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159章

燃烧的海洋-第159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经济上的好处,在外交上,美国的得分也远远超过中国。

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就不必多说了,中国咄咄逼人的崛起势头,以及在对外政策上的强硬立场,让这些与中国有领土、领海纠纷的国家纷纷倒向美国,并且非常积极的寻求获得美国的支持与援助。

拿菲律宾来说,从二零一五年开始,美国的军事援助就增加到了五十亿美元。

这笔钱,足足是菲律宾国防开支的两倍

更重要的是,在南亚,美国也充分利用了中国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的“表现”,拉拢了同样跟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印度。

虽然这种一边倒的对外政策,让美国与巴基斯坦越走越远,特别是在美国宣布向印度出售F…22A战斗机,仅答应向巴基斯坦出售F…35A之后,巴基斯坦总理、国防部长与空军司令在一个月之内,先后访问北京,与中国签署了《中巴自由贸易区总协定》、《中巴军事合作备忘录》与扩大J…10采购规模、购买J…20战斗机的意向合同。随后,巴基斯坦还投资十亿美元,参与由成飞主导的J…X计划,即第四代中型多用途战斗机,以获得该战斗机的生产许可证,还承诺在量产之后,直接从成飞购买四十架,并且从中国采购配套的维护装备与武器弹药。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没什么好说的。

自从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后,即美国违背承诺,对巴基斯坦进行军事禁运后,巴基斯坦就奉行亲华政策。

虽然两国在历史、文化、价值观上有非常巨大的差别,但是在共同的敌人面前,中巴关系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数十年里,巴基斯坦是唯一没有受到外界影响,一直与中国保持亲密关系的国家。

从某种意义上讲,巴基斯坦就是中国的盟国。

这种关系,在第二次朝鲜战争后体现得更加明显。

在《中巴军事合作备忘录》中,巴基斯坦已经承诺赎回由新加坡航运公司管理的瓜达尔港,或者在邻近地区开辟一座新的港口,并且由中国投资兴建,然后给予中国企业五十年以上的管理与使用权。

虽然这不是正式的军事协议,而且也不是出租协议,但是谁都知道,中国肯定会把这座港口变成军港,而且是中国在印度洋上最重要的军港,成为中国海军舰队在印度洋上活动的后勤保障基地。

因为中国没有正式向朝鲜派兵,只是留驻了部分志愿军,所以这份协议落实后,中国很有可能在巴基斯坦拥有第一座海外军事基地。

正是这份军事协议,让南亚问题、或者是中印矛盾浮上了水面。

当时,印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靠拢美国,提出拿安达曼群岛的布莱尔港的使用权抵扣部分F…22A的采购款项。

最初的时候,美国并不上心。

在印度洋,美国不缺海军基地。东边有新加坡,西边有吉布提,中间还有属于英国的迪戈加西亚,海湾地区更是基地如云。随着南海问题升温,美军返回菲律宾也不是不可能,也就能够堵住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的通道,没有必要在印度洋上获得更多的军事基地,为此承担不必要的财政开支。

可是,美国很快就回心转意了。

中国崛起势不可挡,菲律宾这种羸弱的国家,根本靠不住。如果中国海军为了保护海上战略生命线,强行进入印度洋的话,恐怕连新加坡也会为了自身安全,在为美军提供支持的问题上有所保留。

如此一来,美军在印度洋上,离马六甲海峡最近的就是几千公里外的迪戈加西亚了。

从战略上讲,美国很有必要在靠近马六甲海峡的地方获得一处可靠的军事基地,而且最好是单独使用。

显然,布莱尔港就是个理想的选择。

可是等到美国觉得有利可图的时候,印度却不干了。准确的说,不是印度当局,而是印度的民众不干了。

作为二十世纪六零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印度从来没有跟别的国家结盟。

在独立之后,印度还从来没有向别的国家出租过军事基地。

虽然今非昔比,而且几乎所有印度人都认为,中国是印度最大的威胁,但是在野的国大党并不认为向美国提供军事基地能够给印度带来更多的安全保障,反而有可能把印度拖入美国与中国的军事对抗之中,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抗议示威游行,迫使执政的执政联盟不得不做出让步。

