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国策 >

第687章

国策-第687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兵力总量并不少,但是相对于其他战区,特别是西太平洋战区,南亚战区的航空兵规模非常有限。

因为兵力有限,所以整合作战力量更显关键。

按照梅乐驰的安排,新的编制下,不再区分空军、海航与陆航,而是按照部队的作战能力进行划分,并且在战区内灵活部署。

为了提高部队的适应能力,确保战斗力同步到位,在2040年到2041年间,南亚战区内的航空兵进行了近30次演习与跨基地演练,所有作战单位都在战区内转了一圈,在每处基地至少部署15天,并且与2支以上的兄弟部队联合部署与联合训练。

搞这些事情的时候,梅乐驰还给共和国惹了不少麻烦。

比如在2040年7月,由战区航空兵司令部策划的一次“拉练”中,部署在加勒的远程反潜巡逻机与战略侦察机在部署在科钦的加油机的支持下,飞越了大半个印度洋,到澳大利亚西部海域转了一圈,搞得澳大利亚总理在4个小时之内3次联系共和国元首,要求共和国立即停止这种挑衅行动。

梅乐驰如此积极,不是为了战争,而是想找回浪费的时间。

用他在回忆录中的话来说,如果在2038年开始整合战区航空兵,到2040年底就完成了基本工作。

由此可见,梅乐驰是歪打正着。

到2041年初,南亚战区航空兵已经统一在了一个司令部之下,而且具有相对完备的联合作战能力。

更重要的是,新的指挥体系也随着新的编制诞生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指挥体系的确立,才是新编制的根本。

作为空军将领,梅乐驰不可能不知道指挥体系的重要性。要想把军队的战斗力发挥出来,靠的就是指挥,不管编制多么完备到位,如果没有良好的指挥,别说打胜仗,能够算得上军事力量就不错了。

正是如此,进行编制调整的时候,梅乐驰就把重点放在了指挥体系的建设上。

因为他是雷靖鸣派来的,而且是战区司令与空军司令沟通的中间人物,所以梅乐驰的改革行动得到了袁晨皓的大力支持。用梅乐驰的话来说,知果没有袁晨皓的支持,他不可能在南亚战区取得任何成功。

当然,支持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

除了让梅乐驰放手去干之外,袁晨皓还为这位空军少将提供了物质基础。

不得不承认,雷靖鸣的选择没有错。

虽然南亚战区在共和国的几大战区中最偏远,也最不受重视,甚至一直受到了总参谋部的歧视,但是得益于这种偏远的地理位置,南亚战区总能“因地制宜”的搞些副业。俗话说得好,天高皇帝远,袁晨皓要怎么干,连林啸雷都没有多少插嘴的机会。几年下来,南亚战区最出名的就是“搞副业”。在印度洋上对付海盗、派特种部队去索马里解救人质、打击也门的极端组织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如何为战区建设添砖加瓦。可以说,袁晨皓做得最出色的事情就是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完成了大量基础建设。比如利用伊朗利益集团提供的资金修建了设施完善的战区司令部。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什么样的司令,就有什么样的兵。

袁晨皓都在“搞副业”,梅乐驰自然不甘人后。为了购买更加先进的指挥系统,梅乐驰想了个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开办培训班。

按照梅乐驰的回忆,在2038年到2040年的2年中,南亚战区航空兵司令部总共开办了4个为期半年的高级培训班,培训了大约1600名高级军官,其中只有不到400人是共和国的军官,其余1200名军官来自伊朗、伊拉克与叙利亚。特别是叙利亚,因为这不是共和国当局的行为,所以这些外国军人都是以到巴基斯坦考察旅游为名,到南亚战区参加特别培训,接受共和国军队的先进军事思想。当然,培训班的学费非常高,用梅乐驰的话来说,这些钱刚好够买一套指挥系统。当时一套先进战术指挥系统的价格在20亿元左右,即便内部采购也要10多亿。也就是说,每培训1名他国军人就能赚到100万左右。要知道,当时共和国公开替中东国家培训军事人员,收费也在50万以内。

对于梅乐驰做的事情,袁晨皓不但没有制止,还大力支持。

因为没有公开,所以共和国当局对此事也是睁一眼闭一眼。不管怎么说,军费开支不足已经让各级部队的日子很难过了,只要不违背原则,部队想办法搞点副业也是正常的。再说了,替友好国家培养军事人员,也能增进国家间的交流与感情,对共和国来说不见得是什么坏事。

