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7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府的公共项目中牟利数十亿元,给国家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到这个时候,“北京方案”才销声匿迹。
问题是,要不要迁都的问题却没有因此而沉寂下来。
事实上,到2022年,北京作为首都而产生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别的不说,因为交通过于拥堵,为了保证政府官员、特别是部委领导级的高级官员能够更有效率的参加政府的日常工作,国务院在2021年的时候就提议购买一批直升机,专门用来接送部委领导,以及重要外宾。
当时王元庆也很重视这些问题,只是没有急于讨论是否应该迁都。
归根结底,王元庆作为“炎黄计划”的直接参与者,非常清楚电力革命会给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变化,也清楚科学技术肯定能够改变城市的面貌。要知道,人类城市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随着科学进步,城市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因此在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毋庸置疑,王元庆的眼光是不能否认的。
到了20年代末,随着可控聚变核电站在共和国大范围推广,加上国家骨干电网的改造工作全面完成,电能全面取代化石能,成为生活与生产的主要动力,这个时候,电动汽车已经在共和国普及,由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污染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大难题也得到了解决。
当然,谁也阻挡不了科学技术的前进步伐。
30年代中叶,第一辆完全依靠地球磁场效应的磁悬浮轿车问世。虽然在当时,那辆由中科院在实验室里弄出来的,只能坐一个人,而且充电一次只能行驶10公里的磁悬浮轿车的造价高达750万元人民币,几乎没有量产的可能性,也不会有多少市场需求,但是当时就有人预言,10年之内,这种完全不依靠道路的飞行轿车就将普及,而且肯定能在21世纪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最普遍的代步工具。这个预言还是保守了一点,2038年的时候,磁悬浮轿车就在上海汽车公司与吉祥汽车公司量产,当年就销售了100万辆,到2040年,磁悬浮轿车的市场保有量超过了1000万辆,并且很有可能在2050年之前取代普通车辆,占据车辆市场9成以上的份额。也就是说,在2050年之前,磁悬浮轿车就将在共和国普及,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
磁悬浮轿车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城市面貌。
实际上,在2033年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城市综合发展概念”,喊出了“向天空要土地”的口号。因为高强度合金与轻质复合材料的量产工作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需要的只是相应的市场,所以像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科幻电影那样,出现上公里的高楼大厦,轿车在空中飞行的“立体城市”将不再是幻想,很有可能在21世纪后半叶变成现实。
虽然向天空“生长”的城市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光照问题就很难解决,但是科技进步能让轿车不再依靠道路,自然能够解决其他问题。如此一来,再也没有人怀疑城市的容纳能力。从技术上讲,只要能够解决粮食生产问题,在大约400平方公里的北京市区内,至少可以容纳1亿市民。
由此可见,迁都不再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问题是,迁都不仅仅是因为城市容纳能力有限,还涉及到地区发展平衡问题。
作为首都,自然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享受到了各种优越条件,不但自身的发展不会存在任何资源上问题,还能带动周边地区。
事实上,2042年的时候,国家综合发展委员会在提交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迁都调查报告中提到的主要理由就是全国发展不平衡,将首都迁往内地,有助于改变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方式,为内地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问题前面已经提到,2042年的局势太复杂,迁都不是主要话题。
2044年,全体代羔大会再次开始商议迁都话题,并且由此引出了要不要通过从有到无的建设一个新首都来推动国家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也就是推动“青山绿水工程”。
毫无疑问,这样的话题对顾卫民有足够的吸引力。
