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媒介是条鱼 >

第2章

媒介是条鱼-第2章

小说: 媒介是条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负责报名的一位老师正在整理报名材料,桌子上厚厚一沓的简历,在苏豫看来,每一份简历后面都有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有一颗备受折磨的心。

整了整因来回奔走凌乱的头发,深呼吸了几下,苏豫镇定地走上前去:“老师,我来报名。”

“填张表,两张照片,50元报名费。”接待的老师随手递过来一张报名表,头也没抬,继续整理桌上的材料,说话的语气让人在炎热的夏季感到一丝丝的冷意。

压制住心里微小的不愉快,苏豫以异常认真的态度填完报名表,恭敬的交给那位老师,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

“字倒是写的不错。”老师接过表简单看了一下,又对苏豫从头到脚审视了一番,“小伙子人长得也精神,学校也可以,好好准备准备,迎接考试吧!”

对方态度的转变让苏豫感到莫名其妙,不过想来也是,任谁忙活了一天,接待了那么多报名者,说了那么多话,都难有什么好气儿!他不由得觉得,眼前这位老师其实还是不错的,之前那点腹诽与不满意也随之烟消云散,连带着对这家报社的印象也好了起来。

看苏豫听到夸奖并没有喜形于色,只是客气有礼的说了声谢谢,举止得体,言谈有度,既不过分套近乎,又言语得当知进退,那位老师不由暗暗点了点头。

苏豫没有想到的是,面前这位老师,与自己的缘分远远不止目前这么简单。这位老师姓郭,主要负责总编办公室的工作,由于资格老,又热情爱帮助人,报社同事都叫他老郭。老郭在他初进报社的日子,给了他很大帮助,让他在一摸黑的环境里,不至于碰得头破血流。以至于后来他们俩每每在一起喝酒的时候,都会回忆起初会面时的这一段,老郭总是非常豪迈的喝完酒,然后自得的说自己曾经“慧眼识英才”,每每让苏豫想起自己的青葱时光,然后感慨莫名。

报完名后一星期举行笔试,在这一星期时间里,苏豫恶补了一下关于报纸媒体的相关知识,根据之前的工作经验,暗自揣摩了一番,心想策划的本质应该都是相通的,只要抓住最基本的东西,然后了解报纸媒体自身的特质,很多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话是这么说,苏豫心里还是十分忐忑。在准备考试的日子里,他一会儿非常自信,有一种“天下滔滔舍我其谁”的豪情,一会儿又想恐怕“高手”如云,自己未必能笑到最后。

对于考试,苏豫从来就没有担心过,从小到大,大小考试没有上千,也有几百,早锻炼出来过硬的心理素质,而且他相信以自己的能力,单纯的考试他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他担心的是考试之外的事情。在这样的内陆城市,大家的出路并不多,虽然说报社现在已经改革,变成了所谓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招聘进去的人也不再有事业编制,可是依然不妨碍报社成为众人眼中的香饽饽。何况大家都觉得进了报社即便工资不算很高,也有许多特权可以享用。像苏豫这样,家里一没钱二没权,又在这个圈里没什么熟人,仅仅凭自己的能力想进去可真是太难了。苏豫的几个高中同学已经在这个城市混了几年,深知这些单位的操作规则,对此都不乐观,觉得苏豫能进去是运气,不能进去是在预料之中。

苏豫对此抱着“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觉得成不成都是个经历,努力了就不会有遗憾。至于结果怎么样,则不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了。

一转眼笔试的时间到了。

那天苏豫起了个大早。天刚蒙蒙亮,他就起了床,洗漱完毕,然后沿着金水河畔一路走过去,路上看到有家永和豆浆店,进去要了一杯豆浆、一根油条、两个鸡蛋,希望能取个好兆头。以前每次有重大考试的时候,母亲总是精心地这样准备,既补充了足够的能量,又不会吃的太饱,影响大脑的正常发挥。

到考试地点的时候,时间刚刚好,考生正在按顺序鱼贯入场。

考场设在市中心一所小学里,校园门前的林荫大道上站满了人,熙熙攘攘,苏豫粗粗估计一下,大概有上千人。

这次考试对于媒体圈来说,规模空前。很多年这些报社没有大规模的面对社会公开招聘了,即便需要人也都是零星的几个,不像这一次,由于这家报纸经过体制改革,新上任的一把手决心以铁血手腕为报社来一次大换血,争取来个一炮打响。这样一来,即便在职者也要通过入职考试,与报考的人一起参与竞争。也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在这样的政策下,有人欢喜有人忧,可是谁也阻止不了,更改变不了。

