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531章

燃烧的海洋-第531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能够达到大一统的目的,法德意就不会在乎与谁结盟。事实上,即便到了二零五五年,美国也不是没有取胜的机会,而欧洲的加入,必然会增大美国取胜的概率,而且将成为西方同盟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下,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欧洲加入东方同盟集团,能获得什么好处?

显然,在俄罗斯战败之后,中国取胜的概率大大提高,而且已经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正在向最终胜利迈进。

问题的答案就是,在东方同盟集团之中,欧洲并不是最重要,甚至不是重要成员。

由此可见,即便加入东方同盟集团,欧洲获得的好处也非常有限,而加入西方同盟集团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

当然,承担的风险也就更大。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欧洲就算不会完全倒向美国,倒向中国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

这里,涉及到了杜小蕾在巴黎与法德意政府首脑达成的秘密协议,即中国军队在二零五四年底攻入莫斯科,法德意就将支持中国。

在这份秘密协议中,法德意并没明确承诺参战。

也就是说,法德意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促进欧洲统一,毕竟在俄罗斯都迅速战败的情况下,统一是欧洲在未来世界中获得一席之地的唯一途径,到时候将有更多的欧洲国家支持统一。

至于法德意是否参战,显然还是个未知数。

由此可见,中国在这个时候给了俄罗斯一个体面退出战争的机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不希望欧洲出现重大变故。

其次,就是中国提出的停战条件。

在中国开出的条件中,最为苛刻的一点就是俄罗斯只能保留乌拉尔山与伏尔加河以西的欧洲部分。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提出的唯一条件。

当时,中国没有提出让俄罗斯赔款,也没有提出让俄罗斯割地,更没有提出让俄罗斯交出战犯等等。只是提到了一个附加条款,即在战争结束之前,俄罗斯必须解除武装,在战争结束之后才能重建国防力量。这个附加条款,也主要是为了防止俄罗斯再度参战,而不是为了防止俄罗斯在战后成为新的威胁。

可以说,这已经是较为宽松的停战条件了。

早在战争爆发的时候,黄瀚林在“三项战争准则”中就明确提到,中国不会借这场战争吞并、或者侵占任何国家的领土,中国没有任何领土上的野心,将在战后以合理的手段处理所有占领区。

问题是,在如何处理占领的俄罗斯国土的问题上,中国并没给出个明确说法。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国很有可能通过所在地居民投票表决的方式,以民族为基础,把俄罗斯的亚洲地区拆分成几十个小国家。要知道,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总共有一百六十多个少数民族,作为主体的俄罗斯族只占人口总量的百分之四十,而且有百分之八十居住在俄罗斯的欧洲地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提出停战条件的时机很不恰当。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如果推迟几个月,到年底的时候,也就是在中国军队攻到莫斯科郊区的时候,再提出停战条件,俄罗斯接受的可能性肯定更大一些。如果辅以其他手段,比如承诺不占领莫斯科,俄罗斯就极有可能退出战争。

在二零五四年七月底,俄罗斯当局还没有感受到亡国的压力。

事实上,当时很多俄罗斯人也抱有同样的观点。

虽然这场战争已经造成上千万俄罗斯人伤亡,还有上千万官兵被俘,但是在美国的大力援助之下,绝大部分俄罗斯人除了因战争导致亲人遇害之外,还没有体会到战争所带来的其他影响,比如食品匮乏、药物奇缺、社会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工作艰难等等,因此并没有直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

要知道,当时俄罗斯只推行了十二小时工作制,而且工人每周有一天休假。

结果就是,不管是俄罗斯总统、还是大多数俄罗斯民众,依然认为俄罗斯没有战败,仍然有反败为胜的希望。

当然,这也与政府的战争宣传有关。

比如,在伏尔加格勒会战结束之前,俄罗斯就宣称再次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消灭了数百万入侵者。事实上,受宣传蒙蔽,几乎所有俄罗斯人都认为,俄罗斯正在走向胜利,前方的溃败,主要是中国人口太多,动员了几千万军人,俄罗斯必须进行战略撤退,并且在撤退中消耗敌人。显然,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百多年前的卫国战争,也就很容易让愚昧的俄罗斯民众相信,战略撤退能够把俄罗斯广袤的国土利用起来,利用巨大的战略纵深拖垮敌人,最终击败敌人。

当然,几个月之后,这些谎言就不攻自破了。

关键就是,在七月底的时候,连俄罗斯民众都不相信已经战败,俄罗斯当局还会接受中国提出的苛刻条件吗?

