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第5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客观的讲,海因里希的疯狂设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不可否认,美洲大陆上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温带雨林与热带雨林,而且陆地面积相当于全球陆地的三分之一。如果美洲大陆上的所有绿色植物全部枯萎,绝对会造成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问题是,该计划能够实现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别说即将战败的美国,就算是鼎盛时期的美国,也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毁灭整个美洲大陆上的植被。
要知道,北美洲与南美洲的陆地总面积超过了四千万平方公里,即便除掉南北两端的冰原地区,也有三千多万平方公里。按照每平方公里撒布一公斤的化学药剂,并且反复播撒十次才能除掉所有植被,总共需要三十万吨化学药剂。虽然以美国的工业实力来说,生产三十万吨化学药剂不是什么难题。关键就是,如何平均的撒布这些药剂?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进行空中撒播,可是美国已经丧失了制空权,也没有那么多飞机来执行任务,更难以把药剂运送到其他地区。
正是因为执行难度太大,这个疯狂的计划被美军放弃了。
事实上,就算能够实施,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原因很简单,在大战爆发前,全球植被面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早在二零四零年,就有科学家提出,随着全球各地的植被陆续恢复,全球气候很有可能降温,从而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
要知道,降温所产生的灾难,不比升温低。
就此,科学家提出,应该有计划的砍伐一些树林,减少被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以人为干预的手段来调控全球气温。
只是,在二零四零年,这个提议太超前了。
更重要的是,当时全球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几乎所有人都把环保放在首位,认识到了加强环保的重要性。在这个时候提出大规模砍伐森林,显然与舆论民意背道而驰,肯定不会得到支持。
当然,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有这个能力去做这样的事情。
要知道,在二零四零年,各国政府最关注的还是全球自然灾害的持续影响,谁也不会去管森林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
只是,仅仅五年之后,气温下降的问题就引起了重视。
最先重视该问题的,就是中国政府。
原因很简单,在过去的七年里,中国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必须考虑与环保有关的问题。
当然,这有一项技术有关,即农业工厂化技术。
到二零四五年的时候,中国已有百分之六十的耕地退耕,其中四分之三进行了森林化改造,另外四分之一则被改造为草原。为此,政府每年都投入了巨额资金,加快全国耕地退耕速度。
好处是,中国的自然环境大幅度改善。到大战爆发前,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由全球自然灾害前的百分之十七提高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草原提高到了百分之二十二。也就是说,植被在中国国土上的覆盖度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五十。虽然这离最终计划还有一段距离,即森林与草原覆盖面积达到百分之七十五,但是产生的影响却很突出,比如东北地区冬季的平均气温已经降低了四摄氏度。
这些现象,让中国政府认识到,植被覆盖太多也不是好事。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中国政府在二零四七年否决了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改造项目,决定维持沙漠原样。
已经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沙漠是地球自然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也正是如此,战争结束之后,欧洲联邦提出的对撒哈拉沙漠进行改造,才遭到了众多科学家反对。
总而言之,在大战爆发前,中国的科学家已经形成共识,即植被覆盖率已经超过了维持地球正常气温水准的最高限度,在必要的时候应该有计划的砍伐森林,或者是直接向大气层中排放二氧化碳。
当然,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因素,即聚变核能带来的影响。
在聚变核能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能源之前,化石燃料担负则类似的角色,因此人类每年都要向大气层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在聚变和能逐渐取代化石燃料之后,排放到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急剧减少。虽然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实际上之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五十分之一(),制造二氧化碳最多的不是人类,而是细菌,其排放量是人类活动的四十倍。但是科研结果同样表明,只要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数量有百分之一的变化,就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要知道,到大战爆发的时候,聚变核能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占到了百分之八十,在美国占到了百分之六十,在欧洲占到了百分之三十,在其他国家也有相当高的比例,比如在巴基斯坦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在印度达到了百分之四十,在巴西为百分之三十,在墨西哥为百分之二十五。
更重要的是,中国与美国原本是全球最大的两个化石能源消费国。
在聚变核能得到推广应用之前,中国与美国就消耗了全球百分之六十的化石能源。
当中国与美国的化石能源消耗量急剧减少之后,全球的化石能源消耗量,在大战爆发的前一年比二零三五年降低了百分之六十
这是个什么概念?
