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567章

燃烧的海洋-第567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幸的是,海德钦是一个非常有组织能力的人。

严格说来,海德钦根本就不是科学家,因为他只有学士学历,而且学的是管理学,可是他协助陆雯工作了二十多年,在最后五年里,一直负责各个项目的管理工作,是陆雯最主要的助手。

要不然,陆雯在退休的时候,也不会推举他。

当时,海德钦提交了一份非常全面的规划报告,准备花二十年,完成对外星文明的探测与甄别工作。

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外星文明可能存在的地点。

说白了,就是在广袤的宇宙空间里,搜寻类地行星。

当时,这件事情,在科学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主要问题就是,那些有潜在威胁的外星文明就一定居住在类地行星上吗?

显然,答案也是模棱两可的。

首先可以肯定,如果外星文明也是碳基生命体,那么就一定得居住在类地行星上,因为只有类地行星的重力环境能够适应碳基生命,而向木星这样的巨行星,巨大的重力场根本不会产生碳基生命。

其次还能肯定,可以供碳基生命存在的类地行星,必须处在生命带上。说得稍微简单一些,这颗行星必须围绕着一颗质量与太阳类似的、正处于稳定期的恒星运转,而且离恒星的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至少得保证水以液体的形式存在。另外,还必须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地磁场,这样才有可能存在大气层。当然,最后一个条件是不必要的,因为生命体能够在水中存在,也就不需要大气层了。

说白了,液态水是碳基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

问题是,外星文明一定就是碳基生命体吗?

要知道,科学家已经在地球上发现了非碳基生命体。比如在一些充满了硫化物的地下岩洞里面,存在着一种以硫为基础的简单生命体,因此在广袤的宇宙空间内,很有可能存在非碳基生命。

事实上,还有可能存在更高级别的、不依附于物资的文明。

在这个问题上,海德钦的处理方式很简单,他要寻找的,就是那些能够供碳基生命体存在的类地行星。

按照他的说法,如果外星文明是非碳基生命,即便进化到了比较高的程度,与人类发生直接冲突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因为这些非碳基生命的生存环境与人类完全不一样,因此在资源需求上与人类没有冲突。如果外星文明更加高级,比如已经摆脱了对物质的依附,那就不会对人类产生兴趣,也不会觉得人类是个威胁,更不会出手毁灭人类。即便这种极高级别的外星文明打算毁灭人类,人类所做的任何抵抗行为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人类在可以预知的未来,都不可能拥有如此高的科技手段。

说白了,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就是科技程度相当的外星碳基文明。

事实上,海德钦只对了一半,即超越了宇宙文明阶段的外星文明,确实没有把人类文明看成威胁。只是,在宇宙中确实存在着大量非碳基文明,而且这些文明肯定在资源上与人类存在冲突。

不管怎么说,这个管理型的科研人才,一改陆雯时代的科研政策,对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不是海德钦,陆雯时代的科研工作就将终结在陆雯手里。

要知道,在陆雯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她那样,从国家手里获得科研经费,粗放型的科研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下去了。如果不做改变,那么在陆雯退休之后,她所建立的科研体系绝对会因为经费问题而轰然倒塌。

从长远来看,这绝对是灾难性的后果。

海德钦所做的贡献,就是改变了科研工作的发展模式,不再盲目的进行科研工作,而是精打细算的用每一笔钱,而且争取把每一笔钱都用到刀刃上,做出成绩来,以此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

说白了,就是把科研当成一项产业来做。

当然,这有好处,也有坏处。

为此,海德钦也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比如,在月球工程启动之前,海德钦就向牧浩洋提议,拍卖月球上的土地,以此凑集月球工程款项。当时,牧浩洋也确实动心了,因为他也在为经费发愁。只是,最后这项疯狂的建议没有变成事实,因为另外十九个参与国都坚决反对,认为月球应该是工程所有参与国的共同财富,而不是私人财富,也就不能拍卖。所幸的是,经过这么一闹,经费问题也就得到顺利解决了。

