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大盗(校)-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踏出最后一步。这么说,如果姬庆不出现,他岂不是要被关上百多年?!
姬庆心里有些忐忑,不知道他的出现,是否对于左慈有什么影响。毕竟如果左慈在地下世界战斗了百多年并且活下来,那么或许出来安稳一段时间,就可以踏出最后一步了。当然,左慈也可能陨落,虽然可能性很小。但是现在?!姬庆不知道他到底做了好事还是坏事。
不管了,总之救了那么多人,就是最大的功劳,他问心无愧就行了。其它的,姬庆不在乎了。
其他几个半步仙人,也是修行界的传说级人物,姬庆也是之前那几个时空在各宗门的记载中得知的,他们比之左慈更加的隐世,普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次见到他们,姬庆也算是荣幸了一回。
看着大家心情都不错,姬庆有了借机与修行界合作的计划,毕竟机会难得,尤其是这么多老前辈还在的情况下。
果然,众人虽然知道姬庆隐瞒了很多,但是看在姬庆的行为上,合作还是达成了。姬庆拿出来的一些研究成果,更是吸引了所有修炼者,包括左慈他们也在内。
合作非常顺利,姬庆这次不顾安危、不惜劳苦的进入地下世界支援那里的战斗,付出了他能够做的,也得到了他所希望的。可谓有付出有收获,很值了。
子体那边姬庆出来的时候已经传来了消息,胡人乱华的反叛行为已经被平息,胡人彻底的被清除了,包括鲜卑在内。极少数远走他乡,似乎是返回他们的故土。
晋朝皇室的门阀士族被扫除,代之的是一个子体扮作的皇帝,这个时空,也成了姬庆掌控最彻底的时空,连皇帝都是自己人。
其实,这也是司马一家做的太差,否则姬庆不会如此动作的。要知道即使徽宗为代表的赵氏族,姬庆不也没有去掉他们的皇权么!
五胡乱华,实在是触动了姬庆心里的底线,不可原谅。
一年后,结束一切的姬庆,在这个时空留下了全新的五万子体,一个中型基地,带着剩下的三十万子体,回到了现实。
第一百三十六章 煮酒灭英雄
永汉元年(189年),董卓控制了朝廷,洛阳之内,寒风凛冽。
一间酒肆内,姬庆就在靠窗的一个位置,盘置肉食,一樽煮酒,边喝边吃,看着明显凄冷了很多的大街,形色匆匆的路人。
姬庆总算来到了三国时代,三国三国,又见三国,这里面有着太多的故事了,有着太多人的向往和梦想或者追忆。
说英雄论英雄,三国中别的不多,就是英雄多。英雄英雄,何其壮哉,成就了自己,耗尽了汉民族的骨血。
五胡乱华,这些英雄可曾看到?!看到后感觉如何?!英雄,是否值得?!
英雄外,当属美人。美人美人,不让须眉,千古流传,可顶半天天!
美人,还是幸福的生活下去吧,战争的生活不适合她们。
英雄,可以死去了,一樽煮酒,尽灭英雄。
前几次时空之旅,已经积攒下了三十万子体,加上这个时空新创造的十万子体,姬庆手里可以安排的子体已经达到了四十万。
四十万子体,足够了。姬庆煮酒灭英雄,那么这些子体也到了出击的时候。
首要目标,就是洛阳城了,一万子体就够了,足以战败董卓那所谓的西凉强军。不过,为了方便行事,姬庆还是决定神棍到底,所以在他煮酒的同时,巨大的飞船城市落在了洛阳上空。大量的子体飞出,接管洛阳城内外的一切。
至于小皇帝那边,自然有专门的子体负责谈话,允许与否,姬庆都会让汉末的历史彻底改变。五胡乱华的时代,他不想让这个时空的人们再经历了,那实在是悲惨至极的即将亡国灭种的黑暗血时代。
之后,开始全面的改革,振兴大汉,改善民生。至于士族势力,打倒就是了。姬庆所做问心无愧,只要他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
如此,三国英雄尽灭,或者说,他们竞折腰罢了。日后,凭借他们的才能,在一个和平的大汉朝找到一个有前途的工作,还是非常简单的。就是找不到工作的,日后大汉的福利下,至少也饿不死。
阴谋也好,阳谋也好,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没有半分用处。
董胖子实力不小,手下谋士不错,未来如何掌控朝廷也有了计划,正在执行当中。可惜,压倒一切的力量推来之时,他们所有的、所谋划的,都成为了过往云烟。
洛阳城仙城降临、仙人出世三日后,朝廷就有了一系列新的任命,自然,也淘汰了大批尸位素餐的蛀虫。
与此同时,大批的官员派到了各地,接手那些被士族们所掌控的地方政权。改革,即将开始。
三十万大军已经待命,随时镇压可能的叛乱,保证大汉改革的顺利进行。一切,没有人可以阻止。
这一日,姬庆见到了曹操,其实不是他主动去见的,而是姬庆这几天徜徉在洛阳街头的时候,遇上的。至于为何知道他就是曹操,那是因为子体早就把洛阳城内的一切摸清了,曹操这个小官,自然没有逃出姬庆的眼睛。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许劭传》,《三国志》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姬庆那个时空,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这一切,证明了众人给曹操的评价,也说明了曹操是一个有能力、有才华、有抱负的人。
