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话水浒之武大郎传奇 >

第103章

大话水浒之武大郎传奇-第103章

小说: 大话水浒之武大郎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喘息着,咳嗽着,每咳一声,便带出一口鲜血,滴落在地面上。

    在这种大雪覆盖气候寒冷的北地,或许在某些文人墨客的描述之下,会说童贯的这些鲜血落在洁白的雪地上,异常醒目。

    然而事实上,一点儿都不醒目。

    因为,雪地被大军践踏,早已泥泞不堪;

    因为,无数军卒在此战死,血染大地,无论是谁的鲜血混入其中,都不会泛起一丝波澜。

    那浓厚的血色中,掺杂着无数的冤魂,悲愤冲天。

    “哒哒哒……”

    东郭太寻,骑着马儿,缓缓走了过来。

    他的身上很干净,不见一丝血红,因为不知为何,他始终不曾亲自上阵出手屠戮这些军卒。

    他满脸冷漠,静静的看着已经力竭的童大将军,眼神中一丝复杂的神色一闪即逝,淡淡说道:

    “大将军,随我回京吧。”

    回京?回京受尽侮辱后被斩吗?

    已经皇帝陛下给童贯的定罪是造反,回京后也断然没有生还的道理,何须多此一举?

    童贯沉默着,面无表情,没有任何讥讽的神色,也没有不屑,更没有不甘,他就那般沉默着,他不需要也不想表达任何神色,因为他是童贯。

    即使早已穷途末路,童贯也不想再回到那个肮脏的汴京。

    童贯举头望了一眼昏暗的天空,久久后在心中叹息一声,横刀,自刎而忘。

    他摔倒在地上,眼睛睁的大大的,望着身后。

    或许,他想再看一眼,看看……武大是否已经黯然逃脱。

    他的那三名亲兵,没有哀嚎,没有痛哭,没有怒吼,更没有扑在童贯身上,他们脸上古井无波,沉默着看了东郭太寻一眼,重重的看了一眼,似乎要把这个刽子手牢牢的记在脑海之中,尔后横刀,紧随童大将军身后,自刎而死。

    或许在地府,有数万兄弟相随,童大将军并不寂寞,只是这些亲兵认为,没有他们在自家大帅身边,或许他老人家会不习惯。

    这三名亲兵,甚至童贯的整个亲兵大营,大多数要么是孤儿,被童大将军收养,要么就是童贯几十年前旧部的孩儿,他们对童大将军之忠心,非外人可懂矣。

    旌旗十万斩阎罗!

    他们必将跟随童大将军,推翻地府阎罗王的统治,自立为王!

    到此为止,童贯手下所有人,尽数沉默着沉没在这道名为“一线天”的峡谷里。

    东郭太寻也保持了沉默,他有些心悸,更多的却茫然。

    此行他是受皇命而来,不得不来,不敢不尊,只是亲手屠戮掉这些将士,尤其是童大将军的身死,让他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沉默了许久之后,东郭太寻吩咐道:

    “埋了吧。”

    他身旁的某位禁军副统领劝谏道:

    “大统领,陛下有旨,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童大将军的尸首必须要带回京师。”

    东郭太寻看都没看他一眼,淡淡说道:“全都埋了。”

    这句话绝对不容置疑,而且已经带着丝丝寒意。

    再也无人敢违逆,就近挖坑,将所有军卒全都埋了。

    东郭太寻并未下令将童贯单独立坑,因为他明白,童大将军或许更希望与他手下的儿郎们在一起。

    或许,在东郭太寻心里,虽然有圣旨在,可他依旧不希望让这些为国杀敌的将士们弃尸荒野。

    尔后,他才带着大军,不紧不慢的往武大逃窜的方向追去。

    ……

    武大中箭坠马,在他即将落地之时,被右侧的吴刚,一把捞了起来。

    长箭一穿而过,武大重伤垂死,在短短的一瞬,武大已经彻底陷入了昏迷。

    吴刚的脸色极为难堪。

    武大急需治疗,这是一道致命伤,如若晚了,恐怕……也就彻底没有失望了。

    而且,后面的追兵已经组织起攻势,疾奔而来。

    张良一刀看在吴刚胯下马儿身上,“走!带着老大,走!”