事实上,当时共和国也需要积极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别的不说,10多年前,支持军情局在首都北郊建立新的基地,就是对城市发展的一次探索。问题是,军情局的基地最多相当于一座只有几万人的小城镇,而未来城市的人口肯定上百万,也就是说,共和国的城市规划人员需要一次更大规模的探索。
正是如此,在2044财年度,顾卫民专门批准了一项大约170亿元的科研项目,集中力量解决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麻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在当年年底再次委托社科院与地质学院对全国进行考察,为迁都选址。也就是说,在决定是否迁都之前,共和国高层就开始为迁都做准备了。
由此可见,迁都与否的关键不是在于能否得到权力机关的批准,而是时机是否成熟。
要知道,即便按照最低标准,也就是新首都只是共和国的行政、立法与司法中心,不再承担其他社会职责,也会是一座人口超过20万,占地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拥有上万栋建筑物,以及包括配电中心、供水中心、废物处理厂、交通中心、机场、火车站、医院与学校等基础设施在内的巨型“人造设施综合体”。大不大没关系,重要的是,这么一座城市的初期投入肯定以万亿元为单位进行计算。也就是说,能不能拿出这么多钱,而且会不会因为这项工程对国家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才是决策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显然,在顾卫民执政时期,根本不存在这种可能性。
正是如此,2044年到2047年,一直在做基础工作。
直到2047年换届选举,趁颜靖宇刚上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提出了迁都提案,并且在私下向颜靖宇施压,希望能够得到元首的支持。
事实上,积极推动迁都的,正是国内的大型企业。
要知道,修建一座城市,能够给很多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利润。以三坚集团来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次提出迁都提案之后,该集团的股票就会暴涨好几天,因为投资者都知道,只要修建新的首都,作为资源类企业,三坚集团肯定能够赚得盆满钵满。当然,除了资源企业之外,设备制造业、能源业、建筑业等等行业都能从中获益。
问题是,颜靖宇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迁都上,甚至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当然,颜靖宇也不会在刚上任的时候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感到失望。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事情,即将元首府从市区搬到郊区,让几家大型企业从中获益。
因为迁都只是迟早的事情,而且元首府肯定会跟着搬迁,所以新的元首府是按照城市综台公园的标准修建的,也就是说,今后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改建为供平民百姓休息娱乐的好去处。
正是如此,这座占地近2000亩的元首府被共和国公民称为世界上最豪华的元首府。
与之相比,美国的白宫简直就是乡下的茅草屋。
事实上,元首府的建筑物并不多,真正使用的面积不到20亩。不是拨款没有到位,而是颜靖宇不喜欢铺张浪费,为了减少日常维护开支,将其他近2000亩的园区围了起来。由此也可知道,颜靖宇并不反对迁都,甚至有过这样的想法,只是时机还不成熟,不然也不会在规划妙峰山元首府的时候要求开发工作一步到位。也就是说,最迟在再次当选国家元首之后,颜靖宇就会正式考虑迁都的事情,并且采取行动。
不管怎么说,迁都只是迟早的事情。
作为国防部长,裴承毅也不反对迁都,因为北京的地理位置并不理想,从军事战略学上讲,华北平原不是设立首都的理想之地。
第20章 重大消息
见到颜靖宇,裴承毅直奔主题,将军情局提供的情报交给了元首。
“刘晓宾怎么不亲自送过来?”
“他去巴格达了,过几天才能回来。”
颜靖宇皱起眉头,翻开文件看了起来。
裴承毅没多罗嗦,在元首翻看文件的时候,去泡了杯咖啡。
前面已经提到,李存勋之后,刘晓宾最多只有守成的能耐,不可能再像当初的李存勋那样,把军情局带到一个崭新的高度。随着林啸雷在2047年底退役,总参谋长与国防部长的争斗宣告结束,军情局理所当然的重回国防部治下。实际上,早在纪佑国推行的第一次军事改革中,军情局就的接受国防部领导,而在赵润东推行的第二次军事改革后,军情局的上级机构已经是国防部,而不是总参谋部,只是在日常工作中得听从总参谋部调遣,而且总参谋部通过控制军队人事权,控制了军情局重要职位的任免大权。第三次军事改革时,王元庆再次强调军情局隶属于国防部,以此来提高军情局的独立性,毕竟在王元庆执政期间,国防部基本上没有什么实权。随着裴承毅在2042年出任国防部长,并且在2045年的时候夺回了预算大权,在2047年夺回了人事大权,刘晓宾领导的军情局也分两个阶段,逐步回归到国防部治下。
2047年下半年,裴承毅授权刘晓宾整合国防部、公安部、国安部等各个与安全工作有关的部委下的情报资源。虽然为了避免军情局专权,颜靖宇没有在安全以外的情报机构上做出让步,并且让阎尚隆与帅永康分别对外交情报资源与经济情报资源进行整合,最终由军情局、外情局(外交资源情报局)与经情局(经济与商业事务情报局)形成了三足鼎立,各有所专、各司其职的情报系统。
