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4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裴承毅提出了解决方案,章忠宪也没多说什么。
战争爆发前,共和国空军就在西线方向上部署了600架战术战斗机,其中300架部署在巴基斯坦境内,300架部署在共和国西北地区。前10天的战斗中,这600架战术战斗机除了轰炸印度西北地区与印度西部地区(古吉拉特邦)的战略目标之外,还肩负起了支援西线部队作战的任务。在卡拉奇方向上的防御作战行动中,空军的战术航空兵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后又在斯利那加与伯尼哈尔山口方向上的作战行动中有出色表现。随着裴承毅把重点转向东线战场,也就没有必要在西线部署太多的空中力量。
如果把目光放得更广阔一点,就能发现,裴承毅此举严生了更大的影响。
在此之前,辈承毅就担心巴军会趁共和国陆军在东线战场上发起战略进攻,集中兵力攻打新德里。为此,裴承毅给巴军制造了不少麻烦,甚至在好几个方向上的战斗中,没有为巴军提供支援。
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只要印军把主力派往东线战场,巴军就会展开行动。
根据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印军很有可能在东线战场吃紧的情况下,从西线战场抽调数个主力师,从而导致西线战场防线全面崩溃。只要巴军指挥官稍微有点头脑,就会在这个时候发起全面进攻。虽然巴军在西线战场上的进攻,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共和国陆军在东线战场上的作战压力,但是裴承毅不得不担心出现最槽糕的结果,即印军全面崩溃,巴军兵不血刃的攻占新德里。
调整作战方案的时候,裴承毅接到了巴军总参谋长的电话,让他更加担忧。
共和国陆军猛攻东线已成定局,巴军总参谋长不可能看不到眼前的机会。在这个紧要关头给裴承毅打电话,名义上是协商两军协同作战的问题,实际上是在试探裴承毅,为巴军在西线战场上发起战略进攻做好准备。
裴承毅的担忧很快就变成了事实。
在38军与39军进入印度东部地区后,巴军开始调整部署,从斯利那加南下的数个主力师没有留在查谟,而是向拉合尔方向集结,留在伊斯兰堡、充当战略预备队的5个主力师也离开了营地,开赴拉合尔。毫无疑问,巴军打算以拉合尔为进攻阵地,从阿姆利则方向上撕开印军的本土防线,将印军主力部队拦腰截断。除非巴军打算与66军联手歼灭盘踞在克什米尔南部地区的印军,不然巴军就有一万个理由借66军牵制北面的印军,挥师攻打新德里。
不用做兵棋推演,裴承毅就能猜出巴军的意图。
为此,他在8日夜间就命令空降153旅准备离开伯尼哈尔山口,把防御工作交还给66军。此时裴承毅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即在无法阻止巴军盲目冒进的情况下,让66军收缩防线,放印军一条生路,让巴军不得不考虑左翼安全,从而迫使巴军放弃进军新德里的想法。当然,这么做的代价非常大,别说巴基斯坦恼羞成怒,搞毛了中巴关系,裴承毅都将吃不了兜着走。
与极端手段相比,牵制巴军的最好办法就是削弱支援力量。
虽然巴基斯坦拥有一支实力不俗,装备水平在南亚地区最高的空军,巴基斯坦陆军的火力也不弱,但是在总体上,巴军的火力支援能力仍然远不如共和国军队,而且巴军的联合作战能力并不突出。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数十年来坚持战略防御政策,其建军思想完全以防御为主。虽然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巴军的战咯有所调整,开始组建如同第7装甲师这样的突击部队,但是巴军的总体进攻实力并不强,更加缺乏战略突击能力。别的不说,巴基斯坦没有空降军,也没有一支类似于77军的战略反应部队。按照巴基斯坦的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在本土防御作战中,巴军主要依靠自身力量,不会过分依赖共和国的军事支援。只有在战略进攻的时候,才要依赖共和国的军事支援。换句话说,没有共和国的军事支援,巴军的进攻能力相当有限。共和国能够提供的,而且是最有效的军事支援就是空中支援,在很大的程度上,巴基斯坦空军只是辅助力量。
抽走西线的战术航空兵,等于釜底抽薪。
当然,老奸巨猾的章忠宪也看出了裴承毅的用意,在保证于11日18点之前完成战术航空兵的调动之后,章忠宪明确提出,这是前线指挥部的战役调动,空军不会承担由此导致的任何后果。
对于这种推卸责任的说法,裴承毅没有多说什么。
实际上,需要承担责任的只有裴承毅。换个角度看,章忠宪不愿意承担责任,也就不可能在指挥权上与裴承毅叫板。
做好这件事,裴承毅才联系了总参谋部,向项铤辉汇报了部署情况。
