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狂歌-第2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所有人的脑海里都浮现出了同一个名字………嬴政。
是,只有秦始皇才有这样的资格、这样的能力、对他所钟爱的这片渤海湾大兴土木!
只不过,这一切都还只是他们的猜测。若想确定始皇踪迹,他们还需要得到一种证实。如果秦始皇真的到过这座山,那他一定会留下些什么,以此证明他来过。
秦始皇的骄奢自负与好大喜功,世人皆知。他到或没到过的地方,都被立满了丰碑、刻满了功德。那举世闻名的“秦七刻石”没有一句话不是在歌颂赞扬他的丰功伟绩的。
他要名垂千古,他要万世流芳。正因为如此,所以这座别有意义的山上,就一定也会留下秦始皇特殊的“痕迹”。
想到这些,大家都忙不迭的加快了脚步沿着石阶向上奔去。也不管脚下的山石路滑,几个人互相帮衬着以最快的速度爬上了山顶。
当他们走到石阶栈道的尽头时,眼前豁然开朗。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偌大的观海台!
虽然已经颓败成了海底遗迹的样子,但是那上面坍塌的青砖巨石还是隐约可见当年雄伟壮观的本色面目。
他们甚至可以想象,那千古一帝秦始皇,曾经站在这观海台上,登高望海,远眺渤海海峡时,是怎样的一种壮阔豪情。
而且就在那平台的边缘处,果不其然的竖立着一幢雄伟的刻石。
秦震此时在无比的震撼下不禁叹道:“看来秦王七刻真的是统计少了……铭记他丰功伟业的刻石,有可能竖立在大江南北、山川河岳的任何一处。也许岁月早已抚平了刻字,但是秦王绝对是做到了以他自己的方式万古流传了……。”
羽东这时站在秦震的身边,也正定定的看着那刻石,忽然他淡淡的开口轻声说道:“要想记住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记住他所做过的事。”
秦震侧过头看了看黑暗中的羽东,不禁在想:羽东他所做的这一切,将来又会有谁记得呢?也许他从来就没想过要被人记住吧……不过没关系,这所有的一切,至少秦震会记得。
羽东刚刚说的这句话很有道理,也很沉重。
没错,记住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记住他所做过的事。
无论功与过。
古往今来能流传千古的人,被后人所传颂的都是他们所做过的事,而并非是这个人。人们通常会因为一件事,所以才会想要记住一个人。
张择端,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世背景、没有任何关于他的史书记载。可是中国乃至世界,却无人不知《清明上河图》。如果不是《清明上河图》背后那71个字,恐怕都不会有人记得张择端是谁。
一个名字可以流传千古,便已经是一种成功!没有人会在乎这个名字是善是恶,有功有过。
岳飞精忠报国名垂青史,可是那害死岳飞的秦桧不也是无人不知吗?
尤其像秦始皇,他的一生都在建大功、铸大过。他修筑了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却也累死了不计其数的无辜百姓。他一统华夏、统一文字,却也焚书坑儒、暴戾成性。他寻仙求药、劳民伤财,但是他也建成了神秘莫测、举世无双的秦始皇陵……
他所做出的所有事,无论对于错,都注定会令万世瞩目!无论功与过,他都成功的成为了华夏九州唯一无可替代的千古一帝。
纵然没有铭文石刻、歌功颂德,只要长城还在九州大地,那秦始皇的名字就注定会被后世流传。
几个人一起走到了那石刻前,缓缓举起手电共同照向了那石刻上模糊的字迹。
帝王的遗迹并没有被海水侵蚀抚平,那巨石上面是洋洋洒洒的几行小篆。形式奇古、字体优美。
上铭刻道:
“朕统华夏,天下归一。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恩泽八荒,威震四仪。卫我大秦,护我社稷。聚九鼎,以镇九州龙脉;筑长城,以慑宇内八荒!今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生,当守土开疆,定我大秦千古根基。亡,必羽化龙魂,佑我华夏万世无疆!山海为证,天地为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沧桑古老的小篆石刻,却散发着王者之风的气势磅礴!
经过了海枯石烂的洗礼,字字迸发着千古帝王那震慑山河、唯我独尊之势!让观看者不禁自觉卑微,心悸胆寒!