但是军情局的地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大大提高。因为在这套情报系统中,军情局是唯一负责国家战略安全与军事安全的情报部门,在三大情报机构中排名第一。
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在第一届任期中,刘晓宾的表现远不如李存勋,别的不说,仅在用人方面,刘晓宾就比李存勋差了许多。在军情局某些“三朝元老”、比如曹雪华等人眼里,李存勋是军情局历史上最“开明”的局长,就连王元庆都认为,李存勋是一个非常懂得用人,而且知道该怎么用好人的领导人。当局长的前5年,刘晓宾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事无巨细,什么问题都要管上一管,很少给手下表现发挥的机会。直到2047年,大概是精力确实不够,加上年龄越来越大的缘故,刘晓宾才逐渐放手,只扮演决策者的角色,把需要出力的事情交给手下的人去做。可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至少在很多人看来,2047年之后,刘晓宾的身上有了一些李存勋的模样。当然,比起李存勋,刘晓宾还是没有那么洒脱,只要涉及到国家根本利益的大事,他都会不辞辛苦的亲自负责。要不然,在这个紧要关头,他也不会把向元首汇报情况的任务丢给裴承毅,自己去了巴格达。
换个角度看,也能发现刘晓宾与裴承毅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实际上,2042年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认为,裴承毅、袁晨皓与刘晓宾是共和国军队中牢不可破的铁三角。到2047年,也就是裴承毅出任安全副总理、袁晨皓出任总参谋部作战处处长与刘晓宾连任军情局长之后,就更没人怀疑他们三人的关系了。
毫无疑问,在这个铁三角中,顶点肯定是裴承毅,袁晨皓与刘晓宾是两个支点。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总参谋部作战处处长比军情局长重要得多,原因有三:
一是总参谋部被国防部压制住之后,职能权限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同人事处、后勤装备处、预算办公室等等机构都成了摆设,只有作战处的重要性不降反升。因为国防部是行政机构,不是军事指挥机构,在“参谋长委员会”没有形成气候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国防部下设机构能够取代总参谋部的作战处。
二是唐应龙在2047年退役,与他影响力旗鼓相当的几个陆军上将要么已经退役,要么在其他岗位上,出任陆军参谋长的是资历浅得多的方信中上将。虽然在半岛战争的五老阻击战中一战成名,但是半岛战争之后,方信中的日子过得并不舒畅,直到2046年,也就是当上陆军参谋长的前一年才晋升为陆军上将。由此可见,随着裴承毅逐渐脱离军队,而且很有可能在2052年,也就是在60岁的时候脱下军装的情况下,袁晨皓已经是共和国陆军中最有影响力的上将。
三是袁晨皓与裴承毅的特殊关系。作为印度战争与中东战争的搭档,袁晨皓两次随同裴承毅征战,而且两次立下汗马功劳,他与裴承毅的关系可想而知。在很多人看来,袁晨皓不但是裴承毅最得力的手下,还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裴承毅,因此在裴承毅向共和国权力巅峰迈进的时候,袁晨皓绝对是最重要的支持者。
但是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在裴承毅身边,刘晓宾才是最重要的人。至少在2047年到2052年间,连袁晨皓都无法取代刘晓宾。
等到裴承毅把一杯咖啡喝完,颜靖宇翻到了文件的最后一页。
虽然只是大致过了一遍,但是颜靖宇的神色已经变得非常严峻了。正如前面几位国家元首评论的那样,作为情报机构,军情局从来是报忧不报喜,只要与军情局沾上边的重大消息,肯定都是坏消息。
虽然这话绝对了一点,但是此时却完全正确。
合上文件后,颜靖宇沉思了好一阵,直到裴承毅又泡了一杯咖啡,他才放下文件,拿起放在茶几上的香烟,点着抽了起来。
裴承毅仍然很有耐心,他知道,元首肯定会主动打破沉默。
“看样子,我们不去惹麻烦,麻烦会主动找上门来。”颜靖宇苦笑了一下,顺手灭掉了刚抽了三分之一的香烟。从这个举动就看得出来,他对裴承毅非常客气,因为裴承毅是共和国高层领导中少数几个戒了烟的之一。“不管怎么说,现在不是八年前,既然麻烦主动找上门来,我们就得想办法解决。”
“刘晓宾过几天点会赶回来。”
“如果有收获的话,他随时会与我们联系。再说了,你访问过巴格达好几次,对伊拉克当局非常了解,我觉得刘晓宾不会有什么收获,多半又是白跑一趟。”
“希望再小,不去争取就等于主动放弃。”
颜靖宇点了点头,知道裴承毅是在为刘晓宾说话,“不管怎么样,刘晓宾不应该在巴格达浪费宝贵时间。”
裴承毅微微皱子下眉头,他知道,颜靖宇一直对刘晓宾的做事风格不太满意。
“你觉得,这份情报的可靠性有多高?”颜靖宇主动转移了话题。不管怎么说,军情局是共和国最重要的情报机构,而且刘晓宾也是裴承毅最重要的伙伴,作为国家元首,颜靖宇没有必要在裴承毅面前过分指责刘晓宾。
“已经评定为甲级。”裴承毅朝文件的封面看了过去,那上面清清楚楚的标着一个非常醒目的“甲”字。按照军情局的情报评级标准,因为英文字母用来表示情报的保密级别,所以用“天干”来标识情报的可靠度,“甲”级为最高级别。
“也就是说,十拿十稳,肯定不会出现意外情况?”
