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4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突固褂氚⒏⒕拖蚬埠凸岢觯肑…17替换计划在2036年交付的J…15,并且愿意为此支付违约赔偿金。
事实上,J…17确实是当时最先进的轻型多用途战斗机。
虽然美国的F…45也在2033年实现首飞,并且从2034年中期开始量产,但是美国没有迫切的战争计划,也就没有大规模采购F…45。
J…17与F…45的性能对比,一直是军事迷热议的话题。设计上,F…45更加前卫,按照美国空军的采购计划,只有1/5的F…45是有人驾驶型号,另外4/5的F…45是无人驾驶型号;通过由有人驾驶型号引导无人驾驶型号作战,美国空军提出了“空中狼群战术”,即在攻击高危险性地面目标的时候,由无人驾驶型号承担主要攻击任务,而在攻击普通地面目标的时候,由有人驾驶型号承担主要攻击任务,从而尽量发挥两种型号的作战潜力。前卫不代表先进,毕竟世界各国都对无人战斗机能否全面替代有人战斗机没有多少把握。更重要的是,美国空军都没有急于用F…45全面替代F…35系列战斗机,其他国家有必要抢在美国前面采购F…45吗?J…17就截然不同了,定型之后,共和国空军与海军立即下达了巨额订单。这既是空军与海军对J…17性能的肯定,又对外销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中航集团毕竟是民营企业,要想赚钱,就得瞄准外销市场。
虽然共和国放宽了对重型制空战斗机的出口限制,但是J…16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推向外贸市场,而且没有多少国家买得起几十亿元一架的重型战斗机,国际战斗机市场的主力仍然是轻型多用途战斗机。按照中航集团在2034年底做出的评估,在未来15年之内,随着第四代多用途战斗机陆续退役,世界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市场总量超过10000架,除掉共和国与美国,国际军火贸易市场上的总需求量高达5000架。谁要能够拿到这么多订单,谁就将主宰未来战争。
中航集团早就瞄准了国际市场,在2034年底拿出了外销型的J…17X(X是临时代号)。
2035年初,国防部正式将J…17列入外贸清单。
在此之前,中航集团就在大肆宣传J…17的先进性能。2034年底的新加坡航展上,J…17与F…45同台竞技,展示出了极为优秀空战性能,为了增强视觉冲击力,中航集团还带去了为J…17开发的数十种航空弹药,整整铺满了一个展厅。在发放给潜在客户的资料中,中航集团声称:J…17的对地攻击能力是J…15的10倍,空战能力是J…15的4倍;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需要,采用更加先进的航电设备,增强J…17的某种作战性能,比如换装功率更大的火控雷达、使J…17成为“名副其实”的制空战斗机,增设光电跟踪与指示设备、增强J…17的对地打击能力,采用更加精确的导航系统、加强J…17的远程打击能力等等;如果客户有需要,还可以将J…17发展成无人战斗机。
美中不足的是,外贸型J…17最快也要等到2037年初才能交付。
即便如此,J…17的外贸活动仍然取得巨大成功。新加坡航展上,中航集团收到了8个国家、总计近400架的意向订单,其中巴基斯坦意向订购120架、再根廷意向订购72架。按照中航集团的预测,如果J…17的外贸型号能够在2037年初顺利交付,将在2040年之前销售1200架,在2045年之前占领国际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市场的半壁江山,外贸总收入肯定会超过20000亿元。
J…17打开了国际市场,生产F…45的“洛马…波音军用航空集团”坐不住了。
2035年初,F…45参加巴黎航展,并且拿出了最新研制成果,结果仍然在外贸市场上败给了J…17。
关键不是F…45不够先进,价格不够便宜(J…17的外贸单价在10亿元左右,而F…45的外贸单价约2亿美元,比J…17便宜了大约25%),而是美国空军没有大批量采购F…45,海外客户对F…45的性能没有足够的信心。
不管怎么说,J…17为“中械军火”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要知道,J…15的外贸销量不到1500架,而美国的F…35系列战斗机向30多个国家出口了5000多架。如果J…17能够占领国际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市场半数以上的份额,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经济利益。