得知裴承毅抽调西线力量加强东线,项铤辉没有反对,只是表示,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照顾巴基斯坦的利益需求。
这件事情没有让裴承毅操心,项铤辉答应替他解决问题。
联系了巴军总参谋长之后,项铤辉派人把巴基斯坦驻华武官叫了过来。虽然武官是外交人员,但是巴基斯坦武官还肩负了与共和国军队沟通的重任。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巴基斯坦都是共和国不可或缺的盟友。
在让巴基斯坦武官带回去的消息中,项铤辉明确提到,共和国在完成了东线战场上的战略进攻之后,将以最快的速度转移重点,与巴军共同取得西线战场上的胜利。因为没有请示王元庆,所以项铤辉只暗示巴基斯坦,可以根据实际的兵力投入,以及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确定双方在印度西北地区、包括在新德里的占领区域。
虽然项铤辉的保证过于笼统,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共和国三军总参谋长亲自做出的保证,肯定比前线总指挥的保证更有说服力。
在裴承毅解决战役的保障问题时,由袁晨皓负责的战术部署工作也完成了。
8日夜间,包括空降153旅在内的15军全部作战部队返回甘托克空军基地,54军主力全体到达吉申根杰,27军正式接替54军驻守西里古里,加强给77军的2个炮兵旅与1个航空兵到达吉申根杰,掩护38军与39军前往尼泊尔与孟加拉国的16军与17军的空中突击旅返回山南地区,21军、24军、36军与37军进入战备状态。
唯一没有到位的,就是后勤保障。
按照袁晨皓的计算,最快也只能在11日夜间完成后勤物资运送工作,而且送到前线的作战物资最多供作战部队消耗5天。
换句话说,如果不能在5天之内获得更多的运输通道,战役将被迫终止。
针对这一情况,袁晨皓在新鲜出炉的战役计划中明确提到,第一阶段作战行动的重点之一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夺取西孟加拉邦东部地区的交通枢纽,打通与孟加拉国的地面运输通道,确保由陆战队押送的作战物资能够及时送到各作战部队手中。
裴承毅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因为这关系到了战役的成败。
让袁晨皓放下手上的工作后,裴承毅让他立即启程前往达卡,与孟加拉国政府协商物资运送事务。随后,裴承毅让东方闻去了加德满都,与尼泊尔政府协商同样的事务。不管怎么样,必须确保一条运输线路畅通无阻。
袁晨皓与东方闻离开沃济拉巴德不到半个小时,同时发生了2件大事。
8月9日,北京时间11点30分,尼泊尔与孟加拉国正式对印宣战!
第97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
因为尼泊尔与孟加拉国与共和国的参战谈判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而且两国在宣战前并未进行全面战争准备,只提高了与印度接壤的边境地区的边防部队的戒备级别,甚至在宣战之前没有招回驻印使领馆人员,所以两国突然向印度宣战,全球新闻媒体顿时一片哗然,西方新闻媒体队为尼泊尔与孟加拉国受到共和国的压力,不得不向印度宣战,加入这场与两国没有多大关系的战争。
毫无疑问,西方新闻媒体的观点站不住脚。
尼泊尔在宣战声明中明确提到,因为印度长期不肯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两国在存在争议的领土问题上的争端,数十年来,一直向存在争议的地区移民,意图在实际控制的基础上长期霸占属于尼泊尔的领土,所以尼泊尔才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对印宣战。虽然这不能排除尼泊尔趁火打劫的嫌疑,但是也足以证明,尼泊尔并不是在受到共和国影响的情况下,参加不属于尼泊尔的战争。
孟加拉国的宣战理由更有说服力。数十年来,西孟加拉邦的数千万孟加拉族一直受到由印度斯坦族控制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残酷压榨与剥削,为了控制孟加拉族、阻止孟加拉族获得合法合理的自治权,印度政府不但不重视孟加拉族的合理要求,反而强迫数千万孟加拉族平民远走他乡,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在多次提出抗议,要求印度政府尊重与重视孟加拉族的人权未果之后,为了维护本族同胞的利益,孟加拉国有义务、有权力采取实际行动。
即便撇开这些放在台面上的漂亮话,尼泊尔与孟加拉国参战的动机也很强大。
按照共和国与尼泊尔达成的秘密协议,战后不但会把尼泊尔与印度存在争议的地区移交给尼泊尔政府,还会在孟加拉湾方向上为尼泊尔提供出海口,修建直通尼泊尔国内的铁路干线,并且确保铁路干线的安全。共和国也与孟加拉国达成了类似的秘密协议,即在战后由孟加拉国控制西孟加拉邦、及其邻近地区,由孟加拉国决定该地区的最终政治形态,并且与孟加拉国签署全面同盟条约。
