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9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当天上午与下午,部署在“盘古”号上的2000多架战略轰炸机分成两个批次,分别对以布里斯班为中心的昆士兰州东南地区与以悉尼为中心的新南威尔士州核心地区进行了大范围地毯式轰炸,用将近10万吨炸弹将这两片地区总面积在2万平方公里的8块工业区炸成了废墟。
这一天,也被称为“灾难星期二”。
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澳大利亚当局将这一天订为“大轰炸受害者纪念日”。
事实上,这只是“大轰炸”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当然,“大轰炸”的发源地不是澳大利亚,也不是太平洋战场,而是大陆战场上的俄罗斯。早在2年前,也就是2058年中期,在帮助海军进军马里亚纳群岛之后,共和国天军就在大陆战场上组织了几次大规模轰炸。当然,以当时的装备规模,一次出动上百架轰炸机用战术弹药对某一区域内的目标进行地毯式轰炸,也就算得上是“大轰炸”了。发展到2059年,也就是在“限武谈判”前,大轰炸的规模由100多架提升到了500多架,一次性轰炸区域也由一处增加到了数处。到2060年初,也就是俄罗斯宣布战败投降之前,天军在大陆战场上组织了3次规模超过1000架的大轰炸,并且从此拉开了“千机大轰炸”的序幕,让轰炸机再次成为了最为狂暴的战争工具。
要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轰炸机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轰炸机。
100多年前,从提尼安岛起飞的B…29在轰炸日本本土时,一般只能携带3吨弹药,即便采用高空航线,也最多只能携带6吨弹药,所以出动1000架B…29,一次也就最多投掷数千吨炸弹。因为当时美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军事基地部署不了这么多轰炸机,所以每次轰炸行动的投弹量大都在2000吨以下。与之相比,H…18的极限载弹量高达72吨(72枚1000千克级炸弹),正常情况下的载弹量也在50吨左右(48枚1000千克级的巡航导弹或者192枚250千克级战术弹药),而且能够在载弹50吨的情况下达到最大作战半径,所以1000架H…18能够在一次轰炸中投下5万吨弹药,相当于B…29机群的20多倍。
可以说,如此巨大的投弹量,已经不再单纯的为了摧毁目标。
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战略轰炸机就是战略武器。作为战略武器,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对敌国进行战略打击。而最为有效的战略打击不是摧毁敌人的战略军事目标,而是打垮敌国的国家基础,比如工厂、城市、道路、机场、港口等等。可以说,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针对德国与日本的战略轰炸,以最直接的方式说明了战略轰炸的意义所在,也非常全面的阐述了战略轰炸的基本战术。
不得不承认,在如何使用战略轰炸上,共和国在向美国学习。
在大陆战场上尝到千机大轰炸带来的好处之后,共和国天军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总结经验教训,并且对轰炸战术做了调整。用比较简单的话来说,经过在大陆战场上的轰炸行动之后,共和国天军对千机大轰炸做出的总结就是“同时到达”。从理论上讲,没有任何目标值得出动1000架轰炸机,哪怕是悉尼这种人口上1000万的国际大都市,也经不起1000架轰炸机的摧残。更重要的是,在战术使用中,因为弹药爆炸会对轰炸行动产生影响,所以也不可能让1000架轰炸机在1片区域上空同时投下弹药。更何况,要在一片空域内指挥与控制1000架轰炸机,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此一来,千机大轰炸实际上是出动1000架轰炸机轰炸多个目标,而这么做的唯一好处就是能够让敌人无法拦截所有轰炸机群,要么集中力量拦截某一区域内的轰炸机,要么就把有限的防空力量消耗在无穷的战场上。为了提高轰炸机的生存率,虽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各个方向上的轰炸机群在同一时间到达,并且在同一时间展开轰炸行动。由此可见,“同时到达”不但是经验,也是千机大轰炸最基本、最简单的作战战术。
当然,说简单的话,也只是战术本身,而不是具体实施过程。