总而言之,梅乐驰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情况下,完成了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到2041年初,南亚战区航空兵已经是共和国最厉害的航空兵。更重要的是,南亚战区航空战区司令部的指挥系统给裴承毅带来了某种意想不到的好处,那就是,他可以绕过联合司令部,通过战区航空兵司令部来指挥航空兵作战。也就是说,可以在不与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将领商议的情况下进行作战部署,避免了很多麻烦。

当然,裴承毅必须重用梅乐驰。

因为在裴承毅指挥的半岛战争与印度战争期间,梅乐驰的身份都是飞行员,最多是一线战斗部队的指挥官,没有参与具体的指挥工作,所以裴承毅对这位空军少将的情况并不是很清楚。

为此,他还专门跟袁晨皓通了电话,并且征询了粱国翔的意见。

万幸的是,袁晨皓非常信任梅乐驰,而梁国翔也很器重这个敢向他挑战的飞行员。

得到了两位将军的肯定后,裴承毅不再迟疑,把航空作战的重任丢给了梅乐驰,从一开始就让梅乐驰去规划航空作战。

对梅乐驰来说,这无疑是他来到南亚战区等待的机会。

虽然没有理由相信,雷靖鸣会在几年前就猜到会由裴承毅去指挥中东战争,甚至不大可能猜到中东战争会在这个时候爆发,但是梅乐驰应该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只有坚定不移的跟随裴承毅,才有可能出任空军司令。

总而言之,在裴承毅安排了任务之后,梅乐驰就将其当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一个多月下来,梅乐驰一直在制订作战计划,根据不同的情况制订不同的作战计划。

用他在战后的话来说,一个多月内,包括他在内的战区航空兵司令部的50多名参谋军官几乎每天只休息6个小时,以最高的效率制订了近百套战术作战计划,并且利用指挥系统的中央计算机进行了基本推演。

由此可见,别看裴承毅没有制订详细的作战计划,可是在他下面的各级指挥机构早就开始行动了。这正是第三次军事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在职权清晰、责任明确的情况下,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级力量,才能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强大的战斗力。

接到裴承毅的电话之后,梅乐驰就让秘书替他准备好了一架垂直起降运输机。

裴承毅在电话中说得非常清楚,从现在开始,他有24小时来完成最后的准备工作,在未来48小时之内,战争随时有可能爆发。

不管怎么说,梅乐驰是从基层晋升上来的将军。

与裴承毅不一样,他并不喜欢在后方指挥战斗,更加喜欢在靠近前线的地方,看着部队战斗。

第69章 司令官的价值

裴承毅开始调兵遣将,杜奇威也没闲着。

与洛布林夫人谈过之后,杜奇威像是吃了颗定心丸,开始集中精力准备战斗。虽然连杜奇威的几个主要参谋都知道,国务卿的话算不了数,还在国防部任职的史塔克还专门给杜奇威打了电话,提醒这位前上司,不要对联邦政府抱太大的希望,更不能被洛布林夫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但是杜奇威根本没有把参谋与史塔克的警告听进去,像20年前那样,以一名军人的身份投入了这场战争。

不管杜奇威是怎么想的,他首先要做的都是加强情报搜集工作。

因为与国防部的特殊关系,所以在拿到洛布林夫人的授权之前,NSA(美国国家安全局,隶属于国防部,掌握着美国八成的军事侦察卫星)就按照杜奇威的吩咐调整了数十颗军事卫星的轨道,重点监视共和国在南亚地区的军事基地。

杜奇威非常清楚,裴承毅不可能完全依靠战略力量发动战争。

虽然杜奇威有理由相信,战争初期,裴承毅会利用共和国的战略打击力量,特别是战略轰炸机对付一些高价值目标,哪怕按照共和国国家元首获得的战争授权,不能轻易调动战略部队,裴承毅也可以利用部署在国内的重型战斗机,以长途奔袭的方式打击最重要的战略目标,达到瘫痪敌人指挥机构、摧毁敌军抵抗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大规模战争中,不管是战略航空兵还是长途奔袭都不足以完成全部打击任务,必须动用足够的战术航空兵。也就是说,裴承毅必须提前部署战术航空兵。