根据这些秘密协议,尼泊尔与孟加拉国迟早都会参战。
当然,两国突然参战产生的影响非常大。
在些个问题上,西方新闻媒体分析得最为透彻。
按照西方新闻媒体的说法,因为印度与所有周边国家都存在领土与领海争端,或者存在民族权益冲突,所以在尼泊尔与孟加拉国对印宣战之后,仍然保持中立的缅甸与斯里兰卡很有可能在近期向印度宣战,即便与共和国关系疏远的不丹(不丹至今没有与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也很有可能在周边国家的影响下,倒向共和国一方。如此一来,印度将面临四面楚歌的艰难处境。
一些西方军事评论员据此推断,在陆续拉拢印度周边国家之后,共和国不但会推翻印度现政权,还将在战后占领印度全境。原因很简单,共和国占领印度的最大问题就是入不敷出的兵力,随着周边国家参战,共和国可以用分划占领区的方法,将印度分成数个占领区,由各参战国分别占领,从而降低共和国的军事代价。
针对西方军事评论员的观点,由半岛电视台聘请的军事评论员做了更深入的分析。
按照半岛电视台的观点,共和国不可能,也不应该长期占领印度,即便周边国家愿意在出兵出力,从南亚地区的长远利益考虑,共和国都应该在这个问题上采取谨慎行动,避免陷入一场打不赢的战争。
很明显,半岛电视台的观点更偏向于共和国,而且更加客观。
印度是全球第一的人口大国,即便共和国是全球第二的人口大国,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共和国绝不能在军事行动上消耗太多的人力资源。更何况,随着共和国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在政治经济改革的推动下,具有明确利益价值观的中产阶级已经成为共和国的主要社会群体,而在众多的社会群体中,中产阶级最重视现实利益,最反对纯粹的军事扩张。如果共和国陷入印度战争泥潭,不但会激化国内社会矛盾,还将对政府权威构成严重影响。从长远考虑,共和国最应该采取的办法不是占领印度,而是在推翻印度现政权之后通过强化地方政府的权力,瓦解印度的中央集权体制,在印度组建联邦政府,或者使印度成为邦联体。
一些深度担忧共和国将陷入战争泥潭的政治与社会评论员甚至认为,印度战争将为共和国持续了20年的战略扩张画上句号,而这个句号是否完美,就得看共和国能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成功退出印度。
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力量的椎动下,尼泊尔与孟加拉国参战成为了焦点话题。
虽然各界对共和国可能在印度采取的策略众说纷纭,但是包括西方战略分析机构在内的主流舆论都队为,尼泊尔与孟加拉国参战,实际上是共和国在为解决战后问题努力。
作为共和国有史以来,最具扩张野心与扩张动力的领导人,王元庆绝不会让共和国陷入一场打不赢的战争,更不会为了印度赔上共和国的未来。只要王元庆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印度战争可能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就会想方设法的破解难题,为共和国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出路,也为共和国未来35年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众多的评论中,美国兰德公司受联邦政府委托做的战略分析报告最有说服力。
这份由数百位美国最顶尖的战略分析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学者、国际关系评论家共同起草的报告全面分析了从王元庆担任纪佑国首席助理以来,其政治生涯中的各种重大决策,以及在共和国重大决策中扮演的角色,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早在战争爆发前,王元庆就为共和国安排好了退路,有足够的能力引导共和国走上正确的道路,绝不会像美国在伊拉克与阿富汗那样,陷入无法脱身的战争泥潭。该报告的主要依据有三点:一是王元庆担任共和国国家副元首的时候,力主攻占整个朝鲜半岛、帮助朝鲜完成统一,最终把战后的半岛残局丢给朝鲜政府,为共和国消除了东北方向上的威胁,减轻了共和国的军事压力,还通过帮助朝鲜实施战后重建,为共和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由赵润东策划,王元庆亲手实施的日本战争,共和国未在战后占领日本,甚至没有派兵登陆日本本土,而是通过极端手段全面瓦解日本,虽然使共和国背上了骂名,但是也减轻了共和国的战争压力,减少了战争伤亡,同时迫使美国与印度结盟,为后面解决最后一个周边问题奠定了基础;三是由王元庆一手推动的政治改革,只要王元庆的最高政治目的是在执政期间为共和国建立完善的民主法制社会体系,就不能长期推行扩张战略,更不能使共和国陷入持久战,除了避免陷入印度的战争泥潭之外,还得让共和国完成战略转型,由扩张转为固基,通过收缩战略防线,巩固共和国周边地区。
