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国策 >

第885章

国策-第885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展。更重要的是,从2042年以来,美国陆军的发展方向非常明确,那就是以战胜共和国陆军为终极目标。这也无可厚非,如果美国陆军不能战胜共和国陆军,美国就不可能在世界大战中取胜,甚至会一败涂地。

为了达到终极目的,美国陆军进行了长达15年的现代化军事改革。

即便在发达国家人均寿命超过90岁、百岁寿星随处可见的21世纪中叶,15年仍然是段漫长的时间。问题是,对建设一支强大军队来说,15年却非常短暂。虽然美国陆军在制订改革计划、也就是军事现代化发展规划的时候考虑到了世界大战的威胁,但是出于种种现实因素,订下的发展时间仍然是20年,而不是15年。客观的讲,这也符合实际情况,即陆军的平均建设周期在20年到30年之间,如果将发展规划订为15年,即便不用担心会遭到国会质疑也得考虑建设成果。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军人能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受新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或者说能否用如此短的时间完成新老更替。不管怎么说,美国陆军的现代化改革肯定要遵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

事实上,美国陆军缺乏全面改革的经验,特别是在技术推动下进行的从装备到战术的大变革。从历史上看,陆军的几次重大变革都与美国无关。冷兵器时代就不用说了,那个时候美国还不存在。进入热兵器时代后,由火炮、机关枪与坦克引发的三次陆军变革也基本上与美国没有关系,都是由欧洲国家发起,并且在得到验证之后才被美国陆军采纳。这也无可厚非,在大西洋与海军舰队的保护下,美国当局完全不用担心强大的欧洲军团,也就不用在陆军改革探索时期投入太多的物力财力,完全可以坐享欧洲国家的改革成功,再利用强大的基础实力超越竞争对手。

举个例子,英国人发明了坦克、德国将其发扬光大、苏联则将坦克推向巅峰,结果在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中,装备M1的美国陆军轻而易举的击败了装备T72的伊拉克军队,使美国坦克成为新的风向标,一时之间,120毫米滑膛炮、燃气轮机、焊接装甲、尾部弹药舱、贫铀合金装甲与穿甲弹、自动抑爆系统、被动红外夜视仪等等M1上的标准配备成为了衡量主战坦克性能的重要指标,甚至连M1的外形都是“先进”的代名词,不然韩国陆军也不会在K1之后搞了个与M1A1类似的K1A1。要论风光的话,恐怕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T34能够与之媲美吧。

问题是,这种“模仿加超越”的模式,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远远超过了竞争对手的基础实力,特别是基础科研实力。再来看美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00多年间的发展经历就能发现,只要找准了发展方向,即确定了目标,美国就能用其强大的基础实力让陆军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越对手。仍然以坦克来说,在M1之前,M60与M48都不如苏联同时代的T62与T55(这个在中东战争与两伊战争中都已得到证实),而M1能够一举超越同时代的T72,甚至比T80与T90还要先进一些,与美国的强大基础实力,特别是在科研方面的实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就在这里,从2013年开始,美国在基础实力上的领先优势就开始下滑。

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即发起电力革命的不是美国,而是共和国。因为没有能够掌握电力革命的核心技术,所以美国逐渐失去了各个领域的领先地位,甚至在一些独占性高科技领域,比如在以计算机芯片为代表的电子领域,不但晶体管技术在美国诞生,在21世纪初之前,美国在该领域几乎是独霸全球,特别是在商用计算机芯片上,就连紧随其后的日本都难以望其项背。随着常温超导技术问世,美国在电子领域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特别是在神经网络计算机与量子计算机等新领域,美国不但没有优势,反而处于绝对劣势,使得美国当局不得不在相关领域投入以千亿美元计的巨额科研经费。 对美国陆军来说,这种基础技术上的落后带来的影响更加明显。

更要命的是,在明明已经失去了“后发优势”的情况下,美国陆军仍然在长达30年的时间内固步自封,没有对发展模式做出调整。可以说,在过去的几场局部战争中,美国陆军接连惨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固步自封。如果不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美国仍然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加上吃老本都能撑上几十年,恐怕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美国陆军已经沦落为二流军团了。

