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 >

第49章

中医内科学-第49章

小说: 中医内科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劳欲过度

因劳倦、纵欲太过,进一步耗伤脾肾之气,形成关格。正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指出:“总由酒色伤肾,情欲伤精,以致阳不守舍,故脉浮气露,亢极如此,此则真阳败竭,元海无根,是诚亢龙有悔之象,最危之候也。”

二、病机

关格的基本病机为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多因水肿、淋证、癃闭等病证久治不愈,或失治误治,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日久化浊、化瘀、化毒。在此基础上,或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劳欲过度进一步损伤正气,嚣张病邪。脾肾之气衰败,湿浊瘀毒弥漫三焦,极易犯胃、阻肾,导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形成关格。

关格的病理因素为湿浊、瘀毒。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脾肾阴阳衰惫为本,湿浊毒邪内盛为标。病位在脾(胃)、肾(膀胱),尤以肾为关键,涉及肺、肝、心多脏。因脾主运化水湿,升清降浊,肾主气化开阖,二者在气血津液的化生、运行和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倘若脾肾衰惫,气血不生,日久气血阴阳俱损。水湿不化,水湿内停,日久化浊、化瘀、化毒,壅滞三焦,上下阻隔不通。闭阻上焦,凌心射肺则心悸、喘脱;闭阻中焦,犯胃则呕吐;闭阻下焦,动肝则见眩晕、抽搐、中风,肾关不开,则小便全无。

本证若救治不及时,或救治不当,正衰邪实,阳衰阴竭,极易产生喘脱、昏仆、中风等险恶之证,甚至阴阳离决,危及生命。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呕吐及小便不通为关格的主症,但须先有小便不通,而后出现呕吐,方可诊断为关格。

2。病程中可出现神疲乏力,腰膝酸痛,头晕,头痛,严重者伴喘促、抽搐甚至谵语、昏迷。

3。一般起病较缓慢,多有水肿、淋证、癃闭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关格与癃闭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或闭塞不通,但关格常由水肿、淋证、癃闭等经久不愈发展而来,是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常伴有皮肤瘙痒,口中尿味,四肢搐搦,甚或昏迷等症状。而癃闭不伴有呕吐,部分病人有水蓄膀胱之证候,以此可鉴别。但癃闭进一步恶化,可转变为关格。

2。关格与走哺

走哺是以呕吐伴有大小便不通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往往先有大便不通,而后出现呕吐,呕吐物可以是胃内的饮食痰涎,也可带有胆汁,常伴有腹痛,最后出现小便不通,由于大小便不通,浊气上冲,而饮食不得人,属于实热证,其病位在肠。关格属于脾肾衰败,湿浊毒邪壅塞三焦,是虚中夹实的病证,故与走哺有本质的区别。从预后来看,一般关格属危重疾病,预后较差,走哺只要治疗得当,预后一般较好。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分清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是脾肾阴阳衰惫,标实主要是湿浊毒邪。以本虚为主者,应分清是脾肾阳虚还是肝肾阴虚;以标实为主者,应区分寒湿与湿热的不同。

2。辨明病位

浊毒之邪犯脾以神疲乏力、身重、水肿为主;浊毒之邪犯胃以恶心频作、呕吐不止为主;浊毒之邪凌心射肺,可见心悸、喘脱或昏迷、谵语;浊毒之邪犯肝,则头晕头痛,手足抽搐;浊毒之邪犯肾,则腰膝酸软,下肢肿甚。

二、治疗原则

关格的治疗应遵循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关格》提出的“治主当缓,治客当急”的原则。所谓主,是指关格的本,即脾肾阴阳衰惫,治主当缓,即是指治疗脾肾不足不能应用大剂量峻补药物,而应长期调理,用药刚柔相兼,配用血肉有情之品,缓缓补之,使脾’肾之气逐渐恢复。临床上脾肾阳虚者多见,在应用温阳药物时,应注意补阴以配阳,使阳从阴复,常常配合应用滋肾药物。所谓客,是指关格之标,即浊邪,浊是阴邪,易伤阳,浊不去,则阳不复,浊邪瘀久成毒,所以应尽快祛除。祛浊又有降浊、化浊等法,降浊者,使浊从大便出,即泻浊之法,化浊之法,即化痰利湿。

关格是补泻两难的疾病,治宜攻补兼施,标本兼顾。早期以补为先,兼以化浊利水,晚期阶段,应补中有泻,补泻并重,泻后即补,或长期补泻同用,灵活掌握。

三、证治分类

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证

症状:小便短少,色清,甚则尿闭,面色晦滞,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浮肿腰以下为主,纳差,腹胀,泛恶呕吐,大便溏薄,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细。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湿浊内蕴,弥漫三焦。