结果就是,印度不干了。

当然,这件事,没有对正搞得火热的美印关系产生多大影响。

美国需要印度来牵制中国,印度也需要美国提供的军事、技术与外交支持。

除了周边地区之外,在其他地方,中国的外交损失也非常大。

比如在欧洲,接近六成的民众认为,中国出兵朝鲜,是在保护一个**政府,而不是捍卫某个独立国家。虽然这种认识有很大的偏见,比如持这种观点的人都忽略了,战争结束之后,中国没有控制朝鲜政局,反而在朝鲜组织了全民大选,成立了一个由公民选举产生的民主政府。但是在半数以上的民众都被蒙蔽的情况下,自诩为民主自由的欧洲国家,不免在对外政策上偏向美国。

即便是在战争中支持中国的俄罗斯,也在战后冷淡了下来。

当然,俄罗斯与中国疏远的原因,并非中国在朝鲜搞民主选举,而是在战后没有获得多少好处。

可以说,在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在国际社会里非常孤独。

从钱德勒的立场出发,这就是美国取得的胜利。

如果在半个世纪以前,中国在外交上的失分,足以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万幸的,现在不是那个封闭的、以双边往来为主的时代,而是一个多边国际化的时代,一个相对文明的时代。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国,中国需要海外市场来消化严重过剩的国内生产力,也需要来自其他国家的资源,可是同样的,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也需要中国提供的质优价廉的商品。

可以说,在当时,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取代中国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地位。

虽然从理论上讲,印度有这个资格,因为到二零二七年,印度就将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在解决了基本教育、让占全国总人口六成的文盲掌握知识之前,印度根本没有这个资本。

要知道,现代化大生产,即便是产业线上的工人,也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

放眼全球,没有一个国家、甚至没有一个地区,能够像中国这样,提供多达八亿的合格产业工人。

正是如此,围堵中国的时候,西方国家同样得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美国也不例外。

只是,并非所有国家都愿意让过去的都过去,用新的世界观来衡量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

这其中,就包括大海当中的日本。

第十一章 矛盾心态

第十一章 矛盾心态

第二次朝鲜战争后,除了被志愿军打得鼻青脸肿、丢城失地的韩国之外,最惧怕、最痛恨中国的,恐怕就是日本了。

面对崛起的中国,日本的心态非常矛盾。

这种心态,不仅因为第二次朝鲜战争,或者说,第二次朝鲜战争只是诱因,在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每个日本政治人物都知道,一个崛起的中国,绝对不会心甘情愿的只当一个陆上强国。

一百多年前,来自海上的英国舰队,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拉开了长达一百余年的民族屈辱史。虽然在此期间,中国人进行了很多努力,试图通过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但是这些努力,都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毫无建树。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经历了四百年来最为动荡的时期,而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也从此由友好变为敌对。

有过这种经历的民族,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吗?

虽然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前,中国一直宣称要做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但是从来没有停止军事改革的步伐,更没有放松警惕性。在日本人眼里,不管是现在的中国、还是未来的某个中国,迟早有一天,这个陆上强国会放下沾沾自喜的自得心理,稳步走向海洋,成为海洋大国。

对岛国日本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灾难。

历史上,类似的事件在欧洲上演过,而且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为了遏制崛起的德国,充当“离岸平衡手”的英国非但没有在欧洲大陆搞平衡,还为了阻止德国走向海洋,挑战英国的全球海洋霸权,用一切手段,包括公开光明的、也包括秘密丑陋的手段,拉拢一切力量,全面围剿德国,最终导致欧洲大陆强国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在日本人眼里,日本就是英国,而中国就是德国。

当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不需要像英国那样,亲自出面围剿中国,因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日本没有这个资格,很多日本人想做的事情,都由美国做了,日本只需要坐享其成。