既然是部署,就得有所准备。

不管是部署到战区,还是部署到战区附近,都得让军事基地提前做好准备。

在杜奇威看来,因为共和国在伊朗、伊拉克与叙利亚没有足以容纳发动一次大规模空中打击的全部作战飞机的军事基地,而且共和国当局不会以宣战的方式发动战争,所以裴承毅不大可能在战斗打响前向战区部署空中力量,会把战机部署在战区附近,也就是邻近波斯湾的南亚地区。考虑到共和国空军的主力是J…16与J…17,这两种第五代战斗机在不加油时的对地打击半径都在1500公里以上,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后的作战半径接近2500公里,如果返航航程适当缩短,足以在一次空中加油之后打击3500公里外的地面目标,或者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打击2500公里外的地面目标。也就是说,如果战斗机在完成打击任务之后前往伊朗、伊拉克与叙利亚的空军基地,那么部署在共和国西北地区的战斗机可以在进行一次空中加油之后奔袭土耳其,而部署在巴基斯坦与印度的战斗机则不用空中加油,可以直接奔袭土耳其。

按照史塔克提供的分析数据,在不考虑持续作战的情况下,共和国空军能在第一轮攻击中投入800架战术战斗机与60架战略轰炸机,摧毁近4000个高价值目标,而土耳其东南地区值得在第一轮轰炸中打击的高价值目标不会超过800个。也就是说,共和国空军可以以5对1的方式确保在第一轮打击中摧毁打击范围内的所有高价值目标。

问题是,不可能不考虑持续作战的问题。

如果土耳其是那种用一次空袭就能打垮的国家,共和国也不用如此大张旗鼓的制造战争氛围了,美国也不会因此而卷入战争。

作为共和国最优秀的指挥官,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指挥官,裴承毅不可能不考虑持续作战的问题,也就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针对这一情况,杜奇威让史塔克利用五角大楼的相关部门做了全面分析。

杜奇威的目的只有一个,即仿照裴承毅的作战方式,寻找一种最有效率的战术。

多年的接触让杜奇威相信,裴承毅是一个非常注重效率的指挥官。事实上,裴承毅能够取得如此傲人的军事成就,关键就是重视效率,总能把部队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胜利。

按照五角大楼的分析结果,裴承毅最有可能在靠后部署航空兵的情况下,提前向战区内的几处空军基地部署地勤人员。

也就是说,与杜奇威的猜测相差不大。因为共和国正在与伊拉克进行联合军事演习,所以五角大楼的分析人员认为,裴承毅将借此机会完成前线的准备工作。更重要的是,演习区域足够大,不可能监视整个地区,即便能够监视,也会受演习干扰而无法准确判断对方的准备工作达到何种程度,只能断定对方已经做好准备,即航空兵的保障部队已经部署到位。

如此一来,杜奇威别无选择,只能盯紧南亚地区的空军基地。

这次,杜奇威有足够的信心,能够在裴承毅采取行动之前有所收获。

按照NSA提供的数据,共和国空军、海航与陆航总共只有不到200架加油机,其中由大型民航客机改进而来、能够一次为8架重型制空战斗机或者12架轻型多用途战斗机补充上百吨航空燃油的大型加油机只有60架,其余还有大约100架载油能力在100吨以下的中型加油机,以及近30架专门为小型飞机提供服务的战术加油机。由此可以算出,即便出动所有加油机,也最多只能支持大约800架战术战斗机。受机场部署能力、为其他支援类飞机提供保障、以及指挥系待的限制,所以不可能一次性动用所有加油机。根据印度战争中共和国空军的表现,能在一次行动中出动40架大型加油机就算非常不错的了。也就是说,最多只能为400架战斗机提供保障,另外400架战斗机必须在开战之前部署到战区附近,也就是南亚地区的空军基地。

杜奇威没有理由怀疑NSA提供的数据。

就算没有NSA根据多年来搜集的情报总结出来的数据,杜奇威也能通过美国空军的实力做出类似的判断,即在一次行动中,美国空军也最多只能为400架战术战斗机提供空中加油支援,而美国空军与共和国空军的实力在伯仲之间,在共和国空军得到的经费不比美国空军多多少的情况下,没有理由拥有比美国空军高得多的能力。

在此情况下,盯紧南亚地区的军事基地,就能及时发现对方发动战争的迹象。

正是如此,在梅乐驰去动员各地的航空兵时,NSA以最快的速度发出了警报。

虽然侦察卫星不是万能的,但是要确定一架军用运输机的身份也不是什么难事。美国研制的光学成相侦察卫星的分辨率已经达到0。05米,就算无法由此看清人员的面貌(因为卫星是在天顶方向上拍照,除非地面上的人仰望天空,不然也拍不到人员的面孔),也能分辨出运输机上的编号。对照NSA搜集的相关信息,就能确定运输机的身份。

