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国策 >

第897章

国策-第897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速度,对炮弹的结构、以及炮弹内的设备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别说卫星上的那些精密电子设备,就连“侦察炮弹”里的传感器都得定做。更重要的是,在发射过程中,炮弹处于强磁场之下,需要做屏蔽处理,这又对炮弹的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受此影响,“侦察炮弹”实际上只是战前的侦察手段,而不是战术侦察手段。

虽然从理论上讲,也可以用“侦察炮弹”来执行战术侦察任务,即在相对较大的范围内搜寻攻击目标,但是按照特定标准生产的“侦察炮弹”的价格是普通炮弹的几百倍,而且主力舰弹药库的空间本来就有限,所以没有任何舰队指挥官会用“侦察炮弹”去执行侦察机的任务。

因为“侦察炮弹”的技术含量不算太高,所以美军按照半装弹的口径标准制造“侦察炮弹”。当然,在舰队中,“侦察炮弹”并不属于弹药,而是与干扰弹、诱饵弹等一同归属于消耗类电子设备。

作战使用中,首先由侦察机等侦察力量在较大的范围内搜寻敌舰队,只有在掌握了敌舰队的基本行踪,并且确定了敌舰队的大致位置之后,舰队指挥官才会在攻击之前,用侦察炮弹对敌舰队进行准确定位这个时候,侦察机等支援力量都会撤退,或者暂时撤出交战区域,以免遭到友军误伤,如果交战距离太远的话,侦察机等支援力量则在战场附近负责信号中转,如果侦察机无法呆在战场附近,比如遭到敌战斗机攻击,舰队则需要在目标之前撒布一些高空信号中转器,在美军的作战守则中,对这些战术做了明确规定,然后利用侦察炮弹提供的信息进行炮击。

由此可见,摆在美军指挥官面前的选择有两个。

一是利用侦察机在白天提供的信息,由计算机分析第一主力舰队的航行数据,然后向第一主力舰队的航线上投射“侦察炮弹”,争取在天亮前找到第一主力舰队,并且抢在第一主力舰队之前发起进攻。这么做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第一主力舰队很有可能在夜间改变航行方向,从而使搜索落空,或者需要消耗更多的“侦察炮弹”才有可能发现目标。暂且不说发射“侦察炮弹”会不会使第51舰队暴露行踪(电磁炮在工作的时候肯定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即便做了屏蔽处理,也无法做到完全屏蔽,比如在发射炮弹的瞬间,就会在炮口处产生强磁场,而这种程度的磁场扰动对被动探测系统来说,简直就是黑夜中的灯塔)。如果消耗太多的“侦察炮弹”又没能找到目标,肯定会对白天的战斗产生影响。

二是在夜间靠近战场,等到天亮后让侦察机去寻找第一主力舰队,然后发起攻击。这么做更加稳妥一些,却存在一个同样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第51舰队在战场附近耽搁的时间越久,暴露的概率就越大,也就有可能首先暴露行踪,遭到第一主力舰队的突然打击。如果考虑到第一主力舰队在主炮射程上的优势,第51舰队在战场外徘徊,等待战术情报,无疑是坐以待毙。

晏然,这两个选择都不够理想,也都有可取之处。

可以说,不管谁在第51舰队司令官的位置上,都会十分为难。虽然前线指挥官必须具备当机立断的素质,在左右为难的时候,更得两害相权取其轻,而不是犹豫不决,但是在无法权衡、或者没有能力迅速权衡利害关系的时候,指挥官变得犹豫不决,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指挥官犹豫不决的时候,第51舰队仍然向西航行,驶向第一主力舰队所在的海域。

虽然后来有很多人认为,美军指挥官犹豫不决是葬送第51舰队的第一个原因,也是主要原因,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在必须击败第一主力舰队、夺取制海权的情况下,即在必须前往战区的情况下,即便换了其他人,比如第一主力舰队的指挥官张雪峰中将,也不可能有更加理想的选择。

第87章 最后的反制

如果说美军指挥官还在犹豫不决的话,那么张雪峰就显得格外的沉着冷静。

虽然在5月11日夜间,张雪峰也不知道第51舰队的具体位置,但是在这个并不平静的夜晚,他却没有丝毫担忧。

早在这场海战之前,确切的说,是在战争爆发前,也就是1年多前的2057年底,已经是西太平洋战区参谋长的张雪峰参与了由海军司令部主持的模拟对抗,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第一次见到了还在建造中的“秦”级主力舰,并且掌握了该型战舰的主要性能数据。这场保密度极高的模拟对抗,正是围绕着“秦”级主力舰展开。