共和国天军在大陆战场上取得了千机大轰炸的经验之后,却没有在太平洋战场上立即实施,关键就是不具备条件。要知道,在大陆战场上,天军不缺战略基地,有足够的地方部署1000架轰炸机,也有足够的通道来指挥与控制1000架轰炸机,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特别是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除了没有足够的基地之外,还缺乏指挥通道。当然,这些问题都随着“盘古”号海上基地到来迎刃而解,并且在“库叶岛”号海上基地到来之后,具备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这里涉及到的就是千机大轰炸的护航战术。
不管怎么说,轰炸机都是极易遭到攻击的目标,而且在遭到攻击的时候,轰炸机的自卫能力与手段非常有限。可以说,千机大轰炸的前提条件就是足够强大的护航力量。通过在大陆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天军总结了很多护航战术,并且对各种护航战术的有效性、特别是在各种情况下的适应性做了总结,再以此来编排最有效的护航作战方式,以提高护航作战的效率。
对千机大轰炸来说,最为有效的护航作战就是在轰炸机群进入之前,用护航战斗机驱逐敌人的防空战斗机,至少确保敌人无法在某个方向上集中足够的防空战斗机,然后用少量护航战斗机伴随轰炸机群行动,就能确保轰炸机群顺利完成任务。
按照天军制订的护航作战战术,在出动1000架轰炸机对付5个目标的情况下,需要10个大队的240架战斗机执行前进扫荡任务,另外还需要5个中队的60架战斗机伴随轰炸机群活动,因此只需要300架战斗机就能完成护航任务。
由此可见,“库叶岛”号海上基地的到来,使千机大轰炸具备了实施能力。
正是如此,在“库叶岛”号参与战斗的第一天,天军就组织了千机大轰炸,而且在1天之内进行了两轮轰炸,让所有轰炸机与护航战斗机都参与了战斗。
因为每架轰炸机都配备了2个机组(后来发展到每架战斗机都配备2个机组),所以天军在5月12日,再次组织了两轮千机大轰炸,让全部轰炸机飞行员都熟悉、或者说重温了千机大轰炸的主要战术,特别是在进入战区之后与护航战斗机配合的战术。
很明显,这两天的轰炸行动,只是共和国天军的热身运动。
5月13日,天军让前线部队休息了一天,并且让轰炸机部队抓紧时间解决轰炸行动中暴露出的问题,并且总结经验教训。
5月14日,轰炸行动再次开始。
在这一天的24小时内,2000架轰炸机以6个小时为周期,总共对澳大利亚东部与东南部地区的主要城镇与工业区进行了4次千机大轰炸,投下了近20万吨弹药。
在接下来的1个多月中,轰炸行动的强度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平上。
不得不承认,千机大轰炸中,压力最大的就是后勤保障部队。
前面已经提到,“盘古”号海上基地总共有48艘弹药模块船,每艘弹药模块船能够运载20万吨弹药,因此“盘古”号的自持力为48天。问题是,要在海上为48艘弹药模块船补满弹药,至少需要36天,算上模块船必须定期进行维护检修,所以在48天的作业周期中几乎没有几天空闲时间。事实上,这也是制约轰炸机出动效率的关键因素。要知道,2000架轰炸机的24小时出动量可以达到8000架次,而不是4000架次。事实上,这个问题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受到重视,只是海上基地本身也是平面结构的作战平台,因此继续增加弹药模块船的话,只会降低作业效率。受此影响,共和国海军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为第五代海上基地建造更多的弹药模块船,并且让弹药模块船返回后方港口进行装填作业,而不是建造单独的弹药补给船(大型弹药补给船的运载能力比弹药模块船要高得多,因此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作业效率)。问题是,因为第五代海上基地的需求量非常惊人,一直没有抽出建造能力来建造更多的弹药模块船,也就无法为每座海上基地配备第二套弹药模块系统,自然无法提高海上基地的作战效能。
这个问题,直到2060年6月下旬才得到解决。
当时,第二座第五代海上基地“女娲”号即将服役,而海军已经决定将“女娲”号派往夏威夷群岛,成为海上基地群的核心,所以属于“女娲”号的48艘弹药模块船暂时没有用武之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天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战略轰炸行动,促使共和国海军以“海上基地群”的方式来利用手里的海上基地,而不是按照之前的计划,在控制威克岛与中途岛之后,用一座第五代海上基地来加强共和国海军在夏盛夷群岛西部海域的存在,为进军瓦胡岛提供支援。
6月27日,属于“女娲”号的48艘弹药模块船满载而来。
当天,天军轰炸机群的出动率就达到了6000架次,而且还在最后一轮千机大轰炸的时候把目标对准了新西兰。
不得不说,在此之前,共和国当局对战略轰炸的估计显得过分保守。