这相当于人类排放到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至少减少了百分之五十。
结果就是,大气层所含二氧化碳变化率超过了百分之一。
事实上,这也是全球气候在二零四五年之后开始变冷的直接原因,也是科学家提出应该砍伐森林的直接原因。
说得极端一些,在聚变核能全面取代化石能源之后,恐怕每年都要烧掉一些森林,往大气层中排放足够多的二氧化碳。
搞清楚了这个道理,就能明白,海因里希的疯狂计划,实际上毫无意义。
要知道,就算美洲大陆上的植被全部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不会出现太大变化,大不了让几个国土面积巨大的国家继续搞绿化。事实上,从技术角度上讲,能源不成问题,人类已经能够对气候进行微调了。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国军方如果采用了海因里希的疯狂计划,吃苦的肯定不是中国。
第一受害者,绝对是美洲大陆上的十多亿平民,以及那些依靠植被为生的野生动物。
说得再简单一些,只要美国军方领导人稍微有点头脑,就不会做如此愚蠢的事情。
在战后,海因里希也接受了审判,只是因为他的行为并没构成直接危害,所以最后在国际战争法庭上被无罪释放。
有趣的是,海因里希在战后,成了一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有点极端的“物种平等论者”。后来,他加入了一个极端环保组织,阻止各国政府有计划的砍伐森林,并且参与了很多秘密袭击活动。十多年后,他在新几内亚岛上参与一次破坏活动时,与队友走散后失踪。直到数个月后,搜救人员才找到了他的遗骸。杀死他的不是人,而是他致力保护的野生动物:咸水鳄。
当然,这个代号“Z12”的计划只是个笑话。
从危害性上讲,最为恐怖的是代号“Z1”的项目,而且该项目,在美军中又被称为“末日计划”。
与该项目有关的资料,直到大战结束五十年后,才由中国官方公布。
可以说,就算已经过去了五十年,哪怕是五百年,所有看过这些资料的人都能得出一个结论: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末期,人类命运命悬一线,离全面毁灭,也就只有一步之遥,没有毁灭,只是运气太好了。
正文 第二百六十五章 末日计划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六十五章 末日计划
与美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末日计划”有关的话题,一直备受争议,而且很多人认为,中国公布的那些署名为“美国国防部”、“美国战争委员会”的资料,实际上都是中国政府捏造的,其目的是要诋毁美国,借以证明中国在大战末期的很多极端行为,特别是全面战略轰炸并没做错。
存在这样的可能吗?
客观的讲,中国确实要为战争后期的全面战略轰炸做解释,因为在明知道美国必然战败的情况下,依然按部就班的扩大轰炸范围,而且把矛头指向平民,本身就是战争罪行,并不符合打败敌人的最终目的。
问题是,如果中国真要诋毁美国,需要等到五十年之后才公布这些资料吗?
显然,这根本说不过去。
事实上,只要了解了“末日计划”,也就能探明其中的原因了。
在美军的规划中,“末日计划”是针对中国的全面毁灭计划,可是具体实施的结果必然是全人类灭亡。主要就是,美军来毁灭中国的手段是一种比核武器还要恐怖的武器,即反物质武器。
从理论上讲,反物质武器也是核武器。
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中国是首先使用反物质武器的国家,只是没有用在地球上,也没有其他国家知道。
显然,中国国家领导人肯定有所顾虑。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把美国的“末日计划”在大战结束的时候公布于众,那么别人会不会认为,中国也有类似的军事项目呢?如果说没有,显然不具有说服力,因为中国的技术水平不比美国差,而且工业实力也不比美国差,连美国都能制造反物质武器,中国为什么不能制造?如果说有,那该怎么善后?