治法:温补脾肾,化湿降浊。

代表方:温脾汤合吴茱萸汤加减。前方温补脾阳,后方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两方合用,共奏温补脾肾、降浊止呕之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浊毒内盛之小便短少与泛恶并见之证。

常用药:附子、干姜、仙灵脾温补肾阳;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姜半夏、陈皮、制大黄、六月雪化湿降浊;吴茱萸、生姜降逆止呕。

若痰湿壅肺者,可合用小青龙汤;若水气凌心者,加用己椒苈黄丸;尿少或小便不通者,可合用滋肾通关丸,以滋肾阴,助气化;皮肤瘙痒者,加土茯苓、地肤子、白鲜皮燥湿止痒。

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

症状:小便短少,呕恶频作,头晕头痛,面部烘热,腰膝酸软,手足抽搐,舌红,苔少,脉弦细。

证机概要:肾阴亏虚,阴不制阳,肝风内动。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息风。

代表方: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前方滋肾养肝,后方凉肝息风,两方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平肝息风之功效,主治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肝风内动之关格。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滋补肝肾;泽泻、茯苓利湿泄浊;丹皮清肝泄火;羚羊角、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贝母、竹茹、胆南星、竹沥化痰止呕;制大黄、败酱草、六月雪降浊解毒。

若大便秘结,可加用生大黄以通腑降浊。若出现舌干光红,抽搐不止者,宜用大定风珠滋阴息风。若浊邪人营动血者,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清营汤等,同时配合至宝丹或紫雪丹。若风阳内动,导致中风者,按中风论治。

3。肾阳衰微。毒扰心神证

症状:无尿或少尿,全身浮肿,恶心呕吐,面白唇暗,四肢厥冷,口中尿臭,神识昏蒙,循衣摸床,舌卷缩,淡胖,苔白腻或灰黑,脉沉细欲绝。

证机概要:肾阳虚衰,湿毒内盛,扰动心神。

治法:温阳固脱,豁痰开窍。

代表方: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参附汤大补元气,温补肾阳,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行气温中,两方合用温阳固脱,芳香开窍,用于关格见识昏蒙者;涤痰汤豁痰开窍,用于痰蒙心神之关格。

常用药:人参、附子回阳固脱;苏合香丸开窍醒神;胆南星、石菖蒲、半夏、竹茹豁痰开窍。

若心阳欲脱,用参附龙牡汤。若见气阴耗竭征象者,宜用生脉散益气敛阴。

【预后转归】

关格预后较差。若能及时有效救治,病情可获一定程度的缓解。若湿浊毒邪凌心犯肺动肝,出现昏迷、喘促、惊厥、中风者,预后极差。

【预防调护】

注意冷热,预防感冒。饮食调理对于关格本病有重要意义。

关格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体力的消耗;注意口腔卫生,勤漱口;保持皮肤清洁;注意饮食调摄,忌冷食、牛羊肉及海鲜等发物;消除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临证备要】

1。合理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治疗关格的重要方法,临床常用的灌肠中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①通腑泄浊类:大黄、芒硝。②重镇安神类:牡蛎、龙骨。③温阳类:肉桂、附子。④清热解毒、燥湿化浊类:蒲公英、山栀、土茯苓、六月雪、槐米、白花蛇舌草、石韦等。⑤活血化瘀类: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川芎、赤芍等。此外,还可配以益气药人参、黄芪,行气药莱菔子等。如临床常用的降浊灌肠方即由生大黄、生牡蛎、六月雪各30g,浓煎120ml,高位保留灌肠,2~3小时后,用300~500ml清水清洁灌肠,每日1次,连续10日为一疗程。休息5日后,可继续下一疗程。

2。大黄在关格治疗中的应用:早在唐代就有应用以大黄为主的方剂治疗关格的记载。中医认为大黄为苦寒泻下之品,其荡涤肠胃,峻下力猛,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号为“将军”。关格由于脾肾衰败,气化无权,两便失司,临床上不仅可见尿闭,亦可出现大便秘结,应用大黄通腑泄浊,使邪有出路,对于缓解病情十分必要。大黄为寒下之品,适宜于里热实证。但关格多系正虚邪实之证,因此常扶正与攻下并用,扶正的目的是为了顾护正气,如果一意攻下,往往正虚不支,正随邪脱。正虚有气虚、阳虚、阴虚之分,所以扶正攻下可以益气、养血、温阳、养阴诸法与攻下并用。凡阳虚便秘者,常配温阳益气之药,常用方有温脾汤、大黄附子汤等。凡阴血亏虚便秘者,宜采用增水行舟、滋阴养血攻下法,常用方为增液承气汤、四物汤、麦味地黄汤等。另外,在运用大黄导泻时,当中病即止,大便宜每天2~3次软便为佳,不可令腹泻无度,否则会更伤胃气,使病情恶化。大黄的用量因人而异,可由3g增至15g。大黄生用、后下,制大黄同煎,也有讲究。一般而言,老人、小儿、体质极弱者,应选制大黄同煎,作用缓和而持久;如是大便燥结较甚,则应选生大黄后下方能达到通腑泄浊的作用。

