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猛士回明 >

第184章

猛士回明-第184章

小说: 猛士回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北两个方向的情况基本差不多,五分钟的时间不到,清军骑兵损失了将近一千多骑,豪格有点受不了了,尽管骑兵踏起的尘土让他看得不是很清楚,但他还是从单筒望远镜里看到,没有一个骑兵旅的骑兵落马。

    “鸣金收兵,快撤!”觉得情况不对的豪格赶紧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但这次是骑兵对战,要撤退可没那么容易,就在清军后方锣声响起的时候,汪泽诚同时下达了追击的命令。

    骑兵旅一直追出二十里开外,一路上又留下了五六百清军骑兵。

    骑兵旅这次大获全胜当然让刘肇基非常高兴,不过刘肇基并没有高兴很长时间,让他头疼的事情很快就来了。

    骑兵旅这次和清兵的对战糟蹋了上千亩的庄稼。看到村里百姓们坐在庄稼地里痛哭。刘肇基觉得头大如牛。

    如果只是匀几天的粮食给百姓。一军当然能够做到,但这些庄稼是百姓们一年的口粮,有的还要交租,庄稼毁了,那些地主可不会少收一两租子。

    没有更好的办法,刘肇基只能把打死打伤的清兵战马留给了这些百姓,又从一军的粮草里给他们划了部分粮食,燃眉之急是解决了。但全年的问题怎么解决,刘肇基却再也没办法了。

    刘肇基并没有头疼很久,因为路振飞带着一帮官员赶到了。

    路振飞从南京一路出发赶往河南,是在史可法的连声催促下匆匆出发的。

    路振飞的事情很多,对新收复地区的官员进行甄别是他的本职工作。

    从归德到郑州沿途刘肇基遇到了当年多铎大军南下时同样的场景,刘肇基已经分不清楚这些大军一到立即开城投降的是以前的明军还是大顺军,可能有的既当过明军,也当过大顺军。

    河南的官员同样如此,哪路大军来了都开城投降。

    崇祯年间李自成的队伍刚起事到达河南时,那时见官就杀。投降的还少,后来建立了大顺政权改变了策略。有政权就必须有要官员,农民起义军里实在挑不出来,也只能把明朝的官员拿来凑合用。

    满清后来进入中原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就造成不少官员先是明朝的官员,后来投降大顺,明军打回来又回到明朝,满清大军来了以后又投降满清,投降几乎成了一种本能。

    国防军进军速度太快,南京政府根本来不及培训足够的官员,有些地方的官员只能先将就着用,但并非是个官员就能继续当官,路振飞这次来就是要对他们进行甄别,首要条件就是对百姓没有恶行,其次就是查有无贪腐行为,贪官那是一律不能接着用了。

    路振飞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史可法交给他的,那就是在新收复地区推广红薯、玉米和土豆等高产作物,史可法引用了罗剑说的话给路振飞说,叫“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

    虽然南京政府当初并没有就这些作物对满清统治区进行封锁,但民间私下的传播速度非常慢,几年时间并没有足够的种子传到河南一带。

    这次路振飞就带了大量种子来,从归德开始就一路边甄别官员边推广农作物,等到了双塔镇却正好解决了刘肇基头疼的问题。

    还别说,路振飞在河南推广新作物还真不太顺利,这个时代时,粮食生产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一年到头就指望着田地里的那点收成过日子,这要让每家每户拿出一半甚至全部土地来播种新作物,几乎跟一个现代人把所有财产全部投到一个完全不了解的项目里没什么区别。

    尽管路振飞的官不小,但双塔镇的百姓们却没听说过“组织部长”,“我是南京政府的‘吏部尚书’,这你们总懂吧?”路振飞无奈地跟双塔镇百姓说道。

    “吏部尚书”?这可是大得要命的大官,双塔镇的百姓见路振飞并没有穿明朝的官员补服,本就不太相信他,现在听说他是这么大的官,顿时吓得纷纷跪在地上,弄得路振飞又是一阵忙活。

    一军在双塔镇跟这里的百姓们关系处得非常不错,大家都说从没见过这样的队伍,哪有军队帮百姓干活的?不信?你看地里那个拿着锄头干得正起劲的那位,那可是一军的军长,听说军长可是南京政府的大将军呢。

    现在南京政府又派来这么大的官,乖乖!“吏部尚书”!庄稼人也许一辈子连县官都见不到,今天竟然见到了“吏部尚书”,这让双塔镇的百姓们有些兴奋,也有些害怕。

    好在这位“吏部尚书”也是一个没架子的大官,而且废话也不多,大家不敢种新庄稼,“尚书大人”也不怪大家,只让人在村里支起一口大锅,把那些红薯、土豆煮了一大锅,让大家来品尝。

