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63章

燃烧的海洋-第63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尔西”号的两架反潜直升机正在返航,需要回到驱逐舰上补充燃料,至少有十五分钟的反潜空隙。协助护航战舰的反潜巡逻机与反潜直升机全部伴随船队北上,反潜巡逻机还去了对马岛北部海域,离040型潜艇上百公里。

潜艇面对的,只有那艘没有配备拖拽声纳的驱逐舰。

可以说,这是攻击驱逐舰的最佳时机。

调整好航向后,040型潜艇以六节航速逼近目标。

大约半小时后,两架SH…60回到驱逐舰上空。

因为飞行甲板只能接受一架直升机,两架直升机都需要补充燃油,所以留给040型潜艇的空隙不是十五分钟,而是三十分钟。即便三十分钟之后,“哈尔西”号也只能出动一架直升机,第二架直升机需要花十分钟在飞行甲板上展开旋翼,完成起飞前的准备工作,才能升空。

只面对一架反潜直升机,040型潜艇的生存概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为了提高攻击效率,艇长决定冒险。

三十分钟后,040型潜艇探测到了直升机升空时发出的声响,此时潜艇离“哈尔西”号大约九海里。

这个距离,已经足够近了。

五百三十三毫米重型鱼雷以最大速度航行时,射程为二十海里,而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以最大速度航行时,射程为三十五海里。

040型潜艇首先发射了两条五百三十三毫米重型鱼雷,设定为自航模式,前面五海里以三十五节的最低攻击速度航行,靠近目标后再加速冲刺。十分钟后,040型潜艇发射了两条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这次选择了线导模式,鱼雷离开发射管后就以六十五节的最高速度航行。

时间把握得非常到位。

“哈尔西”号首先发现两条高速逼近的五百三十三毫米重型鱼雷,随即加速转向,进行战术规避。

已经升空的直升机向鱼雷来袭方向飞去,搜寻藏在海面下的潜艇。

驱逐舰上,第二架直升机已经在做好起飞准备。只是驱逐舰正在转向规避,直升机无法起飞。

“哈尔西”号的处境非常凶险。

虽然“哈尔西”号的垂直发射系统里有四枚“阿斯洛克”反潜导弹,能够攻击二十公里内的潜艇,但是加速转向的时候,SQS…53C球首声纳受到干扰,没能及时发现两条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也没能发现近在咫尺的潜艇。

要想进行反击,首先得让那架直升机找到潜艇。

受上次攻击影响,“哈尔西”号派出的直升机径直飞行了十五海里,才投下第一枚声纳浮标。

此时,040型潜艇的航速已经降到四节以下,发出的噪声非常微弱。

直升机没有发现潜艇,却发现了两条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

竟然有四条鱼雷

“哈尔西”号上的官兵立即紧张起来。

驱逐舰已经离开近岸浅水海域,鱼雷近在咫尺,来不及离开深水海域,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SLQ…25鱼雷干扰系统上。

鱼雷离驱逐舰不到十链的时候,“哈尔西”号首先投放鱼雷干扰弹。

如果这两条鱼雷采用的是声自导,干扰弹就能发挥作用。

可惜的是,两条鱼雷采用的都是尾流自导。

随着鱼雷穿过干扰弹制造的气泡幕墙,“哈尔西”号投下了拖拽式诱饵。

与潜艇的鱼雷诱饵不一样,驱逐舰的鱼雷诱饵由一根缆绳拖在后面,不但能模仿驱逐舰发出的噪声,还能扰乱驱逐舰的尾流,制造与驱逐舰相似的磁场,让鱼雷在靠近诱饵的时候自动引爆。

要知道,反舰鱼雷大多才用磁感应近炸引信。

鱼雷攻击水面舰船的最佳方式不是撞上舰船,在舰船的肚皮上炸出一个大窟窿,而是在舰船下方引爆,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震断舰船的龙骨。一条战雷头爆炸威力相当于四百五十公斤TNT的重型鱼雷,能把一艘排水量三千吨左右的战舰炸成两截。即便是排水量近万吨的大型驱逐舰,也消受不起。

