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225章

燃烧的海洋-第225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拿日本来说,日本各大企业早就订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即不管在什么时候,储备的稀土资源都要满足二十年以上的正常消耗。二零一零年之前,日本每年都从中国购买远超过工业需求的稀土矿与稀有金属,绝大部分作为战略储备加以储存,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工业生产。

早在二零一零年,中国就想整合稀土行业。

只是努力没有收到多少成效,还惹上了不少麻烦,比如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政府干预市场为由,在世贸组织提起诉讼。

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很简单:中国的稀土开采过于混乱,很难集中管理。

要知道,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稀土储备国,拥有仅次于中国的储量,却在二十世纪六零年代之后成为稀土进口国。美国能够把自己的稀土封存起来,先用别人的,主要就是稀土矿集中在几家大型企业手里,而这些企业以市场经营为由,关闭了主要矿山,美国政府却不用为此承担责任。

对中国来说,要想关闭矿山,要么政府出面、要么对稀土开采业进行整合。

前者肯定行不通,因为违背了世贸组织的规则。

采用后一种办法,还得避免国营企业介入,因为这也被认为是政府干预。

在保护稀土资源上,隆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年内,隆盛并购了国内三分之一的稀土开采企业,封存了数十座矿山。算上其他与政府密切合作的民营资源开采企业,到二零一九年底,已有三分之二的国内稀土矿封存。

供应量减少,稀土资源的市场价格迅速攀升。

到二零一九年底,稀土矿与稀有金属的价格已经是二零一四年的二十七倍,而且还在持续上涨,预计在二零二五年左右达到顶峰。

更重要的是,中国封存稀土矿,迫使美国开始开采稀土资源。

在“美国产”稀土矿与稀有金属的买家中,肯定有中国企业。

当然,这些是政府与企业的大战略,也是资源领域的大战略,与丁兆民这样的基层工作者毫无关系。

在朝鲜工作一年后,丁兆民接到了一个极为独特的任务。

因为在此之前,他在地质研究院工作了十一年,所以成为了与军方进行秘密合作的理想人选。

这个任务就是:在朝鲜寻找黄金。

与稀有金属相比,黄金的战略价值更加重大。

在工业领域,黄金的用途非常广泛。别的不说,电子产业每年要消耗大约一千五百吨黄金。

当然,黄金的主要价值还是在金融领域。

二零一四年的时候,中国的战略黄金储备仅有一千四百吨,而且其中八百吨还存放在美联储的地下金库里。

虽然从二零一五年开始,中国逐年增加黄金储备,但是主要依靠国内开采,增长的速度非常缓慢。

到二零一九年年底,储存在国内的战略黄金还不到一千六百吨。

与庞大的经济规模相比,黄金储备明显偏低。要知道,美国的战略黄金储备在二零一九年超过了一万吨,法国有四千多吨,连日本都有近两千吨。如果以经济规模为准,中国的黄金储备至少应该达到三千五百吨。

这样一来,不但需要加大国内资源的开采力度,还要在国外想办法。

早在二零一五年,即隆盛集团在朝鲜发现了世界上储量最大的铁矿之后,就有几位地质学家预测,朝鲜肯定有惊人的黄金储量。

关键就是,这座金山到底在哪?

一年下来,丁兆民率领的地质勘探队伍跑遍了朝鲜的山山水水,仅是送回国内做深入研究的样本就有几十吨。

努力不是没有回报,只是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年初的时候,丁兆民就在平安南道的白山附近发现了一座金矿,勘明储量大概有二百五十吨,预测储量最多五百吨。

这个发现,让丁兆民等勘探工作者领到了一笔极为丰厚的奖金。

用这笔钱,丁兆民不但买了新房子,还让女儿进了西安最好的高中。

只是,这点发现,远远解决不了问题。

随后,丁兆民又找到了两座金矿,不过储量都不大。算上年初的发现,三座矿山的堪明储量不到六百吨,预测储量也只有一千吨左右。

不过,这些发现坚定了地质学家的判断,即朝鲜肯定有一座没被发现的金山。

为了鼓励丁兆民这样的地质勘探者,隆盛集团制订了极有诱惑力的奖金制度,如果能够发现一座储量在一千吨以上的金矿,丁兆民作为勘探队队长,能够一次性领到五百万元的奖金,而且在金矿开采期间,每年还有一百万的额外奖励。即便是其他人,丰厚的奖金也极具诱惑力。