【医案举隅】

王某,女,42岁。

因头晕8个月住院。

主要症状:头晕,恶心,时有呕吐,胸闷胁痛,全身乏力,纳食不香。尿量少,大便时干时稀,下肢浮肿,面色苍白无华,舌质淡嫩,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苔薄腻,脉象沉细稍弦。

中医辨证为脾虚肝郁。脾虚则纳食不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见头晕、恶心,甚则湿浊上逆而有呕吐。脾虚津液运化失职而湿聚为肿。肝气郁结,则见胸闷胁痛。拟疏肝健脾治之,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逍遥散加味。

处方:东北人参10g(另煎对入),苍白术各109,茯苓30g,甘草6g,法半夏15g,陈皮10g,广木香10g,砂仁6g,柴胡12g,白芍12g,生姜6g;薄荷3g。

服上方后,头晕减轻;恶心呕吐消失,纳食增加,尿量增多,下肢浮肿全消,胸闷痛亦消失。继守原方治疗,共服55剂。出院后门诊继续治疗,迄今已1年零8个月,病情稳定。

编者按:此例关格为脾虚肝郁,两脏合病,脾虚转输无力,肝郁则疏泄失职,以致三焦不通,气化不行,下窍不利,清浊相干为病。间者并行,肝脾同治。治脾用香砂六君子汤,疏肝用逍遥散。服药后脾运肝疏,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重病转轻。

(时振声。肾炎中医证治要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古代文献精选】

《兰室秘藏·小便淋闭门》:“关则不得小便……分在气在血而治之,以渴与不渴而辨之。如渴而小便不利者,是热在上焦肺之分,故渴而小便不利也。……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热在下焦血分,故不渴而大燥,小便不通也。”

《景岳全书·关格》:“关格证,所伤根本已甚,虽药饵必不可废。如精虚者当助其精,气虚者当助其气。其有言难尽悉者,宜于古今补阵诸方中择宜用之。斯固治之之法,然必须远居别室,养静澄心,假以岁月,斯可全愈。若不避绝人事,加意调理,而但靠药饵,则恐一曝十寒,得失相半,终无济于事也。”

《证治汇补·癃闭附关格》:“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此因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生呕吐,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危候。”

第五节阳痿

阳痿是指成年男子性交时,由于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籍中有十分丰富的古代房中学内容,已有对阳痿初步认识的内容记载,其中竹简《十问》认为阳器与身俱生而先身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称阳痿为“阴痿”。《素问·五常政大论》日:“气大衰而不起不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阴痿候》认为。‘‘劳伤于肾,肾虚不能荣于阴器,故痿弱也。”在治疗上亦以温肾壮阳为主。《神农本草经》记载了治疗阳痿的药物15种,如白石英、巴戟天、石斛、肉苁蓉、五味子、蛇床子、桑螵蛸、阳起石、淫羊藿等,这些药物多为后世医家治疗阳痿所沿用。明清时期对阳痿成因的认识更加深入,提出郁火、湿热、情志所伤亦可致阳痿。如明·王纶《明医杂著·卷三》说:“男子阳痿不起,古方多云命门火衰,精气虚冷,固有之矣,然亦有郁火甚而致痿者。”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前阴后阴源流》云:“有失志之人,抑郁伤肝,肝木不能疏达,亦致阴痿不起。”自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至清末韩善征《阳痿论》专著,对阳痿的认识逐渐完善,治法除补肾之外,尚有从心(心包)、脾胃、肝(胆)等脏腑经络论治。《阳痿论》强调辨证,以虚实论阳痿,反对滥用燥烈温补。

西医学中各种功能性及器质性疾病造成的男子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有劳伤久病、饮食不节、七情所伤、外邪侵袭等;发病机理为肾、肝、心、脾受损,经脉空虚,或经络阻滞,导致宗筋失养而发为阳痿。