为此,大部分重型反舰鱼雷采用了磁感应近炸引信。

鱼雷靠近目标时,会进入攻击深度,航深比舰船的吃水多出两到三米,然后在舰船底部由舰船产生的磁场引爆。

如果鱼雷诱饵能够靠近鱼雷,产生与舰船相似的磁场,就能引爆鱼雷。

这一招,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两条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先后在“哈尔西”号后方大约五百米的地方引爆。

只是,鱼雷诱饵没能骗过两条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

这两条鱼雷由潜艇控制,在潜艇切断导线之后,鱼雷的引信才会解锁。

因为鱼雷诱饵引爆了两条五百三十三毫米重型鱼雷,所以040型潜艇没有急着切断导线。等到鱼雷离驱逐舰不到两链,大概三百五十米的时候,潜艇才切断导线,让鱼雷自主攻击。

此时,驱逐舰的尾流非常明显,噪声也格外响亮。

两条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有双重自导功能,以尾流自导方式攻击的时候,声自导系统将持续监控目标的噪声特征,计算出最佳引爆位置。

“哈尔西”号来不及收回鱼雷诱饵,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鱼雷追上来。

第六十章 海蛇之吻

第六十章 海蛇之吻

“哈尔西”号遭到潜艇攻击,被两条鱼雷击中,惊醒了威斯特霍芬。

反潜直升机发来的信息非常详细,鱼雷来自东南方向,总共有四条,“哈尔西”号施放的鱼雷诱饵只引爆了其中两条。

被两条鱼雷击中,“哈尔西”号的结局肯定非常悲惨。

从紧急起飞、还在“哈尔西”号上空的那架直升机发来的战场图像来看,第一条鱼雷击中驱逐舰舰尾部,爆炸点在舰尾正下方、两根推进轴之间,不但炸飞了两具螺旋桨、炸断推进轴,还切掉整个舰尾,半个飞行甲板被炸上了天,舰尾数个舱室顷刻间被海水吞没,数十名官兵灰飞烟灭。

第一条鱼雷只是让“哈尔西”号丧失航行能力,在两个轮机舱下方爆炸的第二条鱼雷则葬送了这艘驱逐舰。

爆炸发生后,驱逐舰被抬离水面十多米,落下时已经拦腰折断。

这个场景,让威斯特霍芬想到了澳大利亚海军用一艘退役驱逐舰做的测试。只是那艘二战期间建造的驱逐舰只有两千多吨,“哈尔西”号的满载排水量超过一万吨。爆炸释放的巨大威力让威斯特霍芬相信,击中“哈尔西”号的不是普通重型鱼雷,而是威力更大的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

俄罗斯鱼雷?

威斯特霍芬不大相信,因为中国海军在引进636型潜艇时,想办法搞到几条俄罗斯的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而俄罗斯一直拒绝向中国出售这种鱼雷,所以中国海军自行开发了性能相似的鱼雷。

依靠先进的电子技术,中国海军的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肯定青出于蓝。

断成两截的“哈尔西”号迅速沉没,在海面上呆的时间不到三分钟,只有三十多名官兵逃了出来。

第二架直升机放弃反潜任务,转而营救落水官兵。

情况非常糟糕,首先起飞的那架反潜直升机没能在第一目标区域发现攻击“哈尔西”号的潜艇,正在飞往东南方向的第二目标区域。此时,最近的反潜巡逻机在海峡东端,最近的反潜快艇在二十海里之外。

如果反潜直升机在第二目标区域也没有收获,找到那艘潜艇的希望将变得非常渺茫。

“哈尔西”号已经沉没,威斯特霍芬为阵亡官兵悲痛时,更得考虑潜在的威胁。虽然直觉告诉他,袭击“哈尔西”号的就是向船队发射鱼雷的那艘潜艇,但是理智告诉他,海峡里很有可能还有潜艇。

怎么办?