    不容迟疑,也没有时间迟疑,吴刚咬紧了牙关,什么都没说,已经无需多说。

    这一别,是为永别。



294。第294章 天塌地陷(二)

    (晚上还会有一章加更,感谢书友牙牙乐打赏一万书币,谢谢~)

    张良停马,扭身,横刀,准备誓死一战。

    即使他心知无法阻拦追兵太久,但他仍旧希望尽自己所能,为武大争取一丝时间,哪怕只有那么一瞬,也足矣。

    便在此时,丁卯突然也停下了马儿,与张良并肩而立。

    张良微愣,丁卯脸上极为难得的挤出了一丝笑容,咧了咧嘴,“陪你一起。”

    陪你一起?一起死?

    张良了然。

    他们都不懂医术,只要吴刚带着武大逃脱便够了,他们二人不如留下来阻拦追兵,更能为武大赢得逃走的时间。

    只是,以两人之力,来阻拦上千的追兵,必死无疑。

    而且,他们身上已经没有震天雷,何以阻拦追兵?

    丁卯取出了他原本最擅长的铁锥,左手刀,右手锥;

    张良微笑着,低着头,轻轻抚摸着胯下的马儿。

    丁卯想起了很多,前半生在七星盟的岁月,不值得回忆,他更多想起的,是在阳谷,是在武大身边的生活。

    只有到了阳谷之后,他才觉着自己是个人,而不是一名只知道杀戮的杀手。

    他很满意。

    或许,能这样生活了两年,此生足矣。

    张良想的更多,他这一生,无怨无悔,有家人,有兄弟,有方金芝,有阳谷,有武府,够了,无憾矣。

    他只是有一丝淡淡的担忧,他不知道武大是否能活下来。

    无需喊口号,无需提士气,唯有死战。

    张良与丁卯,同时动了起来,冲锋,冲向敌人,一往无前。

    不求杀敌,唯求给追兵造成最大的困扰。

    所以,他们没杀人,而且专挑战马。

    每倒下一批战马,势必会给追兵造成更多的困扰。

    不到一刻钟的时间,他们已经浑身是伤,被包围了起来。

    人力有时穷,他们终究还是只拦住了一部分的追兵,依旧有大量的追兵去追武大与吴刚了。

    但是,他们尽力。

    当然,他们不会像童贯那样选择自刎而死,他们依旧在杀敌,直到他们力竭,半跪在地上喘息。

    “啐!”

    张良吐出一口血水。

    他已经没有力气了,他血战了太久太久,这一路逃窜,他付出了太多太多。

    此时此刻,终于英雄末路。

    但,张良不愿死在敌人刀下,他更不愿万一武大真的逃生,而敌人却捏着他的性命去威胁武大,所以,他也选择了横刀。

    然而,他手里的长刀被击落了。

    而且,他的长刀是被丁卯击落。

    然后,丁卯突然出手,瞬间将张良制服,并且为了防止张良咬舌自尽,丁卯在他最终塞了布匹。

    尔后,丁卯从怀中取出了一个令牌,对那些追兵冷冷说道:

    “把张良活着带回汴京,其他人,去追武植!”

    这枚古朴的方形令牌,上有金龙环绕!

    是正宗的皇宫大内令牌!

    追兵心头大惊,凛然受命。

    张良望着丁卯,满脸不敢相信。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身旁这位与自己一起浴血奋战,生死相随的丁卯,居然会有皇帝陛下钦赐的令牌!

    难道,丁卯背叛了武府?他是皇帝陛下的人?可他这一路上的表现又是为何?

    到底为什么?这一切都是谜团。

    就像,武大始终都不知道,他在汴京城外大战那夜,他身边的人,曾经有人身穿黑衣,入宫觐见皇帝陛下。

    可当夜丁卯一直在武大身边,他绝对不曾入宫。

    那么,入宫的又到底是谁?难道就是那名黑衣人主导了一切?难道丁卯也是受命于他?

    是谁在落子?又是谁在布局?

    除了宋徽宗,除了蔡京,到底还有谁?

    ……

    凛冽的冬日,北风咆哮。

    漆黑的夜里,赫赫有名的汴京城童府,突然被大队禁军包围。

    童府跋扈惯了,童府护卫刚欲暴起反抗,就被强弩射成了刺猬。

    平日里嚣张无匹的童府二少爷童路,如今安稳的就像一个老实的稚子,被禁军拿下;