从程序上来说,这次招聘考试无疑还算是公正的。不同职位的报考者分属不同的考场,有不同的专业试卷。每个职位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往低数,根据录取名额,以3:1的比例进入面试,然后再根据面试成绩确定名单,经过政审和体检合格之后,正式办理录用手续。

苏豫报考了两个职位,记者和策划。这两个职位的考卷除了后面的实践操作题不一样之外,前面的几部分完全相同。

第一部分是文学常识和时事新闻,一类是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样的古典文学知识,还有就是关于王小波、王安忆等当代作家作品等相关知识,以及当年度的热点新闻,或者有特殊意义和影响的新闻等,如河南救人民工李学生。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的基本文学素质和对新闻的关注程度,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实力,如果平时不关注这些,靠一时半会儿临时抱佛脚突击,是肯定不行的。

第二部分是改错别字和改病句,类似于《咬文嚼字》里面的知识,比如“悬梁刺骨(股)”、“金壁(碧)辉煌”这样的常见错别字,容易混淆和写错的。这可是需要有扎扎实实的语文基本功才行,因为无论是记者和策划都是跟文字打交道的,如果写出来的东西出现明显的错别字和病句,可就丢人丢到姥姥家了。

第三部分就是实践操作题了。记者的题目是根据所给的材料,写一篇消息,一篇评论,自拟题目。这次考试所给的材料是关于*瓜农进城的相关内容,有政府出台的政策,有瓜农们的声音,也有消费者的关注。材料都是相同的,可是如何烹调得当就看各人的水平了。策划的题目更具有实战性,一道小一点的题目是关于报纸自身的广告语点评和拟定,完全看你对这份报纸定位和读者群的理解了。还有一道大一点的题目就是写一个报纸改版的策划案。

记者的考试不必多说,苏豫本来就没做过记者,写的消息也好评论也好,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只求不犯错,但是绝难出彩。策划方面可就是苏豫的专长了,再加上这段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对这家报纸做了全方位的了解,在考场上刷刷下笔写来,如有神助。等到他揉着发酸的手腕搁笔时,才发现整个考场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一间教室里几十个考生都已经交卷离场了,看看时间,还有15分钟考试结束。苏豫大致审查了一下卷面,觉得没什么遗漏和更正的了,收拾收拾就交卷离场了。

考完试之后,苏豫反而彻底放松了,不再庸人自扰的想东想西,只是继续积极的找工作,别的什么都不多想。

没想到的是,两个星期之后,苏豫接到了面试通知的电话。

等到了面试现场苏豫才知道,原来自己竟考了个第一,这即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的是凭着自己考试时发挥的水平,这个第一应该是十拿九稳;意料之外的是没想到自己真的就稳稳当当拿了这个第一。不过进入面试,大家又是同一起跑线了,这时候主观性就会更强,很难说结果会是怎么样了。

侯考室里有十几个人,有的人看起来胸有成竹,听他说来,对报社的熟悉程度简直就像自己家开的一样。有的人则是惴惴不安,紧张兮兮,有一个小姑娘甚至拉着苏豫问东问西,像没头的苍蝇似的。

苏豫第一个进去面试。只见房间里做了三位面试考官,两男一女,苏豫先对考官问了声好,然后坐在自己该坐的位置上,目光坦然的面对主考席上的三位。

面试的时候,那位年轻女考官率先发问,口气咄咄逼人,让人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凭直觉,苏豫觉得这个考官不喜欢太过平庸的表现,也就使劲浑身解数毫不藏拙的表现了一把。

当对方问道:“你在南方发展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回来呢?”

苏豫先说了母亲的原因,又提起了之前曾经有过的一次面试,“当时要进那家单位总共需要经过三场面试,从人事经理到部门经理,再到公司总经理,那是一个台资企业,三位面试负责人都不约而同的问了我同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河南人,怎么看待河南人被歧视这个问题?’”