回到近岸浅水海域,还是继续驶往釜山?

威斯特霍芬有点犹豫,因为釜山就在前面,半个小时后,快速运输船将进入港口,战略预置舰也能在四十五分钟内入港。

回到近岸浅水海域,不但航程会延长,航速也得降低。

反复权衡后,威斯特霍芬决定不改变航道。

袭击全都发生在海峡西端,表明中国潜艇在那边设伏。如果海峡里面也有潜艇,袭击早就发生了。

其他的潜艇,肯定在对马岛北面。

有两艘韩国护卫舰,还有四架反潜巡逻机,加上紧急出动的四架反潜直升机,足以震慑住那些潜艇。

威斯特霍芬没有改变航线,却让“格里德利”号减慢速度,靠近船队。

已经现身的四艘潜艇中,只有一艘被反潜直升机击沉,还有三艘“在逃”。如果这些潜艇上还有反舰导弹,而且利用这个机会发起攻击,呆在船队前方的“格里德利”号就无法掩护运输船。

威斯特霍芬并不知道,他最担心的事情马上就要变成现实。

“格里德利”号突然减速靠近船队,没有让汪誉涵改变攻击决定,只是给他制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先攻击驱逐舰,还是先攻击运输船?

要是“格里德利”号没减速,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当时,“海蛇”号已经锁定了“格里德利”号,按照汪誉涵的安排,先用两条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攻击驱逐舰,再发射四条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攻击运输船。动作够快的话,还能在反潜直升机赶到之前,发射第二批鱼雷。

现在的问题是,攻击了驱逐舰,还有时间发射第二批鱼雷吗?

按照两条鱼雷攻击一个目标计算,四条鱼雷只能攻击两艘运输船,而汪誉涵面前摆着十几艘运输船,后面还有五艘战略预置舰。

这么多的猎物,不多干掉几个,确实太可惜了。

片刻迟疑后,汪誉涵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启动推进器,让“海蛇”号以四节的极慢航速逼近美军驱逐舰。

这么做,看上去很冒险,但是汪誉涵有非常大的把握。

随着“格里德利”号靠近船队,运输船发出的巨大声响足以掩盖潜艇的噪声。也许驱逐舰会在恰当的时候让球首声纳以主动方式工作,探测周围海域,可是立即发现“海蛇”号的可能性并不大。

只要把握好时机,就能在暴露之前射出鱼雷。

随着潜艇靠近船队,不但能够大大缩短攻击驱逐舰的时间,还能用鱼雷的爆炸声与运输船的噪声做掩护,避开反潜直升机,获得再次攻击机会。如果位置比较理想,还能用反舰导弹攻击后面的战略预置舰。

真要一举击沉美军驱逐舰与多艘运输船,就算“海蛇”号被击沉,也够本了。

汪誉涵的判断非常准确,“格里德利”号没有马上调整球首声纳的工作模式,直到运输船的噪声大到不可能忍耐,才以主动方式工作。

主动声纳能够探测到坐底与悬停的潜艇,但是探测范围非常有限。

这好比用探照灯搜索夜空中的轰炸机,虽然SQS…53C的接收器能够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回波,但是为了延长探测距离、提高探测精度,发射器只能向某个方向发射声波,限制了主动模式下的探测范围。

在主动声纳的探测范围之外,“海蛇”号也能听到声纳发出的声波。

汪誉涵没再迟疑,立即让狄博威为鱼雷输入火控数据,首先把两条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射了出去。