只是,海德钦并没就此收手。

正文 第二百八十五章 行星大发现

第二百八十五章  行星大发现

海德钦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启动“类地行星探测计划”。

事实上,这是在炒冷饭。

早在二十一世纪初,美国、欧洲、俄罗斯就有类似的计划,而且还动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搜索,欧洲还发射了一颗名为“伽利略”的探测卫星。到了二零年代,中国也加入了类地行星探测行动,在全球自然灾害爆发之前,发射了数具专门用来探测类地行星的太空望远镜。

当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望远镜,而是一些更加专业的探测设备。

到全球自然灾害爆发前,人类已经在其他星系发现了上万颗行星,只不过绝大部分都是木星那样的巨行星。

事实上,远在几十光年、甚至几百光年之外的行星,最容易探测到的,就是巨行星。

相对而言,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即木星跟外星系里的巨行星比起来,简直就不值得一提。比如在二零二二年,美国科学家在天鹅座发现了一颗巨行星,其体积与质量是木星的一百多倍,也主要由氢元素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已经是最大的行星了,因为再增大一些的话,其质量就足以使内核温度达到核聚变所需的最低温度,从而演变成一颗恒星,只不过绝对是一颗短命的恒星。

当然,也发现了不少类地行星。

最有名的一颗类地行星也在天鹅座,而且很有可能处于生命带里,只是其运行轨道不是近圆形,而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因此就算这颗行星上有水,也只有在进入生命带之后才有液态水,而在靠近恒星的时候,行星表面的水将全部蒸发掉,而在远离太阳的时候则将全部凝结。根据科学家推测,就算这颗行星上有生命存在,也只能存在于地下,而且肯定是低等生命体。

当时,总共发现了一百多颗类地行星,只是没有一颗完全处在生命带内。

海德钦要做的,就是进行更大规模的探测活动。

二零六三年,中国发射了第一具超级太空望远镜。

这具望远镜由十二块镜面组成,每一块镜面的都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而且不是用玻璃制成的,而是用纳米材料制成的;十二块镜面都是反射式,即反射的光线聚集到中央的光感应器上。因为镜面本身不是电子材料,所以今后可以通过更换光感应器,来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

最初的时候,这具望远镜的分辨率就比“哈勃”望远镜高了一亿倍。

说得直观一点,这具望远镜能够在地球轨道上,拍下一个柯伊伯带上的沙粒,能够发现一千光年内的类地行星,对一百光年内的类地行星进行拍照,生成足够供宇宙学家进行分析的影像。

有趣的是,这架望远镜最初并没有用来搜寻其他星系的类地行星,而是用来全面搜寻小行星带里的小行星,后来用来搜寻柯伊伯带里的矮行星,直到二零六七年,才正式开始搜寻外星系类地行星。

仅仅一年,这架被命名为“千里眼”的望远镜就发现了十万颗外行星行星,而且确定其中至少有一万颗是类地行星。更重要的是,至少有一百颗类地行星处于生命带内,即这些行星上很有可能存在生命,而且很有可能是高级生命。

事实上,这个发现,为陆雯后来提出“宇宙文明三大定理”打下了基础。

要知道,这只是对一百光年内的星系进行的探测,就发现了一百颗在生命带里的类地行星,而宇宙的已知半径超过了一百三十亿光年。也就是说,在浩瀚的宇宙内,存在生命体的行星在理论上几乎是无穷大。

可以说,宇宙并不空旷,也不是一片死寂,到处都有生命存在。

只是,“千里眼”的分辨率仍然不够高,无法确定那些类地行星上是否有液态水,也就无法确定是否有高等级生命。

这个时候,海德钦做了一件很要命的事:拍卖新发现的行星。

因为每天都有数百颗行星被发现,所以负责该项目的科学家根本忙不过来,只能为这些行星提供编号。

说白了,以人类的语言,根本不可能给宇宙中所有行星正式命名。

要知道,在理论上,几乎每颗恒星都有行星,而且不止一颗。至少当时的发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即每一颗恒星附近都有几颗行星,少的有三颗、多的有数十颗,而宇宙中的恒星总量在十万亿亿颗以上,因此行星总量,很有可能是恒星的十倍以上,而人类任何一种语言的组合方式也没有这么多。