随着F…35在2040年前后逐渐达到服役年限,开始陆续退役,数十个国家都需要采购新的轻型战斗机。如果J…17能够击败F…45,不但意味着数十个国家将采购J…17,也意味着这些以往装备F…35的国家将与共和国改善关系,至少不会完全投靠美国。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色列,虽然美国承诺为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并且按照美国空军的采购价格向其出售F…42与F…45,但是以色列的代表团仍然在新加坡航展与巴黎航展上对J…17表现出了极大兴趣,甚至询问了J…16的性能。也就是说,如果以色列决定从共和国购买战斗机,其外交政策必然发生重大转变。
检验武器装备的不是试验场,而是战场。
“共和国制造”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大行其道,挑战“美国制造”的霸主地位,不是因为共和国的武器装备更加便宜,技术性能指标更高,而是共和国拿到国际军火市场上出售的武器装备都经历过战火,而且在战场上有突出表现。J…15能够打开海外市场,创造1500架的销售成绩,与其经历过的数场战争不无关系。
J…17到底有没有中航集团“吹嘘”的那么厉害,还得看其在战争中的表现。
印度战争,就是对J…17的考验。
虽然按照共和国空军的作战体制,在J…16足以统治南亚次大陆天空的情况下,J…17不用执行制空任务,但是在接下来的轰炸中,J…17的地位就无法替代。
实际上,在此之前,J…17已经露了一手。
在攻击印度舰队的战斗中,J…17B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其巨大的载弹量,灵活的战术性能,为歼灭印度舰队提供了有力保障。只是海上战争远没有陆地上空的战争那么直接,很多国家需要的不是专门为海军研制的J…17B,而是更加注重均衡性能的J…17A。实际上,也没有几个国家拥有可以搭载J…17B的大中型航母。
空战还未结束,J…17A机群就进入了印度领空。
首轮参战的J…17A均没有携带外挂弹药,全部使用内部弹舱。作为首种在隐身性能上追平了重型制空战斗机的轻型多用途战斗机,J…17A轻而易举的突破了印度空军的防空网,对得到重重保护的军事目标进行了轰炸。
事实上,轰炸规模并不大。
8点25分,5个中队的120架J…17A分成30个机群,分别从帕米尔高原与巴基斯坦方向上进入印度领空,集中力量轰炸印度西北地区的军事战略目标。5分钟后,3个中队的72架J…17A分成18个机群,从山南市上空进入印度领空,重点攻击印度东部地区的军事战略目标。
此时,战略轰炸才算正式开始。
与以往的轰炸完全一样,J…17A打击的全是印度军事指挥系统与战略防空系统的关键目标。为了保险起见,每4架战斗机组成1个机群,按照先后顺序攻击3个目标(实际可以攻击4个目标)。因为大部分目标都得到了严密保护,而且空军剩余的远程弹药并不多,所以J…17A使用的是射程在200公里左右的防区外弹药。
轰炸规模不大,却来得非常猛烈。
由美国援建的印度国土防空系统根本对付不了J…17。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印度的防空系统是针对J…14与J…15等第四代战斗机,而J…17是第五代战斗机,对RCS不到0。005平方米的J…17A来说,印度空军的远程防空警戒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不会超过200公里。也就是说,被敌人发现的时候,J…17A已经投下了弹药。
正是军情局提供了相关情报,空军才将防区外弹药的射程设置为200公里。
虽然印度空军的远程防空系统的拦截距离超过400公里,即便对付J…17A这类轻型战斗机,有效射程也在250公里左右,但是在无法有效发现目标的情况下,远程防空导弹的射程再远都没有实际意义。
与藏南冲突不同的是,印度空军终于有了点进步,也就是拥有了拦截弹药的能力。
为了增强战略目标的生存能力,印度空军在2031年之后从美国采购了数十套近程拦截系统,专门用来对付空对地弹药。
只不过,任何拦截系统的能力都有极限,为了达到摧毁目标的目的,执行攻击任务的机群都是以3架战斗机为一个单位,一次性投下至少24枚防区外炸弹。1套近程拦截系统最多能够拦截4个目标,而用来保护战略指挥中心的近程拦截系统不会超过5套,保护其他战略目标的近程拦截系统更少,如此一来,只要24枚弹药同时到达,印度空军采购的近程拦截系统就将成为摆设。
除了近程拦截系统之外,印度空军还在重要目标附近设置了强制电磁干扰装置。