有奖励就有动力,所有中国人都在家里团年的时候,被别人称为“金狗”的几十名地质勘探者还在外忙碌。

努力,总会有回报。

吃完权且当着团年饭的方便面,丁兆民顶着风雪去了勘探工地。此时,他并不知道正在走向一座世界级的大金山。

第二十四章 重大发现

第二十四章 重大发现

金矿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从根本上讲,所有黄金都是在五十亿年前、太阳形成的时候产生的。正是地球上存在大量重金属,所以天文学家相信,现在的太阳已经是第三次重生,在此之前还有两个更加年轻的太阳。

当然,那是五十亿年前的事了。

因为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黄金都在地核里面,所以从地质上讲,金矿形成需要足够的时间。

勘探金矿的时候,地质年代成为主要指标。

在金矿的表现形式上,以银金矿、金银矿为主,而且也是主要的工业矿物。只是这些金矿早已被开采,很难有新的发现。

现代工业开采的金矿更为复杂,主要有砾岩型、绿岩带型、石英脉型、卡林型、韧性剪切带型、斑岩型、浅层低温热液型、火山岩型与新生代砂矿等。在朝鲜,主要就是石英脉型与火山岩型。

从地质形成的角度看,盖马高原就由火山喷发形成。

在白山附近发现了金矿后,丁兆民把重点放在了盖马高原上。如果国内那些地质学家提出的金矿形成模型没有错,那么在盖马高原形成初期,肯定有很多深埋在地下的黄金随同岩浆来到地表。

只是,几亿年之后,这些黄金早就被土壤覆盖了。

从地质学角度讲,河流将成为搬运金矿的主要力量。即在特定的环境下,河流能使分散的金矿富积在某个地方。

根据这个理论,丁兆民把勘探重点放在了赴战湖北岸。

在这里,赴战江有一条支流形成了地下河,总长度超过五十公里。如果能够搞清这掉地下河的流向,就很有可能找到金矿。

当然,地质勘探者不是探险家,没有必要进入地下河。

丁兆民采用了最简单的勘探方法:在地面打洞,获取地下河附近的矿藏样本,然后送回国内进行分析。

只有矿藏样本与地质学家的模型吻合之后,再进行大规模发掘。

在熔岩上打洞,绝对是一件辛苦事。

两个月里,丁兆民的队伍在这附近打了一百多个地洞,用掉数千根钻头,每周还有一架直升机送来燃油与生活用品。生活更加艰难,因为离他们最近的村庄都在三十公里外,还没有道路连通。别说在工作之余出去放松一下,就算要给家里写封信,都得让直升机飞行员帮他们带回去。

只是,大家的热情都很高。

之前发现的三座小金矿,已经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最大的问题,还是过于寂寞。

在这支三十七人的勘探队伍中,只有两名女性,一个四十七岁,快到更年期了,年轻点的则腰圆体壮,根本不像女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丁兆民专门搞了个流动电影院。

吃完年夜饭,轮休队员都在电影院里,看今年上映的几部大片。最受欢迎的是一部描写第二次朝鲜战争的电影。不是国产的,而是来自好莱坞,通过一名美军陆战队军官的视角讲述在朝鲜发生的事情。

必须承认,美国影视工作者很敬业、也很客观,没有过分夸大美军的战斗力,也没有把志愿军描绘成野蛮人。

丁兆民对电影没有兴趣,至少对这部电影没有兴趣,因为已经反复播放了十几编。

他只想早点干完事,不管有没有发现,都要在六天之后,搭上直升机去平壤,向集团总裁汇报勘探情况。

带上几块像样的样品,才能争取到更多的津贴。

民营企业不是国营企业,干得好就拿得多,干得差就拿得少,一切都靠业绩说话。

来到工地上,几名队员正在升起钻杆。

矿石样品就在钻杆里面。

走过去之前,丁兆民习惯性的看了眼仪表盘上的数字,深度为七百八十六米,已经深入岩心。

计划钻探深度为一千米,如果没有什么发现,这个洞算是白打了。

“丁队……”

“马上过来。”丁兆民大声回了一句,拉了拉极地防寒服帽沿上的绳子,把帽子拉紧了一些。

朝鲜的冬天绝对不是人过的地方,夜间的最低气温能够达到零下四十度。

丁兆民有点想不明白,七十年前,那些只有秋装的志愿军将士,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徒步追上了乘汽车逃跑的敌人。

要让他脱掉防寒服,几分钟就会冻僵。

丁兆民走过去的时候,队员正把最后一节钻杆升起来。

“丁队……”

