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382章

燃烧的海洋-第382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口总量减少,意味着粮食消耗降低。

如果全球人口只有四十亿的话,那么不管是以中国为首的东方集团、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生产出的粮食都能挤满国际市场,因此中国与美国都很难用粮食做武器,更难以利用粮食的战略价值。

这样一来,中国就不大可能让印度因为粮食而做出妥协。

事实上,当时中国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比如在二零三九年初,国务院把第五批农业工厂的数量裁减了一半,并且在六月底把农业工厂用电价格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开始限制粮食产量。

如果粮食危机在二零四零年结束,那么印度绝对会成为中国的麻烦。

第四十三章 南亚明珠

第四十三章 南亚明珠

二零三九年,绝对是二零三五年之后,最为关键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全球粮食产量比二零三八年增长了百分之十五,中国的粮食产量就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百分之二十三。同样在这一年里,中美在印度的博弈达到了白热化程度,美国企业以兵不刃血的方式控制了印度最主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专营权,取得了大胜,而中国企业在印度的生存变得异常艰难。

最有标志性的,就是美国企业在二零三九年七月份,控制了印度电力公司百分之五十一的股权,三个后印度工业用电价格暴涨百分之三十五,美国企业以联营的方式,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购买电力,而中资企业却要承受涨价带来的影响。结果就是,在当年就有三千多家中资企业宣布破产。

这种排他性经济行为,在这个时代并不罕见。

问题是,这次美国过界了,而且直接动了中国的蛋糕,准确的说是数量众多的中国民营企业的蛋糕。

跟二十多年前相比,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发展壮大。

根据中国官方在二零三九年第一季度公布的经济调查数据,民营企业已经占到全国总资本的百分之九十二,贡献了百分之九十四的税收、提供了百分之九十七的企业就业岗位,其中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所占比重高达百分之六十四,第二产业、即工业为百分之三十二,第一产业、即农业仅为百分之四。

可以说,中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市场化,国营企业基本上退出了经济舞台。

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企业家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全国代表大会中所占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十七,仅次于行政部门,比军方高出了十三个百分点,另外民间人士还占了百分之十一。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民营企业家拥有很大的政治发言权,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国家基本政策。

现在,中国民营企业在印度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中国的政策自然会出现重大变化。

只是,时机对中国非常不利。

在二零三九年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全球气候变化较为温和,特别是在北半球,经历了年初的雪灾之后,夏秋两季没有出现严重自然灾害,不但美国与加拿大秋粮大丰收,欧洲与独联体也实现了粮食大丰收。

到二零三九年底,全球余粮已经高达四点五亿吨。

也就是说,即便在二零四零年再次遭遇严重自然灾害,比如暴风雪再次光临北半球,粮食供应也不会出现较大问题。

美国企业大举进军印度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印度经济进入了恢复性增长期。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日战争的第二个受害者就是印度。虽然战后,扶桑成为中国的特殊行政区,但是在战争期间,印度的日资企业几乎全部倒闭,仅存的几家也在战后不久被印度当局查收。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印度排第二位的海外投资断绝,接着发生的全球性自然灾害加剧了印度的经济困境。

根据印度官方的统计结果,到二零三九年六月底,印度经济规模比中日战争爆发前萎缩了百分之六十。在二零三六年初,印度的失业率高达百分之六十七,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印度人找不到工作。如果不是印度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在拯救行动中分摊到了任务,恐怕印度经济将在二零三六年中旬崩溃。拯救行动结束之后,即在二零三七年第二季度,印度的失业率高达百分之四十,超过三分之一的印度人只能靠政府救济度日。即便到二零三九年,印度的失业率也在百分之二十以上。

这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个城市化率不到百分之五十的准工业国,如果把限制的农业劳动力算上,印度的失业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此外,在印度的城市里,还有一亿到两亿“职业乞丐”,等于有将近百分之六十的印度人没有工作。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印度拥有难以估量的发展潜力。

更重要的是,到二零三九年底,印度的文化普及率已经超过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七十八的男性与百分之二十六的女性都能读书写字,而这些人在经过简单培训之后,都能胜任普通工业岗位。