至于三国演义及后世受到三国演义影响而把曹操当作了奸臣,就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演义,毕竟不是历史,太能忽悠人了。
就是后世义气的关二哥,恢复本来面目也是个好色之徒,单刀傅会是鲁肃也非关羽,华雄也不是羽杀的,水淹七军也是江南天气问题非羽之才,且他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比他强。所以羽也是庸常之人,只能说是个三国大将罢了,和张辽、甘宁差不多而已。
之所以会把关羽忽悠上天,主要是三国演义的影响,加上把三国演义奉为神书的满清大力鼓吹宣传,让百姓们忠君,这才使得关羽有了今天的地位。其实,一切都是泡沫啊。
张飞也是如此,就拿张飞的长相来说,足以称之为美男子。张飞有两个女儿,先后都嫁给后主刘禅。能够当上皇后,在讲究后妃美貌的古代,她们的相貌至少应该算是不错的。如果张飞真如三国演义中讲的那样,他的女儿绝对无法成为皇后,除非那不是他的女儿。
谋略方面,张飞也是不差。
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刘备从襄阳撤退。曹操派人追了一日一夜,在当阳被曹操的骑兵追上,刘备弃妻抛子自己逃命而去,留下张飞带领二十余骑断后。在这危急时刻,张飞带兵拆了当阳桥,一人横矛立马于河边大喝:“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军慑于他的勇猛,不敢上前,从而解了刘备之危。
公元215年,曹操命张郃领兵三万进攻巴西郡宕渠(今四川渠县),时任巴西太守的张飞率万人迎击。两军在此相持了五十余日,后来张飞突生妙计,故意将敌方引入一狭窄山道上。对方不知是计,上当前来。张飞则率精兵绕到敌军后面发动突袭。敌方人马虽多,由于地势所限,“前后不得相救”,被打得晕头转向。这一仗,张飞大获全胜。曹军大将张郃仅带十余残兵弃马而逃,十分狼狈。
这两个例子,足以说明张飞足智多谋之处。
文化方面,张飞比之关羽、刘备可强多了。据《三国志集解》等一些史料记载,他还能写诗,会画画,尤其是侍女画的最好,同时也是一位不错的书法家,后世多有他的作品被馆藏。
此外还有猪哥,也被神话和夸大了。这样的虚浮人物,实在太多太多了。
所以,面对曹操、刘备这些名人,姬庆很淡定,没有主动去见一面,是否遇上,全看缘分。
没想到,一下子让他遇到了曹操。
第一百三十七章 孟德的志向
曹操一个人在街上漫步行走,不知道在想什么。
姬庆自来熟,一句孟德,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很快,二人奔向了边上的酒肆,喝酒吃肉开来。
话一说开,姬庆就知道曹操为何在大街上漫步了。
因为姬庆派出的子体接管了洛阳,废除了董卓的势力,陆续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军队就是一方面,曹操身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他手里的兵自然也进入了整训之列,他就是这样闲下来的。
当然,并不是他在乎军权,而是这几日洛阳城的巨变,让曹操仿佛梦中一样,太不可思议了。先是董卓的势力被清除,再是朝中大变动,紧接着向各地派出官员,这一切来的太快了,即使曹操这样的人,也没有在这股冲击下缓过来。
姬庆知道自己的出现,让这么一个未来的英雄死掉了。对于曹操,姬庆心里虽然有些抱歉,不过,他的决定是不会改变的,他宁可英雄少些,也要让百姓们都有好日子过。
问了下曹操未来有何志向,曹操望着窗外的天空,露出了笑容,表示天下清平之时,自然是为国效力。
其实,之前的历史已经证明了曹操的志向。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农民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这两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为官的志向如何。
如果姬庆不到来改变一切的话,那么等到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这些事情之后。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包括之后孤军与董卓死磕,进而惨败,都表明了曹操讨贼的志向。
之后的乱世,曹操自然有了新的志向,这在《观沧海》中就可以看出来。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曹操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曹操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曹操感情发展的高潮。
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曹操最后也没有称帝,要知道,当时他称帝,谁能够阻止的了,也没有人有资格这样做。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一生的志向所在,一切都是为了大汉,为了这个国家,堪为一代雄才。