朝操作设备的队员点了点头,丁兆民又朝前面走了两步。

最先出来的是干燥的岩芯,没什么价值。随着岩芯一点一点的推出来,丁兆民怀疑是不是看错了,因为有一些星点的反光。看了眼乌云密布的夜空,丁兆民又走近了一点,一名队员拿来了单光电筒。

没错,确实有反光,而且看上去像石英。

随着最后一截岩芯落到地面上,丁兆民注意到,这截岩芯有点湿润。

“拿去做检测。”

两名队员的动作很快,迅速把最后一截岩芯装入密封桶内,避免岩芯被飘洒下来的雪花浸湿。

如果丁兆民没有看错,表明地下河就在这附近。

“丁队,快看……”

旁边的队员叫出来的时候,丁兆民也看到了。

虽然只有核桃般大小,但是光彩夺目。搞金矿勘探的都知道,这是一块无价之宝:狗头金。

丁兆民控制住激动的心情,小心翼翼的拿起了拿块岩石。

确实是狗头金,而且是石英伴生的狗头金。

这就意味着,在他们脚下,有一座石英脉型的金矿。

虽然还不知道金矿的规模,但是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丁兆民意识到,他很有可能发现了一座巨大的宝藏。

“丁队……”

勘探队员围了过来,都很激动。

“马上联系总部,让他们立即派一架直升机过来,我要马上回去汇报情况。”丁兆民把那块狗头金装进了一只玻璃瓶,再小心翼翼的揣进口袋。“兄弟们,我们没有白干,等我带回好消息吧”

一个小时后,一架Z…9顶着风雪飞了过来。

此时,祖国大地上敲响了鼠年到来的钟声,新的一轮循环开始了。

来到平壤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六日凌晨。

按照军方的保密规定,丁兆民一路上没有说一句话,甚至没有跟那两名熟得不能再熟的飞行员拉家常。

他只知道,必须立即负责金矿勘探的集团总裁助理汇报。

不出所料的话,那名助理应该是一名情报人员,也许还是军方的情报人员。

北京时间凌晨两点,通过保密通信线路从平壤发回来的情报送到了李国强手上。他没有立即给傅秀波打电话,而是安排了一架专机,把丁兆民与样本接回来,然后派情报安全人员去拜访了几位地质学家。

到此,只有几十人知道这件事。

凌晨四点不到,丁兆民回到了北京。

虽然那几名地质学家很不情愿的被情报人员从家里叫了出来,但是见到丁兆民带回来的样本,立即忘记了不愉快的事情。

分析工作立即进行,情报安全工作也随即展开。

天亮前,李明阳与十几名情报安全人员来到了勘探现场,向参与勘探工作的人员强调了保密纪律,并且宣布在得到进一步的指示之前,任何人不得离开勘探工地,也不得与外界通信联络。

当然,工作还得继续,因为地质学家需要更多的勘探数据。

所幸的是,丁兆民他们在这里打了二十多眼钻井。在李明阳赶来之前,勘探者已经在其他七眼钻井中获得了金矿存在的确凿证据。

根据样品的成色,以及钻井的分布情况,至少可以大致判断出金矿的储量。

吃早饭前,李国强收到了李明阳从朝鲜发来的消息,也收到了地质学家给出的初步评估结果。

为了保密,李国强让参与评估的地质学家留了下来。

随后,他给元首秘书打了电话,要求立即向元首汇报重大情况。

此时,牧浩洋已经来到黄峙博家里,换上了黄峙博为他准备的新军装。

吃了早饭,两人就去给陆风烈拜年。

虽然陆风烈在半退休后,主要住在郊外,但是为了方便老部下过来拜年,他搬回了总参家属院。

两人没有乘车,步行过去,路上花了些时间。

因为两个儿子都回来了,所以陆风烈家里很热闹。只是没有人来拜年,一是太早,二是大家都知道黄峙博肯定会在初一上午过去。

让牧浩洋有点惊讶的是,陆风烈的两个儿子都不是军人,至少不是职业军人。

长子在科研机构工作,已经是研究员了。次子是一名军医,还是第一军医大最有名的创伤科医生。

严格说来,只有陆雯继承了陆风烈的衣钵,即便是技术军官,也经常与军队打交道。

把牧浩洋介绍给陆风烈的家人后,黄峙博就跟着陆风烈去了书房。

虽然陆雯在一旁帮着说话,牧浩洋还是有点拘束,特别是陆雯两位兄长的目光,让他觉得一丝不挂。

当然,这也与他这些年来的生活有关。

自从参军后,他从未像参加过家庭式的活动。以往过年,最多在军营里与一帮没有回家的战友大吃大喝一顿。

家的感觉,让他非常陌生。

还好,陆家深受军队影响,相处比较容易,说的话题也比较轻松,没有问这问那,不然牧浩洋早就打退堂鼓了。

第二十五章 光明磊落

第二十五章 光明磊落

黄峙博绝对是说到做到,进了书房,就主动提起牧浩洋与陆雯的事情。

“你对他有多了解?”陆风烈比较谨慎,毕竟他对牧浩洋不够了解。

“很正直的一个年轻人,父母早逝,家里没什么负担,以前谈过一次恋爱,不过因为工作关系,没能走到一起。”黄峙博笑了笑,说道,“人品方面,绝对没问题。有件事,就能证明。”