那是一统华夏的气魄,是敢令仙魔鬼神共从之的王者霸气。
羽东缓缓伸出手,轻抚上了那石碑上的沧桑印记,低声自语道:“朕统华夏……这石刻是第一人称……”
“嗯,秦始皇到过这里,而且他第一次提到了九鼎。”墨裳在一旁轻声接道。
似乎在这座石刻前,所有人都不自觉的会轻言细语。似乎是怕迁怒了秦王龙魂,惊扰了仙魔鬼神。
羽东伫立于石刻旁,久久的眺望着暗夜中静谧的渤海。耳边响起的,是那平缓深邃的海浪声。
过了一会儿,羽东这才转过身对大家说道:“我好像明白碣石的秘密所在了……”(未完待续。。)
第四十章 始皇传说(上)
羽东一边说着,一边招呼大家站在了观海台的峭壁边缘。
身边海风呼啸,山下惊涛拍岸。听着那澎湃的海浪声,就不由得让人感觉阵阵心惊。
在深夜中看大海,其实是什么都看不见的。可以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听得见那波澜壮阔的汹涌,却看不见白涛翻滚的景象。从而引人无边的遐想。
可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羽东却指着黑暗中迷茫的远方说道:“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墨裳会推算出那不可能的循环卦象了。”
“无常哥出错了?”老顾不识趣儿的问了句。
羽东果断的摇头答道:“不,他没错,卦也没错。卦象之所以会反复循环至原点,那是因为碣石就是秦皇岛。”
“什、什么?!”秦皇岛就是碣石??秦震难以置信的看着羽东,惊觉这个答案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了。~无~错~如果说秦皇岛真的就是碣石的话,那当初墨裳在老龙头占算方位,又为什么会出现东方三十里以外的卦象指引?
不等秦震将心中的困惑问出口,羽东就继续缓缓说道:“秦皇岛就是碣石,但碣石并不是我们当初所在的秦皇岛上。”
“你、你能不能说人话?关键时刻你这么绕弯子很欠踢知道么……”秦震被羽东的话绕的稀里糊涂,如坠五里云雾。所以毫不客气的直言要求羽东把话说明白点。
羽东又指着那漆黑的远方说道:“卦象当初在老龙头指向了东方三十里外,而后当我们到了地方。却又指回了秦皇岛方向。那是因为,只有从这座山上眺望回去,才能看见真正的碣石所在。它在秦皇岛没有错,但是我们在秦皇岛上却无法找到它。”
虽然说羽东的这话在秦震听来仍然不像是人话,可他却也好像稍微能听懂了一些羽东的意思,于是便讷讷的问道:“为、为什么……?”
秦震他们现在绝对都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既然是同一个地方,那从哪里看过去又能有什么区别呢??那么大面积的一片土地城市,它就在渤海岸边。无论从东南西北、天上海上看过去,它也还是在渤海岸边!这能与这座幽灵似的山有什么关系?
苦思冥想,秦震他们也始终无法理解羽东的这个说法。
倒是墨裳。听了羽东的说法之后。十分赞同的点头说道:“嗯。或许,这才是禹所积石山和碣石最重要的关系。也可能当初秦始皇是先到了这座山,然后才从这里的望海台上发现了碣石的。由于碣石的飘渺神秘,他才会认定那里有海上仙人。所以才会从那里出发。出海寻仙。”
听着墨裳所言。秦震实在忍不住疑惑的问道:“那秦皇岛将近八千公里的面积,怎么可能会是碣石呢?我原来一直以为碣石就是一块、或者一片石头,又或者就是秦皇岛上的一座山。现在照你们这么说。碣石岂不是整个秦皇岛?”
墨裳微微点了下头对秦震解释道:“秦皇岛原本并不叫秦皇岛,而是叫秦皇山。秦皇山的由来很简单,是因为秦始皇来到了这座山,下马的时候留下了他的脚印,所以山就被称作秦皇山了。在那个时期,可没有河北省,更没有什么临海城市。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从山变成了岛;又从岛变成了市。”
秦震听的已经处于了一种发懵的状态,老顾和姜旗更是干脆闭口沉默,不发表任何意见。
对老顾来说,反正也是根本就无法理解的事情,何必非得强迫自己弄明白它?他可没有秦震那么病态,凡事不弄清楚了就浑身难受。老顾的心里非常跟明镜儿似的,就算他现在弄不明白,很快也会明白了的。因为他们几个是注定要前往那碣石的。
羽东这时走到了石刻的背后,声音稍有些兴奋的轻声说道:“这里果然还有字……”
大家一听,连忙都随羽东转到了石刻的背面处。手电光所照之处,是洋洋洒洒的一整面石刻文字。
这一次,那些古老的小篆紧密排列,似乎不像是铭文,更像是叙事。不过也因为笔画过于精致细微,所以也导致了字迹模糊的更加严重,没有前面的铭文那么容易辨认了。