因为不需要亲自出面,所以日本还能左右逢源。

从二十世纪七零年代初,也就是中日正式恢复外交关系之后,日本就充分利用了中国受到国际社会孤立的局面,积极拓展中国市场,为此甚至抢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交,从而奠定了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要知道,直到二十一世纪初,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都比不上日本企业。

可是,第二次朝鲜战争,彻底粉碎了日本人闷声发大财的美梦。

虽然日本没有参战,而且在战争期间表现得极为克制,除了按照同盟义务,在已有基础上为美国提供了军事基地的使用权之外,没做任何干预战争的事情,甚至没有以人道主义的理由为韩国提供援助,但是战争结束之后,随着美国开始调整战略部署,收缩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防线,日本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在某些日本人看来,这不是什么坏事。

二零一五年,美国正式宣布,将从日本本土撤军,仅保留冲绳的几处军事基地,原先以横须贺为母港的第七舰队也转移到关岛的阿普拉港,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存在,将降到二战后的最低点。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美国还将在二零三零年之前,从冲绳撤军。

与撤军同步进行的,自然是增强日本的军事实力,以及为日本“松绑”,让日本逐步获得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必有的权力。

当时,美国的举动,被很多日本人认为是“第二次维新”。

在很多日本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日本人眼里,这是日本走向全面复兴,成为世界大国的开始。

可是,未来真的有这么美好吗?

首先从美日关系上看,虽然美国开始为日本松绑,但是主从关系没有改变。只要美国仍然是全球头号强国、只要日本还需要美国提供的军事援助,日本就是美国的盟国,而且必须遵守美国制订的游戏规则。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不能发展核能力。

可以说,这是美国同盟原则中,最基本的一点。

在美国的盟国中,除了英国与法国,以及从未承认拥有核武器,但是肯定拥有核武器的以色列之外,其他盟国都得依靠美国提供的核保护伞,任何擅自发展核武器的行为,都将视为对美国的挑衅。

最鲜活的例证,就是当初的韩国。

在美国的威压下,别说日本的政治家,理智一点的日本人都应该知道,除非日本打算单独前进,不然就别去碰核武器。

当然,拿核武器说说话,还不是大问题。

设想一下,如果日本没有核武器,又何从谈起独立防卫能力呢?

面对中国,没有战略报复能力的日本,在对抗的时候肯定缺乏底气。

可以说,没有核武器,日本最多只能遏制中国的战略扩张行动,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的战略扩张能力与意愿,也就不可能消除中国构成的战略威胁,日本的国家安全就得不到长远保证。

这还仅仅是军事上的问题。

外交上,锋芒毕露的日本,必然成为中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问题是,在美国退缩的情况下,日本必须加强军事力量,将不可避免的被中国视为最为迫切的军事威胁。

聪明的日本人都能看出,美国做的,就是让日本取代美国,与中国搞军备竞赛。

可以说,只要有日本挡在前面,美国大可不必手忙脚乱,毕竟在中国与美国之间,除了日本还有广袤的太平洋。中国要想走向世界,就得走出西太平洋,也就得冲破日本这道鬼门关。

也许,中国对日本没有野心,毕竟在这个国土仅有中国三十三分之一,人口却有中国十分之一的岛国,几乎没有什么资源。可是,中国与日本在领海与领土上的争端,足以让这两个排名世界第二与世界第三的经济大国着着实实的干上一场,至少在数十年之内,中国得盯住日本,日本也得盯住中国。

美国的这套手腕,不算高明,却非常管用。

事实上,这正是老牌帝国用来对付新兴强国的惯用伎俩。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就充分利用了普法战争的遗留问题,即德国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在法国与德国之间制造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再通过法俄同盟,拉拢了威廉二世的表兄,即沙皇尼古拉二世,最终结成英法俄同盟,对抗仅仅获得羸弱的奥匈帝国支持的德国。

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伎俩也是屡用不爽。

比如在印度与巴基斯坦先独立前,英国利用独立方式,制造了克什米尔问题,让这两个南亚大国恶斗数十年。在同一个地方,英国人用一条在地图上划出来的“麦克马洪线”,在印度与中国之间埋下了祸根。