不管怎么说,迟到总比不到好。

在2041年的中东战争中遭受惨败之后,美国陆军终于清醒了过来,认识到了与共和国陆军的巨大差距,并且订下了为期20年的发展规划。必须承认,作为一个由流放犯、探险家与破产者建立的国家,美国非常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制订发展规划的时候,美国陆军不但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还对实现目的做了详细规划。不管是现实制度、还是传统习惯,美国人在制订计划方面很有一手,而且非常详细。按照美国陆军在2042年提交给国会的相关报告,发展规划中对陆军的现代化建设进度详细到了每个季度,甚至对每个月应该启动哪些项目、以及各个项目应该在哪个月达到某个阶段都做了详细规划,而且还对规划的可行性做了详细论证。

不得不说,这就是“美国式计划”的特点。

了解美国的人都应该知道,美国陆军的这份发展规划肯定无法实现,至少无法按照计划的进度实现。要知道,在过去百年间,美国各军兵种提出过数十份类似的发展规划,没有一种真正按照计划实现过,而且六成夭折。

虽然美国陆军的发展规划没有天折,但是也在实施过程中变了样。

从最终的落实结果来看,如果说该发展规划中哪个部分与计划的差别最小,那就是编制改革了。

众所周知,美国陆军有一套非常繁琐的编制体系。美苏冷战期间,美国陆军一直奉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编制体系,即以战区为基础,在战区下设集团军、军、师、旅与营(营是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最小编制)。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后,作为响应“空地一体战”,美国陆军开始调整编制,集团军被取消,旅级战斗单位得到加强。到21世纪初的“反恐战争”时期,旅级战斗单位再次得到加强,而且正规军与国民警卫队的整合工作也正式开始。直到2041年的中东战争,美国陆军仍然是以师为基本战斗单位,旅为主要独立战斗单位,编制体系并没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可以说,这就是美国陆军固步自封,对现代化军事变革认识不深刻的主要体现。

总结中东战争的经验教时,美国陆军就提出,编制落后是战斗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受此影响,在提出发展规划之前,美国陆军就在计划进行编制改革。

因为目标是超越共和国陆军,而在此之前,肯定得追上共和国陆军,所以在2042年的时候,美国陆军就做出了向共和国陆军学习的决定,即采用共和国陆军的编制体系,追上共和国陆军之后,再寻求超越的方式方法。作为大国陆军,在具体表现形式上,美国陆军采用了“老瓶装新酒”的策略,即在尽量保留部队番号、以及各级部队代号的基础上,按照共和国陆军战斗单位的编制模式整编作战部队。

这么做的好处非常明显,除了让部队官兵更加容易接受之外,还能减少来自国会的非议。

正是如此,美国陆军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扩编”,即将师提升到战斗单位的高度上。

事实上,这也是最简单、最轻松的一步。

传统上,美国陆军的师下面设2到3个旅,除了对作战用途做了明确限定的各个职能旅、比如炮兵旅与航空旅之外,师级部队下的各个旅均没有明确的职能划分,即都具有相当的作战能力与自我保障能力。从应付规模有限的地区冲突与小规模局部战争来说,这种编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部队的战斗力,即在某个方向上,旅级部队就能肩负起战斗重任,无须部署职能性部队,从而减少了军力投入。问题同样突出,那就是在大规模局部战争中,很难在某个方向上集中足够多的兵力,也很难在特定环境下把部队的战斗力发挥出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前,中东战争中的惨败就是这一弊端的直接体现。可以说,美军没有能够在北方战线上击败兵力少得多的共和国陆军,与部队过于混杂,难以将战斗部队、特别是正面作战部队的战斗力发挥出来有绝对性的关系。根据美国陆军调查,中东战争的正面战斗中,1个美军师甚至打不过共和国陆军战斗单位的1个战斗旅,往往需要3个美军师,才有可能在正面作战中顶住1个战斗单位的进攻。而这个时候,美军投入的兵力是共和国军队的2倍多,而在一线作战的美军更是共和国军队的3倍以上。即便算上装备性能上的差距,美军的作战效率也不到共和国陆军的一半。

有了这个认识,编制改革的方向就非常明确了。

问题是,在接下来的改革中,美军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别的不说,要将师以下的旅按照职能划分来进行整编,就让很多美军官兵,特别是基层军官难以接受。原因很简单,战斗旅肯定要比支援旅高半级,而作为“职业军人”、也就是拿钱当兵的美国军人,这就意味着薪水、福利、地位、乃至今后升迁的高低与先后顺序,自然没有人愿意成为牺牲品,而又必须有人做出牺牲。