换个角度看,也能发现,俄罗斯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投降。

这就是,投降对俄罗斯高层政治领导人、军队领袖、既得利益集团、亲美份子都没有任何好处可言。

不用怀疑,很多俄罗斯人都有极为强烈的民族情怀。

问题是,在大战面前,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上,民族情怀肯定顶不上切身利益,也就不可能发挥作用。

所幸的是,黄瀚林对这次“招降”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来看,主张让俄罗斯体面退出战争的是杜小蕾,所以说牧浩洋等军方领导人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

当时,黄瀚林让杜小蕾在外交上进行尝试,也多半是为了欧洲。

通过主动向俄罗斯开出停战条件,至少能让法德意相信,中国没有进军欧洲的野心,也不会干预欧洲人的事情。

在大战结束之前,欧洲肯定会做出选择。

至于欧洲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黄瀚林决定不了,他只能想办法让欧洲做出对中国有利的选择。

可惜的是,他在二零五四年七月底做出的努力失败了。

第二百一十章 莫斯科易主

第二百一十章 莫斯科易主

俄罗斯拒绝了中国伸出的橄榄枝,战火就还得烧下去。

当然,七月底发生的这件事,对战局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俄罗斯当局清楚认识到,继续打下去,俄罗斯肯定会流出最后一滴鲜血,而且不见得能够取得胜利。

当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布鲁希洛夫辞职。

客观的讲,这位才华横溢的俄军总参谋长,至少让俄罗斯多坚持了半年,如果不是诺日罗夫、以及俄罗斯总统经常蛮横干预、胡乱指挥,布鲁希洛夫甚至能够做得更加出色,让俄罗斯坚持得更久。

可惜的是,布鲁希洛夫是当时唯一头脑清醒的俄军将领。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在俄军中,只有布鲁希洛夫认为应该接受中国开出的停战条件,体面的退出这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挽救成千上万的俄军官兵,并且让俄罗斯保住战后复苏的基础。

这一主张,直接断送了布鲁希洛夫的前程。

事实上,当时俄军中,没有人可以顶替布鲁希洛夫,而且也没有人愿意当总参谋长。

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谁当上俄军总参谋长,谁就得背上战败负担,等于是做出自我牺牲。

结果就是,在几个月里,俄军竟然没有总参谋长

当时,俄罗斯总统让诺日罗夫直接指挥俄军作战。

虽然这个安排让很多俄军将领不满,但是也没人敢提出来,因为谁都知道,不管谁来指挥俄军作战,结果都差不多。

第二个影响就是,美国再次把俄罗斯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开始向俄罗斯增兵。

事实上,在这个时候向俄罗斯增兵,已经于事无补了。要知道,中国军队在攻下伏尔加格勒之后,在前往莫斯科的道路上就没有任何难以逾越的艰难险阻了,占领莫斯科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客观的讲,美国应该做的是为俄罗斯战败做准备,即在俄罗斯战败之后,在哪里构筑新的战略防线。

朝这个方向想,就能发现,美军应该向中东增兵,而不是向俄罗斯增兵。

原因很简单,在俄罗斯战败之后,中国在陆地战场上再无牵挂,将毫无顾忌的把地面部队派往中东,而下一个战败的就是以色列。除非美国打算退出欧亚非大陆,不然就得在中东顶住重压。

美国要做的,正是通过向中东增兵,争取在俄罗斯战败之前取得重大胜利。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美以联军能够在俄罗斯战败之前击败叙利亚,就有很大的可能说服土耳其参战,至少让土耳其更加倾向于支持美国。如此一来,中国在俄罗斯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就很难对中东战场造成影响,最多不过在伊朗取得下一场胜利。更重要的是,土耳其控制和欧亚大陆桥,也就能够抵消俄罗斯战败对东欧地区产生的影响,从而使更多的东欧国家继续保持中立。

可以说,除此之外,美国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可惜的是,当时美国肯定不可能丢下俄罗斯。

原因就是,如果美国不向俄罗斯增兵,恐怕在中国军队打到莫斯科之前,俄罗斯就会选择“光荣的退出战争”。

当时,已经有类似的征兆了。

如果俄罗斯迅速战败,美国同样不可能在中东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也就同样会在中东战败。