距离实在是太近了,不到五海里,根本用不着使用线导模式。

只是汪誉涵没有忽视潜艇的隐蔽性,因为驱逐舰在正前方,而且迎面驶来,所以两条鱼雷以三十五节的最低攻击速度出管,进入自导攻击阶段之后,才会以六十五节的最高速度冲刺。

这个时候,SQS…53C的先进性体现了出来。

一般的球首声纳,在以主动方式工作时,就无法以被动方式工作,而SQS…53C把接收器与发射器分开,可以同时以两种方式工作,只是在主动方式工作时,被动探测范围会大幅度缩小。

五海里,不算太远。

“海蛇”号发射鱼雷后不久,“格里德利”号就发现了鱼雷。

威斯特霍芬没有迟疑,立即让反潜军官向鱼雷所在海域发射了一枚“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反潜导弹不是用来对付鱼雷的,而是用来对付发射鱼雷的潜艇。

暂且不说“格里德利”号能不能避开鱼雷,如果没有及时发射反潜导弹,那就永远没有机会击沉潜艇。

威斯特霍芬还抱着一线希望。

要是那两条鱼雷拖着导线,在反潜导弹落下后,潜艇肯定会立即切断导线,鱼雷很有可能失的。

没过多久,威斯特霍芬就发现,他的希望一点也不现实。

反潜导弹的飞行速度比鱼雷快得多,头部的轻型反潜鱼雷入水时的声响也大得多。

此时,“海蛇”号正准备发射四条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

汪誉涵没有多想,先让狄博威把鱼雷射了出去。

“报告鱼雷的情况。”汪誉涵非常镇定,在这个时候,他必须镇定。“敌人的鱼雷。”

“正前方,大约五链,正在搜索。”

“全速前进。”

“全速……”姜歆维吓了一跳。

汪誉涵点了点头,没做解释,让航海长执行命令。

姜歆维咬了咬牙,拽起舵手,亲自坐到驾驶席上,一下把控制推进器输出功率的挡位杆推到底。

因为现在由蓄电池为电动机供电,所以不需要做别的操作。

“鱼雷已经发现我们……”白崇善稍微停顿了一下,又大声叫道,“鱼雷转向,朝我们而来。”

“距离?”

“三链,正前方。”

“首下二十五,尾上二十五,干扰弹准备,急炸模式。”

姜歆维推动姿态控制杆的时候,狄博威冲到火控台旁边,抓住了发射干扰弹的手柄。

汪誉涵低头看着中央控制台上的大屏幕,上面显示着潜艇与鱼雷的模拟航线,以及鱼雷的撞击时间。

因为潜艇上的官兵数量非常有限,所以很多工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老汪……”

“再等等”看到鱼雷撞击时间的读数变成“5”的时候,汪誉涵才抬起头来,朝盯着他的狄博威点了点头。

干扰弹弹出去之后,立即在潜艇后方炸开。

“海蛇”号非常幸运,因为它配备了最新式的干扰弹,如果是“鲨鱼”号上那种老式干扰弹,恐怕就没这么轻松了。

更幸运的是,攻击“海蛇”号的是一条MK46mod5型反潜鱼雷。

如果是MK54,干扰弹产生的气泡幕墙不见得能发挥作用。

干扰弹炸开后五秒,“海蛇”号航行了不到十米,受到干扰的MK46mod5反潜鱼雷在最后关头转向冲进气泡幕墙,随即引爆。

爆炸点,离“海蛇”号不到二十米。

如果是一条重型反潜鱼雷,“海蛇”号肯定完蛋了,只是战雷头里的五十公斤高能炸药释放出的能量也不可小觑。

第六十一章 垂死挣扎

第六十一章 垂死挣扎

如果威斯特霍芬知道“海蛇”号是最新式的041型AIP常规潜艇,他肯定会让反潜军官发射两枚“阿斯洛克”。

鱼雷没有击中“海蛇”号,怪不了威斯特霍芬。

作为世界上销量最多、最成功的反潜导弹,“阿斯洛克”在美军中服役三十多年。与同时代的“鱼叉”反舰导弹一样,美军一直在改进“阿斯洛克”,使其跟上时代的步伐,应付各个时代的挑战。