苏豫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不想多说我当时的感受,相信每一个河南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有相同的感受,我当时只是说我自己心中的河南人,我的亲人、朋友、师长,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河南人,至于说那些害群之马,相信每一个地方都会有,不单单是河南人。”

苏豫观察到其中一位面试考官微微的点了点头,只见这位考官五短身材,面目可亲,虽然没多说话,却一直在主导着面试的节奏和进度。而另一位考官则纯粹是陪衬,完全没有在这场面试里有任何表现。

面试结束了,苏豫可以感受到考官对自己的满意,可是结果如何他却不能预测。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它去吧,只要努力了,奋斗了,经历了,一切都是值得的。

第一卷 初入媒体 第四章 昔日荣光

两个月之后,苏豫接到了报社录用的电话通知。

时间过去了这么久,久的足以让人失去信心。等待的第一个月,苏豫还满心焦虑,时时期盼,也打过几次电话问过,要么是没人接,要么接电话的人很不耐烦的说:“等通知!”后来干脆也不抱什么希望了,彻底不去想这件事情,继续投入到找工作的大业中去。

接到电话的时候,苏豫正在进行一个面试,是一个台资公司在郑州的办事处,招聘市场推广经理,薪水福利都还可以,对方负责人对他也很满意,希望他能尽快到岗。他犹豫了一分钟的时间,就决定放弃眼前的这个机会,非常诚恳的跟对方负责人说,他刚刚接到另一个单位的聘用通知,出于个人兴趣和理想的原因,他决定到那边去,非常感谢对方给予自己的肯定,并为耽误对方的时间感到抱歉。

这位招聘负责人听到苏豫这么说,对他更加欣赏,也表示很遗憾不能与苏豫共事,并希望如果以后有机会可以再合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双方就这样交换了联系方式,居然成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事隔多年之后,两个人还偶尔在msn上聊聊天,那个叫Leo的台湾中年男子,总是在苏豫烦恼的时候,给予他一些建议,并十分关注苏豫的成长,成了苏豫成长途中亦师亦友的好兄长。

入职报到的时候,苏豫站在新闻大厦门前,在心中呐喊:“哥们,我终于来了!”

虽然等待的过程太漫长太煎熬,不管怎样,总算有了一个好的结果,终于有一个崭新的开始,即将展开一段不一样的人生,实践一段不一样的历程。

终于走进了这栋新闻大厦,不再是客人的身份,不再是报考者的身份,而真正的成为这里的一员,成为他们中间的一份子。

每个城市好像都有这样一栋新闻大厦,坐落在城市的中心,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进进出出的人看起来既神气又神秘,他们穿着随意、行色匆匆,背着大大的摄像机,奔走在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他们是众人心目中的“无冕之王”,掌握着老百姓的新闻话语权。这里对于局外人来说,总觉得有着无限的荣光,以及新闻发布的无上权威。

这座城市目前有四家都市报,各有优势,互为水火。

《大江报》隶属市报集团,大至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的街坊小事,无所不包。《城市信报》隶属广电集团,结合电视台的优势,更侧重于娱乐新闻,号称全省唯一的纸上“电视台”。《东方商报》则隶属新华社分社,擅长以经济的视角看新闻,以新闻的视角写经济,别具特色。

而苏豫所进的这家报社,《绿城早报》,则属于省报集团,是一份具有悠久历史的市民都市报,覆盖全省,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可是也因为其全,反而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特别是随着报纸市场化的进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就在四家都市报之间打响。《大江报》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一跃成为绿城报界的老大,《城市信报》和《东方商报》也分别以黑马的姿态跑出重围,在绿城报媒占据一席之地,《绿城早报》在前有狼后有虎的状态下,艰难生存,勉强维持绿城老二的江湖地位。报纸媒体的战国时代已经到来,群雄纷争,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绿城早报》,如果用一首歌名来形容,那就是:“不做大哥好多年”。

这是一份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报纸,毛主席题写的报头赋予了这份报纸特殊的政治意义,它所经过的历程有坎坷、有风雨、有成功、也有辉煌,它是共和国的一个缩影,从人民公社到改革开放,所有的一切,一起走过,记录和见证了这个城市和中国在发展进程中的风风雨雨。

《绿城早报》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达到过辉煌的顶点,可是在以后的日子却江河日下,江湖地位不保,只能在其他报纸的风头之下,回忆昔日的荣光。总是会有人不服气其他报纸如今的风光,总是会有人说省会的新闻人大多从这里出发,这里就是省会媒体人的“黄埔军校”,那种不服和自欺欺人总让人想起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面所写的那句话“咱祖上也富过”,调侃中透着点辛酸,辛酸中透着点滑稽。