问题是,强制电碰干扰装置对共和国空军在2030年之后开发的新式防区外弹药没有多大作用。J…17A在此轮轰炸中使用的LS…32B型滑翔炸弹采用了“弹道修正制导体制”,即在发射之后,首先由惯导系统控制,到达距离目标大约50公里处时由载机或者其他引导飞机提供弹道修正数据,最后阶段仍然采用全封闭的惯导系统引导。如此一来,作用范围为30公里的强制电磁干扰装置就无法对其构成威胁。虽然这一制导方式暂时只能用来对付地面固定目标,但是在极端恶劣的电磁环境下,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制导方式。
战争很残酷,弱者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
8点40分,第一轮轰炸行动结束,各攻击机群发回了轰炸报告。5分钟后,跟随攻击机群进入印度领空的高空无人侦察机发回了战场信息,确认轰炸收到圆满结果,48个重点打击目标均被摧毁,或者被彻底瘫痪。
让裴承毅倍感欣慰的是,除了西部战场上的3架J…17A在返航的时候因为机械故障不得不到巴基斯坦的空军基地降落之外,其余的J…17A均顺利返航。
首轮轰炸结束之后,打击分成了两个方向。
空军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摧毁印度的军事指挥与通信、防空系统等战略目标,对付战术与战役类目标的任务则交给了陆军航空兵在内的其他作战力量。
充分有效的利用作战力量,是提高军事打击力量的重要手段。
J…17A机群还未离开印度领空,陆航的攻击机群就接踵而至。
如果说J…16A与J…17A是空军的“新星”,那么DW…26B就是陆航的新锐力量。
第55章 多用途
DW…26B垂直起降攻击机服役时的编号为QW…26B,直到2034年大批量装备部队,不再需要保密,才使用了现在的编号。也正是如此,直到2034年,外界才知道共和国陆军装备了采用“吸入式电离电磁回旋推进器”的垂直起降航空器。
若论出名程度,DW…26B绝对超过了任何一种飞行器。
与QW…26A相比,DW…26B除了基本结构有不到60%的相似度之外,其他方面都变了样。两套“电磁回旋推进器“(简称)的蜂窝状毛细进气口设置在机身前端两侧,保型设计的加速通道向后延伸,在翼根处折转进入机翼内部,最终连接到距离翼尖三分之一处的三向可控喷口、以及分别设置在机身上下两侧的8处矢量推力控制喷口上;为推进器提供电能的1500千克14级复合蓄电池全部采用保型设计,其中600千克安放在机身内部由高强度合金装甲保护的电池舱内,另外800千克则以填充的方式安放在机翼内;受推进系统加速通道的限制,原先设置在机身两侧的弹舱移到了机身中央,以并列的方式安放;因为采用了矢量推力控制系统,所以全机没有气动控制翼面。
与J…16一样,除了得到保留的机翼还有点飞机的样子,DW…26B的外形没有一点传统飞行器的样子,看上去更像是长了一对翅膀的重型卡车。因为主要在超低空作战,对飞行速度与隐身要求不是很高,所以DW…26B并不十分重视气动外形,即便飞行速度慢一点、隐身能力差一点,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与空军战斗机相比,DW…26B更重视生存能力,特别是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正是如此,DW…26B的装甲用量高达750千克,不但飞行员座舱得到了严密保护,电池舱、推进舱与弹药舱都得到了保护,甚至连机翼下表面都敷设了厚达10毫米的高强度合金装甲。因为DW…26B主要在超低空活动,对其威胁最大的是小口径高射炮与便携式防空导弹,所以陆军航空兵要求DW…26B必须具备抵抗30毫米穿甲弹直接攻击,与防空导弹预制破片战斗部间接攻击的能力。为了增强生存能力,陆航还明确要求在损坏1台推进器的情况下,DW…26B至少能够继续飞行30分钟,最好能够带伤返回位于500公里外的基地。
用“飞行坦克”来形容DW…26B一点都不为过。
与QW…26A相比,DW…26B最出色的能力就是超远的攻击距离。
为1500千克复合蓄电池充满电之后,DW…26B在轻载(只携带1500千克弹药)时的飞行距离超过3500公里。重载(携带4500千克弹药)时的飞行距离接近2500公里。在不进行空中充电的情况下,可以携带3000千克弹药到800公里外的战场上执行至少2小时的作战任务。
攻击能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DW…26B对后勤保障的要求却大幅度降低。
按照陆航制订的标准,1个大队的24架DW…26B只需要1套电力供应系统,每架次的后勤维护工作量不超过8小时,单次飞行的充电时间为半小时。也就是说,在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的情况下,DW…26B只需要45分钟就能完成再次起飞的准备工作(充电与弹药补给必须分开进行),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一个4人地勤小组能在2个小时内完成所有维护与检修工作。