一、病因

1。禀赋不足,劳伤久病

先天不足,或沉湎情色,恣情纵欲,房事不节,及早婚多育,手淫频繁等,均可以造成肾精亏损,命门火衰,而导致阳事不举。久病劳伤,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或年老体衰,气血不充,宗筋失于温养,则痿软不兴。《素问·痿论》说:“人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萎。”再如《类证治载·阳痿》所言:“阳之痿多由色欲竭精,或思虑劳神,或惊恐伤肾,或先天禀弱,或后天食少……而致阳痿者。”

2。情志失调

情志不遂,忧思郁怒,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机不畅,脉络不张,血液不充,宗筋弛纵,则病阳痿。思虑太过,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宗筋失荣,故阳痿难举。或大惊猝恐,伤于心肾,气机逆乱,气血不达宗筋,不能作强,则阳事不举。《景岳全书·阳痿》说:“凡惊恐不释者,亦致阳痿。经日恐伤肾,即此谓也……又或于阳旺之时,忽有惊恐,则阳道立痿,亦其验也。”

3。饮食不节

长期饮食不节,或大病久病损伤脾胃,失却调养,气血生化不足,不能输布精微以养宗筋,则宗筋不举而痿软。或过食肥甘厚腻,致使脾虚失运,酿生湿热,下注宗筋,气机受阻,痿而不举。

4。外邪侵袭

久居湿地或外感湿热,蕴结肝经,下注宗筋,气机受阻,发为阳痿。或寒湿伤阳,阳为阴遏,也可发为阳痿。

二、病机

阳痿的原因虽然众多,其基本病机为肾、肝、心、脾受损,气血阴阳亏虚,阴络失荣,或肝郁湿阻,经络失畅,气血失充,导致宗筋不用而成。肾藏精,寓元阴元阳,主生殖,开窍于阴器,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司宗筋。宗筋者,一指一身之筋,二特指男子前阴。肾精、肝血是性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气为其动力,肝气疏泄则使其气机通畅,血液充盈,当举则举。情欲平复之后,血液归藏于肝,当痿则痿。心乃君主之官,情欲萌动,阳事之举,必赖心火之先动,如若忧虑伤心,心血暗耗,心火不动,则心难行君主之令,而阴茎软而不举。肾虚精亏,真阳衰微,精亏失润,阳衰失温,则宗筋不振,无以作强。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气血不达宗筋,则宗筋不聚,阳事难举。脾之经筋皆聚于阴器,脾失运化,气血生化乏源,宗筋失养,乃阳事不举。故阳痿之病位在宗筋,与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调皆相关,主要病在肾、肝、心、脾。

阳痿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且多虚实相兼。肝郁不疏,湿热下注属实,多责之于肝;命门火衰,心脾两虚,惊恐伤肾属虚,多与心、脾、肾有关。若久病不愈,常可因实致虚,或因病致郁,加重病情。如湿热下注,湿阻阳气,可致脾肾阳虚之证;湿热灼伤阴精,或肝郁化火伤及肝肾,而成肝肾阴虚之证。虚损之脏腑因功能失调形成各种病理产物,又可因虚致实。如脾虚痰湿内生,或久病人络夹瘀,可致脾虚夹湿夹痰、肾虚夹痰夹瘀之证。此外,心脾肾虚损之阳痿,常因欲求不遂,抑郁不欢,久之大多兼夹肝郁不疏之实证,以至病情更加错综复杂。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成年男子性交时,阴茎痿而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

2。常有性欲下降,神疲乏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夜寐不安,精神苦闷,胆怯多疑,或小便不畅,滴沥不尽等症。

3。常有操劳过度、手淫频繁、房事不节、久病体弱、情志失调及消渴、郁证、惊悸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阳痿与早泄:阳痿是指欲性交时阴茎不能有效勃起,包括痿而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早泄是指性交时阴茎能勃起,但因过早达到高潮射精,导致性交过早结束的病证。二者在临床表现上有明显差别,若早泄日久不愈,可导致阳痿,或二者并存。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虚则乏力气短、腰酸腿软、尿频清长、舌淡脉细,实则胸闷胁胀、烦躁易怒、便结溲黄、舌红苔黄(腻)。若有虚实夹杂者,需辨虚损之脏腑、夹杂之病邪。

2。审寒热

寒则面白、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热则面红、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3。明脏腑

情志所伤,郁怒所致,病在肝或心;外受湿热,邪客肝经;气血不足或湿热内蕴,则脾胃先病,后入肝经;恣情纵欲,肾精先亏,精损及阳;胆怯多疑,病在心、胆、肾。

二、治疗原则

总的治疗原则为补肾疏肝,健脾益气,行气活血,恢复前阴宗筋气血正常运行。年轻而体壮者,病多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