“什么事?”

“他从朝鲜回来的时候,战争还没有结束。当时我提议让他回国进修,但是希望他能呆到战争结束之后。这样在拿到本科文凭之后,就能立即晋升。结果,他做了别的选择,并且在大学里呆了四年,靠自己努力拿到了通信与电子专业的两个硕士学位。直到高能物理学实验中心需要一名懂技术的军官主持大局,我才把他叫了回来。”黄峙博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以他在朝鲜的表现,以及跟我的关系,如果在获得本科文凭后归队,两年前就是大校了。”

“也就是说,他没有利用跟你的关系?”

黄峙博点了点头,说道:“很硬气,也很有想法。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评价,腾耀辉也很器重他。”

“是吗?”

“在东海舰队,他好几次提出关键建议。不怕你笑话,腾耀辉专门找过我,说愿意用十名军官换他。”

陆风烈笑了笑,等着黄峙博说下去。

“也许是自幼丧失双亲吧,他非常独立,而且很有眼光。”

“什么意思?”

“在负责海军装备建设的时候,他主动提出应该加强两栖力量,而当时他没有获得任何相关消息。”

“这应该与之前在两栖特种部队服役有关吧?”陆风烈显然不好忽悠。

“确实有关,不过不能就此否定他的远见。老陆,如果总参谋长的任期不是十年,我肯定会给他二十年时间。”

“这个不是问题,有能力的人,走到哪都能得到重用。”

“其实,他跟陆雯也走得很近。”

“是吗?”

“在朝鲜,我就安排他专门保护陆雯,听说还救过陆雯好几次。”

“这只是军人的职责。”

“去年,正是陆雯把他从学校拉出来的。”

陆风烈笑了笑,说道:“不管怎么说,这是年轻人的事,做长辈的,只能祝福他们,其他的事就别操心了。”

“这么说,你没意见?”

“你也知道,我家三个兔崽子,没一个让我省心。要是有个能力出众的女婿,多少也是点安慰。”

黄峙博笑了起来,说道:“陆老,这还不是你自己找的。”

“得了,别跟我提以前的事。”陆风烈叹了口气,说道,“我没什么意见,但是你得告诉他,别以为成了陆风烈的女婿就能平步青云。我会祝福他们,但是绝对不会在家庭之外给予任何帮助。”

“这事你就不用操心了。”

“不可能不操心。”

“老陆,这么跟你说吧。正是因为陆雯有你这个父亲,牧浩洋才一直拖到现在,不然两人早就成婚了。”

“我?”

“那小子硬气得很。”

陆风烈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这就好,免得今后往我脸上抹黑。”

黄峙博笑了笑,知道陆风烈也是个硬脾气,没再纠缠这个问题。

“走吧,我们出去跟年轻人聊聊。”陆风烈站起身来,说道,“一年就一次长假,好不容易放松一下。”

“老陆,你不是闲出病了吧?”

“闲?别以为什么都让你管,我就没事做了。上面的那些事情你又不是不知道,只要老傅还在位置上,我就闲不了。”

“有你在,大家都省心。”

“我就不省心了。”

两人刚走到门边,书桌上的电话响了。

“等下,我去接电话。”

黄峙博点了点头,把拉开的房门又关上了。

“我是陆风烈……什么……好,我马上过来……他就在我这里……行,我们十五分钟后赶到。”

“什么事?”等陆风烈放下话筒,黄峙博才问了一句。

“老傅打来的电话,你跟我过去。”

“现在?”

陆风烈点了点头,说道:“李国强召集的紧急会议,说是有重大战略发现,老傅让我们马上赶过去。”

黄峙博没有多问,如果没有重要事情,李国强不会亲自出面召集紧急会议。

更别说在大年初一,在大家都在团年的时候召开紧急会议了。

黄峙博没有叫上牧浩洋,而是让他留下来了午饭再走。

十五分钟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