模拟对抗分别在三种情况下进行:一是航母战斗群失去战斗力,只能用“秦”级为核心的主力舰队与敌人争夺制海权;二是航母战斗群只有有限战斗力,“秦”级主导的主力舰队在舰载航空兵的掩护下夺取制海权;三是航母战斗群具备完善战斗力,“秦”级主导的主力舰队参与夺取制海权的作战行动。

因为当时大战爆发的氛围已经非常强烈,第一批8艘“秦”级(海军在2057年之前就做出了订购第二批8艘“秦”级的决定,只是受造船厂的建造能力限制,以及“秦”级作战能力受到的质疑,第二批建造工作被安排在2058年,即第一批下水舾装之后。而在船台建造完成之前,海军就根据第一批“秦”级在实战中的表现,对第二批次进行了改进,这也就是后来的8艘“唐”级主力舰)几乎不可能在大战爆发前完工,所以海军必须考虑在其服役之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备战工作。

从模拟对抗来看,当时海军对“秦”级的性能与战术使用也没有多少把握。

当然,这并不包括张雪峰。

虽然来自潜艇部队,而且在成为准将之前,在潜艇上服役了20多年,把一个人最重要的青春时光都留在了潜艇上,也因此成为一个从思想到习惯、从语言到行为都十足的、不折不扣的“潜艇兵”,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潜艇兵一直以韧性与适应能力著称。设想一下,什么人能够在一个随时有可能被头上成百上千吨的海水压扁的铁皮罐子里过上几个月见不到阳光的日子而不发疯?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潜艇兵。当然,还得补充一条,即便到21世纪中叶,潜艇是唯一将女性拒之门外的舰艇。

作为共和国海军历史上战绩排名第一的王牌艇长(按照吨位计算的话,张雪峰在离开一线部队的时候取得的战果超过了华剑锋与刘海锋),张雪峰的才能是不需要怀疑的。正是如此傲人的战绩,让张雪峰在晋升为海军准将之后,获得了一个其他军官做梦都想得到的机会,那就是以海军委托培训的方式,返回军事学院,接受为期2年的离职培训。要知道,裴承毅就是在这接受了这一培训之后,才获得了前往巴基斯坦任驻外军事顾问的机会,并且在印度战争中以前线总指挥的身份登上了军事生涯的巅峰。除了裴承毅之外,参加过这一培训的还有袁晨皓、苏劲辉、凌云霄、华剑锋、梁国翔、贾宝国等等大名鼎鼎的战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轮到张雪峰的时候,这种为期2年,而且不定期、不定时、不定人的离职军事素养培训已经成为衡量共和国军人身份与成功的重要标志。

正是这2年的培训,让张雪峰获的了成为战区海军最高指挥官的资本。

更重要的是,全面的军事素养培训,让张雪峰有机会接触到其他军兵种的战术,也让他有能力将其他军兵种的战术与潜艇战术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自有的、而且是符合现实情况的战术思想。

可以说,接受了2年的培训之后,张雪峰就不再是单纯的“潜艇兵”了。

按照比较可靠的说法,张雪峰是共和国海军中,第一批认识到主力舰在未来海战中重要地位的将军之一。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而且张雪峰本人也没有承认过,但是在2057年底的时候,身为专门负责战区内海军事务的战区参谋长,张雪峰竟然主动要求以“建造长”的身份负责主力舰的建造工作与主力舰队的组建工作,足以证明,这个在潜艇战场上有着辉煌战绩的将军找到了新的人生舞台。

必须承认,张雪峰与其他同样来自潜艇部队的将军有很大的区别。

用外界的评价来说,张雪峰是一个生来就为了打仗的战士,而不是呆在战线后方的统帅。

不管这个评价是否客观,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张雪峰是个喜欢冲锋陷阵的军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不难明白,华剑锋重点栽培张雪峰,与张雪峰的出身没有太大的关系。

事实上,主力舰与张雪峰熟悉的潜艇有很多相似之处,至少“秦”级如此。

比如“秦”级与潜艇一样,都高度重视被动隐身,而不是主动隐身,虽然隐身的方式方法并不完全一样,即“秦”级更加重视包括雷达、红外线、可见光与紫外线在内的电磁波被动隐身,而潜艇则更加重视声波被动隐身,但是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悄悄靠近敌人,再出其不意的发起攻击。这一点,从“秦”级的武器配备,特别是主战武器的弹药配备情况就看得出来。仅能消耗10分钟的弹药储备量,肯定不是为持久战准备的。受此影响,“秦”级与潜艇在攻击目标的时候,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争取一击必杀,只要得手一次就能彻底消灭敌人、至少也能让敌人丧失战斗力。别的不说,900千克级穿甲弹与650毫米重型鱼雷的威力就不相上下。