要知道,在战后的国际社会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毁灭性武器是最敏感的话题,也是最容易遭到攻击的话题。
如此一来,如果中国承认有反物质武器计划,就得公开这些计划。
毫无疑问,这是绝对不可能做的事情,因为这就意味着,中国必须承认导致数十亿人死亡的全球自然灾害是中国一手造成的。要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也就导致几亿人伤亡,与全球自然灾害比起来,根本不足为道。
事实上,中国民众也不会接受这样的事实。
要知道,在全球自然灾害中,也有数亿中国人死亡、或者患上绝症。如果民众知道是政府与军方搞的军事项目导致了全球自然灾害,恐怕政府当天就得垮台,包括牧浩洋在内的所有军方高级将领都会被送上军事法庭。
总而言之,中国政府绝对不想与美国的反物质武器计划扯上关系。
显然,这也正是中国当局直到战争结束后五十年,才公布“末日计划”有关资料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中国当局公布的资料并不完整,缺乏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就是,美国研制反物质武器的起因。
根据一些非官方消息,以及一些参加过“末日计划”的美国科学家讲述,美国研制反物质武器的起因就是全球自然灾害。
在大战爆发前,美国科学家通过观察太阳的黑子活动,得出了一个结论,即二零三五年发生的太阳黑子爆绝对不是自然现象,很有可能是人为引发的,而有能力制造这么大场灾难的就只有中国。
深入研究之后,美国科学家得出了另外一个惊人的结论:中国掌握了大规模生产反物质的技术,而且制造出了以反物质为原料的超级炸弹。
显然,这就是美国研制反物质武器的动机。
只是,在研究过程中,美国科学家逐步发现,制造反物质的难度非常大,远远超过中国在二零三五年之前的技术水平,因此中国很有可能是用了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制造出足够的反物质。
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美国要想制造出类似的反物质武器,也需要足够的时间。
结果就是,美国在大战爆发之后,就启动了“末日计划”,开始生产反物质。只是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叫做“末日计划”。
事实上,这也是学者在战后研究“末日计划”时,最容易犯的错误。
从时间上讲,美国在大战爆发后就开始制造反物质,而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在二零五六年才开始制造反物质。
当时,美国用来制造反物质的设备,也是超级粒子加速器。
不可否认,在技术飞速进步十多年之后,特别是在能源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制造反物质的难度大大降低了。
这也正是“末日计划”最为恐怖的地方。
到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已经制造出了大约十千克反物质。至少,在美国的官方资料中有相关记载。
问题是,如何使用这些反物质?
要知道,从理论上讲,十千克反物质在引爆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一万枚当量为二十万吨TNT的核弹头。从理论上讲,如此巨大的能量,足以制造一场持续时间在五年以上的核冬天。如果这十千克反物质在同一个地点引爆,而且爆炸点在地表上,足以摧毁方圆五千公里内的所有人造建筑物,把方圆一千公里内的高山变成平地,并且在爆炸点附近留下一个直径超过五百公里、深度超过一百五十公里的“弹坑”,其产生的毁灭效果不亚于六千五百万年前撞击到地球上,导致已经称霸地球数亿年的恐龙全面灭绝,在尤卡坦半岛上留下了一块巨大疤痕的小行星。
“末日计划”的疯狂之处,就在这里。
按照美军的计划,如果美国必然战败,那么在战败之前,让一艘攻击核潜艇带着这十千克反物质,在西太平洋上,最好是在东海上引爆,彻底摧毁中国,以及协助中国作战的主要盟国。
当时,美军甚至安排好了执行自杀攻击任务的潜艇,还精心挑选了潜艇官兵。
要是变成事实的话,遭到毁灭的绝对不是中国,而是整个人类文明,因为爆炸足以产生上千米高的海啸,而且将在接下来的十多天之内,侵袭所有陆地,吞没所有海拔高度低于一千米的陆地。更重要的是,爆炸释放出的能量会产生数千摄氏度的高温冲击波,并且沿着地球表面进行扩散,冲击全世界,即便传递到一万公里之外,冲击波也能把气温加热到五百摄氏度以上。紧接着,因为地壳板块遭到毁灭性破坏,超级大地震会成为家常便饭,猛烈的地质活动将持续数个月、甚至数年。持续的严重灾难,肯定能毁灭整个人类,只有极少数的生物能够存活下来。