    红薯的味道不错,又香又甜,土豆粉嘟嘟的,吃起来饱肚子,大家的疑惑少了不少,不过这新庄稼到底该怎么侍弄,大家都不知道,想问却又有些不敢。

    本来大将军亲自下地干活已经让百姓们诚惶诚恐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这位“吏部尚书”大人竟把袖子、裤腿一挽,领着几个人就到村外地里,给大家教起来如何种这些新庄稼。

    路振飞的身体力行让双塔镇的百姓们解除了疑惑,又恰逢地里庄稼被毁,重新下种已经过了时节,新作物在双塔镇终于顺利推广了下去。

    路振飞和一军都不能在双塔镇呆得太久,一军还要继续向开封和郑州进军,路振飞解决了双塔镇的问题,还要到其他地方继续忙活。

    不过南京政府的大官和军队在双塔镇所做的一切全都被双塔镇的百姓们记在了心里,也以飞快的速度在中原大地上传播着,《中华日报》的记者详细记录了这一切,不久之后,一篇题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的文章刊登了出来,双塔镇这个中原小镇始为天下人所知。(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八章 左懋第再进北京城

    国防军并没有给拼命逃离京城的多铎足够的时间来整顿兵马,刚刚给战马喂了些豆子,人都还来不及吃东西,斥候已经向多铎报告,说大量国防军骑兵已经过了玉带河追过来了。

    如果搁在以前只是这些骑兵追过来,多铎倒也不惧。但现在情况不同,从北京城拼命跑到这里,多铎早已经是人困马乏,骑兵没了速度,这仗就没法打。

    多铎无奈地看向图赖,七八里路的距离,骑兵很快就追上来,要跑肯定跑不了,现在只有让新军再去阻挡一阵。

    图赖当然也明白这一点,尽管知道派出新军前去阻击肯定是有去无回,但图赖还是安排了一千五百人的新军留下阻击国防军追兵。

    不过图赖不知道的,前来追击的国防军并非全是真正的骑兵。

    罗剑知道多铎逃跑的队伍里大部都是新军,如果只派两个骑兵旅前去追击,遇到这些使用新式火枪的新军,骑兵旅肯定占不到便宜。

    从七师挑选会骑马的士兵遇到了一些麻烦,七师的士兵基本都是扬州附近的青壮,这些士兵并没有多少机会接触战马,王强只挑出了三百多人,罗剑无奈地摇头,三百人肯定不管用,好在迫击炮营平时都是依靠战马机动,支援火力倒是没什么问题。

    马应魁的一团很快赶到了,一团的到来解决了罗剑的大麻烦,从一团挑出了八百多名会骑马的士兵,两个骑兵旅各腾出了部分战马。

    就这样。两个骑兵旅加近千人的步兵和迫击炮营组成了追击部队。王强抢着要带队新去追击多铎。觉得是自己把多铎放跑的,他要去把多铎给追回来。

    罗剑考虑了半天,没有让王强前去,罗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马应魁。

    恨死了多铎的马应魁早就想领这个任务,但这个方向是七师的,十师过来本就是“抢食”的,再加上跟王强关系极好,先前在旁边眼巴巴地望着。却不好跟王强争。

    现在罗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马应魁脸上的兴奋再也按捺不住,只好跟王强说了声抱歉,领着追击部队去领干粮和弹药去了,追击不是一两天的事,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肯定不行。

    罗剑看着渐渐远去的追击部队,对能否追上多铎还是有些信心不足,毕竟这次大追击与当年在南明境内的大追击不同,尽管满清朝廷已经不行了,但这些地方还算是满清治下。多铎找到足够的粮草应该不难。

    罗剑把眼光看得更远,看向遥远的东方。心里隐隐还有些期望。

    多铎率满清精锐这一出逃,北京城就如同熟透了的桃子。送走了追击部队,罗剑和已经赶上来的乙邦才等人开始计划攻打北京城了。

    “兴华,我们是不是先写封劝降信?能不打最好还是不打吧?”左懋第见罗剑开始筹划攻打北京城,在旁边建议道。

    “嗯,本来想让参谋长动笔写的,现在有左先生在,就劳烦左先生亲自操刀如何?”罗剑笑着说道。

    “好!那我就当仁不让了!”左懋第并不推辞,在桌上铺开纸笔稍作酝酿就写开了。

    三百多字的劝降信一气呵成,左懋第写完了递给了罗剑。

    罗剑接过认真看了起来,信中并没有“如不投降,玉石俱焚”之类的话,反倒把罗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理念提了出来,信中指出,满清只有放弃继续奴役中国的念头,自觉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通一员,这才是满人最好的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