当然,杜奇威没有立即当回事。

任何军事行动前,都会有军事欺骗。

事实上,这类军事欺骗往往与前线指挥官没有多大关系。也就是说,为了保密,裴承毅手下的情报军官会策划部署一些军事欺骗行动,比如让备受关注的战区航空司令前往某处军事基地视察情况。

显然,这是非常低劣的欺骗手段。

收到NSA的警告后,杜奇威立即让史塔克去了NSA,要求国家安全局给出更加详细全面的报告。

当然,杜奇威没有忘记联系CIA,希望CIA能够提供相关情报。只要两家情报机构提供的情报完全吻合,杜奇威就不没什么好怀疑的了。

问题是,情况没有这么简单。

NSA要想提供更加详细的报告,无非是重新分析侦察卫星发回来的照片,或者从刚刚收到的照片中获得新的信息。不管怎么说 NSA是一家靠技术立足的情报机构,搜集情报的主要手段就是侦察卫星这类高科技装备。

CIA也有技术装备,而且都是高技术装备,但是CIA搜集情报的主要手段还是谍报人员。虽然CIA早就针对国际热点问题,向热点地区派遣了谍报人员,但是谍报工作本来就非常耗时,CIA不可能在收到命令后立即提供相关情报。

也就是说,杜奇威不可能立即得到肯定的答复。

作为前线指挥官,杜奇威非常清楚,对手不会因为美国还没有准备好,而把发起进攻的时间延迟几天。事实上,如果让裴承毅知道杜奇威还没有做好准备,他甚至会提前发起进攻。

对杜奇威来说,他必须在情报不足的情况下做出判断。

事实上,这也是司令官必须具备的素质。

如果什么时候都能获得充足的情报,根本不需要像杜奇威这样的人来指挥战争,任何一名参谋都能完成指挥工作。

摆在杜奇威面前的现实非常残酷。

可以说,能否准确判断出裴承毅的战争企图,也就是对方将在什么时候发动攻击,将决定战争初期的走向,也就是谁能掌握主动权。说直接一点,如果杜奇威立即命令土耳其军队进入战争状态,那么土军在布防的时候就会露出破绽,让裴承毅获得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垮土军防线的机会。如果完全相反,即杜奇威没能及时发出战争警报,土军就将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遭到突然打击,丧失抵抗能力。

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必须做出准确判断,至少要精确到小时。

按照五角大楼做的推断,如果能在战争爆发前4个小时发出警报,就能把土军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如果提前8个小时发出警报,意义就不会非常明显。由此可见,杜奇威的判断偏差不能超过4个小时。美国国防部的这一结论是有科学根据的,即共和国空军调整作战部署只需要4个小时,完成一次距离超过2500公里的长途奔袭也只需要4个小时,因此4个小时是最大误差。

如果没有情报支持,仅凭猜测,几乎不可能做出如此精确的判断。

面对这一情况,杜奇威是既沮丧、又兴奋。

让他感到沮丧的是,在此之前的多次直接与间接交手中,他还从来没有能够猜准裴承毅的战术部署,至少没有准确到4个小时以内。让他感到兴奋的是,足够多的技术支持让他距离胜利非常近。

从28日开始,杜奇威就一直守在美土联军司令部的战术指挥中心。

按照他的要求,NSA与CIA都每半个小时发送一次情报简报。为了集中精力处理情报信息,杜奇威把其他工作都交给了参谋。事实上,在掌握确切情报之前,其他工作也没有多少意义。

连续收到数十分情报简报,杜奇威都没有什么收获。

共和国南亚战区航空兵司令梅乐驰在10多个小时内,去了好几个航空兵基地,而且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似乎要到所有基地去一趟。

在28日夜间,杜奇威就给CIA派来的情报分析员安排了一个任务,即根据梅乐驰的行程安排,估计这位空军少将将在什么时候跑完全部航空兵基地。

这是件非常简单的工作,借助计算机的帮助,CIA的情报分析员仅用半个小时就给出了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即在当地时间29日凌晨3点,梅乐驰就将跑完所有基地,返回位于吉吉的海军航空站(也是战区航空兵司令部所在地)。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标。

虽然还没有确认在外面活动的就是梅乐驰本人,但是按照CIA提供的资料,梅乐驰少将是一个从基层爬起来的将军,在成为将军之前,当了20多年的飞行员,至今保持着共和国空军的空战纪录。因为杜奇威也是从基层爬起来的,而且参加了多场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