最近一次改进在本世纪初,计划用MK50替换MK46,增强作战效率。

改进计划没能实施,首先是MK50造价高昂、仅小批量生产,“911事件”后,美国把重点转向反恐战场,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大刀阔斧的砍掉众多军备项目,“阿斯洛克”的改进计划就此搁浅。

“格里德利”号发射的那枚“阿斯洛克”已经储存十多年,配备的是MK46反潜鱼雷。

这个时候,威斯特霍芬也没有心思理会海面下的潜艇。

两条重型鱼雷已经逼近,均为尾流自导。“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入水后,声纳还探测到潜艇再次发射了四条鱼雷。

这四条鱼雷的攻击对象不是“格里德利”号,而是后面的运输船。

鱼雷袭击警报已经发出,运输船正在规避。“格里德利”号是泥菩萨过河,哪里管得了运输船。

与“哈尔西”号一样,鱼雷逼近的时候,“格里德利”号施放了SLQ…25鱼雷诱饵。

如果来袭的是两条俄制重型鱼雷,这一招肯定管用。

因为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有记忆功能,能够记下目标的尾流与噪声特征,所以鱼雷诱饵扰乱了目标尾流后,鱼雷没有扑向诱饵,而是减速转向,沿S型航线,重新搜索攻击目标。

在设置再搜索程序时,狄博威采用了常用办法。

从左侧鱼雷发射管发射的鱼雷向左转,从右侧鱼雷发射管发射的鱼雷向右转。

两条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在“格里德利”号后方大约七百米处分开,一左一右的进入搜索航道。

当两条鱼雷再次转向,前方出现了两个目标。

一个是“格里德利”号,一个是具有与“格里德利”号类似噪声特征的鱼雷诱饵。

因为已经离开战舰的尾流区,所以鱼雷由声自导系统控制。

两个目标的噪声信号相似,被动声纳很难甄别,鱼雷的导引系统立即做出调整,让声纳以主动方式工作。

这下,情况一目了然了。

鱼雷诱饵能够模仿战舰发出的噪声,却无法像战舰那样反射声波,“格里德利”号的反射信号明显强烈得多。

两条鱼雷再次找准目标,随即冲向“格里德利”号。

此时,“格里德利”号正在向左转向,把舰尾对准右侧那条稍近一点的鱼雷,希望诱饵再次发挥作用。

这也是驱逐舰此时唯一能做的事情。

被鱼雷击中已经不可避免,只能想法把损失降到最低。如果鱼雷诱饵能发挥作用,引爆右侧的鱼雷,就能保住推进系统。至于左侧那条鱼雷,只能祈祷它尽快引爆,不要到了战舰肚皮底下才引爆。

只是这一招的效果非常有限。

威斯特霍芬的第二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再次锁定目标后,左侧那条鱼雷立即加速冲刺。虽然战舰时反射信号开始减弱,但是比起远处的鱼雷诱饵,仍然十分明显。与绝大部分重型反舰鱼雷一样,这条鱼雷采用的是磁感应近炸引信,定深比战舰吃水多了两米。

爆炸点在舰首球鼻声纳正下方,威力十分惊人。

站在司令舰桥里的威斯特霍芬清楚看到,主炮前方的舰首像奶酪一样被切开,被巨大的冲击力抛入空中,战舰首部随即离开水面,再砸落下来,白花花的海水汹涌而来,顷刻间吞没了战舰首部。

紧急关头,两名军官抓住威斯特霍芬,没让他飞起来。

平静下来的时候,舰桥里狼狈不堪,好几名官兵因为没能抓牢,被爆炸抛飞,摔得头破血流。

威斯特霍芬也摔破了鼻子,鼻血糊了一脸。

危险还没过去,舰首进水后,战舰开始前倾,速度也在减慢。如果不能控制住,舰尾很快就会抬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