也正是命名上的麻烦,让海德钦想出了拍卖行星的高招。

当时,拍卖只是名义上的,即买家只能获得行星的命名权,只是在名义上拥有这颗行星的产权。

至于如何履行产权,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当然,拍卖的价格,肯定有高有低。

有趣的是,那些巨行星的价格极为便宜,有的时候甚至卖不掉,能卖掉的,也只有几百块而已。相对较贵的,则是类地行星,因为这些行星很有可能都能供人类居住,至少有坚实的地壳。最贵的,肯定是那些处于生命带里的类地行星,每一颗都价值不菲,有的甚至买到了几千万。

必须承认,有钱的人很多。

很快,买下一颗行星就成为了一种社会时尚,或者说是一种从最有钱的人、到最没有钱的人都能参与的社会活动。没钱的人,买下一颗巨行星,作为送给亲朋好友的礼物。有钱的人,买下一颗处于生命带里的类地行星,作为留给后代的遗产。谁能说得准,在几百年之后人类不会到达那些类地行星呢?

要知道,产权这东西,在人类文明中有一股魔力。

说白了,由自私与占有欲演变除来的“私有财产制”是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最初几年,购买一颗行星、特别是生命带里的类地行星,绝对是身份的象征。

道理很简单,物以稀为贵,而且这些行星都存在着开发价值,也许在几百年之后就会成为某个大富豪后代的私人花园。

所幸的是,发现行星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拍卖行星的速度。

在最初五年里,有大约一百万颗外星系行星被发现,只卖掉了不到十分之一,而且主要是类地行星。

二零七三年,“千里眼”进行了地一次现代化改进。

接下来,发现外行星行星的速度达到了每年一百万颗,而且发现范围扩大到了一千光年以上。

到了二零七九年,“千里眼”进行了第二次改进,而且是彻底改进,不但更换了光感应成像设备,还换上了十二块面积更大的镜片,把探测范围扩大到了五千光年,且成像率提高了百分之五十。

这一年,“千里眼”就发现了大约两百万颗外星系行星。

只是,最为重大的发现不在几千光年之外的遥远空间,而是在附近,就在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内,即比邻星。

比邻星,实际上是南门二丙星。这颗红矮星与另外两颗恒星,即被称为“南门二甲”的黄矮星、以及被称为“南门二乙”的红矮星共同组成了三合星系,其中被称为“南门二丙”的就是离太阳最近的比邻星,距离大约为四点二二光年。

一直以来,科学家都认为南门二不会有行星。

原因很简单,三合星系是一个非稳定系统,相互围绕着对方运行的三颗恒星制造的巨大潮汐引力,足以撕裂星系里的任何一颗行星。正是如此,类似的三合星系又被称为“行星坟场”。虽然在理论上,三合星系诞生初期,也有可能出现行星,但是行星的寿命肯定极为短暂,要么被恒星的巨大引力撕碎,要么被某一颗恒星吸入。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三合星系里都不可能有行星存在。

毫无疑问,南门二是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的三合星系。

原因很简单,南门二的三颗行星,最大的南门二甲是一颗与太阳类似的黄矮星,另外两颗是比太阳还要小的红矮星。

科学家推测,这三颗恒星很有可能是一颗超新型在数十亿年前爆炸后的遗留物。

因为三颗恒星的质量比例非常巧妙,所以才相对稳定的存在了数十亿年。如果其中某一颗恒星在形成的时候吸收了更多的物质,或者是某一颗恒星吸收的物质稍微小一些,三合星系早就崩溃了。

在此环境下,显然不可能有行星存在。

可是,“千里眼”在二零七九年的发现,却改变了这一推断,即在南门二的三合星系里有一颗行星,而且其质量与地球相当,只是受三颗恒星同时作用的影响,运行轨迹非常不稳定。

这真是一颗行星吗?

次年,另外一架天文望远镜确认了这个发现,即在南门二里面,肯定有一颗质量不会比地球小的行星。理由是,这颗行星所产生的引力,对南门二丙产生了影响,使恒星发生周期性震荡。

当然,震荡周期没有任何规律。

事实上,在此之前,科学家一致认为南门二丙的震荡是由另外两颗恒星引起的。

新的问题出来了。

这颗行星上有存在生命的条件吗?