可是历史是挂在墙上供人观瞻的,现实才是我们真正要面对的。辉煌的历史属于过去,不管情愿不情愿,那份荣光和骄傲都已成了昨日黄花。如果依然固守着昔日的荣光,不积极的寻找对策,不主动寻找机会,只会被对手远远地甩在后面,真正成为一段历史,尘封在故纸堆里。

入职报到的第二天,在报社的大会议室里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新人入职大会”。

会议入场的时候,苏豫见到了面试他的那位主考官。听消息灵通的新人们说,这位是报社的社长助理,姓黄,人称黄总,主管报纸的宣传推广,据说是80年代的北大高材生,又被人称为北大“黄”,在本地很有几分名气,做过几个很有名的大策划。

苏豫心想,怪不得呢,看来的确是“大神”啊,以后他应该是自己的主管领导吧!

这时候只见一位身材高挑、容貌秀丽的美女走过来,亲亲热热的跟黄总攀谈起来,顾盼之间有种说不出的韵致。

听旁边的同事说,这位美女就是自己的直接领导,企划部主任秦明月。

企划部是报社新成立的部门,据说原来暂定的企划部主任不是秦明月,而是面试苏豫那位咄咄逼人的女考官,现在省会新闻部做主任的鲁冰燕,后来不知道什么缘故,走马换将,这也是隔了那么久才给苏豫他们下聘用通知的原因。

会议在雄壮的军乐声中正式开始。

只听会议主持人介绍报社领导,苏豫大致听来,好像报社有9位常委,钱社长是报社的老一,主管经营,文总编辑是报社老二,主管采编,几个副总编辑,一个社长助理,还有两个总编辑助理,这就是整个报社的领导班子了。

钱社长作为报社老一,当仁不让的作为压轴最后上台。

他首先代表报社领导层表达了对入职新员工的欢迎,然后对报社的辉煌历史做了庞大而又系统的回顾,又对如今的现状表示深感痛心,表示要在自己的手上恢复《绿城早报》昔日的辉煌,成为绿城报界的,让早报人重新找回往日的地位。说到动情处,钱社长禁不住哽咽起来,后来,偌大的礼堂只听见钱社长声嘶力竭的呐喊:“为了曾经的辉煌和荣光,我们要更加努力,我们必定要更加努力,王者必将归来,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一时之间掌声雷动,群情振奋。

报社的新人们一时有种无与伦比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好像《绿城早报》的未来全在自己这些人的身上了,不由得充满了干劲,只觉得从肋下都能生出风来,带着自己呼呼的往前走。

与钱社长的激动人心和极富煽动性不同,文总编辑的讲话风趣、幽默,还带着点微微的自嘲,明显的带着文人气质。

文总带着幅金丝边眼镜,五官端正,举止温文儒雅,算是媒体界难得的既有才又有貌的男士,又有着几分风度,遂成为报社女记者们或明或暗的偶像。曾有一名女记者趁着向文总敬酒的时候,表示了自己对他的崇拜和好感,说文总“*潇洒、风度翩翩、别具风采”,从此之后,文总在报社里又被称为“文三风”。

文总以他极富磁性的声音说道:“《绿城早报》是一份有历史的报纸,什么是历史,历史是昨日的新闻,新闻是明日的历史。有历史有时候是好事,有时候未必是好事,如果只惦记着昔日的功劳簿,那还不如白手起家从头开始,索性不提之前的那些辉煌比较好。”

他喝了口水,停顿了一下,继续说下去:“不要说什么以报为家,或者说为报社奉献自己的青春,作为报社,应该为所有的成员提供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工作氛围,如果报社都揭不开锅,也不能要求大家饿着肚子奉献,是不是?当然了,同样,大家也应该恪守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本分,把工作做好了。只有这样,报社才能发展,大家才有收获,才有好日子过么!”

文总的话同样引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只听下面还有人叫好的声音。

苏豫敏感的直觉报社里分管经营和采编的两个巨头,好似有点面和心不合,而且各占山头各有各的拥护者,只从这新人入职大会上的讲话就可以听得出来。

不过他想,自己只是一个小喽啰,也不知道这里的水深水浅,还是别去多想上层领导们之间的矛盾,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活,顺利的过完试用期才是正事。

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由于经营和采编天然阵营的划分,特别他的直属领导秦明月更是钱社长的亲信,作为小喽啰的他也难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成为钱社长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