简单来说,不管有没有信心帮助俄罗斯渡过难关,美国都得拼出全力。

由此,产生了第三个影响。

在美国开始大举向俄罗斯增兵之后,魏成龙专程返回北京,牧浩洋则把虞世辉与蒋博文招了回来。

最终,三位陆军将领约好,在大陆战场与中东战场上协同进攻。

说“约好”不大准确,因为魏成龙是陆军参谋长,所以说应该是在魏成龙的部署下,陆军将在两个战场上同时发动进攻。

按照约定,将由蒋博文首先在西奈半岛上发力,牵制住美以联军,随后虞世辉将在叙以战场与约旦发力,迫使美国向以色列增兵,魏成龙则将在八月份向莫斯科进军,并且在攻入莫斯科之后,向中东转移兵力。

只是,最终的实际执行方式完全变了样。

蒋博文确实在西奈半岛上发力了,只是战场不在苏伊士运河附近,而是在西奈半岛南端的一小块由埃及军队控制着的战场上,而且反击兵力也只有一个集团军,而不是两个,最终只牵制住了二十个以军旅。

虞世辉没有兑现诺言,直到魏成龙在大陆战场上发动进攻,他也没能组织起反击。

至于魏成龙,则把进军莫斯科的行动延迟到了九月底,而不是计划的八月份,并且没有与中东战场上的战斗同步进行。

导致这一局面的因素非常多,主要还是战略协同的难度太大了。

当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在中东战场上有大批盟军,而这些军队直接听命于戚凯威,而不是由战区司令指挥。虽然戚凯威做了努力,但是在协调盟军作战时,依然遇到了很多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各个盟国都有自己的想法,而指挥盟军的各国将领也都有自己的想法。

这些问题,要到二零五五年,在东方同盟集团第五次首脑峰会之后才能得到解决。

当然,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蒋博文成为了中东战区司令,办事不力的虞世辉则被调往南亚当战区司令。

事实上,虞世辉有点冤枉,因为他已经尽了力,只是面对的问题超出了他的能力。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二零五三年,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幸的是,在魏成龙发起“莫斯科会战”的时候,俄军已是一群乌合之众,而美国增派的援军也无法补充整条战线。虽然在中国军队攻占了图拉与梁赞之后,俄罗斯总统任命朱利亚诺夫为总参谋长、兼莫斯科守备司令,并且授予他元帅军衔,但是这改变不了什么,只是增添了数百万伤亡。

事实上,朱利亚诺夫能够在这个时候得到重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布鲁希洛夫辞职。

当时,在俄军中,只有朱利亚诺夫的名望能够顶替布鲁希洛夫,因为通过阿赫图宾斯克战役,很多俄罗斯人都把他看成民族的救星,认为只有他那不留情面的战斗方式,才能拯救俄罗斯。

朱利亚诺夫确实这么做了,而且做得很极端。

按照他的命令,所有平民都不得离开莫斯科,年纪在十四岁到六十岁之间的,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得服兵役、或者为军队劳动,比如修建防御工事、向前线运送物资、救助伤员等等。在实际执行的时候,俄军的强制征召范围扩大到了所有身高在一米四以上的儿童与能够行走的老年人。

当时,除了还在吃奶的婴儿被送往圣彼得堡之外,所有平民都被朱利亚诺夫指挥的俄军软禁在莫斯科城区里面。按照朱利亚诺夫下达的命令,俄军可以向任何擅自逃离莫斯科的平民开枪。

随着中国军队步步逼近,朱利亚诺夫要求所有军民坚守每一寸土地。

当时,他下达了一条非常极端的命令,即后方防线上的守军,必须监督前一条防线上的守军,如果前面的守军逃跑,后面的守军就要将其击毙,而俄军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由朱利亚诺夫直接控制的宪兵部队。

按照朱利亚诺夫的部署,莫斯科的一千八百万军民,都是与侵略者作战的战士。

要知道,当时莫斯科集中了俄罗斯控制地区一半的人口

可惜的是,中国军队没有强攻莫斯科,而是采取了围困战术,首先出动十个集团军把莫斯科围了起来。

当时,还是十一月初,魏成龙有的是时间。

事实上,在已经包围了莫斯科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只需要一天,就能让魏成龙兑现给元首做出的保证,即攻入莫斯科。

结果就是,朱利亚诺夫的高压政策,根本没有起到积极效果。

在长达一个多月的围困之中,莫斯科的军民饱受战争之苦,而且储备的生活物资也在十二月中旬耗光了。

当时,莫斯科甚至没有足够的用来取暖的燃料。

要知道,在寒冷的冬天,没办法取暖,就意味着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冻死。

十二月二十四日,圣诞夜,一小股俄军趁朱利亚诺夫去部队慰问官兵,控制了莫斯科守备司令部,用枪逼着司令部的通信参谋下达向中国军队投降的命令,随后还命令外围防线上的俄军竖起白旗。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