可以说,印度的战略价值远远超过了日本与东南亚。

二零四零年初,全球气候事务组织专门委托中美欧的三家大型调查公司,对全球一百八十多个国家与地区进行人口普查,通过对一千二百万份调查报告进行分析,估算出全球人口总量为四十二亿,正负偏差在百分之一点五以内。也就是说,到二零四零年初,全球人口总量在四十一亿四千万到四十二亿六千万之间,比二零三四年降低了百分之四十七,劳动力总量则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六。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结果,甚至因此而没有公布于众。

劳动力大量减少的直接结果就是,全球总体生产力大幅度降低,而以西方世界为主的经济体系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要知道,在劳动力严重紧缺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再也不可能通过占据高端领域来剥削其他国家。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西方为主的发达国家再也不可能维持原来的消费水准,必须过上节衣缩食的日子。

事实上,这些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比如在美国,受进口萎缩影响,初级工业已经占到工业总规模的百分之二十一,在欧盟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九,在中国则占到了百分之三十以上。在社会消费总量上,美国萎缩了百分之三十,欧盟萎缩了百分之二十七,中国则萎缩了百分之三十六。在具有标志性的第三产业规模上,美国缩小到了百分之七十一,欧盟缩小到了百分之六十九,中国则只有百分之六十四。

这些数据无一例外的表明,各主要国家的生产效率都大幅度降低。

相对而言,中美欧的降低幅度还不是很明显,因为在劳动力减少的同时,科技也在飞速发展,抵消了部分负面影响。比如在中国,得益于可控聚变核技术,仅电力产业的生产效率就提高了百分之一百八十,而农业工厂更是把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释放出了大量农业人口。

在其他国家,生产力减少产生的负面影响极为严重。

最为提出的就是俄罗斯,人口总量由二零三四年的一点零六亿降到八千二百万,社会总体生产效率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以上,在生活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大量劳动力不得不从事农业与初级工业等低效率产业。

在这个大背景下,印度的重要性显得非常突出。

虽然根据全球气候事务组织做的调查,二零四零年初,印度的人口总量在九亿到十亿之间,比预期的少得多,可用劳动力不到四亿,也比预期的少得多,但是印度仍然是世界性的人口大国,而且是劳动力最多的国家。要知道,虽然中国的人口总量在十亿以上,比印度稍微高一点,但是可用劳动力仅有三亿四千万,而且这个情况在未来二十年之内,也就是在二零三八年到二零四零的婴儿潮产生影响之前,中国的劳动力总量都不会得到增长,甚至会逐渐减少。

当时,就有人提出,二十一世纪下半页属于印度。

暂且不说是否有道理,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那就是谁控制了印度,谁就能在未来二十年内掌握战略主动权。

当然,这仅指中国与美国。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国与美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矛盾不可调和,而且很快就会因为全球性自然灾害过去而白热化。

斗争的方式有很多种,战争只是最后的手段。

二零四零年二月四日,黎平寇对新德里进行了正式访问,而他也是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之后第一位正式访问印度的中国国家元首。

在新德里,黎平寇没有提出“粮食换土地”,因为粮食已经不是问题了。

当时,他只提到了一点,即世界各国企业在印度享有同等的权力与地位,不应该受到任何歧视。

黎平寇的主张,得到了欧盟与俄罗斯的支持与欢迎。

只是,美国对此并不买账,而且印度当局的态度也很暧昧。至于印度国内民众,更是把黎平寇的主张看成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户开放政策”,认为中国在印度搞经济殖民,妄图控制印度的经济命脉。

显然,印度平民非常愚蠢,或者说是印度的新闻媒体已经被美国控制了。

要知道,在印度搞经济殖民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即便在二零三九年之前,中国企业也没有在印度的社会公共基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更没有获得影响印度经济的能力,而现在美国企业已经在电力、电信、城市供水、铁路交通,甚至包括民营医院、私立学校、舆论宣传等方面拥有了绝对主导权。

