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中华-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辛宝久眼睛一转就闪过了一个念头,连忙说:“张老弟,这样,我知道你对下人好,所以很多人愿意帮你做事。这几年北方的饥民没下来,南方可好多地方招灾了,卖儿卖女的多了,投亲靠友的也多。我知道你都在汉口卖一些灾民过来,但是也要照顾一下老哥,镇上不大,几百灾民,赈灾都花了不少粮食,云龙镇是棉产区,这老哥哥我受不了啊。”
张春皱着眉头道:“我可不想弄得满城风雨,汉口地方大,小折腾一下,不会有什么动静。我要是把镇上的灾民都接管了,指不定还有谁说我呢。”
辛宝久笑道:“说就说呗,还有老哥哥我啊,这赈济灾民,修建石塘都是大事,我会向朝廷申请嘉奖。有好处我不会忘了张老弟你的。”
其实辛宝久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他要政绩,要升官。
张春看了一眼身边的顾明,顾明笑道:“辛大人一心为民,公子应该支持。”
辛宝久见张春身边的师爷都说话了,知道这事成了。果然,张春点头道:“赈济灾民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不过修建石塘,获利的是我,我也不麻烦朝廷了。”
辛宝久眼睛一亮,这修建石塘按道理朝廷是要拨一些银子的,张春这不是说不要这比银子。
“那怎么行,该拨银子还是要拨银子的,朝廷还指望着税赋呢,京城失陷,赔了不少银子,整顿新军也要派银子。”辛宝久打着哈哈。
张春笑道:“那就多谢辛大人。”
第三十五章 筹备
关于朝廷奖赏银子的事情,大家都心照不宣。
三个人一路溜达到了张家堡,辛宝久已经无心看建设程度,因为一路上都是新奇,无论那一条都足够对付县令的到来。确定了县令大体来的时间。辛宝久就喜滋滋地带着人回镇上去了。
辛宝久相对于其他官员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了,他的小心思只能用“历史局限性”来解释。
站在框架已经起来,大部分脚手架都拆除掉了的新教学楼前面,张春笑着看顾明:“这些是不是你早就谋划好了的?”
顾明打着哈哈:“这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要是不抓住,我这个师爷就白当了。”
张春一笑:“看辛大人的想法,似乎这事情要等到县令大人来了之后办?”
顾明点头道:“这是肯定的,辛宝久曾经是李文贵的师爷,所以李文贵一直把辛宝久当奴才用。辛宝久开始的时候没什么,但是这也当了好几年的主薄,不想升官那是假的。据说他和张大人手下的一个幕僚挂上了关系,只差银子和政绩。”
张春呵呵一笑:“恐怕这关系还是你帮他搭上的吧。”
顾明假装谦虚地说:“我只是介绍了一下,别人看得上他,还是他的本事。辛宝久还算是清官,小便宜会占一点,但是在云龙这么久,风评不错。”
张春一笑,不再理这个明显得意得不得了的家伙。
科举废除后,各地办新学的风潮很劲,而且这是县太爷的事情,辛宝久只能喝点汤而已。但是赈济灾民和修建石塘,开荒种地,这是为朝廷增加税收的事情,只要操作得好,这一笔记在辛宝久身上,还是有把握的。看顾明的架势,说不定还能加上平乱剿匪的功劳,采石场必然会把附近一带的山民吸纳一空,这可是正式进入了土匪们掌控的地盘,朝廷已经几十年没有控制过这些地方了。
辛宝久在回去的路上看着石女山方向满怀憧憬。
这个张春已经十五岁了,年纪小点,但是看起来斯斯文文,待人和气,在乡人之中似乎威望颇高,一举一动中有着一种大气。这样人只要成长起来,怎么说也不会太差,不然江南顾家的公子怎么会死心塌地地跟着他?连官身都不要了。这绝对不仅是袁家四小姐的关系。也许可以借机会给张春弄一个官身,最好在辛宝久下面。看着架势,张春早晚能把通向县城的陆路打通,辛宝久官升一级的事情就算妥了,至于朝廷奖赏银子能有几个?聊胜于无而已。辛宝久的野心就被勾起来了。
这大概是张春第一次有了小蝴蝶翅膀的苗头。
修建石塘的事情定下来,但是并不能马上进行。先不说人工的事,修建石塘需要大量的石头,这不是靠人工就能搞定的事情。需要大量火药。而购买大规模的火药,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只能自己制造。黑#火#药的配制其实已经相当普及,只是威力小一点,猎户门基本都能够自己炒制。