这种基本面上的相似形,也就决定了“秦”级与潜艇战术上的相似形。

可以说,这也是张雪峰能够出任第一主力舰队指挥官的关键因素。事实上,美国海军第51舰队的指挥官也来自潜艇部队,而且在“转业”之前在攻击潜艇与战略潜艇上各干了10多年。

同样的道理,模拟对抗中,张雪峰一眼就看出了“秦”级的强大之处。

模拟对抗还未结束,张雪峰就给海军司令部打了份报告,在着重说明“秦”级主力舰的强大之处的同时,还要求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研究主力舰的海战战术,并且希望由自己来领导这个机构。

当然,张雪峰得到的是8艘“秦”级主力舰装配总长,也就是“建造长”的位置。

按照海军的惯例,每艘战舰在船台建造期间就会命令,并且在建造到某一进度的时候安排装配长。一般情况下,装配长会在为战舰命名的时候任命,而且肯定是这艘战舰的第一任舰长。也就是说,在张雪峰提出要求的时候,8艘“秦”级的装配长已经确定了,而且以他海军少将的身份,也没有“资格”担任装配长,才新增了个装配总长。虽然海军之前还没有将在造战舰编成舰队的先例,但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除非发生重大变故,不然装配总长肯定是首任舰队司令。

得到这个任命后,张雪峰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之中。

也就是说,在他率领第一主力舰队开赴战场的时候,已经有1年多的指挥经验,不但对主力舰的所有战术理论了如指掌,还认识包括8名舰长在内的所有军官。因为担任过西太平洋战区参谋长,配属给第一主力舰队的护航战舰大都来自前西太平洋舰队,所以张雪峰还认识舰队里的大部分舰长与主要军官。

说得不客气一点,第一主力舰队就是张雪峰的舰队。

当然,没有哪个舰队官兵敢于小看这位在印度战争中,用一艘潜艇在一次攻击中就将印度海军东部舰队的三艘航母与数艘护航战舰送到海底的“超级艇长”,而且按照海军的传统思想,一位能够活着完成100次作战巡逻任务,而且取得过战果的潜艇艇长,绝对是舰队的福星。

不管怎么说,张雪峰具有成为一名优秀舰队司令,并且在这个位置上取得更大成就的全部素质与基本条件。

更重要的是,在他身后,还有一个对他绝对信任的支持者。

根据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华剑锋的最后一道命令是在11日18点15分发出的,而这道命令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张雪峰全权决断,不必就战术问题进行请示。在此之后,直到第一主力舰队发出捷报,华剑锋都没有下达任何命令。

由此可见,在11日天黑的时候,第一主力舰队的作战行动就进入到了战术决策阶段。

问题是,到这个时候,张雪峰只能肯定一点,那就是第51舰队还没有进入距离第一主力舰队1200公里的交战海域。

2058年12月底,即8艘“秦”级主力舰交付给海军的时候,海军司令部就批准了由张雪峰亲自起草的作战计划,即在马里亚纳群岛与菲律宾之间的海域与美军决战,并且以此夺取西太平洋的绝对制海权。

作为战役的前期准备,在2058年12月30日,第一批8艘攻击潜艇就从舟山出发(共和国海军将西太平洋舰队司令部迁回舟山的时候,把潜艇司令部也搬到了这里),前往马里亚纳群岛西部海域,并且按照预定方式设置了潜艇警戒线。到2059年1月2日,也就是第一主力舰队离开那霸之前,共和国海军又向马里亚纳群岛海域(塞班岛以北的几处海峡)部署了4艘攻击潜艇。这12艘潜艇的任务都一样,即在预定的海域低速巡逻(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停止航行),用拖拽式声纳、侧舷声纳等被动探测系统监视周围海域,并且在发现可疑目标、特别是大型舰队的时候汇报情况。也就是说,在暂时无法向该海域派遣侦察机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用潜艇建立起了一道看不见的防线。

前面已经提到,潜艇实际上很难伏击航速在40节以上的舰队,而且分散活动的潜艇也没有能力伏击得到众多护航战舰掩护的主力舰。退一万步,除非挨得特别近,不然潜艇也很难用被动声纳确定舰队的航行数据。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任何大型舰队发出的巨大噪音都能被潜艇在数百公里外发现。