此时,大汉有了新的变化,曹操自然看出未来的大汉会是个清平之世,他的志向,自然是为国效力。
曹操的志向没有出乎姬庆的意料,姬庆笑着点头,虽然以后曹操身上的光辉不会那么璀璨,但是未来这个国家也不会少了他的身影、他的志向。孟德,才是最真实的一个人呐。
至于如何安排曹操,就留给子体了,未来的大汉,必将有着他施展才华、抱负的舞台。
姬庆对于曹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曹操只是知道姬庆是个游学之人,具体身份可什么也不知道。不过,姬庆身上的气质,行为举止各方面,还是让曹操看出了姬庆的不凡。这也是他与姬庆刚见面就去喝酒聊天的原因,否则以曹操的身份,怎么可能刚见面就这样熟络上了。
与曹操辞别,两人相约日后再见。但是姬庆知道,日后能不能见还看缘分,他自己在这个时空可待不了多少时间。
曹操的友人袁绍,面对大汉即将发生的变革,可没有这样的淡然,不久前,就离开了洛阳,返回了族地,也就是他们一族的大本营。
或许,袁氏族人还以为他们可以有一番作为、挣扎一下,不过,注定他们反抗之后只能是一个杯具。
很多士族都是如此的选择,妄图反抗一下,自认为少了他们地球就不转了,可惜,一切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像曹操这样明白事理的、不以自己私利为第一目标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第一百三十八章 蔡氏父女
姬庆派出子体掌控朝廷的同时,对于这个时空的文字资料也开始了收集整理工作。
这个时期文字记录的载体还是以竹简为主,每一套竹简都是价值不菲,平常百姓家可用不起,能够有着竹简书籍的,只能是那些士族和富裕人家。由此,也造成了竹简的稀少和珍贵。很可能损失一套,就彻底失去了其上记载的信息。
皇宫里的竹简是最多的,自然也成为了子体第一个目标,在第一时间内,就完成了信息的扫描和记录。同时,对于洛阳城内,以及大汉之内所有的竹简进行收集工作。
当然,为了更好的让那些拥有竹简的人配合,朝廷发了命令,表示需要进行文字信息的备份工作,同时,主动配合的给予奖励云云。而拿出来的奖励,也不是什么金银,而是雪白的白纸,相信这对于多数文人来说吸引力足够大了。
不过,主动的人毕竟不多,所以,有时候就需要亲自上门了。比如那些藏书多的士族,比如那些藏书的大文学家。
蔡邕就是洛阳城内个人藏书的最大一人,家中藏书四千卷,恐怕与皇宫内的藏书都有着一比了。
姬庆那个时空,他的这些藏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幸好他女儿蔡琰还能文无遗误的背出四百篇,才得以流传下来。
所以,蔡邕他们家第一个被专门负责收集竹简上信息的子体找上门,表示要按照朝廷的最新命令记录蔡邕藏书上的文字。自然,也会给蔡邕好处,一斤竹简给多少张白纸,藏书越多,好处越多。当然,对方还可以提些要求,一定范围内即可。
蔡邕自然答应下来,开始他以为这个过程会麻烦的很,可是当子体只是翻了一下他的藏书就完事了,还是让蔡邕大吃一惊。
最后想到最近仙城降临、仙人现世的神迹,这位过来的官员,莫不是一位仙人吧。也只有仙人,才能有这个手段。
再看看一边堆着的大堆白纸、一些笔墨,蔡邕更是点头,单说这白纸,恐怕也只能是仙人才能创造出来的。
而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小女孩也在边上看着这一切。她就是蔡邕的女儿,日后大名鼎鼎的蔡琰。
没错,这就是三国中绝对不可少的蔡氏父女,无论是正史、野史还是姬庆那个时空的网络穿越文,都会提到他们。大有为人不知蔡氏父女,便称历史书虫也枉然的架势!
蔡邕(读yong),(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读jiē),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也。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曾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蔡邕著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他的辞赋以《述行赋》最知名。
此时,蔡邕还没有升官,因为董卓先倒掉了。不过,他也没了日后被杀的命运,他一家人的命运也改变了。
蔡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身边有两宝,一是焦尾琴,一是柯亭笛,就是这样得来的。
在隐居江南吴地溧阳的那些日子里,蔡邕常常抚琴,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有一天,蔡邕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