当然,美国企业也因此获得了影响印度政权的能力。

黎平寇的提议,只是为了增强印度的市场化程度,让更多的企业有机会进入印度,通过竞争为印度平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与工作。

到此,中美在印度的战略斗争进入直接交手阶段。

第四十四章 恢复性扩充

第四十四章 恢复性扩充

在世界局势风云变换的这两年里,牧浩洋只做了一件事:恢复军事力量。

受全球性自然灾害影响,在对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的军事建设就陷入停顿,在二零三六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军事实力萎缩了百分之二十。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海军建设,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装备项目被迫下马,剩余的也在二零三六年与二零三七年停建,直到二零三八年才重新启动。

当然,不止是中国遇到了这些问题。

在二零三六年,美国就封存了六艘航母与一百多艘战舰,将航母战斗群的规模缩小到了九支,舰队总规模缩小到三百六十八艘,比二零三四年萎缩了百分之三十七,而且直到二零三八年才恢复增长。

相对而言,俄罗斯的军事实力萎缩得最为严重。

可以说,在共同的灾难面前,大国也得做出牺牲,而且做出了最大的牺牲。

到二零三八年,随着环境转好,特别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降低,中国与美国的军事实力首先出现了正增长。

二零三八年年初,牧浩洋就批准了第三批四艘“昆仑山”级航母的复工计划。

这四艘航母,即“喜马拉雅山”号、“喀喇昆仑山”号、“阿尔泰山”号与“大兴安岭”号在对日战争结束之前就已开工建造,在二零三六年三月份之前完成了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的工程量,后来受拯救行动影响,建造工作被迫暂停。直到二零三七年底,海军才提出复工请求。

当时,牧浩洋有两个选择,一是复工,二是拆除后建造C3级航母。

从长远来看,后者显然是更加理想的选择,因为C3级航母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十五,预计在二零三八年底就能结束,绝大部分主要技术难题都已得到解决,性能有大幅度提升。

只是,牧浩洋仍然选择了前者。

原因有两个:一是美国总统已经在二零三八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批准海军启封六艘航母,在年内把航母战斗群的数量恢复到十五支,而且海军舰队总规模也将恢复到二零三五年的水准;二是黎平寇已经表示,在全面销毁核武器工程基本得到落实后,不会延长“华盛顿条约”的有效期,因此到二零四七年,中国海军就不用考虑所受限制,能够全力扩充舰队规模。

受此影响,中国海军的当务之急就的扩充舰队规模。

建造第三批“昆仑山”级航母,并且对两艘“长江”级航母做延寿改进,中国海军有望在二零四五年把航母战斗群的总量提高到十二支,初步具备与美国海军抗衡的实力,掌握战略主动权。

因为中国的势力范围比美国小得多,所以十二支航母战斗群就足够了。

按照海军提交的方案,在第三批“昆仑山”级航母建成之后,将在西太平洋方向上部署八支航母战斗群,在印度洋方向上部署四支航母战斗群。因为美国海军是三洋部署,在大西洋上至少得留下三支航母战斗群,所以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上,美国海军最多只能部署十二支航母战斗群。

由此可见,第三批四艘“昆仑山”级航母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价值。

当然,这还与一个战略考量有关,即在二零四五年左右,如果不得不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南亚问题,那么中国海军就必须在此之前获得足以抗衡美国海军的实力,而C3级航母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此之前建成四艘。

建造第三批“昆仑山”级航母,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好处,即可以适当推迟C3级航母的建造工期。

按照牧浩洋的估计,至少在二零五零年之前,中美爆发全面战争的风险不是很大。

也就是说,C3级航母只需要在二零五零年之前服役就行了。以七年的建造与前期训练周期为准,C3级航母只需要在二零四三年前完成全部设计工作,因此有三年的时间来完善设计。

多出三年,意味着能够采用更多的新技术。

更重要的是,在这三年内,工程师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解决之前忽略掉的,或者说没有重视的细节问题。