    尽管读起来有些费劲,但罗剑还是看懂了劝降信的整个意思,让罗剑没想到的是,左懋第竟然把罗剑这段时间跟他交流中体现出的思想和意图全都表达了出来。

    罗剑敬佩地看着左懋第,要知道左懋第和南明使团成员被满清朝廷关押了几年时间,按照人之常情,左懋第当然最希望对满清朝廷进行最严厉的惩罚,但现在他竟然能够放下仇恨,从整个国家今后的大局出发来思考问题,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胸怀。

    劝降信是第二天早上送到北京城里另一个摄政王济尔哈朗手里的。

    多铎率满清精锐逃走之后,对济尔哈朗的软禁自然也就没了,得到自由的济尔哈朗这才有机会了解京城的情况。

    刚开始时济尔哈朗还想把京城的清兵组织起来,在他看来,以京城高大坚固的城墙,总能守上一段时间,但随着了解到更多的情况,济尔哈朗的心也慢慢冷了下来。

    不说多铎的逃走给京城剩下的五六万清兵造成的巨大冲击,就是国防军这段时间的攻心战也已经让清兵尤其是汉军毫无斗志了,如果不是京城高大的城墙挡着,当初沧州城外的场景一定会在京城再现。

    劝降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送到济尔哈朗手里的,济尔哈朗命令下人赶紧通知群臣在武英殿商量,他现在已经没多少主见了。

    并非所有的满蒙大臣都能听懂左懋第的劝降信,济尔哈朗让弘文院撰文、中书舍人李雯在武英殿上将劝降信给大家讲解了一番。

    说起李雯,历史上并不太有名气,但其从小就极有才名,少时就与陈子龙等人齐名,号称“江南才子”,但这些都不是让他史书留名的原因,让他在历史上小有名气的是,多尔衮进京之后给时任南明兵部尚书的史可法写了一封劝降信,后来这封信在史书上多次被引用。

    多尔衮的这封劝降信如果抛去内容不说,就文章也是极精彩的。多尔衮当然没有这样的才情,这封写给史可法的劝降信就是李雯捉刀的。

    另一个时空历史上李雯早在一六四七年就因为回乡探亲染上了疾病死了,死时才三十九岁,现在却因无数历史事件都已经发生改变,现在的他反倒活得好好的。

    汉臣们早在李雯念完劝降信就已经懂得了劝降信的意思,而满蒙大臣们却要在李雯讲解之后才明白过来。

    李雯讲完之后,大殿上顿时如同开了锅一般,闹得一团糟。

    并没有多尔衮那般霸道,况且局势已经如此糜烂,济尔哈朗在群臣眼里并没有什么威信,济尔哈朗吼了半天这才让大殿上安静了下来。

    “大家不要闹了,如此闹成一团,成何体统?有话一个个说!冯先生,你觉得该怎么办?”济尔哈朗朝冯铨说道。

    济尔哈朗首先问冯铨是有他的用意的,在他看来,冯铨当初投靠大清就非常积极,现在汉人又打回来了,冯铨应该是积极表示欢迎的汉臣,如果冯铨能开个头,后面自己就可以顺着他的意思说下去。

    “禀摄政王,太后和皇上已经亲去蒙古请求大军来援,豫王若能顺利回到辽东,不日也将组织兵马重回京城,且京城城墙坚固,城内犹有五六万兵马,若我大清能上下一心,国防军想要攻下京城绝非易事,故依臣之见,当以坚守待援方为上策。”

    冯铨从群臣中间走出来,朝济尔哈朗施了一礼,这才开口说道。

    本想让冯铨率先提议投降一事,结果冯铨这一通话说出来,武英殿上旋即又闹作了一团。

    “冯学士,你是从何得知皇太后和皇上去蒙古是去请救兵去了?而且一定能带回蒙古大军?”满人大学士刚林奇怪地朝冯铨问道。

    “这”冯铨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这个是他自己脑补出来的,在听说太后和皇上跑了以后,冯铨就一直自以为是地这么认为着,现在刚林问他,哪里说得清楚?