有此就足够了,反正那12艘潜艇的任务就是为第一主力舰队提供最基本的安全警戒。

当然,在战术行动中,这种安全警戒也能变成有效的战术侦察手段。

原因很简单,12艘潜艇都在各自的特定海域活动,因此可以根据发出警报的潜艇来大致判断美军舰队的方位,然后出动侦察机,或者直接由第一主力舰队用“侦察炮弹”来确定美军舰队的准确位置。因为东南方向上的潜艇警戒线与第一主力舰队的距离在1500公里左右,即便加上潜艇被动声纳的探测距离,在潜艇发出警报的时候,第一主力舰队与可疑目标的距离在1500公里以内,即可疑舰队已经在第一主力舰队的打击范围之内,所以使用“侦察炮弹”显得更实际一点。

受此影响,张雪峰制订的战术非常简单,简单到几乎让人无法相信:用“侦察炮弹”确定敌人的准确位置后,让战舰在中央火控计算机的控制下,自动进行攻击。

说得不好听一点,这等于没有战术安排。

原因很简单,旗舰上的中央火控计算机(这是旗舰独有的,而且也是舰队里计算能力最强大的计算机)会自动分析处理“侦察炮弹”发回来的所有战场信息,如果发现了特征与打击目标数据库里的某种、或者某几种敌舰一致的可疑目标,计算机不但会自动将火控信息分发给舰队里的所有战舰,还会启动应急控制系统,即由旗舰统一控制所有能够对目标进行打击的战舰。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候,计算机会向舰队司令发出是否进行打击的询问,只要舰队司令或者具有指挥权的其他军官,比如值更长与舰队军令长选择“是”,计算机就能自动发起攻击。

这种先进的火力控制系统,将人为的干扰因素降到了最低限度。

由此看得出来,张雪峰几乎什么都没有做。

这么说肯定有问题,因为主力舰与主力舰队的火力打击战术、即那些预先设置在火控计算机里的作战方案几乎都与张雪峰有关,其中不少甚至是由张雪峰一个人想出来的。毋庸置疑,这些预设作战方案都进行过模拟测试,而且都被证明是可靠的,而且是在相应特定情况下的最有效战术。

客观的说,在战斗节奏超过人类反应速度的情况下,让计算机控制战斗是唯一选择。

只不过,谁也不能否认,人才是战争的第一要素,计算机最多只集算得上是排在第一位的战斗工具,而工具永远只是人手里的武器。即便在这种用毫秒计算胜负的时代,人的作用仍然超过了计算机。

可以说,某些时候,一个只有人的大脑才能想出来的点子,要比任何计算机按照逻辑分析出来的战术都要有效得多。

这其中,自然包括侦察战术。

按照张雪峰的安排,舰队的侦察任务由随行的巡洋舰与驱逐舰负责,而不是让主力舰挑起全部重担。

仅此一点,就让第一主力舰队的战术变得更加灵活,也有了多次选择的机会。

与美国海军一样,共和国海军也开发了多种型号的“侦察炮弹”,并且可以非常方便的组装与改变“侦察炮弹”的用途,比如在安装高分辨率的可见光照相机之后就主要在白天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使用,而安装了毫米波合成孔径雷达之后则主要在天气情况恶劣的时候时候,配备红外与自外传感器之后则在夜间使用,如果使用广角摄像机之后则用在战后的打击评估。

更重要的是,共和国海军的“侦察炮弹”也是轻量级的。

前面提到过,在电子设备足够先进的情况下,没有必要用重达900千克的炮弹来执行侦察任务。在采用450千克弹体的情况下,“侦察炮弹”不但可以由主力舰发射,也可以用护航战舰上的电磁炮发射。准确的说,如此不需要将射程提高到1500公里以上,主要用护航战舰上的电磁炮发射。

原因很简单,“侦察炮弹”上的助推发动机能够将其射程提高到1500公里。

可以说,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众所周知,在不使用增程弹药的情况下,巡洋舰与驱逐舰上配备的第一代螺旋电磁炮最多只能将标准质量的炮弹发射到850公里之外,比主力舰上的第二代螺旋电磁炮的射程短了许多。事实上,即便在使用增程弹药的情况下,450千克级电磁炮的最大射程也很难达到1200公里。受此影响,在开发“侦察炮弹”(因为是专门为主力舰炮战准备的,所以“侦察炮弹”的开发设计工作不会早于主力舰,大批量生产则是2058年的事情)的时候,海军并没有考虑将其配备在护航战舰上,而是像美国海军那样,用主力舰上的电磁炮发射,以获得必要的射程,并且尽量降低开发难度。张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