顾明在窑厂傍边扩建了一个鞭炮厂。说是制造鞭炮,但是实际上是一个火药生产厂。张春就看了一眼,就给了两个字的评语“落后”。刘光利懂得怎样制造硝#化甘#油无烟火药,只是需要采购原材料。不过张春说等化工所在提炼精制棉油和肥皂后的皂脚中,就能够制造出硝#化甘#油。
现在的油脂厂,不止是棉籽可以榨油,还有花生、大豆、菜籽以及茶油。特别是竹皮山有很多野生,或者以前人种植的油茶树,每年产量还不低,这成为了继棉籽后最大的食用油原料。为此竹皮山成立了两个林业站,一个就是专门负责管理竹皮山,一个负责管理丘陵地区混乱的果树。当然两个的人数都不多,都带有研究性质。
牛头山有了三千多亩板栗树,最早嫁接的已经开始挂果。牛头山林业站有了不错的收入。不过随着环境研究的深入。各环境研究小组都不建议采用单一树种来改变生态环境,大规模的板栗园改建已经停了下来。林业环境研究小组转入研究栎树的种子产量,收获方法,以及利用方式。其实橡子不好吃,但是酿酒却非常不错,特别是提炼酒精。板栗树除了食用,提炼淀粉。其实最大的用处也是提炼酒精。两者并无区别。
这项工作,林业所1904年末就进行了实验,1905将研究需要把酒精生产需要扩大到多大的规模。因为绿源山和牛头山都是一个生态系统,栎树非常多。森林的进化非常缓慢,所以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能够保证几十年比较稳定的产量。
酒精与油脂制造都是化工的基础,王自立和周欣的化工研究所主要的精力就在这上面。
当然再就是沼气,也就是甲烷的的生产和利用。王自立在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沼气池内的细菌和微生物,并进行分类和统计。而实际上,酿造酒精的酵母也是微生物,所以微生物环境研究也在突飞猛进。
这方面的研究让沼气池的微生物群落得到纯化,沼气池和酒精酵母的发酵速度得到很大的提升。
新型的沼气发生池也在设计和改造。而不管是酒精,还是油脂,甚至甲烷,最后都会促进化工所炸药和弹药的研究和改进工作。王自立非常理解顾明对于军工的急切心理,近期的多次在学术厅演讲的论文都是涉及到这方面。
而不管是动植物,还是微生物研究,都涉及到了分类学。张春提出了系统理论,将研究人员和经费都集中在这几方面和相关外延研究上面,避免太杂乱而产生无谓的消耗。这无疑加快了研究速度。
所以顾明修建石塘的计划,直接导致了张家岭所有的研究都在飞速发展。
连带着制造业也在成型,因为所有的研究都需要精密的装备制造,而精密装备制造,都涉及到了材料制造。刘光利和精工所的研究人员已经不满意从汉口购进的钢材,而且他们还需要玻璃。
绿源山的窑厂在短短的几个月之间就变了模样。除了烧制瓷器以外,他们在化工所的支持下,烧制坩埚用来炼钢,并开始实验烧制玻璃。
而所有的研究,张春只是提出理论和规划,指出正确的方向,避免研究人员浪费过多的精力和经费。顾明则负责想办法将实验成果转化成生产能力,并在试生产中获取进一步的实验数据后,提供给研究人员继续研究,制定改进方案。
整套科研系统正在缓慢地形成。
第三十六章 系统论
除了火#药制造。修建石塘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南河和沙洲的地形测绘。
因为农业所的测绘调查已经有几年了,从不熟练,到形成完整的测绘流程,张秀的调查组和护卫队的队员都已经做了不少工作。
顾明对于测绘非常重视,因为测绘和土工作业,对于军事来说至关重要。护卫队员曾在绿源山进行过防炮工事的演习,虽然没有炮,但是顾明和张春要求都极为严格。护卫队员快速测量和土工作业还是非常不错的。与护卫队员强调速度相比,调查组则越来越讲究精度,因为她们需要把测回来的数据变成一张张图纸,再把这一张张图纸进行拼接,把调查的物种在图纸上标示,划定范围。这比地形地物的测绘还要繁琐,女孩子们的细腻让她们对于数据精度不够造成的拼接困难几乎是零容忍。这也让测绘队员吃尽了苦头。
好在经过几年的努力,调查组基本上完成了辖区的地图绘制工作,只剩下一些边角还是空白。
七月八月正是雨季,沙洲大半都淹没在水下。九月一过,南河水位就开始下降。
南河是一条很短的河流,石女山多石少土,植被稀疏,存不住水分。雨季水量大,雨季已过,南河就变得温顺多了。张秀的调查组就在护卫队的保护下,进入了石女峰和沙洲地区。
这是调查组最后一次测绘与调查联合作业。