到6月下旬的时候,共和国天军的轰炸机群就向澳大利亚投掷了近千万吨弹药,几乎轰炸了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的所有重要目标,甚至轰炸了部分工业化城镇的居民区,到轰炸新西兰的时候,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已经没有多少目标值得用成百上千架轰炸机去对付,甚至没有多少目标值得用轰炸机去对付了。
当然,共和国当局并未因此取消战略轰炸行动。
从7月1日开始,天军轰炸机部队开始以最高强度出动,即每天8000架次。按照统帅部下达的命令,轰炸范围也由澳大利亚东部地区扩大到整个澳大利亚,并且有计划的轰炸新西兰的主要城镇。
虽然这个时候,共和国海军已经在夏威夷群岛方向上发起进攻,重点也逐渐由西南太平洋转向中太平洋,但是天军的战略轰炸对太平洋战场上的影响并不大,即便月均弹药等物资消耗率接近1000万吨(当时参与轰炸行动的军事人员每个月就要消耗掉100多万吨各类物资),也不会对其他方向上的物资供应产生太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最主要的弹药运输与补给工作是由弹药模块船负责的,并不占用海运力量,也就不需要为战略轰炸提供太多的运输船只。
事实上,正是因为共和国已经动员起了足够多的战争力量,才能在太平洋战场上同时打3场规模巨大的战斗,以每月消耗2000多万吨物资的速度迈向胜利。对美国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噩梦。当共和国具备了用大烦模消耗来支撑胜利的战略实力的时候,美国为了胜利所采取的任何战术手段都会显得软弱无力。不管怎么说,在实力差距越拉越大,而且不再是战术手段能够弥补的时候,胜负再也没有悬念!
对共和国海军来说,战略轰炸的最大好处,莫过于让海军有更加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攻打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中,由海上基地支撑起来的航空作战力量,足以为所有作战部队提供空中支援,而海面进攻力量中,最重要的就是主力舰队。
第99章 进军夏威夷
攻打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以登陆瓦胡岛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虽然在登陆瓦胡岛之前,共和国海军也对群岛东面的几座面积较大的岛屿进行了轰炸与炮击,并且出动潜艇绞杀所有前往珍珠港的船队,但是在共和国陆战队登上瓦胡岛之前,所有作战行动都可看成在为登陆瓦胡岛做准备。
可以说,这种“厚积薄发”的进攻战术,正是夏威夷群岛攻防战与马里亚纳群岛攻防战的最大区别。
虽然有人认为,共和国海军在攻打夏威夷群岛时对进攻战术做出重大调整,主要受地理因素影响,即进军夏威夷群岛要比进军马里亚纳群岛困难得多,仅后勤保障上的麻烦就足以让共和国海军花更多的力气进行战前准备,自然需要“厚积薄发”。但是这种变化,更应该看成是共和国海军对攻打马里亚纳群岛、以及正在进行的斐济群岛战役的总结,针对战术上暴露出来的问题,所进行的必要调整。
为攻占瓦胡岛,共和国海军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攻打威克岛。
威克岛位于马里亚纳群岛与夏威夷群乌之间,为孤悬大洋深处的珊瑚环礁,西到塞班岛大约2350公里、东到瓦胡岛大约3700公里,基本上在塞班岛与中途岛的正中间,陆地面积不到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米,地势平坦,岛上有一座美国空军的航空基地,以及联通关岛与珍珠港的海底电缆与光纤信息控制中心。当然,在关岛被共和国军队占领之后,这条海底通信线路就被美军截断了。
单纯从战略地位来看,威克岛的重要性在中途岛之上。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联邦政府就将这座在美西战争中从西班牙手里夺来的建外岛屿(即没有正规行政编制)交给海军,让海军在岛上修建通信中心与潜艇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威克岛两度易手,战后,美国扩大了岛上的机场,并且将其作为跨洋航线民航飞机的紧急着陆场,而这座飞机场就是后来的空军基地。
问题是,威克乌孤悬大洋深处,最近的岛屿也在数百公里之外(即南面属于马绍尔群岛、曾经是美国核武器实验场的比基尼环礁),防守难度非常大,遭到攻击之后,很容易被占领,不然美国也不会在这座岛上仅设置一座条件简陋的机场,以及一座完全可以无人职守的信息控制中心。
单纯从岛屿面积上看,威克岛可以成为进军夏威夷群岛的跳板。
当然,最大的问题是岛上缺乏基础设施,别说供几万官兵驻扎的营地,就连供几万官兵使用的厕所都没有。受此影响,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要想利用威克岛,肯定需要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暂且不说基础建设需要耗费多少资源,光是花费的时间就无法接受,要不然当年日本海军也不会在占领了这座岛屿之后,仅让为登陆部队运送物资的船队在此停靠,而让攻打中途岛的主力,即联合舰队从本土出发。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海军看中的,也是威克岛的这一用途。