可以说,后勤保障能力,决定了DW…26B的装备规模。
与空军相比,陆航只是隶属于陆军的兵种,而不是独立军种。虽然陆航的技术军人比例在陆军中最高,但是作为传统军事力量,陆航的技术军人数量远不如空军。如此一来,武器装备的可维护性显得格外重要。比如空军的J…16系列战斗机是8人地勤小组,光是维护人员就比陆航的多出一倍。
性能越先进,越容易让人眼红。
DW…26B曝光之后,几十个国家询问了相关性能,近20个国家提出了采购意向。虽然不排除某些国家想借机获得DW…26B的关键技术,也就是“电磁回旋推进器”的技术,比如法国就在2034年底提出从共和国采购12架DW…26B,而其真正目的是想得到样机,从而掌握关键技术,但是绝大部分国家是被DW…26B的出色性能吸引过来的,比如巴基斯坦就在2034年底提出,希望共和国能够在DW…26B的基础上,根据巴基斯坦的实际情况,开发一种专门用来执行反装甲任务的超低空攻击机(巴基斯坦的坦克不到印度的三分之一,反装甲任务非常严峻)。
因为“电磁回旋推进器”属于最尖端的航空推进技术,所以共和国一直没有将DW…26B列入外贸清单。面对巴基斯坦这类传统友好国家的需求,共和国只承诺在QW…26A的基础上研制外贸型号。
国外的人眼馋,共和国空军也眼馋。
因为DW…26B具有很大的作战半径,而且主要任务与空军的多用途战斗机重台,所以空军早就提出,应该将DW…26B编入空军的战斗序列,而不是由陆军掌握。
为了避免与空军发生争执,陆军对DW…26B的编制与作战使用做出了严格限制。
在陆航中,DW…26B以武装直升机的体系编制,配属给军一级的作战部队,仅在行政管理与后勤维护上由陆航统一负责。作战行动中,DW…26B的主要任务也是伴随装甲部队发起进攻,为装甲部队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打击侧翼上的敌军、拓展正面宽度等,基本上都是战术类任务。
实际上,没有任何一名前线指挥官会将DW…26B当成武装直升机。
裴承毅也不例外,在他眼里,DW…26B就是名副其实的攻击机。
安排作战任务的时候,因为前线机场有限,空军的作战飞机无法向前部署,所以裴承毅不得不把能够部署在野战机场上,并且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DW…26B当作J…17A那样的多用途战斗机使用。
随着J…17A摧毁了印度的指挥体系,DW…26B的任务就是打垮印度的防空系统。
很难想像,DW…26B能够完成如此高难度的作战任务。
战斗开始的时候,裴承毅的心里也没有多少把握。
虽然数次推演的结果都一样,DW…26B能够有效的对付印度的防空系统,但是在战斗结果出来之前,谁也不敢说大话。
原因很简单,印度的防空系统并不差,至少没有差到可以任人宰割的地步。
第第四次印巴战争中尝到苦头后,印度格外重视防空系统的建设工作,甚至一度打算成立独立于空军的防空兵。虽然最终没有让防空兵脱离空军,但是在藏南冲突之前,印度的防空兵已经得到长足发展。藏南冲突中,印度的防空系统再次暴露出大量问题,为了尽快巩固国土防空系统,印度空军按照美国的建议,对国土防空系统进行全面调整,重点加强反导防空与近程防空能力。
看上去,印度防空兵的这一举措有点退步。
实际上,印度防空兵直到这个时候才算找准了发展方向。
在国土防空中,以往作为骨干力量的远程防空系统正逐步边缘化。原因很简单,各类对地攻击弹药的射程越来越远,即便远程防空系统的拦截距离由最初的数十公里提高到了数百公里,仍然难以对来袭的作战飞机构成威胁。防空系统要想适应未来战争,只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针对远程导弹的反导,二是针对弹药的末端拦截,两者之间的拦截任务将全部交给空军的制空战斗机。
反导系统对付的是远程弹道导弹,对战术战机没有多少威胁。
真正能够威胁到战术战机的正是末端拦截系统。
因为末端拦截系佳都是部署在车辆上的,可以在战场上迅速机动,所以用战术战斗机对付末端拦截系统的战术非常有限,风险也非常巨大。更重要的是,末端拦截系统主要对付的不是战斗机,而是各类对地攻击弹药,如果采用传统的反辐射攻击战术,攻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虽然有足够的情报证明,印度防空兵装备的末端拦截系统仍然基于传统武器,也就是以速射炮、近程防空导弹为主,而不是以能量武器为主,但是其拦截能力也不容忽视。首轮轰炸中,J…17A投下的弹药有半数以上遭到拦截,如果不是裴承毅派出了更多的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