因为字体实在是太小了,哪怕石碑上的一小块损毁或裂痕,都能模糊了一大片的文字。这样,他们看到的内容也就只能是断断续续的了。一部分靠辨认,一部分靠猜测和联想。
经过羽东和墨裳两个人反复的推敲研究,最后他们终于大概的弄明白了这上面的通篇长论到底写的是些什么。
在那断断续续的文字中,隐约可以辨认出一些主要的词汇,比如“安期生”“三神山”“祖洲”“丱(音:惯)兮城”“妫(音:归)州”“王鄞(音:银)”“东海石桥”等等这些他们大家或熟悉、或陌生的词句……
其中还不乏夹杂着九鼎和碣石的只言片语。
也幸亏是墨裳对河北省太了解了,关于这片土地上的古今变化,墨裳可谓是无所不知。所以在墨裳和羽东共同努力研究推敲了三个多小时以后,他们终于得到了一个完整恢弘的神话故事,以及一个惊人的发现和结论。
在那些断断续续的词句中,讲述的正是秦始皇为何东巡,如何求仙,以及求仙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件转折,还有……那碣石和九鼎至关重要的一些秘密。
虽然他们大家不理解始皇帝为何要把这些都铭刻下来,但是这石刻上却真实的记载着关于秦始皇的大部分神异传说。
古人铭文,言语简练。往往四个字就能概括出一大段深远的故事。所以在这两位博物君子的细致分析下,才娓娓道来了那一段关于秦始皇,最神幻迷离的传说故事。
当然,一切都要从始皇东巡开始说起。
要说真正令秦始皇顿感生命可贵的人,还得是那“图穷匕见”的荆轲。正是因为荆轲刺秦的那一瞬间,才将秦始皇推到了死亡线上的恐惧震颤之中。
在那一刻,这位千古一帝深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和脆弱,他觉得非常有必要要牢牢的把握生命!
因为只有这样,他才可以遂愿;才可以将大秦江山从始皇开始,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于是,秦始皇就此开始迷恋上了那些仙山、仙人、长生不老的传说。
关于三神山的传说,也就这样从海上传到了秦始皇的耳朵里。那三座山就是蓬莱、方丈、瀛洲。
始皇亲闻“此三神山者,沉浮于渤海之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药皆在焉。禽兽尽白,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水下;临至,风辄引去,终莫能至。”
也就是说,这三座山就在渤海之中,但是却漂浮不定。一般人找不到,可凡是找到了的人,都说那上面有长生不死的神仙和不死药。那里的飞禽走兽都是白色的羽毛,城楼宫阙都是金银所造。只不过那三座山远看都像是飘在天边的云彩,等临近了呢,又好像是沉在渤海水下一样。
而且稍微一靠近,飓风狂浪就会袭来,等到风平浪静之后,那山就再也看不见了。
所以从战国时代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诸君王都去寻过,但却始终都没有人找到过。
秦始皇听了这样的传闻,自然是高兴的不得了。当他的权势、王位、富贵荣华全部都拥有了之后,唯一所欠缺的就是永恒的时间了。
就这样,秦始皇便对渤海的这一片海域起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了他的东巡之旅。
当他经由山东等地发现了这座禹所积石山的时候,误以为这就是那沉浮于海上的仙山。所以当他来到了这里之后,便开始大兴土木建造皇道、栈栏、观海台。
可当他站在这里豪情万丈的准备刻立铭文碑的时候,这才发现当日出之时,对面海岸边上会浮现出一段连绵百十里的巨石甬道!
那条石道一直延伸到海中,看上去若隐若现,虚无缥缈。这让秦始皇猜测那里便是登天成仙之路。于是,他便再次启程前往那片海中的巨石甬道,也就是碣石所在。
而在那碣石山上,秦始皇还真的遇到了一个老神仙,名叫安期生。看似平凡无奇的一个老头儿,但是传言却说他已经活了几千岁了。
这正是秦始皇梦寐以求的永生啊!
于是,皇帝就和老神仙密谈了三天三夜,看起来很是融洽。始皇一高兴,就赐给了老神仙不计其数的金银财宝。可是那老头儿却很怪,他并不稀罕这些东西,最后只留下了一封信和一双红玉的鞋,就消失不见了。
虽说“老神仙”是消失了,不过那信上的话,可是再次坚定了秦始皇寻仙的决心。
信上写的是“后数年,候我于蓬莱山。”
秦始皇见信大喜,心想这老神仙是在跟自己相约几年之后去蓬莱山等他啊。想那寻得蓬莱之日,必是白日飞升之时!