裴承毅点了点头,知道颜靖宇还是有点犹豫,所以他转口说道:“事实上,两年前我第二次访问巴格达与大马士革的时候,叙利亚与伊拉克就在这个问题上给过暗示,只是当时我们急于解决库尔德斯坦问题,所以没有引起重视。按照惯例,访问结束后,我就把相关的事情交给了刘晓宾,让军情局去收集情报。虽然刘晓宾的做事方法有问题,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他的业务素质,如果不是确切可靠的情报,他也不会送过来,更不会亲自去巴格达搞清楚情况。”
颜靖宇点上了第二根香烟,等着裴承毅继续说下去。
这个动作表明,元首已经在认真思考问题,因为只有在认真思考问题的时候,颜靖宇才会不那么关注身边人的感受。
“八年前,我们在北方战线上取得了胜利,却没能在南方战线上给出一个让叙利亚当局感到满意的交代。”裴承毅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虽然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兑现当初许下的诺言,帮助叙利亚进行现代化建设,但是我们始终有所亏欠,而这也正是限制我们中东政策的关键所在。”
颜靖宇长出了口气,神色似乎凝住了。
裴承毅提到的不是一件可有可无、可轻可重的小事,而是关系到共和国能否顺利跳出周边地区、迈向世界,并且成为世界霸主的关键大事。归根结底,共和国在中东战争后大力推行“道义论”,取代美国的“霸权主义”,如果不能兑现诺言,拿盟国的利益儿戏,凭什么让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相信“道义论”,投入共和国的怀抱呢?
兑现诺言,绝对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的事情。
如同裴承毅所说,共和国亏欠了叙利亚,而要兑现承诺,就得帮助叙利亚夺回被美国与以色列控制的德拉省与库奈特拉省。如此一来,共和国就得撕毁停战协议,主动挑起一场战争。因为这是一场没有理由的战争,所以共和国注定会进退两难。当然,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裴承毅第一次访问大马士革的时候表示,在停战协议到期后,也就是2062年,共和国就会考虑出兵帮助叙利亚收复失地。在第二次访问大马士革的时候,裴承毅还暗示叙利亚当局,如果美以撕毁了停战协议,共和国就会出兵。
似乎是裴承毅的保证发挥了作用,从2047年底开始,在美以联军占领区内针对占领军的武装袭击急剧攀升。
在2048年1月18日,也就是美国总统兰德斯计划访问以色列,前往占领区问候美军官兵的那一天,发生了一起恶性爆炸事件,导致117名美军官兵死亡,421人负伤。万幸的是,兰德斯在前一天临时改变行程安排,留在了特拉维夫,没有前往德拉省南部的美以联军占领区。
受停战条约限制,美以联军并没进行报复性打击,只是在占领区内戒严了数个月。
问题是,针对美以联军的袭击行动并没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2048年是停战协议生效以来,美以联军在占领区内阵亡最惨的一年,总共有1462名美国大兵与653名以色列军人丧生。
进入2049年,针对美以联军的袭击行动继续升级。
按照美以联军司令部在7月中旬发布的消息,在2049年上半年,就有846名美军官兵与377名以军官兵在袭击与反袭击的战斗中丧生。
随着暴力袭击加剧,美以联军的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