    比济尔哈朗更了解冯铨的刚林却非常明白,冯铨并非不想投降国防军,他只是害怕国防军进了京找他算账,当初冯铨出使南明的时候,在南明的武英殿上扬州大都督对冯铨说的话刚林都是全听说了。

    “禀摄政王,京城粮草只能维持五六天了,即使国防军不攻城,京城亦不能坚持下去。依臣之见,现下战不成,守亦不成,而南京政府和国防军既把我满人当成其一份子,咱们降了也算是给满人找了一条出路,臣之浅见,请摄政王定夺!”户部尚书巴哈纳出班说道,他的声音不小,整个大殿上都听见了。

    巴哈纳的话让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其实大殿上所有人都知道这是现在面临的唯一出路,即使是冯铨也不再说话了。

    大殿上安静了片刻,终于又有满蒙大臣出班表示同意巴哈纳的意见,倒是一帮汉臣却没人出班说话。

    就在济尔哈朗还有些犹疑的时候,东门守将派人送来了国防军的又一封书信,济尔哈朗让人打开一看,国防军竟直接要求派人进京城与他们交涉投降事宜,这次济尔哈朗不再找冯铨问话了,只与刚林和巴哈纳几人商议了一下,同意了国防军派人进京城。

    是左懋第自己向罗剑提出来要进京与满清朝廷商议投降事宜的,罗剑想了片刻,同意了他的请求。现在局势已经十分明朗,想来济尔哈朗并不敢对左懋第如何,安全自是没有问题。

    罗剑从自己的卫队里派了一百人给左懋第当护卫,一百人虽少,但这些人是国防军最精锐的士兵,他们的精气神会给满清的大臣们造成很大的压力。

    左懋第是骑着马从东门进的京城,上次进京时左懋第是带着“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心情,但这次却完全不同,看着身边精锐的国防军年轻的士兵,左懋第的心情十分愉快。

    罗剑让左懋第协商的条件并不高,归纳起来只有一条,那就是京城所有满清军队必须全部撤出京城,京城一切维持现状,等国防军进京后再作处理。(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九章 一个王朝的终结

    神经大条的王强终于从放跑了多铎的沮丧中走了出来,现在他又有一个新的任务,那就是组织部队准备进京的入城式。

    罗剑本不喜欢这些花架子,但左懋第进京之前就同乙邦人等人给罗剑提了建议,为了提升京畿百姓对南京政府和国防军的信心,一次威武雄壮的入城式很有必要。

    这对王强来说并非难事,七师以前就很强调队列训练,现在不过是重新组合一下而已,罗剑看了几遍,虽说与另一时空里的大阅兵无法相比,但在这个时代里,七师走出的方阵已经足够震憾人心了。

    昨天罗剑已经知道了范文程已经在乱军中殒命的消息,七师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范文程的尸体,已经根本不成人形,但不少俘虏证实了破烂不堪的衣服正是范文程出京的时候穿的。

    大汉奸死无全尸让大家都很高兴,但罗剑想得更深一些,多铎即使跑回了辽东,没有范文程在一边镶助,多铎恐怕难有作为,现在的时代发生了极深刻的变化,热兵器时代的来临让拉上一帮人就可形成一股气候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济尔哈朗知道现在满清朝廷对国防军并非是和谈,而是无条件投降,他对左懋第提出的条件并不敢有什么异议,这些清兵在京城都快断粮了,如果再不出城,京城恐怕被饿兵们给弄散架了。

    农历四月二十八这天早上六点,京城各城门终于全部打开,在国防军各部的监视下。京城清兵陆续开出了北京城。到了城外国防军指定的地点集合。到了下午五点,五六万清兵终于全部向国防军缴械投降。

    不过罗剑要做的第一件事并非是进入北京城,左懋第已经派人出来说了,京城的清兵和百姓即将断粮,必须尽快组织粮食进京。

    好在南京政府早有准备,通过大运河运来的粮草维持京城不算太多的人口倒不算难事。

    装满粮食的一辆辆大车从几个城门率先进入了北京城,大量的粮食是最好的人心稳定剂,很多准备等京城解除戒严就准备出城逃难的百姓们又停了下来。

    乙邦才带着上千人在北京城里发放了两天粮食。北京城里百姓们的人心总算稳定了下来,街道上也开始有了一些行人,不少店铺也重新开了张。

    五月初一终于到了,今天就是早先敲定的举行入城式的日子,左懋第早就回到城外七师驻地,他是要陪同罗剑进城的。

    从七师挑选出的三千士兵天没亮就起了床,在出发之前,他们还要进行最后一次演练,尽管罗剑并不看重仪式,但士兵们却把这次入城式当成了一种荣耀。一个个自发地苦练着。

    五月初一上午九时正,盛大的入城式终于开始了。

    天公作美。今天的太阳并不算太大,按罗剑的意思,从广渠门进城最为方便,但左懋第不干,广渠门虽说也是北京城正门之一,但其地位总比不上永定门,罗剑扭不过左懋第,答应了下来,罗剑害怕左懋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