不同的是,共和国海军没有打算把威克岛变成船队的中途停靠站,毕竟配备了可控聚变核反应堆的军事运输船队基本上具有无限的巡航力,而且航行速度在45节以上,即便从共和国本土出发,不需中途停靠就能在数日之内到达夏威夷群岛,更何况大部分军事运输船队都是从那霸港出发。威克岛的重大意义在于,可以成为战术运输机的中途停靠点,即让航程有限、数量巨大的战术运输机能够从塞班岛起飞之后,在这里补充电能,然后飞往夏威夷群岛东部的主要岛屿。虽然战术运输机的运载能力非常有限,一般只能运载35吨货物,但是运输机拥有远超过船只的速度,加上众多的数量,能够在紧急时刻,特别是在登陆作战的时候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因为美军没有安心守住威克岛,所以攻打威克岛的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
用共和国海军的话来说,不需要出动陆战队,将一支舰队里各艘战舰上的武装战斗人员组织起来就能占领威克岛。
正是如此,在占领威克岛之前,共和国海军就把重点转向了中途岛。
当时,在要不要攻打中途岛、什么时候攻打中途岛、以及如何攻打中途岛等几个问题上,共和国海军内部存在不小的分歧。
首先是要不要攻打中途岛,即有没有必耍攻打中途岛。
中途岛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从地理位置上看,正好位于美国西海岸到亚洲大陆东海岸的正中间,即航线中途。从地质构造上看,中途岛属于夏威夷群岛,而且是群岛中最西面的岛屿。问题是,夏威夷群岛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因为所处板块在其他板块的挤压下向西漂移,所以岛屿呈东西分布,面积较大、地质活动频繁的几座岛屿都在东面,而西面还有几座珊瑚岛礁。也就是说,即便属于夏威夷群岛,中途岛与檀香山的直线距离都在2000公里以上。
更重要的是,中途岛不在瓦胡岛与威克岛之间,在威克岛的东北、瓦胡岛的西北,即位于威克岛与瓦胡岛连线的北面,且偏移得比较远。
受此影响,就算攻占了中途岛,也只能将进攻距离缩短1000多公里。
问题就在这里。
因为中途岛的陆地面积比威克岛还要小,仅5平方公里,而且岛上的基础设施也非常简陋,基本上不具备大规模驻军的能力,所以最多只能作为登陆部队的跳板,在价值上与威克岛相似。关键是,即便是战术运输机,也可以从威克岛直飞瓦胡岛,并且在降落卸货的时候充电。有意思的是,即便战术运输机从中途岛出发,在向瓦胡岛运送物资的时候,也得在降落卸货的时候充电,不然无法返回中途岛。如此一来,在只需支持战术运输机的时候,攻打中途岛的意义就不那么明显了。
当然,进攻跳板的意义不仅仅是为战术运输机提供降落充电的场地。
在讨论是否攻打中途岛的问题时,一位陆战队后勤部门的参谋军官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那就是攻打夏威夷群岛会有多大的伤亡,而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的前线医疗救治系统能否确保所有伤员都得到及时有效的照顾与治疗?
显然,这是2个问题,而不是1个问题。
首先是伤亡有多大。按照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的估计,攻打夏威夷群岛的兵力损失不会低于马里亚纳群岛,而按照之前的伤亡比例,即伤残官兵为阵亡的3到4倍,那就意味着在战争期间需要救治20万到30万伤员。这里就涉及到了第二个问题,即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的前线救援能力。要知道,在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时候,大部分伤员都是通过战术运输机直接送往琉球与日本的军事基地,接受更加全面的医疗救助,只有一些急需稳住伤势的重伤员,以及一些经过简单处理后就能康复的轻伤员才被送到附近的医疗船上。即便如此,在塞班岛攻防战期间,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各投入的1艘医疗船都人满为患,根本没有办法救治成千上万的伤员。可以说,如果不是有大批战术运输机可以调动,而且这些向前线运送物资的运输机都可以在返航的时候带走伤员,不然肯定有很多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还会有更多的伤员因此而永久性残废。
与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相比,攻打夏威夷群岛的麻烦更加突出。
说得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