    哪怕就连有腿疾坐在轮椅上的童睿,也被禁军拿下。

    整个童府,所有与童贯有血缘关系的子侄家眷,以及家丁护院丫鬟,全都被抓,下狱。

    只有童雪儿因为并不在汴京,而免于这一场灾祸。

    童府的动静,震惊了整个汴京。

    即使大多数人并不知晓这到底是为何,但,所有的势力都保持了沉默。

    他们只是有些担忧,如若被正在北方统兵的童大将军知晓此事后,不知又会掀起多大的风浪。

    与此同时,西北大军中突起骚乱。

    童贯童大将军亲手培植起来的偏将、尉官,奋起反抗者,尽数被杀,投降者被囚。

    童贯的大儿子童斌,在睡梦中被杀。

    而朝廷对外宣称,童家造反,童斌意图不轨,在混乱中被乱刀砍死。

    很明显,咱们大宋的皇帝陛下宋徽宗,为了除掉童贯,为了泯灭军中有可能出现的变数,早已提前做了布局。

    朝廷平定了汴京与西北之后,剩下的重中之重,自然就是阳谷。

    首当其冲的,自然便是在此掌兵的童英。

    按照常理来说,童英手底下能调动的兵马极少,连西北的童斌都被拿下了,童英也理应不在话下才对。

    然而,事实却恰好相反。

    朝廷虽然顺利控制了阳谷的兵马,但童英却被人救走了。

    确切的说,在朝廷的人马尚未到来之前,童英已经不知所踪。

    原因很简单,阳谷毕竟是阳谷。

    这里是武大的大本营,朝廷的人马,甚至还没有进入阳谷地界,武府已经收到消息。

    西门庆很聪明,虽然他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他敏锐的察觉到这件事一定与童英有关。

    毕竟,童英在阳谷驻兵,朝廷连个招呼都没打,直接就扑了过来,这里面必定有问题,所以他立刻派人通知了童英,把童英提前唤了出来。

    然而,西门庆的精明也就到此为止了。

    他没有想到,朝廷的人马除了去了童英那里之外,居然也来了阳谷。

    封城门已经来不及了,他也不敢封城不让朝廷兵马进城,那样岂不是意味着造反?

    所以朝廷的人马堂而皇之的进了阳谷。

    但是,他们的脚步也就到此为之了。

    因为……他们进不来武府。



295。第295章 天塌地陷(三)

    (加更,感谢牙牙乐飘红。另外,兄弟们别忘记投票哦,最近推荐票好不给力啊,难道最近的剧情不好看?我觉得布局很周密呀,接下来会越来越好看的,请支持我~浪浪浪敬上。)

    保护武府的,自然是武府护院与家将。

    然而,真正让朝廷的人马止步的,却不是这些人。

    如果武府家将、护院与朝廷人马发生冲突,朝廷会毫不客气的动手出击。

    此次朝廷派来阳谷的,不是普通兵马,是禁军,是代表皇室威严的禁军,他们根本无需给武府情面。

    但是,他们还是停下了进攻的脚步。

    原因很简单,有一批阳谷的百姓,挡在了武府门前,也挡住了禁军的去路。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百姓聚集在武府门前。

    他们有的衣衫不整,甚至满身泥泞;

    他们手无寸铁,却寸步不让。

    很明显,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正在作坊里做工,听闻武府被围之后,自发的赶来,护住了武府。

    这些百姓真的只是最普通的阳谷百姓,他们当中没有一位是武府家将或者护院,武府也的确没有煽动百姓来此,但他们还是来了。

    他们不会功夫,也不懂军国大事,他们只知道一个道理:在武府出现之前,他们连顿饱饭都吃不上,而武府,确切的说是武大出现之后,他们变得衣食无忧。

    朝廷没有做到的,武府做到了。

    百姓就认这个死理,是武大让他们填饱了肚子,而如今武大的府邸有难,武大的妻儿都在府中,他们不允许有人伤害到他们。

    全副武装的禁军,只需要举起手中的强弩,几轮齐射下来,就可以将这些百姓屠戮一空,但他们不敢。

    因为,他们所面对的不是敌人,是百姓,是成千上万的百姓。

    如若真的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这件事一旦传出去,必然会哗然一片,说不定会引起民变,狼烟四起,他们付不起这个责任,他们需要向上面能作主的人请示。

    然而,他们想要的请示还没到,局面却愈发的让他们难以掌控。

    在苏氏私塾进学的孩子们,闻讯,也赶了过来。

    他们当中,最大的才只有十几岁的模样,最小的还处于启蒙阶段,但他们义无反顾的站在了自己父母的身边,站在武府门前。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可怜天下父母心。

    阳谷的百姓开始训斥自己的孩子,他们自己可以冒险,但他们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跟随自己一起铤而走险。

    其实这些百姓不知道发生了何事,这些孩子更不知道发生了何事,但这些孩子嘴里振振有词。

    “先生教过,百善孝为先。”

