夯筑。大多数用石柱础,有的在石础上还垫有铜础。在基址下或门侧处,经常用人“奠基”。而一些葬兽坑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考古系的学生们正在和生物所一起研究这些骸骨。
在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成的南北长一公里,东西长六百多米,宽10…20米。深5…10米的巨型防御濠沟,其东、北两端与洹河的河曲相通。这应该是类似城墙的防御工事。
研究所建在壕沟外的河曲上。这道壕沟填充物被切开了一些横切面。上面的沉积层被仔细地划分。并进行了分类和研究。
地质所对这些东西非常感兴趣。
“现在可以确定环境是呈现退化,物种是处于减少的趋势。”
研究所里,专门研究黄土与气候的杨宗建有些灰心地说:“即便是我们再努力,恐怕也恢复不了以前的生态。因为很多物种已经消失了。”
“地质钻探的结果,华北平原气候的巨变,也正是人类活动的三四千年最为激烈。主要是衰退的间隔期太短。我们最深的地方打到了一千三百多米深的黄土。情况非常复杂,就是一本解读古气候以及事件的天书。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进行详细的分类和分析,但是近三千年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结果与环境所差不多。”李四光肯定道。
“我们的文明,埋藏在这黄土下面,所谓沧海桑田就是说的这个。”王国维的眼睛片越来越厚了。“以前我们只关心甲骨和古文字,但是现在看来,我们还是太浅薄了。”
“各有所长。”张春笑道:“人们以前因为科技和认识不够,加上民族,生活习惯等原因,导致了把获取食物的方法集中在单一产业上。但是现在不是如此。我们对天然资源的利用也进步了很多。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让环境恢复到以前的样子。但是至少能够保持不退化,而是进化。不管多缓慢,总归是进化就好。”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根据发掘出的地基,柱石根基,视图还原商代的建筑模式。当然,还要参考一些残片,不过两个人都认为资料还不够。这些建筑都是采用黄土、木料等建筑材料。夯筑高大厚实的台基,房架用木柱支撑,墙用夯土版筑。房屋和院落结构繁复、互相连属;有多重院落组合,左右对称。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后世的房屋建筑风格。
但是现有遗址发掘的面积还太小,相关器物还不多。梁思成建议最好先建一个临时设施把这些都保护起来。待发掘完成后在进行复原。现在都是一些临时的小型工棚。对于保护文物是不够的。
这实际上支持了他弟弟梁思永的观点。梁思永认为虽然建了考古研究所,专门用于文物的保护和研究。但是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过关。一些文物虽然经过了处理,但是还是不能阻止氧化和腐朽。最关键的是,文物最好能够在原地保存,这能够从摆放位置,格局看出很多问题。
虽然由于环境、动植物和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