从那以后,秦始皇就开始通过各种方法寻找蓬莱山的位置。
终于,他查到了山海经,并且在书中得到了蓬莱山真实所在的确切位置。
然后,他就开始寻找最合适可靠的人选,自碣石出海寻仙山。
这个人,便是徐福。(未完待续……)
第四十一章 始皇传说(中)
在当时,围绕在秦始皇身边的方士、术士有很多,像卢生、羡门、韩众等等这些人,都是“忽悠”的比较成功的。
而徐福之所以能在众多术士的“海选”之中脱颖而出,还是因为他曾经在秦始皇前往衡山的路上,曾像变戏法一样的在人困马乏之时,为秦始皇做出了“以如意击地,随后甘泉涌出”的神奇之举。那泉,就是后世流传于洞庭湖边的秦皇井。
在听着这段完全像是神话一样的故事时,秦震他们几个人也还都是很入神的。因为他们已经清楚的知道了禹所积石山和碣石之间的关系,确实就如羽东所说的那样。
先暂且不管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吧,至少羽东的猜测和秦始皇铭文所记载的传说十分接近,甚至是几乎相同。
提起那徐福,大概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都是个江湖骗子。老顾也不例外。所以这时候他鄙夷的冷哼了一声说道:“一代枭雄也真是太不开眼了,选来选去竟然选了个大忽悠去找蓬莱山。要我说,那个骗子肯定是拿了钱就卷包走人了,连出发都没出发。”
墨裳这时候却果断的接道:“不,徐福出发倒是真的出发了,只是没有再回来而已。在今天河北省盐山县南四十里左右的地方,就是这石碑上所记载的丱兮城,也叫千童城。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当初徐福带着数千童男童女在这里停留过。只是自此一去,便杳如黄鹤了。”
“……那不还是骗子么?”老顾一根筋的反问着。
秦震这时半开玩笑的说道:“也没准儿人家并不是杳如黄鹤了啊。时至今日,在日本滨海的某地还有徐福墓呢!谁知道这个徐福,是不是当年中日外交的第一人啊。”
老顾一听,顿时眉毛倒竖,怒气冲冲的骂道:“我靠!还有这事儿?!那他他妈就还不如个骗子呢!回去之后我非得好好查查。当年引狼入室的罪恶根源,是不是就是这孙子搞的鬼!”
大家对老顾的话都是一笑置之,谁也不会拿这么缺心眼儿的话当回事儿的。他说的就好像一旦查出了个所以然。就能去刨了人家祖坟一样……
所以羽东将话锋一转,便言归正传。他们还是得继续理清那错综复杂的传说故事。才是当务之急。
这整个故事串连下来之后,最令羽东和墨裳激动的,就是这其中提到了和九鼎有关的两样神秘之物。
定日针,驱山铎。
据说徐福走后就再也没了音讯,这大概也奠定了嬴政暴君之名下残酷的“坑儒”之举。
在秦始皇的震怒之余,他并没有放弃和那“老神仙”的蓬莱之约。于是他便打算要在渤海上建造一座东海石桥,以直通东海仙山。
其实按现在的说法,他就是要在渤海上建造一座跨海大桥直通黄海……
依山海经上的图文所示。秦始皇沿着渤海之滨苦苦寻找。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一片比渤海更为广阔的海域!始皇帝认为那是海天之极,远处一定就是神仙所说的海上仙山。
这片更壮阔的海域,就是黄渤海的交界处。
其实,如果换做是今天的思维和眼界来看,所有人都能很清楚的明白,那片海域之所以更辽阔,是因为过了渤海海峡就到了黄海。而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它与内陆渤海自然是不一样的。
可是这一切的自然,到了那痴迷仙山之说的秦始皇眼里。就都变的不自然了,并且还神异迷离了起来。
他决定,要填海!要建桥!无论如何也得造一座东海石桥直通蓬莱仙山!那老神仙还在等着皇帝赴约。要助始皇飞天成仙呢……
老顾在这期间还无奈的苦笑着叹了一句:“哎!就从旅顺到烟台的这么丁点儿距离,就把咱千古一帝给折腾疯了。”在老顾的眼里,蓬莱就是烟台蓬莱,如此而已。
可惜,秦始皇和老顾的思想觉悟终究不在一个频率上。
驱山填海可不是一个小工程,对于古人来说,那几乎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但是做这件事情的既是嬴政,便再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了。他能筑的起九州山岳上的万里长城,又哪里会在乎于渤海之上再建一座“跨海大桥”呢?
始皇本打算继续用筑造长城的方式来建造这座直通仙山的海上大桥。所以他每天都在盘算着需要征集多少士卒民夫,又需要多少巨石才能建成这座大桥。
可这就将意味着需要用比建长城还要多的冤魂白骨。才能堆得起这座“通天之桥”……
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忍心见秦皇再累死那么多无辜的百姓。
于是。一位海神出现了。他说会帮助秦皇驱山造桥,并且赠予了秦始皇两样宝物。那海神,就是这石刻上所记载的王鄞,而那两件神物,就是“定日针”和“驱山铎”。
驱山铎,也就是后世传说中的秦王赶山鞭。
关于这两样传说之物,羽东和墨裳似乎都十分熟悉。所以当他们研究出这两样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