这些,都是随后用计算机模拟得出的结论。
毫无疑问,美国也会遭到毁灭性破坏,没有任何人能够幸免。
所幸的是,这没有变成事实。
根据非官方的消息,最终装上那艘潜艇的只是一枚普通炸弹,而且潜艇上的官兵在得知他们的任务是毁灭整个中国之后,都拒绝执行自杀式任务。最后,这艘美军攻击核潜艇向中国海军投降。
也正是如此,中国军方才知道美军有如此恐怖的毁灭计划。
更加幸运的是,偷偷换下反物质炸弹的美国科学家在大战结束后就向中国军队投降,交出了秘密保管的反物质炸弹。
至于如何处理的这枚炸弹,中国官方没有给出任何确切说法。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这枚炸弹根本不存在,或者没有美国官方资料中那么强大,其装填的反物质不会超过一公斤。主要就是,负责反物质生产工作的机构中,有不少美国的顶尖级科学家,而这些科学家都知道反物质炸弹会毁灭整个人类,美国使用反物质炸弹,取得的不是胜利,而是自取灭亡。因此在生产反物质的时候,这些科学家故意降低了生产效率,并且谎报产量。
当然,就算只有几百克反物质,被引爆也会产生波及全球的巨大灾难。
根据中国官方披露的资料,批准使用反物质炸弹的就是卢卡斯,而建议使用反物质炸弹的是马歇尔。
有趣的是,卢卡斯肯定不知道,如果“末日计划”没有缩水,顺利实施所产生的后果。
当时,马歇尔也肯定不清楚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
根据两人在战争法庭上做的辩论,美国实施的“Z计划”的目的是击败中国,以及阻止中国成为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符合最基本的交战原则,并没有危害到其他国家,因此不构成战争罪行。
当然,两人提到的“Z计划”,主要指“Z13项目”,即病毒类基因武器。
最后,两人也因此被法庭以反人类罪、战争罪,判处死刑。
当然,这些都是后事了。
在七月十日,发生的两件事情,给牧浩洋制造了比较大的麻烦,主要就是美军竟然还有能力轰炸中国本土
虽然轰炸导致的伤亡与损失并不大,所有美军轰炸机都被击落,但是黄瀚林还在第一时间把牧浩洋叫了过去。这次,黄瀚林没有询问实际情况,而是指责了牧浩洋,认为军事打击不够彻底,是美军有能力进行反击的根本原因。
结果就是,牧浩洋不得不考虑进行彻底的军事打击。
正文 第二百六十六章 门槛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六十六章 门槛
如何对美国进行彻底的军事打击?
继续进行战略轰炸是肯定的,发动地面进攻也是肯定的,可是这两种手段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
到这时,牧浩洋能够选择的,都是一些极端手段。
不可否认,在大战期间,中国也有类似与“Z计划”的极端军事项目,而且很多军事项目比美国还要极端。
别的不说,在大战爆发后,中国就开始着手恢复核力量。
这也可以理解,在大战初期,中国的处境极为凶险,只剩下了最后一道防线,只要美军攻占了冲绳岛,中国就将彻底丧失反败为胜的机会,并且在遭受一到两年的战略轰炸后,被迫承认战败。在最初的两个多月里,也就是在二零五二年期间,中国甚至已经到了战败的边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不研制毁灭性武器才是怪事。
毫无疑问,核武器是最容易获得的毁灭性武器。
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二零五三年中期,中国就完成了核弹头、以及运载工具的开发与生产工作。
当时,中国也遇到了与美国同样的问题,即无法在短期内生产出足够多的核原料。
只是,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与美国不同,不是为了共同毁灭,而是把核武器当成一种扭转战局的手段。也就是说,中国不需要太多的核弹头,只需要几枚,就能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改变战争走向。
这样一来,核武器就变成了战术武器。
可以相信,在二零五三年底,中国已经生产出了足够多的武器级铀,而且很有可能已经组装了几枚核弹头。另外,中国很有可能已经改装了几枚大型运载火箭,以便在必要的时候用核弹头打击美国本土。
所幸的是,到二零五三年底,战局已经变得对中国有利了。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战局没有逆转,中国在二零五三年底、或者二零五四年初用核武器打击美国本土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