*

正文 第二百八十六章 中美联合体

第二百八十六章  中美联合体

因为是公开的宇宙探测活动,所以在南门二发现行星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世界。

当时,在科学界里,最大的争议就是,这颗行星上是否存在生态系统,即是否拥有让生命生息繁衍的自然环境。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

原因很简单,这颗行星的运行轨道毫无规律可言,因此也就无法确定其是否处在生命带里。

当然,“生命带”这个词,在南门二三合星系里根本就没有价值。

在研究这颗行星的时候,一些科学家创造了一个新名词:行星的生命周期。

当然,这不是指行星本身的生命周期,而是其出现可供生物体出现与生存的周期。

问题是,这个新名词也不足以说明这颗行星的情况。因为在一个完全不稳定的三合星系里,一颗围绕着三颗恒星运行的行星,很有可能在一亿年内都在生命带里,也很有可能在一天之内经历冰火两重天。要知道,从数学上讲,根本无法预测三合星系的运行情况,也就不可能对星系里行星的轨道进行预测。说得简单一些,这颗行星的轨道是漂浮不定的,根本就没有运行轨道可言。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如果这颗行星在历史上,出现了一段较长的“生命周期”,比如一亿年,就有可能诞生智慧生命。如果这颗行星上的智慧生命已经进化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上,也就有可能获得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能力。比如,在行星内部躲避严寒或者酷热。如果这种智慧生命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不断的与变化莫测的自然环境做斗争,那么就很有可能已经进化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面上。

显然,如果这个推测成立,这颗行星上就很有可能存在对人类构成威胁的外星文明。

当一些不负责任的科学家把这些推测、甚至是猜测结果公布之后,恐慌情绪在一夜之间就席卷了全世界。

仅在二零八零年的圣诞夜,全球就有近十万人自杀,而且都是有组织性的自杀。

发起这些有组织自杀活动的都是一些邪教组织,而世界各国为了对付邪教组织,花了足足十年时间。

由此可见,中国政fu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后做出保守秘密的决定,是个非常英明的决策。

对于还不成熟的人类文明来说,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灾难。

当时,还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二零八一年初,中国约集共建月球基地的十九国,并且向欧洲联邦发出号召,建议成立地球联邦舰队。

当时,中国政fu还要求年近九十的牧浩洋出面。

只是,牧浩洋非常礼貌的回绝了。与陆雯一样,他早已疲惫不堪,所以在月球基地建成之后就告老还乡。

不管人类的前程如何,与牧浩洋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像他这种已经风烛残年的老人,应该得到的只是安祥晚年。

另外,让牧浩洋不愿意出面的原因还有一个,即在去年,陆雯因心脏病去世,他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

地球联邦舰队没有搞出来,主要是各国的分歧太大了。

在联合全部国家办不到之后,中国开始与美国全面合作,并且在二零八二年成立了“中美联合体”。

虽然中国与美国没有合并,但是已经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进行全面合作。

中美联合体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成立中美联合宇宙舰队,开始为有可能到来的外太空威胁做准备。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杞人忧天。

一百多年后,人类的宇宙飞船到达三合星系,并且发现存在的不止是一颗行星,而是有三颗行星,只是其中两颗是小行星,质量与体积与地球相近的那一颗,也因为离南门二丙恒星太近,而没有存在生命的可能。

也就是说,当时引发恐慌的这是一个毫无根据的猜测。

只是,中美联合宇宙舰队的出现,大幅度加快了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步伐,也为宇宙人类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要知道,一百多年后,宣布独立的宇宙人类联邦的骨干人员全部来自这支舰队。

更重要的是,这支舰队在随后的太阳系大开发中,做出了不可比拟的贡献。

第一个贡献,实际上与资源开发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是中美共同推出了第一部与宇宙航行有关的法律。

根据后来披露的消息,当时中国已经向美国提供了外星文明存在的证据,并且说服了美国当局。也正是这些证据,让美国决定与中国组成联合体,共同从事宇宙开发工作,并且共同约束人类的宇宙开发行为。

当然,头一年发生的恐慌性骚乱,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这场波及全人类的骚乱,从本质上反映出,人类还是一个非常稚嫩的物种,根本没有应付大灾大难的集体智慧,因此在文明还处于婴儿期的时候,非常有必要由政fu出面,掌控与人类文明存亡息息相关的绝密资料,所以必须加强保密工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