在莫斯科军民都无战心的情况下,局势立即失去控制,几乎所有俄军部队都接受了由司令部下达的命令。

朱利亚诺夫收到消息后,企图返回守备司令部,镇压叛乱。

只是,他的动作太慢了,中国陆军的一支空中突击部队在半个小时后赶到,控制了莫斯科守备司令部。

看到大势已去,朱利亚诺夫放弃了抵抗,在警卫官兵的陪同下,通过一条秘密地道逃离了莫斯科。只是在向俄罗斯总统汇报的时候,他宣称是在警卫营的拼死掩护下,杀出一条血路才逃了出来。

十二月二十五日,天刚亮,中国陆军的五个集团军从五个方向上开进了莫斯科。

事实上,要到翻年之后,中国军队才真正占领莫斯科。

第二百一十一章 宣传榜样

第二百一十一章 宣传榜样

在中国军队开进莫斯科的时候,在持续了三个月的莫斯科会战中,已经有五百多万俄罗斯军民战死、冻死或者饿死,还有近百万人失踪,绝大部分都是在夜晚外出的时候,冻死在了冰天雪地里。到二零五五年春天的时候,在莫斯科周围地区,中国军队至少收殓了八十万具无名尸体。

根据中国军队提供的战场统计数据,当时在莫斯科城区里被炸死、冻死与饿死的军民就有将近三百万人,绝大部分都是平民、或者是临时武装起来的民兵,而且主要死因都是寒冷与饥饿。

在这些死者中,由以弱势的老人与少年为主。

从某种意义上讲,俄军哗变,就与严重的非战斗死亡有直接关系。当时,攻占守备司令部的俄军,就是一支在莫斯科组建的地方部队,参与哗变的军人都有亲人因为朱利亚诺夫的恐怖政策而丧命。

原本,这些人都有机会活下来,只要朱利亚诺夫让平民撤离莫斯科。

可惜的是,朱利亚诺夫没有这么做,而是把平民当成了阻挡中国军队的肉盾。

当然,朱利亚诺夫最后也自尝恶果。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朱利亚诺夫提前疏散平民,特别是儿童与老人,莫斯科军民很有可能同仇敌忾,与莫斯科共存亡,在这种曾经被拿破伦的大军烧毁的城市里,再次书写英雄诗史。

要知道,绝大部分俄罗斯军民都不怕死,他们只是不愿意看到,自己未成年的子女与年迈的父母成为炮灰。

只是,莫斯科的血战还没有就此结束。

当时,朱利亚诺夫组建了一支规模接近一百万的“少年卫国军”,成员全是十四岁左右的未成年人,并且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这些少年洗脑,让他们相信,誓死捍卫莫斯科是每一个俄罗斯人的义务与职责,只有与莫斯科共存亡,俄罗斯才能得到拯救,民族才有复兴的希望。

结果就是,在中国军队开进莫斯科之后,这些童子军没有投降。

零星的战斗持续到一月八日,中国军队才基本上控制了莫斯科,并且发现袭击他们的几乎都是一些比步枪高不了多少的少年。

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数十万俄罗斯少年就这么被一句谎言给埋葬掉了。

事实上,直到战后,很多被俘的俄罗斯童子军都不认为俄罗斯是战败了的,而是认为那些背叛了国家与民族的叛徒,才是俄罗斯战败的主因,而这些叛徒,包括在战争中投降的一千多万俄军官兵,以及那些放弃自己的家园逃到后方的平民,还有在敌后甘愿接受敌人控制的人。

显然,在这些未成年人眼里,剩下的俄罗斯人都是民族的叛徒。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战后遣返之后,这些俄罗斯童子军大都走上了极端,有的甚至成为了恐怖份子。

有趣的是,后来刺杀朱利亚诺夫的,就是一名童子军。

原因很简单,在这些叛逆少年眼里,朱利亚诺夫也是叛徒,因为他没有留下来与莫斯科共存亡,而且在战后,非常耻辱的接受了军事法庭的审判,并且在法庭上做证,供出了很多国家机密。

总而言之,这些少年,成为了俄罗斯战后的社会毒瘤。

为此,中国占领军不得不在俄罗斯开设了数十座少年劳动改造中心,花了十多年才根治了这个问题。

显然,朱利亚诺夫就是被他自己给害死的。

到死的时候,朱利亚诺夫恐怕都没想明白,为什么那些曾经对他唯命是从的童子军会刺杀他。

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