调查组以前是人员最多的一批人,但是现在大部分人到各分项研究小组去了。张秀本来也要回到医学堂,但是因为沙洲的围湖造田工作而留在了调查组。
随着测绘的范围越来越远离张家岭,野外作业的危险性变得非常高,这不是张春宝贵的研究人员能够损失得起的。所以测绘工作将逐渐转移到护卫队。调查组只进行简单测量,拿着地图进行填图就可以了。两个男孩子和四个女孩子进入了护卫队,这是护卫队第一次接受“技术兵种”,这也是几年来,护卫队再一次吸收女队员。当然她们除了必要的军事训练以外,更加多的是技术工作。
因为是调查组最后一次把人员汇聚起来进行全专业的作,所以大家都分外珍惜。当然,调查组的工作不仅是测绘而已,这次环境组也加入了进来,浅水湿地的物种调查可不是水稻地小环境,这对于环境组的队员有着致命的诱#惑。
相对于调查组注重具有经济和药用资源的调查以外,环境组的调查可就细致多了。
围湖造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沙洲大部分的区域将维持相当长时间的浅塘和湿地。没有人比张春更加明白湿地的重要性。张春提出了农业就是要模拟作物自然环境,农作物轮作以及套种要在环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不仅使提高产量,还有利于农作物多样性和生物防治。张春给出的建议是模拟水生环境进行水生蔬菜的种植,比如莲藕、菱角、茭白、慈姑,浅水的还有荸荠、莼菜等等。农学堂的环境所将成立水生组进行专门的研究。
围湖造田必然会改变沙洲的生态环境,只能想办法怎样将这里改变最小化而已。甚至可以尝试用一定数量的树木营造森林环境使整个沙洲环境进化,并与人类生存环境相融合。这都需要建立在详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
围湖造田也是张春第一次完整地提出系统论和控制论,并将它付诸实践。
随着调查工作的进行,在农学堂的地图越来越大,越来越详细。各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调查报告和方案。学术厅的论文演讲每天不断,资料室里的资料开始堆积成山。农学堂所有的专业都在围绕沙洲进行工作,甚至在北广湖开始进行小规模的种植试验。
兰慧芳不再担任教师,而是到了资料室进行资料整理,并把其中最基础的部分形成教材提供给学生学习。
这使蒙学堂内,大学、中学、小学的区分越来越明显。
只是所谓的大学,现在没有固定的学生,全部都在研究一线。只有在学术厅有论文演讲时才聚集到一起。
小学五年的课程和目的已经比较清晰,就是基础教育,编制的教科书逐渐规范,袁芳与胡登平两个人已经很难全部教下来,所以从中学毕业生中又挑选了两个学生担任小学老师。幼儿园和小学已经有了六名老师。好在学生最多的时候已经过去,幼儿园和小学的学生正在减少。不过如果采石场正式进行招收工人,就难以避免要让工人的孩子上学,南漳码头的伙计们的孩子将来也是要来上学的。学校必须为以后的学生增加做准备。
比较混乱的是中学,他们人数最多,年纪都都偏大,他们中间大部分人都将只学习一个学科的知识后,快速补充到林业站、原种场、各类工厂中去当工人,以后还会有农场,或者直接回村当村干部。现在的数量仍然有两百多人。这些人只能算是后来的职业中学的学生。
而且因为师资力量的不够,教学不够系统,过早进入工作,这些人中真正能够留下来完整学完学业的,恐怕只有选拔出来进入各课题组和研究所当学徒的那些人,数量不超过五十人。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中学生。希望就在随着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回增加中学生的质量和人数。
张春为这大多数“牺牲”掉的一代人可惜的时候。顾明和刘光利却把这些人当宝贝。只有已经成家,是半个农业所当家人的张迪等都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学弟学妹。
因为整个大清国的最高教育水平也不过如此,就是汉阳枪炮厂很多工人也都是不识字的。这些孩子都有非常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很轻松地完成刘光利交给的任务,并且不时给刘光利带来一些惊喜。去哪里找这么多有着很强学习能力,能够举一反三的技术工人?