当然,海军需要的不仅仅是更多的航母。

在二零三八年第一个月,牧浩洋还批准了其他七种战舰的建造计划,包括新一代巡洋舰与攻击核潜艇,而重点是用来取代“昆明”级的新一代多用途驱逐舰,以及三种大型两栖战舰。

可以说,中国海军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多用途驱逐舰。

前面已经提到,“昆明”级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大部分是基本设计引发的,根本无法通过后期改进解决。在对日战争中,“昆明”级的这些问题都暴露了出来。如果不是日本海军过于窝囊,恐怕中国海军要尝到很多苦头。因此在二零三五年底,海军就提出建造一种全新的驱逐舰来取代“昆明”级。受全球自然灾害影响,加上“昆明”级才服役不到十年,海军的宏伟计划没能实现。

要知道,在海军中,驱逐舰占到了大型战舰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一下更换数十艘驱逐舰,耗费肯定非常惊人。

从经济角度出发,只要已有的驱逐舰还有改进余地,就不应该淘汰,而是应该尽量通过改进延长服役寿命。

别说中国海军,在美国海军中,一些“伯克”级驱逐舰已经服役了三十多年。

正是如此,到了二零三八年,在军费开始恢复性增长之后,牧浩洋才批准了由海军司令部提交的新一代驱逐舰研制计划。

除了海军,空军的需求也非常惊人。

虽然J…30在对日战争前就已量产,但是到战争结束时,总参量不到八百架,没能全部取代J…20。在二零三六年与二零三七年,空军只采购了七十二架与六十架J…30,主要是为了维持生产线,避免高级技术工人流失。

按照空军在二零三八年初提出的要求,J…30的总采购量将达到一千六百架,除了取代大约一千二百架J…20之外,还要取代六百架J…22。如果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即J…31没能按时量产,J…30的采购量还将增加,才能按时取代已经达到服役寿命的J…22机群,把空军机群总规模维持在三千架左右。

作为高端战斗机,J…30的采购价格高得惊人。

如果用J…30取代J…22,费用肯定非常吓人。

为此,牧浩洋增加了J…31的研制费用,而且批准了空军的部分采购计划,即在J…31量产之前,用J…30以二比三的方式取代J…22。

关键就是,J…31能否顺利量产。

这种多用途战斗机原本计划在二零三九年完成试飞,在二零四零年量产,结果受全球自然灾害影响,研制工作拖延了两年多,预计要到二零四二年底才能完成试飞,能在二零四三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就很不错了。

所幸的是,美国的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项目也受到了拖累。

到二零三八年初,YF…52与YF…53的竞争试飞工作还没结束,预计要到二零四零年底才能确定最终方案,能在二零四五年实现量产就非常不错了,其总体进度比J…31项目晚了大约两年。

此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J…30已经有了出口销售记录,因此可以通过出口来扩大生产规模,分摊研制经费,降低采购价格。更重要的是,得益于J…30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的突出表现,已有数十个国家对这种新式战斗机表现出了兴趣,只是真正买得起的没有几个,毕竟J…30是代表了最新军事科技成果的第五代制空战斗机。当然与F…44相比,J…30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是J…30是中型制空战斗机,而F…44是重型制空战斗机,因此J…30的售价比F…44低,而实际作战能力却差不了多少;其次是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J…30的表现更加突出,而F…44的表现只能用平庸来形容;最后是中国军火的性能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而且中国企业在后期服务上做得更到位。

综合这些因素,J…30在国际市场上击败F…44绝对不是问题。

别的不说,在二零三八年中期,法国就代表欧盟向中国提出引进J…30的技术,希望在军事航空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虽然这多多少少有政治作秀因素,但是法国此举,等于抬高了J…30的身价。

要知道,三十多年前,中国还在努力争取从法国购买战斗机呢。

当然,空军最大的装备项目是战略轰炸机,只是受技术限制,被牧浩洋列入了“长远战略规划”,没有在二零三八年的空军装备采购与研制预算中占据主要地位,最快也要到二零四零年之后才有实施的可能性。

因为战斗机项目占用了过多的经费,所以空军的其他项目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

比如战略运输机项目在二零三八年获得的拨款就只有一千多亿元,仅能采购八架,研制拨款还不到一百亿元,仅能确保新项目不至于下马。按照牧浩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