这份直接送交美国总统的战略分析报告不但精准,而且对美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整篇报告都在证明共和国将在印度战争之后停止战略扩张,但是美国的社会精英没有忽咯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共和国停止战略扩张之后,共和国与美国的全面对抗才刚刚开始。换句话说,共和国停止战略扩张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周边地区,建立以共和国为核心的“西太平洋…东亚共同体”(也被另外一些西方国家称为“大中华共同体”),共和国与美国的对抗不会因此结束,反而会因为共和国不再为周边问题担忧,从而更加关注全球局势,导致共和国与美国的对抗全面升级。
说得直观一点,从第四次印巴战争到印度战争,20年间,共和国参与的所有战争,都是带有战略防御性质的战略扩张,根本出发点是建立国家安全保障。而在此期间,美国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限制共和国进行战略扩张,不遗余力的给共和国制造国家安全问题。也就是说,共和国是防御方,美国是进攻方。
当共和国不再需要防御,即便受国内问题、特别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逼迫,不得不停止战略扩张,巩固国家基础,以共和国的国家实力,仍然能够为美国制造麻烦,让美国不得不在全球竞争中投入更多的力量。走到这一步,共和国与美国交换了位置,共和国成了进攻方,美国成了防御方。
看清了本质,也就看清了美国受到的影响。
在采取主动进攻的情况下,美国都没能挡住共和国的前进步伐,随着攻防转换,美国拿什么去抵抗共和国的进攻呢?
虽然问题没有兰德公司说得那么严重,因为共和国的国力再强大,也不能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人口老龄化问题还需要35年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在这35年间,共和国最多给美国制造麻烦,不会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甚至会竭力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但是对美国决策层来说,只要共和国顺利完成战略转型,就没有办法阻止共和国在35年之后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因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国也无法对共和国构成直接威胁,也得竭力避免与共和国发生直接冲突。当双方都退居二线,国家对抗成为了综合实力的较量,而共和国的综合实力不比美国差,特别是在与长远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科枝实力方面,共和国掌握了美国没有的核心枝术,35年内肯定能让美国败下阵来。
在此情况下,美国没有其他选择。
阻止共和国完成战略转型,必须在印度战场上有所作为。
美国东部时间9日上午7点30分,布兰迪诺亲自前往国会,向两院议员介绍印度战争的局势。
与往常不一样,美国国会提前1个半小时开始工作。
更重要的是,布兰迪诺做的是闭门报告,并未向新闻媒体公开。
大约2个小时后,美国国会众议院率先提供了由总统亲自提交的《战争援助法案》,随后美国国会参议院也通过了该法案,正式授权美国总统动用国家战略资源,为处于战争状态的盟国提供作战部队之外的一切军事援助。
布兰迪诺得到授权后大约2小时,即新德里时间23点30分,由5艘超大型油轮、8艘超大型散装货轮、6艘超大型滚装货轮与8艘超大型集装箱货轮组成的美国运输船队驶入孟买港。
很明显,布兰迪诺早就做了准备。
从到达孟买的时间来看,美国船队在战争爆发当天,也就是7月31日就出发了。
这支规模庞大的船队为印度送去了150万吨成品油(主要是地面装甲部队使用的高品质柴油),240万吨矿石(包括120万吨印度稀缺的铜矿石、40万吨用来生产合金装甲的稀有矿石、40万吨铅矿、20万吨稀土矿等),1200辆M4系列主战坦克、1800辆M5系列步兵战车、1100门自行榴弹炮、300套电磁炮系统、120套防空系统,(其中100套为近程机动式防空系统)与7500辆军用卡车,足够武装50个步兵师的轻武器、用来武装15个步兵师的单兵作战系统、以及大约1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