张春对于围湖造田的谨慎态度,让顾明说不出的难受,但是他也看到了由于张春推动,整个张家岭的实力正在突飞猛进。这使将来的围湖造田更加稳妥。推迟围湖造田的时间,也减少了张家岭的资金压力。
张春为了避免大家的急躁情绪,在学术厅连续讲了几天的系统论和工程控制论。以前虽然张春一直强调要系统地看问题,但是只有这次的讲稿才引用了后世的理论体系。
这让所有的人都沉迷其中,因为它是一种方法论,几乎适用于任何专业。
不过,顾明终究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不折腾一点事情出来,日子会很难过。
所以,在张春慢慢整合蒙学堂的研究力量的时候,他就三天两头往云龙镇和汉口跑,连带着袁定国也成天不在家。他要打通一些关节,为未来铺路。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给张春弄一个官身,最好是武官,这种想法和辛宝久不谋而合。
这些事等张春知道的时候,基本已经敲定了。
第三十七章 搬离学堂
十月,新教学楼盖起来了。并通上了电,精工组终于把北广湖的水车坊装上了水力发电机,只是核心设备和材料都是花大价钱通过张扬氏从汉口买来的。这栋三层建筑,连同钢材和水泥,耗资巨大,连张扬氏都贴进去了一千多两银子。
张扬氏只说那是给丽质的嫁妆。
金鸡岭,张扬氏只带走了贴身的四个丫鬟和一些仆人。以前老姐妹因为孩子都在幼儿园读书,所以没有跟着张扬氏到汉口,而是留了下来。金鸡岭由一个叫做张淦的小伙子代为管家,就等着丽质年满十三岁正式划入张家岭。
金鸡岭因为田亩没有进行分配,张扬氏还是坚持收八成的租子。要知道金鸡岭的四百多亩水稻地和张家岭的种植方式已经改成了一样,又有蒙学堂的学生帮忙,产量比以前翻了两番还多。几年下来,成为了张扬氏敢在汉口大肆扩张的底气。
这些农户因为张春答应划入张家岭后,按照张家岭的农田分配模式进行土地分配和交租,所以还算安心。
教学楼通上了电,用上了电灯。这是只有在汉口枪炮厂才有的情景,让顾明和刘光利分外得意。张之洞在湖北打下的工业基础非常雄厚。除了钢铁厂、枪炮厂,还有灯泡厂和玻璃厂。可惜的是后来军阀混战,再也没有什么起色。
王自立两口子倒没什么,化工所从刚开始就是用电力,两个人在日本和上海都见过大世面,两个人都是搞研究型的人,认为这是必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至于袁芳和胡登平、兰慧芳,都被孩子们和资料包围,顶多多看两眼而已。因为这栋教学楼是正是专门为他们的小学而建,他们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对此,王自立和张秀张迪倒是不着急,他们现在住在学堂里的人就很少,都在外面工作,就近住在哪里算哪里,所以还没有必要大动干戈。
只是以前医学堂吵吵闹闹的柴油发电机搬到了化工所,做手术时,教学楼的电力会被切换过来,影响不大。实验楼的电力准备接沼气站的发电机。
原有的发电机被精工所的人拆掉了,因为化工所有一台世界上最先进,最新的发电机。是朱利安老头在德国买好后,运到上海,再由顾家老爷子用船送到南张村的。老发电机拆开后,由刘光利带着两位技工和学生们进行测绘和研究。并和新发电机的说明书一一对照。因为老发电机和新发电机是同一家厂家生产的两代产品,所以还不算是茫无头绪。
蒙学堂有了正规学校的模样,这也意味着劫难后的张家岭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不过由于云龙已经有了半官办的蒙学堂,所以张家岭蒙学堂只能作为族学登记造册,作为全县私塾改新学的一部分。
同时建好的还有张春和丽质的新家。
牛头山的最高峰叫做徐家寨,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名字现在无从考证。毕竟张家搬过来也不过是明末清初的时候。
徐家寨之所以名字还保留着,是因为山上有一座山寨的遗存,除了还有整齐的条石以外,就是十多株一人都围不拢的桃树。这可是山里的毛桃,品质还非常不错。只是树龄太大,产量不高而已。
徐家寨也叫桃花寨,就因为春天开花时老远都能看见。
不过最吸引调查组的不是这几株桃树,而是混杂栗树林里的楠竹林。这些栗树都非常高大,比桃树和竹林的年龄要大很多。只是树大则林疏,加上竹子是一种绝对不饶人的植物,所以除了这些已经根深蒂固的栗树以外,山上已经长不了其它树木了。除了一些寄生在树干上的藤本和草本植物,连其他森林里的藤萝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