为了推动改革,不但在2年内换了3位陆军参谋长,还导致了2044年的大选危机。

这些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军队的现实情况,即美国陆军为什么在数十年内,特别是在20年代的半岛战争中吃过大亏之后,直到20年后再次在战场上惨败,才提起勇气进行改革。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积重难返”。作为一个“制度型国家”,不管是美国军队、还是美国政府,都得按照制度办事,谁也不能违背定下的制度,除非去改变制度。因此改变制度、即改变军队编制自然成为了利益斗争的焦点,也就成为了最为困难、也是最容易引发矛盾的事情。

问题是,美国陆军的编制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可以说,正是因为必须进行改革,所以美国陆军的编制改革才没有半途而废,不但坚持了下来,还在重重阻力下稳步推进。

2045年初,随着兰德斯联任成功,美国陆军编制改革开始加速。

不得不承认,推动陆军编制改革,算得上是兰德斯这个不太成功的总统在其8年毫无意义可言的执政生涯中少有的闪光点之一。

也就是在这一年,美国陆军的现代化建设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配合编制改革,美国陆军以令人震惊的速度进行蜕变。

在兰德斯的第二届任期内,美国陆军的改革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不但绝大部分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主战装备项目顺利上马,还有很多在前民族党政府期间没有落实、或者没有受到重视的装备研制项目重新启动。

总而言之,美国陆军获得了一个非常关键的4年发展期。

到兰德斯离开白宫,第三次世界大战前的军备竞赛全面爆发,即在2049年,美国陆军的现代化改革迎来了第二个转折点。虽然在这个时候,杜奇威还是在野党党魁,甚至不是国会议员,也就没有参与国家决策的机会,但是根据比较可信的说法,在美国军事改革中,杜奇威利用在军队里的影响力,特别是一些没有政治派别的部下,对美军的现代化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就包括美国陆军的现代化改革。

要从贡献来看,杜奇威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让美军缩短改革周期。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在2049年的时候就有人预料到战争会在2057年爆发,但是有理由相信,最迟不过2050年,杜奇威就应该认识到,战争肯定不会拖到2060年之后,而且在2055年之后爆发的可能性最大。如此一来,像美国陆军这种规划到2060年之后才完成的改革计划就没有可行性了。

当然,缩短5年,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更加巨大的军费开支之外,技术开发、特别是基础科学的发展速度成为了军事改革成败的关键。

事实上,正是如此,美国陆军的改革才变了味。

不管怎么说,任何军事制度都得以军事思想为基础,而军事思想的基础肯定是基本战术,而战术的基础又是武器装备。这就好比在冷兵器时代,“十十制”能够最有效的发挥部队的战斗力,而到了热兵器时代,“三三制”才更加合理。总而言之,美国陆军改革的基础实际上是装备发展,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任何改革都等于空谈。当然,装备建设跟不上改革步伐,不是陆军才面临的问题,美国的其他军兵种也有同样的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按照美国陆军的评价,为期15年的现代化改革并不成功。

当然,这是针对最高目的而言。也就是说,在美国陆军将领眼里,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有没有超越共和国陆军,获得击败共和国陆军的能力。

客观的讲,美国陆军的15年改草取得了很多成果,算得上是比较成功。

别的不说,用袁晨皓在美国出兵俄罗斯之后的反应来看,这位曾经指挥共和国陆军在中东战争的北方战线上击败美国陆军的将军就对美国陆军改革做了肯定,不然也不会一再推迟战役发起时间。

毫无疑问,袁晨皓肯定在关注美的陆军的现代化改革。

虽然在过去15年间,共和国陆军把建设重点放在了扩大规模与夯实基础上,即加强预备战斗单位的战斗力,提高预备役与民兵的练水准、储备更多的军事人才,并没对编制体系做太大调整。而在装备建设上,共和国陆军也比较保守,即按照扩大规模与增强战时动员能力的要求,加强战略储备体系,把装备数量的重要性提到了质量之上。但是作为全球头号陆军,共和国陆军的改革工作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没有松懈过。与共和国海军一样,在探索新战术的道路上,共和国陆军选择了厚积薄发的基本战略,即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并且不轻易采取行动,把行动放在战争期间,利用战时体制的便利条件,将前期积累起来的资本爆发出来,最大限度的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这一策略也无可厚非,毕竟军事改革难以做到保密,也就不能过早示于人。