    就这样一句话,翻来覆去就这样一句话,这些孩子不愿意眼睁睁看着父母面对穷凶极恶的禁军,他们自愿站在了父母身前。

    尤其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孩子,他们满脸坚毅,他们甚至比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孩子更加坚定,席地而坐,挡在了他们父母身前。

    这一幕,震撼人心。

    禁军早已出鞘的长刀,在这一刻显得无比沉重。

    但,这一切远远都还没有结束。

    苏氏私塾名动天下,大宋全国各地前来求学的权贵子弟无数,他们经历了考试,分批进入私塾学习。

    他们与武府的关系并不亲密,但他们身为学长,却被他们的学弟们感动,他们甚至有些惭愧,因为在孝敬父母方面,他们大多数真的不如这些孩子。

    于是乎,许多权贵子弟,不顾身旁家丁的阻拦,站在了那些孩子身前。

    禁军,已经开始慌乱,这些权贵子弟的身份更加棘手,很多都是朝廷大员的子侄,禁军根本不敢对他们举起屠刀。

    当然,人性是不同的,有许多权贵子弟,依旧选择了观望,没有动作。

    但是,紧随其后而来的,是苏氏私塾的各位老师。

    他们全部都是两位德高望重的苏老请来的,他们从两位苏老嘴中得知了武大的化腐朽为神奇,他们亲眼见识了这个“美丽”的阳谷,他们从来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百姓,可以像阳谷百姓这般活的如此自在。

    所以,他们不想知道朝廷为何要对武府动手,他们直接站了出来,挡在门前。

    读书人在这个年月的身份本就很不一般,地位极高,何况这些人当中还有很多大儒?

    禁军如若敢伤了他们,势必会被“名留青史”。

    只不过,这个名声一定是这辈子,不,生生世世都抹不去的恶名。

    随着这些人的到来,原本还有些犹豫的权贵子弟坐不住了。

    即使他们不想趟浑水,可既然他们的老师都已经站出来了,他们不站出来,日后还如何在私塾进学?

    所以,他们怀揣着各种复杂的心绪,也站了出来。

    便在此时,武府的大门打开了。

    禁军精神一振,举头望去,头皮就是一麻。

    两位极为年迈的老人,站了出来。

    只要不是傻子,就知晓这一定是传说当中的三苏后人——苏适与苏迟。

    两位苏老的地位过于超然,他们一出现,请安的学子无数。

    而两位苏老只是略一颔首,未发一言,直接站在了所有人最前方,席地而坐,沉声道: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有的学子,甚至百姓,不停的高唱,重复这一句话:

    “舍生而取义者也!”

    铿锵有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态愈演愈烈。

    无数并非阳谷当地人,却在阳谷做工的百姓,也加入了这个队伍。

    冷冽的冬日,禁军身上的冷汗被寒风吹过,大寒。

    然而,身体的寒冷,却始终不如他们心中的胆寒。

    数万百姓挡在身前!

    事态的发展,已经严重超出了他们可以掌控的范围。

    ……

    武府当中,一片静谧。

    所有的武府家将护院,都在等待着西门庆与张平的指令。

    即使面对的是禁军,他们依旧无所畏惧。

    只要一声令下,他们就敢与禁军厮杀。

    去特娘的禁军,禁军好了不起吗?在阳谷,武家说了算!

    然而,无论是西门庆还是张平,都迟迟无法做出决断。



296。第296章 天塌地陷(四)

    说句心里话,在阳谷,无论是西门庆还是张平,都根本不怵驾临阳谷的这六千禁军。

    即使武大并没有坐镇阳谷,可武府依旧有足够的底气。

    从人数来看,武府的家将与护院的确无法与禁军相提并论,但,莫要忘了,阳谷县武府的这些心腹,他们所装备的盔甲长刀强弩,从里到外,全都被改造过。

    武大入京后,第一次面见皇帝陛下,童贯带着满身风尘,从西北赶来,在朝堂之上让百官颜面尽失。

    当夜,武大曾经与他密探了一夜。

    那个夜晚,一老一少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除了自己是穿越者之外,武大几乎把能说的都告诉了童贯。

    那个时候宋徽宗已经与金国达成协议,联手讨伐辽国,所以武大建议,在阳谷开设秘密作坊,由西门庆与童英挑选绝对信得过的人选入驻,亲自打理。

    那些作坊就开设在阳谷境内某处的深山里,开设那些作坊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打造,确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