事实上,中日矛盾的根源,也是美国的杰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一方面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又把属于台湾的钓鱼岛移交给日本。

这次,美国如法炮制,再次激化了中日矛盾。

日本没有选择,只能走上军备竞赛的道路。中国不可能退缩,也只能加强军备。结果就是,中日之间的矛盾迟早会爆发,而且会以军事冲突的形式,让某一方付出惨重代价,而作为幕后黑手的美国,却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中国战胜了,美国可以出面干预,确保日本本土无恙,并且恢复日本的信心。

日本战胜了,中国将倒退数十年,更加难以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

认清这个问题的日本人并不少,在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之后,就有一些日本的有志之士奔走呼吁,应该与中国改善关系,理清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甚至有人提出,日本应该与中国结盟,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

问题是,这些民间呼声,根本没有作用。

从政治上讲,日本别说跟中国结盟,跟中国改善关系都不可能。

别忘了,要到二零三零年,美军才会全部撤离日本。

在这十几年中,中国不会驻足不前,而日本也就不可能降低防务水平,以低姿态迎接崛起的中国。

事实上,在日本民族思想的催化下,任何一位日本首相都不可能放下身段。

领土与领海争端摆在那里,日本政治家更不可能冒着被刺杀的风险,背离美国制订的前进方向,推行亲华政策。

只是,与中国对抗,日本几乎没有任何好处。

这不仅仅是政治家的认识,也是日本国民的普遍认识,因为在经济上,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了。

可以说,这也正是日本人对华态度矛盾的地方。

在国家安全与民族未来等问题上,日本需要保持强硬姿态,甚至得为爆发中日军事冲突做好思想准备,可是在经济发展等问题上,日本必须依靠中国,因为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而且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国。作为一个经济严重依赖进出口加工贸易的国家,日本绝对不能失去中国这个市场。

要知道,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顺差国。

每年,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获得了数千亿美元的净利润,如果没有中国市场,恐怕半数日本企业都要倒闭

第十二章 渐行渐远

第十二章 渐行渐远

中日在经济领域的关系,用一两句话肯定无法说清楚。

客观的讲,维系中日关系的,正是经贸关系与民间往来。

二十世纪七零年代末,动荡时期结束,中国走上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发展道路,首先进入中国的,就是日本企业。

随后十年,可以说是中日关系的黄金十年。

虽然前苏联解体后,中国受到西方世界封锁与禁运,中日关系出现倒退,特别是因为日本领导人不正视历史问题,一而再、再而三的参拜供奉战犯的靖国神社,严重影响了两国间的高层往来,但是在经济与民间层面上,中日两国的交往从未断绝,而且日本依旧向中国提供了很多援助,比如日元贷款。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随着民主党上太执政,中日关系曾经有所改善。

只是在短短两年之后,因为新任首相再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出现倒退,高层互访中断数年之久。

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后,中日关系曾经出现了短暂的复苏。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回光返照。因为中国刚刚在朝鲜击败了美国,而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效果还没显现出来,日本出于自身利益,不得不在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另一方面,中国面临再次被世界孤立的危险,也需要同周边国家改善关系。所以双方的往来更加密切,出现了短暂的蜜月期。但是随着美国完成全球战略调整,赋予日本极大的政策自主权,通过从日本本土撤军、出售先进武器、增强贸易往来等等手段,让日本获得足够多的利益,中日关系再次冷却了下来。

问题是,在经济层面上,日本能与中国划清关系吗?

根据日本民间机构做的统计,到二零一八年,在华有业务的日本企业超过五万家,总投资已超过三万亿美元,年净利润高达三千三百亿美元。这还是金融危机刚刚过去的结果,在二十一世纪初,日本企业在华的年净利润在四千亿美元以上。包括三菱、丰田、本田、索尼与松下在内的众多日本大型企业,中国都是其全球第一大销售与服务市场,甚至是全球利润最高的市场。

可以说,没有中国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很多日本企业已经破产倒闭了。

比如在二十世纪末,三菱汽车公司一度濒临倒闭,正是在华销售与服务业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