当然,这一策略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那就是在战争初期,至少在开战后一年之内,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不大可能大幅度提升,因此除了加大兵力、扩大部队规模之外,共和国陆军很难以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方式来压垮敌人。

事实上,这就是袁晨皓延迟第二轮进攻战役发起时间的根本原因。

第一批到达俄罗斯的美军就相当于共和国陆军的2个战斗单位,而到5月22日,也就是第二轮进攻战役开始的时候,已经有6个美国陆军师到达俄罗斯,其中最先到达的2个师已经进驻基洛夫,让俄军将部署在基洛夫的2个装甲师与2个机步师派往乌里扬诺夫斯克与喀山,加强中部防线。第二批到达的2个美国陆军师也正在开赴罗斯托夫的途中,预计将参与俄军在战线南方的反击作战行动。由这一部署大致可以推断,第三批到达的2个美国陆军师很有可能被派往伏尔加格勒,成为守城的中坚力量,而正在横渡大西洋的第四批美国陆军部队会留在罗涅日夫或者梁赞,充当战役预备队。

虽然美军在部署作战部队的时候犯了大错,但是陆续到达的8个美军师的战斗力相当于共和国陆军的6个战斗单位,而袁晨皓初期计划投入的进攻部队只有8个战斗单位。考虑到美国还有可能向俄罗斯增兵,所以袁晨皓至少得向前线增派8个战斗单位。如果考虑到新编战斗单位的战斗力,最好再准备2个战斗单位,并且把战线后方的非战斗与次要战斗任务交给盟国军队。正是如此,在推迟战役发起时间的时候,袁晨皓将投入的作战部队一路增加到了18个战斗单位外加18个盟国师。

问题是,增兵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不管怎么说,从20年代的半岛战争开始,共和国陆军就不再靠兵力取胜。可以说,在半岛战争之后的所有局部战争中,共和国陆军从来没有取得过兵力优势,也很少在进攻战役中投入超过敌人的兵力。

由此可见,增兵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对袁晨皓来说,在增兵之后,还得做好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调整战役目的,甚至调整整个战役行动。

别的不说,美国陆军参战,袁晨皓肯定要重新衡量战争计划的可行性。

换个角度看,即便袁晨皓不去调整战役目标,裴承毅也会提醒他。以当时的情况,袁晨皓在发起第二轮进攻战役的时候,首先就得搞清楚,到底是把俄军当成主要打击对象,还是给美军来个下马威。也就是说,有没有必要集中兵力,打几场专门针对美军、以消灭美军有生力量为主的战斗。

可以说,这也正是袁晨皓与裴承毅的最大分歧。

站在袁晨皓的立场上,肯定想重创美军。原因很简单,给美军来个下马威,消灭几万美国大兵,就能让狂妄的美国当局认识到,哪怕是全力以赴的支持俄罗斯,美国陆军也改变不了大陆战场的局面,只会使成千上万的美国大兵成为俄罗斯的陪葬品。虽然这很难使美国当局回心转意,即美国当局不会因为第一次交手遭到惨败就不再向俄罗斯派兵,但是肯定能让美国当局重新审视俄罗斯战场上的作战行动,让美国陆军花更多的时间制订计划,甚至能够在美俄中间制造点矛盾,从而耽搁美国的出兵行动。只要能够减缓美国陆军作战部队到达俄罗斯战场的速度,共和国陆军就有机会在美军扭转战局之前打到莫斯科,哪怕只能把战线推进到梁赞,也能让美国当局认识到,俄罗斯已经战败,继续出兵没有任何意义,从而以相对圆满的方式结束大陆战争。

袁晨皓有这样的想法也可以理解,毕竟在裴承毅插手军事指挥后,他的首要身份不再是总参谋长,而是大陆战区司令。

看得出来,袁晨皓的这一立场严重缺乏大局观。

暂且不说在美国出兵俄罗斯之后,按照原计划打赢大陆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美国当局做出出兵俄罗斯的战略决策,绝对不是信口开河,杜奇威更不会打没有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